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68|回复: 4

4. 慈师讲授五念门 (第7和第14不能往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12-2011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衣 于 8-12-2011 09:27 AM 编辑

第10天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7(四月二十五)(上)
http://web.puming.org/bbs/viewthread.php?tid=6960&extra=page%3D1

昨天我们把这个“为物身与实相身”留了一个作业,作业倒不是说要给大家带来什么,是希望大家有一个思考,通过学习自己有一个消化的机会。要是学习没有去消化,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其他的作为上和自己有一个联系,那可能就会慢慢的使这个心念或者说对它的体会间断,这个体会实际是十分重要的,这个体会就会若隐若现的,那我们就会淡化这种效果或者作用力。那今天还接着昨天的学习。

昙鸾法师在文字上讲:“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昨天我们做个提示,大家有一个学习。又有三种不相应,昙鸾法师感觉这样举例子呢,就是感到还不周全,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引导大家。“一者信心不淳”, 淳厚的淳,这个“淳”字,我们很少用。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是十分好的,就是一些字啊,许多字是查不来的,那我们就先沿用它,不管它。那么这个信心不淳 呢对我们的影响十分大的,我们不管是信与不信呢都不去管它了,只看自己愿不愿生能不能表达出来呢?不管他信不信,只说愿不愿生,那是不是方便呢?这可能是回顾的一个方法,若是人愿生呢似乎信心就不是为障碍了,有信无信都不是障碍了,有的人一时会生起了这种必生、愿生的信心。

这 个信心呐,去年我们把那三种意乐呢给它翻译成三种信心,实际信呢能令心意乐。我们要信某个事呢,你会反复在某个事情上去串习,你的意识会在这个地方去像游戏一样。好比说我们信某个人就经常跟某个人来往,以得到这个往来的愉快呀或者说往来的相互的提携;而信某个法呢他就会去实践某个法则;他信某个事呢他也会经常去接触某个事情,这个事情会给他带来一些安乐,为什么呢?是有信的引导。那要是不信或者信心不淳呢,这个意乐呢就会减少或 者说就会否定它,这个愿的表达就很模糊,就很难产生一个事实。所以往往我们把“信愿”两个字联系到一起来谈。尤其是近代学习净土的菩萨们, 这三个字——信愿行,一定是必谈的、必讲的一个话题。这个地方呢“一者信心不淳”,它主要是不能如实修行相应是因为信心不淳。我感到现代人谈信心往往起负作用,我们可以回头看,不能说现代人有没有信,因为人呢有信根了才有信力,根力这个二法是相续的。我们有没有信根呢?就是你有没有这个正见的成熟呢?所以 我说现在谈信呢,我就不谈了,一考究一百个人有九十九个人谈不下去,就是在心灵寻找,似乎找不到信的影子。为什么呢?没有信根。

我们都知道三十七道品中讲到五根五力,五根五力中就有信根和信力[1], 那它来源于什么呢?正见的成熟。所以说现在许多人谈净土信愿行呐,这个“信”说来说去说来说去的,我感觉因为他没有依止,这个正见不成熟去谈这个信呢十分 的困难。私下我经常跟人谈,我也经常去开玩笑一样的谈,我说:“你真愿意往生吗?”他说让我想一想。一般的第一遍都说愿意往生吗,“愿意往生”;第二遍一 问“你真愿意往生吗”?想一想;第三遍我说“你真愿意往生吗?”有人说还有点模糊,有人说还真没啥愿不愿意,有人说呢都不知道往生啥意思,你都不知道往生什么意思他怎么能说去信往生这个信呢?

我 们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信仰危机的时代,这个不夸耀的。不光是我们这一群人,可能因为这个文化意识、交流方式、信息的发达等等,使人的这种择取心变得特别的频繁,所以信仰的基础往往就会被冲淡了。以前人的厚道、厚重,以前人呢,这个“淳”字呢,这(下面)是个“子”嘛,以前人很厚道、很淳朴,因为啥呢?交往 少,他也不知道那么多,接触一个东西他感觉到好他就去实践它,就有信仰,就会慢慢的做一些事情。我经常在机场啊在一些公共设施的地方呢看到这个伊斯兰教徒,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只要到点,不管任何地方他们找一个干净的地方马上就礼拜,不管任何地方,我十分震撼。他是什么也不管的,肯定是要礼拜。所以说美 国人去中东国家去偷袭他们成功啊,百分之九十就是利用他们这个机会,就是他们在礼拜的时候全部枪支弹药全部都放下他们就去礼拜了,啥都不管,他们找到他这个点了,他知道他什么时间礼拜,他只要是个教徒一定去礼拜的,他啥都不管,那比他们的生命,比他们其他任何的作为都是来的重要,那似乎是一种绝对性的表现。
那在我们中国人的意识中呢,许多出家师父, 我说:哎,怎么换衣服了呢?他说:唉,不好意思这样让家人看见。回家了穿在家人衣服了。那在南传呢这个人这一穿就没了,为啥没了呢?就是舍戒。不管他说不说我舍佛舍法舍僧,脱掉衣服就回家了。那在我们汉地,他这个没有概念,他一切都为了自己面子的东西,所以可能我们中国人的信仰是面子,这个可以谈的,这个 没问题。我们只能比较严肃的谈自己的实际状态,因为不能讨好大家,也不能讨好自己,因为这个一旦到关键的时刻它不起作用了。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正见成熟啊,你才去谈信、信仰、信根、信力。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与许多善知识的交流就是净土,实际谈的最多的是愿意不愿意往生、能不能往生、什么是往生,谈的交流的是最多最多了。

说句比较不公道的话,现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对往生也是模糊的,我们就开始考试往生,我们就用现前的现量来考试谈这个往生是什么意思,就是大家说。我们把往生这个问答题放在这儿,我们用现前的大众来回答,你查书都行,我们就说“往生”这个词,我们给它列个表一二三四五来说一说往生,没问题。你不考试,到头来会有人考试你——因果!什么是往生?我们谈。

弟子:现下安乐。

师父:好,**说现下安乐。一个了,我们来第二个答案。

弟子:当下安心。

师父:当下安心。第三个来。

弟子:清净无染。

师父:清净无染。第四个来。

弟子:师父,我提一个问题,往生的时候是哪一个往生?

师父:你先静着。还讲。

弟子:身心安乐。

师父:身心安乐。我讲这个你说那个我不会跟你扯的,我没那么多时间跟你扯这个,下去了我们俩扯。哪个往生?爱哪个往生哪个往生。继续说,有没有?

弟子:入佛愿海。

弟子:解脱,永断众苦。


师父:反正是只要说出来我们就给它写上。

弟子:清净抉择。

师父:九。

弟子:即心即是。

师父:十。

弟子:自性是佛。

师父:十一。

弟子:念念觉悟。


师父:十二。

弟子:清净平等。
师父:清净无染,有了,加个平等。十三。
弟子:身心安住。
师父:安住,好!出来个安住了,好,十四。继续。
弟子:身心安乐。
师父:安乐太多了。
弟子:利益世界。
师父:利益世界,这跟净土一点儿都没关系,好,我们就到第十四个就刹车了。我们择哪一个关键词,有没有统一答案呢?大家说有没有标准答案?往生有没有标准答案?
众:有。
师父:来,说一个。
弟子:我觉得第八个要相对的……,但是我要有一个彻底抉择。
师父:说菩萨的标准答案。十五,彻底抉择。还有标准答案没有?说。
弟子:……我看别人能不能往生,……
师父:那不是标准答案,坐下吧。谁还有标准答案?
弟子:我觉得比较可靠就是阿弥陀佛来接引。
师父:接引。色身求我,阿弥陀佛接引最可靠,见个色身佛,好了。还有谁有标准答案?
弟子:知见脱落。
师父:知见脱落那个讲了,利益世界,知见脱落没有一个能往生的。这个历史上已经讲过多次了,就是你念的滴水不漏像铁桶一样,你证得了什么什么,跟往生没关系。因为这个往生它的确有信愿的作用力。讲。
弟子:随顺佛愿。
师父:随顺佛愿。入佛愿海。
弟子:念念圆满。
师父:念念圆满,每个人念念觉悟。

主要是大家参与一下,但总的来说没有标准答案,但**师说的这个是我们现在中国传统的99.99%的人认为是这个,就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了这是能往生,其他的都不准确。就是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教育,99.99%的人的认识。那有的人就会拿着《金刚经》 说,若以色求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有智观者,有色观者,在净土这个教法中若智观,若色观咸能往生,我们大家这个地方谈的智观的多一些,色观的少,因为持阿弥陀佛的为物身呢现色身亦是清净,这个没问题的。中国人已经把这个认色为实呢就作为实相身了,那也行。在净土这个法中呢,要是 坚信不移,没有其他疑虑,心里没有其他贪着,不出问题。平时是念佛人,临终阿弥陀佛来接引是绝对没问题的。若是智观者呢,不求于色相,不求于染着,只求于安心,但是要有往生愿亦能往生。

说阿弥陀佛远相迎啊,是我们很普通的说法,这里面有形象——报身佛,有无形象——光明佛, 有智身佛——心智通融,心智无碍一样能往生。化地狱为清凉池,一样能往生的。这往生的体系是十分多的。但是我们平时真正的对这个地方思维观察实际并不多,因为大家往往并不去把它跟我们平时的生活联系,许多人就把往生放在最后那一刻,什么叫最后那一刻呢?就是临终时。很多人就是临终时,你说啥也好,你临终了 你可行吗?这个讲法是特别多特别多的。

那 我们看到《往生论》,我们很多人读过《往生论》,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文字呢,没有任何一个字谈到临终,但它恰恰就谈的往生,那它这个往生的主题谈论的是什么呢?实际我们想通过这个学习呢,把我们的往生安排在无生的基础上,所谓的随愿往生。因为我们的心智若回归到无生的清净的这种基础上来, 那么愿往生即往生,若不回到无生的清净的这个最初的发心的空间中呢,你那个心作心是是做不到的,你说我愿意往生是做不到的。那么再一个就是承接阿弥陀佛的愿力愿意往生,这两个生是必然往生的。再有一个呢,就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我要修到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可以生在边地疑城、邪慢国、化城等这样的国土,就是我们称为化土。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需要而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力修持的往生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你只能生在边地疑城、邪慢国、化城等等,因为你有自我的慢心,那么你只能生到弥陀的国土的边缘地带,这个我们一定要了解的。

很多人读过《往生论》,《往生论》没有一个字说什么死呀活呀这样东西的,它是以无生忍来作为回归的,就是无染的智慧心,安心的慈悲心,乐清净的方便心,它是以这三个心作为往生最基本的一个理念。所以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是往生最简单的一个缘起。欲安稳一切众生导引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若以无染,若以佛愿,咸得往生。以佛愿往生,那么你就是我们念佛忆佛,随顺佛力,随顺佛愿、放弃自他共业,放弃这种方便,放弃这种造作,只是随顺于弥陀,这里是十分彻底与究竟的。

再 一个就是以无染心,我不管它自业他业共业乃至佛业我也不问,我什么都不问,我只是用无染的心一切不染着,唯一的愿望就是往生。阿弥陀佛愿往生,念佛愿生,其他不管。这无染心也很简单,那么优婆提舍愿生偈这个往生呢是以无染为方便,以随顺愿力为究竟的这样一个往生。那大家的这个讲法呢,都是很接近的,但有两 个是不能往生的,第七跟第十四是不能往生的,或者说你这个念念觉悟是不能往生的,即心即是也是不能往生的,为什么呢?你只要没往生的愿,你说的再好也没有用。它这个教法是很奇特的,十分的奇特,所以愿生一定是它的主题思想。那你说我清净安住,清净的觉悟,我离开见思,我永断苦恼,这都是圣道,这个呢都是没 问题的,你能证得到这都没问题,这是圣道正行。这都是修行圣道的必然结果,就是得到解脱与寂灭为乐的这种真实的一个果相,这个没问题的。所以说《往生论》的学习还是需要的,许多人看待念佛他向往的是圣道的成就,也没问题。在净土教法中呢不算异类,只能说他对净土法的认知不太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11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7(四月二十五)(下)

我们能通过这个学习,慢慢地把我们心中一些过去的思维习惯,或者说一些思维沉淀下来的东西有一个反思或者一个觉悟。

为什么说自力修持有进退呢?这个自力呀,不是说否定大家的自力修持,因为我们自身的修持与我们自身无始以来的业是共行的东西。那你说我念佛与我共行行不行?那就不一样了,改变了,因为你自身的修持与自身无始以来的业是共行的,所以它就会有进有退。还就举(例)我们徒步走路一样的,像我们徒步走去昆明这样一个地方,也可能你走个十里八里我想想我的资粮不足,我就不去了,或者打个退堂鼓就拐弯了,或者说真是就不要这个行李了,也可能走一半你就拐弯了,也可能走一点儿路你自己就受不了了。你要是承载车子呢基本上你买了票以后,你坐下去基本上你就不太管了,你坐下就不问了,那就直到目的地了。那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亦复如是。我们在不念自他共业,念佛的这个过程中就在随顺佛的因缘,实际佛的因缘就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成就菩提。往生是第一个阶段,成佛是第二个阶段,实际不是的。往生就是成佛,它给你这样一个引导,就是你愿生就成佛,你愿意成佛就往生,往生必能成佛。那你实际不过是在这个地方安心罢了,安这样一个心,做这样一个随顺,有一个必入必归的一种……,就像昨天我们说百川归海一样的这种必归的心念,你安心于此,你就像坐上车子一样你不操心了,就是它没有退转的余地,它没有这个机会的。

这就是说这个不共的修法呀,这个不共啊,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啊,大家经常提倡的一定是以自己的修持力作为主题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知见的,因为这个环境都是这样讲的。大部分人说我要不亲自做到个什么样子,我没有什么感觉,我没什么验证,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这个东西的认取一定会造成一个巨大的事实了,我们想动摇这一点呢,要有一些耐心,也要有一些真正的善缘。佛在经典上说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法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遇法师宣化亦为甚难,释迦佛说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难就难在不同步了,不管是菩萨声闻缘觉,十方法界的凡夫都包括在内,他没法与佛同步,所以说最多他只能一个信顺,一个必归的这样一个……,就像善导大师讲的:此佛遣,彼佛迎,安得不归?就是一个人情化的东西了,这样子它就是一个对凡夫的一个极大的方便。我们对这个东西的坚固,就是我们凡夫烦恼的根本,就是自以为是的执着啊是我们的根本业力所在。你不过是把你的业力自我坚固转换到修行这样一个包装上来了。我们平时的自我坚固,好比说挣更多的钞票、做更大的事业、成更大的名声等等,这些坚固自我的作为,很多人学佛不过是改变了一个方式,换了个包装,把它做更大的事业呢或者更大的名声呢包装成我做佛法了,还是强化自我的一种装饰罢了,是一个自我装饰。为了破除这个方便呢,所以佛说了这个不共的教法——净土教法。

为什么我今天又谈起这个,就是这个信心问题,因为一谈到这个又会回到,一旦说信心大家马上提起自我了,自我就开始测试我有没有信心。昨天我想把这一段文字回避过去的,想一想呢还是不回避了,它容易触到我们的痛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自我坚固,这是自我意识的坚固与对境相的染着,这是两个大的特征。就是染着于相,坚固自我,就是分别心强,刚强难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它不是某人某事,它是共业。

诸位菩萨,这个地方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它。信心不淳, “二者信心不一”,第一个是不淳,第二个是不一。现在讲专复专的修持啊,就是专修一个法则。我前天跟一个出家师父谈,他就跟我这样说,他说你看看出家人天天干些啥?天天就这样拜啊念啊啥意思呢,我说你回家多好呢,他说那不行,我说你不喜欢这个又要做这个那何必呢?他说我喜欢花样,就喜欢变化,不喜欢一个单一的行为、单一的做法、一个简单的生活模式,他感觉到没意思。你看现在大街上飘的出家人就像个……的一样,人来人往的,国家都发愁,说这么多出家人乱窜干啥呢?但你说你住下吧,你僧人安安居吧,你呆一呆吧——那不行的,那太没意思了。现代人这个心呐,出家人这个特征性的人呐,比较特质,他往那儿一站跟人不一样,光光头,别人有头发,我们出家人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标志了。那么修行的专一性啊,信心的专一对我们也真是个提示。
今天上午拜往生礼赞的时候,我想这么好的法则,能使我们这么安静这么简单,像洗涤自己心垢的最好一个浴场一样的,这样一个环境。哎呀,这上哪找呢?我看看左右没有一个人,后面还有几个人,哎呀我就感觉到真是……,一个是人家有事,再一个是惋惜,说不清楚的感受。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条理,这么大的福报,什么叫福报?你在赞佛、念佛、拜佛,这是天大的福报啊!你不相信你要做这样的梦你高兴三天,你知道吗?(众笑)你不要笑啊,你要真正的你做梦你梦见拜佛你会高兴三天你知道吗?但是我们天天可以拜你怎么不拜呢?真是,搞不懂。当然有的出家师父有事情,有的人是有这个作为那个作为,但想起来,这个十方檀那啊三宝啊给我们,尤其是这些安居的人多大的福报啊!哎呀,我拜的时候我说,这所有的轻安、福德一定回向给这些人们。你想想这社会上热恼的,很多人拿个扇子哗哗哗,电扇吹着空调吹着,烦啊烦啊,真是热啊,对不对?你看我们在这儿清清凉凉的,安安乐乐的,拜拜佛,现在好受,未来更好受,现在明明亮亮的,未来更明明亮亮的,你怎么不做呢?很多人真是生活在现前的迷失的业中挣扎乱摸索,未来肯定就是更迷了。你不要看未来,你看你现在干些啥,多好!
信心,这个专一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呢,我们的福德因缘能护着我们呢。前两天我接了个电话,他们给我说:“师父啊,下来吧,我们这儿有这个寺那个寺,你在山上呆着多没意思。”我说你懂啥呀?对不对?你想剥夺我幸福的权利。(众笑)下面多热恼啊!对不对啊?哎呀,没地方转,你知道吗?三十七八度你往哪儿去啊!

这个专一的修行啊,当然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占了一个地理优势,当然呢我们念佛人也占了一个单一的优势,我们现在的功课虽然不是太紧张,但我感到呢慢慢的单一它就好了。我们要不是因为出家人我们这个戒律是必学,我们就真是提倡大家都念佛了,就阿弥陀佛了。就像晚上那三十分钟念佛一样,多好!想想多好,对不对?你心里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的、明明亮亮的一句佛号,多好啊!愿意做啥也愉快,因为啥呢?你念佛很愉快嘛!所以专一能给人带来轻松、轻安、喜悦,你看现在人呢,很多复杂的业习心里状态很苦恼!

接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1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我们去海口也是因为一个寺庙的事情,一个鲁能的集团在海口盖了一个庙子,僧人没管理好,说能不能去帮忙,我说帮不了忙,我说我去海南有点儿事情,刚好路过。去了,唉哟,我感觉到,那个时间38度,去哪儿哪儿不安稳,就热嘛!出家人又穿一身衣服,在家人可以穿裙子短衣服什么的,我们还得穿这么厚的衣服,哎呀热的啊!我说以后没有事情一定不要来海南了,(众笑)不要轻易走动了。轻安,当然你说海南人有海南人的福报,对不对?那是自由岛嘛,国际旅游岛,对不对?但就是太热了。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环境啊这样单一的环境啊真是很少了,大家能单一的念念佛学习学习,尽量把你世俗的东西放一放,我们这个信心也就单一了,不要对社会上那么多期盼,也没那么多好。你想想这是即心即佛的东西,你一看,你心里那些乱哄哄的东西是不是乱哄哄的一个结果呢?
昙鸾法师讲这个信心不一呢,就是说这个修法相杂,就是法则杂的多,就是我们现在人呢修行简直杂的没办法了。象我们现在人看的书籍,我们这个文化能力,我这不是高抬大家,放到唐朝都可以当国师,唐朝的人会用电脑吗?会用手机吗?会有电视吗?会有录像吗?会开汽车吗?你当个国师算啥呢?你跟他们说我有这个东西,他问你从哪个国家来的,你说你从天国来——不夸张,就是实际我们更杂了,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说这个杂呢是一个自然的现象,那我们接触个东西,现在你想要个啥资料,电脑一点击,啪,蹦出来了,你要啥吧?过去根本不可能啊。

我就看一个记录啊,就写的莲池大师,莲池大师因为他的威德呀,他就住在一个地方,他自己就念佛,开始很简单的一个小房子,后面这一带就出现虎患,他就念佛这虎患没有了,干旱他一念佛下雨了,哎哟,全国各地的人都往那儿跑,干什么?建成个寺庙了!建成寺庙大家也不要拿捏啊,随着我就念佛,好,大家就开始念佛,就建成个道场了。若道场呢肯定大家要学习,学习的资料净土的资料他就找到一个非常想讲的东西,他听古德们讲啊,他这个净土教法中有《个安乐集》是必学必知的一个著作。哎呀,他羡慕得不得了,《安乐集》可惜只有名字了没有授记,你去读莲池大师全集你就能查得到这个。他对他们这些住众们讲啊,说可惜啊道绰禅师这一本书啊要是我们能学一学,那多大的福报啊!当时因为战乱嘛,宋朝以后呢在我们中国就很难找到《安乐集》了,他就学习不成,现在你随便到一个大棚(放光寺经书免费结缘处)去找去,要《安乐集》,一本不行十本跟你拿过来了,对不对?多大的福报啊!以前到我们放光寺这个阅经阁来阅藏,你知道什么人吗?起码是有一定的职务,起码是在寺院是一定的长老啊大和尚啊,其他人想阅藏?你做梦吧!现在你说谁想阅藏谁不能阅?说吧,你不让我阅,我自己搞一套!因为啥呢?一张光盘就解决了,说现在人福报大到啥程度呢?福报大了,杂缘也就炽盛起来了,这是伴随而生的东西。
那我们这个时代呢,一个法门的认知与深入对我们来说就更重要了。前天我们讲净土法门一切法都是包容的,允许修正的,是一花盛开百花齐放的这样一个教法,它没问题的。那你为什么要说专一?实际说在我们利益呀,利益成就之前呢,就是在法益成就之前呢,专复专还是很重要的,深入细致的体验、观察、修证十分的重要。因为现在基本上是瞎子掰苞米,这是东北的典故,东北有那个熊瞎子,熊瞎子一到秋天它就往那个苞米地里拱,干什么呢?去掰苞米,掰一个呢夹到这个里面了,再去掰那一个这个又掉了,反正永远是一个,但是不是第一个,是最后一个。现在人学佛也是瞎子掰苞米,掰了一路反正还是这一个,掰一个掉一个,掰一个掉一个,现在学佛的人这一点要注意,我们在修法上不要相杂,能专一地深入无疑是老一代人对我们一个启示,或者一个劝教,因为不专一的人呢他讲的是“无决定故”,为什么不专一呢?主要是没有决定,要是决定了你就不必要徘徊彷徨了,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是没有必要的。

我早期很想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念佛的环境,后期为啥呢?就是很多征兆啊很多善知识啊,包括一些南传的长老啊藏传的长老啊,一些我们汉地的善知识来说,他说这个地方的潜力,起码很多人跟我约过说你这寺庙要是建好了跟我打招呼,干什么呢?我跟你送一个大大的佛像来。哎呀,我不知道咋搞咋建,到处都是树林,对不对?伐一棵树就麻烦的不得了。像以前我们建的一栋房子,你不知道费多大的事情。就是这个地方呢要是做一个单一的修法的道场,主要是怕引起其他的善知识其他法门的修行人的——感觉到你太武断了,或者你太霸道了。所以这个地方我感觉就是大家就学一学正常的东西,那么下面净土院也好,接引殿要盖好了呢,我们有乐意长期念佛的专门念佛的就可以专门去念一念,就好一些。

实际念佛是这个时代是最好修证的,最安乐了。我从福建出来这么多年了,95年就离开福建了,这多少年了?以前认识我的出家师父一见到我就说,我们再搞个念佛堂吧!你看念佛多快乐呀!那真是快乐、轻松、安乐、喜悦、条理,大家也没有什么。我说是啊,但是人的业力啊取向啊,那真是差异很大啊。那么我们对一个法则一旦决定了呢,它就会是你的安心处,我在这个法上安心了,我们不排斥其他法则,好比说人学密呀学教呀学南传呀,我们也是随喜的,甚至我们也可以去体验一下,但是你的主流、主题,主修课不要丢掉。这样说起码有个主题,不会混乱。以前国内有个居士呢,做翻译的一个居士跟我说要去学南传。我说念佛多好啊。他说哎呀我可能跟南传的因缘还是好啊禅修好。我说那你就去呗。去了一年以后跟我打电话说:哎呀法师呀,啥也没有念佛好啊,你越禅修你感觉念佛越好,越大方,他说念佛大方,他说这些禅修的人有时候不大方啊。那我说你就大方呗,那我说你还禅修不禅修?他说禅修念佛,念佛为主,很自豪的说。我说你跟这些法师怎么讲啊?我跟某某长老说:我现在是念佛人,禅修不过是辅助。我说那是有法喜了。他说:哎呀,我这个一对比一勘验,原来念佛令人安心呐,你自己再修跟业力为伴。这是他的话,与业力为伴。就是我们怎么自力修持总是跟自己的业力相伴着的,所谓“修业相伴”。
那我们念佛人呢与佛相伴,你看它不一样的,对不对?你自己跟自己做伴侣,你跟佛做伴侣,那不一样的。那一对比就知道,那是啥好修啥不好修大家一对比就知道了。我以前跟他们打过赌,跟两批修密法的,两批学禅修的(打赌),我说十年以后我们再见面,我不是跟他们较劲啊,我说十年以后你们向我学习,我也像你们学习。但你看看,看谁安心,为啥呢?我现在都知道我安心,我说你安心不安心我也知道。因为啥呢?因为你不安心,所以你跑出去学这个学那个,对不对?我安心我也可以学,对不对?我在阿弥陀佛这儿安心了,我一样可以学啊。但你不安心你去学,那你就没有我安心的学的安心。没问题呀,对不对?我也可以学南传,我也可以学密乘呀,没问题呀。但是我是以安心在净土这种心情下去学的,我不安心我也不学的,对不对?我不安心,心里惶惶的学什么呢?我说十年以后我们看,不相信……。种子给那儿搁着呢,你不相信种子的作用啊?以这个不满意的心那就是个焦芽败种呀,对自己的作为不满意,你去修行啥呀?你带着这个不满意的心到那个地方,你会把这个不满意带到另外一个地方,你呆一段还是说我不满意,然后呢还修个不满意,不行我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去修,还是不满意,为什么呢?种子啊!这对我们影响太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1天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8(四月二十六)(上)


。。。。。。这个无间修是很好说的。那在我们这个时代用什么方法呢?我们只能用这样的方法,对比一下。我们可以在本净的认知、顺性的认知、佛力的认知上来下功夫。谁愿意无间修,我们可以择取一个无间修的群体让他们去无间修,我们设个方法,找几个人护持。无间修是靠行持来表达的;这个是靠认知表达的,用载负的东西,就像我们坐在这个木板房子上,这个木板在载负着我们,我们这一个警觉不会忘掉就行,我们有这个认知,我们被佛力载负着、佛愿载负着、法性载负着、本净载负着。古代不敢轻易这样引导人,人可能会进入到放逸中,现在把握不好也很容易放逸,就是人会很容易进入放逸的借口:哦,我们被阿弥陀佛的愿力载负了,我们顺性审观这个世间了,我们要轻松,要快乐——好了,有的人就把这个当成放纵自己的一种借口了,那这个内容就丢失了。

这个接口十分不容易,所以我们就用念佛来认证本净,你不管持名念佛也好,是忆佛也好,你这个地方还要去用,因为这是无修的修法,你念佛什么也得不到,忆佛什么也得不到,但这里面有轻安,有喜悦,有放松,有逾越了业习这样一个内容。所以这个念佛是依止本净、本性,依止着佛力的载负,观察这个载负力,乘着这个载负力,安住在这个载负力的因缘上忆佛念佛,就是他不用得失的心去念佛,而是被载负的心,就是安心的情况下念佛。要是没有这个方法来勘验,你天天说“我被载负了,被载负了……”,晃晃悠悠的,可能你就是个放纵者,你把阿弥陀佛的愿力,或者说顺性的功德、本净的真实,你当成一种借口了,可能就会丧失利益。所以用念佛来勘验。古代人就是用行持的无间来勘验,来成熟的。

所以这个“无间相续”,我们能不能依本净的心,来用感激的心念佛呢?就是说佛愿回施给我们了,令我们能观察到本净,观察到顺性的功德,我们在这里用一念感激的心来念佛,知恩报恩的心念佛。这个弯要是转不过来,人十分容易放逸。所以很多人看到念佛人,一部分念佛人很勤苦,就是追求“成片”、“一心不乱”,实际古代是这样做的,他们真能做得到的,因为外围因缘具足,像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一闭关就是十年,像我去的扎西拉吾寺那个环境,现在把我们这些人抓去一半,放在那个关房里,你放心你要这样行持没问题的。因为啥呢?你有那样的环境,就是大家都这个气氛,你一进去那个气氛就成熟了。他那个关房跟我们这个房间(放光寺戒堂)差不多,拐了一个弯,就这么大,里面有九个人在闭关,你咋排布吧,基本上是一个座子一个座子(挨着),都是长期住在里面。要是汉族人住九个人,不打架就出鬼了,他们是十几年住在里面啊。

那么这两种方式呢,我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被载负着,在安心的情况下,审视自己安心在佛力佛愿、顺性的角度,就是不以得失的角度来念佛,是这个时代相对平稳、比较如实的修法,比较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为什么我要这样分析呢?这不是强制的。现在在国内这样讲的(指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还是很多的。我经常去参访成片的人、一心不乱的人,也有,太少太少了。但要依这种方法来认知、实践呢,认知就是安心,先在安心的问题上解决,再去持名念佛,这样人就比较容易实践,我们可以对比着做。昨天谈到自力与他力佛力的问题,可以把这两个方法来对比:一是依认知来安心,认知佛力、法性、本净的载负念佛,不以得失心念佛,就是以圆满的心来念佛;再一个是用求一心不乱,求功夫成片的心念佛,求就是不足嘛,不圆满的心,不具足的心,亏欠的心,现下的业缘现象的心去修持。这两种方法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对比,因为我们不能扼杀任何一个人的思维与观察,你扼杀不掉的,大家可以在这个地方对比观察。。。。。

http://www.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1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8(四月二十六)Day11

。。。。龙树菩萨他秉承了无量寿佛、释迦文佛、文殊菩萨这样一支(体系),就是这个无染的喜悦的种子,这种清净的种子,在相续着一个教法,就是意乐修持。它这个体系,意乐呢,善导大师称为安心修持,近代人提出来果地觉因地心。人在相互地传承一个东西。这个清净平实呢,就像释迦文佛觉悟的时候,“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是个种子。“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个种子,你说我亏欠,他亏欠,你修什么呢?修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你的种子种下去就是一个焦芽败种,你怎么会有结果呢?所以在这个传承中,这个清净就是所谓的智慧,智慧门,它依这个智慧来作为一个种子,果地觉种子,安心种子,意乐种子,清净种子,它都是个种子。它这个种子呢,我们看到它都是清净的,真实的,它没有亏欠的。但我们要依我们自己的业力分,我们自己的作为分去当成种子,不太好择取。不管是果地觉,它一定是个智慧的种子,它是一个圆满的种子。那么安心呢,意乐呢,清净呢,它终极就是用这个智慧的种子来种下来。

这一个传承体系呢,因为文殊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正教令身,就是他的正面形象,就是他的正面的一个使者。好比这么说,两国打仗呢,有唱白脸儿的,有唱黑脸儿的。有的人说:我跟你打,一定要跟你打,我要派多少多少军队;一方说还是我们和谈吧,和谈最好,两个人,两个国家都不太伤害。佛教育众生呢,要派两个人:一个是大力的人,就是好战,我要打败你,一定要打败你;一个是慈悲的人、智慧的人,说我们不用战争,你本来也具足,大家不用打,你应该很有智慧的,智慧的人都不会打仗的。他要两个拳头的。那么说不要打仗的呢就是文殊菩萨,称为正教令轮,就是智慧的交流,意乐交流,启发你本有的种子,就是启发你的如来智慧德相,他不用其它的。以无染,去掉一切众生表面的染著,把它去掉了,揭示你本有的摩尼,让你本有的佛性起作用,或者说把你海底的摩尼宝给取出来,说:“你看看,你有这个吧,你需要什么,它是如意的,可以出生一切功德。”他把你的智慧给取用出来。

这个传承是很重要的一个传承体系。因为文殊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正教令轮的一个使者。所谓正教轮就是他是一个正面形象。在藏传佛教里,他那个什么牛头马满,忿怒金刚,什么大威德,那就是忿怒教令轮。我们中国有什么这个冥王那冥王,那都叫忿怒轮。有个正教令轮,一个愤怒轮。愤怒轮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不用这个方法教育不了他,他当然还是慈悲的,他就是为了慈悲你,因为你瘀在那个地方了,他不现愤怒相,不能帮助你了。这样的人是很顽固,但是你一喝呼,他就服了,再教育他就行了,再引导他,他就能走上一个健康的路子。。。。。
http://www.puming.org/bbs/viewth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2:21 AM , Processed in 0.15920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