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221|回复: 53

什么是实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6-2016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6-2016 03:43 PM 编辑

下面那个才是真的? 什么是真实?


1。衣服是什么颜色?




2。13还是B?

abc.gif


3。3 还是 4?

13001159_1091520807584289_3449832853885410215_n.png


4。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确定一个物体所处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只能选择确定其中一种。


13315238_1062017833848113_3488642130269206076_n.jpg

其实真正的是:

cheat.JPG

think.JPG

解深密经说胜意缔

尋思.JPG


更多资料我放在这里。
http://cforum.cari.com.my/forum. ... 76738&extra=&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6-2016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6-2016 06:19 PM 编辑

为什么是假的?


为了重新认识世界,我们必须拥有一种“上帝的眼光”或“无所不在的角度”,放下一切过往的预设,回到零点,以直观洞悉物自身。预设常常成为思考问题的阻碍。预设就是“下条件”。当你拥有的条件越多,就越容易被条件所引导,无法看见事物的本然面貌。因为你心里已经接受了事物可能性,是在某些条件下所呈现的状态。然而,这已经不是事物原本的呈现状态,是遭受预设扭曲、建构过的状态。----------哲学家胡塞尔

愛因斯坦:人之所以為人,是宇宙的一部份" 在時間與空間中有限的一部份 他將自身以及自己的思想與感受 視為獨立於整體之外 但這種"獨立"是一種意識的錯覺 這種錯覺就像會把我們囚禁的監牢 箝制我們個人的慾望和少數親近的人 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從這個監獄釋放出來,同時拓展我們的同理心 來擁抱所有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美丽。
原文:A human being is a part of the whole, called by us "Universe," a part limited in time and space. He experiences himself,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s something separate from the rest—a kind of optical delusion of his consciousness. The striving to free oneself from this delusion is the one issue of true religion. Not to nourish it but to try to overcome it is the way to reach the attainable measure of peace of mind.wikiquote。

愛因斯坦:所谓现实只不过是个错觉,虽然这个错觉非常持久。
  • 原文:Reality is merely an illusion, albeit a very persistent one.


【佛陀的古道】书里的一段文

    我们常常未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我们的见解就成为糊涂的见解了。因为我们的预先看法,我们的贪图和厌恶、好和恶,我们未能看到官能和客观外境各自的本质,就跟在幻想与欺诈的后面跑。是感官欺骗了我们,错误地引导了我们,接着我们就看不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了。因此,我们看事物的方法,就成为颠倒之见了。佛陀说有三种颠倒驱使人的心,即想颠倒、思颠倒和见颠倒。[xxix]人被这些颠倒迷惑时,他的设想、思维和见解就是错误的,如(1) 他在无常中求常;(2) 在苦中求乐(苦中的安乐幸福);(3) 在无我中执我(无我中之我);(4) 在丑恶中认为美。

《金刚经》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16 05: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6-2016 06:20 PM 编辑

为什么我們容易受騙?因為大腦漏洞百出!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一:其實你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或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哪來的間接呢?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的各種感覺或知覺經驗,其實完全是大腦的產物。很多人以為,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嚐到或摸到東西時,就是真實的在「接觸」外在世界的真實事物。然而,這並非事實。我們真正「接觸」到的,只是大腦對這個世界的「表徵」。我們的感官在接收到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資訊後,會產生電生理變化。這些電生理訊息接著傳入大腦,大腦對這些電生理訊號做出詮釋之後,重新創造出一個類似外在世界的「虛擬世界」。我們的感知經驗,就是這個虛擬世界。

我們所有的知覺經驗,其實都是大腦的產物。大腦透過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訊號轉變成電生理訊號,接著這些電生理訊號再被轉化成知覺意識。而我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些由大腦產生的知覺意識。

資訊進入大腦產生經驗意識,就好比光線被鏡頭捕捉下來後再重新形成影像呈現在電子螢幕上一樣。我們的知覺,就像是螢幕上的畫面。它們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表徵」,雖然這個「表徵」和外在世界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並不「等同」於外在世界。我們的知覺意識,就只是這些二手的「表徵」。

因此,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我們看到的,是大腦對外在世界的「表徵」或「詮釋」,而不是真實的外在世界。

換言之,我們的知覺意識,完全是大腦創造出來的虛擬「摹本」。而大腦在創造出虛擬「摹本」時,雖然模仿得惟妙惟肖,卻仍常會出現一些小錯誤。大腦中的這些小錯誤出現時,就會產生「錯覺」。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受騙的第一個原因。

我們容易受騙的根源2: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


大腦容易受騙或出錯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出現漏洞。大腦中的電生理訊號在被轉化成知覺意識之前,必須先經歷一連串的無意識訊息處理歷程。我們之前把意識經驗比喻成電視螢幕上的畫面,現在我們再來試試看另一個比喻,就是電腦的螢幕畫面。

我們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東西,只是電腦主機處理的一小部份。電腦主機在背後正在處理的許多資訊,例如記憶體的使用量、硬碟的轉速、網路的流量等等,都不會呈現在電腦螢幕上。同樣的,大腦也是如此。我們所意識到的內容,只是腦中資訊的一小部份,大腦中有許多資訊,例如神經傳導物質釋出突觸、電子訊號在髓鞘之間跳躍等過程,也完全不會出現在意識內容之中。

大腦不讓我們意識到這些龐雜的資訊處理歷程,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如果把所有的資訊處理歷程全部呈現到意識之中,我們將會被資訊給淹沒。因此,大腦選擇只讓我們意識到那些最重要的資訊。

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當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些龐大的無意識資訊處理歷程時,它們也就開了一個後門,變成了大腦的漏洞。許多資訊,時常會在我們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滲入無意識資訊處理的歷程中,並因此偷偷影響我們的行為。


謝伯讓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現為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院助理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研究主題為人腦如何感知世界。 部落格:The Cry of All。 微博:http://www.weibo.com/brainscience。新書:《都是大腦搞的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16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6-2016 06:21 PM 编辑

他们都醒了,你呢?

醒着的人一定能确定谁是清醒的,也了知谁在梦中。而做梦的人也以为自己是醒的,但确无法真正确定谁在醒谁在梦。


作者:苏轼 年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16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定义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你所感觉到的东西吧了。
这对白是从 the matrix 里面抄的 哈哈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1 请认真的了解。我没说妄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16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6-2016 06:22 PM 编辑

如何看见实相?

如實觀照---體方法師摘录

如实观照的心要,就在于一个“看”字,看心念的迁动变化,“看”六根缘境的触觉、受觉,在缘起的流转与还灭中,去体会和发现诸法的“寂灭法性”。

为什么要觉知?师父在讲的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看’字就是找、就是寻觅。为什么这个‘看’跟想象的‘想’,它的功能是两回事?我们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是由根、尘、触所带来的,根尘二和合生触,三和合生‘识’,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说,在根尘触的当下,受、想、思同时就来了。‘受’就引起‘想’,‘想’发动为‘行’(思),所以惯性、习性就来了。但如果我们有缘起正见,在‘看’、在觉知、在观察的当下,它所产生的功能一样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所以为什么‘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三藏十二部学那么久,当我看到《杂阿含经》中“现法见、离炽燃,不待时节,通达现见,缘自觉知”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体会的是对的,原来我的体会是有根据的,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如实观照”,首先叫你: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做结论,只是一个“看”!在正观的时候只有用这个方法,你才能发觉真相。

我出家到今天学了一个好法,就是我讲的如实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然的话,随着惯性因缘你就乱死了,我不骗你。所以这个‘如实观照’要常常用,在生活中就可以避免很多烦恼。

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五蕴身心,还是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好,“不可得”三个字,就是我们观察的结果。“不可得”三个字,就是大乘最重要的心法!而我们最执著的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灵感受,对不对?我们信任那个心灵就是我嘛,我的感觉、我的感受,我的欢喜啊,我的烦恼啊……都是在我上来执著!请问:你去观察它,哪一剎那的感受,是可以住的,是可得的?

不可得,是大乘心法,在如实观照的的当下,你会发现任何一法均无所得,均“不可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

但只有树立缘起正见,通达我空法空,才能在观照中实现如实正观,澈见诸法实相。缘起正见是如实观照的基础,我们要受用解脱,缘起法是修行佛法的重中之重。不懂缘起的观照,只是盲目的对治,是无法发现诸法实相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强调要建立缘起正见?缘起的就不是永恒的、不变的。它是条件组合的,所以没有‘自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这个知见先建立以后,加上我们的正念正知,时时刻刻与万法接触之中,念念与正见相应,念念与法相应,念念与空无我慧相应,这就是与般若相应。这就是不失正念,也不失正见,所以不是叫你不要起念,不让你六根六尘都不要触,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们修禅定不与外境接触,不与万法接触,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切的爱染,这种逃避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只有在根本上,了解法的真相,了解六根的功能,知道如何与正念正知相应,就不会有问题了。

在如实观照中,当觉知的自觉运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旧有的思惟模式和与生俱来的习性就将土崩瓦解、不复存在。这就是知见和观念转变的重要性。软体程式变了,行为自然就导正了

所认观照就是要保持觉知, 时时刻刻觉知。‘随时思惟止相, 随时思惟举相, 随时思惟舍相’, 这个‘思维’我们把它用‘观察’或‘觉知’来理解, 则更恰当。如果我们真的能够用功,能够得法修行的人, 请问:在生活中是不是时时可以用得到?如果你发现、有觉知到:我现在的心浮气躁, 发现了、觉知了,你马上就会调整;如果你现在心情很烦闷、无奈, 你觉知了,你也会自觉的调整。你现在进入昏沉、空空洞洞的, 你如果觉知了, 你就不能住在这个地方, 你马上要提起正念来。这就是用功最重要的地方, 要随时调整, 让自己的身语意时时刻刻的处于中道,所以这个‘觉知’是不是很重要?‘随时觉知’是不是很重要!

触与受的因缘,要如实知,如实见,众生的贪爱造作、痛苦烦恼、无明愚痴都是在这里引发的。

修念住,觉知当下,能更好的择法、观察,缘起正见是重点。为什么要修这个念住,念觉分。这个可以摄受我们的身心, 能够专注,不管是择法,不管是修定, 都有帮助, 调身调心都有帮助, 这是一个重点。所以‘修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这一句话我们要注意!我们的正见建立以后, 要调整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身心能安住,能住于一缘, 心不会散乱,也不会昏沉, 使它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在与定相应后,再来择法, 再来观察,就能入微, 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有缘起正见, 你又修如实观照, 在念觉上慢慢进去以后, 你所面对的一切法, 那个正见自然会出来相应。看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碰到什么喜怒哀乐的因缘, 你会发现正见会自然相应——原来是性空、原来是如幻、 原来是缘起、它自动会相应。你不用再起念说:这个是缘起的、这个是空的、这个是假的、不需要起念。为什么?它自动会相应。所以那时候不需要再起分别,它自动会明白、会了知, 因为里面有缘起正见故。

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告诉我们,让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去观察, 发现诸法本来如此、确实如此, 你还怀疑什么?当你能体会到这些法的重点, 保持正念正知,保持觉知的“觉”字,你们就可以试试看, 师父的如实观照在讲什么?叫你时时刻刻都在当下的觉知中, 你只要觉知就好, 不管它怎么样你就看着它……。

所以内寂其心的目的就是如实知, 让它自然显露出来。苦受起来,要知道;乐受起来,也要知道,让它如实的显现出来。这个起,是缘起的起。苦起来了, 乐起来了,不苦不乐起来了,只要发现就好, 这个叫如实知显现。起来以后你会看到什么?原来会灭,它不是永远存在的。苦受起来一下子就不见了, 为什么会不见?要如实知的去显现,如实的体会, 如实的明白。

我们观察,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它如实知显现?唯有一个办法,我变成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我每天的行、住、坐、卧、起心动念, 都是我要如实知的地方。我只要在自己的行住坐卧中加入一个觉知, 只要默默的在旁边观察它, 自己默默的观察自己,不要去干涉,不要用有为的思惟去控制, 你只是让它如实知显现。

如实观照,安住当下,让惯性(想蕴)无法安住

我们今天想东想西, 妄想一大堆,这个想是真的吗?是不是因为触动因缘才起想?还有一个是“法”, 法的想是我们存在里面记忆, 记忆叫法尘, 法尘也会引起你的想,一个是根尘触的想;一个是意跟法触的想, 都是从这里来的。我们想过去、想未来,这个叫做法尘。这是从意识里面泛起法尘所生起的想。一般的六根触六尘, 都会产生想;意根触到我们内在的记忆, 也会起想。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我们这个想蕴特别发达;我们是不是每天一定要想东想西?啊?看到什么都要想, 没有事坐着也会想过去未来。所以各位:一落入想, 不是过去就未来,想就是过去跟未来。如果只是当下的觉知, 当下的如实知,有没有想?我们众生习惯落于想, 所以天南地北、过去未来、千变万化就来了, 然后还把想里面的问题都当作是真的。这里佛陀就告诉我们:“彼想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磐”。我们有没有发现, 这个想的内容功能?我们都执著在那边, 最强的习性就是想。所以师父讲如实观照一个“看”字, 为什么要用“看”不用“想”? “看”回到当下, 而“想”是过去跟未来,过去巳经过去了,未来还没到, 那个是如实的吗?那个就是幻相,而“看”是回到当下, 当下叫“现法见”,这个才是如实的。所以一个“看”字就是要截断众生那种发达的、惯性的想蕴, 落在习性中都是想蕴。我们不是不要想蕴, 想蕴也是生命中的功能,但是我们会落在那边, 产生很多执著, 而没有办法发觉实相是因为我们落入想, 而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所以如实观照为什么说用一个“看”字,就是让你回到生命的当下, 截断你对过去未来的——想蕴。这样才能发现生命当下的实相。如实观照为什么要用一个“看”字?还要不迎、不拒,要客观的看, 在讲什么?其实跟这个法的重点、功能都息息相关;不会随便用一个方法让你们去乱搞,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一点, 我在如实观照会提示, “看”跟“想”你要去发现,去体会它有什么不同。我们用“看”观察、如实知的时候, 它产生的功能现象是什么?我们落入“想”它产生什么现象, 你就明白, “看”跟“想”刚好完全相反!一个是回到当下, 一个是落入过去跟未来。所以这个功能你要明白, 不明白我们就会落入惯性的想里去……。这个想的功能特别厉害, 任何一个意识进去以后都以为是实在的,就停存在里面。

所以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我说你们不要怕, 你们自己习性最强的、最恐怖、最怕的、习性最重的, 就面对那个问题;用如实的观察的方式, 你去面对它,然后你才能发现它的真相, 最后你才有办法超越它。如果你是用压抑的、控制的、束縳的;你永远只是越陷越深, 只是暂时把它压到里面、伏到里面,其实问题没有解决。但是一般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一直在谈, 我们现在的一个观念叫潜意识,潜意识都是越压越深的。而事实上真正要解决你里面的意识——能够让它清净, 就是要让潜意识发露出来变成表面意识。现在有没有方法使我们的潜意识能发露出来?我们现在用强迫的、压抑的、控制的, 那只能是越压越深。最难就在这里:如何让我们的表面意识、我们的意志力、我们习惯控制的力量能够安住。只有这样,潜意识的力量它才会出来。在这种宁静安详的过程中, 表面意识不再制约控制, 潜意识就会出来。这时候你只要如实观照, 不要迎拒,一迎拒它就变成实有, 一压抑就变成实有。你会看到它的虚幻,看到它的显露,它刹那即灭,一下子就灭了。慢慢的,从潜意识就会发露出来, 这就是实相!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一般人是不理解的。我们现在都用控制的——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这个是恶的、这个是邪的, 这个是不好的,所以都用压抑的方法对治。结果越压抑里面存在的东西越深, 你怎么能够把潜意识里面的问题净化呢? “悉伏彼想”的作用是让你发现真相。直接观察和发现贪、瞋、痴烦恼的真相, 深刻体会它的真正内涵。所以各位:不要怕我们的贪瞋痴,想办法去面对我们的贪瞋痴,看清楚它、超越它。你用压抑的、用控制的,越压越深, 越压越强!这一点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如实观照的方法, 一般是不理解的。总是在有为的一种修法、修定、修止的方式, 以为这样就是境界, 这样才能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6-2016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ro5wxqh4U

你不明白我说什么,你去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6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6-2016 12:41 AM 编辑

嗯!
拈花.jpg

如果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我們在看世界時,我們是真的『直接』看到了世界,或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呢?」
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我們當然是直接看到了世界,哪來的間接呢?
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間接看到了世界。
我们今天寂照都没有了,为什么?照见外面的色相,他就动心,他就起心动念。要知道,这一起心动念就迷了,就不叫它作见性,叫它作眼识。为什么?它有分别、它有执着,它会把外面境界产生变化。

如果只有寂照,外面境界不变化,为什么?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着,所以外面境界相它不变。

我们一看,马上就分别、就执着,一听,马上分别、马上执着,跟着来的。

分别是什么?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末那识,跟眼识同时起作用。第六识、第七识跟阿赖耶,我们讲六、七识,有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事实真相?没有。接触外面事实真相是眼、是耳,眼耳鼻舌身接触外面的。

意是第六意识,不接触外头,外面这些信息传给它,它才知道。就好像电视一样,眼耳鼻舌身是在现场,现场是什么?现场是阿赖耶的相分。

第六意识所看到的是画面,是眼识传给它的画面。眼识像摄影机一样,看到这个画面,信息传到什么?它也有一个画面,有接收的画面,第六意识,第六是相分。

第六识的相从哪里来?第六识的相是从前五识的相给它,它就有画面了。它的画面是分别,立刻就传给末那,末那就执着,阿赖耶就落印象,业习种子就落在阿赖耶。阿赖耶是数据库,这数据就收进去了,所以你有记忆,提到昨天的,马上想起来。这是从数据室数据调出来了,你就清楚了。

所以要晓得,六、七识看不到外面,它要离开前五识它不起作用。这是佛教的心理学,比学校的心理学讲得高明。我年轻的时候读大学心理学,我一看那个本子,再一翻佛经,以后再不看了,这个高明!讲得清楚,讲得细致。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501集  (上净下空老法师)
。。。。。。。。。。。。。。。。。。。。。。。。。。。。。。。。。。。。。。
  
阿赖耶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有没有人见到?没有。佛与法身菩萨见到了。

我们今天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到的,确实是阿赖耶的相分,但是你感觉不是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它是变现,六、七识见不到,六、七识是缘阿赖耶,缘不到外面。

你怎么会看见?实际上看见,就像我们现在摄影机照的这个镜头,现场是阿赖耶,阿赖耶的相分是现场,我们不在现场,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所以眼识把这个镜头照进去,变成眼识的四分,眼识有相分,眼识的相分传给第六意识,传播过去,第六意识又传给第七识,它是这么传播过去,所以它们永远是看屏幕,看不到现场。

我们如果说看现场,错了,我们永远看不到现场。这个东西很难懂。现在被科学证明了,科学家证实真有这个事情。

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它真的只是照见,它不会分析,就是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着,分别是第六意识,执着是第七识。

第七识是叫染污,所有染污都从它那里发生,叫染污意,第七识是染污。这个是很不简单的一桩事情,佛凭什么知道这么微细?佛从禅定当中看到的。

大乘经教上说,到什么样地位你才能看到阿赖耶的真相?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真正不起心、不动念,他能见到事实真相。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510集
。。。。。。。。。。。。。。。。。。。。。。。。。。。。。。。
《无量寿经钞》有云第六识叫魂神,那我们这一个人,第六识是自己的分别,第七识是自己的执着,第八识呢?第八识也叫藏识,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的种子都在阿赖耶。阿赖耶是个仓库,阿赖耶是个数据室,里面含藏着什么?遍法界虚空界种子,好像是个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不是我一个人专有的,是所有一切众生共有的,每个人的起心动念的资料统统收藏在里头。

所以你要是见到第八识,每个人生生世世他所想的档案,你全都知道,为什么?它是共同的数据室。所以第八识叫现量,第六、第七叫比量,不是现量,前五识是现量。

我们眼睛看,看外面的境界相,是看阿赖耶的相分;我们耳听的是阿赖耶的相分,音声,它们能接触到。但是我们今天对这些现象里头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这个阿赖耶里头没有,阿赖耶没有分别、没有执着。

第六、第七识缘不到外面,它是封闭的。它怎么分别外面境界?譬如眼见色,眼是我们现在摄影机,它确实对着外面真的境界,它把相摄到里头去了。

摄进去之后,传送给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缘第六识的相分,第六识的相分从哪里来的?是外面五根传递给它的。第七识的执着,它又传送给第七识,第七识的见分缘第七识的相分,是这么回事情!我们现在叫转播,不是现场。

六、七、八这三个识都缘不到现场,就好像我们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眼睛,你只能看外头,看不到里面。你能够看到自己,那是传播,你才看得到;不是传播,你看不到自己。

末那执着阿赖耶的相分,执着什么?微乎其微,所有一切身都是阿赖耶变现的,阿赖耶变现这个身,我们执着它是我,执着那个身是你,那个身是他。其实在阿赖耶里面是平等的,绝对没有分别的,这是什么?末那的执着,第六意识的分别。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521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16 08:2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这个如实观, 那里有得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6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w99 发表于 7-6-2016 08:24 AM
请问这个如实观, 那里有得学?

只要正宗的佛教都有教的,但是个别方法不同。马来西亚南传的mahasi的内观禅,动中禅,就是一开始就教人直观的,柏奥的内观禅就看你适合先修定还是观。大乘的比较没有那么直接,但都是要我们生活上绵绵密密,了了分明的观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6-2016 09:5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如实观的打坐法,你有比较不错的可以推荐的吗?我住在吉隆坡,最好是附近的?
先谢谢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16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11-6-2016 04:12 PM 编辑
sw99 发表于 11-6-2016 09:51 AM
请问如实观的打坐法,你有比较不错的可以推荐的吗?我住在吉隆坡,最好是附近的?
先谢谢你啦

我不知道你那边的情形,你可以多留意报纸,只要有教导四念处,或内观禅的课程就是了。

就像我之前讲的一样,只要正规的佛教都有,你需要自己做一些功课,看看自己喜欢那一类而已,你甚至可以直接去相信的寺庙问问看。

但你要先明白,对普通人来说要看见实相可不是容易的,最少都要有见请净的智慧。 很多人活了一辈子,到死时连一朵花都没有真正的看见过,只会沉迷在一大堆的自我的观念里。

你有这样的学法的心,证明你是有善根的。愿你成功!sadhu! sadhu!

见清净 {名色分别智}

此智是修行者体会到当下的实相。实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此智改变了妄执身心是「我」的邪见。因为妄执身心为「我」的烦恼(邪见)已经存在非常长久的时间了,所以此智(见到身心无我的智慧)对于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难以在当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阶智的人就必须奉行佛陀在《大念处经》中所提到的四念处正确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须以逐渐增强的思慧常常在当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后引发正见。例如,正见生起的时候,修行者会知道当下正在观照什么色身、什么心(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会了解到世界万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无我或灵魂——而修行者现在知道这一点,甚至是由他内心深刻体会的。自我的邪见破除时,修行者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从出生以来他从未有过这种无「我」的感觉。

由于猛利的实相般若将我的邪见从他的感觉中根除,现在他就能体会到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实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时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用不着别人告诉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长阿含经中,佛说「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体证的」。法是不需要老师向你解释你成就了那一种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体验知道。有时修行者也会认为他已经成就了达到某一种智慧,但并不是很肯定,通常如果自己还不肯定的话,就很可能是他还没达到那一阶智。

这一阶智称为见清净,因为在体证的那一剎那是没有烦恼的,但这种正见尚未真正体会到三法印,要见到无常、苦、无我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修持。

此智(第一阶智)成为修行者的「归依处」,因为他亲自尝到了实相的滋味,就像吃糖一样,他体会到第一阶智是因为他亲自尝到它的。

从现在起,他清楚不是「他」在坐而是色身在坐,不是「他」在看而是「心」在看等等——而且进一步,他了解到每一个他所见到的有情只是身心而已。从这时候起,名色(身心)就成为他的老师了。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39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16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3-10-2016 03:24 PM 编辑

最近看了电影鸟人,也有出现同样的说法。




flower1.JPG

flower2.JPG

flower3.JPG


坐下来,静下心,把概念丢开,重新去认识一朵花。以单纯的心眼,深深的看着它,同时也在觉知着自己的内心,这样保持正知正念,你就会看见花的的本来面目。就如在《无我相经》里面世尊所教导的,世尊对当时闻法的那五位比库说:
「当观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现在、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劣的、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类,当观他们:『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同时,对于受也应当观照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劣的、胜的、远的、近的,也应当观照:『此非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对想、行、识也是一样,以十一种观法来观。」

《清净道论》中提到:「当透过分别诸界而『分解了密集』,无我相即依其真实本性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16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實相真相 在 6#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就能知道明白理解文中所說,就會見到走少幾步冤枉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16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從 Anapana 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不要把它變成呼吸運動或像 pranayama 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干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身體這個部位的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熱的或冷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他會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應。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自然法則)會開始幫助你。你在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它們就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住)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然後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由 olarika 到 sukhuma。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相:vinnana(識蘊)、sanna(想蘊)、vedana(受蘊)及 sankhara(行蘊)。如果你透過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你將會明了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2gQkkM.html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5 振動,共鸣,相应。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16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ong91 于 3-9-2016 09:54 PM 编辑

法(自然法則) 是 真,你看看强的一定存活下来,美的大家一定喜欢,自然法则是没有错的,所以不用刻意去包头,这就是为什么老子反对孔子的原因。

但是真不等于正,所谓的正就是释迦佛的佛法 = 八正道
example 我的上司的脚很臭,以后我想送袜子给他,他问为什么送袜子,我说真话就很危险,所以说(顺便送吧了)就是正话,邪话(擦鞋)就不要说了。

是没有错,但是真实就是有些人满意有些人不满意,所以才会有许多不平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0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10 别乱猜想。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9-2016 03: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5-9-2016 03:25 P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3-9-2016 06:53 PM
實相真相 在 6#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就能知道明白理解文中所說,就會見到走少幾步冤枉路。

你见到了吗? 什么是花的实相呢?

花的取是什么?什么是花取的灭?如何灭对花的取呢? 为什么要灭花的取?灭花的取之后花是怎样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16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5-9-2016 03:10 PM
你见到了吗? 什么是花的实相呢?

花的取是什么?什么是花取的灭?如何灭对花的取呢? 为什么要灭花的取?灭花的取之后花是怎样的呢?


认为
花的取是什么?什么是花取的灭?如何灭对花的取呢? 为什么要灭花的取?灭花的取之后花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
就能看到找到实相

了又

结果你只能灭 的 你想要,却永远不到真相


只有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就能知道明白理解 6# 文中所說,就會到花之真相到自己走少幾步冤枉路,

当然还要 知道 “緣起” “無常”,

明白 有, 常、恆、永住而不變易,

理解 緣起緣滅 的 現象

还有 “之实质舍弃 以及其他正见

想要知道真相,不妨熟读 6# 文章,文章并不能让人到真相,但说出了真相

如果嫌麻烦,就记住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 这三句,记住!不要一头栽进去!事不关己,己不劳心,明白吗?

你們自己應當精進,如來只能指示你們道路。《法句》第二七六偈。

道路早已有之,能不能见到真相只能靠自己。


真相只是真相,并非是你要或不要的任何事物,
不要 相信 你 知道的 明白的 理解的 任何事物!
只需 知道、明白、理解 自己 知道、明白、理解 知不知道、明不明白、理不理解。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 +3 收起 理由
ombenzasatohung + 1 花拳绣腿
三法印 + 2 文字游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9-2016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6-9-2016 10:07 AM
你认为
花的取是什么?什么是花取的灭?如何灭对花的取呢? 为什么要灭花的取?灭花的取之后花是怎样的呢?
这样的想
就能看到或找到花的实相?

取了又灭又要,

结果你只能看到 有取有灭 的 你想要的 ...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

怎样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9-2016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hong91 发表于 6-9-2016 11:23 PM
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冷眼旁觀

怎样做到?

不执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11-2024 02:37 AM , Processed in 0.16184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