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8-12-2011 09:27 AM 编辑
第10天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7(四月二十五)(上)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read.php?tid=6960&extra=page%3D1
昨天我们把这个“为物身与实相身”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倒不是说要给大家带来什么,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思考,通过学习自己有一个消化的机会。要是学习没有去消化,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其他的作为上和自己有一个联系,那可能就会慢慢的使这个心念或者说对它的体会间断,这个体会实际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体会就会若隐若现的,那我们就会淡化这种效果或者作用力。那今天还接着昨天的学习。
昙鸾法师在文字上讲:“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昨天我们做个提示,大家有一个学习。又有三种不相应,昙鸾法师感觉这样举例子呢,就是感到还不周全,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引导大家。“一者信心不淳”, 淳厚的淳,这个“淳”字,我们很少用。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是十分好的,就是一些字啊,许多字是查不来的,那我们就先沿用它,不管它。那么这个信心不淳 呢对我们的影响十分大的,我们不管是信与不信呢都不去管它了,只看自己愿不愿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不管他信不信,只说愿不愿生,那是不是方便呢?这可能是回顾的一个方法,若是人愿生呢似乎信心就不是为障碍了,有信无信都不是障碍了,有的人一时会生起了这种必生、愿生的信心。
这 个信心呐,去年我们把那三种意乐呢给它翻译成三种信心,实际信呢能令心意乐。我们要信某个事呢,你会反复在某个事情上去串习,你的意识会在这个地方去像游戏一样。好比说我们信某个人就经常跟某个人来往,以得到这个往来的愉快呀或者说往来的相互的提携;而信某个法呢他就会去实践某个法则;他信某个事呢他也会经常去接触某个事情,这个事情会给他带来一些安乐,为什么呢?是有信的引导。那要是不信或者信心不淳呢,这个意乐呢就会减少或 者说就会否定它,这个愿的表达就很模糊,就很难产生一个事实。所以往往我们把“信愿”两个字联系到一起来谈。尤其是近代学习净土的菩萨们, 这三个字——信愿行,一定是必谈的、必讲的一个话题。这个地方呢“一者信心不淳”,它主要是不能如实修行相应是因为信心不淳。我感到现代人谈信心往往起负作用,我们可以回头看,不能说现代人有没有信,因为人呢有信根了才有信力,根力这个二法是相续的。我们有没有信根呢?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正见的成熟呢?所以 我说现在谈信呢,我就不谈了,一考究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人谈不下去,就是在心灵寻找,似乎找不到信的影子。为什么呢?没有信根。
我们都知道三十七道品中讲到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中就有信根和信力[1], 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正见的成熟。所以说现在许多人谈净土信愿行呐,这个“信”说来说去说来说去的,我感觉因为他没有依止,这个正见不成熟去谈这个信呢十分 的困难。私下我经常跟人谈,我也经常去开玩笑一样的谈,我说:“你真愿意往生吗?”他说让我想一想。一般的第一遍都说愿意往生吗,“愿意往生”;第二遍一 问“你真愿意往生吗”?想一想;第三遍我说“你真愿意往生吗?”有人说还有点模糊,有人说还真没啥愿不愿意,有人说呢都不知道往生啥意思,你都不知道往生什么意思他怎么能说去信往生这个信呢?
我 们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信仰危机的时代,这个不夸耀的。不光是我们这一群人,可能因为这个文化意识、交流方式、信息的发达等等,使人的这种择取心变得特别的频繁,所以信仰的基础往往就会被冲淡了。以前人的厚道、厚重,以前人呢,这个“淳”字呢,这(下面)是个“子”嘛,以前人很厚道、很淳朴,因为啥呢?交往 少,他也不知道那么多,接触一个东西他感觉到好他就去实践它,就有信仰,就会慢慢的做一些事情。我经常在机场啊在一些公共设施的地方呢看到这个伊斯兰教徒,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只要到点,不管任何地方他们找一个干净的地方马上就礼拜,不管任何地方,我十分震撼。他是什么也不管的,肯定是要礼拜。所以说美 国人去中东国家去偷袭他们成功啊,百分之九十就是利用他们这个机会,就是他们在礼拜的时候全部枪支弹药全部都放下他们就去礼拜了,啥都不管,他们找到他这个点了,他知道他什么时间礼拜,他只要是个教徒一定去礼拜的,他啥都不管,那比他们的生命,比他们其他任何的作为都是来的重要,那似乎是一种绝对性的表现。
那在我们中国人的意识中呢,许多出家师父, 我说:哎,怎么换衣服了呢?他说:唉,不好意思这样让家人看见。回家了穿在家人衣服了。那在南传呢这个人这一穿就没了,为啥没了呢?就是舍戒。不管他说不说我舍佛舍法舍僧,脱掉衣服就回家了。那在我们汉地,他这个没有概念,他一切都为了自己面子的东西,所以可能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是面子,这个可以谈的,这个 没问题。我们只能比较严肃的谈自己的实际状态,因为不能讨好大家,也不能讨好自己,因为这个一旦到关键的时刻它不起作用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正见成熟啊,你才去谈信、信仰、信根、信力。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与许多善知识的交流就是净土,实际谈的最多的是愿意不愿意往生、能不能往生、什么是往生,谈的交流的是最多最多了。
说句比较不公道的话,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对往生也是模糊的,我们就开始考试往生,我们就用现前的现量来考试谈这个往生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说。我们把往生这个问答题放在这儿,我们用现前的大众来回答,你查书都行,我们就说“往生”这个词,我们给它列个表一二三四五来说一说往生,没问题。你不考试,到头来会有人考试你——因果!什么是往生?我们谈。
弟子:现下安乐。
师父:好,**说现下安乐。一个了,我们来第二个答案。
弟子:当下安心。
师父:当下安心。第三个来。
弟子:清净无染。
师父:清净无染。第四个来。
弟子:师父,我提一个问题,往生的时候是哪一个往生?
师父:你先静着。还讲。
弟子:身心安乐。
师父:身心安乐。我讲这个你说那个我不会跟你扯的,我没那么多时间跟你扯这个,下去了我们俩扯。哪个往生?爱哪个往生哪个往生。继续说,有没有?
弟子:入佛愿海。
弟子:解脱,永断众苦。
师父:反正是只要说出来我们就给它写上。
弟子:清净抉择。
师父:九。
弟子:即心即是。
师父:十。
弟子:自性是佛。
师父:十一。
弟子:念念觉悟。
师父:十二。
弟子:清净平等。
师父:清净无染,有了,加个平等。十三。
弟子:身心安住。
师父:安住,好!出来个安住了,好,十四。继续。
弟子:身心安乐。
师父:安乐太多了。
弟子:利益世界。
师父:利益世界,这跟净土一点儿都没关系,好,我们就到第十四个就刹车了。我们择哪一个关键词,有没有统一答案呢?大家说有没有标准答案?往生有没有标准答案?
众:有。
师父:来,说一个。
弟子:我觉得第八个要相对的……,但是我要有一个彻底抉择。
师父:说菩萨的标准答案。十五,彻底抉择。还有标准答案没有?说。
弟子:……我看别人能不能往生,……
师父:那不是标准答案,坐下吧。谁还有标准答案?
弟子:我觉得比较可靠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
师父:接引。色身求我,阿弥陀佛接引最可靠,见个色身佛,好了。还有谁有标准答案?
弟子:知见脱落。
师父:知见脱落那个讲了,利益世界,知见脱落没有一个能往生的。这个历史上已经讲过多次了,就是你念的滴水不漏像铁桶一样,你证得了什么什么,跟往生没关系。因为这个往生它的确有信愿的作用力。讲。
弟子:随顺佛愿。
师父:随顺佛愿。入佛愿海。
弟子:念念圆满。
师父:念念圆满,每个人念念觉悟。
主要是大家参与一下,但总的来说没有标准答案,但**师说的这个是我们现在中国传统的99.99%的人认为是这个,就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了这是能往生,其他的都不准确。就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教育,99.99%的人的认识。那有的人就会拿着《金刚经》 说,若以色求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有智观者,有色观者,在净土这个教法中若智观,若色观咸能往生,我们大家这个地方谈的智观的多一些,色观的少,因为持阿弥陀佛的为物身呢现色身亦是清净,这个没问题的。中国人已经把这个认色为实呢就作为实相身了,那也行。在净土这个法中呢,要是 坚信不移,没有其他疑虑,心里没有其他贪着,不出问题。平时是念佛人,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智观者呢,不求于色相,不求于染着,只求于安心,但是要有往生愿亦能往生。
说阿弥陀佛远相迎啊,是我们很普通的说法,这里面有形象——报身佛,有无形象——光明佛, 有智身佛——心智通融,心智无碍一样能往生。化地狱为清凉池,一样能往生的。这往生的体系是十分多的。但是我们平时真正的对这个地方思维观察实际并不多,因为大家往往并不去把它跟我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许多人就把往生放在最后那一刻,什么叫最后那一刻呢?就是临终时。很多人就是临终时,你说啥也好,你临终了 你可行吗?这个讲法是特别多特别多的。
那 我们看到《往生论》,我们很多人读过《往生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文字呢,没有任何一个字谈到临终,但它恰恰就谈的往生,那它这个往生的主题谈论的是什么呢?实际我们想通过这个学习呢,把我们的往生安排在无生的基础上,所谓的随愿往生。因为我们的心智若回归到无生的清净的这种基础上来, 那么愿往生即往生,若不回到无生的清净的这个最初的发心的空间中呢,你那个心作心是是做不到的,你说我愿意往生是做不到的。那么再一个就是承接阿弥陀佛的愿力愿意往生,这两个生是必然往生的。再有一个呢,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我要修到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可以生在边地疑城、邪慢国、化城等这样的国土,就是我们称为化土。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需要而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力修持的往生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你只能生在边地疑城、邪慢国、化城等等,因为你有自我的慢心,那么你只能生到弥陀的国土的边缘地带,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
很多人读过《往生论》,《往生论》没有一个字说什么死呀活呀这样东西的,它是以无生忍来作为回归的,就是无染的智慧心,安心的慈悲心,乐清净的方便心,它是以这三个心作为往生最基本的一个理念。所以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是往生最简单的一个缘起。欲安稳一切众生导引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若以无染,若以佛愿,咸得往生。以佛愿往生,那么你就是我们念佛忆佛,随顺佛力,随顺佛愿、放弃自他共业,放弃这种方便,放弃这种造作,只是随顺于弥陀,这里是十分彻底与究竟的。
再 一个就是以无染心,我不管它自业他业共业乃至佛业我也不问,我什么都不问,我只是用无染的心一切不染着,唯一的愿望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愿往生,念佛愿生,其他不管。这无染心也很简单,那么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往生呢是以无染为方便,以随顺愿力为究竟的这样一个往生。那大家的这个讲法呢,都是很接近的,但有两 个是不能往生的,第七跟第十四是不能往生的,或者说你这个念念觉悟是不能往生的,即心即是也是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你只要没往生的愿,你说的再好也没有用。它这个教法是很奇特的,十分的奇特,所以愿生一定是它的主题思想。那你说我清净安住,清净的觉悟,我离开见思,我永断苦恼,这都是圣道,这个呢都是没 问题的,你能证得到这都没问题,这是圣道正行。这都是修行圣道的必然结果,就是得到解脱与寂灭为乐的这种真实的一个果相,这个没问题的。所以说《往生论》的学习还是需要的,许多人看待念佛他向往的是圣道的成就,也没问题。在净土教法中呢不算异类,只能说他对净土法的认知不太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