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转载)#18 如何放下我執?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17-5-2011 07: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7-5-2011 07:46 A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11 #11 有關壓抑情感的問題
請問如果自己不自覺會把對人的情感壓抑下來包括對喜歡的人..或是要如何來抒發情感比較健康呢?
一心:
佛教徒應如何處理感情問題呢?
家庭是感情關係的基礎。如果世間沒有情,就像機器沒有潤滑的油,隨時都可能發生故障。佛法目的不
外為教化世間,誘導凡夫將矛盾化為和諧。因此,佛法是以智慧來指導慈悲、運用慈悲,就可使情感從
混亂變為條理,從矛盾成為和諧。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就很難教化眾生。如佛菩薩的慈悲是
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可能是有條件,也可
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修行佛法,就能夠以理性的智慧,來指導感性的情感,會善於處理感情問題,而過正當的、健康的感情
生活,如此生活一定過得非常豐富、順利,而且自利、利他。
出處《學佛群疑》
果願:
有信心、有願力的人,會永不休止地、努力放出自己的光和熱,提供給這個社會分享。但也有更多
的人,當他們的光發射出來被黑暗所吸收時,便感到失望、無力、挫折,而容易產生退心。從佛法
的觀點看,不論是凡夫或聖賢,基本上都具備相等的光、熱、能、力。
尤其是行菩薩道的人,一定具有永遠為眾生受苦受難的悲願,誓願盡形壽將生命付出,將自己的光、
熱、能、力,無怨無尤、盡其所有地提供給所有的人。也包括對喜歡的人..不論對方知不知道,有沒
有障礙,總是始終如一、盡其在我的來提昇、及利益對方。如開發人人心中的光明,所謂光明,是指
清淨的智慧或正當的希望,也可以說是人性中的仁慈心和光明面;更深一層來看,就是佛性,而佛性
就是必將覺悟的另一種說法。
請參考《人行道》
果致:
可以試著把對情感的注意力轉換。 佛法並不是壓抑。 可以把對個人的男女情感,把對象放大成對家人
的關心,對眾生的大愛。佛陀在阿含經中就有解釋如何處理情感,不妨讀讀。也可以試著在週末有空時從
事義工服務。當您直接接觸到社會上,許多痛苦無助的眾生。對情感的執著,可能會淡些。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668.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5-2011 07: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2 #12 如何培養智慧?
有智慧的人,所見的日日是好日。沒有智慧的人被環境捉弄,而智者卻能改造環境。請問要如何培養智慧?
常如:
求智慧或除煩惱,是增加煩惱的原因。因為有一個[我]要求智慧,有一個[我]要除煩惱。禪宗的方法就是將
這個[我]通底打得乾淨,才是智慧的顯現。
清淨心或者煩惱心皆是妄心。因此修行的人,不要討厭煩惱心,煩惱心便會漸漸減少。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句,是表示修行的人不要追求菩提,也不要討厭煩惱,知道有煩惱即是正在修行。
煩腦本身是產生菩提的原因。
摘自~禪--你、我、他
修行有兩種方法:
1.觀念的疏導:用佛法觀念疏導內心的煩惱,便得法喜。時時以觀念幫助消除妄想執著,去除自我中心。每當遇
到困難、痛苦的時候,就用佛法的觀念解除心理上的壓力、負擔和不自在。
2.身心的鍛鍊:用方法來鍛鍊身心,主要是打坐、禮佛、唱誦等,能以正念代替妄念,然後漸漸以正念統一雜念,
終至無念,修行的過程便得禪悅。
摘自~法喜與禪悅
果願: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聰明人不等於有智慧。離開了「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才是離煩惱,而得解脫的有智慧
者,那是親自體驗到,實相無相的空相。
如何培養智慧?
一是知識的,在觀念上疏導,透過智者的觀點來認識世界。一是實踐的,在方法上練習,用修養的方法,來改變
自己的心向,先使身心平衡,然後以「平常心」看待世界。
增長智慧的觀念和方法:
是多多學習「善知識」的待人接物,與人共處,化解煩惱。在佛教界稱「善知識」為良師益友,能為我們傳遞經
驗、解惑並授之以正確實用的方法。
一般人很難不受環境影響,矛盾、衝突、掙扎,經常發生,如何調伏煩惱,非常重要。發生在心外的事較好應付,
發生在心中的事 則較難處理。這需要做自我平衡的工夫,在觀念和方法上都要努力。只要能於生活中,少鬧一些
無意義、無道理的情緒,少為自己製造煩惱,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諒解人、包容人、幫助人,就是一個能夠生
活,在智慧中的人了。
如由持戒清淨之後,修禪才能得正定;由正定的定力,可以產生無漏的智慧力。
請參考《智慧一○○》
果致:
首先是守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末學自己的生活,和周遭人事物的互動。因為守戒後,非常明顯的改善了。
跟您分享。 許多的祖師大德也都強調守戒的重要。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517.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5-2011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7-5-2011 07:54 A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13 #13 甘願吃明虧
請問,在聖嚴法師108自在語中---51.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以上這句話的是意思是什麼?
果願:
有智慧的人,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實、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結果。觀察一切現象的生生滅滅,
就會體悟到一切現象的本性,起起滅滅、來來去去,都是暫時有,而本來就是空的。
因此仁者能夠放得下,心甘情願地奉獻、吃明虧。
愚人被環境捉弄,受辱吃暗虧。
是因為自私自利而矇蔽了心眼,看不到正道真理,一旦面臨利害關頭,卻可以出賣良心,追
求不正當的利益。
因此總在茫然迷惑、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在煩惱中、在黑暗中跌跌碰碰。要懂得在生活中,
多以對人生的體驗及對佛法的修行來通達、識透文字的內涵。
根據實際經驗之不同,而有不同層次的啟發和體悟。
請參考《智慧一○○》
果願:
「慈悲沒有敵人」,有慈悲自然會關懷大眾,心甘情願地奉獻吃明虧,是慈悲為懷的仁者。
如果愚蠢的布施,是存好心做壞事,布施為了使他人,能產生好的結果,然而愚蠢的布施,
反而使他人造惡業。
例如師父在美國常在路上遇到「醉貓」似的頹廢青年伸手要錢,雖然要的錢不多,很多人
願意給,但師父是不給錢的。他們說:師父您是法師怎麼不慈悲?師父說這些人你不給他
錢喝酒,他會找工作做,現在每個人都給他錢,他可以隨時隨地買酒喝,他可以不要工作
了!
所以對外在的情況,儘管是罵、是讚、是褒、是貶,皆瞭如指掌是智慧,就是明辨是非,
而不會吃暗虧。經常保持心平氣和,頭腦不會受到衝擊,也不至於受辱吃暗虧。
如佛教徒不做無本冒險的投機生意,應該投資,但不要投機。投機是自己沒有錢,買空賣
空,一旦出了問題,受辱吃暗虧,是愚蠢。就倒了朋友的錢、倒了銀行的餞。事實上銀行
的錢,就是政府的、或者是社會共同的錢,倒了的罪過很大。
由於這個世間,有太多的牽扯、相左、衝突、逆叛、離道…,都免不了有,受辱吃暗虧的
時候。分析一下「受辱吃暗虧」時,血液很快地往頭部衝。這股氣與上衝的血量,往往是
成正比的,因此,生氣會氣死人。生氣既傷腦,也傷神,而且血液上湧,很容易使小腦失
去平衡的控制,於是言語、手、肢體等的失控就出現了,當下是不是就沒有智慧呢?
參考資料《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11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4: #14 面對周遭的人受病苦.受無名苦.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我可以用何種咒語或佛號迴向給他們嗎?感恩善知識給常甄開導!
果願:
我對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麼?我是人?人應如何?我已如何?
人生的痛苦何處來,快樂何處去?自知有苦樂,也能知道他人的苦樂嗎?
生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麼?
像這些問題,是佛在體認之後,將其所經驗的告訴了我們。眾生之產生,皆由各人
的業力所形成,地球甚至整個宇宙皆由眾生業力所感。所以說,一切皆操在每一個
眾生手中。
信仰佛教的較高境界,不是信仰心外的佛,而是相信自己具成佛條件,需要一步步
來,就是修行的方法。
首先要修五戒、十善,除了消極的不為惡外,更需要積極的做善事,如不斷地充實、
貢獻,我們的光圈也就不斷地在擴大。
每天,可用佛教所用的咒語,任何一種咒語、或念佛號迴向給周遭的人、及法界一切
眾生。
我們必須明白,一盞菜油燈在煤油燈之下, 是不起作用的,一盞煤油燈到了電燈之下,
又暗淡無光了,電燈一到了光天化日之下,也不會發生力量。
如果自身的光度不足,其影響的程度大小等、分別而有所不同。
大聖如同佛陀,可佛光普照,光遍十方,凡是受益的人群,便在他們的光圈之中。
「眾生無邊誓願度」:如能有多少人因自己的貢獻而受到益處,自己的光圈,就可伸
照到多少人的身上。
「法門無量誓願學」:因不同根器的眾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導。
請參考《神通與人通》
果願:
在這時代的社會環境中,多數人已失去其本身、自主控制的能力。這好比大家都已上了
一列火車,自己說:「我不要走了。」這是不可能的,火車行走中,你不可能停下來。
不過往前望去,也並非完全沒有挽回的餘地,如果車上乘客大家都要求在某一站停靠一
下,或者行車路線加以修正,這是可以辦得到的。
由佛法立場而言,我們這個世界名為「三界火宅」,不可能有絕對真正的安全,只有出
離三界的人,才得真正不受苦。
觀念疏導,禪修化解
首先是觀念上的疏導,還需要有方法來實踐,如禪修或靈修的方法,能使得我們心靈寧
靜,隨時隨地能安下心來。
用修定的方法,放鬆自己,把頭腦、身體、神經各方面都放鬆,心不斷往內觀,如用修
定的方法,不要把「自己」放進去,沒有自我,到達「無我」,就是智者的智慧。
具體而言,修定的修煉方法即是禪坐,更要持之以恆去實修。
如果能在觀念上疏導自己,在方法上調理自己,努力精進地修煉,相信一定可以幫助周
遭的人。
請參考《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一心:
無名,並不是名副其實的名。
「無明」為生死的根本,它從無始以來就有。
眾生的煩惱,引發於根本無明,無明即是沒有智慧,所以引生煩惱,煩惱的心理現象,是
以貪、瞋、癡的三毒為基礎。
因貪而追求,求之不得,或者得而復失,便會起瞋,不明因果及因緣的規律,便是愚癡。
眾生一開始就是眾生,唯其本質可以成佛。如金礦裡的金子,本來是夾雜在礦石之中,只
要將石頭洗鍊,金子就會顯現,無明如礦中之石,故有無明就不是佛,而是煩惱的眾生。
何謂煩惱呢?
煩惱就是由貪欲、瞋恚、愚癡所衍生的種種心理現象;再由這些心理現象,表現種種的身
心行為,造作種種的善惡諸業。
「無無明」,是指先要沒有無明,才能夠沒有煩惱;沒有煩惱才不會造作種種行為;沒有
行為才不會產生果報的身體。無無明是從煩惱得到解脫。
出處《心經新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11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5: #15 以佛法的觀點面對債務如何處理?
我的同修多年前因投資不當及幫人擔保結果對方蓄意欺騙跑路,我們的經濟被拖垮,至今
還是租房子.最近被債權人找人跟蹤脅迫還款,但是目前我們真的沒有能力償還,對方則以
同修之生命為威脅,以佛法的觀點我們應該怎麼做.
減少貪念:
很心疼妳的處境.但我沒什麼智慧.願以師父的話跟妳分享.面對困境處理有四它:面對它,
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我的解讀是誠心表現出想還款的誠心,希望對方諒解.並與債權人
跟家人好好討論還款辦法.盡心盡力,其他不要想太多.或許你自己可以有更好的解讀與想
法.心不安時,可以念觀世音菩薩或就近請教法師.法鼓山的法師很棒喔.
一心:
佛教是肯定一切獨立價值的,不論為善為惡,都不能脫離個人自性的中心,所謂「好漢
一人做事一人當」。
要以「願力」堅定信仰,加倍地吃苦、學習新的技能,努力的工作,不要逃避、而增加更
多的債務。
常聽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一次虧,學一次乖」,就是說只有不斷地接
受痛苦的教訓,才會繼續地向上向善。
們如一個孩子不知火會灼痛手指,當他被灼痛以後,並不是他的失敗,而是他智慧開發的
成功。
人生的旅程中,儘管有著太多的坎坷與痛苦,但那無一不是成功或昇華線上的符號與標點。
大多數的人們,陷於佛教所說「貪、瞋、癡」的泥沼中,彼此互相糾纏不清,而不能自拔!
如透過生死流轉的因果關係,落實四弘誓願,乃是積極福、慧雙修的開端。
「佛法」著重於苦的忍受和苦的領會,從痛苦中求取經驗,以經驗來改善自己,才能使得
我們的人生,達到究竟的價值。
出處《神通與人通》
果願:
不造諸惡,坦然受報, 如何才能夠離苦得樂?首先是停止一切惡因,亦即不造諸惡,然後是
坦然受報,自己在受報受苦的同時,也要救苦救難。
即使人家讓我們受苦,反而要為他設想,這就是菩薩精神。
凡事都必須靠各種因緣來成就,因緣往往不是一個人所能操控的,個人努力是主因,尚得有
助緣的成熟,才會有成果。
所以,情況壞的時候不要喪失信心、毅力;很可能時機、環境、條件一改變,情況馬上就會
轉好。
所以用因緣、因果這兩個觀念,能夠勇於面對現實,開創未來,不會怨天尤人,因為沒有永
遠的失意失敗。
如遭遇了苦難, 只要常存善心,常做善事,常念觀音菩薩,全心護持三寶,便會逢凶化吉,
吉人自有天相了。
請參考《平安的人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11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6: #16 因果從現在的一生,延伸到過去的無量生死及未來的無量生死,現在
的這一生,不過是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請問是以三世來說明因果的道理嗎?
常如:
生死一詞在梵文稱為「薩摩沙羅」,意為生死相續。即是死於此而又生於彼,再死於彼而復生於
此,在天、人、阿修羅、傍生、鬼、地獄的六道中往返生死,永無盡期。
生死的另一個同義名詞稱為「生滅」。生死是指眾生在一期或一個段落的出現和消失。生滅則是
每一個現象的局部,乃至全部的發生和消失。可知生滅涵蓋了生死,生死不出生滅的範圍。
生與老死的循環不已稱為「純大苦聚集」。「集」是過去世的「無明」緣「行」,以及現在世的
「愛、取、有」。「大苦」是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及未來世的「生、老死」。
因果交替便成了無邊的苦海。
摘自《生死事大》
果睿:
《學佛群疑》:「所謂三世,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可長可短、可近可遠,長的以無
量數的阿僧祇劫計算-過去阿僧祇劫、現在阿僧祇劫、未來阿僧祇劫;...;再次,以生命的生死
計算,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最少以秒乃至於比瞬間還要短的剎那計算,前剎那、現剎那、
未來剎那。一切眾生,如果不出生死,就在無窮的三世之中,無盡的時間裡邊,一直循環延續下
去。如果僅僅把前生、現生、未來生看成三世因果,那是看得太狹隘了。」
果願:
以現前一生的現象,說明因果的道理,如是斷章取義,無法正確地以三世來說明因果。
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一直延續下
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
人的善惡行為,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產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
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不合理、或不能取
得報償的事了。
不過,若不能通過對於佛教教義的信從,或不能通過宗教經驗的親歷,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
這三世因果說的觀念。
佛教之成為合理化,能以因果說而攝化眾生,即在於三世因果說的建立。
因果之說不是佛教的獨家之言,以因果與三世配合著講,並以因緣來說明因果的究竟點,則為佛
教的特質。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所悟出的法門,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如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諸法,
無非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無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無一物可以普遍存在。
如能理解這層道理,並且以修行的方法來親證這層道理,佛教稱之為悟,稱之為解脫,稱之為斷
煩惱,稱之為離苦得樂。
請參考《佛教入門》
一心: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現在的今生就是未來的過去;現在的未來,就是未來的現在;現在的過去,就是過去的現在。
因此,只要清楚地瞭解、掌握現在這一刻,那就已經包括了三世因果的現象。
有些人因為不能見到過去和未來,所以不能相信過去和未來的存在。
其實,現在有好運,一定在過去曾有好的業因,現在有惡運,一定是由於過去所造成的惡業;
未來的好運,一定是從過去的善業加上現在的努力,未來的惡運,一定是過去的惡業加上現在
的懈怠和造惡。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基於個人現在的善惡與勤惰,惡運可以改變,好運也
會消失。
出處《學佛群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11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7: #17 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
經中常說十方諸佛,都有其佛國淨土。請問為什麼佛說: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
果願:
釋迦牟尼佛介紹《維摩經》時說:「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菩薩的佛土不在佛國,
是在眾生中,有眾生之處,即是菩薩之佛國淨土,如有眾生需要,諸佛菩薩度化之
處,諸佛菩薩便在該處出現。
菩薩必須深入眾生群中,有眾生可度才能成佛,菩薩不度眾生便不是菩薩,更成不
了佛,亦無佛國淨土可成就。
所以如有眾生需要菩薩調伏的地方,菩薩就在那兒出現,那兒就是菩薩經營佛國淨
土的世界。
菩薩的淨土都是為「饒益眾生」,也就是用佛法的理念及方法,充足地利益眾生。
「饒益」是要用慈悲和智慧的佛法,標本兼治,使人得到佛法的利益,即能解脫生
死煩惱之苦。
如地藏菩薩發願下地獄去度眾生,不是受報,不會覺得痛苦、煩惱。所以菩薩能積
極入世、慈悲眾生、淨化人心、成就佛國淨土的世界。
請參考《修行在紅塵》
果睿:
眾生想去的地方是佛國淨土, 讓自己很舒服的地方.
菩薩想去的地方是群眾之中, 需要自己的地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5-2011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18: #18 如何放下「我」執?
放不下自己,心中的「我」,這是我的生活!那不是我的選擇!這是我不要的结果!
那是我非要不可的學習!哇!!!那麼多的「我的.....」,「我要.....」,「我想
.....」,......那要如何放下「我」執?
常如:
要完全放下分別我執,以唯識來說至少要達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再經煖,
頂,忍,世第一,四加行之後方能完全放下我執。而且這是分別性的我執。
如果是要斷俱生性的我執,那大概要几億年!!所以,基本上您放不下我,是屬於正常的。
目前求放下我,是不可能的。
目前我們可以做的是,看能不能[不要那麼的執著],或者是[執著之後就放下],如師父
說的面對之後 接受,接受之後 處理,處理之後 放下。
從不斷的執,不執。取,不取。生,滅.....從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緣生緣滅慢慢去放下執
著,緩緩的減輕執著。也就是隨緣盡份罷了。心想要放下[我],或許又是另一種執了。
無事人:
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未若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果願:
聖嚴法師期勉信眾要放下「執著」,以智慧方式處理自己,不要感情用事。
世人就是太執著「有」,才會帶給自己痛苦、煩惱及困擾,必須理解人生是無常、是苦、
是空,而以修行的方法,時時反省自己的錯誤或過失,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逃避。
一般人常有煩惱,就是過於執著,想追求而又追求不到就會產生痛苦,即使追求到了又
怕失去,這也會有痛苦。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源源不斷的欲望不能滿足,若要去除煩
惱:就要放下貪求的執著,不執著就沒有煩惱。
要以智慧方式處理自己,不要感情用事,只要能達到空慧境界,就能解脫自在。
學佛就像吃飯一樣,並非吃第一口就會飽,若想達到解脫自在境界,就必須累積不斷的
修行,通過受苦受難、及救苦救難的磨鍊,才能明心(無無明)見性,開悟成佛。
禪法是心地法門,不假語言文字,而修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因此後人便將禪宗的禪堂,
稱為選佛場。
如何解決放下「我」執,這個問題?
觀念的疏導,就像電腦裡面的軟體,方法的實踐,則像是硬體。如果只有觀念,沒有方法
是不行的,而只有方法,沒有觀念也行不通,所以佛教主張「解行並重」。
所以建議多禪修,去親身體驗,在不假語言文字(禁語)的過程中,照見心的無常!進而體
會到諸法無我時,當下就自然放下了「我」執!
果願:
《金剛經》:「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這是排除執著,不執空也不執有;執有固然是有,執空還是落於「有」的一邊,「空」、
「有」是相對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不要把如來的身相,當成真實的如來,因為如來不可以用
他的身相來衡量和範圍,也可以說如來是遍於一切相,而不等於任何一相,不能認定任何
一相就是佛。
對所有一切相都不執著,才能真正見到如來。
所以經文:「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文殊說般若經》提到,在沒有進入一行三昧之前,「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
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六祖壇經》說修行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就能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
不要認為是空,就以空心靜坐、而成無記空;也就是說,既對一切法不可執著,也不可
讓心中成為一片空洞。
禪宗的悟是指,在活活潑潑的生活中,不受任何境界所動搖的「心」。
請參考《禪與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