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一章 佛教建立的历史背景 2# - 4#
(一)经济背景
(二)政治背景
(三)宗教背景
(四)耆那教
(五)顺世论派
(六)怀疑论派
(七)自然论派
(八)无道德论派
(九)感觉论派
(十)释迦部族 |
第二章 释尊创建佛教 5# - 9#
(一)降生娑婆
(二)出家学道
(三)成就菩提正果
(四)初转法轮
(五)教团的扩大
(六)佛教的进一步发展
(七)关于佛教最初的教制
(八)提婆达多破和合僧
(九)释尊示寂
(十)释尊的教法 |
第三章 部派佛教 10# - 12#
(一)第一结集
(二)部派引生
(三)阿育王护法
(四)大众部佛教
(五)上座部佛教
(六)南北传承
(七)佛教传入中国 |
第四章 大乘佛教 13# - 15#
(一)菩萨团
(二)马鸣菩萨
(三)龙树菩萨
(四)大乘与小乘的根本区别
(五)密教的建立
(六)提婆菩萨
(七)大乘小乘并弘世间 |
第五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 16# - 17#
(一)格义佛教
(二)曹魏佛教的兴起
(三)支谦
(四)竺法护
(五)老子化胡之争的起始 |
第六章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教 18# - 21#
(一)道安
(二)东晋崇佛
(三)慧远
(四)沙门不敬王之争
(五)鸠摩罗什大师
(六)法显西游
(七)昙无谶
(八)西域佛教 |
第七章 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22# - 23#
(一)无著菩萨
(二)世亲菩萨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四)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
第八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24# - 29#
(一)南北朝时期
(二)佛陀跋陀罗和求那跋陀罗
(三)毗昙宗佛教的形成
(四)成实宗佛教的形成
(五)毗昙宗与成实宗的差别
(六)涅槃宗佛教的形成
(七)北魏太武帝禁佛
(八)老子化胡之争与沙门不敬王之争
(九)律宗佛教的形成
(十)菩提流支
(十一)地论宗佛教的形成
(十二)梁武帝护法
(十三)达摩祖师立禅宗
(十四)昙鸾
(十五)真谛建立摄论宗
(十六)慧文与慧思
(十七)北周武帝禁佛 |
第九章 印度诸大论师 30# - 32#
(一)佛护论师
(二)陈那论师
(三)护法论师
(四)清辨论师
(五)应成派与自续派
(六)唯识宗内部的争论
(七)法称论师
(八)月称论师 |
第十章 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33# - 37#
(一)隋朝佛教
(二)智凯大师建立天台宗佛教
(三)吉藏与三论宗佛教的形成
(四)朝鲜三国佛教兴起
(五)唐高祖排三教
(六)法顺与智俨
(七)道绰
(八)玄奘西游和法相宗的建立
(九)唐太宗推崇佛教
(十)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十一)佛教传入吐蕃 |
第十一章 盛唐时期的佛教 38# - 48#
(一)慈藏与新罗佛教的兴盛
(二)大化改新和日本佛教的兴起
(三)善导与净土宗佛教的创立
(四)弘忍与禅宗的发展
(五)俱舍宗佛教的形成
(六)律宗三家的形成
(七)神秀与北派禅宗佛教
(八)法藏建立华严宗佛教
(九)新罗华严宗佛教的形成
(十)慧能与南派禅宗佛教
(十一)武则天与佛教
(十二)新罗法相宗佛教的形成
(十三)义净西游
(十四)日本三论宗和成实宗的形成
(十五)日本法相宗和俱舍宗的形成
(十六)日本华严宗的形成
(十七)赤德祖赞供养僧侣
(十八)唐玄宗护法
(十九)善无畏大师入唐弘密教
(二十)慧日建立慈愍派净土宗
(二十一)金刚智大师入唐弘密教
(二十二)一行与密宗的形成
(二十三)鉴真东渡
(二十四)不空大师大弘密宗
(二十五)湛然弘扬天台宗佛教
(二十六)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
(二十七)怀海制定《丛林清规》 |
第十二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 49# - 54#
(一)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的建立
(二)赤松德赞兴佛
(三)莲花生大师入藏和藏传佛教的建立
(四)澄观弘扬华严宗佛教
(五)顿渐之争
(六)最澄建立日本天台宗佛教
(七)空海建立日本真言宗佛教
(八)韩愈反佛
(九)朗达玛灭佛
(十)云南阿闍梨教的形成
(十一)唐武宗灭佛
(十二)禅宗一华开五叶
(十三)新罗禅门九山的形成
(十四)周世宗限佛 |
第十三章 两宋时期的佛教 55# - 63#
(一)北守的建立和汉地佛教的复苏
(二)法天、天息宋和施护
(三)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
(四)三教合一说
(五)禅、台重视净土法门
(六)黄龙派和杨歧派的形成
(七)藏传佛教的复兴
(八)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
(九)仲敦巴建立噶当派佛教
(十)宁玛派佛教的确立
(十一) 萨迦派佛教的形成
(十二)玛尔巴大师
(十三)香巴噶举派佛教的形成
(十四)宋朝理学的兴起
(十五)密勒日巴大师
(十六)海东天台宗佛教的形成
(十七)日本融通念佛宗的形成
(十八)宋徽宗奉道抑佛
(十九)南宋对佛教的政策
(二十)白莲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一)达波噶举派佛教的建立
(二十二)达波噶举派佛教的四大八小
(二十三)日本净土宗的形成
(二十四)日本临济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五)高丽曹溪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六)日本曹洞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七)日本净土真宗的形成
(二十八)日本时宗佛教的形成
(二十九)佛教在其他地区的发展
|
第十四章 元朝时期的佛教 64# - 67#
(一)萨班贡噶坚赞
(二)八思巴大师
(三)噶玛噶举派佛教大兴于世
(四)汉地禅宗佛教
(五)天台宗与华严宗
(六)白莲宗转为白莲教
(七)白云宗的兴衰
(八)日本日莲宗的建立 |
第十五章 明朝时期的佛教 68# - 70#
(一)明初的佛教政策
(二)宗喀巴大师建立格鲁派佛教
(三)格鲁派佛教的发展
(四)汉地善书、宝卷的流行
(五)明朝末年的“四大高僧”
(六)格鲁派佛教政教合一统治的建立
(七)其他地区的佛教 |
第十六章 清朝时期的佛教 71# - 72#
(一)清朝对格鲁派佛教的支持
(二)汉地佛教的概况
(三)清朝的居士佛教
(四)其他地区的佛教发展 |
第十七章 清朝以后的佛教概况 73# - 75#
(一)内地佛教概况
(二)太虚和复兴佛教运动
(三)法尊和藏传佛教在汉地的发展
(四)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藏传佛教的政策
(六)中国佛学院的创立
(七)佛教的低谷与复兴
(八)其他地区的佛教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