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88|回复: 5

取自于体方法师的“解脱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9-2015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宇宙的真理法則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如此的。因為我們不瞭解真相,所
以無法順應著必然的理則。佛陀是第一個發覺真相的,他悟到什麼?就是悟
到這常遍的法則。由此而知,佛法不離普遍存在的一切現象,只是我們不瞭
解而已。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時空,只要覺悟到這樣的宇宙真理的人,
都稱之為佛。法是普遍的軌律,所以任何一尊佛所體會的一定是同樣的真理。
只要是佛所徹底覺悟的,一定是平等的,因為法法的本質相同。如果我們體
會的與佛所體會的不同,就不能稱之為佛法。
有些人認為:佛親口說的法才叫佛法,不是佛陀親口說的就不是佛法(非
佛說)。但是佛也曾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未曾說法如大地土。"佛陀所
能表達的只是整個世界的少部分而已,就像指爪上的微塵。而未宣說、未表
達出來的法如大地之土。難道佛陀所說的那部分才是佛法,而其他沒有說過
的就不是佛法了嗎?
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而聖弟子們是聽佛陀的開示,照著他的方法去實驗
才體證的。當真正明白真理法則的本然性時,也許會用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
6
式來闡述。只要闡述的內容與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法則是一致的,這也是佛法,
所以叫入佛法相(法性)。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9-2015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体方法师的“解脱之道” 接下去。这里導師是指印顺導師
---------------------------------------------------------------------------------------------------------------------
大乘佛法談到十方諸佛,是沒辦法瞭解的。而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能考證確實存在的人物。佛法,畢竟還是從釋迦牟尼佛體證後流傳出來的,現在最根本的依據還是釋尊的本教。我們也不能隨便怎麼說都是佛法。所以,“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於他所說的法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
現在佛法中有很多宗派、流派,而這些宗派的理論有很多是相互矛盾、對立的,這就使我們很猶豫:如果佛法是一味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宗派?並且每一宗派的理論都有所不同?芸芸眾生又如何抉擇?每一個人都說自己講的是究竟了義,其他人是不究竟的方便說。在還沒有學到根本佛法的正知見以前,用什麼來評判和抉擇?這就是居士們困惑為難的地方。
所以導師就指出這個重點:一位法師或佛弟子在宣揚佛法時,要看其所講的法,是否把握了釋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質。所謂的“特質",就是與世間和外道以及其他宗教不共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5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還沒有學到根本佛法的正知見以前,用什麼來評判和抉擇?
             這就是居士們困惑為難的地方。                           

嗯...
小女孩的印象~
釋迦牟尼 两千多年前 成佛
的第一个开示...

就是说:
(苦)不管什么问题
(集)只要你多 闻/问/看 思考/比较
(灭)就能得到 解决问题
(道)的方法

愿体方法师赐福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9-2015 12:25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的苦是每个人都体验得到的,然而圣者们的解脱之乐我们还没有品味到。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及许多解脱的圣者们,都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只要跟着他们的足迹走去,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因此确信有凡圣的差异,并相信只要依佛法奉行也能达到与圣者一样的解脱自在,这就是正见。外道的思想都在等待依赖,靠人家来庇佑,人家喜欢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而佛法真正的正见是:圣人都是从凡夫成就的,只要我们发了这个心,愿意依佛法去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先有这四个角度的世间正见,才知道过去的原因与现在的果,现在的因及未来的倾向;明白有业报,就会注意我们的身行;知道圣人与凡人的不同,就知道该怎样才能解脱。这些都是在世俗的知见中先建立起来的。有了世间的正见,才能进一步去实践体证超越,才能解脱成圣。在第一步世间正见的基础上,第二步才讲出世的正见:

“2、出世正见:即对于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出世就是超越人间烦杂生死流转的解脱道。这还是要有正确的正见,以正见为导才能达到解脱。所以要明白人间事理的因果及苦集灭道四圣谛与三法印的内涵,建立对法的了解,这唯有听闻正法才可得正确的信解。上课就是在讲解因果事理包括四圣谛的苦集灭道及无常无我涅槃的三法印内容。我们听闻后才能在内心建立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

“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实质却不容易!比如说现在上课听法,能否把这些正见马上变成我们的思惟模式?如果能,那很快就可解脱。但往往不是这样,在过去的观念惯性习性中,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程序,即我执的实有感为前提基础。一切的思想言语行为就是根据这一套程序在运作,所以常常犯错,导致痛苦烦恼生死不断。听法后真能以无我的佛法特质作为你思惟模式的见地, 来转化头脑的程序,依据这个正确的思惟模式指导身心运作,那绝对不会再去颠倒执着,结果是必然的——解脱!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这很重要很重要!一旦真正变成自己的观念知见,生死痛苦烦恼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而舍邪向正的。这是于法抉择的正见,也就是闻慧。”

只要真正以正见作为思惟模式的内容,我们的身心行为自然就端正了,不会再用过去的习性来作为指挥行为的主人了,所以正见第一。八正道第一个就是正见,以正见为导,正见即我们思惟模式里的观念,就是闻慧,开发智慧的过程是“闻思修”,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听闻正见,即闻慧。

“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如对于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那才是向于解脱正道的。前来所谈的「四谛」与「缘起」法门,皆是出世正见的内容。以下列举三项来说明:”

世间的正见使我们转向善道做十善事业,不再去行十恶。我们不会再犯过错造恶,而行十善就迈向善道。行十善就有人天果报,所以叫善道,与三恶道就绝缘。在世间正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出世间的正见,后者是迈向解脱的,前后差别在哪里?所谓解脱是超越三界的,而善道还是在六道中的人天道,并没有超越三界。而出世间的正见让使我们迈向解脱而超越三界。

四谛缘起都是在建立出世间的正见,是使众生解脱受用的,很重要。所以在此把出世间的正见内容再列举三项来反复熏习。把握住下面的重点,就能很简明扼要地回复别人关于出世间正见的疑问。其实上课最后要把握的也是这几个重点,否则无法建立正见,也就无法受用;真能明白接受而了然于胸,修行都不需要用苦行的,你的生命自然会转化,因程序变了,相应的功能自然就显示出来。我们生命的展现也是这样,知见错了,行为跟着会错;知见正确,行为必然会与法相应而端正,注意,“正见”两字多么重要!尤其一旦真正建立明白了出世间的正见,了然于胸,就会变成你生命的动力,那是必然会迈向解脱的!所以八正道第一要建立正见,后面才有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完成。大乘六波罗蜜也以般若为导,如没有般若为前导,其他五度如盲,般若就是正见,可见正见之重要!

“(1)正见缘起中道

佛对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 佛的圣弟子呢?「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
这里用佛陀对迦栴延的开示来让我们了解什么叫缘起的中道说。世间人都依两边(即实有或实无)极端的观念在取决:看到现象生起的有,就认为是实在的有;看到现象变动消失的灭去就认为是完全实在的无,执着在有无二见。佛的圣弟子的思维与我们恰恰相反:“正观世间(现象的生起、五蕴六处、烦恼皆称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观察到有一现象因条件的聚合而集起,既然世间能产生缘起的现象,那就表明不是什么都没有,因而不会落入什么都没有的断灭无见观念;看到这现象因为缘起而必归于灭,明白这不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实有,因而不会落入永恒实在的有见观念。也就是说,看到现象生起,明白世间不是什么都没有,因而不起断灭的无见;看到灭无,明白缘起的有是假有幻有,因而不起实有见。注意喔!这就是思惟模式的不同:世间的思惟模式是断常、有无二见,“有”就是实有即“常见”,“无”就是实无即“断见”,有无、断常两边的见地就是众生的执着。圣弟子的思惟模式恰恰是离开断常、有无二见的,万法集起时知道不是断灭空无,因为会集起,所以不落无见;有的现象坏掉灭去时,表明不是永恒的存在,那就不会落入实有见,这样就离开了实有实无、常断二边,不会执着在有无、常断,这就是缘起的中道论。

“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陀之所以说真正的中道,就是让我们不执着在实有实无的二边,中道就是在破二边的执着。中道的内涵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于因缘条件的组合才会产生一切的现象,“此”就是因缘条件,“彼”即一切现象,没有“此”的条件,不会生起“彼”的现象,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既是由条件因缘组合的,同样必然会由于条件因缘的变化而消失,当“此”的因缘条件变化而消失时,“彼”的现象也跟着消失了,即“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在讲缘起,一切只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与消散,有,也不是实在的有,只是条件的组合而起的现象而已。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只是条件的变动而产生现象的消失,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生出来,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又灭掉了。

“世间人见人出生了,就执为实有而起有见。等到死了,大都执为实无而起无见。”

人生出来了,我们都会很执着地当成永恒不变的实体,染着在实有中。我们之所以会爱染执着,完全是实有感起的作用。感觉人生出来就是实在的,那就是有见;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不再回来了,那就是无见。

“但是,佛弟子依着缘起中道去观察时,见到世间灭,也就是生死解脱了,不会起有见。因为,既是可灭的,在生起时就决非实有,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

佛法讲只要依缘而起的都不是实在的,叫假有、幻有或缘起有,不会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有。一个东西或现象(包括生命的出生)只是条件的显现,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真相确实如此,谁能主宰使其永恒不变!我们从小长大到老到死都在变化不停,包括心灵也是如此,出生、上小学、青少年、成人、老年,这期间思想观念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物质的色或心灵的思惟模式都在迁流变化,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客观去观察这些现象,哪一法是实在不变的?怎么可以当作实有呢?在实有的见地基础上,看到人死就会认为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其实,没有解脱前的意识执取力量即业力是不断的,表面上这个身体没有了,但生命的执取力量还会相续,而去执取新的五蕴身心。虽然轮回中相续的生命与现在的生命不一样,却是不即不离的,新的生命不是前面的生命——不即,但不离前面生命的作用而有——不离,这就是不即不离的轮回相续现象,所以死了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

“如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就不会起无见。因为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

新的生命之所以会出生,不是没有原因的,是由于新的条件组合而形成的,这就表明不是死了什么都没有,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明白这点就不会起无见;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既然现起的现象是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生起(非实生),所以在灭去时,也不是有一个实在的东西灭去(非实灭实无),这样也就不会起无见了。

“了解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了。”

很多人都怕死怕断灭,其实不用担心,说实在的,不解脱的话,你即使要无、空、断还不容易呢!所以了解缘起很重要。

“知道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生死解脱时,也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总之一切惟是缘起的集灭,并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不起有见,不起无见,也就能依中道的正见而解脱了。”
此生故彼生,只是条件的产生作用,条件变了,一切的现象就变。我们对缘起的观念要逐步体会深刻一点,就在你的生命生活中去观察外在的山河大地、人事物或自己的身心,会很容易发觉:既然缘起讲的是条件因缘的组合,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哪里来永恒不变的实在的我或实在的法?只要是缘起的组合,就一定是迁流变化的,其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实在的我或法,这样就不会起有见(即实有见、自性见、我见),也不会起无见断灭见。离开有见与无见,离开断灭见与真常见就叫中道,中道即法的真相实相。当你体会到不落两边的中道时,执着颠倒都歇下来了,这才是真正体证所谓寂灭法性即见法。有了见法经验的人,才真正明白离有无二边的中道义。所以不离有无二边就不可能证中道,不可能见法性空寂即悟道,这是关键的地方!

“(2)正见四谛

例如苦: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对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

佛法就是建立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知苦”上,这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生命展现的一定是生死有为法,凡是有为的都在不停地剎那变化,是无常不安稳的,就没有自由自在永恒不变的我。一定要先明白剎那迁流变化的无常性所带来的苦迫性,苦的确是事实。由于众生迷失在万法的执着中,没有心情来反观了解生命的本质,被外在的物质条件一切情境迷惑了,每天争啊求啊希望这样那样。却没有发觉它的无常性与苦迫性,只有随着物欲及情感而产生执着颠倒造业。等到年纪老了病了面对死亡时,感觉到那种病苦、老苦、死的恐惧苦迫,却为时过晚无法解决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及早发现这个问题,才有时间来解决。即使我们还没有老病面对死亡,总看到有父母长辈及周围的老人,甚至年轻就病就死的都有。即使还没有面对老病死,但每天在欲望中的苦难道没有吗?一切的不得意不能随心所欲的那种苦迫性还是一样的。迁流变化无常就是苦,还有人人必须面对的最后死亡的苦迫性,那是真正的苦。过去的生命不知从哪里来,未来也是茫然无知,这种无知(即佛法说的无明)更苦,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的走,苦不苦?所以首先要见苦,这就是苦谛。

“无明烦恼,是生死的真正原因,对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谛」。”

这些苦不是无中生有的,它的条件就是烦恼。为什么会烦恼?因为无明无知,不了解苦集灭道的真相,不知道一切万法缘起的本来面目即真相。现在慢慢明白生死的真正原因,明白我们由于迷惑而招感业力的真相,就是见到集谛即苦集起的条件内容。

“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出离的超越性,没有任何系缚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谛」。”

灭谛是在自己的身心体证后才有的体会,断了烦恼,知道不再受生死了,那种出离苦迫的超越,感到身心真的得大自在,不再有任何的束缚。也就是在活着时就能体证到一切贪瞋痴烦恼痛苦的止息,得自在清净,知道不再受业力的束缚,未来的生死不再相续,那种大自在的解脱,真的清楚明白不再疑惑了,叫灭谛。

“确信八正道是向涅槃所必由的行径,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对于苦、集、灭、道的如实知见,即是正见四谛。”
达到解脱的灭自然是有方法的,达到涅槃唯一的路就是八正道,明白其间的路而不再疑惑,叫道谛。故如实知苦集灭道就是正见四谛:如实地亲身体证苦果的内容、集起的条件、灭而清净自在的内容、灭苦的道路方法。所以学法听闻后回去还要思惟消化,最后还要体证,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正见四谛。大家要注意“正见”两字,不是泛泛听过就明白了解的,修行是“闻、思、修”三慧的修学过程,先从听闻起闻慧,还要思惟消化起思慧,最后体证真相了然于胸即修慧,到修慧的体证才能真正明白受用,这就是正见。

“(3)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先后的程序。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而后有彼果的(如无明缘行) ,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

这是修行的真正唯一次第。众生为何有生死不断的相续?这个生死相续的生命之流一定有其必然性,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不会变的。必然有因缘条件才会产生相续的生死,进一步探讨生命轮回相续的原因条件,方知十二缘起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前因后果就是这样环环相扣地相续,像时钟一样圆环式的生死不断的轮回。

最前面的因就是无明,无明就是对真正实相的无知,由于无明才会造作,在意识中又起爱染而造新因。只要意识的爱染执着不断,此身灭了,意识(有取识)又会去执取新的生命,这样生死便相续不断。明白环环相扣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生死轮回的内容条件,叫法住智。“法”就是一切法,“住”就是安住即人间的生、住、异、灭,“智”即明白一切法生住异灭过程的智慧。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没有法住智就不懂因缘果报及生死相续的条件因缘。如果连生死轮回的条件内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解脱涅槃?就像医生治病,首先得知道病因病源,才好对症治疗,药到病除。

“这虽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这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

缘起的现象即世俗的俗谛叫俗数法,没有这方面的了解就无法下手去解决我们生死的原因,故一定要先具备即必备这样的正见。注意,法住智还是智慧,这个智慧是从缘起万法世俗观念的角度来看的,明白其相对性及假名安立的非实性。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有圣有凡,有业有报,有善有恶”的世间正见也只是虚幻的假名安立,还是相对的世俗知见。如果把善恶业报三世一一法执为实有,还是落在有无二见的有见实在不变性,那就错了,只是世俗的智慧而不是真智慧。所以只有真正明白缘起的世俗性即俗谛的假名安立才是法住智,是真正的智慧。

“经说:依法住智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为涅槃智。”

依据法住智去观察,缘生缘灭的一切万法随着因缘条件的组合而生起,也必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灭,这个灭相、尽相、坏相、离相就是我们唯一要探究体会的,真正体会到了就叫涅槃智。所以要了解缘起法的生起与灭的过程,最要紧是观察体会“灭”。这个重点以前上课我曾点过很多次:什么叫灭?是法性本自寂灭的“灭”还是生灭(有而消失)的“灭”?有而还无的灭与本自寂灭的灭哪里不同?这就是大家要下手注意的地方。如果东西消失了才叫灭,那人要死后才能体证灭罗?但恰恰是活着就能体证涅槃的,并不要等到人死了东西消失坏掉才能体会灭。所以在缘起法的迁流变化中就能体会涅槃的灭相!注意听,我为何一直点这个地方?因为太重要了!听懂了,能体证当下,你当下就解脱,这个很重要!

“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电光石火,才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也有从空、无相而契入的观门)。”

这几句话要深深地用心!下手就在这里,功夫就在这里: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剎那不居的变动像电光石火即生即灭。物质色身一期的生灭很长,看不出犹如电光石火的剎那生灭。一个五十岁的人将从小到老的照片,每年一张摆在一起共五十张,就会看出它的变化,但也感受不到剎那在变化。那我们从念念迁流不住的心灵来体会最容易了。剎那变化最容易体会的是心灵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最切实的根尘相触而产生的感受,不管是快乐欢喜的“乐受”,还是痛苦烦恼的“苦受”,或不太欢喜不太痛苦的中性“舍受”,还有“我想要这样,我想要那样”的意志作用力的“行”,这些念头及感受是否即生即灭?要去体会哦!注意最后面这一句最重要:“生无所来,灭无所至”,你会发觉它来去无踪,这是最重要的地方,这里体会得深的人当下就能体证法性寂灭。所以真正要体证法性寂灭从哪里体会?就在生灭起落中,就在现象的当体当下。注意听!明白这个的人就知道下手处在哪里,原来我们生命当下的每一剎那都是开悟的因缘,很重要!

不管从空、无相或缘起无常下手都一样,刚刚所说的观察心念是从缘起无常而契入的,即三解脱门的无愿解脱门

“所以,法住智是知生灭、知有为世俗、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是知不生灭、知无为胜义、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

知生灭的必然性是最重要的,明白生的必然灭是法住智的部分。我现在问各位一个问题:既然生的必然灭,我们起的念头及感受会不会灭?注意听喔,很重要!我们所谓的爱染会不会灭?我们的执着分别会不会灭?我们认为对错的东西或观念会不会灭?这个地方很重要!一定要好好去体会:哪一剎那是永恒安住的?生的一切必灭故。我们现在的当下是生还是灭?注意听,什么时候能体证到灭?其实什么时候不是灭?这样知道意思吧?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体会得到。知道一切法的缘起性,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那么当体是什么?注意听,我就是尽量借机会点,有因缘的人当下就能受用,这个很重要!

“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第一义谛的寂灭法性,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

这几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很明确的理念:所谓的修行,从哪里悟道见法入灭?必然要透过观照俗谛的缘起因果而悟道,这是必然的历程。什么地方在展现第一义谛的寂灭法性?俗谛的缘起因果一切法都是。最切实的是世俗身心的活动展现,观察是否缘起因果,是否即生即灭无常不住?就在身心的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剎那中来观照,尤其是根尘触产生外在的条件,引发我们内心作用的“受”时,是我们观察的最好时机。

“有些人不明白:没有修得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

就像没有了解真正的原因,也没有正确的药,怎能治好病?如果感染的是某种病毒,也要找到是哪种病毒,找到对治这种病毒的药,才能治愈。如果不知道病毒是什么,你在那边求啊跪啊拜啊,病会好吗?注意听喔,这个很重要喔!众生的生死轮回不断,难道是因为不拜不求不跪而产生的吗?没有找到正确的因即没有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不找到真正的病因,怎么下药都不对。我们的生命轮回如果真是有谁在主宰控制而身不由己,求它拜它就能解决,那我们当然要求要拜。但这不是正确的原因啊!从佛法的角度就知道是缘起,由于无明造业才产生的业力作用,于是随业力流转,是谁来操控的?你相信上帝求他拜他归依他,真的就没事了吗?佛法讲的是开智慧,先得法住智,才能得涅槃智,这一定要明白。

“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说绝对精神之类的,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为什么呢?就是对于佛法没有正见。”

这几句话导师说得语重心长!以为有神秘的第一因、形而上的本体、虚无缥渺神秘的大实在,这些观念不过是自性见的外放而已,要明白!没有建立佛法的正见,而把外道执着的神话也都以为是真的,那不是真正的佛法。

“正见,即明慧,是德行的根本,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

真正的正见是清净光明清楚了解真相的智慧,是德行的根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wklam73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6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6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外道 于 25-7-2016 10:10 PM 编辑
usauser 发表于 8-9-2015 12:25 AM
众生的苦是每个人都体验得到的,然而圣者们的解脱之乐我们还没有品味到。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佛及许多解脱的圣者们,都是我们能看得到的,只要跟着他们的足迹走去,同样可以成为圣人。因此确信有凡圣的差异,并相信只要 ...

usauser : 外道的思想都在等待依赖,靠人家来庇佑,人家喜欢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

靠外來庇佑是古希臘羅馬的神教文化, 古印度的外道是特別強調自修, 從來就不講求靠庇護. 譬如六師外道等等都是沙門流派, 修行起來比佛道有過而無不及, 就只是哲學思想與佛道有差異. 古印度的外道在是文明的塊寶, 如果說佛道值得令人尊敬, 古印度的外道也一樣應該得到令人尊敬. 比較起來, 現代的佛教更趨向靠外來庇佑, 根本條毛比不上古印度的外道.

古代佛經可以看不起外道, 因為當時的佛道是強悍的. 這可以, 強者應該要驕傲. 不過, 現在懦弱偏離的佛教還延續看不起古印度外道的習慣, 就令人覺得不自省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4:38 PM , Processed in 0.06694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