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18|回复: 6

法语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1-2010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答得妙!。。。。


有人问:身有“苦”“乐”,心有“忧”“喜”,这些感觉暂时息止则为“舍受”。如何才是落脚处?


朋友答:
身心所临,都是法界一时表情。若有苦,是全苦,若乐,是全乐。不要把自己和外境分开来另觅一个外境,当下“正受”即是安住之处,如此颠倒则止,妄想不生。
以现在成人的状况来说,颠倒是指我们从小学习累积来的“二元”见解,成人比小孩懂得多了,考量和烦恼也跟着多了。当然我们不能生理上回归孩子的样子,只要懂得了我们迷在什么地方,把这个修得“念念不愚”,也就够了。


圆觉经里说: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1-2010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10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8-11-2010 08:13 PM 编辑

回复 2# sheng8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对,那时宋后的人改的, 本因该是:
考证,敦煌本《坛经》六祖偈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本来就是后期大乘的如来藏思想
《楞伽经》就是唯识真心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1-2010 08: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heng83


   

不对,那时宋后的人改的, 本因该是:
考证,敦煌本《坛经》六祖偈为:
   ...
清池 发表于 28-11-2010 08:07 PM


多谢纠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10 0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自在心


不好意思 ,

點錯了"法國語言補習班"的頁面 ,我出去囉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1-201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秀大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禅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9-11-2010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9-11-2010 07:36 PM 编辑

 
(此文作者川上天山;编译者孙伯君,出自景永时主编的《国外早期西夏学论集》,该书2005年10月民族出版社出版)胡若飞摘



现将罗福成先生据西夏语文本的重译,与铃木大拙博士校订的活字版敦煌本(昭和九年森江书店发行)顺次进行对照。

第一叶夏译《坛经》重译

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尘拭  尘惹使勿着

上座神秀此偈书了归房中入别人未见五第大师明出
时庐供奉呼唤到来南廊间壁绘图相画欲五祖大师此偈见
(以下残)其一(行由第一)

敦煌本铃木版(五页九行——六页三行)
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五祖平旦遂唤庐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相。五祖忽见此偈。

上文据西夏语文本的重译,文字上未免有少许出入,但文意几乎是一致的。译者罗福成先生在其后记中解释说,‘文亦与藏本繁简不同错乱颠倒”,其原因正如译文末尾(‘行由第一”)附记所明言,注3是只与明藏现行本进行了对照,而未与敦煌本对照。

据此译文的文体,西夏语与藏语有同类的文法。在语言学上, 西夏语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藏缅语族,是一种与藏语不同又相类似的独立语言。也就是说,具有日语那样的语法结构,只是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后。

第二叶夏译《坛经》重译

则法学利益无也若自心性见则知大意了惠能偈曰

    菩提本树无明镜台亦非
    佛法常清静如何尘埃有
    心是菩提树身即明镜如
    明镜本清静如何尘埃惹

大众此偈了见皆惠能为惊讶惠能归碓房入五祖大师

若惠能偈见以惠能大意知无识众人畏五祖大师众向言曰

此亦鲜真非也五祖大师夜三鼓(以下残)其二(行由第一)

敦煌本铃木版(八页七行——九页七行)

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院内徒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惠能却入碓房。五祖忽见惠能但即善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三更。


此第二叶之首即惠能有名的见解偈,将之与诸本相对照,注4第一偈第三句的情形如下:

    敦煌本              佛性常清净(原本性作姓)
    西夏文重译          佛法常清净
    兴圣寺本            本来无一物
    元延祐高丽刻本      本来无一物
    明藏现行本          本来无一物


此夏文重译本之‘佛法”,实为‘佛性”之意,因此,夏译《坛经》此句的偈文与敦煌本完全一致。与这两个版本‘佛性常清净,’的经典性表述相反,兴圣寺以下诸本都秉承色彩鲜明脍炙人口的“本来无一物”来表述。此外,第二偈“心是菩提树’,只见于敦煌本和夏译《坛经》本。由此可知,夏译坛经本全未受敦煌以外诸本的影响。


http://www.nx.xinhuanet.com/xixia/2005-12/08/content_576928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2-2025 05:45 PM , Processed in 0.20895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