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36|回复: 3

看、听、嗅、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0-2011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Panna

看的那一刻

看的那一刻 (有情生命的活动与四念处的实际运作)
当外界的色彩和我们的眼器官接触时,便产生眼识,发起作用,此时称为看的那一刻。色彩和视觉器官是无意识的。色彩为被观看的目标,器官为看的助缘,眼识是精神。所以当我们在观看的那一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作用;色彩和视觉器官是物质,眼识为精神。
如果没有色尘,视觉不能成立,所以色尘是缘。如有色尘而没有视觉器官,视觉也不能成立,所以视觉器官是助缘。眼识为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所产生的结果,所以在观看的那一刻只有起因和结果。
以上的解释是真理的说明。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真理,在观看的那一刻会产生很多不清净的心。
每当色尘和视觉器官接触时,眼识便产生作用。凡夫常说:「我看到了。」如果说我们可以看到色尘,那么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也应该可以看到啊!可是却不能。
例如;请你看这一枝笔,你们能够看到吗?当然可以。现在把眼睛闭起来,是否也能看到?不能。如果说你看到笔,那么当你把眼睛闭上时,也应该可以看到笔啊!所以很明显的,不是你看到这一枝笔。
又一般凡夫常说:「我亲眼看到这枝笔。」如果说是眼睛看到色尘,那为什么当这枝笔不存在时,我们不能看到它?有时候当我们睡着时眼睛还开着,这眼睛是否也一样能够看到东西呢?不能。当我们睡着,眼识不存在,那时只有睡眠意识。能够观察到色尘的不是「我」或视觉器官的作用,而是眼识。
凡夫常常错误地把眼识所分别的我、他或她当做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常说:「我看到。」这是不正见。我们误认视觉器官是我,而眼识所分别的是人,所以每当视觉器官和色尘接触时,我们误认有男人或女人的实质存在,这是不正见。因为我们把色尘当做人我。
依照世俗的看法,我们可以说:「我看到、他看到、或她看到。」但是依照真理,根本没有我、你和她的差别,只是眼识在反映色尘。
当我们在感受视觉的那一刻,必须以真理去观察。我们说;「我看到。」应该把这「我看到」分二部份,即是:「我」是世俗的用法,而「看到」是真理的显现。
在「我」和「看到」之间,必须观察「看到」。在进修时,如果观察「我」是错误的,必须观察「看到」才能证悟真理。
在进修时,如果没有观察真理,就会产生很多不清净的心念。因为有「我」的观念存在,每当眼根和色尘接触时,对喜欢会产生贪的念头,而不喜欢的则产生瞋的念头。因为不知道只有精神和色质的存在,愚痴才会产生。
在观察的那一刻,如果不希望妄念产生,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注意力。当你保持这样的注意力时,眼识所产生的东西成为观察的目标。这种观察成为内观智识(Insight Knowledge)。在这里「看到」是一种现象,注意在观察又是一种现象。所以在观察的那一刻,根本没有你、我、他或她的实质存在。因为这样就可以断除不正见、贪、瞋、痴和其它恶的念头。
有句启示“Cakkhu Mapi Yahta Ando” 意思是:虽然我们有眼睛,但在修行时如同盲人。这启示教我们不可随心所欲地去观看,但是并不是要我们把眼睛闭上不看,而是要我们每当在观看时,内心要了了分明。
假如你的脸朝向北方,而要改看西方时,你必须慢慢地把头移向西方。在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这要看的念头。如果你没有注意这要看的念头,将会误以为是我要看,这是不正见。其实不是这我要看,而是这个贪看的念头产生,一种现象的发生而已。
当你在观察这「要看」的念头时,这欲念成为我们观察的目标,而这观察或注意的心,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在观察这「要看」的念头时,没有贪、瞋、痴、不正见和其它不清净的心念产生。
当我们把头移向目标时,必须保持这了了分明的心。起初注意这个转弯的念头,然后观察这慢慢转弯的动作。如果没有注意这转弯的过程,我们会误认为是头在转。依照真理,并不是头在转,只是无意识的风质在转动。因此在这转弯的动作中,根本不是头在转,也没有男人、女人的实质存在,它只不过是一种无意识的现象。
在观察这整个转弯的过程中,转弯的动作是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或观察的精神却成为我们内观的智识。所以仅仅从观察这转弯的动作中,也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所以每当我们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必须保持「看到、看到」的念头。所产生的眼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Awareness)成为我们内观智识(Inside Knowledge)。所以每当观看待,必须心念分明(mindful)。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0-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的那一刻

现在我将解释有关声音、听觉器官和耳识。每当声音和听音器官接触时,耳识就产生作用,这就是称为听的那一刻。
当耳识产生时,一般人说:「我听到。」这是世俗的说法,但是依照真理,这是错误的说法。
如果说是「我听到」,当我们把耳朵封闭起来时,却不能听到,所以不能说「我听到」。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耳听到。」如果说是耳朵听到,那为什么当你睡眠时,又不能听到声音呢?所以不能够说是耳朵听到。
听觉是来自耳识,并不是来自我或耳朵。声音和听觉器官是无意识的物质,他们不能起分别作用。
听觉是耳识的作用,它能分别出声音来。耳识为精神,声音和警觉器官(耳朵)为物质(理),所以在听的那一刻只有精神和物质。
如果此时不能分别出那是精神和物质,即是愚痴,如果认为精神和物质是我、你、他、她、男人、女人或其它等等,那是不正见。
如果声音动听,我们便喜欢它,贪心就会产生。如果声音不顺耳,我们便讨厌它,瞋心也因此而产生。
如果在听的那一刻没有观察,很多不清净的心念将会产生。
如果声音不存在,听觉不能产生。又如声音存在,但是把耳朵封闭起来,听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声音和耳朵是起因,耳识的产生为结果。因此在听的那一刻,也只有起因和结果而已。(注:这是缘起法。每一分秒不断地发生于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用火柴磨擦火柴盒时,火柴便燃烧,同样的,每当声音和耳朵接触时,耳识便产生。在这里火柴和火柴盒好比耳朵和声音,火焰好比耳识。
-1-我们不能说火焰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不在声音里。
-2-我们不能说火焰藏在火柴里,同样的,耳识也没有藏在耳朵里。
-3-我们不能说出火焰从那里来,往那里去;同样的,我们也不知耳识从那里来,又消失到那里去。
-4-在此声音和听觉器官为主因,耳识为结果。所以在听的那一刻,只有主因和结果,或精神和物质而已。
-5-在听的那一刻,耳识是我们注意的目标,而在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知识。所以在听的时候也能得到内观知识。
我们的精神在某一刻中只能注意一个目标。所以当我们的精神在注意听觉时,没有不清净的心念产生。
刚才我提到「顺耳的声音使我们产生贪念,逆耳的声音会使我们起瞋念。」这句话不是绝对的,还需要依靠我们的专注心。
如果我们能够观察到声音为无常的物质,它不断地在改变,没有自性(无自主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
如果有了这智慧,虽然有很多顺耳或很多逆耳的声音,但是都不能使你产生贪、瞋的心念。
有句启示:Sotava Bodhiva Yatha。意为:修行者虽然有耳朵,必须伪装耳聋。这的启示告诉我们,不可随心所欲去听,但是并不是要我们把耳朵封闭起来,而是在听闻的那一刻必须专心。(注:所谓专心是指正念、正知、察觉力与如理作意。)
如果要听闻某种事情,必须注意这要听的念头;如果听到声音,注意这听觉,这样你可以得到内观的智识。
如果你没有注意要听的念头,就会误以为是我要听;这是不正见,而且会产生不清净的心念。
但是在听的那一刻如果起观,就不会产生不清净的心念。所以每当你在听的时候,必须小心去观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嗅的那一刻

今天我将给你们解释气味、嗅觉器官或鼻根和鼻识。
当气味和嗅觉器官接触时,鼻识便产生作用。气味和鼻根为无意识的物质,它们没有知觉。鼻识能分别出各种不同的气味来。它为意识的现象所以属于精神。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果没有气味,鼻识不能产生;如果有气味而没有鼻根,鼻觉也不能产生。所以气味和鼻根为起因,鼻识为结果。因此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只有起因和结果,根本没有男人、女人、男孩或其它等等。当鼻识产生时,如我们不认识其来源,将会误认为是我在嗅到气味。这是不正见,因为嗅觉是「鼻识」的作用而不是「我」的作用。
其实能够和嗅觉器官接触的只有气味,所以根本没有男人、女人和其它的。但是我们深信有花的气味、男人的气味或女人的气味。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嗅觉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我们常常误认香味为某人或某件东西,这是不正见。
有时候我们常说:「我亲鼻闻到这气味的。」这显现出是鼻子能够知道气味。如果存在这种见解就是不正见,因为鼻根只是嗅觉的助缘,它不能讣别出什么气味来。可是我们时常误会这鼻根为气味的嗅者,如存有这种见解者即是不正见。
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如果这气味合意,你将会喜欢它,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这气味逆意,你将会讨厌它,嗔心便因此而产生。
如果我们不知道精神与物质的实相,这就是愚痴。如果误认精神和物质是属于我、他或她就是不正见。在嗅觉时没有起观,污秽之心将会产生。
想要弃除这污秽之心,在嗅觉的那一时刻,必须保持「嗅到、嗅到」。这嗅觉意识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在嗅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与物质,根本没有男人或女人。可是当我们注意「嗅到、嗅到」的念头,有时候会喜爱这气味,在此必须注意这喜爱的念头,然后这喜爱的念头将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智慧。如果没有注意这喜爱的念头,贪心将慢慢的增加。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气味,必须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如没有这样观察,嗔念将慢慢的增加。当我们注意这不喜欢的念头时,这念头成为我们注意的目标,而这注意的心成为内观的智识。所以依靠贪念或嗔念也能够使我们得到内观智识。
布施能够使我们得到福报,但是学习内观法门能够观察到内心的本性。得到无量的功德。
持守戒律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如我们修止观禅能使我们得到戒律的美德和内心的清净。如修内观法门能使我们得到戒定慧的美德。
所以我们必须保持观察内心的变动。例如当我们嗅到香味时要保持注意「嗅到」的念头,可是有时候顺意的气味并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贪的念头,不顺意的气味也不一定会使我们产生嗔念。如果能够以智慧去观察,贪嗔之念将不会产生。
气味并不能永恒,出现后将会消失。它一直不停在变动,如果我们观察气味的本体,分别出它那无常和在变动的本性,这就是智慧的观察,根本没有贪嗔之心产生。
气味能使嗅者产生顺意或逆意的念头,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个人智慧的观察而决定。所以我们必须时常培养智慧的观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11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尝的那一刻

今天我将给你解释有关味道、味觉器官和舌识。然后才向你们解释那些是修禅的基本目标。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因此而产生作用。三者当中,味道和味觉器官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它们不能起分别作用。舌识为精神,它能分别出味道来。因此在味觉的那—时刻。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
如有味道的存在而没有味觉器官,味觉不能产生。所以味觉器官是主因。又如果有味觉器官的存在而没有味道,味觉也不能产生,所以味道也是主因。当味道和味觉器官接触时,舌识才能产生,所以舌识是结果。舌识的产生没有来源,消失后不知到那里去。只有足够的因缘它才能产生。这是真理。如果我们不明白这真理,很多不洁之心将会产生。
例如我们不明白味觉是舌识的功能,我们会误以为是这「我人」去尝这味道。如有这一种见解即是不正见。
能够和味觉器官接触的只有味道。可是每当舌识产生时,我们的精神时常超越出舌识的范围而制造出个人观念来。因此而有这肉类、鱼类或菜类的分别,这是不正见的,因为我们把这味道当作肉、鱼或菜之类。
味觉器官或舌根只是味觉的助缘,它不能知道味道。可是凡夫常说:「是我的舌头分别出味道来。」这是不对的说法。如果说是舌头或舌根分别出味道来,那么当一个人入眠时,我们把味道之物放进他口里,可是他不能分别出什么味道来。所以很明显的不是味觉器官分别出味道来,只有舌识能够分别出味道来。
在品尝一东西而知道它的味道时,如果没有起观察,将会产生很多不正见。如果这味道合意你将喜欢它,因此而产生贪心。如果这味道逆意,你将不喜欢它,因此而产生嗔心。如果这贪和嗔心不断的在增长,那么我们将会堆积很多不道德的心念。在吃东西时,如果能够起观察,我们将可以断除很多不洁之心。
当我在锡兰时,很多西方学者和本地学者问我这一个热门问题:「吃荤能不能成为佛教徒?」我这样向他们解答:「我们可以吃荤,如果远离这三种偏见即是佛教徒。第一,我们没有亲眼看到这些动物被杀害给我们吃。第二,我们没有听到这动物被杀害是因为要供给我们吃。第三,没有怀疑这被杀害的动物是因为供给我们吃的。
当我们在进修止观禅或慈悲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因为在修此类禅时,我们时常起观对一切众生希望他们得到快乐和平安。所以很明显的我们也希望每个众生也能起慈悲心。如果此时我们去吃荤类食物便成不恰当。所以在进修止观禅时,最好避免吃荤类食物。可是当我们在进修智慧禅时,肉食或菜食并不是我们所要注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去除内心不洁之心。
当我们进食时,如果内心喜欢吃这类食物,贪心因此而产生。如果对这类食物起厌心,嗔心因此而产生。又当我们在吃时,不能了了分明那些是物质和精神,愚痴因此而产生。时常把味道当为物体。例如将香蕉的味道当为香蕉是不正见的。
所以,有时我们吃素类的食物。如果没有起观察或禅观,不洁之心同样也能够产生。肉食也同样。如果我食肉而没有禅观,我会因此而喜欢这味道,贪心因此而产生。又如我对此食物不合意,嗔心又产生。吃时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和物质,愚痴因此而产生。如我把这味道当为肉类,这是不正见。
其实能够和味觉器官或舌根接触的只有味道,没有肉类或菜类。如果把味道当为肉类或菜类即是没有正见。
所以我们不能只依靠修行者吃素或吃荤来分别出他们的修行。修行的成功与失败在于他们吃时有没有不洁之心。如没有不洁之心是成功的修行者。如果吃时起喜爱吃或讨厌吃某种食物,又不能分别出那些是精神与物质则是失败的修行者。
所以在用餐时必须专心一致起观,方能断除不洁念头。现在我将告诉你们,当和食物接触时,如何断除贪嗔痴。每当我们看到食物时保持注意「看到」。当我们伸出手拿食物时,心意放在手的动作,记住要注意的是,手的行动而不是手,观察这伸缩性的行动能使我们在用餐时断除不洁之心。因为我人的精神在每一时刻只能注意一个目标而已。当我们在注意行动的伸缩时,没有任何的观念,例如没有手、肉,菜,没有贪嗔痴之念存在,只有行动。
当我们和汤匙接触时,保持注意「触到、触到」。这时我们只知道软硬冶热的性质,没有不洁之心。当我们把食物放进口里时,注意这每一行动的过程,即手的行动和张开口的行动。
当我们咀嚼食物时,注意这咀嚼的行动或食物软硬的性质,如重复以口的行动,也作同样的观察。当我们在注意这行动的每一个过程中,没有不洁的念头存在。这咀嚼的食物有甜酸苦辣的味道,软硬的性质,如果我们只知道食物的这些性质而不去分别那是肉、菜或鱼之类,这是正思惟。如果不断这样起观,在用餐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贪嗔痴之念头存在。

以上摘自:法义精华
弘法于马来西亚(下)
Venerable Sayadaw U Thandara 宣讲
U Khin Hlaing 转录
Miss Hoo Soon Ying 编辑

http://theravada-china.org/thread-3189-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7:15 PM , Processed in 0.12855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