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AESA的J10C, 能打败F16 AESA吗?
歼10c换装国产矢量发动机,速度更快
近日,国内军事刊物《航空知识》发布了一张装备有矢量喷管的歼十C照片,引起了美国媒体的关注。《防务周刊》网于4月4日报道称,与以往的歼十C不同之处在于,这架战机安装了全矢量喷管,并且采取了更加先进的隐身处理技术。 矢量喷管有什么好处?国产矢量发动机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知道,雷达通过向空中发射大功率电磁波,遇到飞行器后,会形成反射波,地面雷达通过接受反射波并对其频率、波段、距离等进行处理后确定目标方位速度等关键信息。现代战机为了躲过雷达的眼睛,确切的说是就是通过降低自身雷达反射截面,压缩敌方雷达的发现距离,实现在远距离无法被发现或者被识别,我们称这种技术为隐身技术。 以苏27和F22为例,苏27的雷达反射截面超过10平方米,现代雷达远在数百公里外就可以发现目标,因而不具备隐身能力,而F22通过最大限度采取隐身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不到0.01平方米,现代主流微波雷达对其探测距离仅为二十几公里,具体受雷达性能和作战环境影响,会有一定差额,这就实现了相当程度的隐身。要知道这个距离早已进入F22的攻击距离,可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这就是隐身战机的好处。 在最近的中东战场上,F22戏耍苏35事件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隐身战机的魅力。美国F22一路尾随俄罗斯苏35战机,直到距离其不足30公里实才被发现,而后苏35灰溜溜的离开,如果双方处于交战状态,后果可想而知。这也说明了战机隐身性能越好,越有利于夺取空中优势。那么战机具体又是如何实现隐身呢? 前面笔者已经简单介绍过了,所谓的隐身,指的就是不断降低自身雷达波反射截面,压缩地方雷达的发现距离。这就像一对矛和盾,雷达就是这个矛,而隐身技术就是好比这个盾。既然主流的雷达通过发射微波来探测目标,那战机的隐身也必然是针对微波而来。从大的方面讲,战机的气动布局、战机在高速飞行中产生的热量、战机自身发射的雷达波以及发动机尾喷口喷出的高温气流均可以被雷达作为探测目标。而现代战机的隐身设计除了更为合理的气动布局,最主要的就是在战机蒙皮上加装隐身涂层,一种可以吸收电磁波的材料。 这些对微波(电磁波的一种)雷达用较大作用,但是对红外探测雷达,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为了降低红外辐射,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特别是发动机尾喷口的高温气流。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导弹攻击飞机时,像长了眼睛一样,飞机飞到哪,它就追到哪,其实这就是红外制导导弹锁定战机尾喷口高温气流,不断跟踪直至摧毁目标的结果。 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中通常还会伴随马赫环出现,就是那一圈圈美丽的光圈,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科学家在想尽办法降低马赫环的出现,以降低红外辐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矢量喷管发动机。矢量喷管发动机通过改变高温气流喷出方向,来调整战机的飞行姿态,相较于非矢量喷管发动机,赋予战机更强的机动性,对战机的隐身性能也大有益处。矢量发动机又分为二元矢量和三元矢量(或者叫全矢量),从外形上看,前者尾喷口为方型,可以上下摆动,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美国的F22。而后者可以上下左右摆动,《航空知识》发布的矢量发动机以及俄罗斯的“产品—30”发动机均采用这种喷口。 相较于三元矢量发动机,二元矢量发动机推力损失要大一些,但是更有利于保护战机的隐身性,这也是F22采用后者的主要原因,牺牲一定的机动性最大程度保护隐身性能。而且由于美国发动机性能好,即便是二元矢量发动机,也能给战机提供足够的力保证其超强机动性。F35虽然对隐身性能要求不像F22那么变态,但也达到了5代机的隐身标准,其雷达截面降到了0.065平方米,远远低于普通三代机。 根据图片,《防务新闻》判断,该喷管的锯齿形边缘非常类似于F-35的设计,目的应当是改善飞机的后向隐身特性。而国内媒体则认为,这款发动机很有可能是为歼20装备的涡扇15发动机试验版。从国产矢量喷管的照片上可以发现,其活动部分可以分为转向控制环和扩张调节片两部分,但每片扩张调节片末端都带有一片可以独立旋转的小型调节片,这一小小细节可以说是是当今世界上设计最复杂的矢量喷管,它可以保证推力损失最小——仅损失理想推力的1%-2%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隐身性能。意味着这款发动机一旦装备歼20 ,可使歼20在作战中既可以发起超视距打击,也可以在近距离格斗中不落下风,体现出我国科学家们全力研发新型战机的良苦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