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36|回复: 147
|
来,大家一起来学习大护卫经
[复制链接]
|
|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传统 大护卫经 Mahà Parittà (Sri Lanka Tradition) 玛欣德尊者 编译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护卫经序论
一、何谓“护卫经”?
巴利语parittà,音译为“巴利达”,意为护卫、保护、守护。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有一些经文具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够使念诵者和听闻者免除危难,带来吉祥。从祈请念诵护卫经的邀请文中可以知道,护卫经具有能够排除不幸、达成一切成就,使痛苦、怖畏、疾病等消失的护卫作用。因此,经典的编纂者和持诵者把这一类具有护卫功效的经典编集在一起,统称为“护卫经”。
在古代的斯里兰卡,诸大长老们从巴利语经藏中选取了一系列的经典,会编成《大护卫经》(巴利语Mahà Parittà; 新哈勒语为Mahà Pirit Pota[1]),又称“四诵分巴利”(Catubhàõavàra Pàëi[2]),即“四部念诵的圣典”。[3]现在,这四种诵分一共包括了二十九部长短不一的经。[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Mahà (大);Pitit (巴利语paritta,护卫);Pota (巴利语potthaka,书)。
[2] 其新哈勒语为Piruvàna Pot Vahanse,意为“应当恭敬学习之书”。
在《摄律义注》(Vinayasaïgaha-aññhakathà)中提到,背诵此四种诵分是作为一位比库得以免除依止(nissaya)的条件之一。
[3] 这“四诵分巴利”具体在何时编集而成已不得而知。有人认为是在第一次圣典结集之时,有人认为是在其后。还有一些看法认为是在斯里兰卡的Anuradhapura时期。总之,其编成的年代也许可以上推到西元前。
[4] 泰、缅等上座部佛教国家也有《大护卫经》。泰国的与斯里兰卡相同,但缅甸的只有十一部经。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8-4-2008 01:34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所有的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在许多的场合都有念诵护卫经的传统。若有居士前来请求出家,比库[5]们会为他们念诵护卫经;有施主前来寺院作布施供养,僧众们会应邀为他们念诵护卫经。在诵戒日、入雨安居日等,僧人们会在寺院或自己的住所念诵护卫经,有许多寺院和禅修中心甚至把念诵护卫经定为每日的课诵。而在家佛教信徒们则会在逢年过节、婴儿出生、结婚喜庆、祝贺寿辰、乔迁新居、生意开张、生病、亲戚去世、追思先人等日子,邀请僧众到其家中念诵护卫经。有些虔诚的在家信徒甚至还能流利地背诵多部护卫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比库:为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49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护卫经的起源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6]。在巴利语经律中,就有几部经典被认为可以起到保护念诵者的作用。在《增支部·第七集》中收录了一部《蕴护卫经》[7]。在该经中,佛陀教导住在森林中的比库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毒蛇等有伤害性的动物的攻击,在向诸蛇类散播慈爱的同时应念诵该经[8]。在《宝经》中的第二首偈颂,佛陀指示那些鬼神们要勤勉地保护人们。佛陀在《旌旗顶经》中直接教导诸比库通过忆念佛法僧的功德可以消除恐惧和害怕。最明显提到学习、掌握护卫经能够守护、保护佛陀弟子的是收录于《长部》第32经的《阿嗒那帝亚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在佛弟子之间开始念诵护卫经是由于佛陀曾经教导过这些经典。我们并不排除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已有诵护卫经的习惯,如《孔雀护卫经》《鹌鹑护卫经》等。
[7] 这部经也同样地出现在《律藏·小品·小事篇》。
[8] 从该经的因缘来看,佛陀教导此经的目的乃是要求诸比库向四类蛇王族散播慈爱,透过散播慈爱而避免遭蛇咬伤。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8:45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宝经》的义注[9]中谈到:韦沙离城[10]原是个繁荣富饶的城市。但是有一年因干旱、歉收而发生了饥荒。首先死的是穷人,他们的饿殍被扔到外面。由于尸体的臭味,非人[11]进入城内。之后更多的人死亡,又引起瘟疫的蔓延。如此,韦沙离遭受饥荒、非人和疾疫三种灾祸。韦沙离的市民齐集到国王处商议,决定到恒河对岸的王舍城去迎请佛陀前来消除这一切灾祸。佛陀了知此行将能利益许多众生,于是带领五百位比库前往。当佛陀的脚才踏上韦沙离的国土,天上立刻下起倾盆大雨,雨水把所有的死尸冲进恒河,并把大地清洗干净。沙咖天帝[12]也带领诸天前来。由于大威势诸天的会集,多数非人逃散了。世尊站在城门口对阿难长老说:“阿难,你学习此《宝经》之后,拿着诸供器与离差维的王子们一起,在三道城墙之间绕行诵《宝经》作护卫。”于是,具寿[13]阿难在诵护卫经时,用世尊之钵装满水洒向城内各处。就在长老诵“凡会集此……”时,那些非人四处夺门逃窜。在非人离去时,众人的病也随之痊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见《小诵注6》和《经集注2.1》, 亦参见《法句注290》。
[10] 韦沙离城 (Vesàlã):古音译作毗舍离、吠舍厘,意为广严城。位于恒河中游北岸,为西元前六世纪时离差维人(Licchavi,离车)所建立的瓦基国(Vajjã,跋耆国)的都城。
[11] 非人:巴利语amanussa,指人类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天神、龙、亚卡、阿苏罗、鬼、地狱众生等。在此经则是指为害人类的鬼怪。
[12] 沙咖天帝:巴利语Sakka devànaminda,直译作沙咖诸天之主。沙咖,意为“能”,乃天帝之姓。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的喜见城,亦是佛教的护法主神。
汉传佛教将之讹略为帝释、天帝释、释提桓因。
[13]具寿:巴利语àyasmant。由(àyus寿命) + (mant具有,拥有)组合而成。是对比库的尊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应作慈爱经》的义注[14]中谈到:有一年在临近雨安居时,有五百位比库到世尊处取得业处[15]之后,来到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景色迷人的树林中住下,准备在那里度雨安居并精进禅修。但是该林中的树神却不喜欢这些比库,在夜晚比库们履行沙门法时,变现出可怕的形象、发出恐怖的声音来恐吓比库,使他们无法专注、忘失正念,然后再用臭气使他们产生剧烈的头痛。受到干扰的比库无法继续居住下去,不得不离开,前往世尊之处。世尊知道原委后,对他们说:“诸比库,再没有其他适合你们居住的地方,你们唯有住在那里才能达到漏尽。诸比库,回去吧!依那个地方住下来。如果希望诸神不恐吓你们,应学习此护卫经,并以此护卫经作为你们的业处。”于是那些比库依世尊的教导,念诵此经并回到该森林。那里的树神得到了慈爱,欢迎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就这样,那些比库住在那里日夜精勤禅修,最终都证得了阿拉汉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见《小诵注9》和《经集注1.8》, 参见《法句注40》。
[15]业处:巴利语kammaññhàna,直译为“工作的处所”,意为让心工作以培育定力或观智的地方或方法。亦即修行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护卫经的保护作用
护卫经之所以能够起到保护的作用,按其功能来分,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三宝类:这一类的经典乃是透过随念佛陀、正法以及僧团的殊胜功德来达到保护的效果。诸如《宝经》《旌旗顶经》等。
信徒们在皈依三宝时,会念诵如下皈依文三遍:
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佛)
Dhamm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法)
Saïghaü saraõaü gacchàmi. (我皈依僧)
皈依,巴利语saraõa,直译为庇护所、避难所、安全处。而Buddhaü saraõaü gacchàmi直译为“我走向佛陀为庇护所。”“我去佛陀的庇护所。”对于“我皈依法”“我皈依僧”诸句亦同。因为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僧俗信徒们的庇护所、皈依处和安全处,所以,皈依、随念三宝的功德自然就能对佛教徒们起到保护的作用。
还有几部属于礼敬佛陀的护卫经也可以归于此类,如《孔雀护卫经》《月亮护卫经》《太阳护卫经》及《阿嗒那帝亚经》中偈颂的开头部分等。
2.慈爱类:这一类的经典乃是透过对某一类特定的众生乃至一切有情散播慈爱而达到保护的效果。诸如《应作慈爱经》《蕴护卫经》《慈爱功德经》等。
佛陀在《慈爱功德经》中提到经常散播慈爱而达到慈心解脱的禅修者可以获得十一种功德(功效),其中就包括受到非人的喜爱、诸天守护和不会遭受火、毒、刀枪的伤害。因此,慈心的功德能够保护散播慈爱者免除危难和带来祥和快乐。
3.道德类:这一类经典其实是佛陀对其弟子特别是广大的居家信众在伦理道德上的教导和建议。与其把这一类经典视为拥有保护的作用,毋宁说是通过读诵、流传这些经典,能起到提高道德修养、化世导俗的作用。如《大吉祥经》《衰败经》《贱种经》等。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8:53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8: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法义类:这一类经典其实是教导佛法义理的经典。也许传统上认为佛陀的教法本身就具有保护的效果,故也把它们视为护卫经。如《转法轮经》《谛分别经》等。
5.法疗类:这一类经典以讨论觉支法义的三部《觉支经》为主。这些经典记载了通过听闻、思惟七觉支而治愈重病的例子。还有另一部《吉利马难达经》,记载了具寿吉利马难达(Girimànanda)通过听闻和思惟十种禅修业处而治愈重病的例子。由于通过听闻和思惟这些法义曾经治愈了佛陀以及某些弟子的重病,所以通常会在信徒生病时念诵这些经典。
6.称名类:这一类经典罗列了一系列特定的人物或鬼神的名号,通过称颂他们的名号而起到保护的作用。如《吞仙经》罗列了许多过去诸独觉佛[16]的名号;《大集会经》罗列了许多诸天、鬼神的名号。特别是《阿嗒那帝亚经》,透过称颂七位佛陀、四大天王以及呼喊诸亚卡[17]大神将的名号,使佛弟子们避免遭受诸非人、亚卡的干扰和伤害。
然而,无论是哪一类的护卫经,能够产生护卫作用的原因还在于这些经文的本身都是真实语。真实语,巴利语saccavajja或saccavàca,即真实的话语或言而有信[18]。由于佛陀所说的话都是真实不虚的,凭借着这些真实语的力量,可以使念诵者达成所愿。正如在《宝经》中,有十二首偈颂是宣说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由于这些功德都是佛法僧的真实素质,确实是三宝所具备的,因此在这些偈颂的后面都有一句真实语的表白:“凭借这真实的话语,愿一切有情获得安乐。”
同时,佛教徒们相信,由于过去所造作的恭敬三宝、布施、持戒等善业,许多善人命终之后投生到天界。这些天界的善神们自然也恭敬三宝、喜欢善德和守护拥有善德的人们。正因如此,在每次诵护卫经之前,都会念诵:“愿普轮围界,诸天来聆听……”等的邀请文,邀请整个轮围世界的所有诸天都前来聆听佛陀所说的正法。同时,在念诵完护卫经之后,又会念诵:“空居与地居,大力诸天、龙,随喜功德后,恒守护佛教!”等回向功德文,祈请这些喜欢善德的诸天时常守护佛法与佛陀的弟子们。
另外,护卫经能够产生保护作用还与念诵者和听闻者自身有关。如果念诵者对三宝有信心、持戒清净,而且念诵时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能够使护卫经通过念诵者之口而发挥应有的效力。同样的,听闻者对三宝的信心以及自身的戒行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护卫经无法在对三宝没有信心和道德品质败坏的人身上产生功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独觉佛:巴利语paccekabuddha。在没有佛法的时期,能无师而通达四圣谛,但却不能教导其他众生的圣者。
汉传佛教依梵语pratyekabuddha译作辟支佛、缘觉等。
[17] 亚卡:巴利语yakkha的音译。非人的一种,是地位比诸天低但又具有诸天威力的一类鬼神,为北方韦沙瓦纳天王所统领。亚卡的种类极其繁多,有些是凶残暴戾、能伤害人类的恶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树木而居的树神、地居天,还有些则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势的诸天。在《中部·小爱行尽经》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称为亚卡。
汉传佛教依梵语yakù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
[18] 真实语的特相是真实不虚的言语,作用是说出真实,现起为圣洁、美妙,近因是身语意的清净。真实,也是菩萨应圆满的十种巴拉密(pàramã,波罗蜜)之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护卫经的几点误解
由于护卫经具有免除危难、带来吉祥的功效,因此也容易让人产生许多误会。下面将列出几个常见的错误观点,并稍作澄清。
1.护卫经是咒语
有很多人认为护卫经是咒语,因而把“护卫经”误译为“护咒”,例如把《蕴护卫经》误译为《蕴护咒》,把《孔雀护卫经》误译为《孔雀护咒》等[19]。
咒,梵语为mantra(曼怛罗,译作密咒,真言)、dhàraõã (陀罗尼,意为总持) 或vidya(巴vijjà,意为明,明咒,咒术)。是指不能以言语说明的、有特殊效验的神秘音声,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时所念诵的秘密章句。故咒又可作神咒、禁咒、密咒、明咒、真言等。
咒语一般可分为息灾咒、增益咒、幻变咒术和降伏咒诅。
⑴.息灾咒 (梵÷àntika):可以用来护身治病、袪除灾厄、灭除障难等。
⑵.增益咒 (梵pàuùñika):可以用来祈求利益、获得成就、增长福德等。[20]
⑶.幻变咒术 (梵màyàka):可以隐身遁形、神通变化、上天下地、穿墙走壁、刀枪不入、水火不侵、点石成金等。
⑷.降伏咒诅 (梵abhicàraka):可以驱役鬼神、降妖除魔、起尸杀人、诛杀怨敌等。
世界各地的先民们几乎都存在着咒术信仰。在印度远古的吠陀时代 (西元前1500~前600),咒术已得到普遍的应用。其后编集的四种《吠陀》(Veda,意为智,明,知识)成为婆罗门教的根本圣典。其中的《夜柔吠陀》(梵Yajur-veda)是婆罗门祭司举行祭祀时所诵咒文的集录。《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是禳灾、招福等咒语的集录。在佛典中,通常称博学的婆罗门为“讽诵者、持咒者、精通三吠陀者”(ajjhàyako mantadharo tiõõa vedànaü pàragå)。同时,在非婆罗门的各种沙门团体中,也有许多外道修行者依靠替人念咒、作护摩(homa,火供一类的祭祀仪式)、看相、预言等来谋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蕴护卫经》(Khandhaparittaü)《孔雀护卫经》(Moraparittaü)等经的缅文版都直接称为《蕴经》(Khandhasuttaü)《孔雀经》(Morasuttaü)。
[20] 有时这两种咒的区分并不大,即有些咒语在达成消灾的同时也可增福。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05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佛陀却把这一类的咒术称为“畜生明”(tiracchànavijjà),称依靠咒术等伎俩谋生的手段为“邪命”(micchàjãva,不正当的谋生方式)。而且佛陀远离依靠这些“畜生明”来谋生的“邪命”[21],对于佛陀的弟子们也是这样[22]。在《律藏·小品·小事篇》中,佛陀明确禁止比库们学习和教导“畜生明”。因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是不存在所谓“咒语”的。[23]
不过,从护卫经所能产生的功效来看,却与息灾咒与增益咒的作用非常相似。这也就难怪会有人把护卫经误会成咒语、把“护卫经”误译为“护咒”的了。
但是,咒语和护卫经还是有区别的。咒语注重的是神秘的语言及音节,赋予其语言与音节神秘的意义[24],相信透过念诵这些语言及音节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神秘效验。咒语通常都不需要翻译和解释,咒语的含义并不重要,音声本身远远高于其意思,有许多咒语甚至只是一些毫无意义可言的音声组合。
然而,护卫经的力量并不在于音声,念诵护卫经的语言也不神秘,有时理解经文的含义比死记硬背更重要。许多经典之所以被视为护卫经是因为她们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例如:《吉祥经》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学校甚至把它当成教科书来教育年轻一代。僧俗信徒们依照《应作慈爱经》中的教导来散播慈爱以及作为禅修业处。佛陀教导《蕴护卫经》的原意在于散播慈爱而非机械地念诵经文。《十法经》是出家人应当经常用来检查、省思自己身心的十条行为规范。而更多的护卫经实际上只是佛陀的教导开示,从内容上看很难发现它们跟神秘力量有任何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长部·梵网经》中说:“沙门苟答马(Gotama,佛陀)远离像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
[22] 《长部·沙门果经》等经中说:“他远离像这些依靠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23] 佛陀不曾教导咒语是因为念咒并不能断除烦恼,与解脱生死无关。当然,禁止念咒并不意味着否定咒术的效验。在《无碍解道》《佛种姓注》《所行藏注》和《清净道论》等书中,皆提到“咒术所成神变”(vijjàmayà iddhi)是十种神变之一。
[24] 如Oü (唵)字,由a,u,ü三个音素组成。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各派都曾解释过其所含摄与象征的意义。或谓“唵”字象征宇宙的本源、世界生成的根本等。而a,u,ü三个音素则象征阳、阴、中三性,或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或表三吠陀,或表醒觉、梦、熟睡三态,或表天、空、地,或表毗湿奴、湿婆、大梵三神,或表宇宙的住续、破坏、生成云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护卫经万能论
通过念诵护卫经,能够起到排除不幸和使痛苦、危险、疾病消失的作用,因此有些人无论遇到任何大小事情、各种不幸,都把希望寄托在护卫经上,把护卫经当成是消灾解厄、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佛教相信缘起,世间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离不开因果律,在佛教中的各种观念和行为也不能与业果法则相违背,念诵护卫经当然也不例外。
对于护卫经与业果法则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听听弥林达王(Milinda)与龙军(Nàgasena)尊者之间的一番问答。
弥林达王问:“龙军尊者,世尊如此说过: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
世界不存在,能脱死神处。’[25]
但世尊又教导护卫经。诸如《宝经》《慈爱经》《蕴护卫经》《孔雀护卫经》《旌旗顶经》《阿嗒那帝亚经》《指鬘经》。龙军尊者,如果去到虚空中、海洋中、殿堂、小屋、山洞、洞窟、孔穴、缝隙或山林之中都无法摆脱死神的话,那么诵护卫经就是错的。如果基于护卫经可以摆脱死神的话,那么‘非虚空.海中……’这句话就是错的。这也是自相矛盾的问题,结上加结,今向您提出,您必须解开它。”
“大王,世尊如此说过:‘非虚空.海中……。’世尊也教导过护卫经,但那是对尚有余寿、具足生机、已离业障者来说的。大王,对寿命已尽者则没有作为和手段能使其存活。
大王,就如一棵已死、干枯、无生机、生命已坏、寿行已离的树,即使用一千罐水去浇也不能使之存活或发芽变绿。同样的,大王,药物和诵护卫经对寿命已尽者则没有作为和手段能使其存活。大王,地上的药物对那寿命已尽者是不会产生作用的。大王,护卫经可以保护、护佑尚余寿命、具足生机、已离业障者,为了他们,世尊才教导护卫经。
大王,就像庄稼成熟、可收割时,农夫会防止水流入。但在谷物幼嫩、如云般具足生机时,则会用水灌溉使它增长。同样的,大王,对于寿命已尽者,可把药物和护卫经的作用置之不理。但对那些尚有余寿、具足生机的人,为了他们而念诵护卫经之药,他们能通过护卫经之药得以增长。”
“龙军尊者,如果寿命已尽者会死,尚有余寿者能活,那么,护卫经之药也是无用的。”
“大王,你以前见过有疾病通过药物而治愈吗?”
“是的,尊者,见过好几百次。”
“那么,大王,‘护卫经之药也是无用的。’这句话即是错的。”
……(中略)
“龙军尊者,护卫经是否保护一切人?”
“大王,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
“那么,龙军尊者,护卫经并不是万能的。”
“大王,食物是否能保护一切人的生命?”
“尊者,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
“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有些人过量吃食物,因霍乱而死。”
“那么,大王,食物不能保护一切人的生命?”
“有两种原因食物可以夺取生命:饮食过量或热力羸弱(消化不良)。龙军尊者,能够维生的食物可因恶习惯而夺取生命。”
“同样的,大王,护卫经保护一些人,不保护一些人。大王,有三种原因使护卫经不能保护:业障、烦恼障和无信障。大王,能够保护有情的护卫经可因自己的所作而失去保护力。大王,犹如母亲滋养腹中的胎儿,细心地准备生产。生产后除去不净、污垢、鼻涕,染以最上之妙香。后来有别人的儿子辱骂、殴打或打伤他时,她会愤怒地抓他们带到君主处。但如果是她的儿子犯罪、越轨,人们在抓住他去君主处时用棍棒、拳脚打他、揍他。大王,他的母亲是否也可以抓住抓他的人而带到君主之处呢?”
“不能,尊者。”
“大王,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是他自己的罪过。”
“同样的,大王,能够保护有情的护卫经对自己有罪过者是徒然的。”
——《弥林达问经》 ___________________ [25]《法句》第128颂。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12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护卫经非佛说
上述的“护卫经万能论”是一种极端,而这种“护卫经非佛说”的观点则是另一种极端。持有这一类错误观点的人多数是所谓的“原始佛教论”者和一些佛教学者。这些人一般都受过西式的现代教育,接受西方的理性思维以及治学方法。他们在研究佛教经典时多数只是注重经典中的理性成分。
护卫经强调信仰的力量、天神的介入,而通过念诵和听闻护卫经所产生的功效和作用,也非所谓的科学、唯物主义等所能解释。由于护卫经中所包含的这些非理性因素,故有些学者认为:护卫经与古代印度人对天地鬼神的信仰和万物有灵论有关,像佛陀这样重视智慧、反对迷信的导师是不可能教导诸如护卫经一类的低俗信仰的。护卫经的出现只是后期佛教徒在受到婆罗门教和民间习俗的影响下、为了顺应一般民众的信仰才产生和集成的。
我们并不否认现今形式的护卫经是后期编集的作品,也不否认后期的佛教徒曾或多或少地夸大了护卫经的神秘力量。然而,正如在前面《护卫经的起源》一节所述,佛陀的确教导过弟子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学习某些护卫经,念诵护卫经的传统的确可以上溯到佛陀时代。大部分的护卫经都是佛陀言教的真实记录[26],编集者只是把这些经典奉为护卫经而已。
在禅修过程中,信根和慧根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佛法时也一样。《清净道论》中说:
“信强而慧弱则成迷信,信于不当之事。慧强而信弱则偏于虚伪一边,犹如由药引起的病般不可救药。唯有两者平等,才能信于正当之事。”[27]
信根偏于感性,而慧根则倾向于理性。过度感性容易造成偏激、盲从、迷信或宗教狂热;过度理性则倾向于狡黠,不但自己不肯踏实修行,而且喜爱批判与评头品足。这两种态度对修学佛法都是有害的。亦如前面所引的《弥林达问经》中提到,不信障正是使护卫经失效的三种原因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有些护卫经也并非完全是佛陀所说的。如《谛分别经》为沙利补答尊者所说,《孔雀护卫经》为菩萨过去世投生为孔雀时所诵,《阿嗒那帝亚经》为韦沙瓦纳天王所说等。
[27] 见《清净道论·说地遍品》的“诸根平衡而行道”。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16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护卫经的念诵程序
念诵护卫经的传统普遍流行于各个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各国念诵护卫经的方式和内容略有差异,但都大同小异。比如斯里兰卡的在家信徒邀请比库到其家中念诵护卫经时,会把白布铺在椅子上请比库们坐下,而缅甸的比库到居士家中则多数是席地而坐。斯里兰卡、泰国的比库在念诵护卫经时有系圣线的习俗,但在缅甸则较为少见。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念诵护卫经所使用的语言是佛陀的语言(Buddhabhàsà)——巴利语。巴利语源于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底语(Màgadhika, Màgadhã,摩揭陀语)。上座部佛教的比库们几乎在所有正式的场合——诸如传诵经典、授戒、作僧甘马[28]等——都使用这种古老又神圣的语言。
不过,因受到语言因素等的影响,各国比库的诵经音调也各有特色。斯里兰卡传统的诵经音调注重巴利语的长短音、送气不送气音,韵律优美动听。泰国传统的诵经音调也注重长短音,且在每部经文刚开头的一句多数由长老比库起音领诵。缅甸传统的诵经方式长短音区别不大,而且念诵速度较快[29]。
然而,无论是在斯里兰卡、泰国还是缅甸,最普遍被用来作为祝福的经文是三部护卫经——《大吉祥经》《宝经》和《应作慈爱经》。念诵这三部经几乎适用于一切适当的场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甘马:为巴利语kamma的音译,即僧团表决会议。汉传佛教依梵语karma音译为“羯磨”。
[29] 这是指缅族的诵经方式。掸族和蒙族等的诵经方式则与泰国有点相似。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23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将依斯里兰卡的传统来介绍念诵护卫经的基本程序:
如果在家信徒希望比库前来家中念诵护卫经,他们可提前一两天到寺塔中去作邀请。邀请时应指明邀请比库的人数和诵经的目的、时间等。得到僧团的同意后,则可回家着手准备。
到了诵护卫经的那一天,居士们以鲜花、香、灯等供养佛像,并在佛像前摆放一盆清水和一个护卫圣线球。等比库僧众来到家门口时,男居士们会为每一位比库洗足、擦脚[30]。比库们则依瓦萨(vassa,即戒龄)先后列队进入屋内。若是虔诚的信徒,此时还会在比库们行走的地方铺上地毯、撒上花瓣、燃上好香等,尽力供养。
待比库们一字排开坐定后,于家中恭候的诸亲戚、朋友会围聚坐在比库前面的地上,顶礼三拜。主人带领大家一起念祈请诵护卫经的邀请文[31]。此时,长老比库会为信徒们作简短的开示,开示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护卫经的意义、听闻护卫经的利益、专心恭敬聆听的功德等等。
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家信众在作布施、闻法、禅修等功德之前,一般都会先向比库请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净,从而使所作的功德更加殊胜。故此,为了施主们的利益,比库可授予他们三皈依和五戒,因为守持净戒本身就是一种功德。若条件允许的话,更可授予三皈依和八戒。
授完戒后,长老比库引声念诵《邀请诸天文》。随后,从Namo tassa……开始,比库们齐声次第念诵《礼敬三宝》《大吉祥经》《宝经》《应作慈爱经》《胜利吉祥偈》《大胜利吉祥偈》《无畏偈》等,最后以《随喜功德》作结。[32]
在比库们开始诵经不久时,一位男居士轻步上前,从比库手中接过圣线球,一端仍由比库们拿着,另一端则传递给每一位在家信徒拿着。然后大众恭敬合掌,安静地聆听佛陀的法音。
念诵完护卫经后,再把圣线收回,剪成约一拃手长的护卫绳,由长老把它绑在信徒们的右手腕上[33]。护卫水则可以饮用或洗脸。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长老比库还可为居士们作些祝福或佛法开示。此时,信徒们也可献上袈裟、日用品等供养[34],以积累布施功德、种植福田。比库在离开之前,还可带领信徒们念诵《回向功德文》,把所作的一切善德,作为断除烦恼、证悟涅槃的助缘,同时,也可把功德回向给亲戚乃至一切众生。护卫经念诵仪式圆满结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根据戒律,比库不得穿鞋前往在家人的住区,除非生病。
[31] 若居士们不会念,也可由长老比库带领一句一句地念。
[32] 详见下一篇《护卫经念诵》。当然,具体念诵哪些内容可由比库们取舍决定。
[33] 若是女居士,则由其他人帮忙绑。
[34] 无论如何,不得用钞票、红包等任何形式的金钱供养比库。比库只能接受如法必需品的供养,接受金钱属于犯戒的行为。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23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斯里兰卡还有一种更加隆重庄严的仪式是念诵《大护卫经》。念诵所有的《大护卫经》通常需要整夜的时间。信徒们事先在寺院或其他公共场所的空地上搭一临时帐幕(maõóapa),摆设平台。在平台的桌子上供奉一座小舍利塔(或一尊佛像),并准备好清水和护卫圣线球等。
夜幕降临,比库僧团登上平台坐定后,信徒中的长者带领众人一起念祈请诵护卫经的邀请文。长老比库作简短开示并为大家授三皈五戒后,僧众齐声念诵护卫经(程序大致同上)。等到诵完《大胜利吉祥偈》后,僧众离开,只留下两位比库开始念诵《大护卫经》。待念了一段时间后,另外两位比库走进帐幕,接替前面两位而无间断地继续念诵。等念诵完四种诵分的所有二十九部《大护卫经》后,全体僧众再次走进帐幕,诵《应作慈爱经》等并以《随喜功德》作结。最后居士们再次念诵三皈五戒,作回向功德,结束《大护卫经》的念诵仪式。次日早上,信徒们往往会设斋供养比库僧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关于本书
由于本书着重在介绍属于斯里兰卡传统的《大护卫经》,故此本书所编译的念诵仪规和经文内容都依照斯里兰卡的传诵本。斯里兰卡传诵本与缅甸和泰国的传诵本在个别巴利语用词上会有一些不同,而有些则属于词语组合上和语法上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是无关要紧的,它们几乎不会影响到经文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当然也不会影响到中文的翻译。
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最为常见的、一般作为祝福之用的护卫经念诵程序。这一部分以最常用的三种护卫经——《大吉祥经》、《宝经》和《应作慈爱经》为中心,同时也把经常结合此三经一起念诵的《礼敬三宝》、《大胜利吉祥偈》、《无畏偈》和《随喜功德》等一并编排进去,从而组成一套完整的念诵仪规。
第二部分是《大护卫经》。《大护卫经》一共包含二十九部长短不一的经典。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经典的内容提要:
1. 皈依:即皈依佛陀、佛陀所善说之法、依法行道的佛弟子僧团,以此佛、法、僧三宝为庇护所、皈依处。通过念诵此三皈依文,他(她)便可成为一名佛弟子。佛陀的一切僧俗弟子皆以此佛法僧为皈依。
2. 十学处:远离杀生、不与取(偷盗)、非梵行(淫欲)等十条学处是沙马内拉[35]应持守、学习的戒律。同时,它们也是一切佛教出家众皆应遵行的基本学处。
3. 问沙马内拉:缅文版作《问童子》。内容按照数目的顺序设置了十个重要的基础佛学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沙马内拉学习和记忆。
4. 三十二行相:又作三十二身分、身至念,即佛陀教导弟子们应观察思惟的三十二个身体组成部分。当然,佛陀教导这些并非为了生理学或解剖学的目的,而是为了揭示色身的厌恶、不净。
5. 四种省思:出家众在受用衣、食物、坐卧处(住所)和药品这四种生活资具时须进行如理省思,即思维使用这四种资具的正确用途和目的,这称为“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假如不经省思而受用的话,则属于“欠债受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沙马内拉:巴利语sàmaõera的音译。是指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持十戒之男子。汉传佛教依梵语÷ràmaõeraka讹略为“沙弥”。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29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 十法经:这是佛陀教导的另外一种作为出家人应当经常省察的十件事情:⑴.已舍离美好;⑵.生活依赖他人;⑶.行仪举止应有不同;⑷.是否会谴责自己的戒行;⑸.戒行是否会遭到有智的同梵行者们谴责;⑹.将会与一切喜爱的事物分离;⑺.思惟业果法则;⑻.如何度过日日夜夜;⑼.是否乐于空闲处;⑽.临终时是否能通过同梵行者关于上人法[36]的检问。
7. 大吉祥经:根据该经的义注说,古印度发生了关于“什么是吉祥”的争论,结果分成三派,三派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争论传到了天界,但也无有定论。沙咖天帝派一天子到佛陀处请示此事,于是佛陀用偈颂的方式教导了三十八种最吉祥事。这三十八种吉祥事是在家众和出家众的行为准则与身心指南。直至今天,这些教导仍然对提升现代人(无论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品质、心灵素养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帮助。传统上,念诵该经作为祈愿吉祥、祝福之用。
8. 宝经:有一年韦沙离城发生了饥荒、非人和疾疫三种灾祸,当地居民邀请佛陀前往,佛陀教导阿难尊者通过念诵此经平息了灾祸。该经共有十七首偈颂,前面两首是佛陀吩咐诸鬼神应认真聆听此经并保护人类。中间十二首偈颂为称颂佛、法、僧三宝的功德,透过称颂三宝功德的真实语来祝愿一切有情安乐。最后的三首偈颂为沙咖天帝所说。念诵该经一般上作为驱除疾疫、灾难和非人之用。
9. 应作慈爱经:缅文版作《慈爱经》。有一群住在森林禅修的比库受到树神的干扰,佛陀教导念诵此经并依经散播慈爱。本经共由十首偈颂组成。开头两首半偈颂教导一位通过听闻等而以世间智领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静之后,为了善巧于自己利益的禅修者应当修行三学,应当具足有能力、正直等十四种素质。接着的三首半偈把一切有情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不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安稳来散播慈爱,而且也通过不欺骗、不轻视,不互相以忿怒、瞋恚想而希望对方受苦来修习。就如母亲会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般,把慈心无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并且在行立坐卧等姿势中安住于慈爱。最后一首偈教导以慈心禅那为基础修观断除邪见、具足出世间戒和入流道[37]正见,再以第三不来道舍断欲贪,最后证悟阿拉汉,不会再投胎轮回。[38]
10. 蕴护卫经:在沙瓦提(Sàvathã,舍卫城)有位比库被蛇咬死了,佛陀说那是因为该比库没有向四类蛇王族散播慈爱的缘故。若比库向维卢巴卡等四类蛇王族散播慈爱,就不会被蛇咬死。于是佛陀教导此经:向各类众生散播慈爱,要求有伤害性的生类离开,最后以礼敬七位全自觉者作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上人法:巴利语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过人法,即超越常人的能力与证量,如禅那、神通、果证等。
[37] 入流道:巴利语sotàpattimagga, 又作初道,即四种圣道中的第一圣道,它能够断除有身见、戒禁取与疑三结。入流道心生起后即证得入流果(sotàpannaphala), 即初果。入流,又作至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汉传佛教音译作须陀洹果。
[38] 在这里参考了义注的解释。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31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慈爱功德经:佛陀提到经常修习慈心禅那者可获得十一种功德:⑴.睡眠安乐;⑵.醒来快乐;⑶.不做恶梦;⑷.为人们喜爱;⑸.为非人喜爱;⑹.受诸天守护;⑺.不为火、毒、刀所伤;⑻.心能够迅速得定;⑼.容貌光洁;⑽.临终时不昏迷;⑾.若还没有证得阿拉汉果,来世则可往生到梵天界。
12. 朋友功德经:本经记载于《本生》,是菩萨在过去世投生为德密亚(Temiya)王子时所说的偈颂。讲述了他由于不欺骗朋友,得到了许多的利益。
13. 孔雀护卫经:菩萨在过去世投生为一只金孔雀,它每天早上登上山顶,望着太阳升起作礼拜,祈愿得到守护而安度白天,又礼敬诸婆罗门、诸佛、诸解脱者及他们所具足的菩提解脱。在作过护卫后才前往觅食。傍晚它也同样登上山顶,望着太阳下山作礼拜后才准备居住。由于金孔雀每天都作这样的护卫,竟避免了七代国王所派遣的猎人的追捕。
14. 月亮护卫经:月亮天子被拉胡阿苏罗王(Ràhu asurinda)抓住,他忆念世尊并请求庇护。世尊对拉胡说月亮天子已皈依了他,要求释放月亮。拉胡释放了月亮天子后惊恐在跑到其主韦巴吉帝阿苏罗王(Vepacitti asurinda)处。韦巴吉帝问明其故,拉胡阿苏罗王回答说如果不放开月亮,他的头将会裂为七分。
15. 太阳护卫经:内容基本同于上经。太阳天子被拉胡阿苏罗王抓住,他忆念世尊并请求庇护。在世尊的要求下拉胡释放了太阳天子。
16. 旌旗顶经:世尊对诸比库讲述过去诸天和阿苏罗发生战争时,沙咖天帝叮嘱三十三天众望着他的旌旗顶,或望着巴迦巴帝天王、瓦卢纳天王、伊沙那天王的旌旗顶,则能去除怖畏和惧怕。世尊借此对诸比库说,假如比库们在山林郊野感到怖畏、惧怕时,应忆念佛、法、僧的功德,能去除怖畏和惧怕。
17. 大咖沙巴长老觉支:有一次具寿大咖沙巴(Mahàkassapa,摩诃迦叶)患了重病,世尊前往探望他。在问明病情后,世尊提到修习、多作七觉支,能导向证智、正觉、涅槃。它们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具寿大咖沙巴听了之后疾病因此痊愈。
18. 大摩嘎喇那长老觉支:除了患病的是具寿大摩嘎喇那(Mahàmoggallàna,摩诃目犍连)之外,经文同前。
19. 大准达长老觉支:有一次世尊患了重病,具寿大准达(Mahàcunda)前来探望。世尊吩咐大准达诵出七觉支,听了之后疾病因此痊愈。[39]
20. 吉利马难达经:有一次具寿吉利马难达患了重病,具寿阿难把此事禀告世尊。世尊教导具寿阿难前往具寿吉利马难达处宣说十想(即十种禅修业处):⑴.无常想;⑵.无我想;⑶.不净想;⑷.过患想;⑸.舍断想;⑹.离贪想;⑺.灭想;⑻.一切世间不可乐想;⑼.对一切诸行无欲求想;⑽.入出息念。具寿吉利马难达听闻和思惟这十种想后,疾病得以痊愈。
以上四经都谈到了通过听闻和思惟七觉支或十想治愈了佛陀以及某些弟子的重病,因此在传统上相信读诵和听闻这些经文具有疗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这三部经的缅文版分别叫《第一病者经》《第二病者经》和《第三病者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 吞仙经:有一次,世尊指着环绕在王舍城周围的五座山对比库们说:这些韦跋拉山、般哒瓦山、方广山、鹫峰山、吞仙山还有其他的称呼和名字。过去曾有五百位独觉佛常住在这座吞仙山中。人们只看见他们进入此山,但进入后即不见,于是认为这座山吞掉了这些仙人,因此把它叫做“吞仙山”。随后世尊说出了许多独觉佛的名号,并说应礼敬这些超越执着、已般涅槃的独觉佛们。
22. 转法轮经: 此经乃世尊证悟无上全自觉后在巴拉纳西仙人落处的鹿野苑对五众比库——衮丹雅(Koõóa¤¤a,憍陈如)、跋地亚(Bhaddiya)、瓦巴(Vappa)、马哈那马(Mahànàma)、阿沙基(Assaji)所开示的第一部经。经文开始谈到出家人应有的修行态度:应当避开纵欲与自我折磨这两种极端,行于中道。中道即是八支圣道。然后世尊以三转十二行相的方式教导了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至苦灭之道圣谛。衮丹雅在听开示时证得了入流果,并成为世尊教法中的第一位比库。当世尊在转法轮时,从地居诸天开始乃至色究竟天[40]的诸天与梵天声称:世尊所转的无上法轮,不能被沙门、婆罗门、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逆转。欢呼声响彻整个梵界。
由于这部经是世尊成就佛果之后所宣说的第一部经,也因为此次初转法轮,使佛陀的教法圆满具足了佛、法、僧三宝,所以此经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佛弟子们都喜欢在节日或特殊的日子里读诵此经。
23. 大集会经:世尊住在释迦国咖毕喇瓦土(Kapilavatthu,迦毗罗卫)的大林,与五百位阿拉汉比库一起。当时,来自十个世界的诸天为了谒见世尊和比库僧团而云集。有四位净居天人也前往,并且每位还说了一首偈颂。世尊对比库们说:就如现在一样,过去诸佛和未来诸佛也都有像这样的诸天集会。世尊吩咐那些比库依各自拥有的天眼去了知非人,并宣说了前来集会的诸非人、天众的名号:有来自各地的亚卡、四大天王及其眷属、诸龙、妙翅鸟、阿苏罗、各类诸天及梵天人等。此时,魔罗带着魔军也前来,企图用贪爱困缚大众,但因无机可乘而撤退。
24.阿喇瓦咖经:世尊来到亚卡阿喇瓦咖(âlavaka)的居处。阿喇瓦咖亚卡叫世尊出去又进来,如是三次世尊都照办了,到第四次时世尊没照着做。阿喇瓦咖亚卡说他想问些问题,如果佛陀回答不了则将搅乱其心,撕裂心脏,抓住腿扔到恒河对岸去。世尊说没有任何人能够这样做,同时也回答了阿喇瓦咖的一连串问题。阿喇瓦咖亚卡听了之后生起信心,皈依三宝成为近事男[41]。
25. 耕者跋拉度阿迦经:有一次,世尊来到耕者跋拉度阿迦(Kasãbhàradvàja)婆罗门的工作之处托钵。婆罗门对世尊说他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也劝世尊应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世尊回答说他也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婆罗门说他从未曾见过世尊的劳动工具。于是世尊以农耕来比喻他所具有的种种功德。婆罗门听后以大铜碗盛满乳粥想供养世尊,但世尊说他不吃由吟诵偈颂得来的食物,并说没有任何人能够消化此乳粥。婆罗门依世尊的指示把乳粥倒在无生物的水中,乳粥即唧唧作响、冒出浓烟。婆罗门归依佛、法、僧并请求出家受具足戒,最后通过精进努力证悟了阿拉汉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缅文版则用梵身诸天(brahmakàyikà devà)包括了所有的梵天。
[41] 近事男:巴利语upàsaka, 即亲近奉侍三宝的男子。又作净信男,清信士,居士;为已归依佛、法、僧的在家男子。古音译作优婆塞、邬波索迦、伊蒲塞等。女子则为近事女(upàsikà,优婆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6. 衰败经:这部经与《大吉祥经》很相似,都是在讨论有关家庭、社会的伦理道德。经文提到有位天人在深夜前来谒见世尊,请问什么是衰败之人和导致衰败的原因。世尊以偈颂回答了十二种导致衰败的原因,并且说如果智者清楚种种衰败之因,他将能快乐地生活。透过该经,我们将发现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所谴责的堕落生活与今天的几乎没什么两样。
27. 贱种经:又作《拜火者跋拉度阿迦经》。有一天,世尊托钵来到拜火者跋拉度阿迦(Aggikabhàradvàja)婆罗门的居处。当时,正在祭火的婆罗门喝住世尊并骂他为秃头、贱种。世尊问他是否知道什么叫贱种以及作为贱种之因,婆罗门回答说不知道,并向世尊请教。于是世尊说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奸诈邪恶之徒才是贱种,并且得出结论:并非因为出身而为贱种,也非因为出身而为婆罗门;由于所造之业而为贱种,也由所造之业而为婆罗门。世尊举例说出身为贱民的马当嘎(Màtaïga)照样能达到最高的荣誉,连刹帝利和婆罗门等都来侍奉他,而且也能往生梵天界。反而作恶的婆罗门照样会受到斥责和堕落到恶趣。拜火者跋拉度阿迦婆罗门听了之后生起信心,皈依三宝成为近事男。
28. 谛分别经:有一次,佛陀提及他在鹿野苑所教导的四圣谛,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导至苦灭之道圣谛。随后又称赞沙利补答(Sàriputta,舍利弗)和摩嘎喇那两位上首弟子,鼓励诸比库应亲近他们。并说沙利补答能详细分别、阐明四圣谛。世尊离开后,具寿沙利补答即向比库们详细解释四圣谛:苦圣谛为生苦,老苦,死苦,愁、悲、苦、忧、恼苦,所求不得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苦集圣谛为能导致再生的渴爱,包括欲爱、有爱、无有爱三种。苦灭圣谛即是渴爱的完全灭尽、解脱、无执着。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即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沙利补答尊者在此经中对四圣谛的解释亦见于《长部22·大念处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4-2008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9.阿嗒那帝亚经:此经在二十九部大护卫经中的篇幅最长。经文讲述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鹫峰山时,四大王带领亚卡、甘塔拔[42]、瓮睾鬼[43]、龙四大军团,来到世尊之处。北方的韦沙瓦纳[44]天王告诉世尊:有些亚卡不信乐世尊,有些亚卡信乐世尊,但是大多数的亚卡并不信乐世尊。因为世尊教导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和诸酒类,但大多数亚卡经常违犯这些恶行,所以他们不喜欢世尊。有些世尊的弟子隐居在人迹罕至的山林郊野、偏僻处,在那里有些不信佛的亚卡居住。为了保护世尊的弟子不受伤害,韦沙瓦纳天王请求世尊受持此《阿嗒那帝亚保护经》。
在得知世尊默然同意后,天王宣说了此经:首先礼敬过去的六位佛陀:维巴西佛、西奇佛、韦沙菩佛、咖古三塔佛、果那嘎马那佛和咖沙巴佛,以及现在的苟答马佛陀。然后提到守护东方的为持国(Dhataraññha)天王,统领甘塔拔;守护南方的为增长(Viråëhaka)天王,统领瓮睾鬼;守护西方的为广目(Viråpakkha)天王,统领诸龙;守护北方的为韦沙瓦纳天王,统领亚卡。这四位天王各有九十一位拥有大神力的儿子,且皆叫做“印达”,他们都见过并礼敬佛陀。
经中特别谈到须弥山之北的古卢洲,那里的人民生活快乐,不事生产而享用着自然生长的粮食。男女两性的关系是自由的,既没有夫妻的概念,也没有自私和占有的想法。住在那里的亚卡以牲畜和人类作坐骑,跟随他们的主人游历诸方。韦沙瓦纳有许多空中城市,还有十二位亚卡神将。亚卡们的集会堂鸟语花香、风景优美。
韦沙瓦纳天王说:如果佛弟子们透彻掌握了此《阿嗒那帝亚经》,假如还有非人、亚卡、甘塔拔、瓮睾鬼或龙等胆敢以邪恶之心跟随他,这个非人将不能获得尊重和居住权,也不能嫁娶,甚至使其头裂为七块。遭到那些邪恶非人干扰的佛弟子应呼叫亚卡大将军们的名字。韦沙瓦纳在说完此经后,与诸非人一起离开。
世尊在翌日天亮后,把前夜发生的经过告诉比库们,叮嘱诸比库为了保护、免受伤害与安乐住而受持此《阿嗒那帝亚经》。
此经与前面的《大集会经》很相似,都是以谈论诸天、亚卡等非人为主,这在早期三藏圣典中毕竟属于少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两部经很可能是后期佛教乃至秘术佛教(大乘密教)的滥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甘塔拔:巴利语gandhabba的音译, 意为食香、香阴、香行等。天界的音乐神,为东方持国天王之部属。古音译作干闼婆、犍闼婆、干沓婆等。
[43] 瓮睾鬼:巴利语kumbhaõóa的直译。鬼类名,为南方增长天王所领之鬼众。由于此类鬼众的阴囊(aõóa)状如瓮形(kumbha),故得此名。古音译作鸠槃荼、恭畔荼等,意译作瓮形鬼,冬瓜鬼。
[44]韦沙瓦纳 (Vessavaõa):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统领亚卡众。据说他的前世是位婆罗门,因乐善好施而投生为名叫古韦拉(Kuvera)的天子。后因统辖维萨纳城(Visàõà)而被称为“韦沙瓦纳”。
北传佛教称之为毗沙门天(Vai÷ramaõa,多闻),并尊奉为财宝神和佛教保护神。
[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7-4-2008 09:40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