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etta
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相結合
英文作者及中譯 – Oliver in Houston
12-26-2008
親愛的法友,你如何能向盲者描述色彩?同理,你如何能向從未習禪者解釋禪修? 根本的問題在於,禪修對大多數人而言,仍是一神秘謎團。本文的宗旨即在於填補這神秘的鴻溝,同時將主觀的個人體驗、內省的東方禪修與客觀的西方科學嫁接起來,用科學研究的發現和理論證明傳統東方禪修完全符合科學。
傳統的東方禪修
基本上,禪修是一種修行,目的在於建立心智訓練的技巧,以探索心靈力量的潛能。心可有力探索內心更深的層面,深到意識的最根本層次,觀照它如何生起萬事萬物。禪修一詞,巴利文為bhavana,意為修行、培育、開發、觀察。心智訓練的技巧在於調伏心智,改變內心的習性,從內在做徹底的轉化。
我們修習心智訓練有如從日常生活的遊戲中,學著如何處理每日遭遇的挑戰。若要善巧開發心智訓練,必須仰賴感官──六根。我們運用意識的覺知功能,學習如何守護根門,以增長正知 (awareness)。所謂正知,即經典中所稱的智慧或內觀智慧,修習觀禪 (毗婆舍那) 可開發智慧或正知。
心智是什麼?它不是一樣東西或一種事物,而是一個 (心理活動過程的) 事件,如同一具隱形X光;雖看不見,卻有作用。“心理活動”事件,呈現流轉變化的運轉過程,是具有自身功能的心念活動。我們的肉眼太慢,捕捉不到心的快速運動和自然產生的現象。然而,能知的心是能夠經由心智訓練來體見它自己。以心觀心,這便是禪修之基本道理。
心可分為兩大部分──意識和心所。如果說心是水,意識即是水流,而心所則是水性,由水流變化而起的流動狀態,可用來比喻心所為反映意識的流轉變化。若將一顆石子投入靜止的池中,所激起的漣漪改變了水的流動。這是石子觸到水的直接結果。 在此一比喩中,石子是所緣,水流代表意識,而漣漪則象徵心所。所謂的三科,即所緣境(外塵)接觸六根門而生起心識。然而,在禪修中,最好不要去管什麼是心識、心所。禪修者若持續努力,假以時日,他將直接體驗這些的分野,而且遠超出一般凡俗的認識。
心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想要掌控心,絕對捕捉不到它,要抓,抓不到;不抓,它則自己顯現出來。如果我們學著放下執取,心將會自然顯露本來面目。在此舉一例來說明:在水池中,如何才能捉住一尾滑溜溜的魚?若用漁網追在牠後面,恐怕很難,水一動,牠便迅速遊開。最好將網子放在水中,耐心等候,等魚慢慢遊入網中, 再一舉收網。這底線是:禪修者停止追逐之際,學會放,不去抓,真正的平靜才會來臨。換句話說,日常習性中尋覓、掌控、執著的欲望使我們無法淨化心靈,見不到實相。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執著並不易修習。禪修者必須練習並把握保持正念的技巧,全然活在當下,覺知一切法剎那剎那相續變化,緣生緣滅,一切於此時此地,生起然後滅去。 看到當下之後,才能學會放下,走在清淨道上,邁向解脫自在、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