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15|回复: 6

做人基础  成佛正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8-2010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篇  做人基础  成佛正因

佛教文摘

一、   前言

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而以出世间法为究竟。它为我们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破除一切妄情偏执、迷信幻觉,而导归正信、正见、正行、正觉。它指明了一切众生在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一期生死,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短暂片段,而所以形成六道轮回中极其错综复杂、万有不齐、苦乐悬殊的境象,其间贯穿着一条“因果规律”的缘故。佛法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其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卦,就因为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算亦如此,不算亦如此;只有了然于因果命相之所以然,明晓由于过去造作的“因”而形现在的“果”;而现在造作的“因”,又形成未来的“果”。其中因因果果,虽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般地准确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毫厘不爽。利人即是自利,害人适足自害。一个“因”种下去了,到“果”的形成(成熟)也同植物一样,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却是“因”不虚弃,“果”无浪得。“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罢了!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完全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所谓吉人天相,自求多福。这样,才有益于实际。这样做,不仅是自利,同时也是利人利国、共利群益之道。

佛经中,说三世因果的很多,如《十善业道经》、《佛说业报差别经》等。过去有人根据佛教典籍中所说因果义理,编成《三世因果经》,并不妥当,因为因果并非全是佛陀亲口说,故改名为《三世因果文》。“因果”是佛法的总纲,故首列改定的《三世因果文》。

为人豪贵,国五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为人勤修,从精进中来;为人器识远大;从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慈心中来;为人长大殊好,恭敬人故;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为人丑陋,喜嗔恨故;为人喑哑,谤毁人故;身生恶疮,鞭挞众生故;人见欢喜,前世见人欢喜故;闻说法语,于中两舌,乱人听受,后堕耽耳狗中。听说法语,心不参采,后生长耳驴中。悭贪独食,堕饿鬼中;出生为人,贫穷饥饿,恶食饲人,后堕猪虫螳螂之中;劫夺人物,后堕羊中,被人生剥其皮,食吃其肉;喜偷盗人,后生牛马,为人下使;喜作妄语,传人恶者,死入地狱,烊铜灌口,拨出其舌,以年耕之,罪毕得出,生鸽类中,人闻其声,无不惊怖,皆言变怪,咒令其死;喜饮酒醉,后堕沸屎泥犁之中,罪毕得出,生猩猩中,猩猩业毕,后得为人,愚毕所知,人不齿录;贪人力者,后生象中;处富贵地,为人上者,鞭打其下;为下之人;告诉无地,如是等人,死入地狱,数千万岁,受诸苦报,从地狱出,堕水牛中,贯穿鼻口,挽船牵车,大杖打扑,偿往宿殃;为人不净,从猪中来;悭贪不舍,从狗中来;狠戾自用,从羊中来;为人轻躁,不能忍事,从猕猴中来;身体猩臭,从鱼鳖中来;为人含毒,从蛇蝎中来;人无慈心,从虎狼中来。

人生世间,多病短命,种种痛苦,不可具说,皆由三业,构造所得,能令行人,受三途报。所以有三途者,历有三毒、贪、嗔、愚痴,又行三恶业,以自燃烧:口常言恶,心常念恶,身常行恶。以此六事,能使人身常苦常恼,无有休息。于此命终,孤魂独逝,慈亲孝子,不能相救,倏忽之间到阎罗所,地狱狱卒,不问尊卑,但按罪录,检校人时,善恶多少,神识自首,不敢隐若。以是因缘,随业趣向,若乐之地身自当之,杳杳冥冥,别离永久,道路不同,会见无期。又诸天人,记人善恶,乃至毛发,无 所遗漏,善人行善,获益延寿,恶人行恶,命短苦长。如是轮转,又堕饿鬼,从饿鬼脱,生畜生中,流转三途,罪苦难忍。

因而佛教认为,因果法则和因缘所生,是人生宇宙真实不虚的真谛,不是迷信无稽的神话,是自然法则和必然规律。因缘所生的本质是说:儿是存在,没有无因而自然的,没有常恒而独立的。一切的一切是因各种条件的和合而现起,因各种条件的分离而转化,因果关系与因缘所生是佛教的核心。它有详细正确的内容,决非虚拟杜撰,其中有的确系佛陀契约上所载,有的并非全是佛陀亲口所宣,是出自语录,或出自先得根据“作如是因当得如是果”,推理而言。敬请再看下列偈语:

善男信女请静听,听念三世因果文,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今生富贵是何因,前世面施周济人;受人恭敬是何因,念佛看经有德人;处世潦倒不顺情,前世不肯济贫人;健康长寿是何因,戒杀放生慈悲人;疾病缠身短命者,杀生害命负恩人;今生端正容貌好,谦虚礼貌爱语人;秀丽端庄多福禄,与佛有缘供佛人;香花果乐供佛好,如花如香;受人尊;恶病缠身是何因,杀生吃肉狠心人;盲聋喑哑是何因,胡作非为专害人;少年短命是何因,打杀性负债人;同堂富贵是何因,同做功德同路人;聪明伶俐中何因,清心寡欲少贪心;六根残缺丑陋者,多贪多嗔多痴人;今生无病是何因,施药看病同情人;受人帮助是何因,前世修桥铺路人;今生瞎眼是何因,障佛光明愚弄人;财富随身是何因,能舍钱财帮助人;端正庄严出众者,前世施财装佛金;容貌鹤立不凡者,前世修神速修慧人;骄奢淫逸败家子,你欠他债索还人;不孝爹娘忤逆者,前世冤家对头人;为人荣誉名声好,前世爱语心暖人;夫妇不能和睦过,前世是非两世人;今生美满家庭好,前世贞良同修人;为人雅趣多安乐,少欲知足智慧人;今生儿媳多孝敬,前世你是行孝人;儿媳打骂是何因,以怨报怨对头人;今生眼明是何因,佛前点灯照夜明;今生愚痴是何因,不信因果邪见人;五官残缺疯癫者,前生凶横是恶人;今生轻横被人贱,前生悭贪少善根;多忧多愁不随意,缺乏慈悲善良心。因果因缘不听信,怎能立志做好人;要求祝寿多吉祥,五戒十善有德人;要求健康无病苦,素食戒杀多放生;要求端正容颜好,香花供佛种良田;要求聪明多智慧,正隹、 正见闻法音;要求一生无内疚,报答父母养育恩;要求临死无痛苦,至诚念佛不二心;要求死后生极乐,信愿念佛有恒心;要求死时谈笑去,无挂无碍悟无生;要求福慧两足具,速发至上菩提心。恶恶恶,由他恶,沉沦苦海无着落。善善善,快修善,出人头地你行占。骗骗骗,由他骗,牛羊犬马由人变。修修修,认真修,九品莲台你享受。诸仁者,听分明,荣华富贵难持久,人我是非几时休!人生究竟为什么?应是贡献非享受。随波逐流纵物欲,看看朱颜换白头! 且请听我修行曲,了生脱死原可酬。

一、   五戒

1、    戒杀生:人人都爱护自己的生命,不愿别人来伤害,所以也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能持杀戒者得长寿无病,犯戒者得多病短命报。

2、     戒偷盗:凡不属自己所有,不应该侵占、劫夺、偷取。能持戒者得富裕幸福,犯戒者得贫穷下贱报。

3、     戒邪淫:除合法的夫妻以外,对别人的丈夫或妻子、不可非法的引诱他(她)们犯邪淫(邪淫有非人非时器三种),使他(她)们抢劫贞操,几十社会道德和家庭的欢乐。能持戒者,夫妻和睦、贤善、家庭平安,犯戒者得妻女奸邪、横事盈门报。

4、     戒妄语:知就知、不知道就不知道,要诚实地说话,人与人之间的互谅互爱,就要从不妄语做起。能持戒者,得辩才各出言人信,犯或者得言无人信,不善言说报。

5、     戒饮酒:酒能伤害身体的健康,影响精神的宁静,使人堕落愚痴、偏激,因酒作恶该戒绝。能持戒者得大智慧,奅 戒者身常臭秽,心神狂乱。

二、   十善

1、     做人供奉三宝;二者孝顺父母;三者恭敬师长;四者受持斋戒;二者敬爱父母;六者和睦邻里;七者济贫救苦;八者怜孤恤寡;九者戒杀放生;十者读诵经典。

2、     学佛十善:(十善就是对治十恶的十种善行)

身三:

(一)   不杀生:不残杀生灵,还要放生、护生。

(二)   不偷盗: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据为己有,进而能行施舍。

(三)   不邪淫:不违反道德、法律、搞不正当男女关系。

口四:

(一)   不妄语:不说谎话、假话。

(二)   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三)   不恶口:不以粗言骂人,不说尖酸刻薄话。

(四)   不绮语:指能引起杀、盗、淫妄等种种罪恶后果的,迷惑人心的语言,也就是诲杀、诲盗、诲淫的低级话或是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废话不说。

意三:

(一)     不贪欲:不妄想贪求,少欲,知足。

(二)     不嗔报:是慈悲心,平心和气不恼怒、不骄横、不伤人自尊心。

(三)     不愚痴(即不邪见):要有正见不迷信,明因果、明是非,转向般若智照。

    要有健全的价格和受人敬仰的声誉,就得从五戒十善做起。五戒是做人的基础,十善是成佛的正因。

    因就是原因(比如种子),果就是结果。我们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乃至动了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头,迟早要自受自报的!种善因得福报,种恶因得苦报,这还是概略的一句。其实怎样的善,得怎样的福报;怎样的恶,得怎么样的苦报,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生阿修罗道;犯上品十恶者轮畜道。原来“六道轮回”的形成,十善十恶实为众生身、口意三业善恶的大纲。我们要趋吉避凶,防堕求升,固然要从止十恶行十善做起,就是要了生死,生净土,度众生,成佛道,也要从这里修起来!今从华严经离地章的“圣言量”编列十善十恶因果表,这是佛的金口诚言,也是历史事实可印证的,和一切丛生所自作自受!所以行为的善恶,是决定我们未来苦乐升沉的因素,是我们切身攸关的大事。要对自己负责,珍惜自己的前途啊!如能依教奉行,自求多福,不但人天福报可操左券,就是生西成佛,也是人人本分内事!有志者事意成,大丈夫当如是矣!

三、   佛经谈人身有十二种病

阿难问佛,何者是病?佛言:

1.    随恶人言是病。 2.邪妄诌曲是病。

2.    言语伤人是病。 4.贪爱色欲是病。

5.杀害众生是病。  6.不敬父母是病。

7.作恶不悔是病。  8.愚痴颠倒是病。

9.侵占他人是病。  10.好觅人过是病。

11.无渐无愧是病。  12我慢贡高是病。

四、   佛经谈有十二种药

能治人身十二种药

 阿难问佛,其病如何得治,世尊答言,有十二种药,可令此病得痊:

1.慈悲喜舍是药。  2.谦让作小是药。

3.赞叹大乘是药。  4.有恶能改是药。

5.有过能悔是药。  6.毁骂不动是药。

7.敬上念下是药。  8.爱念他人是药。

9.敬老怜贫是药。  10.低声软语是药。

11.具足正见是药。  12.誓度众生是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8-2010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修行进德格言一百则

1.    学佛不是空谈,而要切实去做。

2.    受佛三皈五戒十善福德人也。善恶之事,由人和 造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戒行之德,应之自然(事佛吉凶经)。

3.    言行相应,不怀自大,不轻于众,除去骄傲,见有胜已,不生嫉妒,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优婆塞戒经)。

4.    恶从心和一,知以自戕,如铁生垢,消毁其形(优婆塞戒经)。

5.    人有十事可愧:君不晓政,臣属无礼,受恩不报,过不能改,两夫一妻(两妻一夫),未嫁怀妊,习不成就,人有兵杖不能战斗,悭人观布施,下属不能使,是为十。

6.    为名利发菩提心,是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因,毫厘有差,天地悬殊,天地悬隔,错认定盘星,酿成毒药。

7.    常想病时则尘心渐减,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8.    佛言,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一口气不来,便向驴胞马腹乱撞,动经千生百劫,得出头来,知是几何?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9.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子女,反肯心厌娑婆,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

10.       恶言骂詈,骄凌蔑人,兴起是非,疾怨滋生;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11.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方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12.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13.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其困难和负重所压倒。

14.       佛都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使下愚人不敢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佛教的最大纲领,曰净心第一,利他至上,也叫悲智以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为悟,为其主要大事。

15.       佛教的宇宙观唯缘起论,其人生观唯作业感果论。所以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百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16.       佛陀的遗教是:所有复合的事物都要衰亡,不只是自己简单地进入涅(槃),而要回到尘世为一切众生指明出苦的道路。

17.       出家学佛不谈长生不死:所谓长生,就是“却病延年”的引申,一个人了解了许多养生必要的学识,使自己活着的时候无病无痛,快愉活活地活着,且能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带来多做出结贡献。万一到了死的时候,既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痛痛快快地死去,这便是人生最难求得的幸福。佛教所谓不死,不是指肉体生命的常在,它是精神生命的永恒。永恒的精神生命是超越于心物以外而独立存在的生命原始,自古以来所谓悟道修行的最高要求都是为了要找到这个东西,都是以找到这个境界为目的。

18.       世有二者,可称健儿,一不造罪,二能忏悔,当洁其心,整肃其容,内怀惭愧,悲畅于外。起二种心,则无罪不灭,何者二种心?一惭、二愧,惭者能自忏悔,灭讲得怨对;愧者能教他人解讲得结缚;惭者能作众善,愧者见善能随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以有惭愧能令行人得无量功德。

19.       不得绮语(华而不实之辞)录知诌曲华辞,构扇是非,为患不轻,恶报实重。

20.       上殿、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生活相互是丛根本制度,要努力做到!

21.       若使不知三宝,云何得起慈心,愍念众生。若使不知三宝,云何得起悲心,救摄一切。

22.       忍辱是一种美德,可以增长福报。所以如果有人欺负你、冤枉你,你不必伤心,而且要感到欢喜,因为它能为你送来福德。

23.       观念的正确与否,都直接影响一切修行及事业的成功或失败。则无论信仰也好、求法也好,甚至任何做人处事,都因观念不正确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24.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上,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25.       涵养全得力于“缘”字,凡言语动静皆是。以虚养性,以德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26.       就性情上理会曰涵养。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就气质上销鎔则曰克治。

27.       无欲谓之圣,寡欲谓之贤,多欲谓之凡,纵欲谓之狂。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则刚。

28.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怒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惩怒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怒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29.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由。

30.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31.       有才而性缓,定是大才;有智而气各,斯为大智。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尺,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32.       冲繁地、顽纯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大。若决裂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愤,人卒以怨,我卒以损,此谓之至愚,耐得过时,使有无限用处。

33.       观贞操操作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年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

34.       世露风霜,吾人炼心之境地;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呈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光天化日的气节,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外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35.       人之为人,总要成为人们所不可少之人。苦庸庸碌碌,可有可无,是谓醉生梦死,污秽天壤,虽富贵不足齿也。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36.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雄浑,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37.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38.       欲心正炽时,一念着病,兴似寒冰。利心正炽时,一想到死,味同嚼蜡。

39.       人知言语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语乃所以养吾德:人知饮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节饮食乃所以养吾身。

40.       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不能转物砖磨镜,泥牛入海不回头。

41.       什么是佛弟子应具有性格:要怀抱出世的思想,要具备远离欲染的决心,要拥有忍让的气度,要呈现喜好寂静、不乐喧闹的风格,要含存宁愿自己吃亏,诚厚待人的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0 07: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什么是佛弟子应具有的情操:佛教的情操是讲究无偿的贡献,默默地牺牲。譬如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往往为了救护生灵,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故事皆说明佛陀的慈悲心怀;佛陀自己时时教诫弟子要牺牲自我,利益他人。佛教这种委屈自己,成全别人的思想,恰与世欲只知从他人之处获取,不肯付出些微的观念格格不入。但这恰好证明了佛法的伟大。

2.    佛陀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最显著的相异点,乃在于凡人以贪欲为快乐,而佛陀以贪欲为痛苦渊薮。在已觉悟的佛陀看来,世间的声誉利养,就象臭秽一样不值得去贪求。

佛陀的性格喜欢去追求理想,他所希望达到的,是追求到于个没有衰老现象,没有疾病痛苦、没有死亡恐怖,一切都至善至美、最真最圣的清净世界,常乐我净地境界,佛陀为了寻找这个无争无苦的理想世界,因此发起四弘誓愿:

以无比的慈悲心化度一切顽强的众生。

以坚韧的勇猛心断除一切障道的烦恼,

以不懈的精进心成就至极圆满的佛道。

佛陀这一切异乎常人的性格情操,使他成为众生的慈父,救护世间的伟大世尊。

3.    太虚大师赞佛题词: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4.    怎样做一个住寺院的现代僧人:(一)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事业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国家第一、自己第二。(二)先入世而后出世,先度生而后度死,先生活而后生死,先缩小而后扩大。(三)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场所、不私交信施。(四)不私处募化、不私自请托、置产业、不私造饮食。(五)要有佛教情操(即佛教性格、佛教仪表)。要有出于天性的牺牲奉献、忍耐信因果,要具有惭愧的美德。

5.    佛教对待人接物的态度:人生立身处世,自净三业为宗。思想言语行动,纯净至善积功。净心利他为善,损人利己恶冲。心灵美好表现,破我破私最尊。恶口畏如夏日,美言暖如春风。遵纪守法处世,光明磊落为人,谦虚礼貌平易,不可骄傲凌人,不可逞强逞霸,不可厉色高声。慈悲体贴大量,不可抑人自尊。不可诲淫诲盗,不可夸富夸能,不可强词夺理,不可缺忍动嗔。不可吝啬刻薄,不可养娇处尊。对已严肃不荷,处处宽厚行规待人,惭愧做人基础,人贵自知之明,积极献身社会,报答回向四恩。处处利人利已,自然祸去福临。

6.    佛教讲究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美德。忏悔象清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象船筏一样,可以运载我们到涅磐解脱的彼岸。忏悔象明灯一样,能照破黑暗与光明。忏悔象城墙一样,可以摄护身心。忏悔象桥梁一样,可以通往成佛之道。忏悔象衣服一样,可以庄严美化心灵。忏悔认罪第一要有涤瑕荡垢的决心;第二要有祛恶向善的方法;第三要有净化身心的力量。

7.    嫉妒别人的才能,诋毁别人的成就,恰恰暴露了自己的自私无能。

8.    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9.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10.       人若近贤良,譬如一张纸,以纸包鹿香,因香而得香。人若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贯鱼,因臭而得臭。

11.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2.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将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他永远是个奴隶。

13.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知定心是解脱之本,净意进进修之基。

14.       调养怒气,随防顺中言,留心忙里错,爱惜有时钱。

15.       责人时,须想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律已时,须想着细行矜难成大器。

16.       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议论人者,不惟无福,且亦无寿。

17.       平坦的道路好走,却磨炼不了意志;浅显的知识易学,却发现不了秘奥。

18.       在悲伤的时刻,不能忘记信念;在最幸福的时刻,不能忘记人生有坎坷。

19.       没有志向的人,就象断线的风筝只会在空中东摇西晃,最后必然丧失信心,失去前途。

20.       平坦的道路,容易使人放肆而疏忽;艰难的曲径,却常常使人振作而谨慎。

21.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自己。

22.       太阳的伟大,在于它们永远消耗自己,无偿地供给万物以光和的热。

23.       希望,会使你的生活多姿多彩。奢望,将使你的命运越变越坏。

24.       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愿你首先能吃得起苦。

25.       从风雨中熬出来的幼苗,要比温室里的嫩芽更能经受住自然界的考验。

26.       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他非。

27.       人生应该象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28.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最难得一个悔字。

29.       一个人最壮丽的是青春、最美好的是善意、最有价值的是人品、最长寿的是精神。

30.       建立如法僧团,以戒为师,简约朴素“六和”生活(身和同居、口和无争、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使正法久住,是僧伽的崇高职责!

31.       要建立好寺院的以道风和学风!自初发心,以至成佛,恒以转迷为司为最大事业。

32.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首先会遭到不幸。

33.       不迁怒:富贵之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34.       不偏见:人有小智,未闻大道,每执已见,以为最妙,坐井观天,所睹者小。若登高山,见自了了。

35.       不嫉妒:人有才德,克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若生嫉妒,是谓愚痴。

36.       不赌博:赌钱博弈,丧志失时,专心于此,正事弃遗,有限光明,送之儿嬉,破家荡产,罪无了期。

37.       不饮酒:酒是麻醉刺激品,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祸。聪明智慧,常保清醒。

38.       不吸烟:鸦片香烟,致病致癌,有害物质,促短寿命,口气常臭,其害多端。花钱买害,疾人可怜。

39.       不说慌:心既不真,行何能正?原诸同道,切勿妄语,口是心非,无好结局。

40.       不邪淫:淫欲所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淫,犯法犯罪,清心寡欲,坚贞亮节,人无钦敬。

41.       不偷盗,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偷人之物,折已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42.       不杀生:凡属动物,皆有觉知,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戏玩杀,及杀而食,现生后世,决定报复。杀生短命,三途堕落。

43.       仁慈:仁爱慈悲,心之生机,心如阳春,福泽愈深。若无仁心,必致残刻。纵有宿福,折尽消尽!

44.       守信: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自食恶报。

45.       尽忠:一秉真诚,不被妄侵,尽职负责,忠于祖国,有益社会,方不虚生。

46.       知耻:耻之一字,人畜斯分,有则近圣,无则近兽。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47.       惜阴:十古稀,弹指即过。寸阴是惜,何敢懈惰。努力勤学,立德立业。自利利他,为世作则。

48.       择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有损有益,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劝善规过,他山之助。

49.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滴水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吉凶祸福,皆由心作,因必有果,恰如其分!

50.       浮生可见,如梦幻泡影,虽有象而终无;妙本难穷,谓真灵明,虽无象而常有。

51.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天罗地网。

52.       风平浪静中,见人生之真机;味淡声稀处,识心休之本然。

53.       身世多险途,急须寻求安宅;光阴同过客,切莫汨没主翁。

54.       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55.       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

56.       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回光反照,克除已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不可发。

57.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成佛,以佛威德神力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惟留清净纯真之心。

58.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业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59.       众生之心,由烦恼惑来致成染污。今以佛之匯各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知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10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撒度撒度撒度, 这该是北传净土宗的法门了,如果能做到全部,实在是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8-2010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8-2010 02:35 PM 编辑

因该是一个名为释常律法師編著,台灣人, 2007年著

因该是同一个人
1)居士须知——下篇(做人基础成佛正因)- 作者: 常律法師
http://www.chinancol.com/4/show_news.asp?BID=4&news_id=4500
五十条 - 居士须知——在家学佛礼仪(释常律)
http://blog.heshang.net/html/77/6477-13838.html
2)抗癌《飲食、空氣、水與健康》-作者: 釋常律法師編著
http://book.tpi.org.tw/bookinfo.php?cID=283013
3)財團法人[正德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釋常律法師
http://blog.roodo.com/cthci/archives/5609659.html
公司簡介:( 正德是一個慈善文化教育機構,國內外共有設立十幾分院分社救人濟世,是佛教界第二大慈善機構,規模僅次於慈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10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从另外一个论坛转载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8-2010 09: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實在有用的分享 謝謝樓主 沙度 沙度 沙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2025 04:50 PM , Processed in 0.14442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