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339|回复: 10

普洱茶大事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2006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份與入倉一直是普洱茶為人所質疑與詬病之罩門,進入濕倉一二年即能以陳年老茶的名義來賣,發霉當陳化,年份以倍數灌水,哄抬價格,而消費者在不知所以、無法求證的情形下,卻只能盲從。事實上對於老茶而言,茶商根本不用懼怕普洱茶真實年份曝光,因為價格由市場決定,如果老茶品質好、供不應求,就算年份就是少了十年二十年,也無礙其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消費者與茶商應該都可以最嚴謹的角度、如治學的態度般,探討普洱茶的歷史,而不只是單純以商業手法來吹噓年份、藉以哄抬價格或取不當利益。本文針對普洱茶的年份來做探討,尤其針對雲南七子餅的部分,讓普洱茶年份不再永遠是個盲點。
有關普洱茶書籍
許多消費者對於茶的認知,僅只是解渴或社交功能,對於茶文化沒有切身性的需求;這也是台灣雖然對於茶品的需求量那麼大,但卻一直無法深耕成為文化一部分的原因。普洱茶亦然,進入台灣至少五十年以上,但至今無論消費者或茶商卻仍然對普洱茶不甚了解,坊間充滿的不是文化,而是神話。雖然普洱茶文化非一年半載可以一窺求究,但是將普洱茶的正確知識傳遞給消費者,是身為茶商的責任也是義務,茶商本著職業道德,不斷增進職能是必要的。
近幾年坊間出現過不少介紹普洱茶的專書,但多數根據製作市場需求,以商業考量為主;做為有歷史價值的參考文獻並不多,且在台灣更為少見。『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志』、『雲南省下關廠志』、『中國普洱茶』、『普洱茶文化』,以及『2002年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等雖仍有許多歷史論斷仍待深入研究,但仍較具文獻參考價值。而由台灣文字工作者曾志賢所撰述的『方圓之緣』一書,雖介紹茶品不多,較少商業氣息,可說是普洱茶文化傳承的代表作。而其他書籍都只能當作普洱茶的初學入門,商業書籍僅供參考。
普洱茶年份斷代
  在普洱茶的年份裡,有幾個特殊意義的年代需要去探討與了解。筆者整理出一些資料,出現的年代意義與坊間所強調的年份多有衝突之處,可讓讀者加以思考。普洱茶品茗的愛好者中,多未曾參與或見過這些茶品的製作,而在戰亂的年代裡,文獻的取得更加困難,尤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就算是雲南省國營製茶廠所留下的資料也多是在1980年以後,在這之前的文獻多有缺漏,廠志的完成,許多都是依賴老製茶人的記憶所編撰。現代市場所談及的普洱茶年份,從百年前到當年新製茶,而在1980年以前有多少茶商真正去過雲南,且能了解其使用茶菁與製茶程序(1979年曾有香港茶商前往下關廠參觀)?多數普洱茶人都未存在於那些老茶當時在雲南製茶的時空,年份的真實性如何得知,尤其那些在1956年就已經完全消失的民間私人製茶廠?本文將只針對現存的二家國營廠的歷史文化背景,摘錄其廠志以及一些國營廠的老茶人的記憶,綜合整理出一些較具爭議的資料,讓普洱茶的愛好者參考。
孟力海茶廠
1938~1966
1938年民國政府令中國茶業公司派專員鄭鶴春與技師馮紹裘來滇,經調查,雲南有發展茶葉事業之經濟價值。於當年12月16日成立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1944年改名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此名稱沿用至1950年。
1940年創建佛海實驗茶廠,由范和鈞先生擔任廠長。
1941年秋,完成基礎廠房,試驗生產第一批滇紅。『….綠茶銷印度78箱,銷緬甸56箱,七子餅茶銷泰國462擔,….』,
1942年持續建廠,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役爆發,中茶公司下令所有職員工撤退製昆明。職員工一週內快速完成建廠任務,但機房通電後隔日立即拆遷,所以當時佛海茶廠應並未製茶,而所生產的緊茶及圓茶並非由廠方自製。而是『扶助茶農茶工自產自銷,凡自願經營緊茶業務的,皆可由我廠出面擔保,向當地富滇銀行貸款,製成緊茶後,交由我廠驗收,合格者由我廠統一運銷…』(范和鈞口述)。
1944年一度復業又立即停業,『恢復生產紅茶43擔收購當地私商緊茶3268馱』。
1950年『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創立,簡稱省茶司。
1952年佛海茶廠再次復業。『註冊商標統一為中茶牌,開始是紅印中茶牌,就是中茶的茶字是紅色的,到了50年代末期改為綠印。』
1964年省茶司改名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期間也更改過多次名稱。
  
1972
1972年6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孟力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孟力海茶廠為74、75開頭,末尾為2。
1976~79年孟力海茶廠外銷出口多以麻袋與紙箱包裝的散茶為主,緊壓茶只有7452及7572二種。
1979年以後外銷出口開始出現多樣化拼配的茶品嘜號,如7542、7532、7582等。
1981年省茶司接受香港利安茶行訂單,由孟力海茶廠製作7572青餅。
1985年香港南天貿易公司開始向省茶司訂製8582青餅,由孟力海茶廠製作。
1988年孟力海茶廠大益牌商標正式開始啟用,此時期只生產茶磚。
1989年6月20日大益牌正式註冊為孟力海茶廠主要之外銷品牌。
1994年開始生產大益牌七子餅茶。開始籌備股份制公司化。
1996年正式改制成立為西雙版納孟力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省公司營運不善,茶廠自行接受茶商訂單,茶品規格包裝多樣化。
下關茶廠
1941年(民國三十年)蒙藏委員會派任桑澤仁與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省茶司)商定,共同合資于大理下關創辦康藏茶廠,也就是下關茶廠的前身。主要加工緊茶、餅茶銷西藏地區,加工沱茶銷四川。至目前為止,緊茶與沱茶仍然是下關茶廠主要的特色產品。1942年加工的緊茶銷往西藏、四川,及雲南省當地少數民族地區,註冊商標為『寶焰牌』。1949年停止生產。
  1950年改名為『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分公司下關茶廠』,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統一使用『中茶牌』商標,從此各國營茶廠統一沿用『中茶牌』至今。1955年,下關地區歷史悠久的私人製茶商號全部納入下關茶廠。期間,與
孟力海茶廠相同更名多次,1959年又恢復為雲南省下關茶廠。
1990年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寶焰牌(緊茶、餅茶、方茶)註冊商標正式啟用,1992年松鶴牌沱茶註冊商標正式啟用。1994年由雲南省下關茶廠、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重慶渝中茶葉公司、雲南省下關茶業綜合經營公司、下關茶廠職工持股會,共同發起組成『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下關茶廠正式規範為雲南下關茶廠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52~1968
1951年緊茶統一規格,每個238g,每筒七個,每擔30筒。
1952年中國茶葉公司所屬系統內公司統一使用『中茶牌』。下關茶廠開始生產七子餅茶。進入60年代因原料調撥計畫和加工產品的分工,下關茶廠以沱茶與緊茶為主要產品,圓茶只少量生產,多數計畫交由孟力海茶廠。
1953年茶廠通過試驗,將餅茶揉製由布袋揉成圓型後,再用十八公斤重的鉛餅加壓的方法,改用鋁甑直接蒸壓的方法。
1955年經省公司批准,緊茶規格由心臟型改為磚型,先生產10噸到麗江等地試銷並徵求消費者意見。同年,省公司通知茶廠對出口緊茶進行人工後發酵試驗。
下關茶廠七子餅茶形狀由凹型底改為平底。
1956年按股合併私營茶莊或茶業公司于國營企業,從此結束私商經營茶業的歷史。
1958年試驗成功高溫快速人工後發酵,達到縮短發酵周期、降低成本的效果。
1960年批准量產250g普洱方茶。
1962年開始生產125g沱茶。
1963年邊銷緊茶內包裝改用牛皮紙袋、麻繩捆渣,改變長期以糯葉包裝。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影響,緊茶寶焰牌改為團結牌;而心臟型不利於機械加工、包裝,遂停止生產,1967年開始生產磚型緊茶,配料與加工工藝不變。
1968年為配合茶廠定量定量供應的原因,沱茶重量從原來的125g改為100g。
1972~1978
1972年經省茶葉公司批准,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同年六月,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才正式成立『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茶葉分公司』。經省公司批准恢復七子餅茶生產。
1973年昆明茶廠吸取下關茶廠緊茶渥堆發酵的原理,再經高溫高濕人工速成的後發酵處理,製程現今的雲南普洱茶(熟茶)。
1975年試製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專供香港天生行,由該行轉銷法國市場銷售。
1976年省公司召開全省普洱茶生產會議,要求昆明、孟力海、下關三個廠加大生產普洱茶(渥堆熟茶),並決定茶品嘜號。下關廠為76開頭,末尾為3。
1978年下關茶廠原本產量不大的圓茶(七子餅茶),因原料調撥困難,省公司將生產計畫下達給孟力海茶廠加工。
1979~
1979年香港天生行到下關廠參觀,1980年再偕同法國茶葉批發公司、專欄作家、醫學博士等一行人到廠參觀。
1983年因訂單需求,向省公司申請恢復製作七子餅茶,唯量少以供應日本外銷訂單為主。
1985年為解決廠內的野生茶(荒野茶,又稱大樹茶)出路問題,經抽樣送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鑑測,結果確認屬茶科植物,可飲用。
1986年班禪參觀下關茶廠,希望恢復心臟型緊茶的生產,並當場訂購500擔,由下關茶廠加工後運交青海省政協;而當時亦在省內邊銷茶區銷售一部分,但數量不多。
1987年底台灣開放大陸探親,1988年底台灣茶藝界一行十四人到下關茶廠參觀。
1988年為解決中檔原料過多,開始試製加工「丙級沱茶」。
1989年昆明茶廠開發出旅遊微型沱茶。下關茶廠於1997年生產3g微型小普洱沱茶,主要出口日本。
1992年松鶴牌沱茶(內銷)註冊商標正式啟用。
1993年開始生產「一級沱茶」。
1996年茶廠決定將廠徽圖形做為產品標誌,壓制在甲級沱茶上,以取代原來壓制在甲級沱茶上的「甲」字。
結語
  本文不對前述的資料加以解釋或附會,只要對普洱茶歷史稍有注意的消費者都應該知道筆者想轉達的是何種涵義。有許多歷史背景剛好可以彰顯出當時的普洱茶品的真確性,而不是只有以口述相傳、以訛傳訛的所謂見證。如此,身為消費者的您,是否多一些對普洱茶年份的了解了呢?至於紙張、印刷、餅模、拼配等與年份相關的部份較為複雜,本文不再冗述。
很感謝前孟力海廠長現任六大茶山茶業公司阮殿蓉董事長、現任孟力海茶廠廠長鄭躍、副廠長李易生、左建明部長,大渡崗廠長李正行、下關茶廠經濟部經理譚金慶的接待、指導與提供資料。也感謝多位默默再國營廠工作數十年的老茶人,接受筆者的訪談。多位先進的協助,才能獲得許多珍貴資料,再次感謝!


-=-=-=-=- 以下内容由 普茶莊石昆牧 在 2006年04月02日 10:04pm 时添加 -=-=-=-=-
2003年春    石昆牧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mxm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0-2006 0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了不讓JS將進入濕倉一二年即能以陳年老茶的名義來賣。
所以tea9333兄的一番好意怎能讓它石沉帖海呢。
還是把它搬來前面較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0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吐血!!超长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06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bololo 于 6-10-2006 09:56 PM 发表
吐血!!超长的文章-.-

吐血好過皮包出血啦。
除非你是超有米的人。
相我這種沒米人家就要爬多點帖、看多點大家的好帖及分享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06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野十狼 于 6-10-2006 11:14 PM 发表

吐血好過皮包出血啦。
除非你是超有米的人。
相我這種沒米人家就要爬多點帖、看多點大家的好帖及分享咯!

可是我不行啊-.-我顶部顺~受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看到一本書“云南普洱茶”
它是以科學、客觀、真實系統全面去講述普洱茶。很淺白,我倒覺得不錯。
不知大家有何高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0-2006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野十狼 于 7-10-2006 12:37 AM 发表
我最近看到一本書“云南普洱茶”
它是以科學、客觀、真實系統全面去講述普洱茶。很淺白,我倒覺得不錯。
不知大家有何高見?

书名是?可以分享吗?我很有兴趣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o琪琪Ve 于 7-10-2006 02:37 AM 发表

书名是?可以分享吗?我很有兴趣看看!

“云南普洱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0-2006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野十狼 于 7-10-2006 08:39 PM 发表

“云南普洱茶”

啊?那里买的-.-什么书局?我在大众都找不到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6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bololo 于 7-10-2006 11:48 PM 发表

啊?那里买的-.-什么书局?我在大众都找不到好书~

這本書是我在間茶行無意中發現的。最近kenleong兄發表的帖中的“周紅杰談普洱”
他就是主編。

[ 本帖最后由 方野十狼 于 11-10-2006 10: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5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1-2024 10:33 PM , Processed in 0.11131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