查看: 1066|回复: 8
|
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该如何修行。
[复制链接]
|
|
很多时候,我们会赞叹禅师或法师的智慧言语,我们也说要学习,心里面也说要学习,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却学习不了。也听过很多禅师和法师说:修行即生活,或修行就是吃喝拉撒睡,或修行就是去降伏自己的欲望等等,在现实生活里却很难办到。也鲜少有例子可以提供。
小弟,就配合南传和北传师父的言语,写写数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1-2009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修行,不要想得很远很难。如果,你可以很欢喜的去接受你周遭的一切,感谢所有帮助你的人,即使是让你烦恼的人,你也感谢他。
或许,你在家里,是骄子,是千金,是父母心疼的儿女,不会有什么人特地说你,也不会有人敢说你。你出来社会了,你结婚了,就会有人说你。你要感谢他。这也许就是忍辱的开始,也就是让你对所有的事情看得不顺心不顺意的,转变成一切对你修行有益的。
所以,降伏自己的妄念,甚至于舍弃贪嗔痴,别想得太遥远,别想什么很炫的效果。想太多,想太远,就是妄想,你第一步都还没有踏得很实在,又怎么能够去想第三第四第五步呢?
你内心如果还有脾气,如果还看东西不顺眼,你的贪嗔痴就还有在,也许不怎么明显而已。有人骂你,你没有办法观察到自己的心,没有办法训练自己的心,不起任何不平的声音,引伸到家庭,就是婆媳问题,就是老公老婆的问题,父母和孩子的问题;引伸到工作,就是办公室政治,就是欺压,就是比较。先别说涅磐,也别说解脱,业已经把你缠得死死的。
有人说了一句不顺耳的,你就无法观了。有人称赞你,你就没有了出离心。断欲好吗?很好。不过,学佛的都能断欲吗?我们都知道居士的存在,也知道居士是修行的,当然也不可能要求居士都断欲,不是吗?但是,当我们明白,佛法的目的是引导众生觉悟和涅磐,生活,对于居士就是第一步,毕竟都不是出家的。
你要感恩,你的修行都是报恩行,在家庭里自然无法完全断欲,不过婆媳,老公老婆,父母孩子,同事之间,就是修行的平台。还记得,佛陀说吉祥经:
善能养父母、珍爱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其心不动摇,安稳无忧垢,此为最吉祥。
在家居士,就要从这里学习起。解脱当然是佛陀教育的目的,不过对于居士,最吉祥的也无法好好处理的话,就会升起更多的烦恼,那么又怎么解脱得了呢?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1-2009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很多人,对于世间的问题,都无法做出准确的答案。如果,你不选择学佛,不选择修行,那么,的确你可以对任何事情有任何的想法,甚至于去揣测。你不需要去理解,什么活在当下,也不需要去理解,什么过去心不可以有,现在心不可有,未来心不可有的难懂字句。
你可以从静坐去调整身心,你可以从观下手,你可以智慧思考寻找答案,你可以禅修,你可以念佛。一回到自己的家,你却也可以什么都忘了。为什么呢?孩子的哭闹,就让你失去所有的定了;老公的一个埋怨,就让你失去清静了;家婆岳母的耍脾气,就让你忘记智慧了。
所以,现在的人,即使学佛很久的,回到家就出问题了。不是家不好,是自己修得不够。为什么呢?没有了止,也没有了观。止观也好,观止也好,回到家才知道什么叫止和观。一吵就象喝醉酒,心底话就伤了家人的心。止观全都不见了,定不见了,智慧不见了。这就叫,和业在攀缘。
家庭况且如此,那么在事业上,真锋相对就更加容易看到了。
有人就问,“不公平的事,难道就不能说吗?难道就要白白让他找麻烦吗?”你要学菩萨,就学忍辱,没有比这个更容易的,不动气就好了。你可以用出离心,你可以用观,你要用止也可以,你用智慧也好,你用定力也好,你用戒律也好。学佛的,都用上了,都实践了,也体悟了。 |
|
|
|
|
|
|
|
发表于 13-1-2009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禪師還有一句話:
居士來修行,就像樹葉在寺院,根還在家。
來到寺院,只是斬樹葉。回到去,又長囘。
但是,常常來,常常修,常常做,也好過沒有。
纍計一些波羅蜜。
又有一個老禪師說:
機會在我們自己。每個呼吸進出都是機會。
能觀,能念佛,我們就賺到了。生命沒有白費了。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1-2009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初学佛的,都不明白,那很正常。学佛一段时间的,也还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的就是,你不是阿罗汉,你也未必是菩萨。但是,你却给了初学佛的一个很大的难题,那是什么呢?就是很精深的佛理。他变成了书呆子,那还能够怎么学佛呢?好听就是:出口成章。不好听就是:有学没懂。
为什么不懂,因为学佛有一段时间的没有办法让他懂。无法让他明白什么是定,什么是智慧。一出口,就成章,这对初学者,似乎太为难了他们。高深的佛理,如果无法在生活中实现,那么他们就只有“有学没懂”的份儿。所以,要让他们明白定,带头的就要让他们明白什么叫定。不是文章,而是在生活里体现“定”,比如遇到不顺心的处理等等,这不难看到一个人学佛的精神,甚至于修持的功夫。
初学者,面对的是社会家庭事业;而不是,出家人。他面对的,是邀约他去学佛的人;而不是,出家人。 |
|
|
|
|
|
|
|
发表于 13-1-2009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3-1-2009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別小看聽聞(看)佛法的力量,
其實在慢慢地在影響我們的思維。
一句話,可以改變一生。
知一法,修一法。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3-1-2009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在家里,在工作上,我们都会有很多要求。我们也说过,修行的是自己。这也就奇怪了。
奇怪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要求男朋友女朋友也怎样怎样才体贴;他不踏两船,就是最体贴了。
我们要求老公老婆怎么没有钱不浪漫;他不包二奶不嫖妓,就是最浪漫了。
我们要求公公婆婆要干净卫生;他不责骂不嫌弃,就是最干净了。
我们要求上司要给奖励要做好人;他不责怪不针对,就是最好人了。
我们的心,别说什么念头开始的地方,还是什么精深的,很多时候,心就已经不平衡了。心经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你却把色当成色,空当成空,所以就有了不平衡的心。
八正道,正思维。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看到的,听到的,借由五蕴得到的去思考的。闻、思、修、证。我们要离开世俗的错悟分别的去看待一件事,怎么看呢?
就是去解决不平衡的心,这心没有动作,也没有表现出来,端看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人家驾好车住好屋做好工,看到的时候,正确的思维是什么呢?绝对不会是羡慕。所以,在生活里,不羡慕就不会有妒嫉,心就平衡了。不羡慕,学佛的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思维,比如,因果,因缘,业等等。你驾国产车,也就不会因为羡慕而产生贪的念头了。
生活也会比较快乐,因为烦恼少了。
[ 本帖最后由 o1j2m3 于 14-1-2009 12:09 A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4-1-2009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佛国的祝福 的帖子
请你喝茶。听闻很重要,慢慢的影响也是对的。这儿小弟强调的部分,是修。因为,单纯的听闻,通常产生的问题就是
1。学佛的学不下去;闻无法带入思,也没有修证可以说。
2。学佛的学不下去;思无法带入修,也没有证可以说。
借用一句话:念佛千人,不见得有人往生净土。可见,听闻并不足够,也可以更看见善知识的重要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