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翻转全球

末法时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1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 清池

谢谢你!啰了40个帖子,终于有人总结了。我会好好思考这个东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5-2011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先声说明:希望大家在论坛探讨佛法真谛时,须始终保持内心清净,不应有讽刺、挖苦、诽谤等发言的出 ...
翻转全球 发表于 14-5-2011 12:32 AM



没错...存善念的基督在佛教里也能去西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的确是五百年之后的末法开始了。所以我也不是很喜欢大乘~~

只是末法时代是一个阶段,直到最后就完 ...
翻转全球 发表于 14-5-2011 12:11 AM



    现代人连在家人的五戒都很难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妖言惑众,口不遮掩,连14级大地震都说得出来,脸不红、气不喘。
这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妖言惑众,口不遮掩,连14级大地震都说得出来,脸不红、气不喘。
这就是!!
生不如死 发表于 15-5-2011 11:49 AM

神棍就是醬的嘍... ...
說話竟然能騙得到人這也太...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翻转全球

你这样论下去没有结果,这你要分别
因为南传的佛法是指Dhamma,佛对真理的教义,就有正法,像法和末法的分别
而大乘的佛法是指Dharma,宇宙的真理本身,是如来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永远存在,常清净不会被污染的

所以当大乘经中讲的正法,像法和末法,是指Dhamma,佛对真理的教义是否能完整清净的保留下来之义
当大乘经中讲的真如,本性,佛性,如来藏,如来,法身,实相,就是指常清净常存在的宇宙真理本身
清池 发表于 14-5-2011 06:16 PM


请注意您的误导性言论。

Dhamma 是巴利语,Dharma是梵语,两者都是【法】的意思。

【法】是没有分大小乘,更没有分什么真身法身的。
【法】是让我们看清真相的一种解说,形容词或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5-2011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法时代是指在某一个时代完全没有一个人可以明白佛法,也没有人证悟佛法,因为人类都被贪嗔痴给蒙蔽了,这是无明。

虽然没有人能证悟佛法,但【法】一直都存在的,从来都没消失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要有人证悟,那就是【法】。

【法】是必须由众生去寻找及证悟,当人类已不再修行追求解脱,那就是末法时代了。

接下来就是等下一位佛的出现,领悟至高的【法】,然后再向众生宣说【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5-2011 08:52 PM 编辑

回复 47# 琁凨



Dhamma 是巴利语,Dharma是梵语,两者都是【法】的意思。

【法】是没有分大小乘,更没有分什么真身法身的。
【法】是让我们看清真相的一种解说,形容词或名词。



bz的见解有偏,请看正统对法/Dharma的解文

1)

法(Dhamma)
  「Dhamma-法」這個字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特別指的是滅苦(To quench dukkha)。當時的「佛法-the Dhamma of the Buddha」被稱為是「Samana Gotama's Dhamma」,意即「修行者喬達摩的法」。
《雜阿含》404經,世尊在申恕林告示弟子:「我所覺知的法,如大林中的樹葉那麼多,但我所定說的法,就如我手中的這把樹葉,因為它們是法義饒義、法饒義、梵行饒義、明、慧、正覺、向於涅槃;而我未說的法,是非法義饒義、非法饒義、非梵行饒義、非明、非慧、非正覺、非向於涅槃。是故,汝等當於四聖諦學無間等……。」
  「修行者喬達摩的法」就如同他手中的一把樹葉,非常精要、純淨、俐落、直接,沒有糾葛,沒有其他附屬品。「喬達摩的法」除了法、法義饒義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梵行饒義、向於明、慧、正覺、涅槃。Ven. Sumedho Thera禪師在英譯《長部尼柯耶》的序言中說:「法,不是要我們去相信什麼的"聖典",除了研讀、聽聞法之外,還要深入洞察、抉擇法當下的特相和現象,唯有如此,才能引生超越語言文字的現觀智慧(One should read them, listen to them, think about them, contemplate them, and investigate the present reality, the present experience with them. Then, and only then, can one insightfully know the Truth beyond words)。」亦即說,如果沒有親身體驗的修慧來導正和融匯貫通聞慧和思慧的話,聞、思慧不會明確、不會精準,猶如風中的臘燭,隨風搖擺不定、如煙如幻。
  世尊手中的法要是什麼呢?即四念處的法念處-五蘊、五蓋、六內外處、七覺支、四聖諦。五蘊除了色蘊是色法外,其他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而五蓋全部是心法,六內、外處所接觸的覺受是心法,七覺支是心法,四聖諦也是心法。總括言之,世尊的法義是要直接從有情五蘊身心的色法和心法(受、想、行、識)去體驗、了解。

http://www.china-review.com/caf.asp?id=14965

2)
法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者梵云达磨Dharma,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也。唯识论以自体任持与轨生物解二义解。自体任持者,谓竹有竹之自体,梅有梅之自体,有形者,有形之自体,无形者,有无形之自体,各保任维持其自体也。轨生物解者,谓如是既各有自体,皆为自体任持之状,然只限于有体,不能容无体,者,兼摄无体,该尽一切也。唯识论一曰:“谓轨持。”同述记一本曰:“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俱舍论光记一曰:“释名有二:一能持自性,谓一切各守自性,如色等性常不改变。二轨生胜解,如无常等生人无常等解。”大乘义章十曰:“者,外国正音名为达磨,亦名昙无。本是一音,传之别耳。此翻名义不同。泛释有二:一自体为,二者轨则名。”唯识述记二末曰:“者,道理义也。有般涅槃之义,名般涅槃


法   佛教术语汉英 中的 解释:
Dharma, 达磨; 昙无 (or 昙摩); 达摩 (or 达谟) Law, truth, religion, thing, anything Buddhist. Dharma is 'that which is held fast or kept, ordinance, statute, law, usage, practice, custom'; 'duty'; 'right'; 'proper'; 'morality'; 'character'. M. W. It is used in the sense of 一切 all things, or anything small or great, visible or invisible, real or unreal, affairs, truth, principle, method, concrete things, abstract ideas, etc. Dharma is described as that which has entity and bears its own attributes. It connotes Buddhism as the perfect religion; it also has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triratna 佛僧, and in the sense of 身 dharmakya it approaches the Western idea of 'spiritual'. It is also one of the six media of sensation, i. e. the thing or object in relation to mind, v. 六尘.
The Buddhist monkhood; an assembly of monks or nuns.
The real or absolute dharma without attributes, in contrast to phenomena which are regarded as momentary constructs.
The first of the 四加行位; the stage in which dialectic processes are left behind and the mind dwells only on the four dogmas and the sixteen disciplines.


法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中的 解释:
之一字,梵語dharma ,音譯達磨。在佛典中用例極多,語意頗不一致。大致說來,早期佛教多以為軌范義,《成唯識論》曰:‘謂軌持,軌謂軌范,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舍自性。’任持自性者,意謂能保持自體的自性――保持其各自的本性而不改變。如松有松之自體,柏有柏之自體,我人的認識作用時有錯誤,如誤認松以為柏,或誤認驢以為馬,但此松此驢,并不因我認知錯誤而改變其自體,即所謂‘不舍自相’;軌生物解者,謂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亦即乃認識之標准、規范、則、道理,以至於真理、善行。但后來的意義趨於廣泛,以為概括宇宙間的一切,舉凡有形的物質,無形的概念,大至星球,小至微麈,舉凡意識所能思及的,都稱之為。而意識本身亦是一種。不過佛教中一般說到,多指佛陀的教,如佛、、僧的,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但如更嚴謹的說,即是緣起,如《中阿含・象喻迹經》謂:‘若見緣起便見,若見便見緣起。’而在《佛說稻芊經》中更直接的說:‘見緣起便見,見則見佛。’此即是說,‘緣起’就是‘’,而‘’就是‘佛’。緣起、、佛是三位一體。《雜阿含・二九六經》載:‘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常住,住、界,……’由此可知,佛中所說的‘’,事實上即是宇宙間自然的則。

法 Eng-Ch-Eng dic of Buddhist terms 中的 解释:
Dharma Sanskrit word, means law, truth, anything Buddhist. It is used in the sense of all things, visible or invisible.

法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语dharma,巴利语dhamma。音译为达磨、达摩、驮摩、昙摩、昙无、昙。

(一)于佛典中,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就轨生物解之意义而言,乃指认识之标准、规范、则、道理、教理、教说、真理、善行等。
 于色、心等一切诸言之,系指所有之存在。同时,诸又分为有为与无为、善与不善、色与心、有漏与无漏、染与净、世间与出世间、可见与不可见、心相应与心不相应等二。又就诸之分类而言,最常用以赅括诸者有俱舍宗之五位 七十五、唯识宗之五位百
 若就规范、教等含意而言,佛典中常见之用语如:佛陀之教,称为佛、教或正,即泛指佛门中一切行为之规范、教说。盖真理为普遍不变之真实道理,称之为;阐说此真理者,即为佛之教说。佛之教说以外的外道教,称为邪。又因听闻佛而获得之喜悦,称为喜、悦。总括聚集佛者,称为聚、蕴、藏、集、宝藏。佛之义理,称为义。透视诸性空缘起真理、观察诸者,称眼。同一门系统者,犹如世俗之亲友眷属,称为类、眷;继承者称为子、嗣、弟、孙;其相承次第,称为脉、系、流、统。述说佛之经论文句,称为文。诸之自性,称为性、体;其自相则称相。佛之威力、正之力,称为力。佛之自体,称为身。佛为进入涅槃之门户,称为门;其中之教理旨趣,称为味;受用此等味,称为乐;爱乐于其中,称为爱。为人宣说此等正,称为施。以正教化世人,称为化;蒙受教化之利益,称为益、利。又以正能降伏烦恼之魔军,故称剑。佛之说,称为转轮;正之规准、象征,称为印;佛之遗教,称为遗。以佛比喻闇夜灯火,称为灯、光、炬。以其能滋润一切生物,故以雨水为譬喻,称为雨、水、润。又正蒙受迫害,称为难;圣教之灭尽,称为灭。
 此外,尚有海、山、声、音、鼓、幢、螺、道、雷、镜、筵、苑、桥、衣、师、会、具、名、号、主等名称。[杂阿含经卷三十一、中阿含卷二十八诸本经、大品般若经卷四句义品、大乘入楞伽经卷五 刹那品、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大智度论卷四十八]


 (二)于六境中,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之对境各称色、声、香、味、触;相对此五者,第六识(意识)所缘之对境,特称为,或处(梵dharmayatana )、界(梵dharma -dhatu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俱舍论卷一、蕴足论卷十处品]


 (三)因明用语。性质、属性之意。于因明(论理学)中,宗(命题,即论证之主张)之宾词(后陈)称为,主词(前陈)称为有。此即依宾词能显示主词所欲表白、界定之性质。[因明论疏明灯抄卷二本、因明论疏瑞源记卷二](参阅‘邪正’3032、‘体’6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5-2011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5-2011 08:38 PM 编辑

再说,末法 在正统的解文

末法 Bulkwang Fo-Kuang 中的 解释:
梵語 saddharma-vipralopa。正法絕滅之意。指佛法衰頹之時代。與「末世」、「末代」同義。乃正、像、末三時之一。教法住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期變遷。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之本以教(教法)、行(修行)、證(證果)之具足或不具足,配於正、像、末三時之說,謂如來滅度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雖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證果,稱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末法之世即稱為末世。
 末法時代佛之正法衰頹而僧風濁亂,其情狀約如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五濁部」所載(大五三‧一○○五下):「佛涅槃後當有五亂,一者當來比丘從白衣學法,世之一亂。二者白衣上坐比丘處下,世之二亂。三者比丘說法不行承受,白衣說法以為無上,世之三亂。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現在,於世間以為真道諦,佛法正典自為不明,詐偽為信,世之四亂。五者當來比丘畜養妻子奴僕治生,但共諍訟,不承佛教,世之五亂。」
 關於三時之時限,諸說不一,有謂佛陀入滅後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謂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後,方為末法時期,此時期歷經一萬年後,佛法則滅盡;或謂正法一千年,像法、末法各有五千年。然綜觀諸經論之說,大多以末法為一萬年。〔雜阿含經卷二十五、卷三十二、佛臨涅槃記法住經、大般若經卷三○二初分難聞功德品、大乘同性經卷下、法華經安樂行品、八十華嚴卷四十五、法滅盡經、無量壽經卷下〕(參閱「正像末」2002)#p1942

末法 汉英佛教术语 中的 解释: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正, 像, and 末; that of degenera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Buddha-law. [Soothill]

latter dharma [EngBuddhist]

末法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中的 解释:
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即佛法进入了微末的时期。见正像末条。


末法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语saddharma-vipralopa。正法绝灭之意。指佛法衰颓之时代。与‘末世’、‘末代’同义。乃正、像、末三时之一。教法住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变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之本以教(教法)、行(修行)、证(证果)之具足或不具足,配于正、像、末三时之说,谓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
 末法时代佛之正法衰颓而僧风浊乱,其情状约如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五浊部’所载(大五三·一○○五下):‘佛涅槃后当有五乱,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世之一乱。二者白衣上坐比丘处下,世之二乱。三者比丘说法不行承受,白衣说法以为无上,世之三乱。四者魔家比丘自生现在,于世间以为真道谛,佛法正典自为不明,诈伪为信,世之四乱。五者当来比丘畜养妻子奴仆治生,但共诤讼,不承佛教,世之五乱。’
 关于三时之时限,诸说不一,有谓佛陀入灭后正法有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或谓正法、像法各一千年之后,方为末法时期,此时期历经一万年后,佛法则灭尽;或谓正法一千年,像法、末法各有五千年。然综观诸经论之说,大多以末法为一万年。[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卷三十二、佛临涅槃记法住经、大般若经卷三○二初分难闻功德品、大乘同性经卷下、法华经安乐行品、八十华严卷四十五、法灭尽经、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正像末’2002)


末法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谓去佛世长远而教法转微未之时期也。法华嘉祥疏五曰:“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时有四说。一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多取此说。【参见: 三时】


末法 佛教术语汉英 中的 解释: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正, 像, and 末; that of degeneration and extinction of the Buddha-la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5-2011 08:43 PM 编辑

像法 Bulkwang Fo-Kuang 中的 解释:
梵語 saddharma-pratirūpaka。三時之第二時。以其乃相似於正法時之教法,故謂之像。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之運行狀況,可區分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時。像法即為像法時之略稱。此時期僅有教說與修行者,而欠缺證果者。
 又正像末三時之時限,有多種說法,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摩訶摩耶經卷下謂像法為一千年;賢劫經卷三、卷七、大乘三聚懺悔經、悲華經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經卷五等則載為五百年。(參閱「正像末」2002)#p5756


像法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中的 解释: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像法 中英互译佛教词典 中的 解释:
(1) To resemble the dharma; "semblance dharma." Teachings which resemble those of the true dharma taught by the Buddha. One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三时 (see also 正像末) after the passing away of the Buddha, which are the periods of the correct dharma 正法, semblance dharma and degenerate dharma 末法. Buddhists study the teachings and engage themselves in practice, but the practice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full enlightenment of the Buddha (pratiru^pakah). 【参照: 正像末】 (2) Dharmas (elements) as forms and shapes, as those reflected in a mirror. 〔宝性论T 1611.31.834b26〕

像法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语saddharma-pratiru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
 又正像末三时之时限,有多种说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谓像法为一千年;贤劫经卷三、卷七、大乘三聚忏悔经、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则载为五百年。(参阅‘正像末’2002)

像法 佛学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术语)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似也。谓与佛灭后五百年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正法相似之佛法也。嘉祥法华义疏四曰:“大论佛法凡有四时:一佛在世时。二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三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四转复微末,谓末法时。”三藏法数曰:“正犹证也,像像似也。”顺权方便经下曰:“我之身侍须菩提已来十二年,未曾得闻如是像法众祐地说。”正像末三时之年数,经论之异说多。【参见: 正像末】

像法 Eng-Ch-Eng dic of Buddhist terms 中的 解释:
(1) To resemble the dharma; "semblance dharma." Teachings which resemble those of the true dharma taught by the Buddha. One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三時 (see also 正像末) after the passing away of the Buddha, which are the periods of the correct dharma 正法, semblance dharma and degenerate dharma 末法. Buddhists study the teachings and engage themselves in practice, but the practices do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full enlightenment of the Buddha (pratiru^pakah). 【參照: 正像末】 (2) Dharmas (elements) as forms and shapes, as those reflected in a mirror. 〔寶性論T 1611.31.834b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5-2011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法时期,众生唯有靠净土法门得度生死,南摩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1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金光一宇


  末法时期,众生唯有靠净土法门得度生死,


可有实据的经典? 你所说的好像是从一人的论中所得,也被后世评为偏面之词,经据被修改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1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清池


    属我个人浅见,请问是那部经典被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1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金光一宇

因为学术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你这种说法是错的,若你有何论据我才拿学术上的破解给你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5-2011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清池


    那么依你的说法是怎样?说来听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2:18 PM , Processed in 0.12844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