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094|回复: 38

正法之流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12-2007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簡介:林欣(Mahinda),1971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省。中學時代皈依佛教,大學時代開始研究<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畢業後於廣州市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其間曾到西雙版納、五臺山、西藏、緬甸等地考察參學。於2002年7月至緬甸帕奧禪林出家受具。

雖然諸佛世尊所覺悟、所顯示之「法」是常住不變的普遍真理法則,但諸佛的正法、律,也即諸佛世尊用來闡述&#65378;;法&#65379;;的教理教法,卻是緣生緣滅的,必定遵循諸行無常的自然法則。
在《律藏》中記載:過去的毗婆尸佛、尸棄佛及毗舍浮佛因為疲厭而不廣為聲聞弟子說法,不制立學處,不教示波羅提木叉,導致其正法於彼佛滅後不久即行消失;而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及迦葉佛因為不疲厭為聲聞弟子廣說正法,制立學處,教示波羅提木叉,其正法於彼佛滅後仍然得以久住。

現在的喬答摩佛陀所教導的正法、律也將如此,必定是緣生緣滅的,因為一切有為法必定是無常的。佛陀的正法、律在流傳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生改變,這也是世尊早有預料中事。

世尊曾經用阿那伽(巴 anaka)戰鼓的故事來比喻正法的未來命運:
「諸比丘!過去久遠劫時,有一個名叫達薩拉哈(Dasaraha)的剎帝利,擁有一個用來報告時間及警報的戰鼓,名叫阿那伽戰鼓。
「此戰鼓每天都為城裏的人民報告時辰。若遇到緊急事件發生時,士兵們更是大力地將戰鼓擂得震耳欲聾,以便讓人民做好防備。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個簇新的戰鼓慢慢地出現了剝落與裂痕。達薩拉哈見此情形,趕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將裂痕換補上去。之後,當鼓皮也出現剝落與裂痕時,他們同樣地換上了新鼓皮。
如此重復地換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來的木片與鼓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如是,世尊問諸比丘說: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這個阿那伽戰鼓還在嗎?」
「世尊!戰鼓還在。」
「它還叫阿那伽戰鼓嗎?」
「是的,世尊!它還叫阿那伽戰鼓。」
「這個戰鼓還是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呢?」
「世尊!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阿那伽戰鼓了,因 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換掉了。」
「諸比丘!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法於未來也將出現與阿那伽戰鼓一樣的情形。到了某個時候,會有一些比丘因為當時的形勢所需,或由於個人的貪心、欲望、無明,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換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來的聖教將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所剩下來的仍然被稱爲‘佛教’,但實際上,佛陀的教誨已經蕩然無存了。」(S.20.7.;雜1258)

導致佛陀正法之流變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方便的發展演變,第二種是無知的歪曲篡改。

1、佛陀在世時,追隨佛陀修行的弟子包括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根基的人士,他們在聽聞佛法、修持佛法及證悟佛法方面,都會隨著各自不同文化程度、社會閱歷、根性愛好、修持經驗來認識和理解佛法,於是,對世尊所宣說的教法與戒律在詮釋與實踐上也就出現一些差異。之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佛教傳播地區的不斷擴大,信徒隊伍的日益增加,弘法者為了使佛法能夠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內生根發芽、發揚光大,必然或多或少地會考慮所傳播地區的文化背景、社會形態、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環境條件、政治因素,以及信眾的根基、素質等,適當地把佛法作一些調整,以適應當地的具體情形。於是,從一味的佛法中便發展出許許多多接引不同根性眾生的方便善巧法門。

2、從經律中的記載可以知道,對世尊正法、律的歪曲誤解,早在佛陀住世時期就已經存在,比如:波逸提第68~70條制戒因緣中的阿梨吒比丘、騫荼沙彌,嗏帝比丘(中201&#8226;;嗏帝經;M38.大貪愛行經)等所生起的惡見,即是對世尊正法、律的有意歪曲。

佛陀入滅後,僧團有了走向墮落的傾向,一些比丘生活開始腐化,有些人甚至開始擅自篡改佛法。在漢譯《付法因緣傳》中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情形:
阿難遊行至一竹林,聞有比丘誦法句:「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糾正此比丘說,此非佛語,今聽我演:「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此比丘即向其師說阿難語,師告之說:「阿難老朽,言多錯謬,不可信矣。汝今但當如前而誦。」
佛滅百年,跋耆比丘乖違律制,又有大天唱五惡見事,開教團部派分裂之端倪,於是產生了保守傳統的上座部及激進革新的大眾部之分。此後各部之間眾說紛紜,各行其是。佛滅五百年以後,有「般若」、「方廣」等新學興起,隨後各地又傳出許多新編纂的經典。這些新學經典也採用「佛說」的形式,其中有些是對傳統經典的發揮,但更多的是開顯「深奧殊勝」之義理。因新傳出之經典有異於傳統的三藏經典,故凡承認新學經典者稱為「大乘」,而執「大乘非佛說」者則被貶為「小乘」。至佛滅一千二百年頃,咒術、祭祀、儀軌、鬼神信仰等神秘主義,及淫欲、貪婪、忿怒、我慢等障道法更混入佛教,遂致清淨之佛法逐漸淪為與梵魔外道同流。


世尊在《像法經》中如此對迦葉尊者說:
「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僞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減。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雜906;別雜 121;S.16.13.)

佛陀的教法不可能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毀滅,也不會遭到惡王的破壞、政治的迫害、外道的攻擊而滅亡,唯一可以使佛法趨向滅亡的因素,正是傳承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正所謂「獅子身中蟲,還食獅身肉。」佛法的最終衰亡,將敗在那些身披袈裟、販賣如來的佛門敗類手中。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由於住持佛法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不學無術、放逸墮落、追名逐利者,他們不敬善友、不重傳承、不學經教、不持律儀、不修止觀,對佛法缺乏真修實證。這些人由於受到貪欲、名利、地位、供養等諸惡法的侵蝕,在住持佛法的過程中,不斷地把他們已受到了污染的知見加進到世尊的正法、律中,造成了正法的逐漸衰落與消亡。

正法流變與衰敗的原因更有一部分是出自那些執著於「邪勝解」(micchadhimokkha)者。由於受到無明與邪見的污染,他們把喬答摩佛陀以外的導師、諸神、梵天等視為佛陀,把邪法視為正法,把正法視為劣法,把非律視為律儀,把律儀視為執著。這些人把一些夾雜著邪見的觀點、外道的學說、不純淨的儀式和似是而非的修行方法,慢慢地增添到佛教中來,再結合自己的世智辯聰、修持體悟和禪定經驗,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替換、修改和歪曲,最後,世尊的正法、律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然而,因為這些經過歪曲和篡改了的東西仍然寄生於佛陀的聖教之中,仍然披著「佛法」的外衣,雖然它們與世尊的正法、律相去甚遠,但仍然被稱為「佛法」,這就是相似於正法的「像法」(saddhamma patirupaka)。

從整個佛教的發展史來看,越早期形態的佛法,其變化越小,而越往後發展,變化愈大,被修改與被歪曲的成分也就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九○六)

杂阿含(九○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
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
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5 收起 理由
咖啡豆 + 15 我很赞同这转载文章的内容。楼主较温和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das 的帖子

請問下作者怎樣知道早期佛教是怎樣的?
如果從書本得知,又怎樣能確定書本的真實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das 于 6-12-2007 08:49 PM 发表
世尊在《像法經》中如此對迦葉尊者說:
「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僞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減。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
(雜906;別雜 121;S.16.13.)

佛陀的教法不可能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毀滅,也不會遭到惡王的破壞、政治的迫害、外道的攻擊而滅亡,唯一可以使佛法趨向滅亡的因素,正是傳承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正所謂「獅子身中蟲,還食獅身肉。」佛法的最終衰亡,將敗在那些身披袈裟、販賣如來的佛門敗類手中。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由於住持佛法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不學無術、放逸墮落、追名逐利者,他們不敬善友、不重傳承、不學經教、不持律儀、不修止觀,對佛法缺乏真修實證。這些人由於受到貪欲、名利、地位、供養等諸惡法的侵蝕,在住持佛法的過程中,不斷地把他們已受到了污染的知見加進到世尊的正法、律中,造成了正法的逐漸衰落與消亡。

正法流變與衰敗的原因更有一部分是出自那些執著於「邪勝解」(micchadhimokkha)者。由於受到無明與邪見的污染,他們把喬答摩佛陀以外的導師、諸神、梵天等視為佛陀,把邪法視為正法,把正法視為劣法,把非律視為律儀,把律儀視為執著。這些人把一些夾雜著邪見的觀點、外道的學說、不純淨的儀式和似是而非的修行方法,慢慢地增添到佛教中來,再結合自己的世智辯聰、修持體悟和禪定經驗,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替換、修改和歪曲,最後,世尊的正法、律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然而,因為這些經過歪曲和篡改了的東西仍然寄生於佛陀的聖教之中,仍然披著「佛法」的外衣,雖然它們與世尊的正法、律相去甚遠,但仍然被稱為「佛法」,這就是相似於正法的「像法」(saddhamma patirupaka)。

以上所说,乃我们这些佛教徒应该接受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法与像法
明法比丘
正法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论佛陀出不出世,这些真理都是存在着,只是将之完全的开发显示,则非得仰赖佛陀不可。正法已为佛陀所善说,存在于世间,在世间流传,因为随着风土民情、一知半解、自作聪明、误解、曲解诸多因素,必然会有走样的情况。

大迦叶尊者就曾问佛陀说:「何因何缘先前制戒少,很多比丘得最后智(证阿罗汉)? 而今制戒多,很少比丘得最后智。」佛陀回答:众生变坏(善法退减)。佛陀又说,正法欲灭时,有相似像法(saddhamma-patirupaka)生,相似像法生时,正法则灭。又说有五因缘能使如来正法灭,即:不尊重大师(佛)、法、僧伽、学(戒)、禅定。(《相应部》16.13;《杂 阿含经》906经说,不敬.不重.不下意(谦卑). 供养.依止大师、法、学、随顺(受)教、诸梵行 大师所称叹者。)使正法久住的五因缘,则应 尊重大师、法、僧伽、学、定。

对初步辨识正法与非法的方法,由巴利文《增支部》〈迦摩罗经〉《卡拉玛经Kalama Sutta》(A.3.65),

佛陀对迦摩罗人开示十项不可随便相信的守则,可以供给检视之用。

(1)不要因听闻就相信(anussavena ,anu随着ssava听;report)。
(2)不要因习俗传统就相信(paramparapa;lineage of teaching)。
(3)不要因流传的消息就相信(itikiraya;hearsay)。
(4)不要因宗教经典就相信(pitakasampadanena;collection of scriptures)。
(5)不要因合乎逻辑就相信(takkahetu;logical reasoning)。
(6)不要因合乎推理就相信(nayahetu;inferential reasoning)。
(7)不要因外表的观察就相信(akara-parivittakena;reflection on reasons)。
(8)不要因深思熟虑就相信(ditthinijjhanakkhantiya见审谛忍,ditthi见解、nijjhana审察、kkhanti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 it)。
(9)不要因似真、有可能就相信(bhayarupataya;plausibility)。
(10)不要因沙门是我们的导师就相信(samano no garu;the ascetic is our teacher)。

若遵守这十项原则就可以排除世间一些非法、非律的成份。另外,佛陀也说「法」若引生贪、瞋、痴则是无利益与苦法;若能助益离贪、瞋、痴则是有利益与乐法。佛陀也开示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理,以帮助辨识正法。

早期因经典尚未结集,佛陀提出「四大教法」来辨识正法律与非法律:「诸比丘,若 有比丘作如是语:1『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从佛亲口闻受。』

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 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

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

诸比丘,此是第一大教法,应当学。」

2。若从僧团听闻;

3。从某寺院众多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戒律的长老听闻;

4。从某寺院博学多闻、深具信仰、深入于法、精娴戒律的比丘听闻;都应善加比对、辨识。

(《长部16经》〈大般涅盘经〉第四章.第一至十一段)也由此可见,正法律并不主张盲信「圣教量」(agamapramana圣者所传授之教)。

对像法或末法的警觉,促使佛教徒反省与奋起,寻求解决挽救之道,但有时适得其反。 他们有时只撷取部分的正法如(阿含经),或利用正法再经过走样的演化、包装,加上个人魅力、神通、特异功能、虚假的证道、似是而非的辩证,俨然成为佛陀再世,或超越佛陀,或佛陀的代言人。因此,寻道者(seeker)若心智未开(未证果或未具足正见),或不小心,就会为「非法」所困,甚至断送慧命。


(《嘉义新雨杂志》第3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2007 09: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流变
法味比丘

佛法是一味的,但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的流传到现在,味道已失真且变得非常奇怪。如同一条清净的河流之源头,在流经中、下游的家庭、工厂时,被加进了种种恶臭的废水,河水因此就变得污秽不堪。这就是佛法流变的主因──染污的知见。

佛法是一味的,但众生的病态却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在对治悉檀的情况下,会有许多善巧的方便法门。就好像一位高明的厨师之手艺,为了适应各类食客的口味,就加入了诸多佐料与调味品,以便满足老饕们的口感。这就是佛法流变的助缘──不究竟的方便。

佛法是一味的,看那佛世的圣弟子们一经佛陀开示法要,就能体证法义而自在解脱。彷佛一名熟悉解脱道的向导,直接正确地指引旅客往解脱的涅盘城行去,只要行者照着导师所指示的方向勇往前进,就必然到达安稳的灵山圣境。这就是一味的佛法──不流变。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讲修行的人很多,虔诚拜佛、念佛的人也不少,埋首在文字堆从事佛法研习的人不算少,但解脱成圣贤的人有几个?说到这儿,自己也惭愧!然而,我们偶尔会听到有人批评阿罗汉的圣者是自了汉、小根器不堪领受大法,试问说这等话的人有谁证果、是大根器的佛菩萨呢!这是佛法流变中最大的致命伤──无明的诤讼。

关于佛法流变的因缘甚多,碍于个人智慧有限无法逐一细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离佛日远的弟子们「认不清佛陀的身分了」。有人把佛陀当成万能的天神,开口便是神通玄机,让众生变得神经兮兮;也有人认为佛陀是鬼怪,所以会讲许多灵异感应,使听众耳目一新而趋向鬼道迷信;有的则将佛陀当作小丑,逢人就演戏卖唱说笑,让观众看了捧腹大笑。就在这些弘扬佛法者的无知言行下,真正学佛的人士早已避舍三尺,而初心学佛者则无所适从,让佛陀含冤,佛法不得不恶性流变。

其实,佛法的流变在佛陀入灭后不久就产生了,但那仅限于佛弟子们对佛陀所宣说的法义与戒律的诠释角度有些不一致。之后,随着佛法从恒河流域传播到邻近各地区时,该地域的社会形态、风俗民情、文化背景等,或多或少都跟佛陀当年的时代有所差异。再加上弘传者对佛法的体解也许还不深入,或者是考量环境条件、学者根性等因素,所以增添许多凡夫的我见,或是融入当地宗教仪式等不纯净的外因,导致代代流传,后人不知而随意附合,因此一味的佛法不想流变都不可能。

佛法的流变是无常法印的展现,原本就用不着担忧,凡是世间一切有为法,都在生、住、异、灭的真理法则中,我们又何必呵责佛法会产生流变的现象。那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拙文呢?目的在警愓自己并与同参与共勉──佛教终究会灭亡的,但不要亡在我们的手中。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岁岁平安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12-2007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RICYON 的帖子

請問一下各位師兄,師姐,佛教是不是一定要根據早期的形式才是好?才是最真實的佛教?
佛教不能夠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咪?
我在想2-3千年前的方式是不是適合今天的我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满天神佛 于 6-12-2007 09:06 PM 发表
請問一下各位師兄,師姐,佛教是不是一定要根據早期的形式才是好?才是最真實的佛教?
佛教不能夠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咪?
我在想2-3千年前的方式是不是適合今天的我們?

如果你种一颗榴莲树,几年后它长出来给你吃的果实是红毛丹的话,你就可以说真理是可以随着时代而改变的。

玻璃本来就是玻璃,看起来很像玻璃的plastic不能变成玻璃。这就是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2-2007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YON 于 6-12-2007 09:12 PM 发表

如果你种一颗榴莲树,几年后它长出来给你吃的果实是红毛丹的话,你就可以说真理是可以随着时代而改变的。

玻璃本来就是玻璃,看起来很像玻璃的plastic不能变成玻璃。这就是事实。


榴莲在100年前的品種可能不好吃,還很貴。。。
不過今天改良了,就有很好吃的品種,
多產了,價錢便宜。。


玻璃在100年前容易碎,貴。不能制造很多產品,
今天的玻璃就,便宜比較耐跌,堅固。。。


有了便宜好吃的榴蓮,誰還會要以前的榴蓮?
有了便宜堅固的玻璃,誰還要貴且易碎的玻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满天神佛 于 6-12-2007 09:20 PM 发表


榴莲在100年前的品種可能不好吃,還很貴。。。
不過今天改良了,就有很好吃的品種,
多產了,價錢便宜。。


玻璃在100年前容易碎,貴。不能制造很多產品,
今天的玻璃就,便宜比較耐跌,堅固。。 ...

你的分析,很科学,但也是很符合真理。所有现象乃依条件的集足产生。
所以今天有那么多的伪佛法也是依条件演变出来的。
这些伪佛法应该是你所能接受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YON 于 6-12-2007 09:27 PM 发表

你的分析,很科学,但也是很符合真理。所有现象乃依条件的集足产生。
所以今天有那么多的伪佛法也是依条件演变出来的。
这些伪佛法应该是你所能接受的吧。


如何分辨真偽?
以什么來做標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7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满天神佛 于 6-12-2007 09:40 PM 发表


如何分辨真偽?
以什么來做標準?

在这论坛里,早有人问了同样的问题。
我们也曾经贴上了一些有关的质料。
请多查读佛教法音里的帖子,该可以读到你想知道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07 08: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看到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重罪的咒语。

您认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7 06: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s 于 7-12-2007 08:41 PM 发表
比如看到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重罪的咒语。

您认为呢?



怎麽又在缵牛角尖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07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mAHom 于 8-12-2007 06:48 AM 发表



怎麽又在缵牛角尖啦。  

那么你相信有一个比佛陀还厉害的救世主吗?

为什么,耶稣也能为你洗涤你的罪你不信,念咒就能洗涤你的罪你就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2007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能从小学课本内,"1+1=2"的法则中,预测大学的e=mc2,是有可能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2-2007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8-12-2007 03:41 PM 发表
如果我能从小学课本内,"1+1=2"的法则中,预测大学的e=mc2,是有可能的吗?

这是因为站在后期佛教来看,阿含经等都变成小乘小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07 0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das 的帖子

因为圣经没有写上"如是我闻"...
因为耶教徒令人敬而远耶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07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mAHom 于 8-12-2007 06:48 AM 发表



怎麽又在缵牛角尖啦。  

哪一个在钻牛角尖的在说那一个在钻牛角尖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2007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YON 于 6-12-2007 09:47 PM 发表

在这论坛里,早有人问了同样的问题。
我们也曾经贴上了一些有关的质料。
请多查读佛教法音里的帖子,该可以读到你想知道的问题。


我不是問別人,
你口口聲聲說真佛法,偽佛法,
只想聽聽你的高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7:13 AM , Processed in 1.39169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