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5|回复: 10

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结缘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6-2011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7-2011 02:01 PM 编辑

缘起:为何时时都在提缘起?依慈法法师解《善导大师全集序》,当头棒一喝: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如是善导大师:由阿弥陀佛修德回施。安乐国土。无尽宝藏。以彻彰一切众生本具佛性。

白衣从中国请了《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30本,《开启心灵如意宝藏》9本。
愿与马来西亚有缘,缘正行。结缘品时期以截止。若有人欲请请此书,可到菩提眼小组 免费结缘流通处http://putiyan.taobao.com/ 询问详情。谢谢。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开示卷下

宋耆山沙门遵式撰
慈法法师开示
www.puming.org/download/dewan/《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开示(20100624校对).doc



………………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想把大家的正行问题解决掉。念佛肯定是正行,但是怎么让出家众、在家众、忙碌的有情、有文化或没文化的有情,真正地在这十念上抉择呢?希望我们这个正行不是空洞的,要真正有益于自身及有缘;希望我们真正能把这个正行的功课定下来,不要复杂,也不要简单,它是大家都能做到的一个功课。除疑、生信、安心、立誓这几个过程我们都做了,做的不好的再回头看看。我们要把一个大的问题解决掉,酝酿出一个正行来!

我们来同学、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里没有任何高低、大小,大家都是同修、同志。不管是出家、在家,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凡、是圣,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南方人、北方人,都念阿弥陀佛;不管是年老的、年少的,也都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功课怎样合适呢?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自己的想法,把这个正行定下来。将来我们离开这里,走上社会,怎么来做自己安心的工作呢?怎么予他人安心呢?自己念佛,他人怎么念佛呢?我们要把这个事情清晰地、明亮地解决掉,到社会上就有一个法可依,有一个法相续了。主要为了使法相续,不然我们即使学了,一到世俗中,怕是又被淹没了。所以令法相续对我们来说特别重要。

所谓正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家众或在家众,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方法,使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或者工作,或者实践佛法。我们把这个正行的功课做出来干什么呢?你拿着这个功课本回家就可以了,这里面有除疑、生信、安心、立誓、正行,令你回到家里不再被世俗、习惯、所知所淹没,起码这是令你保持正念的一个方式。

这里提一提慈云忏主在除疑以后是怎么设置的。我们来读他的文字。……………………


一,鸡足山放光寺
二,念佛一心不乱,谁的一心不乱?
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结缘本。
四,三乘,90天结夏安居。

五,中国人到泰国出家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6-2011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8-6-2011 08:11 PM 编辑

一,由于因缘还没有具足,我需要做别的事情,因此我把结缘品全分到其他处等待有缘了。这一次写字主要是为了介绍中国鸡足山放光寺给他人。

由于本身的体验,念佛的方便没有具体的认识。曾经用过生灭念佛、用过追求一心不乱而念佛,用念佛压迫妄想等等。这样也陆陆续续研究了几年。之前遇到的善知识也很少一一阐清念佛法门。因此这次的收获是非常大的。例如:如何处理疑惑?如何处理妄念?如何上供等等。

大部分的善知识都讲表相,仪式等等,可是慈法法师教的就是作用,解决面对困境和实在的。这是非常大的不同。现在的时代,善巧方便很难遇了。

二,观察一时。即使是铁证,以是非为事业者太难说服了。他们总是以是非为真理,然后以是非合理自己。由于处在博弈的思路当中,一切都不容许他们反省,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攻击,满脑子都是权力话语。他们是没有办法摆脱对立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性功德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我们就可以将空间布施出去了,唯一的就是面对以往的习气而已。一切习气结果后还是由个人继续担,没有谁能帮谁的。

各位,请多多珍惜慈法法师的开示。快乐的念佛。如何面对生灭时,快乐的念佛是慈法法师的开示。他就是铁证,因为他正面对癌症的时候着还能快乐自在的念佛(自在就不是奴隶了)。90天不眠的念佛是实践性的。这一切都不是纸上谈兵,内容都是种种的善巧方便,一切都是用善用念佛法门处理我们的习气。

他告诉我:“做也可以,不做也可以“。

性功德无增无减。实无众生可度。
暂时告一段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11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那也要是如来藏缘起 - 看华严宗和藏传密宗的四种缘起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11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为何时时都在提缘起?依慈法法师解,当头棒一喝:夫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如是善导大师:由阿弥陀佛修德 ...
白衣 发表于 14-6-2011 03:37 PM


阿彌陀佛

我想向您請法寶, 資料已經短訊息您了, 謝謝您!


常美 恭敬合十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6-2011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關於您要與有緣人結緣的法寶一事,個人建議您到本版的【佛宝结缘区】那裡發布。 謝謝。

鏈接網址:
http://cforum.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1353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1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9-6-2011 08:31 AM 编辑

用“虚无”为作意是迷信。

”虛无的稳定“肯定是幻觉,”久久不能自己的”肯定也是幻觉。肯定是迷信。
西方哲学的基础就是否定再否定。佛教不说哲学话语。莫用两种语言交流,莫走向宗教哲学误区。

满足于性德起用,即使是面对生灭相也是自在快乐的。http://hengyangtemlpe.blog.hexun.com/65675388_d.html

未顺性不见方便。一,即心即是。二,心作心是。三,佛力不可思议。
http://hengyangtemlpe.blog.hexun.com/65542181_d.html

在遇到慈法法师之前,因缘遇到一位朋友。他在中国南京大学求学时,亲自到过了大悲寺。后来我也就遇到了大悲寺的网站游览。其中记载了妙祥法师的头陀行脚的记载。有人问妙祥法师行了这么久的脚有什么体会(大概,具体的问题忘了)。妙祥法师如是答(大意如是):就像和开始一样,没有分别。

活了三十多年从来就没有注意走路,后来我也开始注意走路。没走着。没有走着到的原因是不懂作意圆满,没人教。

作意圆满。一声既是十声。十声既是千声。既能一声念佛既能走一步路。
http://hengyangtemlpe.blog.hexun.com/65676378_d.html

因此若是会作意圆满,自然就能够像广钦老和尚教他的弟子切菜一样了。

念佛是。走路是。吃饭是。切菜是。扫地是。如是如是。都如是。
莫非如此,就堕入了误区。念佛、不是。走路、不是。吃饭、不是。切菜、不是。扫地、不是。统统都不是,全都不能满足。自己找自己的麻烦。

当年宣化老和尚遇到广钦老和尚时,就静静地坐在那里,什么话也没说。这样的表现就是作意圆满。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6-2011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關於您要與有緣人結緣的法寶一事,個人建議您到本版的【佛宝结缘区】那裡發布。 謝謝。

鏈接網址:
http://cforum.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135353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1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29-6-2011 08:30 PM 编辑

勾引。勾引再勾引。

慈法法师·《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菩提心的修持次第

。。。。每个法门都有其自身的教言,上述“三心”,是净土法门的特殊设置。净土教言依止三心的修持,实际也就是菩提心的修持。如何相续菩提心的修持呢?龙树菩萨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从发菩提心、伏菩提心、明菩提心、证菩提心,到具足菩提心的次第法则,我们可以来观察一下。

首先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对三心,即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的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是仅仅说“我知道了”,而是抉择,是确定其为心底真正应该尊重、应该守护、应该运用的,这样称之为“发”。发现、了解、抉择、如实地了知了,这是十分重要的!

发菩提心,就是抉择了心念的运用,是我必须守护、一定要守护、唯一守护的东西,其他可能就是需要剥离掉的。发菩提心,不是说要生起个什么,这里用题目中的“开启”一词可以比较准确地表达“发”字的含义,它是一切众生不假造作的本净心,所谓 “发”,并不是说“我得到了什么”,或者说“我又剥去了什么”,而只是表达罗列出来罢了,这样我们对发菩提心的感知就比较清晰了。

在发菩提心上,一旦抉择,“退失”二字即不成立,若是成立,则不能称为发菩提心。在菩萨次第中,有初发意菩萨,即指发菩提心这一类菩萨。为什么称为菩萨呢?就是因为其心智已经退失不掉了。显教教言一般讲八地以下菩萨都有退失的机会,而在真正发菩提心的抉择教言中,说“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如果初发心会退失,则不名初发心。

此处需要有个抉择。为什么要这样抉择呢?一是信心,一是本质性的需求,也就是说它不可抑制,是了晓了本具,开启了本具,在这个地方,得尚不可得,怎么能够退失呢?因此,远离对待的本净心生起的一刹那,即名发菩提心,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抉择,而一旦抉择,就不会畏惧它会退失。这个“畏惧会退失”,本身造就了一个对待,造就了一个退失,所以就会产生矛盾,也就是产生所谓的畏惧

“畏惧”这个词,会蒙蔽我们众生的清净心智。许多学佛的出家、在家人,修行没有得到一个法的抉择时,就多在业习、烦恼、困惑、大小高下上不断地用着畏惧心。我最初接触佛法时,也有畏惧心,畏惧什么呢?别人的供养可是日夜三翻啊,这么多人供养、磕头,该怎么还债啊?来生作牛作马,要作多少生?怎么还得起啊?整天沉浸在这里面,不敢吃,不敢睡,坐立不安,总是感觉不行、不行啊,实际还是在制造蒙蔽,虽然它会产生动力,但动力来自于畏惧,则不名初发心。

初发心,是对菩提心、本净的心生起了喜悦,或称好乐的抉择,这时才是真正地发菩提心。畏惧,不是发菩提心,而是一种厌离心、被迫心,是被动的。这个地方我们如果弄得懂,就不怕说“当下”了。

一说当下,很多人会顾虑——我在这个当下是清楚了,但一会儿会不会迷失掉?这种顾虑就造成了退失、蒙蔽的果报。但其实这是一个虚妄的假设,一旦我们从这个畏惧里走出来,就可以称为初发意菩萨了,就生起了不退转的喜悦、开启的喜悦,就象闭着眼睛走路,什么也看不到,突然睁开眼睛后感到的喜悦。所谓蒙蔽,就如没有眼目,看不到周边的世界。突然睁开智慧的眼目,就是看到了我们的心与诸佛同一心源,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本来安乐,本具万法,这个本净的心真正启开了,就是发菩提心。

此处,如果我们通过几节课就能把它抉择出来,那真是为大家庆幸!我用了不知道多少年、多少劫、多少生,起码过去世用了很多生来串熟这个地方,因为这个抉择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旦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后面就方便了。

初发菩提心后,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伏菩提心。我们知道,三贤位菩萨是伏烦恼菩萨,能够伏住烦恼。我们在菩提心的抉择下,就会在清净的延续中逐渐产生伏烦恼的善巧力。

这个“力”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少人去关注它。什么是“力”呢?可以说是效果、效应,或说征兆,如我们常说的“佛所行处,吉祥感征”。当人闭关中心智比较相应的时候,很多动物就不怕人了,就会上前来看,甚至要东西吃,这就是一种征兆,说明我们身上那种令动物恐怖的业力泯灭了。因为我们的杀业是令心智怖畏的,但通过闭关或念诵调柔自我身心后,伏烦恼的力产生事实了,就会令周边有情得到安乐、喜悦与抚慰。

“力”是一种量的表现,来自于对发菩提心的抉择,并不断强化、运用和透彻它而产生的效应。这个量,对凡夫有情来说十分重要,但现在学佛人往往忽略它,只学了一些口头革命,而不知这个量别人给不了我们,是需要我们不断实践的。

不是说阿弥陀佛直接把大果德给我们了吗?是,这个果德中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样让我们比较容易认取一些。什么是佛性?你表达不了,阿弥陀佛给你表达出来了,让你来启用自己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佛性、本净的佛性,否则我们只是听到而已,而跟自己没有实际关系。阿弥陀佛成佛之时,表达了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真实功德,并回施一切有情,这是不可思议的,直接就给我们了。世尊在果地教言中举例说,如长者子,长者的家业付嘱于长者子,那么长者子是可以直接接受的。所以,在果地教言中,是可以把上师的功德、诸佛的功德、善知识的功德直接给予接受者的。

在果地教中,可以启用自性,直接取用诸佛之果德,也可以取用人、天、修罗、圣者、凡者、愚者、智者一切功用,也就是启开自性宝藏,因为这一切莫不是自性宝藏所延续、所广泛表达的,但依自性不增不减不来不去如是一心故。

在伏菩提心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会产生明菩提心、证菩提心,直到具足菩提心,即实现真正彻底的彰显。这个力量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是我们在发菩提心、伏烦恼的过程中,对本来具足万法、本来具足功用、本来具足庄严、本来具足清净的次第抉择,这个抉择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深入到周遍,一直到完成具足、彻底彰显,周遍抉择就是诸佛如来了。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发菩提心的次第,是龙树菩萨在其教言中给我们的一个观察次第,即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6-2011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30-6-2011 12:05 PM 编辑

很多人有犯戒的问题,忏悔了又犯到底是什么问题?根本认知出现了问题啦。盲人教盲人,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

之前我也常常犯了五戒。大家都说忏悔吧。我就忏悔。忏悔了又不停的犯,然后精进心就逐渐退失掉。后来读了《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才发现,不断的犯戒与我的认知息息相关。

自己的摸索真的很浪费时间。大家不要再走冤枉路了。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慈法法师开示卷下:


这几天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因为下课后有的菩萨跟我谈忏悔业障的问题。现业、很多过去的作业会残留在记忆中,我用“残留”一词好些,有的人就被过去的过失主控自己的生命了!主控,被控制住了,那些作为被当成一个主导,控制着自己的意识与未来,这样是很苦很苦的!怎么办呢?忏悔是个很好的方式。

念佛,发菩提心,本身就是忏悔,所缘境的缘故啊!我们缘佛,怎么不叫忏悔呢?一灯能破千年暗!念佛缘佛就是缘无碍力,通过所缘产生的力量一样可以忏悔的。所以很多人说念佛者不需忏悔,实际是不需要别力忏悔之法。念佛就像打开这个开关一样,灯亮了,就不需要别力忏悔了,是不是这样的呢?有的人会以为不足,实际上发菩提心是能忏悔的;持戒是能忏悔的——缘戒即能忏悔,缘现下的净缘即能忏悔;厌离心也是能忏悔的……种种作法都是能忏悔的。但我们往往把忏悔这个概念放在一个极窄、极窄的位置上了。很多人把忏悔看成是很龌龊、很沉重、很难堪、很不好受的一个法则了,实际上不是的。

像我们有病了,就想让大夫看看,想来治疗它,想除去这种疾病,干什么呢?以使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样,我们有一些宿业、宿缘,怎么办呢?曾经做了一些自己不愿意原谅的事——不是别人不原谅,是自己不原谅,或者说不会原谅。很多人做了一件事情很多年都不会原谅,他会伤害别人。什么叫原谅呢?不是放纵,是忏悔!

过去有无相忏,这是一种方法。就要深观法性,无始以来生生灭灭,无一法可得。无法可得,缘起清净——故清净,缘起业障——故业障,缘起诸过——故诸过会相续。无相忏悔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法则。另一种就是取相,取相中有什么呢?发露忏!有的人做了过失以后,痛哭流涕地到大众中,或者到佛前,发露忏悔。再一种是僧法中的作法忏悔,这是僧法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作法忏悔的形式有很多。当然也有心忏,心念忏悔!好比我们说:“罪由心生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这是怎么忏悔的呢?今天有一个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师父,我遇到一个事,很麻烦,我很多年来都有一个恶念,丢不掉的,我并没有做过这个恶事,可这个恶念一直困扰着我,怎么办呢?”我说:“心念生,心念忏!”这是心念生嘛,那你心念忏就对了。这在戒律上是有的,心忏。那么发菩提心一样可以忏;作净观一样可以忏;持戒也是可以忏的。

实际上最主要是我们对这个过失要不放逸——不再去放逸它,不覆藏——不能有覆藏的心,不纵容——这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人就破罐子破摔了,认为反正我已经是这样了,干脆就胡来吧,那都是危害自己的。不放逸它,不覆藏它,不纵容它,如实地觉悟!如实地觉悟其无我性,得以出离。实际忏悔的内涵主要是唤醒我们,把我们无始以来的包袱彻底去掉,令我们轻装上阵。怎么去掉呢?就用这个不放逸、不覆藏、不纵容来如实地觉悟它,了解它的本性,即无所得性、空性。因缘而生起之种种过患,缘生缘灭之过患,非是实有,所以说“如幻业报”啊!如幻是其本质,业报是事实。虽然如幻,可我们若是不了解它,就会被这个事实锁定。所以要了解,本性无我,如幻业报。虽知不可得,而常行善法,互利互助,莫行互害。

这个忏悔对我们来说,实际是解包袱、原谅自己、原谅他人的一种随顺法性的觉悟,是原谅的一种方式。它不是一种草率的、笼统的自我安慰,而是要如实地了知其本质,从深陷其中的一种感知中走出来。
这个发露忏悔十分重要——不放逸的忏悔、不覆藏的忏悔、不纵容的忏悔。我们即了解到前面这个“残留”的本质,所以无挂无碍,认清当下缘起。我们念佛,缘佛成佛,不再缘过去自他的恶业,就有特别的忏悔方便。

---------------------------------------------------------------------------------------------------------------------------------------------------------------------------------------

我们检查以上说忏正确否。

T14n0475_p0537a03(00)║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4/0474_001.htm
T14n0475_p0541b10(00)║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T14n0475_p0541b11(03)║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T14n0475_p0541b12(03)║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
T14n0475_p0541b13(00)║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
T14n0475_p0541b14(00)║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
T14n0475_p0541b15(03)║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T14n0475_p0541b16(07)║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T14n0475_p0541b17(03)║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
T14n0475_p0541b18(01)║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
T14n0475_p0541b19(00)║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
T14n0475_p0541b20(02)║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
T14n0475_p0541b21(02)║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T14n0475_p0541b22(03)║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
T14n0475_p0541b23(08)║『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
T14n0475_p0541b24(03)║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
T14n0475_p0541b25(01)║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
T14n0475_p0541b26(02)║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T14n0475_p0541b27(03)║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T14n0475_p0541b28(02)║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
T14n0475_p0541b29(02)║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
T14n0475_p0541c01(05)║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
T14n0475_p0541c02(00)║『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
T14n0475_p0541c03(05)║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
T14n0475_p0541c04(06)║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T14n0475_p0541c05(03)║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
T14n0475_p0541c06(06)║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011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有犯戒的问题,忏悔了又犯到底是什么问题?根本认知出现了问题啦。盲人教盲人,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 ...
白衣 发表于 30-6-2011 11:55 AM


得益了!

再次跪謝一切成就此次受教的因緣,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11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結緣書已收穫, 感謝您的分享.

隨手翻閲"開啓心靈如意寶藏", 盡是清淨行者之真知灼見, 認真拜讀實踐, 肯定獲益無窮!

再次感謝!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11:45 PM , Processed in 0.13839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