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718|回复: 54

人间佛教——谁是创始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0-2009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我所知,人间佛教的由来,是从杨会文居士下的太虚大师开始
太虚大师提倡佛教界的革命,提出了人生佛教
但人生佛教意在解决佛教鬼事丧事的形象,并没有解决掉佛教与天神界的关系
后来者印顺导师在继承了太虚大师和杨会文另一土地欧阳渐(此君提倡印度佛教)的影响后,提出了人间佛教。
他和人生佛教不同的是,印顺导师强调佛教是人的宗教,他不为鬼神畜生
所以,他比太虚大师更进一步,解决掉佛教与天神界的关系

我这里想提问的,我上述的资料是正确的吗?
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到底事实如何,有识之士有劳为本人解答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09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兜过了一个大圈圈,我的脚也酸了,应该是坐下来好好思考的时候了。
佛法是佛陀对一切现象的实际真相的解说。目的是在导引断除对苦的束缚,不再跌入轮回的陷阱中。跟随佛陀的教导才是我们学佛法者真正的目的。
我不知人间佛法说的是什么。但如果人们只是在做一些表面上的慈善事业,而忽略了断苦的修习,那么可以说是浪费了这一生所得到的人身。
无可否认的实事,目前的社会的确需要有博爱精神的人们去帮助那些不幸人士,因为这样,许多人摆脱了短暂的痛苦。付出者也累计了福报。大家一起欢心。
心是照成所有业力的动力,修心是除魔的基本条件。但如果只把修心当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只是在奉行世间法罢了。虽然这些善行是成就解脱的基础,但下功夫去修习领悟真理的行动才是最圆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9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RICYON 的帖子

谢谢答复

如果当年没有佛教的革命,现在还有人信仰佛教吗?
如果当年印顺导师没有做出研究(这是理论),而只是修行(这是行动),你觉得现在的佛教还有人信仰吗?
偏行动而忽略理论是很多信徒的毛病
一次在槟城檀香寺佛学研讨会
有人问法光法师,为何要做研究?应该着重修行不是吗?佛土不也是说过中箭的故事吗?修行为重,问那么多干嘛?
法光法师的回答可归纳为两点
一、不去做研究、不问问题,无法满足我的求知欲
二、当我们放弃做研究,就是放弃自我诠释的权利。
西方人有言,知识就是权力
没有知识就没有诠释的权力,别人如何定位你你就是什么地位
他们说佛教是迷信,你根本没办法反驳
所以,行为(修行)重要,也不要忽略学识上的研究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9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我的脚很酸 的帖子

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是立足于大乘真常唯心佛法,对治当时过于偏激,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把大乘佛法的菩萨精神体现出来;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在大乘佛法利他的菩萨精神和太虚大师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导师由于立足于根本佛法和初期大乘佛法,进一步的对治重天神,唯心,神秘的大乘佛法。两者的理念,背后都由非常深厚的佛法体系作为根据,绝对不是泛泛的世间慈善事业。。。至于台湾佛教,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以及其他山头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佛法内涵上并没有达到印顺导师的标准,这一点有心提倡导师人间佛教理念的人,不得不知。。。暂时来讲,以印顺导师为标准的人间佛教,还没有成气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9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upatissa 的帖子

谢谢回复
那你认为目前的人间佛教尚欠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9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一个很慈祥,很温馨的感受。其实,爱也是一种贪欲的执著。
爱本身也是短暂的。其另一面就是苦。
时常从报上可以发现到有人因爱自杀,因爱杀所爱的人,因得不到爱而报复,因失去爱发狂,发疯。等等。。。。。。其实,爱。。。。是多么的恐怖呀!
爱自己的东西,怕被别人拿走。。。
爱一个人,怕别人抢走。。。。。
爱金钱,怕被人偷走。。。。太多钱存在银行,怕银行倒闭。。。
爱名誉,怕有一天失去。。。。
爱权利,怕别人挖脚。。。。。爱一个社团,搞的天花地乱。。。
爱美女,怕被放鸽子。。。
爱俊男,怕被出卖。。。。不小心丑照被上网。。。。
爱儿女,怕他们吴交损友。。。。怕他们吸毒。。。。
爱丈夫,怕他有外遇。。。。
爱老婆,怕带禄帽子。。。。
总之有多少的爱,就有多少的烦恼与忧虑。。。。这些都是苦呀!
唯有放下所有对事物,亲请,友情和所有的爱才能获得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0-2009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我的脚很酸 的帖子

导师理想中的佛教:
立本於根本佛教之淳樸,宏傳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機應慎),攝取後期佛教之確當者,庶足以復興佛教而暢佛之本懷也歟。。。师兄认为现有的任何一个人间佛教体系达到这个标准?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4-10-2009 08: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9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upatissa 的帖子

哈哈,我才疏学浅。。。
还不怎么理解
其实我对现在的佛教团体的观察还不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09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看到几篇关于人间佛教的文章。
http://fo.ifeng.com/guandian/doclist.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9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RICYON 的帖子

你这样说还是有漏的,爱自己比较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9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24-10-2009 10:26 PM 发表
你这样说还是有漏的,爱自己比较多。

这身体非我。。。。它只是名与色的组合生命体。其中包含了五蕴。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它是无常可以败坏的。它和你所拥有的身体也是一样无常无我,可以败坏的。
虽然如此,但必须利用它来成就断苦的目标。所以,必须好好的供给它适当的食物,让它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直到有一天集足了所有产生败坏的条件时自然消失在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9 1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RICYON 的帖子

爱我者,非只观身有我。
无我者,不仅观身无我。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4-10-2009 11:3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9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你,他,她,它等等只是一个称呼。本来就不存在。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这不过是一些短暂现象。色受想行识也无常无我。请问那里可以找到我的存在呢?既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我存在,那又何必执著在我的圈套中呢?
爱也是一种欲念,它在心中扎根。因为爱,就会造就了许多的业。砍不断爱的束缚,唯有在苦中徘徊。断了对所有爱的束缚,也就是断了对所有欲望的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9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RICYON 的帖子

爱还未发展成为欲念时候,它是一种缘起。

你一下就教人了断世间千万的爱,一下就想终结世间万般的善,这种断灭之说法是不智的。

佛陀本身其实也有慈爱,但是这种慈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爱,会把解脱带给自己与他人的爱。

佛陀经教也教人诸善奉行,该舍弃的是对善的贪取执著,该舍弃的不是善。此乃自净其意也。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5-10-2009 01:4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9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沧浪澈 的帖子

爱本来就是一种对某现象的要求,这要求就是欲望,心对某现象的某种要求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自然就会起执著心。
欲在成就解脱大道上的修行人必须舍掉对所有现象常生的爱欲,所以佛陀就道出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导引修行者及在家人依其已经成就的方法修行。这条路是不会错的。
虽然如此,这并不表示修行者及在家人也要放弃对世间众生的关怀。这些修行者是以佛法来关怀世间众生,法施总比所有的布施更高尚,因为它可以帮一个人证悟离苦,不再受到因果束缚,获得解脱自由。
你所说的爱跳不出世间法,这并不是我们学佛法者所修行的目标。

[ 本帖最后由 RICYON 于 25-10-2009 11:3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9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YON 于 25-10-2009 11:37 AM 发表
爱本来就是一种对某现象的要求,这要求就是欲望,心对某现象的某种要求的欲望。因为有了欲望,自然就会起执著心。
欲在成就解脱大道上的修行人必须舍掉对所有现象常生的爱欲,所以佛陀就道出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导引修 ...


出世间的修行人啊!那你何不舍掉眼前现象常生的爱见呢?

我是认同你的出世间法观点的,只是不苟同你以出世间法来否定入世间法的观点。因为般若智慧修行者来说,这两者不应该是矛盾排斥,而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最多也只能说出世间是不共有的法。

下列提供12缘起之爱的解说为参考,基本上与你说的出世间法是吻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0-2009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虚大师应该算是“大乘”这种观念的起点吧。今时今日戒律盛行的佛教也可以说是拜他所赐,没记错的话....菩萨戒也是他提出的,一些戒律细节也是他发明补充下去的,原本的菩萨戒只出现在《瑜伽师第论》,但只是零星几句的戒律说明,并没有今天的“庞大”.....

太虚大师是不是人间佛教的始作俑者...我不知道,但据我所知....现在的佛教不可能会接受他,因为他的论述大部份都是评击藏传佛法的,比如《论即身成佛》...《梵网经与千钵经抉隐》....

依我看....人间佛教里,太虚大师就是邪师。如果LZ觉得“人生佛法”是佛教革命,那人间佛教就是革命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09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25-10-2009 10:35 PM 发表
太虚大师应该算是“大乘”这种观念的起点吧。今时今日戒律盛行的佛教也可以说是拜他所赐,没记错的话....菩萨戒也是他提出的,一些戒律细节也是他发明补充下去的,原本的菩萨戒只出现在《瑜伽师第论》,但只是零星几 ...


后期大乘佛教受到印度性力崇拜和婆罗门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强调戒律,是如佛陀本怀的,佛陀临涅磐前都有说:“以戒为师”,如果不注重戒律,就是不注重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还是佛教吗?

如果要谈真佛观点的话,请在“其它宗教”开帖。。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10-2009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師兄的見解真的是第一次聽見
請給他不被接受的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0-2009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ckson2009 于 26-10-2009 03:14 PM 发表


后期大乘佛教受到印度性力崇拜和婆罗门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强调戒律,是如佛陀本怀的,佛陀临涅磐前都有说:“以戒为师”,如果不注重戒律,就是不注重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那么还是佛教吗?

如果要谈 ...


这些邪师言论很有误导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2025 07:12 PM , Processed in 4.89874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