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71|回复: 1

断烦恼与证道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0-2011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秋天的雨

断烦恼与证道果



烦恼的根本有三种,即:贪、瞋、痴。若再细分,又可分为“十结”(dasa sauyojanani),即:欲贪结、色贪结、无色贪结、瞋恚结、慢结、见结、戒禁取结、疑结、掉举结、无明结。此“十结”将分别在四种出世间圣道中被断除,而阿拉汉圣道则能断除一切烦恼。

道智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与阿拉汉道智。



1、入流道智

当禅修者观照一切诸行无常、苦、无我的世间观智成熟时,即生起一刹那缘取涅槃为目标的更改种姓心(gotrabha citta),超越凡夫种姓,而达到圣者种姓。此后即刻生起一刹那的入流道心。


入流道心(sotapatti maggacitta)又称入流道智、初道智。该道智执行与四圣谛有关的四种作用,即:遍知苦、断除烦恼(苦之因)、证悟涅槃(苦之灭)及开展八支圣道。


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


stiooau sauyojananau parikkhaya sotapanno hoti avinipa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ayaoo'ti.u


“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


入流道智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

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sakkaya dinnhi又作萨迦耶见,身见,我见,邪);


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salabbattaparamasa)
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vichikiccha)
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
入流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入流圣果。入流,巴利语sotapanna[1]又作至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

入流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他们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故意造作诸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类的恶行,即使是在梦中,他们也不会再造作此类的恶业,因为他们已经根除了造作这些恶业的潜伏性烦恼。守持五戒是证悟入流圣果以上的声闻圣弟子们的行为素质。同时,他们对佛陀、正法与僧伽具有坚定不移的清净信心,戒行圣洁(四种不坏净),深信缘起,深信因果,并如实知见四圣谛,亲证涅槃,成为出世间圣者。


入流圣者根据投生的次数又可分为三种,即:最多七次者(sattakkhattuparama)、家家者(kolaikola)和一种子(ekabaja)者。在《人施设论》中说:


“哪一种人为最多七次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流转轮回于天[界]和人[界]七次后,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最多七次者’。
哪一种人为家家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流转轮回两或三家[2]后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家家者’。
哪一种人为一种子者?有一种人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他只投生为人一次后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种子者’。”(Pp.31-33)

2、一来道智

一来道智并不能断除任何“结”,但却能减弱较粗的欲贪(对欲乐之贪求)与瞋恚。


一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一来圣果。一来,巴利语sakadagamin[3], 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


在《人施设论》中说:


sKatamo ca puggalo sakadagama? Idhekacco puggalo tiooau sauyojananau parikkhaya, ragadosamohanau tanutta sakadagama hoti, sakideva imau lokau agantva dukkhassantau karoti Y ayau vuccati puggalo `sakadagama'.u


“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Pp.34)


一来圣者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以及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



对于“只来此世间一次”(sakideva imau lokau agantva),《中部·若希望经》的义注解释为“只来此人界结生一次。”(ekavarauyeva imau manussalokau panisandhivasena agantva)
(M.A.1.67)

该经注和《人施设论》注又提到有五种一来者:
1.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即在此人界般涅槃。但这种人并不在“回来一次”之列。
2.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生于天界,并在其处般涅槃。
3. 有一种在天界证得一来果后,在其处般涅槃。
4. 有一种在天界证得一来果后,再生于此人界才般涅槃。
5. 有一种在此人界证得一来果后生于天界,在天界命终后再生于此人界才般涅槃。
一种子者和第五种一来的差别在于:一种子者只有一次结生,但这种一来还有两次结生。《人施设论》注认为只有这第五种一来才属于真正的“一来”,因为他还要再回来此人界结生一次。(Pp.A.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10-2011 03: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不来道智
不来道智能断除欲贪与瞋恚二结。

不来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不来圣果。不来,巴利语 anagamin[4],
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

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
spa¤cannau orambhagiyanau sauyojananau parikkhaya opapatiko hoti, tattha parinibbaya anavattidhammo tasma loka.u

“灭尽五下分结[5],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6],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因为此圣道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来圣者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证悟阿拉汉果,其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槃。

4、阿拉汉道智

不来圣者虽然已经断尽了“五下分结”,不再投生于欲界,但却还是被残余的五种极为微细的“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之中。阿拉汉道智能彻底地铲除此“五上分结”(pa¤cannau uddhambhagiyanau sauyojananau),即:色贪(对色界生命之贪)、无色贪(对无色界生命之贪)、我慢、掉举与无明。

阿拉汉道智(arahatta-magga¤aoa)是使心完全从一切烦恼中解脱出来、并直接证悟阿拉汉果之心,它断除了残余的有漏与无明漏,而使阿拉汉圣者被称为“漏尽者” (khaoasava)。同时,阿拉汉道智也断除了剩余的所有不善心所:痴(无明)、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沈与睡眠。
阿拉汉道智生起之后,即证悟阿拉汉圣果。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意为应当的,值得的,有资格者。
“阿拉汉”有五种含义:
1.以已远离(arakatta)一切烦恼故为arahau;
2.以已杀烦恼敌故(aranau hatatta)为arahau;
3.以已破轮回之辐故(aranau hatatta)为arahau;
4.以有资格(arahatta)受资具等供养故为arahau;
5.对恶行已无隐秘故(papakaraoe
rahabhavato)为arahau。

圣典中经常如此描述证悟阿拉汉道果的圣者:

“`Khaoa jati, vusitau brahmacariyau, katau karaoayau, naparau itthattaya'ti pajanati.”

“他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

阿拉汉圣者已经圆满地培育了戒定慧三学、完全地开展了八支圣道,所应作者皆已成办,所应学者皆已圆满,故阿拉汉又被称为“无学”(asekha)。他们已经竭尽了一切作为生死之因的烦恼,究竟正尽苦边,在身坏命终之后,将不会再有生死轮回。


[1] 入流:巴利语sotapanna。sota, 意为流,河流;apanna, 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增支部·第十集》之义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sotapanna'ti ariyamaggasotau apanna.) (A.A.10.64)
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a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等。
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apatti。sota (流) + apatti (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sotapattiphala- sacchikiriyaya panipanna,直译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

[2] 从证悟入流果之后就不可能投生在低贱的家庭,只会投生于大富贵家。“两或三家”即投生在天界或人界两或三次。

[3] 一来:巴利语sakadagamin。为sakid (一次) + agama (来,前来) + in (具有)的组合,直译为只来一次者。《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sakadagama'ti sakiu agamanadhammo.) (M.A.1.67)《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panisandhivasena sakiu agacchata'ti sakadagama.)
(Pp.A.34)
汉传佛教依梵语sakcd-agamin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4] 不来:巴利语anagamin。为na (不) + agama (来,前来) + in (具有)的组合。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anagama'ti kamaragabyapadehi akampanaya- cittaya ca tamha loka anavattidhammataya ca nhitasabhavo nama.) (Pk.A.188)

[5] 五下分结 (pa¤cannau orambhagiyanau sauyojananau):下分,意即连接到下界的;为投生到欲界之缘的意思。五下分结即前面所说的三种结,再加上欲贪结和瞋结。不来圣者已断除了这五种下分结。

[6] 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 (opapatiko assau tattha parinibbaya):不来圣者已排除了胎生等三种生,只会化生为梵天人,并在梵天界那里般涅槃。

http://www.theravada-china.org/thread-66-1-2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4:14 PM , Processed in 0.09906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