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雨过天青
孙伦内观禅修法
禅修者与内观 曾经有过不少饱学多闻的善知识,在这个著名的大厅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示过内观( Vipassana )这个讲题。有的从教理方面来讨论它:内观是体证现存身心实相苦、无常、无我的一种直观的智慧。达到直观智慧的过程就是七种清净的过程,意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也有人从佛法心理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内观。
这就必须参考《阿毘达磨》所谈到的心、心所法、非心所法这类名相的概念。甚至,我相信,也可以引用现代的几何学和拓朴学等技巧,从数理的角度来阐明内观。不过因为我本人并非专攻教理,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或数学家。我只是一个实践佛陀所教导之内观的禅修者,因此并不适合越轨从以上这些角度来谈内观。我想,我最好只从实修的角度来讨论内观这个主题。
因此,今晚我打算从实修的角度和你们讨论内观。我想从禅修者的立场谈起,从他的喜好与习性,他在实修上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微细的忧虑与执着、以及他那微妙的自欺观念。当我谈论以上这些问题时,我将引述孙伦古恭禅师( Sunlun-gukyaung Sayadaw ,以下简称孙伦禅师)的内观教法来说明我的看法。
禅修者所应俱备的首要工具,即是专注的心。因为唯有专注的心才是净化了的心。而也唯有净除了贪爱、瞋恨、昏沈、散乱和疑惑(五盖)的心,才能妥善地运作,用以内观实相。
为了开始让心净化,一般而言,心都需要一个对象(所缘)来执取。这些所缘可以分为两种:一、禅修者身心外的所缘。二、禅修者的身心。禅修者身心以外的所缘属于外界环境的事物,诸如单色的圆盘、尸体,或者他每天所吃的食物。属于禅修者身心的所缘,则是他的身体和念头。这其中的任何一种所缘都可以当作禅修的对象来培养专注力。
例如,可以用单色的圆盘来作为所缘。禅修者可将它放在约 三码 外的适当距离,盘腿而坐,身体挺直,面对着色盘,凝视它,眼睛不要张得太大,也不要瞇得太小。他热切地让心安住在色盘上,以便培养心的专注力。他继续这样练习,直到即使他闭上眼睛,也能看到色盘的影像映在脑海当中,这就是取相( uggaha- nimita )。如果他继续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影像上,便可得到一个更清晰的似相( patibhaga-nimita )。这种似相会在心非常专注的时候生起,如果他想在远处看到它,就能在远处看到它;想要近看、左看、右看、内看、外看、上看、下看,他都能随意地看到它。在得到这个似相之后,禅修者继续精进地修习,以十分虔诚的态度来护持这个似相,他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熟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之后,他就能得到近行定;得到近行定之后,禅定(安止定)也将随之而来。这种观想圆盘的修法,可以达到四禅。
同样地,禅修者也可以修习地遍、水遍、火遍等业处(禅定所缘)。认真修习地遍的利益之一,就是能够获得神通。他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而如履平面。如果他经由修习水遍而获得神通,那么他便能招来雨水,或者让水从身体涌出。如果经修习火遍而获得神通,他便能生起烟火。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要证得这种神通并不容易。孙伦禅师曾说过,如今已非逢其时了。现代的人可以经由以上四遍处的修法,获得禅定。但是,要获得神通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比如说,有人修习地遍,当他熟悉观想地的形相之后,到一个池塘边,靠近池边而坐,开始观想地遍。然后,看着池塘的水,尽力地将它转成地面,以便能在上面行走。他会发现,他最多只能将水观想成泥浆。这样,如果他想在上面行走,根本无法支撑他双脚的力量。也许,其它国家的禅修者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我相信,一般而论,在今天这个时代,想要获得修习这些遍处的全部利益,是非常困难的。
另一种可以当作禅修所缘的事物是,某些不净的东西,诸如尸体或死亡。这种修法并不是完全没有危险性的。我们可以从孙伦禅师和一位比丘的轶 事来了解这一点。这位比丘习惯涉过寺院与墓园中间的小溪,到墓地去观尸体。一天清晨,在他外出禅修时,孙伦禅师遇到他,并笑着对他说:「修安那般那念( anapana - sati ,观入出息)是不会有危险的。」 这位比丘并不在意这番话,继续去观察尸体。一天傍晚,当他回到房间,打开房门往里面看时,发出一声恐怖的尖叫。他看到一具尸体躺在他的门坎上。其实这具尸体只是,禅修所缘所形成的取相而已。当孙伦禅师听到这件事时,微笑着说:「安那般那念是不会有危险的。」
我们也可以由分析四大元素来禅修。地大的本性是硬实、坚固、粗厚、不动、安稳和支撑。水大的本性是渗漏、潮湿、流动、滴流、弥漫、增大和凝聚。火大的本性是加热、温暖、蒸发、成熟、消耗和抓取。风大的本性是支撑、冷却、进出、易动、低下和抓取。禅修者先简略地掌握这四大的特性,然后再经由思惟而更仔细地来分辨它们的本性。但是我们会发现 : 虽然经过仔细地去推敲这四大的重要特性,还是很难在体内去分别它们的。它们很难以直接的掌握,必须以间接的方式,透过不断地重复念诵,来强迫自己了解这四大的本性。我们必须先从观念上来了解它们。得到这种观念上的了解之后,禅修者往往会误以为,自己已经达到这种修法的最高境界。其实不然,真正的了解并非由我们所创造出来的观念来达成的,而是要如实地去观照它们,体验它们的本性。它们真实的本性是超越了观念和逻辑思考的。
身体的姿势也是正确地培养专注力的良好所缘。禅修者设法念住于行、住、坐、卧、伸、曲、大小便溺等动作上。这些姿势都是动态的,它们进行的过程绝不会混淆不清的。如果我们能够如实地掌握各种姿势,我们的心便能得到相当的净化。然而禅修者应该要考虑:应该把各种身体的姿势当作禅修的主要所缘呢?还是当作,在放下其它的主要所缘时,较放松的时段里所修习的次要所缘。
以上所提到的,都是禅修正确的所缘。它们全部都包括在《清净道论》的四十种业处和《大念住经》中,大部份的所缘在这两边都有记载。它们都能引导禅修者趋向或深或浅的禅定。禅修者可以适当地应用它们,以获得他所需要的禅定。但是,如果禅修者能采用,可以引导他达到最终目标的方法修行,也许是一个较为理智的作法。这个目标即是内观的解脱智慧。
因此,开发心力的修行方式有两种,即禅定( Samatha )和内观( Vipassana )。禅定导致平静和轻安,而内观则能启发对实相直观的智慧,因此而达到解脱。禅定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有关,而内观却与事物原本的实相有关。由于禅定所属的领域是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能够达到禅定的修行所缘,也是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色盘的观想是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不净的观想也是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四大的性质,都是我们为了掌握它们而创造出来的观念。
即使是在走时想到走,弯腰时想到弯腰,接触时想到接触,这些都是我们为了更容易掌握到各种姿势的实际现象,而在心中创造出来的概念。任何我们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事物,都可以作为修习禅定的所缘。任何我们所塑造出来的现象任何的想法、观念、思惟和概念,都能导向禅定。禅定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禅定的修习是正当的。甚至有很多理由,使它值得加以推荐。但是禅定是不同于内观的。因此想得到禅定成果的人,可以修习禅定;想要获得内观成果的人,就必须修习内观了。不管是先修禅定,再转入内观;或者是直接修内观,内观是迟早都要修的。到底禅修者想先修禅定,然后再转为内观,还是立即修内观,这是他自己的抉择。我身为一个内观的禅修者,并不应该太过热心地要他立即做选择。孙伦禅师曾说:「每个人应该做他想做的事。做他想做的,就不致于会给他带来困扰。」
问题是:如果我们平常就创造观念来掌握四大元素的特性;如果我们通常就制造行走、弯腰、接触的概念来帮助我们更容易了解身体的各种姿势;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倾向于创造想象和观念,我们可能如实地观照实相的种种过程吗?是否可以不必套上种种的观念来了解这些过程呢?答案是:如果一定要借助观念和思想来了解这些过程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直接地掌握这些过程,那也就永远无法获得解脱智慧而达到解脱了。但是,要直接地、如实地掌握实相的过程是有可能的。那就是内观获得直观的解脱智慧。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安那般那(观呼吸)觉知入出息。这是适合所有性格的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如果一个人修习观呼吸;他可以获得平静的生活;他可以克服邪念和种种不好的状况;他的身心不会烦躁不安;他可以成就四念住和七觉支,并且体证智慧与解脱。佛陀自己也修习观呼吸。而且观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可以达到究竟解脱的修法,并不需要再增添任何东西来使它圆满。
这种观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来修习禅定,或者是用来内观实相。吸入呼出,气息进出时会接触到鼻端、上嘴唇或是这个范围的某个部位,将心固定在这个接触点上,数着气息进出的次数。这是第一个方法。再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了知气息的长短。气息长时,知道是长的气息;气息短时,知道是短的气息。这是第二个方法。再次地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清楚地了知气息的出入,但是不要跟着气息进到腹部或是呼出到外面,只是固定在接触点上,而清楚了知整个气息进出的过程。就像锯子一样,锯齿只接触到木头上的一点,但是那个接触点却经历了整支锯子的长度,因为整支锯子都经过那一点磨锯着。这是第三个方法。要注意到:所有这三个方法,禅修者都是专注在气息的接触点上,而不在其它地方。第四个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呼出,将心固定在气息的接触点上,去醒觉气息的接触。不要数息、不必知道气息的长短,也不用知道气息的进出。
这四个观呼吸的方法中,前三个是修习禅定的方法,第四个才是内观的修法。第一个方法要数息,而数字是一种概念。第二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长短的形式,而形式是一种形象。第三个方法,要去注意气息的进出,这是经由创造进出的观念而达到的。概念、形象、观念都是属于我们为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因此这些都是属于禅定的修法。只有第四个方法只是去醒觉接触的实相,所以是内观的修法。但是这种修法也可能混杂成禅定的修法。如果禅修者不是直接念住于气息接触的醒觉,而是在心中默念、标记「接触的概念,那么又落入了创造概念、观念的老毛病,而变成了在修禅定,不是修内观了。」
心中的默念、标记往往比现象生起的真实过程要慢很多。因此,心无法如实地去观照这些过程,而倾向于不断地介入一些推理的概念,去重新塑造这些已逝去的过程。要跟上这些自然的过程,禅修者只需要保持念住,这是不难做到的。先决条件是醒觉:醒觉于接触或感觉。然后以念住盯牢、看紧这种醒觉。以念住守护于这种醒觉时,念头就被锁在外面而无法闯入。这样就没有机会形成各种概念、想象或观念。因此便能直接在这些过程生起的当下,如实地观照它们,而不受任何杂念的扭曲,这才是真正内观的修法。
杂念是很容易闯入心中的,种种的观念和想法正站在门坎上,准备在念住力开始减弱时闯入心中。想要跟上这些过程、念住于这些过程,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非常严密地、努力地保持警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孙伦禅师有句座右铭说道:「严密地念住于接触的醒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