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54|回复: 1

知识的无知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4-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学整体的结构问题了。因为所有的文字,在任何学科的侵入下,变成了一套套相互勾结,以至于相互重叠,甚至是纠缠不清的【结构游戏】了。这结构性自我分裂,用在诸如技术上,行政上,学科上还能够原谅——但是如果你们以为这种的【结构性学科】,能解释诸如:生命,人事关系,罪恶发展,邪恶力量,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意义等等【奥秘】(而不再是学科问题),哈哈,我只能对着这样执着的病态慢性自杀情况说声:你们邪恶到太天真了,以为说出一个道理,就能够天下无敌,哪怕你们所谓的【学术谦卑】仅仅以为,能够借助【巴别塔联合】行动,就能够“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创114节),并且将所有相互关系的学科进行【大团结】,一举攻破那所有分崩离析的知识形态,那么我敢说你们的结局就是只有一个,即:不是大混乱,就是即使看起来成功也矛盾多多,至少是重叠繁杂,因为“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创1157节)“因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的。如经上记着【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诡计】”(林前319节)“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敏人的聪明。。。。。神岂不是叫这世界的智慧变成愚拙吗?”(林前11920后节)。可是问题是,人的智慧从哪里来?它就是【从哲学来】:自然中的智慧与人心中的罪性的自我扭曲方式,两者的混杂状态(我们所谓的灵感),就借着我们感性所谓的经验或理智或实验工具,而不断地自我累积——我们不是常说:智慧是累积的吗?传统不是给予我们智慧的吗?智慧不是透过不断地经验与其对话而酝酿而成的吗?。看来累积,从来就不是真理的代名词,乃是那人心不舍得的自圆其说。因为亚当犯罪后怎么样躲在树林的后面,那我们对自我认识的过程,也常常躲在诸如哲学或科学或日常经验,甚至是神学的背后,偷偷摸摸地,为自己的【乱七八糟“心碎经验”形式】,来进行各种【学科手术】(简称:实验,试验或实践)。基督徒岂不是常常喜欢用【行道】这种实践性来作为【听道】的标准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行的并不是【道】,而是自我的实验,也就是所行的,只不过是心态上改变了,但是生命与灵魂从来不见得领悟到主基督所说的【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的属灵真谛。他们仍然活在虚空中,却以为能够靠着【紧张兮兮的行动】没事找事做地填补自己心灵虚空中那一系列从来不敢面对的贫乏感,寂寞感,以及痛苦感。人家羞辱他们,只要他们心里说“不要管他们”,就以为可以藐视羞辱;但是他们忘记了:神要的是叫我们【饶恕仇敌】甚至【爱仇敌】,而不是一两句话【不要管他们】就以为满足了神的道,成为了神所要的圣洁形态,“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7节)——这样真实地挑战自己的仇恨的圣洁命令,请问您们真的自以为【自己的无声无息】就能够实践出来么?为什么要将【行道】与实践混为一谈呢,是出于什么样的【引诱人的邪灵和鬼魔的道理】(参,提前41—2节)呢?这种行道,我要说:连我也不能够,因为律法是惹动愤怒的,哪里没有律法,那里就没有过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4-2012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神学理论,建立在哲学方法上,哪怕这种方法是来自于纯逻辑呢,还是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直观。因为按照罪性的奥秘【请参考我的新篇文章《愚昧的属灵本质——接上了“谎言的属灵本质”》】,人根本从来不会去寻找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就是:凡是能够用的,都是为了灵魂的益处~像这样偷工减料,断章取义,偷龙转凤的诡诈手法,几乎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至【侵入】到了哲学等科学方法性的信念或理论建构过程当中。正如任何国家律法基本上都认同:凡是毁谤人的,就是犯法的——可是我们的生活却常常毁谤人,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为此负责任,因为永远都是【私底下解决】。照样,我们都知道,哲学虽然已经不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法则,但是一切的方法研究,都离不开哲学古老的原始方法,即【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之间的争论历史。在这样的哲学方法中,一切的研究对象,都是必须将对象谨慎地区别出【主体与客体】,即使不是为了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但是我们的方法也已经建立在二元对立之形态当中,至少是以【方法的二元形式】,作为我们研究步骤的逻辑对立起始点。这种的【逻辑对立】,其实就是我所说的,或者你们已经发觉到了的【文字结构游戏】。那么请问一种反思:将这种已经【结构化】了的【结构语言游戏】,来解释“整体生命的成长意义”甚至其真理意义,会造成什么结果,甚至是其结局或定论呢?所有的方法形式或其研究形态,那种先注入【主体与客体】的“先验视线”,以这心态或【学术心理活动】去理解整体的生命,犹如将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生命在手术台上【肢解】后,再用更复杂的方法想要【重新组合】以恢复生命原始现象,请问这跟【掩耳盗铃】这个的历史典故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如同我们有些人常常用【打是爱】的成语,冷嘲热讽用作:我虐打你,是因为我爱你——这种变态扭曲(语言)游戏,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已不再是我们所谓的【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个俗语道理,也不再是所谓诸如【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这看用的人怎么用】这种比喻性,能解决的问题,甚至能够描述诠释的问题——我们的日常生活直观经验,常有意无意地发现一件事:只要有语言的地方,人往往都是被煽动的,因为只要有人的事务,语言肯定会被人扭曲,哪怕作为工具性的行政效率而言,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推论,用哲学上那种【主体与客体】的结构语言,去“游戏”那所有有生命现象的启示意义(作为一种必须有的诠释学行动,而不是其意义而言),这不就等于行动:【我先打你】这种实验手段,然后才为【我爱你】做个理论性的结论及其实践成果么?语言与生命与灵魂,原本是可以相互对话与沟通,可是就是由于我们【运用了】“逻辑”这种书呆子气氛的结构性精神分裂,而导致了我们在【所谓中立的语言文字】中,只能将自己生命中的【合而为一】进行自我分裂,然后再次投入一个【具有导致自我分裂因素的诠释学法则】,进行所谓【客观性学科研究】(其实是与一群同样自我分裂的专家们,集体地争论),以至于以【纯粹客观】的所谓【科学精神】,来重新【重组】我们对生命与世界的看法。天啊~有什么样的结构性游戏,就会有什么样的道理模式,但是,永远是结构性,模式的运用,跟灵魂或生命扯不上关系,更扯不上本质意义。因为,任何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在【特定的机构法制】(例如所谓的逻辑,或学院制度)进行自我操作的文字游戏:一切的诠释学,都是在学院里,而以至于在个人内心里的语言游戏罢了,简称【结构性游戏】。语言的形式,造就了客观的人,但也强奸了人的生命本体性。在这样的语言形式,客观研究以及人的严谨精神,这三种【压缩】下,任何的思想流动,都会因【学术的侵犯】【学科的监督】【语言的捆绑】【人心的威胁】,使到任何一方都面临了【结构性的传统继承下的末世论】。而所有的道理,都是从这样的【结构末世论】,在学术的霸道无怜悯的私底下关怀下,已经不再是生命,更不是真理,而只剩下是:【语言神话集中营】学术间的争论,其实是与我之前对希特勒的【宗教考古学战争】之称谓,根本就是一体两面的属灵战争。因为学院与世界之间,都是具有权势毒钩的罪性游戏影响规律,在那【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之历史性属灵原理下,人与学院与世界,根本就是不存在着【中立的原则】所谓的中立,并不是原则,乃是幻想,至少是心态上所认为的,在语言研究中也许还能够【勉强平衡】,但是在人心的语言游戏中,在那种罪性灵界对于人心所起着的【扭曲轨迹游戏】而言,就不再是语言的问题,研究的问题,更不是学科的态度问题,或方法问题——却是人与罪性的属灵争战的灵魂本相问题,“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失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又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5前,26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彻底反对语言的结构化,强调语言的认罪过程。既然罪性因一人入了世界,人就不可以奢望这样一种事实:语言没有罪性。毕竟,语言在人的里面,人在语言的里面,结果人或语言都会受到罪性及其灵界权势的影响,要不然所谓的【灵感】之灵,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呢?甚至可以进一步地追问:问什么当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时候,有些人有灵感,有些人【好像要注定是要白痴一辈子】呢?你们不觉得这其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邪恶恶毒力量,正借着社会运作方式,而玩弄我们灵魂及其语言形态吗?是怎样的力量让【人的语言】成为一套套“形态”,却又能够在相对独立下不断地相互重叠甚至纠缠不清,以至于一切的人事关系都充满了【冷战型的热情相助】呢?这样看来,不论我们肉眼直观或者经验心得,所观察到的所谓好人或者坏人,再也不是外表所简单判断的道德结论了,乃是一种说不尽的灵界动态影响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4:25 AM , Processed in 0.11824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