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請教:
有大俠知道或练过此功法吗?
請留意「呂紅八勢」雖是吳翼翬宗師所傳...
但與陳圖南老祖之「华岳心意六合八法三盘十二势拳」無關....
呂紅拳簡介
呂紅拳曾流傳於中原一帶,現拳共八勢十五式,對練及套路為子母連環手。其招式一陰一陽,一呼一吸,一吞一吐變化無端。其手法前呼後應,有長有短,亦正亦偏,升降起伏,縱橫進退,有攻有守。可利用走、閉、閃、展之能,制敵於神妙莫測。出手要求穩、準、狠、疾,結合內勁,勁自內發,以精、氣、神為準繩。該拳特點在於動作精練,步穩身正,剛中寓柔,力沉勁整,簡捷清晰,圓活不滯,節節貫中。初練此術應以單操演練,尤以內功為基礎,勢勢單操,一勢一發。久練此拳筋骨舒展,氣血調合,呼吸深長,可使精神、道德修養日進,獲延年益壽之功。
據稱唐朝時即有此拳,當時道家許宣平曾著書立說,寫《子母連環拳》一書,而六合八法拳大師吳翼翬認為此拳是以明代著名技擊家呂紅所傳拳路而得名。有據可查的是此拳由河南登封李逢源傳於世。吳先生於清末辛丑年拜宋清文為師。宋清文得其父,河北青縣人宋老邁所傳。宋老邁師從河北大名府鄧展熊。鄧與南陽邢昆、潢川熊占元、魏履成均師從李逢源。
呂紅八勢述
(吳翼翬遺作)
呂紅八勢述為刊登李逢源所遺傳。李傳潢川雄占元、魏履成,南陽刑昆,河北大名鄧展熊、鄧傳河北青縣宋老邁,宋傳子清文。
余於前清辛丑從學宋師清文於梁,宋與閻國興先師至善,是以與宋師追隨學習,深得教誨。據宋師云,呂紅又字鴻文,明之高塘人,惜未能詳其史略,無法記述,僅將八勢功能簡陳以貢同好者參考。
衝拳為勢之首,拳力為勢之主,力不能擊發,諸法則不能行,故衝拳是第一步練習。勢之必有擊,或蓄力而有待,拳擊之準備也。沖則能進,進者攻也。此之為動以測靜,虛以引真,乃先發制人之法。高來以挑攢,低來以勾摟,四平宜掠扳。勾摟是顧防抵禦之過度法,亦非實力於此也。與前之衝拳合二而一,無先後之別。兩手前呼後應,左右相接,抽撤吸避,要機靈敏捷, 以順其來勢之縱橫。利用走閉閃展之顧應,使敵莫測其神速。勢勢主於動,手手取得連環,用以子母相生,循環變化,動作如裕如,則制敵有術矣。
八勢為子母連環手。勢勢有轉換,進退有攻守。先以練習單勢,能純熟自然,使得出入敏捷,姿態清楚適宜而不凝滯,旋轉靈活,順其勢,破其力,走閉擰轉,接拿纏搓,有曲伸吸避之妙。 為動以測靜,虛以引真,乃先癸發制人之法。種種變化, 皆基於八勢單操,一勢一發,咸稱精巧,是能健衛身心,實為無價之寶,千金不易之術也。
八勢名稱如下:
衝擊、挑掠、斬截、翻擰、穿轉、閉滾、雲掌、扳橫。
拳語:
1.快由於有勁,無勁必不能快,吞吐之勁相等,則無留頓不收之弊,敵非但不能接,且有時受傷,尚不知手之來路,故對打有接手,臨敵萬不可接人手也。
2.手足吞吐之勁必相等,例如以五十磅之勁打出,以五十磅之勁收回,吞吐勁不相等,病在遲緩,故敵人得接其手而還擊之。
3.藝高人膽大,膽生於藝,固不易之言,然養氣亦為拳術家要著,氣盛可抵五成藝。
4.練拳不練工勁,終身無大成之望,勁之種類甚多,惟閉氣不呼吸者,萬不可用。
5.空氣之抵抗力無窮,故工勁必須以空氣為練具,氣隨拳而起伏一氣之流行也。
拳術有剛柔,南北內外殊,而應變無一定之理,學拳不易,如拳亦難也,僅在純熟精善與博聞深造中去探討或有所得。
拳法奧妙淵宏,也絶非筆墨所能盡述其精微,所謂善學者,還從規矩、善悟者不在多言,心領神會,工純藝熟,法真理正,爐火純青,妙能入化。動則裕如,變不可測,但施於應變閃避之機,在學者自妙而運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