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31|回复: 2

【学佛知津】 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一)什么叫作四圣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0-2009 07: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佛教,讲民主,讲自由,讲适应环境,但它万变不得离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树下亲证实悟的四圣谛。四圣谛是帮助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脱离生死的方法。现在逐层介绍如下:

(一)什么叫作四圣谛

         
四种由大圣佛陀所开示的真实不易之理,便称四圣谛。要想超凡入圣者,必须明此四种真理并且如此修行,所以叫作四圣谛。这四种真理的大意是这样的:

1苦谛

生命的现象是苦的果报。一切众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爱离别的苦、怨家见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种种由于生理和心理互相冲突的苦。整个生命,无非是一大苦恼之海。虽在人的感受之中,并非完全没有愉快欢乐的时日,例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乃被古人称为人生的四大赏心乐事。但是从其结果上说,仍旧是苦。佛陀将如上一切现行的苦,叫作苦苦。喜爱的事物,忧虑它们将会损坏消失的感受,叫作坏苦。一切可喜可乐的事物,当其正在出现之际,实则已在转变消失之中,这叫作行苦。世事无常,那有永恒的欢乐?没有不散的筵席,亦无不凋的鲜花。乐事如梦,曲终人散,末了,必以苦的心情向这世间挥手告别。若不解脱,死后又生,生了再死,永无了期!苦由何来?这就要讲到集谛。

2集谛

是指苦的原因。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愚痴烦恼而造作种种的善业及恶业。善业的果报,生于人间及天上;恶业的果报,生于地狱、鬼趣、傍类众生。因为恶多善少,所以生于人及天上的机会较少。纵然生到天上,寿命仍有极限,仍不能够出离生死的苦海。同时,一边接受苦的报应,正在接受苦报之时,一边又造下了新的生死之业。所以,造业而受报,受报而造业,周而复始,永无了期。受报是苦谛,造业便是集谛。如何不再造业?那是灭谛的境界了。
3灭谛

灭除了愚痴的根源,灭除了烦恼的根源,证入了无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见,不着善恶之相,不介是非之争,寂寂默默,清清净净,不生不死,无罣无碍,那是灭谛。如何亲自证实这个灭谛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谛的工夫了。

4道谛

由修行而证悟寂灭(涅盘)之道的方法,称为道谛。也就是断「集」、离「苦」、入「灭」的修行法门。主要有八大项目,称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讲。

现在我们要把四圣谛的属性,换一个角度来介绍它,那就是十二因缘、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缘是解释苦集二谛的,三法印是解释灭谛的,八正道是解释道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10-2009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真理没有分原始,现在,未来。。。真理是世间真相。。。不会随时间改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0-2009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圣解脱道应以般若为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2-2025 10:09 PM , Processed in 0.13411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