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回复: 0
|
反詐各有辦法 各國是如何應對肆虐全球的電騙集團
[复制链接]
|
|
電騙集團近年肆虐全球各地,手法層出不窮,令不少民眾受害,為此多國均立法打擊及加強監管。分析多國防電騙法例顯示,愈來愈多政府要求企業同時承擔反電騙責任,尤其銀行、金融機構、電訊營銷商和數碼平台不得事不關己,需要積極配合追蹤個案,違者需賠償受害人損失。

英國支付系統監管機構去年10月頒布新政策,應對用戶授權支付欺詐個案(APP Fraud)。這項新政策適用於英國所有合資格金融機構和銀行,若用戶在授權支付期間遭到詐騙,用戶所屬銀行要賠償被詐騙的費用,最高賠償金額為8.5萬英鎊(約80.2萬港元)。過去銀行可以選擇自願賠償,新規要求銀行強制實施。
部分國家防電騙法規及漏洞
英前年累計損失逾40億
英國當局頒布的《金融年度詐欺報告》顯示,英國民眾單是2023年遭授權支付欺詐,累計損失近4.6億英鎊(約43.4億港元)。英國金融服務機構向當局報告的授權支付欺詐個案,2023年累計超過23.2萬宗,較2020年急增12%。新政策規定,如果客戶明確授權銀行等支付服務提供商(PSP)進行可疑付款,其後蒙受欺詐損失,PSP無需承擔責任,但PSP仍有追討責任,即銀行方面留意到可疑行為,必須配合當局調查、設法追回被騙款項。
歐盟建議詐騙責任轉移銀行
歐盟反詐騙辦公室近年提出設立詐騙責任轉移制度,如果銀行等機構未能完善客戶身份驗證等程序,令客戶蒙受欺詐損失,銀行需要擔責。客戶遭騙徒冒用金融機構名義詐騙個案中,相關金融機構若未及時預警,也需承擔部分責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考慮頒布類似措施,若客戶遭冒用金融機構名義的詐騙,可以向銀行尋求補償。
新加坡本月初通過新法案,擴大警方打擊電騙權力,如果有證據顯示有民眾疑似正被詐騙,警方有權無須事先通知,即凍結這些人士的銀行賬戶、暫停可疑交易。泰國計劃本月頒布行政命令,要求銀行和電訊運營商承擔預防電騙責任,如果使用其服務的用戶遭詐騙,相關企業需賠償損失。
網絡安全事務專家指出,現時多地電騙猖獗、手段多樣,各地政府都意識到僅靠單方面力量,無法獨立承擔打擊詐騙的責任,也無法顯著提升防詐騙效率。預防電訊詐騙需要政府、企業與相關機構共同擔責,提升民眾防詐騙意識,共同面對潛在威脅。
國際刑警警告電騙園犯案 亞洲多國籲民眾提高警惕
國際刑警組織去年11月向195個成員國發布橙色通知,警告東南亞部分地區的電騙園區正擴大規模、實施有組織的人口販運犯罪,受害人主要來自亞洲,亦陸續有歐洲或非洲國家居民受騙。國際刑警組織強調,犯罪團夥以高薪工作等虛假承諾引誘受害人,目標從教育程度較差的低收入群體,逐步轉向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韓國和新加坡等國家都發出警告,呼籲民眾警惕。
國際刑警組織人口販運和非法移民部門署理協調員埃斯皮諾薩稱,電騙園區犯罪團夥的目標,已轉向擁有大學學位、熟練使用網絡,甚至精通資訊科技(IT)技術的年輕人。埃斯皮諾薩解釋稱,犯罪團夥利用年輕人急於搵工心態,宣稱提供門檻較低、報酬豐厚的工作,包括翻譯、編程、文書、客服或模特兒等。受害人被騙入園區後,便會被沒收護照,被迫從事電騙。
埃斯皮諾薩建議,求職者在瀏覽網站或社媒招聘時,需留意相關職位薪酬是否異常高,企業辦公地點是否位於東南亞或部分中東國家等高危地區。如果僱主聲稱應聘者要赴海外面試,或面試地點與實際工作地點不同,很可能涉及電騙,求職者應提高警惕。
韓求助個案同期增四成
韓國外交部去年2月警告,韓國國民遭電騙被綁架至東南亞國家的個案有所增加,當局去年1月收到38宗求助個案,較此前一年同期增加四成。韓國外交部稱,當局發現多數受害人被誘騙赴泰工作,隨後被綁架進入緬甸和柬埔寨等地的園區。韓國政府已頒布針對泰緬邊境地區的旅行禁令,並發布特別旅行警告,呼籲前往泰國等地旅客留意。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賓和摩洛哥等國家,都陸續發布警示,提醒民眾不要輕信赴泰國等國家從事高薪工作的說法,若遇到危險需及時報警求助。
星法案成全球首例:警方有權凍結受騙人賬戶
新加坡國會上周二(1月7日)通過《防詐騙保障法案》,授權警方合理懷疑有民眾遭到詐騙、可能向騙徒匯款時,向銀行發出限制令,凍結受騙人銀行賬戶並限制交易。法新社報道,新加坡相信是全球首個透過立法,限制詐騙受害人進行銀行交易的國家。
該法案規定,警方如果掌握確鑿證據,證明某人即將從銀行賬戶向騙徒匯款,即使是自願行為,警方與負責調查金融犯罪的新加坡商業事務局均有權要求銀行,暫停此人所有銀行交易。受限服務包括從自動櫃員機提款、信用卡交易、私人貸款、銀行轉賬和操作手機銀行等。
法案規定每次限制令最長持續30天,最多延長5次,意味針對個人的限制令最多可持續180天。受限人士如需從賬戶提取資金,繳納醫療費用或生活開支,可向警方申請並提供證明。
內政部長孫雪玲表示,新加坡現有防詐騙措施還未完善,難以阻止受害人深陷騙局時自行轉賬。去年1月至9月間,新加坡所有電騙案件中,自行轉賬佔比達86%,損失金額佔整體達94%。孫雪玲舉例說,有長者深陷「殺豬盤」騙局難以自拔,被騙徒騙取40萬坡元(約226.7萬港元),直至耗盡積蓄才醒悟,再想追回被騙款項為時已晚。
旨在爭取時間說服受騙人
新加坡部分議員建議法案允許受限制者自行解除限制,但孫雪玲表示此舉風險極高。她強調新法案旨在保護民眾免受傷害,亦尊重民眾自主選擇,限制令是警方萬不得已才會採取的措施,旨在爭取時間說服受騙人,尋求其家人協助、令其認清遭到詐騙的事實。
法案另外規定,如果受騙人願意授權可靠親友監控自己的銀行賬戶,警方會考慮不強制發出限制令。但若受騙人在限制令180天期滿後仍執迷不悟、繼續向騙徒轉賬,所有損失都要由受騙人自行承擔。
澳專家促企業機構 完善個人資料保護機制
澳洲政府去年11月公布新版防電騙法案草案,考慮賦予澳洲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更大權力,允許該部門要求銀行、電訊企業和社媒平台加大打擊電騙力度,保護消費者權益。澳洲多名網絡專家建議當局在法案基礎上,敦促各間企業和機構完善個人資料保護機制,避免用戶資料外洩,增加電騙風險。
澳洲軟件公司AvePoint產業與政策主管莫里斯表示,電騙騙徒現時變得更為狡猾,僅靠當局施壓企業及機構加強防範,並非應對電騙的萬靈丹。莫里斯認為在網絡發達的時代,防止詐騙的有效策略需以保護個人資料和私隱為基礎,令騙徒沒有聯絡誘騙潛在受害人的可乘之機。
阻詐騙團夥篩選潛在對象
莫里斯指出,詐騙團夥通常會收集大量網絡用戶的個人資料,從中篩選潛在電騙對象,再針對性展開網絡釣魚攻擊,不論是銀行、企業還是社媒平台,保護用戶的敏感資料,加強安保和防篡改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電騙風險。
對於澳洲政府的新草案,莫里斯建議當局完善監管措施,要求企業和機構主動提供保護用戶個人資料和機密數據的方案,培訓員工學會識別數據外洩漏洞,或由當局檢查資料儲存設施的運作情況及其安全性。莫里斯認為這些做法能夠從根本上降低詐騙風險,保護用戶私隱。
美國軟件公司Diligent副總裁兼亞太區經理伯格倫德認為,澳洲企業可以主動加強治理網絡安全,包括定期進行風險評估、修復數據外洩漏洞,安排員工接受網絡安全培訓等。企業配合當局主動加強網絡安保措施,也有助提高打擊電騙的效率。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