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11-2020 04:4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学佛困难在这三个字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
南阳忠国师说:好呀!你学问好,可以注经啊!说着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颗米在里头,再放一双筷子在碗上,然后问:你晓得我现在要干什么吗?
居士说:师父,我不懂。
南阳忠国师说: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吗?你随便去翻译,随便去注解吗?
很多人以为自己佛学搞好了,就开始写作了,可是研究鸠摩罗什的传记,就知道他是一个到达悟道、成道的大菩萨境界的人,他当时翻译的“善护念”这三个字,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如果你的心念坏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银行支票就来了,或是有些年轻人,想得神通,就看见佛菩萨了,将来到月球不要订位子,因为一跳就上去了。
用这种功利主义的观念来学佛打坐是错误的。你看佛!多么平淡,穿衣服,洗脚,打坐,很平常,决不是幻想,决不乱来,也不带一点宗教的气息,然后教我们修养的重点就是“善护念”。
善,好好的照顾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无阿弥陀佛到达一心不乱,也不过是善护念的一个法门。我们打坐,照顾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也是善护念。一切宗教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金刚经重点在哪里?就是善护念。大家要特别注意!
因讲到善护念,我们晓得佛经、佛学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彻大悟的方法中,有个四念处,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
念心是四念处里非常重要的,随时念这个心,知道了这个念头,就是善护念。我们的这个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无常。念心,我们思想是生灭的,靠不住的,一个念头起来也立刻就过去了,去追这个念头,当它是实在的心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思想每一秒钟都在变去。
什么叫念?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照佛学的解释,人的一念就有八万四千烦恼。烦恼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里很烦。
譬如,有人坐在这里,尽管金刚经拿在手上,也在护念,他护一个什么念呢?一个烦恼之念,不高兴。自己也讲不出来为什么不高兴,连自己都不知道,医生也看不出来,这就是人生的境界,经常都在烦恼之中。
烦恼些什么呢?就是“无故寻愁觅恨”,这是红楼梦中的词,描写一个人的心情。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啊!
“无故”,没有原因的,“寻愁觅恨”,心里讲不出来,烦得很。
“有时似傻如狂”,这本来是描写贾宝玉的昏头昏脑境界,饭吃饱了,看看花,郊游一番,坐在那里,没有事啊!
烦,为什么烦呢?“无故”,没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叽的……这就是描写人生,描写得也非常恰当。所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被推崇得那么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厢记也有对人心理情绪描写的词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没得可怨的了,把东风都要怨一下。
嗳!东风很讨厌,把花都吹下来了,你这风太可恨了。然后写一篇文章骂风,自己不晓得自己在发疯。
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是什么愁呢?闲来无事在愁。闲愁究竟有多少?有一万种,讲不出来的闲愁有万种。结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没得可怨的时侯,无语怨东风,连东风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写妙到极点。
这是我们讲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间,包含了八万四千的烦恼,这也就是我们的人生。解脱了这样的烦恼,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么简单。
但是在行为上要护念,要随时照顾这个念头,我们研究完了金刚经,看到佛说法高明,须菩提问话高明,不像我们有些同学:老师,我打扰你两分钟。
我说:一定要好几分钟,你何必客气呢?多几分钟就多几分钟。不老实,说要问问题就好了嘛!
然后,他讲了老半天,他讲的话,我都听了,主题在哪里,我不知道,说了半天不晓得问什么,结果弄得我无语怨东风。
在须菩提问问题时,事实上答案就出来了,这是本经的精神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地方。佛抓到这个主题,答案的两句话也是画龙点睛。
所以禅宗祖师,特别推崇这一本经,因为这一本经的经文精神特别。诸位要成佛,这两句话已经讲完了,问题与答案都在这两句话中了。
“善护念”,“善付嘱”,这两句话等于许多同学问:老师啊,怎么做功夫呀?我现在还在练气功啊,听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
还有许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求个法来。法可以求来吗?有法可求吗?这是个妄想!就是烦恼。法在那里?法在你心中,就是“善护念”三个字。
“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本经翻译的很不同,来个“善男子、善女人”,分开得清清楚楚。我们年轻的时侯很调皮,一边念一边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边学佛,又到处玩耍的人,所以我们自称“散男子”,是心在散乱中的天下散人。
这里讲“发心”,发就是动机,发什么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罗”这四个字是梵文,中文勉强译为“无上”,至高无上。“三”这个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觉悟,连起来就是说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但是文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义;如果就其意义翻译成禅宗的大彻大悟,还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俗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众生;在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义很多,只能保持这个原文的音,让后世人自己去解释了。
换句话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个普通人发心学佛。佛法与其他的宗教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认为,只有“他”可以,我们只有等到“他”来帮忙,然后还都是听“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对的。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作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
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西藏的时侯,虽然是佛国,也有做土匪的,抢了人以后,赶快到菩萨前跪下忏悔,下次再也不敢了。下次钱用完又去抢了,抢完又来忏悔,反覆来去,自心不能净,佛也不会感应的。所以一切要自求多福,佛法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要成佛,要找出自己心中的自性之佛,这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经常告诫年轻同学们:你们以为两腿一盘就叫学佛,不盘就不是学佛,那叫做修腿,不是学佛。打坐不过是修定,是练习身心向学佛路上的准备工作而已,这个观念一定要搞清楚。
那么,真正的学佛困难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善护念”。这三个字也就是金刚眼。
须菩提说:佛啊,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坏蛋们,因为坏蛋们不学佛!)这一切好人们,要想明心见性,认识自己生命的本来,求无上大道发的这个心,有个大困难,就是思想停不了,打起坐来妄想不止。有人打起坐来,不是想到丈夫,就是太太、情人、爸爸妈妈、儿女、钞票……不打坐还好,一坐下来,眼睛一闭,万念齐飞。这就是此身烦恼不能断,也是修行第一步碰到的问题。 |
|
|
|
|
|
|
|
发表于 21-11-2020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1~ 
问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20 05:5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21-11-2020 04:42 PM
南怀瑾:学佛困难在这三个字善护念!
“善护念”这三个字,鸠摩罗什不晓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译的。
后来禅宗兴盛以后,有一位在家居士,学问很好,要注解思益经,去见南阳忠国师。
南阳忠国师说: ...
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21-11-2020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2-11-2020 01:28 AM 编辑
经文:【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善在古文除了善良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好』,擅长做一件事就能把事情做好。善护念就是善于护念,或擅长护念,既然是擅长护念当然就是做得好的护念。护念和付嘱都是动词,对象是菩萨。护念的护是保护的意思,念是指令他人记忆的意思。善护念诸菩萨,是佛陀善与护念诸菩萨,对象是诸菩萨而不是佛陀本身。护念什么呢?保护菩萨在佛道上的修行,令菩萨保持正念。
还有。。。我不喜欢看南怀瑾的书的,太过罗嗦。。。。
尤其是他的那部【金刚经说什么?】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满怀期待的去看以为可以读出什么法味,结果看了几小时佛教故事。。。郁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20 04:57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21-11-2020 05:39 PM
1+1~
问他:
Don't disturb the system
三界这个系统千万不要去打扰它,
不然这个系统会起来反你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20 06:0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囊 发表于 21-11-2020 05:58 PM
阿弥陀佛
把金刚念诵法给修炼上来最重要,网友加油。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20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on't disturb the system
三界这个系统不去打扰它,
这个系统也会起来反你 ~ ~
三界是什么?
无常滴~
另外两个,
字你懂~ 意...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20 11: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他不怎么想看我回复,酱我就偷偷跟你讲。.gif)
善护念,类似于善巧守护的正念。
金刚经主要于谈空,但其实空是属于很高的境界才能懂。
空并不像一般人认为把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当作是幻想。
空也不是把你内心的六识空完,受想行也是。
那空是怎么样的状态?让我们来看南传大般涅磐经的佛陀经历。
26 尔时有一马拉少年系阿拉罗.卡拉马的弟子名蒲枯沙者,旅行于从拘尸那罗赴波婆的道上。马拉少年蒲枯沙见佛陀坐于树下,即走到佛前向佛作礼,就座其侧以后,白佛言:「世尊,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不可思议!」
27 「世尊,往昔阿拉罗.卡拉马是沿路步行,后来在热气正盛之际,他坐于路侧树下休息。世尊,尔时有五百牛车逼近阿拉罗.卡拉马络绎驶过。时有一人尾随诸车辆之后,走向阿拉罗.卡拉马住处。到已,他向阿拉罗.卡拉马说:『师尊,你曾见五百牛车驶过?』『不,我不曾看见。』『师尊,你曾闻其声音?』『不,我不曾闻其声音。』『师尊,你是否入睡?』『不,我不曾入睡。』『师尊,你是否有知觉?』『是,我有知觉。』『师尊,你是清醒而有知觉,对那逼近你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甚至灰尘飘坠在你的衣服上?』『正是如此。』「尔时其人如是思维:『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奇妙不可思议。虽然说他是清醒而有知觉,但对那逼近他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甚至灰尘飘坠在他的衣服上。』于其表示对阿拉罗.卡拉马有甚深信仰以后,即告辞而去。」
28 「蒲枯沙,汝意云何?此两事中谁为较难举行与应付?是那清醒而有知觉,对那逼近他络绎驶过的五百牛车,既不见,也不闻其声音的人,抑是那清醒而有知觉,既不闻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也不见电光的闪灼的人?」
29 「若作一比较,此五百牛车,或六百、七百、八百、九百、一千,甚至百千万牛车能算什么!当一人既清醒而有知觉,既不闻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也不见电光的闪灼,实是较困难而不易举行与应付。」
30 「蒲枯沙,往昔我住于阿吐马打谷场。当时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打谷场有农夫兄弟二人和四头牛被击毙。蒲枯沙,尔时有一人群从阿吐马赴该农夫兄弟和四头牛被击毙之处。」
31 「蒲枯沙,尔时我离开打谷场,只在打谷场门首空地上往来经行及思维。时有一人从该人群中向我走来并行礼。他侍立一面后,我告其人说:『朋友,为何群众集会?』
32 『世尊,适才有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有农夫兄弟二人和四头牛被击毙。因此,群众聚集。但世尊,您是在何处?』『我一向在此。』『世尊,您曾见此事?』『我不曾看见。』『世尊,您曾闻其声音?』『我不曾闻其声音。』『世尊,您是否入睡?』『我不曾入睡。』『世尊,您是否有知觉?』『是,我有知觉。』『世尊 ※,您是清醒而有知觉,对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是既不见,又不闻其声音?』『正是如此』
33 「蒲枯沙,尔时其人如是思维:『彼诸出家者度时于如是和平心境,此事实为奇妙不可思议。虽然说他是清醒而有知觉,但对那骤雨的飘洒、雷霆的震吼,和电光的闪灼,他是既不见,又不曾闻其声音。于其表示对我有甚深信仰以后,他即向我顶礼,告辞而去。」
34 于彼作如是语后,马拉少年蒲枯沙白佛言:「世尊,现今我对阿拉罗.卡拉马的信仰如迅风扬尘,如河中急湍的冲洗。世尊之言最为佳善!此正如倾者扶之,晦者显之。迷途者示以道路,住黑暗者示以明灯,因而有眼者能视外物。佛陀用种种方便对我宣说真理亦复如是。世尊,我今以佛法僧为依归,请薄伽梵接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起至于命终。」
由此可见,尽管打雷马车经过,佛陀都不见不闻,但佛陀说有觉知。 这难于想象有觉知但不知雷电马车。
其实,佛陀是觉知正念,知道想要知道的,一切没在觉知的其余事物都不知。
这如同假如你专业于某件事上,旁边发生小事故你不知道,这就是觉知正念。
可能你们会说这很容易,但你们可以像关羽专注于春秋而忽视削骨的痛吗?
当有些佛陀子弟病痛的时候,询问佛陀如何治,佛陀也是劝说运用七觉知。
凡人无法避免六尘与六根的碰触,但掌握觉知正念能免疫于六尘与六根碰触所带来的痛苦。
话说回来金刚经有说,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和南传大般涅磐经的这段完全相反。
「阿难,有八种众。何者为八?即:刹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及梵天众。
22 「阿难,我忆念往昔曾参加一约数百人之刹帝利众。于我未就座、或言说、或交谈以前,我使我自己与其颜色相同、与其声音相同,以法要示教利喜之。当我宣说时,彼等不识我,自问说:『宣说者为谁?是神是人?』以法要示教利喜之后,我即隐身不见。彼等亦不知我何时隐去,自问说:『隐去者为谁?是神是人?』
23 「阿难,我忆念往昔曾参加一约数百人之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及梵天众。于我未就座、或言说、或交谈以前,我使我自己与其颜色相同,与其声音相同,以法要示教利喜之。当我宣说时,彼等不识我,自问说:『宣说者为谁?是神是人?』以法要示教利喜之后,我即隐身不见。彼等亦不知我何时隐去,自问说:『隐去者为谁?是神是人?』阿难,此为八种众。」
24 「阿难,有八胜处。何者为八?
25 「阿难,若人有主观色想视外间有限或苦或乐之诸相,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一胜处。
26 「若人以主观色想视外间无穷或苦或乐之诸相,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二胜处。
27 「若人无主观色想视外间有限或苦或乐之诸相,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三胜处。
28 「若人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无穷或苦或乐之诸相,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四胜处。
29 「若人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青色、青相、青映影。正如乌马花是青色、青相、青映影。又如波罗奈所产细布,表裹精致是青色、青相、青映影。若如此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青色、青相、青映影,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五胜处。
30 「若人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黄色、黄相、黄映影。正如堪尼卡罗花是黄色、黄相、黄映影。又如波罗奈所产细布,表裹精致是黄色、黄相、黄映影,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六胜处。
31 「若人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红色、红相、红映影。正如班都几瓦卡是红色、红相、红映影,又如波罗奈所产细布,表裹精致是红色、红相、红映影,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七胜处。
32 「若人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白色、白相、白映影。正如俄沙底星是白色、白相、白映影。又如波罗奈所产细布,表裹精致是白色、白相、白映影。若人如此以无主观色想视外间诸相是白色、白相、白映影,既专精于此,遂有『我知我见』之念。此为第八胜处。阿难,此为八胜处。」
33 「阿难,此为八解脱。何者为八?「以相见相,是第一解脱。「不觉其自相见外间诸相,是第二解脱。「存心于善,是第三解脱。「超出诸色想,断除诸愤怒想,不思念诸相,自念:是『空无边』而入于空无边处定,是第四解脱。「超出空无边处,自念:是『识无边处』而入于识无边处定,是第五解脱。「超出识无边处,自念:是『无所有』而入于无所有处定,是第六解脱。「超出无所有处,自念:是『非想非非想』而入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第七解脱。 「超出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而入于灭想定,是第八解脱。阿难,此为八解脱。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20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11-2020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住坐卧无非是道!
无住生心! (一句佛号)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