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homaslim

佛教同修必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7-2010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经所说之教法,则完全泯绝方便,纯说圆妙,乃属究竟之法。
清池 发表于 7-7-2010 01:32 AM


了义经是相对的,
外道对小乘时,小乘是了义经
小乘对大乘时,大乘是了义经
权(宜)大乘对实大乘时,实大乘是了义经
清池 发表于 7-7-2010 01:32 AM



谢谢你的耐心回复。
我接下来的问题,希望你有能力回复。如果是你能力以外的,请不必勉强,让其他能回答的人来代答。


首先,让我先放一段杂阿含经的文字:

杂阿含经卷一 (http://sutra.goodweb.cn/kgin/kgin02/99/99-01.htm

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以上那段,是在述说何谓“正观”,及“正观”可帮助解脱。

如果,相对的来说,“小乘对大乘时,大乘是了义经”, “法华经所说之教法...乃属究竟之法”。请你引用《法华经》里的某一句,来告诉我,相对的来说,为何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了义”?为何 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究竟”?

先谢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7-2010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客观的讨论,佩服、佩服。。。
至少看到有“料”的一场演出。

还有thomaslim ,如果你是跟净空法师学法的,那就老实念佛吧,每个法门都有其殊胜之处,而且,每个人学的会有些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

还有还有,你看起来三心两意的,还是信心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7-2010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了义经是相对的

外道对小乘时,小乘是了义经  – 因为外道看不遇到三世因果链,有如瞎子摸象,出事故是自然的,但佛陀的基本教导是从三世因果链的实相角度处发,是智慧正观,因此相对比较是了义的教导。

小乘对大乘时,大乘是了义经- 大乘教义是智慧和慈悲,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的教义和宗旨。大乘的字义是“较大的一乘”。大乘之所以称为“大”乘是因为它具有很广大的动机、很广大的知见,及很广大的修持方法。它救的人的量比较大的多,因此相对比较是了义的教导。
所有的佛都是从大菩提菩萨道而成佛的。


权(宜)大乘对实大乘时,实大乘是了义经- 大乘权教是以权宜方便法门来救大量的无明的人的,但是到了末法时代,权宜方便法门以经破了,人们很难再相信它了,权宜方便法门失去它有效率。因此实大乘的圆教是从实相角度处发,有教,行, 证 具足; 动机-智慧-慈悲-解脱-功效都具足,因此相对比较是了义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7-2010 08: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8-7-2010 08:42 AM 编辑
让我先放一段杂阿含经的文字:


《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经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经有受大乘思想影响的痕迹。

四阿含均为大众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卷上举出,杂阿含、中阿含为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所传;印顺则认为汉译杂阿含为说一切有部所传,

说一切有部(sarvâsti-vāda)是原始上座部部派之一,教理是主張「人無我」,而「法體有我」。他們分析一切的現象,分析為名法、色法,這些外在現象都是由極微(anu,類似我們所說的原子)所積聚而成。他們認為,假有必須依於真實。依於真實,才能夠成前後的相續同時的和合相及相續相。應用這個方法,去分析一切精神與物質的現象,直到不可以分割的單元,就是事物的實體自性[3]。依於這極微的實體自性,緣起假有和合,就形成虛幻的世間。

他们只知有假谛,没有/不知大乘的空、假、中三谛
现在南传上座部也不使用这样理论

-因此相对比较是不了义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7-2010 09: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豆豆龙 于 8-7-2010 10:01 AM 编辑
《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经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有的学者认为此经有受大乘思想影响的痕迹。

四阿含均为大众部所传;然俱舍论稽古卷上举出,杂阿含、中阿含为说一切有部(萨婆多部)所传;印顺则认为汉译杂阿含为说一切有部所传,

说一切有部(sarvâsti-vāda)是原始上座部部派之一,教理是主張「人無我」,而「法體有我」。他們分析一切的現象,分析為名法、色法,這些外在現象都是由極微(anu,類似我們所說的原子)所積聚而成。他們認為,假有必須依於真實。依於真實,才能夠成前後的相續同時的和合相及相續相。應用這個方法,去分析一切精神與物質的現象,直到不可以分割的單元,就是事物的實體自性[3]。依於這極微的實體自性,緣起假有和合,就形成虛幻的世間。

他们只知有假谛,没有/不知大乘的空、假、中三谛
现在南传上座部也不使用这样理论

-因此相对比较是不了义的教导。清池 发表于 8-7-2010 08:39 AM


都是copy&paste的喔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9D%82%E9%98%BF%E5%90%AB%E7%BB%8F%E3%80%8B

http://baike.baidu.com/view/106360.htm

http://zh.wikipedia.org/zh/%E8%AF%B4%E4%B8%80%E5%88%87%E6%9C%89%E9%83%A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7-2010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与南传《相应部经典》大体相应,但后者无论在经典内容还是经文编排方面都比前者更有系统性 ...
清池 发表于 8-7-2010 08:39 AM


谢谢你的努力!

当读到你的回复时,我是有一点点的感动。
可惜的是,你始终是没有回答到我的问题。

请好好注意红色的字体,再看清楚我的问题了:

如果,相对的来说,“小乘对大乘时,大乘是了义经”, “法华经所说之教法...乃属究竟之法”。请你引用《法华经》里的某一句,来告诉我,相对的来说,为何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了义”?为何 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究竟”?
motion 发表于 7-7-2010 09:43 AM



我的问题,不是抄书就可以回答得了的。
如果你回答不了,请别勉强,我不会介意说你不能回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7-2010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豆龙 [都是copy&paste的喔]

在辩论前,是要先把基本共识建立,不然会如鸡同鸭讲,基本生词可引从字典-百科全书-学术界(已后我会注明引用)
我们要辩论是标题的内容分掰,不是基本共识不需要重建轮子
我不急辩论,重点是让大家一起论讨,才有价值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0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8-7-2010 08:20 PM 编辑
motion:
如果,相对的来说,“小乘对大乘时,大乘是了义经”, “法华经所说之教法...乃属究竟之法”。请你引用《法华经》里的某一句,来告诉我,相对的来说,为何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了义”?为何 你所引用的《法华经》的句子,会比我所引用的那段"杂阿含经"的句子更为“究竟”?

【緣起】這一宇宙法則,乃是釋迦佛所覺悟的真理
簡略為[緣起法]
實際上是指【緣起性空】,是諸法本然,簡略為[法性]
也就是說,宇宙万物的形成、即是萬万物之間的互相依存的法則

在小乘时, 阿含經中‘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概念。。。

在大乘华严时的教理,更立四種緣起:
i)业感缘起、ii) 赖耶缘起、iii) 如来藏缘起,又作真如缘起、iv)法界缘起,- 以含攝一切理事,乃至於修行的依據。

引用佛学辞典: 四种缘起
"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
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於业力的感应而生起。
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
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说由於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
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也就是說[法性] - 諸法之性,即是緣起性空;當說佛性時,諸佛性体,仍是同一個性,就是緣起性空。

引用:
在大乘法華
法華經-方便品:
“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在法華經就是說佛陀悟得第一法之法是很難理解,唯佛能夠知曉、才能究竟!
佛陀的悟得就是「諸法實相」,接下來說明這[法性]的諸法實相-宇宙万物皆具[十如是],都有其「相」、「性」、「体」、「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也就是有其各自的相貌、特性、作用….,
-而如是「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就是說明万物之間互為因緣果報、依此而聚合显現或離散,相互影響、互相依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7-2010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


法華經:諸法實相-十如是:

1.如是相: (假諦)

《摩訶止觀》云︰「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此是 簡明有力地對「相」所下的定義,所謂「相」,就是從外表上一覽可知,可加以辨別, 故進一步引《大智度論》來加以言明,所謂︰《釋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水火相異,則易可知。
此可看出「相」之特徵,在於容易辨識。心之如是相亦復如此,具足一切相,所不同者 ,在於隱顯,如《摩訶止觀》云︰

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外相即知其內。昔孫(權)劉(備)相顯,曹(操)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無相,占者洞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近皆記(指授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

2.如是性:(空諦)

《摩訶止觀》解釋云︰
如是性者,性以據內。總有三義︰一、不改名姓,《無行經》稱不動性,性即不改義也。又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不同。又性是實性,實性即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之異名耳。不動性扶空,種性扶假,實性扶中。今明內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燧人乾草遍燒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
此「性」,乃是相對於「相」而言,前已明「相」以據外,此處明「性」以據 內。「相」之特色,在於據外,所以易知,而「性」之特色,在於據內,所以不可得見 ,但不能因為「性」不可得見而言無。
《摩訶止觀》以三義來解釋「性」︰一、不改義 、二、種類義、三、實性義。所謂「不改」義,是就「性」之不動而言。而「種類」義 ,是就十法界種類性之彼此不同而言。至於「實性」義,是就實相、理而言性,亦即就 佛性而言。以此三義釋「性」,基本上是就「空」、「假」、「中」釋「性」,就「空 」而言,性是不動,就「假」而言,性是種類,就「中」而言,性是佛性,故言「不動 性扶空,種性扶假,實性扶中」。了解「性」之涵義之後,則更進一步指出心具足一切 五陰性。

3.如是體:(中諦)

《摩訶止觀》云︰如是體者,主質故名體,此十法界陰(入)俱用色心為體質也
體是就外相(即相以據外)和內性(即性以據內)和合而言,也就是「體」, 即是指色心,故十法界陰入皆以色心為體質。若就「別」釋如是體,那麼心具十法界之體,即心具三途之摧折色心體質、三善之 升出色心體質、二乘之五分法身體(20),菩薩佛之正因體(21)。就六道而言,是以色心為體,二乘則以五分法身為體,菩薩佛則以正因為體 (指非色心非五分法身為體)。吾人當下之一念心即具此十法界體。

如是「相」 代表假諦,如是「性」代表空諦,如是「體」代表中諦,
因此以上三如就代表對一切萬物之觀法-圓融三諦-中道實相觀!

4.如是力:

《摩訶止觀》云︰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如王力士千萬技能,病故謂無,病差有力,心亦如是具有諸力。此指心具有一切法之功德力用。心若為無明障蔽,則此力用被隱,若能了達無 明煩惱即是法性菩提,則心具足一切力用。

5.如是作:

《摩訶止觀》云︰如是作者,運為建立名作,若離心者,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此是指心之「力」付諸於行動而言,若離心則無所作為,由此顯示心具一切作 。
如是「力」、如是「作」簡單說就是物體的作用!

6.如是因

《摩訶止觀》云︰如是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故名如是因也。
「因」是就「果」而言,所以以招「果」為「因」,此「因」亦名為「業」, 而十法界業起自於心,反過來說,心即具十法界業(因)。

7.如是緣
《摩訶止觀》云︰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也。「緣」,是指緣由,凡是助業者,皆是緣,如無明、愛等能滋潤惡業、白業, 即無明、愛皆是業之助緣。而心即具十法界一切緣。

8.如是果
《摩訶止觀》云︰如是果者,剋獲為果。習因習讀於前,習果剋獲為後,故言如是果也。就心之造業而言,此是因、是業,而此因(即習因)所獲之果(指習果),則 是為果。因果是一體的,即因而果,即果而因,換個角度言,果是因,而因亦是果。一心皆具十法界之果。

9.如是報
《摩訶止觀》云︰如是報者,酬因曰報,習因習果通名為因,牽後世報,此報酬於因也。「報」是指後世報而言,那麼現世所作所為之因果,則成了後世報之因,即以後世和現世對照來說,後世報是果,而現世則為因。

10.如是本末究竟等
《摩訶止觀》解釋云︰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須從緣生,緣生故空,本末皆空,此就空論等也。又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設施,此就假名為等,又本末互相表幟,覽初相表後報,後報知本相,初相在,此就假論等也。又相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無報,無報而報,非報非無報,一一皆入如實之際,此就中論等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10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
<佛光大辞典>

华严宗- 教理: 四种缘起

华严宗之教理系以‘缘起’为主,而于所判立五教之中,除顿教外,分别各说一缘起,即:于小乘教说业感缘起,于大乘始教说赖耶缘起,于大乘终教说如来藏缘起,于圆教说法界缘起。而唯独顿教因是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无缘起之说。

(一)业感缘起,谓惑、业、苦三道辗转轮回而因果相续。盖‘惑’为心之病,‘业’为身之恶,‘苦’为生死之果报;以心之病为缘而造身之恶,由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如此惑、业、苦三道辗转,互为因果,故称业感缘起。所谓三世因果、十二因缘观即由此而来。

(二)赖耶缘起,即业感缘起之所缘而生者。赖耶,阿赖耶之略称,其梵语a^laya 意译为‘藏’,乃‘种子’之义;意即微细不可知之一大藏识,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而一切千差万别之现象皆为此藏识所执持之种子所现行,此称‘种子生现行’,于此同时,彼种子所现行之万法,又于藏识中新熏其种子,此称‘现行熏种子’。如是,故知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等三法之辗转相生,而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关系。赖耶缘起,谓由藏识所执持之本有种子遇缘生现行,次由所现行之万法新熏种子于藏识中,而后更遇缘,则自种子再生现行,自现行再熏种子,如此经由本有种子、现行、新熏种子三法辗转轮回、互为因果而无穷始终。
 
(三)如来藏缘起,又作真如缘起。即赖耶缘起之所缘而生者。谓众生之生死流转、还灭涅槃,皆依含真如之如来藏佛性。即一味平等之真如,乃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实体,为染净之缘所驱而生种种之法。其实体有真如门、生灭门二义。就真如门而言,如来藏乃一味平等之体;就生灭门而言,如来藏由染缘而现六道,由净缘而出四圣。盖以‘真如之体’为因,‘因缘之用’为缘,而生‘生灭之相’。由此三法而得生灭之果,即现行之赖耶识。
 
(四)法界缘起,由上可知如来藏体为真如,若更有所生即非真如;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现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此即称法界缘起,缘起之义理即穷极于此,乃为华严一宗之特色。具体而言,法界缘起即谓法界之事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等,尽成一大缘起,而无任何单独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就诸法之势力而言,具有一(一法)多(一切法)相入之义;就诸法之体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义。华严宗乃以此相入相即之妙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2025 05:47 AM , Processed in 0.15551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