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913|回复: 10

帕奥禅师:“菩萨乘思想起源自佛陀成道后的第二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2-2011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vaha 于 1-1-2012 08:10 PM 编辑

问5-11:菩萨乘思想起源自何处?为何有此思想的开展?

答5-11: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二年,他回到祖国迦毘罗卫城。当佛陀抵达迦毘罗卫城时,释迦皇族们以盛大的典礼来欢迎佛陀及比丘众,并且带他们到事先安排好的尼拘陀园。到达尼拘陀园之后,佛陀坐在特别为他准备的座位上,在两万名阿罗汉的围绕之中,佛陀保持沉默。

因出身高贵而自傲的释迦皇亲贵族们心里想:「这位悉达多太子年纪比我们小,他只是我们的子姪甥辈而已。」在骄傲自大的心理作祟之下,他们怂恿后生晚辈们说:「你们去向佛陀顶礼致敬,而我们则退居在后面。」
佛陀了解因出身高贵而自大的释迦皇族的心理,所以他显现双神变来降伏他们的傲慢心。从佛陀身上水火交替涌现的双神变产生显赫光明的殊胜奇观,释迦皇族们被这景象所摄受,怀着敬仰的心情,他们发出赞叹的言词。

那时,正住在王舍城灵鹫山的舍利弗尊者,以他的天眼通看见发生在迦毘罗卫城的整个经过,他心里想:「现在我应当去拜见佛陀,并请求佛陀讲述他过去生中行菩萨道及圆满波罗蜜的故事。」于是,他立刻召集恒常伴随着他的五百位阿罗汉,并且向他们宣布说:「走吧,我们去觐见世尊,并请求他讲述过去诸佛的故事。」如此表白之后,他们以快过风雷的神足通,一瞬间就来到佛陀的面前。

礼敬佛陀之后,就提出该项请求。应舍利弗尊者的请求,佛陀讲述了《佛种姓经》,这部经涵盖了从燃灯佛时代到维山达拉王时代,这段漫长时间里菩萨修行的故事。因此,菩萨乘的思想源自佛陀。从佛陀的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之所以要讲述此经的理由,佛陀说:「谛听《佛种姓经》,此经能给予你们欢喜和愉悦,去除忧伤的尖刺,并带来三种乐,即人界乐、天界乐及涅槃乐。聆听之后,应当依此经所示之道而奉行,如此能驱除骄慢、舍弃忧伤、解脱轮回、灭一切苦。

http://www.tt034.org.tw/newrain/books/paauk-5/13paauk-5.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012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十巴拉密的菩萨道修行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2012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还天眼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012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还天眼通?
bashlyner 发表于 1-1-2012 09:02 PM

是根据《巴利三藏》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根据《巴利三藏》吧。。。
Svaha 发表于 1-1-2012 09:14 PM


不一定。也有可能是commentaries 或sub commentarie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3-1-2012 03:00 PM 编辑



http://cforum4.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522614&extra=&page=2


http://cforum4.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522614&extra=&page=2

很大程度的误区--北传为了方便-快捷-容易-美化了菩萨道【大乘】--然而实质上的原始佛教经文教义意义中基础的四圣谛-八正道的实践本就已经具备着同时进行的行善-布施-功德-开导-积福。。。等等--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等大乘教区的北传菩萨道思想与南传菩萨道之间的差异试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同,在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中,有一些是与北传佛教传统相异的观点,比如佛陀是阿拉汉,菩萨属于凡夫,菩萨并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据南传经论的解释而已。

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
          作者: 林 欣     时间: 2010-01-31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6785

一、所依的经典不同

北传佛教向来流传着「大乘佛教」,其经典体系大部分皆属于菩萨藏。波罗蜜是菩萨欲成就佛果所应实践的主要学处,所以其传承的经典绝大部分也与如何行菩萨道、圆满波罗蜜的种种见地和修持方法有关。

就专门讲述修持波罗蜜方面的经论,就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卷六百、《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卷十、《解深密经》卷四、《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六度集经》《大宝积经》《菩萨地持经》《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六、《摄大乘论》等等。

由于每一部经典所讨论的主题不同、内容各别,所以北传菩萨道的修持方法也多种多样,可谓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

南传佛教经典体系属于声闻藏,其见地与修持也多侧重于解脱道,因此有关于菩萨道思想的经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资料来源是巴利语经藏中《小部》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它们的注疏。因为佛陀是修持菩萨道、圆满巴拉密最成功、最无可争议的例子,所以其传承的一系列关于菩萨道的修持体系,皆紧扣着佛陀的本生故事,围绕着佛陀过去生修习巴拉密的实践而展开。


二、巴拉密的开合不同

北传佛教诸经论多数提到波罗蜜有六种,即六波罗蜜多、六度,它们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又作智能波罗蜜、智度、明度,为其它五种波罗蜜多之根本,称为诸佛之母。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最净地陀罗尼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四种,称「十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载,施设此四波罗蜜与前六种波罗蜜为助伴,谓方便善巧波罗蜜与前三种波罗蜜为助伴,愿波罗蜜与精进波罗蜜为助伴,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为助伴,智波罗蜜与慧波罗蜜为助伴。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智、愿、神通、法四种波罗蜜而成十波罗蜜。于《胜鬘狮子吼经·一谛章》中又提到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


南传佛教通常提到十巴拉密,而此十巴拉密各各依普通、中等、究竟三个层次又可开为三十个巴拉密。同时,十巴拉密又可把性质相关联的组成一个,而缩小为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与智慧六种巴拉密;此六巴拉密的名称、次第与释义与北传全同。六巴拉密又可归纳入真实住处、舍离住处、寂静住处与慧住处四住处,而此四住处(或一切巴拉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因素,即悲心与智慧。


三、对菩萨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们翻阅北传大乘经典,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名号及故事,比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多不胜数。


所有这些菩萨,又可以分为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两种。因地菩萨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始,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圆满方证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果地菩萨谓于无量劫前已证佛果,然而为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倒驾慈航,再现为菩萨身,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


对于菩萨所修证的次第,北传诸经论中又分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修证阶位说,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说」最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于此诸阶位菩萨中,前四十阶位称为「生死身菩萨」,即凡夫菩萨;初地欢喜地(或谓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法性身菩萨」,即圣者菩萨;妙觉菩萨即是佛位。


在南传佛教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位是未成正等觉前的释迦牟尼,另一位则是美德亚(Metteyya弥勒)菩萨。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一书中曾提到有十个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但此书是后人作品,不属于巴利圣典。

南传经论只提到菩萨可分为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三种,并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的确是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同时,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2012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正等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四、行菩萨道的条件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要修行菩萨道,首先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唯有发心,才能修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趣向于无上菩提之目的。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以希求无上菩提,希求利乐一切有情为行相。


对于发菩提心的因缘,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论》中指出必须具足十种胜德方能发心;《大集经·不可说菩萨品》中又列举成就十六法才能发菩提心;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更说菩萨由于具足四缘、四因、四力而能发菩提心。

在《显扬圣教论》中提到两种发菩提心,第一种为「世俗发心」,即发心者可于一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心而发誓愿;第二种是地上菩萨的「证法性发心」。修行者初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


许多北传经典中说只要一发菩提心,即远远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发菩提心成就无量功德,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相同,因为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在《大般若经》卷三六四中甚至说:假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声闻、辟支地,其所获福,比之于一位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菩萨摩诃萨所获福聚,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


在北传佛教,一位修菩萨道行者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必须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是众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萨戒与具足戒等声闻戒不同,它能涵盖却又超胜于一切诸戒。在受戒对象方面,除了人之外,一切天、畜生、变化人等,但能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同时,菩萨戒不仅须「尽形寿受持」,尚须「尽未来际,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目前流传于汉地的菩萨戒法基本源自六种经典,即:《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和《优婆塞戒经》;其中又以出自《梵网经》的菩萨戒法最为普遍,为历代僧人所重视和传授。在汉地所传授的「三坛大戒」中,即要求受过沙弥戒、比丘戒之后的出家众须进受菩萨戒,而成为菩萨道行者。


如果说北传佛教要行菩萨道的条件是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的话,那么,在南传佛教要成为一位菩萨的条件就是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修行者被授记为菩萨又必须同时具备生为男人、遇见在世的佛陀、圣德成就等八项条件。唯有具足八项条件,所发的至上愿(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愿生起之后,才肯定将于未来成佛,一切决不退转,此时才被称为「菩萨」。菩萨之所以超越声闻阿拉汉,是因为一切即将被授记为菩萨的人完全有能力通过聆听一尊佛陀开示一首四行偈而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及四无碍解智。在《法句经注》和《胜者庄严疏钞》中说到,当佛陀从三十三天讲完《阿毗达摩》回到人间时,显现「自天下降神变」,范围上至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四面八方远至无边世界,凡见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没有一个不因此而发愿成佛。虽然发愿成佛之人不计其数,但其中信心、智能、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都可能因为必须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践巴拉密而退缩不前了,唯有坚忍不拔地圆满巴拉密才能证悟正等觉。


所以,单凭向往或发愿并不能证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授记也不能产生佛果功德,菩萨还必须圆满巴拉密。比如得瓦达答(提婆达多)在过去世曾与我们的菩萨一起发愿修菩萨道,但在之后的另一世里为了一个金碗而怀恨菩萨,此瞋恨心令他乖离了菩萨道,后来也被佛陀授记最终将成为巴支咖佛(辟支佛)。

所以说:佛陀出世是极为稀有难得的,要成为菩萨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五、对三乘的解释不同

北传经论把佛陀所说的教法分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缘觉二乘称为「小乘」(有时缘觉乘也称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无利他之心故;菩萨乘称为「大乘」,以其能运载无量众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对钝根劣慧之人所说,大乘为佛对上根利智之人所说。


于《法华经·方便品》《华严经·明难品》《胜鬘经·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称「佛乘」「一乘究竟教」),为大乘最高教义,谓三乘教法乃佛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设,三乘将究竟导归一乘。所以在《法华经》中喻二乘之涅盘乃如来方便权现之化城,并非真实;甚至说佛曾为摩诃迦叶等大阿罗汉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不过,大乘唯识学派护法一系亦有持「种姓说」者,认为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等。


南传佛教把菩提或觉悟分为三种:正等觉或三马三菩提(sammàsambodhi)、巴支咖菩提(paccekabodhi)、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此三类觉者皆证悟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皆成为阿拉汉,在证悟涅盘或解脱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佛陀除了证悟阿拉汉道智之外,还证得了唯有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sabba¤¤uta-¤àõa),能明了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并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在三类觉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称为「济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并教导他人;巴支咖佛只是「自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但无能力教导他人;弟子称为「受渡者」他们必须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觉悟。


根据南传佛法,有三种人不能再证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佛果;

第二、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巴支咖佛或声闻弟子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

第三、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悟佛果。


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声闻无法改作菩萨,因为佛陀所开示之道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àma即固定的法则)。比如一位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盘,他们不可能再用无量劫的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证悟道果必然导向涅盘,不再退为较低圣位或凡夫;阿拉汉阶段是最后的阶段,阿拉汉死后趣般涅盘,这是「正性决定」。正如佛陀说阿拉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拉汉死后不会再投生,否则佛陀和阿拉汉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话。但是佛陀和阿拉汉是不可能说妄语的,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造成未来生死的一切烦恼和业力,不再生死轮回,这是「正性决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拉汉都不会再生。


六、菩萨的行持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菩萨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即用大车来比喻此乘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涅盘彼岸。菩萨乘与二乘行人的最大区别是菩萨具备「自行化他,以诸佛道成就众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刚经》中说,菩萨应当发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类,皆当令趣入无余依涅盘而灭度之。特别是证得法性生身的圣者菩萨,由于已证无生法忍,舍弃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议变易之身,能随本愿力,随所应度而度脱众生。据《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耳根圆通章》等记载,观世音菩萨由于历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成就两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随众生不同根性,示现上至诸佛、缘觉,下至鬼神禽兽的三十二应化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萨过去曾发下大愿:尽未来际不可称计劫数,为应有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同时,地藏菩萨也从久远劫来,以不可思议神力,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万亿人,永离生死,至涅盘乐。在大乘教区,菩萨能够化度一切众生的弘大行愿,已成为每一位学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争的信仰。


根据南传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汉在内的一切圣凡众生都不能违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证悟阿拉汉道智时,才能彻底地毁灭导致轮回再生的无明、贪爱和一切或善或恶的业。因为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果,而在授记的那一生中即放弃了证悟阿拉汉果的机会,所以在其后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必定还要随着所造作的善恶业而数数轮回再生,直到他证悟正等觉。业因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既转生为天神、人,也经常转生为畜生,甚至还会堕落地狱受苦(如德米亚王子的前两生)。


当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萨有时也会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õa),即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菩萨因为大善业而可能时常投生天界,在长寿极乐的天界中很难有实践巴拉密的机会,为了不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选择「决意死」,投生到人间继续修积巴拉密。


(以上参阅帕奥禅师《菩提资粮》《如实知见》,台湾《佛光大辞典》、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等,及北传相关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有一个关键文献我另外抽出来--看看能讨论出什么--就是~~根据南传经论,菩萨只是在忘我地帮助和利益众生,但并不曾救度任何人,我们不能把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说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只是在圆满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萨埵那饲虎本生,那几只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后,并不因此而解脱生死;在维山达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罗门并不因为得到了王子的布施而证悟涅盘。

在这很大程度上北传所谓的大乘美化了菩萨--或者说神话了菩萨能力--这或许是应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强悍儒学思想已经神道思想-法力-神迹等等【其中道家神学偶像中和佛教中都有法力无边观音就是一个显著例子】--这种掺杂混合不难理解--这取决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和人民的习俗强势局势-为了吸引方便融入和传播--北传所谓大乘作出了牺牲--制造出神的力量让信徒憧憬-让跟随者膜拜--这也就是如今为什么北传佛教所谓大乘已经乖离了佛教基本--他造就了神学-依赖性-法力可以改变一切等--让这份虚荣可以很容易的吸引人们趋之若鹜

简单的说法就是--你本身无法悟彻-心正觉不要紧--法师【上师】【师父】可以借菩萨的力量改变你【这个其实有蒙骗的成份】-达到自欺欺人的完美效果--但是在现今社会中--每个人的实质生活遭遇-经历-思想处理-心念主义等已经不再是以前单单的给你糖吃-吃了病就会好--你觉得冷-有我的被给你盖就不会冷了。。。那么没有你的糖你的被聂??怎么办??

佛教的本来教义和正法就具备了修习-修心-实践让自己正觉强大的说--不需要依靠【依赖】外力【神力-法力】--自强而不是依附【依赖】--真正的佛教-佛陀的正法是不需要制造虚无来催眠-欺瞒-诱惑-误导你--你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完美-更自强的去进行善德布施造福人群-佛教是让大家都具备而不需要依赖某些人--佛陀-见佛法如见我--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实在意义【可以用俗语来解释--就是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是最实际实在的-不受他人左右和摆布-根据佛教正法-你的正觉自强不需要依赖依靠虚无】

虽然南北传菩萨道思想存在着不少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共通之处:

1、两者皆源于佛陀的本生谭与弥勒成佛思想;

2、过去有无量诸佛出世,未来有无量诸佛出世,行菩萨道也就成为可能;

3、菩提可以分为正等觉、巴支咖佛、声闻弟子三种菩提(乘),而且正等觉菩提又称为「大菩提乘」,即「大乘」,其实践者称为「菩萨」;

4、要行菩萨道,必须发「上证佛果,下化有情」的至上愿(菩提心),而且还必须通过利乐无量无边众生、实践无量巴拉密直至圆满,方成正觉;

5、圆满巴拉密最重要的是大悲心与智慧;

6、菩萨无论在信心、行愿、精进、大悲、诸巴拉密和所证功德等方面,都是声闻、巴支咖佛所无法比拟的;

7、如果把南传的十巴拉密归纳为六波罗蜜,则其名称、次第及释义皆与北传的六波罗蜜多相同;

8、圆满巴拉密,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智、四无畏智、十八不共佛法等无量佛果功德。

因为北传教区所流传的主要是菩萨乘思想,所以无论是在经典、见地,还是在宗派、修持法门等方面,都要比南传佛教要丰富多彩、庞大博杂得多,当然,各学派、各传承间的分歧也越大。

在南传教区,虽然实践菩萨道者历来皆不乏其人(如斯里兰卡的圣法大长老Ven. Nà-Uyane Ariyadhamma Mahà Thera等),但菩萨道思想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所以其思想学说在流传过程中发展变化不大,基本上保留了菩萨道思想原型。又由于巴利经典及其注疏在南传教区的权威地位,造成了菩萨道思想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如果我们很好地了解和研究南传菩萨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我们清楚佛陀开示菩萨道思想的最初本意,将有助于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菩萨道的路上能够更加方便善巧地积累诸巴拉密。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12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鸡或鸡蛋

  阿姜 查在他第一次访英国期间,曾与许多佛教团体演讲。有一天晚上,演讲後,有一位花了数年时间,根据阿昆达摩唯识学中,八十九种心法来研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英籍女士,同他提出问题。他会向她解释唯识系统中较困难的层面,让她能继续她的研究吗?
  佛法教导我们要放下,但刚开始,我们很自然地会去执取佛法的义理。智者会撷取这些义理,然後拿它做利用的工具,来发现我们生命的根本。
  阿姜 查意识到她是如何地执著於知识的概念,而不从自心的修行中得益,於是阿姜 查很直接地回答她:“这位女士,你就像一个在院子里养鸡的人,不捡鸡蛋,反倒四处去捡鸡屎。”

森林中的法语
[推荐序]看,那飘落的叶片 作者:阿姜查


  奚 淞
  ……午后的阳光炙热,比丘苏美多扫除林地落叶,心里不禁焦躁起来。
  出家不久的他,满怀追求开悟热忱,来到阿姜查主持的森林寺院一巴蓬寺。待了一段时日,他发现这裹的修行生活围绕于清理环境、挑水、打扫落叶等单调寺务上。

  看看,昨天扫过的地面,今天又满铺落叶;就算今天扫干净,明日又待如何?「我是来攻读佛学和修行的,如今我竟在毫无目的的扫落叶……」比丘苏美多怨忿地想:「我的聪明、才智,都在这里白白耗费了!」他开始觉得一切都令人厌恶,法师不好、比丘教育不足,他也怨恨太阳、怨恨落叶,讨厌一切的一切……他气恼地持竹帚哗哗刮扫地面,激得枯叶泥尘四散纷飞。

  蓦地 ,他发现阿姜查竟站立眼前,什么时候走来的也不知道。

  「苦在哪儿?在巴蓬寺苦吗?」 阿姜查裂开他那著名的,把圆脸横切成上下两截的笑容,向苏美多抛下一句问话。然后,法师悠然转身、穿越林间小径走开,留下持帚怔立的苏美多。

  「苦吗?刚才确实是满心烦恼啊!」比丘苏美多捉摸法师突兀的问话,心想:「可是,这一打断,刚才的苦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苦,是什么在苦?巴蓬寺不苦,扫地也不算苦。那么,制造一大堆牢骚和怨恨的又是谁?」

  经阿姜查一句话点醒,比丘苏美多直下看到了自己的心。

  重新扫地的他,动作减慢、两手使力也均匀了。午后的树林寂静,沙沙的竹帚触地声,把他带入平宁的正念观照中。落叶撇扫成堆,而他的心,正向那经清扫而敞露出的泥沙地,平整、清爽,有着脉络分明的竹帚扫痕……

  藉由外在事件引发的冲突和烦恼,转化为对内在心灵活动的客观检视:从盲昧纠结的身心活动中,得以正念看清当下实相,放下烦恼与不善:这便是泰国巴蓬寺、阿姜查引导弟子一步步修行、契人佛法的标准模式。叙述上面故事的,正是阿姜查早期重要的西方弟子阿姜苏美多。

  南传佛法僧侣在泰国,约略可分两大流派,一是以学习经典为主的「学问比丘」(Patiwat Bhikkhu),一是从实修下手的「修行比丘」(Patibat Bhikkhu)。阿姜查属于后者。

  严守戒律、托钵行脚、日中一食……阿姜查也属于于泰国东北森林中苦行「森林僧」的传承。出身于农家的他,虽曾研读过佛教教义及巴利经文,却常对人拍着胸口说:「我只读我心中的这一本书。」

  经过多年流浪,他回到故乡、一处荒僻的树林落脚,创设了巴蓬寺。随着追随弟子增多,分院也在别处增设。
  阿姜查的说法与「学问僧」的引经据典大大不同,他善用早年农家生活以及森林云游的经验,以种种大自然动植物的生态进行譬喻,使人了解:外在自然的法则,正足以令我们契入佛陀内观心法。

  不脱森林僧本色,阿姜查说法常引人去观察「树」这主题。从多次说法中,试摘句如下:

  「一棵树,随顺自然因果原则成长。当下,树正演说佛法,可是我们却不能明白……如果将树引领到内心来观照,我们将了解:树的诞生与我们的诞生同样依赖地、火、风等条件而生起,期间并无差别。身体每一个部分如头发、指甲、牙齿和皮肤都会依循它的本性而改变,就如树的每个部分都会改变一样。如果了解事物的本然,那么我们也将了解自己。」

  「此处如果没有风,树叶便会保持静止。然而,当一阵风吹来,树叶便拍打舞动起来……心,犹如那树叶,当它与法尘接触时,便会随着法尘的性质而「拍打舞动」。只要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心愈会不断地追逐法尘。感到快乐时,就屈服于快乐;感到痛苦时,就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如果依照经典,把十二因缘分析开来,我们说「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缘「老死」纯大苦聚集。但事实上,当你接触到不喜欢的东西,马上就有苦了。心,奇快无比地穿透十二因缘的錬环,正如同果实由一棵树上掉下来,在你觉悟情况以前——「碰!」你已经落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劝戒他的弟子要观照和完全地知晓他们自己的心。这么一来,在他们「着地」之前,才能掌握住自己。」

  「世俗的「八风」——得与失、誉与毁、称与讥、乐与苦——那八风就好像从你头上自行掉落的芒果,运用你的专注、定力和平静去观照、去采集,知道哪些水果是好的、哪些水果是坏的,这就叫做智慧、内观……」

 
  今天,我们能读到森林僧阿姜查的动人开示,全赖他弟子认真的收集、整理。而阿姜查的西方弟子——包括阿姜苏美多在内,更把阿姜查的教法带到欧美各地,逐渐形成许多森林寺院。是西方人认识南传佛法的重要基地。

  南传佛法的重要书籍基本上是以免费及自由助印的方式流通的。阿姜查的一位西方弟子、美籍的甘比罗法师在一九八八年来到台湾,于十年前开始领导翻译一系列阿姜查的书籍。这些署名「法耘印经会」、「法园编译群」的书籍便默默流传开来,得到众多学佛者的衷心喜爱。如今,更乐见「橡树林」能出版这本经精心编辑的《森林中的法语》,使读者能在书店中邂逅阿姜查,得到一份惊喜。

  两千多年佛法在世间的开展,犹如山间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浩阔江河。处身佛法地域的我们,回看南传原始佛法,自有一份直探江河源头的清洌、甘甜之感。关爱佛法的人们有福了。记得一位热爱阿姜查书籍的朋友说:「阿姜查的书真奇妙,放在案头,随手翻开,总有立刻能入眼动心的语句。」

  仅在此地再抄录一段相关于「树」、相关于「扫落叶」的阿姜查法语,是有心修行佛法者最好的座右铭:

  「我们的生命犹如成长和凋落的叶子。当我们对此有了真实体认后,便可以每天清扫着道路,而且在这个恒常变迁的地球上、我们的生活中,拥有无比的喜悦。」
  出处: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59566

------------------------------------------------------------------------------
等下要淋雨回家了--这些日子都在不同的地方上网的说--【风起云涌】这个字句本身就具备很强烈侵略性意识-绝对不是什么稳重-沉着的意境表示--但又不会是准备山崩地裂-粉身碎骨的终极--

有时候你感受强风来袭-抬头仰望云动九天时。。。他未必就即将滂沱大雨的说-它可以不稍片刻又风停云消雾也散-又见晴空万里的说【晴宗】。。。出门时完全没察觉到会下雨的征兆--如今雨势连绵。。。诸行无常

其实我很喜欢雨天~雨景

感恩-合十-SADHU
风起云涌
宁静的森林水池 (阿姜 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多时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智慧-知识-能力都不同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来给予他人。。。然而是在不想太早就定夺楼主其实解读能力低-思维建设孤陋--毕竟楼主这些日子很用心的转贴--确实希望南传佛教原始佛法的释迦佛陀佛教正法能开化楼主些什么的说--衷心的期待中。。。

阿姜 查在他第一次访英国期间,曾与许多佛教团体演讲。有一天晚上,演讲後,有一位花了数年时间,根据阿昆达摩唯识学中,八十九种心法来研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英籍女士,同他提出问题。他会向她解释唯识系统中较困难的层面,让她能继续她的研究吗?
  佛法教导我们要放下,但刚开始,我们很自然地会去执取佛法的义理。智者会撷取这些义理,然後拿它做利用的工具,来发现我们生命的根本。
  阿姜 查意识到她是如何地执著於知识的概念,而不从自心的修行中得益,於是阿姜 查很直接地回答她:“这位女士,你就像一个在院子里养鸡的人,不捡鸡蛋,反倒四处去捡鸡屎。”

--------------------------------------------------------------
很大程度的误区--北传为了方便-快捷-容易-美化了菩萨道【大乘】--然而实质上的原始佛教经文教义意义中基础的四圣谛-八正道的实践本就已经具备着同时进行的行善-布施-功德-开导-积福。。。等等--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等大乘教区的北传菩萨道思想与南传菩萨道之间的差异试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同,在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中,有一些是与北传佛教传统相异的观点,比如佛陀是阿拉汉,菩萨属于凡夫,菩萨并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据南传经论的解释而已。

http://cforum4.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2522614&extra=&page=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一定。也有可能是commentaries 或sub commentaries.
mahalwin 发表于 3-1-2012 02:16 PM
《佛种姓经》不是巴利三藏吗?
你不知道南传也认为注释书是佛说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4:10 AM , Processed in 0.22744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