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2|回复: 3
|
也談怎樣選擇你的信仰<三>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阿文. 于 19-8-2010 08:04 PM 编辑
年青時,我很喜歡看武俠小說,在小說中,常會看到有些《阿含經》。人因為練了「鐵布衫」或是「金鐘罩」的工夫,因此,刀槍不入。因為不會受傷,所以就顯得非常勇猛,因他全身刀槍不入,先立於不敗的地位!因為有持無恐,常會出險招或是猛招,使對方因為無法招架而失敗,甚至因而被殺。這些練過「金鐘罩」或「鐵布衫」的人,雖然是全身刀槍不入,但卻有一個弱點,就是在他的身上有一個「罩門」。只要你能用刀剌入這個「罩門」,或是用暗器打中這「罩門」,他的「金鐘罩」或是「鐵布衫」就破功了,就會和常人一樣。因此,凡是練這鐵布衫或金鐘罩的人,都把這罩門放在一個最不容易被人剌傷,或是被人用暗器打傷的地方,好比腳底,肛門,
手心或是腋下,或是眼睛。因此,對方如果要想打敗他,就會派出很多的高手前俯後繼的,冒著生命的危險,在他的身上到處試試,如果知道他的罩門在那裡,就會想出劍招,一劍剌進這罩門,他的罩門就破了!就可輕易的被殺!
佛教在歷史上的發展中,給人的感受是:它也好像是練就了「金鐘罩」或「鐵布衫」的人一樣!佛教在中國一千多年和道教和儒家經過大大小小的戰爭,最後都是戰勝!因此,佛教在中國,雖然也經過的「三武一后」的逼迫,但也只是短暫的受挫而已;而且也只是因為皇帝個人的緣故;另外,在宋朝也曾有一段時間受道教的壓制外,一般來說,都是頗受各朝皇帝的支持,大略都一帆風順,因此,佛教在中國,給人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感受。
佛教給人的感受是它好像是一位練了「金鐘罩」或「鐵布衫」的人一樣;其「佛法」給一般人的感受是「佛法精深」,其佛經給人的感受是「佛經浩瀚」。因此,得到很多古今中外各界名人的讚揚。其實佛教的佛法能站立到今天,也是因為它穿了一身無形的「金鐘罩」或「鐵布衫」,它就是「佛經的浩瀚」和「佛經的艱深」。如果我們看佛經,就會發現每一部《大藏經》很多都超過一百冊。像《大正新修大藏經》就有一百冊;像《乾隆大藏經》就有一百六十三冊;像《卍續經藏》就有一百五十冊;像《龍藏》就有一百六十五冊。再以《大正新修大藏經》為例,它每一冊的篇幅,大略就有《聖經》的兩倍長,也就是它的篇幅大略是聖經的兩百倍長;而且又是文言文,要叫現代人去看它,真會要他的老命。佛經的「長篇」和其「艱澀」,就成為它的雙重「鐵布衫」或「金鐘罩」。因為有了這種「鐵布衫」或「金鐘罩」存在,雖有外人想去看它,但最後都打了退堂鼓。
就因為很少人去研究它,因此,就給佛教的法師有很好的機會來亂蓋了。事實上,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經典的取捨標準,是很差的一個。像彌勒菩薩何時會下生?筆者至少已找到十八個答案,像釋迦牟尼一出生,他到底走了幾步路?有說是向一方走七步的;有說是向四方各走七步的(即廿八步);有說是向十方各走七步的(即七十步)的。這是蓋得太過份的說法,他怎能在地球的上下方各行七步?因為現代的地球觀來看,下方就是大西洋,他怎麼走?若以佛經的地球觀來看,那時的人,又怎能看到?若以現代的地球觀來看,不只是在地球的另一邊,而且又是在太平洋上!釋迦牟尼又怎能在海面上行走?未免也蓋得太離譜了。像轉輪聖王葬,是怎樣葬的?也有九種葬法。像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多遠?也有四五種說法;像阿彌陀佛總共發了多少種願?也有六種說法?什麼是初轉法輪?是向五門徒說的?還是先向他人講了《大日經》?或是先講了《華嚴經》?若是照佛理史的說法,釋迦牟尼成佛後未離金剛座,就是先講《大日經》和《華嚴經》;然後纔去找五門徒說法,怎能把對五門徒的說法,說是「初轉法輪」?
像釋迦牟尼的宇宙論,明明講地球是一大片多層的平版,而且這種平版可以找到六種結構。(註一)其實,那些風、水、粟金等,都是同時存在的,而且有六種不同的說法。
註一:請看下文詳註。
但因為沒有人去研究,所以聖印法師就敢這樣大膽的說:
「我們佛法對星球的形成,以緣起觀作了解釋,除此而外,還對星球形成的狀態,作了最偉大的素描,也從形成的狀態中作了起源的解說,這是值得世人注意的。
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都說到世界的起源。這些佛經上說,世界在開始形成時,先在空輪中產生風輪,再由風輪產生水輪,最後結成金輪。這『空輪』是什麼﹖它應該就是太空。依因緣法而說,太空中一定先具有了形成星球的基本條件──因,然後配合一定的配合條件──助緣。它的基本條件自然是物質的,這種物質在某一種助緣下起了分化作用,才產生『風輪』,『風輪』當然是以氣體為主了,由氣體的『風輪』,再演進到液體的『水輪』,也同樣有其的,是因與緣的相同結果,最後是液體的逐漸凝固,就結成『金輪』了。
現在的科學家們,不管說法各有什麼不同,大致上也斷定地球及一切星球的形成,是由氣體而進入液體,再由液體而到達固體的過程。佛法用『輪』字,這一點在過去是無法理解,甚至受到不少指責,而現在從天體中的星球來證明。『輪』即是球形,它具有流動性,又具有運轉性,正是一切星球的特性。
佛法是多麼博大精確!這種世界形成的說明,是何等的正確,經得起科學的考驗。」(註二)
註二:聖印法師1983.6.1.《自由日報》P.7.
佛法真的是這樣的博大精確嗎?釋迦牟尼真的像聖印法師所說的那樣偉大嗎?最好的解決就是回到佛經中,看佛經是怎樣寫的?筆者從聖印法師的提示中,所找到的,共有六種答案。在釋迦牟尼的觀念中,宇宙的形成,是否真如聖印法師所說的,世界在開始形成時,是先在「空輪」中產生「風輪」,再由「風輪」產生「水輪」,最後結成「金輪」。真的在《中阿含經》,《
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這三部經說到世界的起源都這樣嗎﹖還是這些說法只是聖印法師對釋迦牟尼「地球觀」的誤解而已﹖
事實上,我們若去看佛經,就會發現聖印法師上面的觀點,並不是釋迦牟尼的觀點,以上的看法,只是聖印法師自己的觀點。是他參考現代科學的說法加以修正說的。因為在釋迦牟尼的觀念中,他並沒有這樣的想法,在他的思想中,地球只是一塊很很多層的大平板,是不會動的,也不會轉的。
筆者在上述的《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中,只找到六處,其地層的結構,恰如聖印法師所說的相同,有風,有水,有地。(只第三段經文在風下有「空」)但在佛經中,它們並非先後的存在,而是同時的並存,且其水是真正的水,不是聖印法師口中的「液體」。而且三段經文所說的地、水、風厚度都不一樣,都比真正的地球厚了很多倍,有的竟比地球的直徑厚了幾萬倍(筆者按,地球的直徑大約只一萬二千公里)。釋迦牟尼的前三個說法,那一個是正確的﹖可以說﹕前三個都不正確!很明顯的,釋迦牟尼都說錯了!因為在釋迦牟尼的觀念中,地球並不是球形的,也不會轉動,而是一塊很多層的大平板,又是其邊無際。以下的三段經文都是筆者從佛經找到的,這三段話都是釋迦牟尼的地觀﹕
「佛言﹕比丘,是地深六百八十萬由旬,其邊無限;其地立水上,其水深四百六十萬由旬,其邊無有限礙;大風持水,其風深二百三十萬由旬,其邊際無限;比丘,其大海深八百四十萬由旬,其邊無崖底。』」(大正一P.277)
「佛告比丘﹕『今此大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其邊無際;地止於水,水深三千三十由旬,其邊無際;水止於風風深六千四十由旬,其邊無際;比丘,其大海水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無際。』」(大正一P.114)
「諸比丘,此大地厚四十八萬由旬,邊廣無量。諸比丘,此之大地住於水上,水住風上,風依虛空。諸比丘,此大地下所有水聚,彼水聚厚六十萬由旬,邊廣無量,彼水聚下所有風聚,彼風聚厚三十六由旬,邊廣無量!諸比丘,其大海水最深處,深八萬四千由旬,邊廣無量。』」(大正一P.365,310)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8-2010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文. 于 19-8-2010 06:55 PM 编辑
我們現在把它畫成比較圖,就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其差異來。以下的數目都是以由旬來做單位(一由旬最小四十里)
第一種說法 - (地 6,800,000) + (水 4,600,000) + (風 2,300,000) = <共厚>13,700,000
第二種說法 - (地168,000) + (水3,030) + (風6,040) = <共厚>177,070
第三種說法 - (地480,000) + (水600,000) + (風360,000) = <共厚>1,440,000
但實際的地球卻是球形的,其直徑也大略是12,000公里,即36,000里,換算成由旬,則地球的直徑實際是900 由旬(一由旬最小40里)而已。若不算風的厚度,第一種說法是11,400,000由旬,第二種說法是171,030由旬,第三種說法是1,080,000 由旬。第一種說法是地球直徑的12,666倍厚,第二種說法是地球直徑的190倍厚,第三種說法是地球直徑的1200倍厚。
但若比對第四段經文,原先的地球,其結構就成了問題,另外三種說法記在下面!相信讀者看了就會發現釋迦牟尼其實未成佛!他的佛法實際上都是在亂蓋!
「地深二十億萬里,從是以下,復有地味二十億萬里,下復有粟金,二十億萬里,下復有剛鐵,二十億萬里,下復有有水,八十億萬里,下復有風,五百二十億萬里,乃復有下方異天地,從是人間,上至梵天,亦五百二十億萬里。」(大正一P.309)
「地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有金鋼輪。(大正二,p.753。一由旬最少是四十里。)
地深、潤澤、金粟、金剛各深二十億萬里,金剛下有大水,深八十億萬里,水下有無極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里。(大正八五P.1426上)
以上的這三段經文,如果按聖印法師的「說法原則」來看,則地球的形成,必然又是三種不同的說法!請讀者自己說說看!相信你們就會發現佛法是蠻好玩的!因為根據原先的三段經文,地球的總結構,不算風的厚度,最厚度也只有「11,400,000由旬」比地球多了1,266倍。但根據第四段經文,不算風的厚度﹐則地球的厚度是「400,000,000由旬」,比地球厚44,444倍。可能因為第四般經文的太複雜了,也太不合常識,就成了聖印法師的「棄兒」。
為使讀者瞭解第四說第五說和第六說,和前面三說的差異,筆者把前三說的最厚者也是第一說,和第四說做比較(以下的數字是由筆者換算成由旬後的數字)﹕
第一種說法 - (地 6,800,000) + (水 4,600,000) + (風 2,300,000) = <共厚>13,700,000
第四種說法 - (地50,000,000) + (地味 50,000,000) + (粟金 50,000,000) + (鋼鐵 50,000,000) + (水200,000,000) + (風 1,300,000,000) + (異天地 X) = <共厚>1,700,000,000 + X
若以第四說法跟實際的地球直徑相比,不算其「異天地」,也不算水和風,則第四種說法200,000,000由旬,是比地球實際直徑的900由旬(12,000公里,即36.000里),還厚222,222倍。
以下的這一段話,也是筆者從《增一阿含經》第卅七卷中找到的,也是聖印法師的「棄兒」,它是這樣記著﹕
「此閻浮里地,(筆者按﹕即印度)南北二萬一千由旬,(筆者按﹕一由旬有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三解)東西七千由旬。厚六萬八千由旬,水厚八萬四千由旬,火厚八萬四千由旬;火下有有風,厚六萬八千由旬。風下際有金剛輪。」(大正二P.753)
其結構又如下﹕
第五種說法 - (地 68,000) + (水 84,000) + (火 84,000) + (風 68,000) = 金鋼輪 x
若按這個地五種說法,則釋迦牟尼的地球觀,又會像馬戲團的人在玩把戲一樣,他們把一薄板放在大球上,然後人站立在薄板上平衡一樣。這種第五種說法如果不計火、風的厚度,也不計金鋼輪(不是球)的直徑,則地厚是152,000 由旬,是地球實直徑的17倍。
迦牟尼的五種地球結構,大略可以類歸成三種模式(第一種說法、第二種說法、第三種說法,可類歸成一模式),則釋迦牟尼的地觀三模式如下﹕
第一種模式 (地6,800,000) + (水 4,600,000) + (風2,300,000) + 第二種模式 (地50,000,000) + (地味50,000,000) + (粟金
50,000,000) + (鋼鐵50,000,000) + (水200,000,000) + 第三種模式 (地68,000) + (水 84,000) + (火 84,000) + (風 68,000) + (金鋼輪 X) + (風 1,300,000,000) + (異天地 X)
在聖印法師所提到的《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三集中(筆者按﹕其厚度約有聖經的一倍半,長度約為聖經的兩倍),有關地球的結構,唯有第五段經文提到「輪」(不是球),但這個「輪」卻是在地、水、火、風之下,它是很奇怪的結構。從以上的五段經文中,我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在釋迦牟尼的觀念中,他認為地球像一塊有很多層次,且是無限大的「大平板」(就好像我們飲茶後的甜點「千層糕」),釋迦牟尼用「其邊無有限礙」、「其邊際無限」、「其邊無崖底」、「其邊無際」和「其邊無量」來形容其廣大,而且其結構共有三種模式,也不知道那一個是對的,這些說法對嗎﹖地的下面,真的能由水撐著嗎﹖而水又能由空氣撐著嗎﹖而第四段的風下是「異天地」,按第五段的解釋,應是「金剛輪」。若這解釋不錯,那麼按釋迦牟佛的觀念,所謂的地球,應是一個多層的大平板,隔空放在一個「金剛輪」上。讀者們,請問釋迦牟尼對地球的說法對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8-2010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的三種模式,其差異度都很大,這三種地的結構,那一種是真正屬於釋迦牟尼的說法﹖只有一種﹖或是三式五種皆是﹖或是三式五種皆不是﹖筆者也只能發現問題,不能強解。但如果按佛教所說的 :佛經都是佛所說經來看,則以上的三模式,五種說法,應都是佛所說的。既然都是佛所說的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筆者也不能替釋迦牟尼回答。就請讀者自己去解決吧!
像佛教的各種理論,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不只我們從佛經可以看到,如上面的例舉,我們如果查考其歷史,單單在中國就會看到他們曾發展到了十三宗,這些宗的形成,就是他們對佛法的看法不同,而佛教的佛法,因為每一種事情都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因此佛教的法師在講述佛法時,也只能學效歐陽無的作法:「佛法是結論後的研究,不是研究後的結論。」這是各人在講述佛法時,每一項都只能挑選一個答案,而必須捨棄其他的答案的。但聖嚴法師卻能說得如此的鈧鏘有力。他說:
「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的,永久都是一樣。」(註三)
看了以上的說法,以筆者的感受,佛法真的如聖嚴法師所說的:「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為什麼會沒有分別?那是因為它是沒有所謂的「正信」,只有「迷信」。佛教從表面上來看,它好像穿了「金鐘罩」或「鐵布衫」,但卻處處留下「罩門」。比較大的「罩門」,
第一個罩門是:釋迦牟尼能成佛嗎?;
第二個罩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都真的嗎?
第三個罩門是:阿彌陀佛有沒有成佛?
第四個罩門是:彌勒佛能不能下生成佛?
第五個罩門是:極樂世界存在嗎?
這五個罩門,若被人深深的插上一刀。佛教的佛法就破功了!在這一章,我們就先來研究第一個罩門:「釋迦牟尼能成佛嗎?」
如果我們問佛教徒:「釋迦牟尼能成佛嗎?」相信大部份的佛教徒都會說:「他能,而且他已成佛!」但如果我們以同樣的問題來問法師,如果法師們曾仔細的研讀過阿含經,而且肯說誠實話,一定會有大量的法師會說:「他沒有成佛!」如果真的有人敢說:「他已成佛!」你就可以確定他沒有好好的研讀《阿含經》。就因為佛教的一部份法師,沒有好好研究《阿含經》,所以佛教纔會存在到現在!但這也是另有一部份法師曾仔細研究佛經,所以他們纔會丟棄釋迦牟尼,而去就阿彌陀佛的原因。
雖然法師們丟棄的方法很高明,但丟棄,就是丟棄!如果你不信,就請你注意去聽,法師口中唸的是:「喃嘸釋迦牟尼佛」!還是唸的是:「喃嘸阿彌陀佛」!你也可以直接的問:為什麼法師要教導人:「唸一聲佛(指阿彌陀佛),勝讀三藏十二部!不單單是釋迦牟尼過去所講的經(也包括凡是以釋迦牟尼佛的名所寫的佛經)。」或許你也會說:「若你這麼一說,不也要把《淨土經》也全丟了?」是的!因為這些經已沒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因為如果你們讀《大正大藏經》第三冊《悲華經》P. 199下。就會發現:阿彌陀佛在娑婆世界一進入《賢大劫》時,他就涅槃(死)了;而且他的「極樂世界」,早已被拆了(大正三P.186上)。原來阿彌陀佛離今大略有四億七千多萬年,早就死了!為何佛教至今還在不斷的把人超渡去早已不存在的「極樂世界」!而且衰在教人要常唸「喃嘸阿彌陀佛」?佛教的這種作法,實在是很荒謬的!
因為他沒有卅二相八十種好
釋牟尼有沒有卅二相八十種好?不只從理論上看他沒有,連法師也不相信。請問:「如果佛真的有卅二相,他應有怎樣的佛相?釋迦牟尼如果真是佛,他應該有以下的主要外在的特徵,因為按照佛經的說法,這是佛佛必有的,甚至連妙覺菩薩、等覺菩薩、轉輪王、帝釋天都會有這種所謂的卅二相八十種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也就是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等,也都應有這卅二相和八十種好。這種卅二相請參考《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一冊第五頁:他應有這種卅二相,根據《大智度論》卷十一所記,這是因為布施的結果(註四),但若根據《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所記,這是「大悲觀心」的顯示(註五);什麼是八十種好?請看《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所記(註六)。以下所列的十二相是卅二相中比較顯著,可引起人注目的:
*第二相:腳底有千輻輪。
第三相:手指間,腳趾間都有網縵如鵝腳。
第五相:手指和腳趾纖長無人能比。
第十相:平立時兩手過膝。
第十二相:毛生右旋紺色向上直直的緊貼。
*第十三相:身黃金色。
*第十六相:胸有卍字。
第十七相:身高比一般人高一倍。(當時人八尺,釋迦牟
尼身高丈六)
第十九相:身長廣等(即身長和肩同寬,一說方身,一說圓身),如尼拘盧樹。(註七)
第三十相:眼如牛王。
*第卅一相:眉間有白毛珠。
*第卅二相:頂有肉髻。
在以上的主要特徵中,只有五個主要特徵(有標示*記號的)。是一般人可在佛寺的佛相上看到的「相」。如第五相,筆者也只在顏素慧女士所著的《釋迦牟尼小百科》(註八)看過一次手指細長相,其他的都未見。像「陰馬藏相」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但從佛經中卻看到釋迦牟尼常施展神通讓人看下私(註九),但一般的佛寺在浴佛節時,都把釋迦牟尼的下身用布包起來,其實那是不必的,因為一般人根本看不到他的性器官,它是像馬一樣的內縮在身體中。但在顏素慧女士的所著的《釋迦牟尼小百科》一書中,我們不只可以看到小釋迦牟尼的「小雞雞」外露在小兜襠外,而且還從中列成兩半。(註十)筆者也不知道它是想表示什麼,也不願意亂猜。如果下次有浴佛節時,你注意一下釋迦牟尼的「小雞雞」有沒有外露。如果有,就表示:若不是那家的法師佛經沒有讀通,就是他不相信釋牟尼有「陰馬藏相」,表示他心中不相信釋迦牟尼真的已成佛。
以上的十二種相,是卅二相中我們可以看到和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如果這種「卅二相」,真如佛經所顯示的,是長期「布施」的結果,是在表示他有「大慈悲心」,有什麼不敢向人顯示的?從筆者個人的認知中,筆者覺得如果佛佛應有這卅二相,則這世間應是無佛。為什麼?因為佛經的作者,雖然大力的為佛吹噓,但在佛學上卻沒有深入的研究,因為這卅二相它不只會和八十種好相衝突;如果他身長廣等相,配上八十種好的手腳柔軟,會使他無法站立,因為他身高一丈六,胸寬一丈六,胸厚大略有八尺,比一隻大象還重,會使他無法站立;他也無法被其母親懷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8-2010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文. 于 19-8-2010 07:03 PM 编辑
因為這種卅二相和八十種好是自在其母親的肚子裡就有!因而他一出生回家,五通仙人就能從其相看出他必會成佛;由於他的母親是一般的女人,無法把肚子撐到可容胸寬與身高相等,以現代人為例,一般嬰兒身高是20到21吋,因為釋迦牟尼是要出身為佛的,他的身高至少就有40吋,他的肩寬也應有40吋,胸厚是肩寬的一半是20吋,其母親若懹他,他母親的肚子也會被頂出外凸,而成Y形。像這樣巨大的嬰兒,按佛經的說法,他是聖潔的,所以不從其母的產道出生;因此,他在在出生前,要大翻身,變成頭上腳下的,又進其母親的胸腔中,再往上爬,再由其母親的右脅下生。像這麼大的嬰兒,能爬進其母親的胸腔中嗎?像他一路上這樣的一破壤,她的母親竟然還能悠哉悠哉的在花園中採花!而且還能熬過七天纔死亡!真是大神蹟!請問讀者你相信嗎?
筆者相信:像釋迦牟尼這種細手細腳的人,他也無法玩「把大象丟出城外,再接住」的把戲!因為他本人的身體,就比一隻古代的大毛象還大,他又怎能跑出牆門外,再把大象接住,放下?如果按卅二相的第四相「手足柔軟猶如天衣」,以他的身量,他能再舉一隻大象,又把它拋出城外嗎?如果他的手指和腳趾,都如第五相所說的:「手足指纖長無人能及」,又配上第三相的「手足網縵猶如鵝王(如鵝腳一樣不只是腳趾之間有膜相連,手指之間也一樣有膜相連),」(以上三相請看大正一P.5)他能把大象拋出城外,再跑出去接牠放下?他的身形會比廟會的中的「七爺八爺」還巨大很多!而且他的眼會像「牛眼」,不會像一般佛像的「眯眯眼」,似張似閉的顯出「慈眉善目」------。
就因為有這麼多的難題,使法師丟棄了佛的這些「佛相」,如果他們心中深信,再怎麼難信,也應相信!有可能有人會說這是怕一般人信不下,所以纔不敢表示出來。其實,那是因為法師自己先不信。如果你去看那些自稱為活佛的,看看他們有沒有「卅二相,八十種好」?如果讓我站在高處,我一秒就可以鑒定一萬個以上。我現在就可確定的宣佈:這世上沒有真正的佛,因為我看不見比「大爺」還高大的活佛,也看不見有人長著「竹筍仔頭」(把竹筍剝開看看就像那樣,佛學稱為「肉髻」)的活佛,也看不見「全身金色」的活佛,也看不見比我高一倍的活佛,更看不見「耳朵垂肩」的活佛,更看不見「手指間和腳趾間都有蹼」的活佛;更看不見走路時會腳離地四指的佛!更看不見他走過時,會把腳底的轉輪王印印在地上,過幾天其印纔會消失!筆者想提醒佛教徒,佛成佛後,「其腳是虛立於空的」,因為怕踩死小蟲蟲,「又造惡因」!但筆者想問:那成佛前所踩死的又怎麼辦!難道成佛前踩死的就不算嗎?
釋迦牟尼成佛了嗎?從「卅二相和八十種好」彼此的衝突中,你可以知道他是無法同時俱有「卅二相和八十種好」的,其他的佛也都一樣;其他的妙覺菩薩、等覺菩薩也都一樣。因為文長,筆者就不在此文中一一列出,有興的人,可自行上網看筆者的投稿(www.gotobr.org)。
釋迦牟尼真的有卅二相嗎?佛佛真的會有卅二相嗎?妙覺菩薩真的會有卅二相嗎?等覺菩真的有卅二相嗎?一般的佛教書籍都說:當釋迦牟尼一出生就被五通仙人阿私陀看出:他若不成佛,真的就會成為「轉輪聖王」?如果他真的有卅二相,是不會「若不-----就會-----」的。因為按佛經的說明:阿私陀仙明確的說明,釋迦必當成佛,不會成轉輪聖王。雖然「佛相」和「轉輪聖王相」同有卅二相,但卻是不同的。因為成佛的相較明了。(註十一)但一般的法師卻說:他的父親怕他出家,所以就為他預備了六萬婇女讓他玩樂。那也是不真的!因為當時的印度,有十六強國,而釋迦牟尼的國家,也只是其中一強國的屬國,如果釋迦牟尼真的會成轉輪聖王,他怎能活到廿九歲纔去出家?早就被殺了。再說他父親,也只是一個小地方的共主,勉強的說他是王。總人口也只有四、五十萬人,扣掉男性,也只剩下二十多萬人,再扣掉老的、幼小的和結過婚的,他的爸爸去那裡找來六萬名婇女,可讓他的兒子玩樂?
相信略懂佛學的人都知道,轉輪聖王按佛經的說法,成佛的,有九樣勝過轉輪聖王(註十二),而轉輪聖王死後是會墮下三塗的,但佛應是已逃出三界的人。但他在生前卻一再的囑咐人,要用轉輪聖王葬來葬他。當我年青時,尚未研讀佛經,只是看看佛書,讀到釋迦牟尼,在出家後,他所穿的衣服是「糞帚衣」(印度人出恭後擦屁股的布,修行人檢起來洗洗,用那些布縫成的衣服),我很佩服。但當我深入研究佛學,一頭裁入佛經,看到釋迦牟尼自稱是「婆伽婆」,是「薄伽梵」,意即「至上神」(註十三),看他在宇宙論中的亂蓋,卻敢自稱是「天人師,世間解,正遍知」,也自詡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我發現他是「大蓋仙」;而且當他死前,又一再的吩咐人(不是門徒自行要這樣的葬他)(註十四),而且所吩咐的,而其平時的講法,又是那麼雜亂無章,前言不對後語,他真的是佛嗎?
想想他是誰?他的信徒在世界人口的比例中,佔最多時也只有佔8.486%。(註十五),他活著的時候,足跡也沒有踩遍印度,其他的世界也沒有去過。他可算是轉輪聖王嗎?以當時的印度來說,最大的宗教是「婆羅門教」;第二大的宗教是「耆那教」,佛教在當時也只是排行老三而已,他怎能是轉輪聖王?
另外,在他活著的時候,也只是在恆河流域走走而已,他怎會是轉輪聖王?從另一方面來看轉輪聖王從佛的地位來看,其身份比起佛來說,是很低的,就如乞丐在國王的面前;而且轉輪聖王在死後有可能會轉生「下三途」的人。而且按佛經的說法,轉輪聖王在佛的面前,如果釋迦牟尼出生時,五通仙人真的看定他必成佛,而不會成為轉輪聖王。若佛經的記載是真。釋迦牟尼在死前要求人,要用轉輪聖王的葬法來埋葬自己,那不就等於一個國王在死前要求人,用乞丐葬來埋葬自己一樣的荒謬嗎?這些佛經早就該丟了!
註一:如下文文中六種註解。 註二:聖印法師,1983.6.1.《自由日報》P.7.
註三: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P.12.圓神.台北巿.1993.1. 初版.
註四:大正廿五P.141.大正十二P.779-780.說明得卅二相是因為得同業緣所致。 註五:大正九P.346. 註六:大正九P.344.《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註七:但《大智度論》把「身長廣等」它改為「肩圓」(大
正廿五P.90),但如果我們看大正一P.883所記「十五相」,也記為「方身」。. 註八:顏素慧,《釋迦牟尼小百科》 註九:大正一P.87.685.688.大正二.799. 註十:同註七,P.31. 註十一:大正十二P.528. 註十二:大正廿五P.70. 註十三:杜而味,(書遺失找到再補述)
註十四:從佛經中筆者單單在大正一就找到九種轉輪聖王的葬法.:大正一P.20上;28中;169中;173上;186下;189上;200上;283上; 320上;375中. 在下一篇
中會詳註。
註十五:1972 Britannica book of the Year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