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936|回复: 27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转载)#18 如何放下我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5-2011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1-5-2011 11:16 PM 编辑

介绍大家一个很好的学佛网站:

法鼓山心靈環保學習網 http://www.dharmaschool.com/index.html

以下会把一些好的内容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21-5-2011 11:15 PM 编辑

目录1:

討論與分享 001:人生沒有目標. 為什麼我會是我? 我死後會去哪? 到底有沒有靈魂?

討論與分享002: 佛像前一定要供香嗎?

討論與分享003: 為什麼感情是不好的?

討論與分享004: 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討論與分享005: 請問分別心。。。。

討論與分享006: 剛結束一段15年的感情,我該用什麼方法平靜下來

討論與分享007: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討論與分享008: 玩遊戲的偷盜、殺生算犯五戒嗎

討論與分享009: 請問生命該如何才有踏實感?

討論與分享010: 請問心靈空虛的威脅,何處是真正可依靠的地方?

討論與分享011:有關壓抑情感的問題

討論與分享012:如何培養智慧?

討論與分享013:甘願吃明虧

討論與分享014: 面對周遭的人受病苦.受無名苦.我該如何幫助他們!

討論與分享015: 以佛法的觀點面對債務如何處理?

討論與分享016: 三世因果

討論與分享017: 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

討論與分享018: 如何放下「我」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1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 (目录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1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6-5-2011 01:11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 001:人生沒有目標. 為什麼我會是我? 我死後會去哪? 到底有沒有靈魂?

我是一個佛教徒,但不是很虔誠的那種。只是單純因為整個家庭,都信仰佛教。
我在工作很多年之後,開始慢慢覺得,人生沒有目標。空蕩蕩的,像遊魂一樣。以前我一直是工作狂,因為當一個工作狂,最直接的回饋,就是收入高,職務高,社會地位高。以往我們也一直被教導,要上名校,找一份好工作或創業,多賺一些錢,然後退休享受愉快的退休生活。
  但我越來越覺得有問題。人生一定要照這個流程走嗎? 走完這個流程,又代表了甚麼。   可能因為這樣,我開始越想越多。心理醫生一直說我是憂鬱症,但我覺得,我只是更希望,了解生命是甚麼。
   之後我開始思考,怎樣讓人生更幸福。我得到的答案也不出大家的意料,就是越容易滿足的人,越快樂。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之前在服務業待過。服務業有一個計算 顧客滿意度 的公式,那就是"超過顧客的期望值,就是滿意"。  所以延伸出2個方向,1.降低期望值,期望值越低,就越容易很開心。 2.給的比顧客期望的更多,當然,這有點難。
     也因為有上面的結論,我忽然發現,這跟佛教討論的,不有點相似嗎?
     我開始想,也許宗教能幫我回答這些問題。於是我去找基督教,佛教的教義,經典來研讀,我的想法是,其實宗教,都是希望能提供一套解決方案。而這套解決方案,能讓信仰者(個人)感到幸福,讓社會(群體)更和諧。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確的,我也無意要挑戰任何經典,或任何人。只是單純的提出我的疑問。  我看到佛教,他教育信徒的方式,其實跟打針有點像。 小孩子要打針的時候,因為怕被針刺痛,所以護士通常會先在要打針的部位,拍幾下,讓你的痛覺神經麻痺。接下來打針,就不會覺得痛苦了。
   這就像佛經一直在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人有生老不死,人有太多無奈的事......。 這感覺就像打針前先拍一拍一樣。只要你能體會人生有這些過程,當你遇到的時候,你就可以坦然接受。
   我之前看達賴喇嘛的書中寫道,多觀想人生的苦痛,可以幫助你更把握當下,我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聖嚴法師說,有的時候,人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太無聊。
   他應該再說我吧!  我除了上面的問題,我還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會是我? 我死後會去哪? 到底有沒有靈魂? ....當然,我知道這些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1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1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悟雲:

1.你為何是你? 依佛教的觀點  所有一切世間的存在  是因果也是因緣  你是因為某種因緣而誕生的
2.死後的去處?沒人知 但是會依造你這輩子 所做的善惡所生的業力 還有你的習氣 ...繼續輪迴轉世
3.佛教不說靈魂 而用"識" 你這輩子所作所想 所說都會存入第八意識 第八識會再投胎時第一個進入母體. .
所有事情的好壞 其實都會涉入個人主觀 而產生自己主觀上的感受 所以沒有標準的答案.......
佛教教育教徒的方式  不太像是大針前的拍打 相信打過針的都知道 拍打完還是會痛的....我個人覺得比較像是直接告訴你打真會痛 所以要保健身體 避免打針 如過真要打針也別怕 因為這樣身體才會康復......
也就是說佛教是佛陀所遺留下來的教導 是教我們如何看清生命的真相 如何才能真正的離開苦 得永恆的樂..
而此等方法(法門)很多........如果想多了解 可以參看聖嚴法師的著作:正信的佛教or佛教入門or學佛群一or學佛知津..相信裡面會有你想要問的問題解答 也會有你沒想到的問題解答......

果皮:

對人生的價值有疑問?這是佛法中所謂的無明的緣故才產生的!就是因為有許多的不了解嘛,所以才想要去探尋答案!而這樣的人對佛法的探求才會比較懇切!比較不會鄉愿!比較不會人云亦云。因為大多數的人連自己有這樣的無明都不曾觸及到!更何況想去找答案呢?
大家看到所謂人生的無常,不是佛法所說究竟的真實道理,人生的無常這只是因為蘊處界一切法因緣假合、無常壞滅、不真實、苦、空的諦實道理所呈現出來的表面現象。
絕大多數的人一世又一世的追逐貪愛世間的物質、情愛、一切覺受,因此未能捨離世間的苦,不斷的因為所造的業在三界六道流轉生死。所以人在世間的流轉,有種種的苦,是因為對這世間太貪愛!這也是一種無明。包含 佛世時的外道修行者優陀羅羅摩子,雖然禪定的功夫非常了得,但沒有佛法的智慧,對於打擾其安靜修行禪定竟起嗔心,最後雖因修定能升無色界非非想天,但後墮畜生道成為飛狸。
所以佛法的道理不會是不明不白、含混不清、沒有令人信服道理的教條,種種的現象境界,有真實的因果道理存在。這個因果的真實道理,乃基於佛法所說的一個生命的實相,因而建立。只是因為一般人連最基本的因果輪迴粗淺之理都不肯相信,因而造作惡業;世人不能知道、不能深信這個因果不爽現象背後的佛法真正道理,就是因為在認知上或潛意識下,以為人死後便灰飛煙滅,色身當然壞滅,能看、能聽、能嚐味、能嗅香、能觸物的覺知,能思考、能記憶的意識也不再存在了,便會認為不再有來世。
佛法不是一種強迫性讓受苦人類的心靈催眠所創造出來的暗示心理學,佛法不是因為要大家免除受苦的煩憂恐懼因而施設的一種「說法」。如果佛法是這樣子,那豈不是如同所有的其他宗教或世間法,乾脆就編織一套更大的未來的夢幻泡影,讓人在其中麻醉,不就更省事、更有效果?
事實上,佛是真實語者、是一切智者,佛所告訴大家的,是因為佛法是法界的真實道理,更重要、更要的是佛法乃是實證的,決不是單單片面的聽聞他人所說。只有聽聞的佛法,只是知識,佛法須要經過聞、思、修、證的階段,才算是真正的智慧。而一神教的基督教徒沒有人可以實證上天堂的這件事,但佛法中因斷煩惱可令人出離三界生死,卻是可以實證的。(只可惜現在的佛教界,大多並倡導教人實證,也不教人三界輪迴之苦,蘊處界無常之理,更談不上出離生死之苦的道理及方法,更遠遠不用說對於實證佛菩提,成就佛道的無上大法。大多只是教人在世間法上用心,結果只是對世間法我所的貪愛不斷增強。)
只有少數人會關心人生所為何來?會想要探求死往何處去?不明白人生的意義為何因而心生疑惑?但別喪氣,因為這樣會對生命有疑惑的人,不斷的追求真理,想要知道生命的實相,才是菩薩種性的人!相反的,一心只想解脫人生的苦,只想了脫生死,那是聲聞種性,不是真正的菩薩!(有許多佛教界的人誤將聲聞解脫道錯當作成佛的菩薩道,以為佛法就只是解脫生死,以為菩薩道與聲聞解脫道是一樣的,妄說 佛與阿羅漢所證是相同的─一樣都是要入無餘涅槃,這當然是很嚴重誤解,也有很嚴重的過失。)
只要具有神通中的天眼通的預見未來能力者,就可以知道人死後會去向哪裡,所以並不是沒有人知道,如果沒有人知道,佛如何能預授記弟子於未來許多劫後能成佛?向弟子說某外道死後墮三惡道?況且神通也並不稀奇,也不值得欣羨去追求。因為這是外道法,仍屬於三界中的法,不是究竟。再大的神通力,也不能免於生死業力。唯有佛法中的才是究竟解脫,而單單說聲聞中的阿羅漢就好,即便沒有修得神通,也能自知自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入滅後能入無餘涅槃,不再在三界輪迴生死受苦。這樣的實證的佛法,遠比具有神通預見的能力更為確切而重要,因為業有定與不定。神通者所預見未來,或有可轉變之因緣。但佛法的實證卻是能夠確切的肯定自己未來會是如何。
要想實證佛法,首先要確定真正的了解佛法中三乘菩提的內涵,要確切自己是不是誤會了佛法大意。(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去撿擇,如果這就如同外道其他宗教、道德家、慈善家、心理學、哲學、學術所說的一樣,那何必 佛來世線人間說法四十九年?這其中一定有非常不同之處值得學佛的人去徹底探求。)
對於佛法的學習,也要秉持著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迷信大牌,不要看重表相、放低自我身段,消除自己的成見慢心,廣植福德,經常對佛菩薩發願─願能得遇真正大乘勝義僧,從而修學了義正法,不再於娑婆世界迷惘輪迴,不知出離;願世世常行菩薩道,度化正在三界迷失的一切眾生。(若能儘量修除自己性障則更佳),如此,便會有因緣值遇善知識,實證佛法之路便會開啟!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1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0-5-2011 02:54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02: 佛像前一定要供香嗎?

家中有供觀音像,但佛像前點的盤香令人心浮氣躁,且聞久了心跳加快,應是劣等的香品。

請問佛像前是否可以不供香?如果可以要如何說服家人不供香?


一心: 佛 像 前 是 可 以 供 『 心 香 』 代 替 『 燒 香 』 。

果皮

...
若復有人,施塗香供養如來之塔,獲十功德。云何十種?一鼻根清淨,二身離臭穢,三身妙香潔,
四形相端嚴,五世間恭敬,六樂法多聞,七尊貴自在,八聲譽遐布,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
如是十種功德,布施塗香供養如來舍利之塔,獲斯勝報。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0-5-2011 02:54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03: 為什麼感情是不好的?

我在電視上看到聖嚴法師的演講,演講內容說到,
友情,愛情,親情....到最後終究是苦的。為什麼呢?

其時 我看完電視上的演講後,我的想法是,假設友情,愛情,親情....到最後終究是苦的,
但這是結果。但過程呢?

人生就像吃橘子,橘子通常是甜中帶苦,又或者甜中帶澀。 沒有辦法只吃甜的部分,通常
要吃,就只能一起吃下去。  

但因為不想吃到苦的那一部分,而放棄整顆橘子,感覺好像有點不對。

ps.我無意挑戰或反駁任何 經典或看法,只是單純的提出我的疑問,如果有讓你感到不舒服,
我先說聲對不起,請你見諒。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0-5-2011 02:55 PM 编辑

茍讓.尤道:

除了(苦)之外;不外乎是一場(空)阿!
好幾年前我媽媽過世的沒有幾年,我也曾經報考於圓光佛學院. 記得考完試之後的最後一關,
就是和每一個諸山長老口試;最後一個面試的法師就是院長! 每一個去面試的考生到了院長
這一關,就是長達1小時左右,我想我也好不到哪裡去. 緊張! 害怕! 恐懼! 也不知道院長會問
甚麼東西出來?

下一位: xx夏!

院長問: 你就是xx夏?

是的!

院長問: 為何要報考佛學院?

我要替媽媽懺悔念經,因為媽媽生前造的業太多太多了,我要替媽媽消業;.

還沒有問下一句,院長就直接說: 可以了! 你準備回去拿入學通知書了,前前後後不到10分鐘.

回去的時候,我在想: 難道連佛學院都不肯讓我入學了嗎,我該怎麼辦呢? 如果不是如此,那
為何我會是面試最快的人呢? 算了! 反正就是如此了,我又能如何呢!

果真不到3天,我真的收到學通知單;但是前提是甚麼? 我必須回花蓮將我媽媽的牌位一起帶
回圓光寺供奉;我並長期在圓光寺念經替媽媽消業超渡,當時我幾乎痛哭失聲感謝院長!

之後我並未學,因為我了解了一件事情.

親人是什麼? 誰能告訴我說,我今生今世就只有這個媽媽嗎? 朋友又是什麼? 他能教我解脫
的方法嗎? 感情不要放的太重,要捨得! 放下!

不看過去;只看現在,這才是正確的人生觀;更是修行者必須學習理解的道理.

以前佛陀想出家阿,他的父親就是阻擋佛陀出家修行! 佛陀未出家前,請示他的父親淨飯王
說: 我可以不必出家修行,但是父王阿! 你如何保證告訴我說,我絕對不用經歷過生/老/病/
死呢? 如果父王你能教我這個方法,我就不出家修行.

結果淨飯王還是無法回答佛陀這個問題! 換句話說,淨飯王也沒有理由阻擋佛陀出家修行阿.
這個故事,你應該聽過吧.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0-5-2011 03:00 PM 编辑

重覆的帖子,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6-5-2011 06:41 PM 编辑

一心:




「情」可分成五種型態:即男女之間的愛情、親子間的親情、朋友間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修行者之間的道情。

五者當中,前四項是為「俗情」,第五項則是「法情」。  

情,維繫人間的活動與存在,使人活得更有意義。從學佛的觀點來講,我們必須要一層一層地把情化解,進入理的狀態。
所謂「主觀的態度」,便是不管他人的想法,不設身處地為當事人想,只在乎自己的想法、看法,這叫作「情」。

反之,處處為他人著想,要求自己把自私自利的心理和行為漸漸減少,即是「理」;為自己設想的時候,也同時要協助他
人得到利益、得到幫助。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是依色界四種禪定而修的,這是佛法的特色。

要以定發起慈悲,生大歡喜,捨去所有一切的執著,利益眾生。

如果入於與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等心理相應,生活中會有煩惱。修行至心中時時處於萬里無雲,但並不妨礙世
間的一切現象,待人接物跟普通人一般正常,甚至更為謙虛、慈悲。

平常修行的工夫落實後,如遇到親情、愛情等的情感問題,或遭到財產、名譽等等重大的得失關鍵之際,就容易用平常心
來處理了。  

請參考《禪與悟》


悟雲:

1.友情 愛情  親情 試問你為這世間情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如果付出多而回報少甚至不是回報 而是報復呢
   你當下的感受是什麼?
2.如果你在人世間這三情中的任一情 發展的很好 也就是說你有個很相愛的愛人 很知心的朋友 很愛護你的父
   母  突然 因為某些因素而改變了 人不在 情不在.....你的感受是什麼?
3.多多用心觀察社會新聞 當你看了一陣子之後 我想你應該會明白的....無法說盡....但是真的像 聖嚴師父說
   的"苦"
4.太喜愛的東西 怕失去 不喜愛的東西 怕遇到 情又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當你失去所愛 當你遇到相害的人時
   "情"此時帶給你的最終是?  樂or苦?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121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6-5-2011 07:02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04: 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請教為什麽有人會說:我們所學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


一心:

對於有厭世觀念的人,只修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小乘的行為;個人自修的人,如果自覺滿足,就少有再求上進的心。

唯有面對各種不同程度、不同身分的人時,便會渴望再努力吸收佛法,學盡一切佛法,有這樣的體驗,所發「四弘誓
願」的心,便是大乘的思想。

佛法的出現,世尊的教化,是為度人,也度餓鬼、度天神、度畜生。而一切眾生之中,唯人類是修學佛法的根器,一
切有情皆入人道,才能修成佛道,所以,佛法是為人而設,人修持佛法以後,以佛法的救濟,利益其他的眾生。

當修行者,從小我的境域中解脫出來之後,發覺自己的本體,即是全體宇宙的存在,自己與宇宙萬物,無二無別。

但是如有求取利益之心,不論為己或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


如把我與人、內與外、有與無、大與小、好與壞、煩惱與菩提、虛妄與真實、生死之苦與解脫之樂等等的對立的觀
念,全部打消了,所見的本體和現象,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

當你體驗到了現象,不是實在的東西之時,便能從現象中自覺與諸佛的自性一樣,所以會不期然而然地運用自已的
智能和財力,普施於一切處、一切時的一切眾生。

師父說過,我們在還未修行前就要發願,為家中、工作環境中,乃至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處境、利益著想,這種不
為自己、捨我的精神,便是大乘行為的態度。用這種捨我的觀念修行佛法,不僅可得到身心安定的利益,也可能得
到徹悟的境界。   


出處《 從小我到無我 》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98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7: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星星: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普賢菩薩行願讚》 :
所有無上廣大供,我悉勝解諸如來,以普賢行勝解力,我禮供養諸如來。
所有善友益我者,為我示現普賢行;共彼常得而聚會,於彼皆得無厭心。
所有三世諸如來,菩提行願眾差別,願我圓滿悉無餘,以普賢行悟菩提。
所有欲現涅槃者,我皆於彼合掌請,唯願久住剎塵劫,為諸群生利安樂。

《維摩經》中〈佛國品第一〉: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無量壽經》: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金剛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告須菩提……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  
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四十二章經》: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罵、妄言、綺語。
意三者,嫉、恚、癡,不信三尊、以邪為真。優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  
佛言:何者為善?唯行道善。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 」

佛陀當時遊化於諸國之間,為需要他的國王、大臣開示佛法,勸行仁政。以十善法,施行於人民,就能獲得全民的擁護、
鄰國的尊敬。釋迦牟尼出家苦行,說法度眾,其一貫的目的,便是利人救世,所以,若忘失了救世濟人的悲願,脫離了
與樂拔苦的善行, 便非佛教了


法喜:
《 法華經 》.方便品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小乘的聲聞跟大乘的菩薩一樣,聽到佛所說的法,甚至只要聽到一個偈子,都一定可以成佛。

「聲聞」是聽到佛說法而開悟解脫的人,佛經中有小乘聲聞,是自了漢、是出世者;他們獨善其身,得解脫後,
不再受生死煩惱所苦,進入涅槃之後,不願再來世間廣度眾生。

也有大乘聲聞,那就是自在的菩薩,意思是「覺有情」,他們在聽聞佛法之後,就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人;
自己悟道解脫之後,希望其他眾生也能悟道解脫;自己修行成佛的方法,也幫助其他眾生修行成佛的方法;
自己脫離煩惱的苦海,也協助其他眾生脫離煩惱的苦海。

聽了《法華經》的一個偈子,就會種下成佛的遠因。菩薩根性的人,本來就已發了成佛的大願。成佛是果,
菩薩的自利利人,是成佛的因。至於小乘的聲聞,本來只想早日解脫,無意要成佛,一聽《法華經》,便
發成佛的心,就要修菩薩行了。

《法華經》除了肯定發了菩薩心的人,菩薩不斷地來往世間,廣度眾生,也肯定小乘根性的人聽了成佛之法,
也會轉小乘為大乘

所以《法華經》比喻先得解脫的小乘人就好像在中途站休息一下,這時再告訴他們,大乘的菩薩道,是悲智
雙運的大路,讓他們繼續往前行,菩薩道的終極點,便是圓滿的佛。  

如人立身處世,不要因為天資不好,基礎不夠,而自暴自棄。不可沒有大志願大方向,寧可先從小處著手、
近處著力,堅定大方向,站穩立足點,步步邁向大方向,雖不能立即到達,總是有一個大目標,遙遙在望。   

分享摘自《智慧一○○》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98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6-5-2011 07:23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05: 請問分別心。。。。

譬如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的情形、有好壞之分、凡事都是分別心, 請問要如何才能達到無分別心時,就可以做到無分別心的程度呢?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41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1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如:
凡夫要去除分別我執、法執要修行一大阿僧衹劫,所以人是一定會有分別心的。
有分別心是正常的。

否則人若無分別心..洗澡水太熱不知道,飯沒煮熟卻開始用餐,諸如此類不知好壞,
生活品質就有點差了吧!?

分別心應該是要人不要因分別而導致--心中有事。例如因為洗澡水太燙結果皮膚燙紅了,
這時候出了浴室,[心中是否有事]??是不是因為水太燙讓你一肚子氣想砸了熱水器,或
者氣自己怎麼連洗澡都會被燙到!!

或者你說的例子:拿自己與他人比較。是可以比較阿!!但是比較完畢之後,您心中是否有事??
是單純比較一番還是比較之後延伸一大堆有的沒的想法呢?!

時時保持心中無事,沒有殘渣,就是沒分別了。

[個人膚淺見解ˇˇ"]



果願:

禪的訓鍊,就是修從有分別到無分別的過程。從分別心到「無分別心」:那便是從散心到集中心,
再到統一心,最後到無心。

如沒有自我立場的好壞、是非、得失等分別心,事情該怎麼處理就恰如其分地處理掉,心中不留
痕跡,但不是「不留記憶」,而是不留情感上的「執著心」。

禪七的修行中,是不可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也不可和「自己比較」。有比較心就是「打妄想」,
身處妄念之中,便不得進入良好的修行情況。在用功的時候,不要理會自己以外的事,也不要理會
自己以前或以後的事,全心集中於「現在」的方法上。

不管環境或內心多麼平和或紛擾,「當下」都應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起任何好惡心。對於
環境或自己的好壞之感,其實都是內心執著的投射,事事物物本身並無好壞。

有人也許心想︰「如果好壞不分,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由於開悟的人,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如祖師們開悟之後,都充滿了慈悲心,一生一世濟度眾生。
釋迦牟尼,如果沒有好壞之分,能度什麼眾生呢?同樣的,這個問題並不在於佛,而是在於眾生自己。


正在修行尚未開悟的人,還在用方法,還是有「分別心」,只要繼續努力,直到方法沒有了,連「修
行」的念頭,也沒有了的時候,心就會像一面鏡子:內無一物,映照無礙。

如佛心就像一面鏡子,它沒有自己的影像,它完全如實、無礙地,映現出眾生的影像,能應各種眾生
的需求,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請參考《信心銘講錄》



常毅:
練習著不要去起分別就能慢慢達到無分別心了,而事實上也沒什麼好分別的,都是虛妄、顛倒與生滅。

覺得人家的比較好,自己的不會變得更爛;覺得人家的比較差,自己的也不會變得更好。當時有什麼因
緣,現在便得什麼果,再多想東想西也於事無補,徒增煩惱。

如果想要得更好的果,那就要在因地上努力,種善因,結善緣,等因緣具足,自然會得善果。



果願:

凡是發生的事,你認為是真的呢?還是假的?

其實,任何事情只是暫時的,而不是永久的。

問題在於沒有修行、沒有開悟時,不知道所追求的事、及現今的生活等都是虛妄;有點經驗或開
悟的人,便知道生活是虛妄的、假的,而所追求的一切也是虛妄的、假的。

如果聽到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虛妄,是否就真能把它們視為虛妄呢?
不可能!這是因為你依然執著。而修行,就是要我們不再執著。

如存分別心就是打妄想,唯有打坐在用功的時候,不要理會自己以外的事,練習全心集中在方法上。

坐到修行得力時,不管環境或內心多麼平和或紛擾,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起任何好惡心。

這一定要靠一次又一次不斷的練習。自己要放得下一切,並且在方法上輕鬆地用功,這樣繼續維持下
去,不但打坐時在方法上,下了坐,在日常生活中連吃飯、工作、走路……無時無刻不在方法上,
才能一次一次地達到不再執著、無分別心。


請參考《信心銘講錄》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41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11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亚洲游客 于 10-5-2011 03:28 PM 编辑

討論與分享006 #6 剛結束一段15年的感情心情亂到沒辦法靜下來我該用什麼方法靜下來

一心
: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

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
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最後只好分道揚鑣。
這是人生的悲劇,都是自己的執著、妄想,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方法很多,可以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可以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呼吸出入的感覺;
或者反覆念一句話,看自己的念頭為什麼受影響,為什麼在動?

動的是什麼?有學打坐,如果心始終安定不下來,有時候把妄念分類編號,妄念就會逐漸消失,
浮動的心也會安定下來,這也是一種方法。

以上是靜中的方法,至於動中的方法:

就是在環境中面對一切事,清清楚楚知道它是什麼。
也就是說,當環境使我們產生浮動不安時,要面對它,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
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
仔細推想,這些煩惱完全是自己招來惹來的。

修行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
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佛法很容易,都是這些道理,只要老實去做就行了。

出處《人行道》

一心:

對不如意的事,有修行的人,只求自己的心不被困擾,就不會被擊倒。
但如何才能免於外境的困擾?

首先要認知,我們處身的環境是個無常世界,好、壞現象都是無常的、會變的,不用得意,也不必失望。
因此,面對無常世界,精神上、 心靈上的修煉是很重要的。

要如何修煉?人要站穩現在而往未來看。
不要老是想到過去,也不須常擔心未來,要有迎接厄運的心理準備,即使可能是一種最壞的結局。

解決的方法就是運用無常,這觀點為自己化解心中的問題!
短短幾十年的生命,不要老是把他 (她) 人當作是自己的。
認清凡事有順、有逆,都只是人生的過程而已,人是經由學習而不斷成長的,如此就能時時安住於當下了。

真正的不執著是在盡心盡力、全力以赴之後,不計較成果如何,更能以平常心看待『成就他人之美』。

出處《是非要溫柔》


寂天:

結束一段15年的感情是痛苦的

最直接的方法是轉移念頭, 禪坐, 念佛 都有用

但個人認為在週末假日, 從事一些義工服務最有效

當一個人開始動起來 去服務時, 整個心胸都會開闊起來
身體動起來時, 腦筋比較不會一直在痛苦上打轉, 也較不會把自己沉浸在思念過去的痛苦

撫平傷痛是需要耐心的

借用著服務、付出、的正面能量來療傷吧!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87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11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07 #7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請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麼意思?

一心:

六祖惠能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豁然大悟,
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

無住」是什麼呢?
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
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
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
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
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

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
《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
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
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
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夠救
濟紅塵中的眾生。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
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
如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
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出處《聖嚴說禪》


常如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怎麼耕耘通常就自然有怎樣的收穫,(當然也不一定,像今年台南縣芒果就都沒什麼收成)。
只是說,應該耕耘時就努力耕耘,收穫的結果是如何,那就看時節因緣了。
只要能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穫,就是無住而生心了。


一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
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便會產生種種反應,面對這些反應,心中不受影響,
不留下任何痕跡,就是「無住」。

洞山良价禪師曾經形容他的心境,如空中的鳥跡,飛鳥經過空中以後,並不會
留下足印,或是任何的影跡,就像這位禪師的心,接觸到任何事物之後,什麼
東西也不留下,還是保持著像虛空那樣的坦蕩、明白。

要做到這種程度是很難的,這就是《金剛經》說的無住,這不是說失去記憶,
而是心無所執著
  
生什麼心?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般若智慧。生智慧心,是以智慧心行財布施、
法布施、無畏布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如能不執著,便能生智慧心,也就是無住的心。
「心無所住」,心中無物、無心,那才是真心,
能夠如此,就可以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一樣,
心中沒有特定的對象,任何眾生都是他願度的。


出處《金剛經講記》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88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5-2011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008: #8 玩遊戲的偷盜、殺生算犯五戒嗎

現在網路發達,網頁都有各式層出不窮的小遊戲,有時候會拿來消遣。
但是,如果網路的遊戲裡面必須偷盜、殺生練等級,這樣算犯戒嗎?


常康

您說的問題我剛好可將最近的心得和您分享

最近社交網站非常的熱門一方面因為它提供了朋友們互動的機會另一方面它提供了相當
多的角色扮演遊戲.以及心理測驗而這些都提供了朋友間交談的話題.說穿了這也反應了
現代人的空虛.

因為朋友的邀約我也加入了這股熱潮.剛開始玩的時我也覺得有趣但我發現它挺浪費時間
的雖然它提供了和朋友互動的媒介.但等電腦跑的時間往往比你發表意見的時間久.

而且它的確會讓人起煩惱會對它產生掛礙..會再意小魚是不是發青了餐廳的服務生是不是
昏了.我的珍珠被偷了嗎?..等等.接著就會發現掛在網上的時間變多了也就是會佔去修行精
進的時間.

再說遊戲中會有需要去偷東西或動物老了無經濟價值的需送走..等等看似有趣的事但以我
自己來說雖說只是虛擬的遊戲但我竟然做不下去.總覺得怪怪的.突然覺得很能體會為什麼
說戒是在保護自己的意思因為當你很習慣去守這個戒時即使是遊戲你也做不出來了.

再說那種黑社會的遊戲剛開始玩也許覺得新鮮.因為那是現實生活中較少碰到的.但玩到後
頭若著了迷可不得了.瞋心是會起的會有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產生..雖然只是遊戲但已經動
念了.這是很可怕的因為那會成為習氣我們都知道習氣最難斷就連阿羅漢都尚未斷盡.所以
真是不可小看啊~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親身的體驗也正呼應了上兩位菩薩所說的雖然只是遊戲但豈能小看!也因
此我也就產生了一個想法這些遊戲如果可以靠偷盜打架搶劫累積經驗值那我們當然也可以
設計一個遊戲可以靠做善事念佛誦經累積功德然後將佛教的世界觀六道輪迴淨土思想帶入
遊戲中以遊戲做為一個入門的方便讓人接觸佛法也培養善的心念好的習氣那不也挺好的只
可惜我不會寫程式...

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體驗到時下年輕人玩的東西最後的結論是提高互動在網上彼此關懷
加油打氣這是好的但有些遊戲真的要小心它的影響不容小看至於好的部份我們為何不在現
實生活中表現出來非得在網路上表達呢?

如果願意在網路上適時地給人"擁抱"那記得下次遇到需要關懷的人也請給他們一個"擁抱"

以上分享之


一心

如玩遊戲的偷盜、殺生好像是虚幻的,但是玩多了之後,會发生它的影響力,玩電動
遊戲上癮、慢慢就變成打架等。

宗教能夠指引人走上正途,對不好的誘惑會有抵抗力,內心不再空虛。

宗教對任何人而言,就像是成長的營養劑,應該多親近善知識,不要等走歪了才接觸。
面對多元、混亂的社會價值觀,而在這些大變動的社會環境下,耍提昇個人品質,就
在於能「以智慧照顧自己」,以慈悲關懷別人。


常毅:

不能因為這樣就簡單的說犯不犯戒,而且以什麼樣的心玩或是它的影響會比犯不犯戒更重要。
怎麼說影響呢?如果希望透過這個能增上我們或他人的戒、定、慧,乃至慈悲喜捨等等,那
這個是值得鼓勵的(當然,這是很難的)。不過,如果因此增上我們或他人的貪嗔癡慢疑等等,
原本要消遣的目的達不到,反而卻越玩越煩惱,越玩越執著,那我們是被遊戲玩,不是玩遊
戲,若是這樣,不如不玩。

最後,以雜阿含907經中佛陀的開示供作參考,古代歌舞伎樂如是,現代新的娛樂方式或許也
應以同樣的理路來思考。

。。。有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來詣佛所,。。白佛言:「瞿曇!我聞古昔歌舞戲笑耆年宿士作
如是說:『若伎兒於大眾中歌舞戲笑,作種種伎,令彼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身壞命終,
生歡喜天。』於此,瞿曇法中所說云何?」

。。。

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古昔此聚落眾生不離貪欲、貪欲縛所縛,不離瞋恚、瞋
恚縛所縛,不離愚癡、愚癡縛所縛。彼諸伎兒於大眾坐中,種種歌舞伎樂嬉戲,令彼眾人歡樂
喜笑。聚落主!當其彼人歡樂喜笑者,豈不增長貪、恚、癡縛耶?」

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曇!」

「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繩反縛,有人長夜以惡心欲令此人非義饒益,不安不樂,數數以水澆所
縛繩,此人被縛豈不轉增急耶?」

聚落主言:「如是,瞿曇!」

佛言:「聚落主!古昔眾生亦復如是,不離貪欲、瞋恚、癡縛,緣彼嬉戲歡樂喜笑,更增其縛。」

聚落主言:「實爾,瞿曇!彼諸伎兒令其眾生歡樂喜笑,轉增貪欲、瞋恚、癡縛。以是因緣,身
壞命終,生善趣者,無有是處!」

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則邪見!若邪見者,
應生二趣,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說是語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悲泣流淚!

。。。

聚落主白佛言:「瞿曇!我不以瞿曇說故而悲泣也。我自念,昔來云何為彼愚癡不辨不善諸伎兒輩
所見欺誑,言大眾中作諸伎樂,乃至生歡喜天。我今定思:『云何伎兒歌舞嬉戲生歡喜天?』瞿曇!
我從今日,捨彼伎兒惡不善業,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實要。」

爾時,遮羅周羅那羅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頂禮佛足,歡喜而去。」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7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1 08: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 009 #9 請問生命該如何才有踏實感?

一心:

生命踏實的人, 在忙碌時不會緊張;在得閒時不會空虛;在危急時不會恐慌;
在榮譽加身時不會欣喜若狂。

問:發現快樂的感覺也是無常的,並不能永遠存在,瞬間就過去,因此才察覺
出一個人不管是身在困境或順境時,總有一天會過去。

師:人生閱歷很豐富,其實一帆風順的人很少,從小到大都是平步青雲的人不
多,多數人都從波折中走過來,經過不同階段的人生歷程後,此時也才有機會
重新審視人生,比如有的人是工作狂,實際上因為他們很空虛,除了工作外不
知道生命還可以放在哪裡!也不知如何思考,除了工作就是睡覺或玩樂,心裡
總是空虛。

生命該如何才有踏實感?
生命踏實的人在忙碌時不會緊張;在得閒時不會空虛;在危急時不會恐慌;在
榮譽加身時不會欣喜若狂。

往前走一步,就是自在的一步,走得慢是一步,走得快也是一步,一步一步的
走就覺得生命是踏實的。

但是現在多數人都在茫茫然賺錢、工作、玩樂、死亡,當死亡來臨時,還不瞭
解活在世界上的意義,這樣的一生很可惜。

從經驗中淬鍊出生命的精華,也藉由宗教更提昇生命層次。

如何在生命歷程中 ~ 培養智慧很重要,有智慧的人不但不會受到環境影響,甚
至能影響環境。

出處【不一樣的聲音】

果願:

佛陀的修道論:既不主張享樂,也不主張苦行,乃是不苦不樂的中庸之道。

實行起來,也不會感到困難,不用浪費金錢,也不一定要避開現實的生活,而是教
導我們,就是在現身所處的環境之中,及時用功修行。

著手之際,如只要能夠把握住一個原則,認明我們的身心、和這身心所處的環境,
都是無常的、無我的、暫有的、幻有的,便可漸漸地對名利得失的心念淡薄下來,
對於求取解脫之心積極起來。

然後再對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間的用心,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寧可損己利
他,不要損人利己;應以正當的職業,為人間的社會,謀求幸福;盡可能地利用時
間,多做自利利他的工作;為了洗鍊我們的身心,應當多做些使得物欲沈澱的工夫。

這種工夫,所包含的方法很多,其中有六種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持戒(即
在八正道中的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念布施(以財物布施貧窮,以佛法施化有緣的
眾生)、念生於諸天的功德。

對於佛陀偉大人格的敬仰,落實實踐佛陀教法如---見賢思齊,而來導致個人生命的
昇華,促進人間社會的淨化。

生命自然而然就有踏實感。

請參考《佛教入門》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61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1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討論與分享 010 #10 請問心靈空虛的威脅,何處是真正可依靠的地方?

常康:

有次在寺裡,一位法師有感而發的說: "現在的人都只知向外求,而不知向內求..."

心若向外求,則永無止盡,因為欲望是無窮的.唯有向內探求自己的本心,方是解決之道.

一點想法,與您分享

一心:

心靈的空虛就好像是空中的一片羽毛,也像水上的浮萍般,處處飄,不知道何處是落
腳的地方,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可依靠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幾乎是現代人的觀念,但真的有了錢就是最安全的保障嗎?其
實追求錢、權,或勢都是既吃力又空虛的事。

有勢的人怕勢力失去了,失去權勢的時候,比沒有得到權勢前更痛苦。所以有權勢的
時候,就恐懼什麼時候權勢會失去,因此沒有權勢要追求權勢,等失去之時,卻也是
真正痛苦的時刻。

當一個人心裡感到空虛,便會時時覺得有威脅,並且不易滿足

所以,心,如是處處的主人,就如所說的如來如去,到任何地方,在任何時間都能把
某一處當成自己的地方;因緣要我走,我就走,走到另一地方亦能安身立命的住下來。
如此我們的心靈就不會心靈的空虛了


常如世界上沒有一個真正可以回去的地方,亦沒有一個是真正安靜、清淨、和平的地方。
回去,只是我們心理上、觀念上的回去。 真正的老家也沒有辦法離開自己的心。心不
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煩惱是自己的,若感覺到環境有煩惱、有問題,應該檢查自己,那是自己有問題,不是
別人有問題。

在地球上,似有來去、生死,但是高度夠的話,會發現從美國到台灣就像微塵,幾乎沒
動。

死了,地球未減一物。生,地球未增一物。若把空間擴大至無限來看,不僅自己無來去,
地球、一切恆星,也無來去,也不在動。

若把時間空間擴展至無限來看,便不用討論生死、來去,實則沒有生死、來去這件事。
沒有真實(reality)這個東西。

無法找到,也無法抓住。

一定要找的話一定是失望的,但若不去找,是不知道真實是不存在的。

「踏破鐵鞋無覓處」才發覺「得來全不費工夫」。

摘自《來與去》

果願:

站在佛法的立場,除了有肉體和歷史的生命,還有永恆的、無限的、超越於時空的智
慧的生命,我們稱它為法身慧命。

慈悲心越重,智慧越高,煩惱也就越少

所謂「慈悲」,就是多為他人設想,常替他人處理問題,相對地,困擾自己的問題也
會越來越少,也就越有「智慧」了。

慈悲和智慧是一體的兩面,是分不開的,只是它的功能和表現不同而已。

有智慧的人,他的內心世界經常能保持平靜、清楚、明白,不受任何環境的情況所困
擾,同時能關懷他人,做他人的知音、知心,讓自己深入眾生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慈
悲心的表現。

如何疏導心靈空虛?
要認知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個無常世界,好現象壞現象都是無常的、會變的。因此,
面對無常世界,心靈上的修煉是很重要的。

如有三種途徑來提昇自己:
第一,要修心提昇自我的人品,對自己的現在與未來,以及對自己的家庭要負責盡職。
第二,要不斷地自我反省。古聖先賢說「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雖然不是聖人,無法
做到每日三省,也當每日一省。
第三,在自己的生活中,要有為人處世的準則不要老是為個人的利害設想,要考慮
的是整體的利害得失。

如把自己的心放大、放寬,放到跟太空一樣大。在無垠無際的宇宙之中,讓自己的心
化為太虛,可以包容宇宙。我們就能不受心靈空虛的威脅,也容易成就人、幫助人。

短短幾十年的生命,轉眼化成了無限,不會把短暫的現象,當作永恆的事蹟。智慧永
遠不會結束,有智慧就有慈悲。

請參考《是非要溫柔》

http://www.dharmaschool.com/sharing61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1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试试网上佛学课程,感觉很好,与大家分享。

工作EQ

關於情緒  0:03:07 http://www.dharmaschool.com/course_study31.html

調整工作EQ  0:04:07  http://www.dharmaschool.com/course_study3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9:53 PM , Processed in 0.17938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