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478|回复: 20

日莲佛法--真实的佛法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1-2009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作自受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试着做一些善事,例如对周遭的人投以微笑,或是鼓励心情不好的朋友,或者坦率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只要自己觉得是好事,就可以大胆尝试。
                       
                              对人释出关怀,或以宽大的心胸看待,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会开始转变,对周遭的人也不会有讨厌的感觉。
                       
                              或许刚开始会认为这些善行,只是自我满足,但只要养成习惯,就会变得自然,不会觉得有不悦,反而会感受到无比的愉悦。
                       
                              或许察觉到这一点时,关怀者以及被关怀者都能享受到好心情。
                       
                              当这种“愉快的连锁反应”,开始不断在身边发生时,就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
                       
                              总之,改善自己的行为,绝不会吃亏。
                       
                              佛典有“无财的七施”,就是指不管是谁都能行善。
                       
                              身施--用自己的身体,带给别人喜悦。例如帮他人提重物,或是协助残障者前往目的地等。
                              心施--以亲切、诚恳的心,对待别人。
                              眼施--炯炯有神的眼光、慈爱的眼光,能为别人打气。
                              颜施--对所有人,抱以温柔的笑容。
                              言施--以慈爱的言语、诚心的言语,鼓励对方。
                              床座施--把座位让给年长者、孕妇或身体不适者,亦即,为他人提供一个安稳的地方。
                              堂舍施--招待别人到自己的家中,亲切地对话,结交友情。
                       
                              这七种施舍是在日常生活中,任谁都可以做到的善事,不是吗?
                       
                        自己负起自己的行为责任,即是“自业自得”
                       
                              与罗丝博士的对话中,提到了“自业自得(自作自受)”这词语。
                       
                              对他人做出恶劣行径的人,一旦自己遇到困难时,就会被周遭的人说:“真可怜,不过,这是自作自受啊!”
                       
                              “自作自受”这词语大多是负面的意思。因此,“曾经做出不好的事,报应最后一定会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平常要多作善事”,具有劝人向善的道德意味。
                       
                              但是,仔细推敲“自作自受”的意思,是自己承受自己所作的业,然而,这个“业”未必是不好的业。
                       
                              总而言之,“自作自受”具有善恶两面的涵义。自己所作的“业”,不管好坏,自己都要承受结果。
                       
                              一谈到“自己的行为,必须由自己承担责任”,就会觉得理所当然。而且,再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麽样的结果时,或许有些人就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三思而后行!
                       
                              同时,将自己的行为视为责任时,就无法辩解:“没办法,这是命运,错不在我!”
                       
                              如果再深入积极思考“自业自得”的法理时,可以发现,自己承受的结果,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控制。
                       
                              “善的原因”,一定能带来“善的结果”;同样的,“恶的原因”,也必定会产生“恶的结果”。
                       
                              可以说,人生即是“自作自受”吧!
                       
                              总之,为了要得到好的“命运”,那就必须拥有好的“现在”。
                       
                              佛典称此事为“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
                       
                              透过现在自由意识的善行,成为业因,便能够创造出未来美好的命运(业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脉动于行动中

在现代,透过网路、电子信箱等虽能传递“讯息”,但无法使眼前的“这一个人”幸福。
                       
                               开启人类与社会幸福轨道的佛法智慧,是因为有“人”与对方见面、会谈,才得以弘扬,成为改变现实的原动力。释尊的“为人之道”,是在明示直接与人见面,让对方改变心意,是佛法信仰者的根本行动。
                       
                        为了一个人
                       
                              信仰佛法者的行动原点,经常是“为了一个人”。
                       
                              释尊常为了眼前正在苦恼的“一个人”,倾注精力说法,连去世前,也不顾关心他身体状况之弟子的反对,为“一个人”做最后的对话,并使其皈依。
                       
                              大圣人洞察“释尊最想教示的是为人之道”这一点,即使正在与国家权力进行炽烈的言论战,或在流罪之地,不论在任何地方,总是竭尽心力地鼓励每一个人,为挂心的“那个人”“这个门下弟子”,费尽心思、用尽方法。
                       
                        广布从“一对一"的促膝长谈开始
                       
                              直结大圣人信心、一人立起的创价学会首任会长牧口常三郎,曾为了一位青年,特地从东京到九州,这是一段有名的轶事。
                       
                              有一次,青年向牧口会长提议:“举办更多大规模的演讲会比较好。”但是,牧口会长回答他:“有关人生的问题,若不以对话方式,是无法通达对方的心。举办演讲会,听众只会感觉是在讲别人的事。”
                       
                              牧口先生的这个信念,在狱中丝毫没变。被审问时,他气定神闲地对侦讯员说:“让我们来进行问与答吧!”
                       
                              第二任会长户田先生在就任会长的典礼中,发出狮子吼:“广宣流布是从一对一的促膝长谈开始。”
                       
                              池田SGI会长不论是面对拥有多高地位、权势的政治家或一般庶民,态度始终如一,视对方为“一个人”,真诚以待,进行对方也能理解的对话,给予强而有力的鼓励,因而构筑起世上无与伦比的友情网络。
                       
                              大圣人在御书里透过不轻菩萨的实践,教示:“人向镜中礼拜时,则镜中之影又向己礼拜矣。”(御书804页)是说,当我们向他人的佛性礼拜时,以生命的“次元”来说,对方生命的佛性也会向我们的佛性礼拜。
                       
                              不轻菩萨认为,任河人都可以走上菩萨道,都是能成为佛的尊贵之人,所以不问人种、性别、身份,都会向对方礼拜。
                       
                              不轻菩萨让人们了解,要尊敬他人,产生为他人奉献的想法,启发人们所谓他人的幸福就是本身的幸福的善性。透过不轻菩萨不懈怠的行动,提高了人们的善性。
                       
                        改变对方的生命、提高善性
                       
                              池田SGI会长针对广宣流布的意义谈到︰“(广宣流布是)要让`悲惨'这两个字从这世上消失,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幸福。并非为了一个宗教的繁荣,而是以全民众的根本幸福为目的。因为佛法是为了`人类'而有。”(《人本世纪之光随笔》)
                       
                              和友人见面、对话,不只能改变对方的生命,熏发其善性,扩大“善的网络”,使社会更美好,自己的生命也会跟着改变,也就是能步入提高自身生命境涯的人间革命、宿命转换的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破坏调和与秩序的修罗生命

人的生命中有一种破坏的魔性。它唆使人类分断,于人与人之间衍生不信、猜疑,从而带来对立和抗争。

      于瞬间残杀数百万乃至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核武器使用者,就是被这种魔性所俘获,病入膏肓,完全迷失了人性,眼里根本没有生命尊严的存在。

      创价学会第2任会长户田城圣在其《禁止原子弹氢弹宣言》中,称之为“魔鬼、撒旦、怪物”的,也正是这种破坏的魔性。

      佛法上把这种魔性称做“贪、瞋、痴”三毒(注1)。修罗界的生命,就是把这些魔性施于他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佛法把人的生命状态由低至高,分为十个层次。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

      其中从下往上数第四位就是修罗界。中国的天台大师智顗在其著作《摩诃止观》中,说处于修罗界的人,总是期望胜过他人,不甘心居人之下,轻视他人而自以为是(“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人下,轻他珍己”)。因为心术不正,对事物没有正确的看法,好争论冲突。这类生命主导的地方,必会产生各种充满血腥的悲惨事件。

      此外,为了让别人觉得他很优秀而制造假象,外表装作一副人格高尚、善良的模样,甚至让人觉得他是个谦虚的人,内心却是充满着对比自己优秀的人的忌妒、恨意。这种外表与内在不一、心有表里的现象,也是修罗界的特色。

      这种骄傲自大的人,看到其他所有事物(包括人、社会和自然)都是与自己成反比例,感到极端的细小、毫无存在价值。因为这些人心灵上的歪曲,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一切事物都变成是他用来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工具。既然是手段和工具,要算是把他们牺牲或摧毁,对这些人来说都是无关痛痒的。

      本来所有人都具有修罗界的生命。和其他十界一样,各有其本来的特徵与功能,即佛典上所说的“十界本有”(注2)。对所有邪恶的愤怒是“本有的修罗”,是在与恶进行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

      但要注意的是,假如修罗界游离了其十界本有的特质,开始跳梁跋扈时,就会暴露出其“魔爪”,胡作非为,破坏调和与秩序。

      因此,我们所指的“斩断撒旦魔爪”的斗争,指的是将跋扈而妄图分断十界、妄作胡为的修罗界恢复其原来的本质,为世界带来原有的秩序与调和。这就是斩断魔爪的本义。

      因此,不仅仅是和平、文化活动,我们SGI于日常生活中所推行的看似毫无关连的人间革命运动,其实正是与斩断魔爪、核裁军、废除核武器等这一人类史上至要的课题息息相关的。

(注1)三毒∶ 这是佛法中说到的三种烦恼。贪是指“过度激烈的欲望”,瞋是指“极度的愤怒或是憎恶”,痴是指“不了解生命的法理”。佛法解说到这种生命的混浊不仅是给人带来不幸,还会成为经济混乱、战争频发、疫病流行等灾害的原因。

(注2)本有十界∶ 佛法教导,佛界这悟达的境界,与凡夫的九种迷惘的境界,本来都一起具备在人的生命之中。《法华经》指出,十界不是可以分离的个别世界,本来是具备在同一个生命之中。故此,地域的苦恼的生命、修罗的胜他的生命等,也都是自己能统制、能改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莲      

SGI会员奉行日莲的教导。日莲是13世纪日本的一位僧侣。他的教义为世人阐释了开启己心本有的佛界,以唤出智慧与生命力之道。每个人都有能力克服生命中的一切挑战,过着有价值的人生,并为所居住的地区、社会以及全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寻求解决人类苦恼的方法

      1222年,日莲诞生于日本。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自然灾害屡屡发生,平民百姓深受其苦。他感到不解∶为何佛教不再具备救济受难的人民、为他们带来幸福的力量?日莲亟欲找出造成苦难与乱象的原因,年轻时便开始遍访日本各方寺庙,为此详读一切佛典经论。经过多年的钻研,日莲深刻体认到,法华经是释尊教义中最高的经典,内含释尊所悟得的生命与宇宙根源之法,为人类开示了拔除苦恼、促进社会繁荣的途径。

佛法的精髓

      法华经教示,人都具有佛性,应予以至高的尊敬。

      基于他对法华经的研读,日莲确立了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修行,让所有人都可显现这生命本有的佛性,发挥足以克服一切困难、扭转所有逆境的力量与智慧。对日莲而言,法华经的存在,让人们能够在有生之年达至与佛相等的生命境界,并建立不崩溃的幸福。

迫害

      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许多佛教僧侣为了自己的利益,仅一味奉承有权有势的人,忘却了维护一般平民的应有德行,而且他们所宣导的教义,也只让受苦的百姓变得更为消极悲观。

      对于这种宗教风潮和不正的教义,日莲直言不讳地严加斥责。他敦促人们重返法华经的慈悲精神,通过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开启生命中无限的潜能,以此挑战自己的命运。他的做法触怒了许多当权者和宗教权威,为他招来了一连串危及性命的迫害。日莲的信念不为之动摇,在他波澜万丈的人生中,始终以民众的幸福作为他奋斗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日莲于1253年4月28日确立了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修行。日莲研读一切佛教经典,发现释尊所示的究极之法--即一切众生得以成佛的原理,尽在《法华经》之中。“妙法莲华经”是《法华经》的全名,但是根据日莲的教导,这不仅仅是一部佛典的名称,而是贯穿宇宙与所有生命的法理。“南无妙法莲华经”所含之意博大精深,无法在此道尽,但为了方便读者而作了以下的简短解析。
                       
                        南无
                       
                              “南无”是印度梵文“Namas”的汉译,有“皈依、皈命”之意。在原来的梵文辞汇中,也代表了行动与思维,所指的是在一生之中得证佛果所需的言行举止、意念思维。
                       
                        妙法
                       
      “妙法”是大宇宙的生命,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森罗万象。“妙”是生命的本体,肉眼无法观察,言语也无法形容,但表现出来的形态――“法”,是肉眼等六根所能够感知的。这具有形体的“法”(森罗万象)变化无常,而“妙”则是这诸多现象中永恒不变的根源法理。
                       
                        莲华
                       
      “莲华”意为莲花。莲花盛开时花果两具,代表因果俱时的法门。现在的一切皆是由过去所作的因而起,同样的,现在所作的一切也决定了将来必承受的果。这便是人们常言的“宿业”的原理。因果的法则,含有劝勉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之意――命运由自己创作,也由自己改变。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是缔造得证佛界的无上善因。
                       
                              另外,莲花扎根于污泥之中,但开出的花却清丽且不染尘垢,代表了凡夫生命能显现佛性之理。
                       
                       
                       
                              “经”是经典、经文,亦即佛的教说。日莲引述章安大师所提的“声为佛事,名之为经”一节,进而解释∶“经”是指一切众生的言语声音。“经”出自“经纱”一词,也代表了生命联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成佛

《法华经》有时也被称为无歧视的教义,是因为它说出森罗万象皆有佛界。就成佛的能力而论,因男人女人同样能显现佛界此实相,故无差别。想想生命之永恒,也就会明白到我们的过去世也曾经生为男人,也曾经生为女人。   
                       
                               诚如日莲在他著作中提及释尊的一部经典所说的∶“银色女经有∶纵使三世诸佛之眼坠落大地,法界女人永不作佛。”(《法华初心成佛抄》,御书579页),《法华经》之前的许多佛教经典都教说女人绝对不能成佛。  
                       
      这无疑反映出在西元前5世纪的印度所盛行的女性观,视女人是丈夫的私有物。可是据说释尊在他的姨母以及其他一些妇女的请求之下,允许妇女削发为尼,出家修行。释尊时代的印度,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是个蔑视女性的时代。释尊身处如此歧视女性的社会中,主张人人平等,认同女性出家。   
                       
                               根据研究印度的专家中村博士说∶“佛教出现比丘尼教团在世界宗教史上是一惊人发展。在当时,无论是欧洲、北非、西亚或东亚都无如此一个女性教团的存在。佛教是最先成立一个女性教团的宗教。 ”   
                       
                               释尊也否定依社会地位而有所差别。他说∶“不是依出身而成为卑鄙的人,也不是依出身而成婆罗门。是依行为而成为卑鄙的人,依行为而成婆罗门。 ”(《修多罗经》)这可说是平等宣言—人的尊卑取决于人的行为。   
                       
                               但是,释尊的平等思想在他灭后已逐渐丧失,僧侣在权威主义化之下,甚至歧视在家信徒和女性。   
                       
                               在过后的几个世纪,之前本已根深的女性观又重冒苗头,而一般上人们相信女人必须先再诞为男身,然后经过艰苦的历劫修行之后,才能成佛。于是比丘尼团开始没落,最终还几乎消失殆尽。
                       
                        男女平等   
                       
       日莲虽出身于13世纪日本,却坚信男女平等。他曾经写道∶“末法得弘妙法莲华经五字者,不分男女”。(《诸法实相抄》,御书1430页)当时的日本建立歧视女人的“五障三从”。所谓“五障”是指女性不能成为(1)梵天(2)帝释(3)魔王(4)转轮王(5)佛。 “三从”则是指“幼而从父,嫁而从夫,老而从子”,一切都依靠男人。   
                       
      日莲的言论可说是史无前例。日莲曾写过多篇书信鼓励他的女信徒,还赐给其中多位“上人”或“圣人”的称号。对于她们坚忍不拔的信心,日莲非常赞许。他在给日妙圣人的一篇书信中写道∶“从未闻得,有女人求佛法,而踏破千里路者⋯⋯日本第一之法华经行者之女人也。”(《致日妙圣人书》,御书1266页)   
                       
                               日莲明快地指出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第十二》中,释尊明示女人也能成佛。这一品中述说8岁的龙女就凭着修行法华经而迅速成佛。   
                       
                               经文中龙女疾呼∶“观我成佛”,在众人面前变成男性,然后又前往南方的“无垢世界”,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成佛姿态。   
                       
                               有关龙女“变成男子”,这并非表示为了成佛必须变成男性,而只不过是用来向大众展示龙女成佛的一种方便。   
                       
                               龙女的成佛始终是“即身成佛”,这从文殊菩萨在龙女一出场时,就介绍龙女已得成佛一事,可清楚得知。   
                       
                               龙女的“即身成佛”,推翻了当时普遍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极其漫长的艰苦修行之后,才能成佛。龙女外形是畜生,而且是雌性,年纪也很小。她竟然会是第一个展现即身成佛者,这是令人震惊的。
                       
                        女性一定要幸福
                       
      日莲强调说∶“法华经中,女人成佛第一也。”(《复千日女居士书其一》,御书1379页),又在另一篇御书中教示∶“日莲阅法华经以外之一切经,总不思作女人。有经定女人为地狱使,有经说是大蛇⋯⋯唯有此法华经,说持此经之女人,胜于一切女人,甚至,胜于一切男子。”(《复四条金吾夫人书》,御书1180页)日莲誓愿将《法华经》那充满希望的讯息告知日本所有的女性。希望女性一定要幸福,这是《法华经》的心。   
                       
                               他也教示∶“今、日莲等类,唱奉南无妙法莲华经者,男女贵贱,同是持得‘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之金言者也。不论智者愚者,皆即身成佛也。 ”(《御讲闻书》,御书856页)   
                       
                               日莲大圣人将法华经文底之南无妙法莲华经图显为御本尊之后,才得以向全民众开启“即身成佛”之道。   
                       
                               依此御本尊,让受歧视、宿命所束缚的心锁(五障三从等思想),得以解开,使所有的女性、 男性的心中,升起充满希望的太阳。   
                       
       依据佛法的见解,性别、种族、年龄等差异丰富了个人的经验,也丰富了整个人类的社会。《法华经》有时也被称为无歧视的教义,是因为它说出森罗万象皆有佛界。就成佛的能力而论,因男人女人同样能显现佛界此实相,故无差别。想想生命之永恒,也就会明白到我们的过去世也曾经生为男人,也曾经生为女人。   
                       
                               出现在《法华经》的“女性成佛”,其基本要点在于人人皆有实现最幸福的境涯的潜力和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化“生命力”的日莲佛法

即使是在今日的体育界,如何增强选手或团队的“动机”,仍是一项重要 课题。   
                       
                               所谓“动机”,是说明“人为何要采取行动”,与“干劲”“意欲”同义。   
                       
                               技术、体力透过训练可以增强, “动机”亦可透过心理的训练,加以锻炼。   
                       
                               当一个人开始“行动”时,通常会有好几个动机。例如,我们常会听到运动选手参加比赛的“动机”为“喜欢”“向自我挑战”“想获胜”等等。   
                       
                               另外,我也好几次目睹运动选手抱着“想给与他人喜悦、感动”的心愿,来参加比赛,往往发挥不可思议的潜力,挑战大目标,然后达成的一出出戏剧。 强化“相信自己的能力”   
                       
                               人只要有“心”,就能达成所愿。这个道理,与日莲大圣人所说的“心唯贵耳”(御书1240页)相通。   
                       
                               可以说,人是因为“心”“一念”,而决定是否能发挥伟大的力量。   
                       
                               增强“动机”及“干劲”,与“自我效能”的心理作用有极大关连。   
                       
                               所谓“自我效能”,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可顺利完成行动的确信、信念”。是对于自己有能力“做得到”的自信(狭义的自信)。   
                       
                               亦即,只要愈强化“做得到”“对自己能力的确信”,就愈能将“动机”及“干劲”引发出来,达成目标。   
                       
                               心理学家班都拉(Bandura , Albert)博士指出,提高“自我效能”有四个要素∶一、达成目标的行动。二、替代性的经验。三、言语上的说服。四、生理与心理的反应。在此就这四点稍作解说。
                       
                        一、达成目标的行动。   
                       
                               累积某个课题或行动的成功体验,能使人获得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因此应设定一个自己能做得到,有50%成功率的目标挑战。只要成功一次,这项体验就能成为自信,使自己也能面对其他挑战。 “声音”可强化彼此的自信
                       
                        二、替代性的经验。   
                       
      是指亲眼看到或听到,和自己情况相似的人,坚忍不拔、努力达成目标的成功案例。特别是作为范本的对象,所处的情况、设定的目标,与自己的相似度愈高,就愈会产生“那个人都可以做到,照他的方法,我应该也可以”的希望与期待,效果会更加显著。可寻找周遭成功的案例,透过录像带、书册、电脑、对话及体验谈等,吸收相关资讯。
                       
                        三、言语上的说服。   
                       
                               从指导者或可信赖者身上,获得适切的评价、鼓励与称赞。   
                       
                              若能订定计划,朋友、同志之间互相切磋琢磨,彼此肯定对方的努力、进步的地方,是再好不过了。   
                       
                              诚如日莲大圣人所云∶“声为佛事”(御书739页),令人产生共鸣的言语,能影响自己与周遭的人,提高彼此的境涯,增强自信。
                       
                        四、生理与心理的反应。   
                       
                              这是指正确认识自己生理与心理上的反应。   
                       
                              当一个人因为生理上的疲劳、痛楚或心理压力而产生“盗汗”“颤抖”时,就会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兴起放弃的念头。此时,要向自己大喝“停止”,肯定地对自己说∶“我做得到!”
                       
                              要提高积极肯定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可透过写日记或说给亲近的人听,最具效果。开展“佛界”之无限潜能   
                       
                              动机、干劲是表示内心产生能量的过程,分为∶(1)起而行动(唤起)。(2)朝目标行动(方向)。(3)反复行动以达成目标(强化)。   
                       
                              以此为前提,如何强化“人为何而活”这根源课题的“生存动机(生命力)”,我认为答案就在日莲佛法里。   
                       
                              佛法认为每个人生命里原本就具备“佛界”—无限的潜能。这是对“人的能力”最乐观、最肯定的看法。
                       
                              日莲佛法所实践的勤行、唱题,是唤醒佛界的生命(唤起),以自他彼此的幸福为自己的目标、使命(方向)。   
                       
                              勤行、唱题也可说是在不断演练(强化)目标、行动,提高“生命力”的训练。   
                       
                              而以日莲佛法为基础的创价学会,是一个相互切磋琢磨、提高生命力与“自我效能”的人间道场。   
                       
                              例如,在地区举办的“座谈会”,不同立场的男女老少,齐聚一堂,透过体验发表、心得报告等单元,倾诉喜悦与悲伤,彼此交换意见,互相鼓励。   
                       
                              每一个人在分享彼此的苦乐,互相触发当中,用自己的“心”掌握到活着的喜悦肯定性的情绪、快感)、幸福感,从而建立起坚强的人生观。今后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苦难,也不会逃避,而是正面迎击,去感受超越障碍的喜悦。
                       
                        将“苦难”转为“快乐”的境涯   
                       
                              池田SGI会长曾就日莲大圣人御书中的一节∶“烧烦恼之薪,菩提之慧火现前。”(御书741页)解说如下∶  
                       
                              “不如说,九界的劳苦才是成为强化佛界的能量。烦恼即菩提,全部的烦恼(烦恼=九界)都将变为幸福(菩提=佛界)的薪材。就如身体摄取食物,消化吸收之后,再转为能量一样。 ”(《法华经的智慧》4)   
                       
                              让我们今年比去年、今天比昨天,更加展现强盛的“超越自我的力量”,增强动机,苦难也能转为快乐,使这一年成为“众生所游乐”的一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宿命转变为使命的人生态度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曾经验过痛苦、悲伤的事。有时还会面临自己完全力不从心的重大问题,苦难不已。
                       
                              但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不管遭遇到多么痛苦的事,也不怨天尤人,勇敢面对并超越这个宿命。
                       
                              也就是说,不要将这些问题只认为是痛苦、讨厌的事,而是将困难当成深化自身生命的试炼,继续前进。
                       
                              这正是“将宿命转变为使命”的人生态度。
                       
                              所有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事,都视为自己的使命予以接受。怀抱如此的自觉活下去,正是我们要身处波涛汹涌的现代社会中,不可欠缺的人生态度。
                       
                              佛法说示宿命转换论的精髓,提出“愿兼于业”的法理。
                       
                              其原意是,原本不该出生在恶世,拥有大福德的菩萨,却为了救济苦恼的众生而自愿出生在恶世,承受他人的苦恼。
                       
                              日莲也在遭遇佐渡流罪时谈到,这些大难都是为了救济一切众生所承受的痛苦,因此感到非常喜悦,这正是“愿兼于业”精神的展现。日莲透过自身的人生态度,教示我们宿命转换之道。
                       
                              能贯彻“将宿命转换为使命”之生存态度的人,不论是谁,都可说是“愿兼于业”之人。
                       
                              不论有什么事情降临在自己的身上,我们也不要忘记这“愿兼于业”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这样就能将所有宿命恶的作用,使劲地转向善的作用。这么一来,所有的人生体验就能转化成开拓未来、为人奉献,无人能取代的重要“资粮”。
                       
                        从“自我控制”到“活力化(Empowerment)”
                       
                              打开“菩萨的自己”境涯,就能将恶的能量活用为善的能量,能使存在于人类内在所有的善性——非暴力、同理心、信赖、控制贪欲的力量显现出来。
                       
                              “菩萨的自己”,不仅是统驭自己的恶性,即“自我控制的自己”,同时也是能够触发善性的显现,使之“活力化的自己”
                       
                              “自我统驭(自我控制)”能通往自他的“活性化”。“菩萨界的自己”透过在“他人”的“恶”的环境,如贫穷、歧视、人权迫害、环境破坏等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增加“他人”生命的自由度并开发其善性。
                       
                              而人类从非暴力、慈悲、共感、信赖等善性中,获得满足的生命,就会充满自我尊重的自信,感到荣耀,恢复原本清新的个性,生命力更为丰富,将存在于“阿赖耶识”中善业的潜在能力发挥出来。
                       
                              当“菩萨的自己”如此的连带,从家庭、地区共同体、民族、国家扩展至地球人类时,就能使家庭的心、地区共同体的心、民族的心、人类的心等各个层次上的“共业”,一步一步地化为“善性”,最后转变成为以善的境涯——菩萨界为基础的“心”。
                       
                              同时,透过世代间的对话,传承给“未来的人类”,这股宿命转换的广大浪潮,将会净化现代文明的深层内部——如此辛勤的推动之下,必能开启转化人类从暴力到非暴力、从绝望到希望的命运,根源性的“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乐我净

在末法,我们因为是地涌菩萨,所以才能唱诵题目,为广宣流布奋战。
                       
                              为此,日莲大圣人教示:“末法得弘妙法莲华经五字者,不分男女,皆是地涌菩萨之出现,若不然,题目难唱也。”(御书1430页)
                       
                              不论被什么样的宿业困扰,我们本来是地涌菩萨。为了出现于末法,进行广宣流布,宿业也是自愿背负的。
                       
                              也许,大家事实上是痛苦不堪,或者经济困难,或者病痛等,不像是地涌菩萨。
                       
                              可是,自觉了广宣流布的使命,开始奋战时,自己的心中就会俨然涌现地涌菩萨的生命,涌现佛的大生命。
                       
                              没有佛屈服于不幸或烦恼。苦恼必然变成欢喜,大大提升境界,达到人间革命。其间,也会转变自己的宿命。
                       
                              那么,什么是地涌菩萨的生命呢?
                       
                              地涌菩萨的代表就是上行、无边行、净行、安立行四位菩萨,以上行菩萨为首。也称作四大士,意思是勇敢地站在大众的前头。
                       
                              日莲大圣人在《御义口传》中引述《法华文句辅正记》,指明四菩萨就是佛生命所具备的四德——“常乐我净”。并联系东方思想中构成宇宙万物的四个要素,即“地水火风”这四大加以论述。
                       
                       
                       
                              上行代表“我”,具有“火”的功能。
                       
                              所谓“我”,就是觉知自己是佛,确立了强烈的主体性与信念,不为任何事情所动摇的境界。
                       
                              而“火”有燃烧物质的作用,其功能是燃烧苦的根源——烦恼,转为智慧之光,照亮世间的黑暗。
                       
                              这是大领导的生命,用炽热慈悲的一念去对待周围的人,给他们以勇气。
                       
                       
                       
                              无边行表示“常乐我净”的“常”,还具有“地水火风”的“风”的功能。
                       
                              生命是三世常住的,“常”就是觉知这一点的境界。就是把不知道生命是永恒的、害怕死、被苦恼束缚的自己解脱出来,获得立于三世的因果律的、自由自在的广阔境地。
                       
                              站在这种境地,就能够像风吹尘埃一样吹散任何苦恼。大圣人教诲,种种大难也“只如风前之尘”(御书249页)。
                       
                       
                       
                              净行表示“净”,具有“水”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经常涌现佛的清净生命,绝不沾染现实的污浊,如清水一般洁净万物。 纯洁的心里面蕴含丰富的感受性,有感谢,有感动,会盛开美丽的人性之花。
                       
                       
                       
                              安立行表示“乐”,具有“地”的功能,与安心立命的境地也相通。
                       
                              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都毫不动摇,能够以旺盛的生命力享受人生的境界。而且如大地生长草木,具有支持并保护人的功能。
                       
                              在《法华经》会座受托在末法广宣流布的就是地涌菩萨。因此,当我们为广宣流布的使命而奋战时,便涌现出本来的生命,显现四菩萨的四德、四大,由此进行境界革命、人间革命、转变宿命。
                       
                              一个人以凡夫的姿态能自我辉耀,克服病痛、经济困难及人际关系等一切的苦恼,证明正法的功力。我们背负宿业的目的正是为了显示实证。这正是我们的信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2009 10: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识不同于智慧

SGI人类因知识量的增加而受惠无穷。 然而,仅是“知道”产生不了“价值”,无法创造幸福,“知识增长”绝不等于“幸福增进”,被恶用的知识反而成为反价值。
                       
                              知识或真理若是脱离了为何存在的目的或价值意识,将成为恣意破坏、杀戳、为所欲为之工具。活用知识的根本智慧才是重要。
                       
                              创价学会第2任会长户田城圣常说︰“现代人的不幸之一是将知识与智慧混淆不清。”“知识并非等于智慧。知识可为开启智慧之门,但知识本身决非智慧。”
                       
                        为什么要寻求知识?
                       
      1222年,我们须常自问︰“为了什么要寻求知识”,否则,知识只不过是知识。例如,教师有教师的使命,锻炼孩子的人格,磨练其智慧,培养孩子过幸福人生的力量,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目的。知识只是其必备的基本概念,若无法达成此目的的智慧,就非真正的教育家。
                       
                              教育、科学、政治、经济,甚至人类一切的活动,其目的应都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那么,佛出现是“为了什么”?那也是为使全人类永远幸福。因此,佛法与其他范畴并不相互背离。以佛法的智慧为根底,其他的一切知识也才能发挥效用。
                       
                              《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并叙述佛出现于世的目的,是为使众生开佛知见(佛的智慧),示佛的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即佛出现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人们开、示、悟心中的智慧。
                       
                              佛想教导我们的是,开发自身的智慧就是迈向幸福之道。佛的智慧也是源自“为了什么”这强烈的目的观、使命感而产生的。
                       
                        何谓智慧?
                       
                              一般认为,所谓“智慧”,即是了解各种领域事物的道理,并能确实掌握、处理得当的能力。
                       
                              在佛法上,所谓“智慧”是指让人能认清生命的因果法则,提升自身境涯,觉知全宇宙根本法法理的作用。
                       
                              一般的佛教认为佛道修行需要修戒定慧三学。这是以尔前经所说的菩萨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中,尤其重要的是持戒、禅定、智慧而成的。
                       
                              《法华经》开经《无量义经》述说︰“即使不修行六波罗蜜,只要奉持《法华经》,六波罗蜜自然具足。”日莲大圣人的佛法是说“以信代慧”。正确的“信心”即是“智慧”,透过信奉御本尊,就能获得与修行以智慧波罗蜜为首的“六波罗蜜”相同的功德。
                       
                              “智慧”是借修行实践获得,不同于“知识”。
                       
                        有“智慧”地活用“知识”
                       
                              佛法认为菩萨的利他精神,是理想的生活方式。佛典云“喜是自己与他人都高兴”,没有只有自己的高兴或幸福。与他人、自然、大宇宙融合为一体,孕育共生的感觉,发觉一切生命的意义,这才是智慧。
                       
                              必须先有为他人、为民众着想的慈悲之泉,“智慧”才能发挥无限的作用。
                       
                              要如何以所习得的知识为基础,解决现实难题,为人们的幸福创造新事物—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009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的原因”,一定能带来“善的结果”;同样的,“恶的原因”,也必定会产生“恶的结果”。
                       
                              可以说,人生即是“自作自受”吧!
                       
                              总之,为了要得到好的“命运”,那就必须拥有好的“现在”。
                       
                              佛典称此事为“欲知未来果,见其现在因”。
                       
                              透过现在自由意识的善行,成为业因,便能够创造出未来美好的命运(业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的原因”,一定能带来“善的结果”;同样的,“恶的原因”,也必定会产生“恶的结果”。

看到这里的情形,看来本座应该检讨自己的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09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座啊..
现在我们应该为世界和平来做出贡献....
而不是在这边说说玩玩..
我们檀徒应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幸福奋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09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贞宅仲-宗门檀徒 于 26-2-2009 06:39 PM 发表
那座啊..
现在我们应该为世界和平来做出贡献....
而不是在这边说说玩玩..
我们檀徒应该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幸福奋斗吧..!
.
你的人格,和日显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2009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网络侠客 于 26-2-2009 09:22 PM 发表
.
你的人格,和日显一样。。



那是好还是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9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人格,和日显一样。。

[/quote]


象我们檀徒的人格就是这样的..没办法这是本宗教的特色!!
你批评小弟也就是在批评本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09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贞宅仲-宗门檀徒 于 28-2-2009 12:49 PM 发表

象我们檀徒的人格就是这样的..没办法这是本宗教的特色!!
你批评小弟也就是在批评本宗教..!!

日显是日显,日莲是日莲

阁下所属门派已经背叛了日莲,以下就是证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9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网络侠客 的帖子

小弟只能对贵宗教说声抱歉..!!
我也知道现在道歉也没用..不过这也是上一代的恩恩怨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11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只能对贵宗教说声抱歉..!!
我也知道现在道歉也没用..不过这也是上一代的恩恩怨怨了..!
贞宅仲-宗门檀徒 发表于 28-2-2009 06:51 PM


他不是你的分身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6-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750 你在忏悔??佛不会保佑你的。地狱会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2-2024 05:59 AM , Processed in 0.14394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