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 微尘
隆波·田禅师讲禅修方法
|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自小出家随诸大师学佛习禅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1957年,隆波田年近46,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 |
为何修行?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
「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
。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沈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中生起,叫做内观智能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白它,就转换为贪瞋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瞋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
听众答:不知道。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瞋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心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瞋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么瞋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然不清净。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瞋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瞋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瞋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过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练,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