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9|回复: 0
|
駁蘇培成「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也談漢字輸入中的形碼和音碼》)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alibabasan 于 15-8-2021 12:03 PM 编辑
https://ppfocus.com/mo/0/cu15e63b5.html
《也談漢字輸入中的形碼和音碼》
(本文全文錄在
https://cforum.cari.com.my/forum ... page=1#pid135525527
#2樓)
能頂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現代化学会会长」頭銜的是如雷貫耳的蘇培成教授。
蘇教授是支持音碼漢拼,與馮志偉、周有光等文字改革支持者、執行者是緊密相連的。自然,對來自形碼的王碼五筆王永民教授的論述,有所反對,這是必然的。當意念在左,左邊會自然較敏感,是氣功的自然反應。
本文第三節是蘇教授運用到大陸流行的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些理論,請教了有關研究者,明白了個中抄襲西方語言學去作牽強附會地對應,目的在爲文字改革(註)鋪路,爲拉丁化中文墊鋪理論基礎。完全忽視華文漢語的語文特性,削中華語文之足去適西方語言學之履,而造成的(這對漢字傷害很大)。一些名辭,還是特別爲拉丁化中文而客製新造的,事實沒那回事。
註:在蘇聯俄羅期的史大林命令下,毛在西元一九五六啟動文字改革。就是消滅華文漢字,改用abc拼漢語之音作拉丁化中文。漢語拼音(所以不叫漢字拼音或漢字注音)是拉丁化中文的草稿,在未能識別同音字前,先推簡化字作過渡,破壞漢字結構,引導民眾用字意念放棄傳統的形思惟而轉向音思惟,爲未來拉丁化中文鋪設環境。但西元一九七七華國鋒又推第二批簡化字,造社會用字絮亂。最後不得已,西元一九八六在回復幾個正體字(刻意稱繁體字貶稱)後重新公告,並廢止了第二批簡化字。而該廢止的半成品簡化字和漢語拼音卻無人敢出面清理。
首先,中國文化是以文統語、以字導(影響)音的,自歷史觀之非常清楚。今之所謂漢族,實是秦始皇書同文之前各個不同地區之民族因著漢字融合而成。秦滅六國並向南擴展領土,收廣東廣西越南北部福建等入中國版圖,後北方遊牧民族南下,融入中國人。明朝滅元再擴領土及西南。古代各地土著民族,因著中央政權的大一統,又或南下融入中國人,都是圍繞著漢字爲主軸靠攏,以本身之土著語言變異成向漢字字音靠近而產生新漢語語種。以漢字爲中心作文化核心,發展出的新漢語支,便是各地漢方語。而這樣形成的文化族群,就是所謂的漢族。仔細觀察各地,尤以漢地五大區塊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來看各地人的臉譜,便會發現都有不同特徵,漢族實不是單一的血緣種族race,而是文化融合後的血緣雜種的民族ethnicity。韓愈原道:「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對漢族來說,血緣不重要,文化認同才重要!中國文化,又以漢字爲核心。在擴及中國境內的非漢族,和海外華人,較爲政治意味的名稱「中國文化」以「中華文化」名之。所謂漢族,限用於中國境內,海外既在國際法下不能稱作中國人,乃首先有星加坡馬來西亞以「華人」自稱最爲妥善。今日,華人之名統攝全球華人之族,中國人祗算是華人大母集下的子集,而在中國之內的大陸的中国人又是統一大中國下的子集。華文漢字,是華人的凝固劑,是華人的標誌。
瞭解了歷史,便知漢字不是靠著漢語發展的,反是漢語依著漢字而發展的。兩者雖互有影響,但字影響語(產生各系方言)比語影響字(已有語或未有語造新字)多。中國語文,是以文領語,以形表義的形模式文字爲主軸,語音多變但文字少變。中國語文學界,把language稱作語言是錯誤的,language本意是語文,是語言speech和文字writing(以語以音爲本),再加擴義收入表達意義之訊息形態的手勢gesture、肢體動作謂之body language的(電腦語言之computer language其實是指令集及指令彙編法則,根本不是語言或語文。因language有訊息集含義,可以借來擴義以指稱給控制電腦的命令指令)。但爲了文字改革,中國語文學界自稱语言学界,「文」子不見了。架空漢字地位,模仿西方拼音文,想作音模式文字,以語爲主軸,仿其以語領文,因語音而有文。難怪蘇教授在下文提出了一則文改經經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
西方語言學始祖索緒爾,在其經典,也即西方語言學的聖經《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就明白指出,索緒爾說世界上有兩種文字系統,一種是以希臘語爲代表的表音文字,另一種是以漢字爲代表的表意文字,而他自己的研究是以西方拼音文爲本。所以,拿西方語言學資料,來硬塞給中國語文去硬套,就是削足適履。
以上是西方語言學和中國應有的語文學(應把「文」找回來,不能再重語輕文)的基本知識。有了這些基礎,我們㞊可以審視蘇教授的第三節所指的事情,是否正確。
第三節「音码能使汉字形神俱灭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
答: 蘇教授這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是個語文的表象,不是實情。
語是有恴義的音訊之響聲,文是有意義的視訊之符號。語和文,能相互對應,是因著腦中對兩種訊號形式的解義,而作橋樑,將之對應。因著腦中的意念要表達,要成文字就文字,要成語言就語言。所以,人可以刻意地,將意念要表達的意思以語講出(或腦生音講出)再以文依音訊一音節一音節地對應到一個漢字一個漢字,這就是造成「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的錯覺。蘇教授的這句子,應可更正作:「文字是記錄意思的符號,漢字用來記錄意思也可刻意指定地記錄漢語(音,等同把漢字當音符用),同時漢字也可因著漢語所表意思而記錄相同意義之漢語(完全用不同結構形式不同字彙和文法結構(大陸把「字彙」稱作「词汇」是不正確的,词汇=宋朝的詞的河流匯集處)」。同一句意思的話語,是可用不同字來記錄,祗要意思一樣便可以達到記錄之功(即順利溝通)。如:語音講「上班」,文字可以記作「工作」,又因方言之別,也可記作「返工」(粵)。語和文,在形式表達上不是像拼音文那樣地固定一對一的,而是可以很自由地不同,祗要意義相同即可。同一意思的一句,語可以有多種說法(就有許多句),而文也可以有多種寫法(就有許多句),換言之,語和文的對映是多對多關係,而非一對一且唯一一式。這是漢字的活潑性,它給中華民族生息之炁(能量energy,今人用「氣」air實不正碓。)。
事實,文字是以筆劃之形記錄心思意念的意義的。語言是以口發之音傳播心思意念的意義的。兩者都是意思傳達的表現,祗是形式(管道)不同。文字可用筆記錄在紙,語音要靠錄音機器;電腦時代,兩者都可以存入電腦記錄(電腦檔案格式也不同),抽取出來是給人感官感覺方式和傳播方式不同,即蘇教授所言的「形式」。語言走聲音聽覺,文字走符號視覺,這兩種感知管道的了義結構是不同的。首先見證於:多音節單字word的語文,書寫文字時需要空一格作斷音以區隔此一單字和下一單字,而聽取語音時不需斷音作單字間區隔。所以漢拼纔會遇到同音字識別問題不能解決,以致文字改革的拉丁化中文完全被這攔路山河擋住,完全無法越雷池一步,祗能走到漢語拼音停在那裡,前進不得,纔有一九八六的無限展延文字改革工作(就是失敗了)。
「符號」譯自西洋語言學始祖索緒爾的sign,它不是一個可見之symbol,而應譯作「表徵」,是顯現意義的訊息。把sign當成symbol是一個誤譯,這也是中国语言学界踩到的地雷誤區(最後可導致「文字是個音符。漢字不表音故不科學所以漢字應改爲abc拼音的拉丁化中文」這樣的悖論)。signifier + signified = sign, 譯名有多個版本,通常見:能指+所指=符號。signifier是顯示之訊息(任何形式),signified是訊息所指的標的事物,兩者合起來是單向溝通的完成,即是表示徵象。signifier可以是文字,signified可以是語言,sign便是欲溝通的意義。不知是無知,不懂西文或故意譯,成了「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即使「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也是具有三種狀況(如下圖):
/1.意念思想的意義 (文字的原本功能;對應形式多對一)
文字是記錄顯現傳播{ 2.語言speech的意義(文字的記語功能;對應形式多對多)(註)
\3.語言speech的聲音(文字的音符功能;對應形式一對一)
註:「語言」當作language語文的中譯,也是一個陷阱、誤區。speech特譯作言語,不符習慣,少用致誤會更甚。
文字的三項記錄功能,祗選第三項的音符功能代表全部,又是以偏蓋全的詭辯技倆了!其實這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是文改經經文。其目的是借用這種表象,以達到引申的最終目的:「語言是第一性,文字是第二性。文字是依附在語言之上」。由此可得:「拼音文字充份表音記錄語言,纔是文字的最進步形式(借用文字民族三對應論,註),纔是最科學的文字。」,借用了西洋科學(其實是人文科學)的高帽「「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科學教(祗認自然科學)盛行的國度裡(搞不清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去看一下推普聖經《现代汉语词典》便知),要把文字如何改成拼音文字都難受到阻攔。引申出「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便能使人順理成章地接受:「漢字不表音,是不科學的,是落後的」(這個「科學」其實指手寫效率及因語而學字之「馬上會」速效);所以漢字一定要改成拼音文字纔可以。(其實八成漢字是形聲字,形符加聲符組成,說漢字不表音實在亂吹噓。但聲符不是唯一,即是配合了意義表達,所以一個音的聲符可以有許多個,造成漢字(形聲字)不表音假象。尤其幾千年歷史,讀字音產生的語音,因北方遊牧民族入侵,造成語音變異,即使原本的文字再表音也成了不表音了。這可不是漢字的錯。蘇教授這話是放出來亂的,爲消滅漢字鋪路。)
註:文字民族三對應論,引申自馬克思抄襲法國盧梭著《論語言的起源: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摹仿》,謂:「象形文字對應原始民族,符號文字對應野蠻民族,字母文字對應文明民族。」
在上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符號」,其原文是「sign」。sign本義表現徵象,不一定是眼可見的symbol那樣的符號,也可以是各種形式的訊號signal、訊息message。訊號是人感官能感受的各種能量擾動,能引發人各種意念思惟。訊息是經組織的意念藉訊號形式傳播。符號symbol是黏附在平面的點線面組成的形狀,藉反射光而給出光訊;是更廣義的表徵sign的一種。把表徵sign譯成符號,又是一種以偏蓋全的論述。
如:(1) https://hob.gseis.ucla.edu/HoBCoursebook_Ch_2.html
Chapter 2. Writng 節《Writing and language》
Writing is characterized as a set of marks or signs that are able to record language....Signs are also used to indicate quantities, to draw maps of stars and features in the landscape, to record events or make calendrical systems. These do not need to be the record of language, but might function to communicate directly about features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 relation of writing to speech has also been a matter of considerable debate, and the notion that writing might be a separate system (not only a record of spoken language) makes sense when we consider forms like trademarks, alchemical symbols, or cipher codes as writing. Some of these have no correlates in speech, and can only be described or referred to, not pronounced or used in spoken communication. The systems of proto-writing are not records of speech, nor do they correlate with language, but are representations of things: quantities, identities, and entities. The marks can be described verbally, but they are not transcriptions of sentences or statements, and instead stand for concepts and objects.
(Proto-writing suggests a linear development from one form of sign making to another, but cultural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vary. In some places, like Egypt, signs were associated with language from their first appearance. In other locations, such as among indigenous peoples of North America, sign systems were highly developed but never represented language in the same way as alphabetic or cuneiform systems.)(英文不好,找google翻譯)
節《New World proto-writng》
Most of these notions have been subjected to scrutiny and rethought, both for their cultural biases (they ignore alternative traditions of advanced oral culture), but also, for their intellectual shortcomings (writing need not “record” speech but can function independently文字不需要“記錄”演講/語言,但可以獨立運作). [See the Spotlight: Literacy Debates].
Chapter 3. Literacy in the Ancient World 節《Writing System》
Cuneiform, however, became a widely-used script in the ancient world, adopted for use by a variety of different languages—ancient Sumerian, Semitic languages (Akkadian, Assyrian, and Babylonian) Indo-European and now extinct languages.
外文資料顯示:主角是更廣義的sign,是記錄概念(意義),而不是中国语言学界所認知的狹義的symbol——表徵sign祗對應思想概念之意義而非專對語言,也非更狹義地(如symbol)專對語音。而文字方面,一種文字系統是可供不同語言(音)使用的,如楔形文字。
(2)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writing
About 3000 BCE, writing began to imitate spoken language and extended outside of accounting.中譯:大約西元前三千年,文字開始模仿口語並擴展到會計之外。→這裡是指用文字來記錄語言之意義。可見文字的本有功用是記錄意念思惟,更不是記錄語言之音。
Writing as a system of signs 中譯:文字是作爲一個表徵系統。→文字不光是一個線條組成的symbol符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