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65|回复: 0

〈自在說禪〉六祖壇經:「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11-2015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在說禪﹞:


在人生中,我們常有許多理想目標要去追求;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許多繁雜的事情要處理,有各種人事要面對。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不時在心中起伏。喜怒哀樂的情緒、事情好壞成敗的得失心、追求不完的享受、追求不到的怨懟、不知自己何以如此的茫然……,交織成了生活中種種的糾結苦惱。

六祖慧能給我們啟導,他說: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凡夫與佛,其實沒有高下;煩惱與菩提,本來也不是批判。佛法,本是指引我們的心靈,一條出離苦惱的道路。

佛法的本質精神,就在於「出離」二字。

「出離」什麼呢?就是「跳脫出來而離開」那個苦惱困境。是心靈的「出離」。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前念迷」,是因為「著境」,我們的心被那個事情的情境繫絆住了,在那裡打轉,在那裡糾纏,所以就有了苦惱,種種情緒隨之起伏,而無法解脫。

「後念悟」,悟了,就「離境」了,就是「菩提」了。

「悟」什麼呢?「悟」不是拿一堆道理來強迫自己遵守,如此就成為一種對道法的執著。

「悟」這個字,就是「吾心」,心回到自我內在的本源,而後觀照到眼前的情境──在觀照的當下,你的心就會離開那個繫絆,而不會因之而苦惱了。

如同我們看電視劇、看電影、看小說,看的當時,心思總隨著劇情故事而起伏,而產生各種情緒。

當你關上電視、離開電影院、闔上書本,如果你的心仍隨著其中的情境打轉,那麼就是「著境」而迷失了;如果你如夢境醒來,知道這些故事劇情都是虛幻不實,而不受其影響,那麼就是「覺悟」了,當下就是「離境」了,就自然清淨清涼而沒有掛礙。看電視的時候,自在悠遊其中,隨之喜怒哀樂;看完了,清楚覺知其境是幻,不受影響,心無掛礙。

看電視是如此,生活中、人生中,也時常學習這種「暫停─後退─觀照」的方法,就能夠保持超然,自在,而得到喜樂平和了。(佛法稱此為「止觀」法門)

這是慧能大師此段話的意義,也就是《般若心經》的主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的精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就是一層層的「暫停─後退─觀照」,回到心的真實本源,這個時候,就會清楚觀照覺知外境有如夢幻一般,能如此覺照時,紛擾的心就「出離」了紛擾之境,而得到寧靜、平和與安適,所以說「度一切苦厄」,所以說「離境即菩提」。

在我們的人生中、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時常反思反問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要像剝竹筍一般,層層追溯自己的欲念來源,如此就會發現,很多是無謂的追求,於是能漸漸放下這些無謂的追求,而得到身心的輕鬆自在。

事情漸漸少,越來越輕鬆自在,就能夠從容於生活,從容於自我內心情緒的觀照,時時刻刻「暫停─後退─觀照」,過著醒覺的生活,這就是「菩提」,這就是「佛」了──「佛」者,覺者也。

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5-2024 10:07 PM , Processed in 0.05519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