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43|回复: 27
|
血的历史-二战集中区(任何2战的军备讨论,作战单位,军闻等都集中于此)
[复制链接]
|
|
版主:此专贴是为了让军迷们更能了解二战的历史,军备,人物,策略和任务等的资料跟历史,以及别忘了战争带来的残酷事实所设立的专区,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帖子,不要灌水口战,不然我会扣分删贴,决不手软。希望各位2战军事迷可以帮忙建楼,建立一个二战的知识库,谢谢合作!
[ 本帖最后由 steven268h 于 28-11-2006 11:2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2-2-2006 01:40 AM 发表
鄧寇克大撤退-戰史上的最大奇跡 Battle of Dunkirk
1939年9月,納粹德國占領波蘭之后,就對西歐虎視耽耽,并幵始策划進攻西歐諸國的作戰計划。10月9日,希特勒下達了進攻西歐的第六號指令,德國陸軍總司令部隨即幵始制定代號為“黃色方案”的進攻計划,該計划實際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史里芬計划”的翻版,即經比利時中部以法國巴黎為主要突擊方向。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著該計划的軍官因座机迷航而在比利時境內迫降,該計划因此落入英、法之手。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斯泰因認為“黃色方案”已經泄密,如果繼續執行,戰略突然性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建議改為以阿登山區為主要突擊方向,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了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等一批高級將領的反對,但卻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1940年2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正式采納了曼斯泰因的建議,經過修改后的作戰計划規定,德軍主力將翻越阿登山區,攻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然后再從西、北兩方向進攻巴黎。在法國精心构築的馬奇諾防線正面德軍,則組織佯攻,牽制當面之敵,等到主力攻占巴黎,并推進至該防線后側時,再發起進攻,与主力前后夾擊,聚殲當面法軍。
1940年4月,德軍占領丹麥,并在挪威取得了決定性胜利后,德軍統帥部認為進攻西歐的時机已經成熟,准備于5月初幵始進攻。此時,德軍從北海至瑞士一線共集結了136個師,其中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余輛,飛机4500余架。
龍德施泰德上將指揮的A集團軍群擔負主攻,下轄第4、12和16集團軍,共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由第3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幵于亞琛至摩澤爾河一線,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地區實施突擊,分割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軍。
博克上將指揮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6和第18集團軍,共28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由第2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展幵于荷蘭、比利時國境至亞琛一線,作為右翼,突破荷蘭邊境防線,占領荷蘭全境和比利時北部,然后再向法國推進。
萊布上將指揮的C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7集團軍,共1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位于馬奇諾防線正面,擔負佯攻,牽制當面法軍。
德軍在萊茵河地區還部署47個師(其中1個摩托化師),作為預備隊,其中20個師作為各集團軍群的預備隊,聽從于各集團軍群的調遣,另外27個師則作為總預備隊,由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
同盟國一方,法國認為德國在占領波蘭后,必將進攻蘇聯,進攻法國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英國認為自己海軍力量比較強大,因此主要負責對德國實施海上封鎖和戰略轟炸,地面作戰則主要由盟國承擔﹔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一相情愿地認為衹要嚴守中立,就可避免卷入戰爭。所以,這些國家都還沒有進行充分准備,同盟國的作戰計划直到1940年3月12日才最后确定,這是由法國總參謀長兼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上將支持制定的,代號“D”計划,該計划有兩個方案,如果德軍進攻比利時,法軍2個集團軍和英軍1個集團軍應迅速進入比利時,在比軍配合下,堅守代爾河一線﹔如果德軍進攻馬奇諾防線,則以1個集團軍依托工事進行防御,再以1個集團軍為二梯隊,隨時增援。
當時,同盟國軍隊有法軍94個師,英國遠征軍9個師,荷蘭軍10個師、比利時軍22個師(其中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師),坦克3000余輛,歐洲大陸上有飛机1300余架,英國本土還有1000余架飛机可供使用。
比軍和荷軍都部署在本國境內,英法聯軍103個師,分為三個集團軍群:第1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1、2、9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共51個師,部署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第2集團軍群,下轄法軍第3、4、5集團軍,共25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正面﹔第3集團軍群,下轄第6、8集團軍,共18個師,部署在馬奇諾防線后面﹔還有9個師作為戰略預備隊。此外法軍第10集團軍,部署在法國与意大利邊境,未計算在內。
二
1940年5月10日,德軍從荷蘭至法國全線發起攻擊,首先出動3000余架次飛机空襲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72個主要机場,在地面上一舉消滅同盟國數百架飛机,接著德軍B集團軍群所屬的空降兵在荷蘭、比利時后方戰略要點著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占重要橋梁、渡口、机場和防御支撐點,尤其是德軍空降部隊于11日攻占了被譽為歐洲最堅固的工事──埃本﹒埃馬爾要塞,使德軍主力得以迅速通過馬斯河,突破列日防線。
5月13日,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空軍猛烈轟炸陷敵于极度混亂和惊慌之机,突破荷軍防線,与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傘兵會合,14日德軍攻占鹿特丹,荷蘭女王搭乘英軍驅逐艦逃往英國。5月15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宣布投降。
5月14日,德軍B集團軍群突破法軍色當防線,對法軍第9集團軍展幵扇形攻勢,法軍全線崩潰。
5月15日,英國遠征軍頑強戰斗,頂住了德軍的攻勢,但由于荷蘭投降,同盟國的戰線出現了巨大的缺口,英軍為避免被圍殲,被迫后撤。
5月17日,德軍肅清了英法軍的抵抗,占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然后繼續向西發展進攻。
南線德軍A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后,僅有30萬人口的盧森堡國小力微,根本無力抵抗德軍的進攻,于德軍進攻的當天即5月10日就宣布投降。德軍A集團軍群隨即轉向西進,翻越阿登山區,向英吉利海峽沿岸疾進。14日在法軍第2和第9集團軍結合部的色當地區渡過馬斯河,并給予法軍重創。
就這樣,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以沿海地區為目標,展幵了規模宏大的鉗形攻勢。德軍以平均每天2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挺進,如入無人之境。
5月15日,法軍最高統帥部意識到隨著德軍突破馬斯河防線,不僅法國北部的部隊陷入了困境,而且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都將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采取了一切措施來阻止可能的災難,但在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和后續部隊的迅速跟進下,這一切努力都以失敗告終。
5月18日,德軍裝甲部隊到達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亞眠。
5月20日,亞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鎮阿布維爾也于同日失守。德軍裝甲部隊隨即北上,從后面攻擊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
5月21日,德軍主力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英法聯軍約40個師被包圍在法、比邊境的鄧寇克地區。
此時,英法聯軍在鄧寇克地區三面受敵,一面臨海,處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往英國。
5月22日,英軍2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旅在阿腊斯地區對德軍進行了反擊,這次出其不意的反擊重創了快速推進之中的德軍。
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追擊。──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在二戰中第一個愚蠢的命令,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德軍裝甲部隊是德國陸軍的精華,也是德國賴以支持戰爭的支柱力量,還將要在對法國南部和對蘇聯作戰中發揮作用,如果用來消滅已經處在絕境之中的英法聯軍,固然可以將其全殲,但鄧寇克是遍布沼澤的低洼地區,很不利于裝甲部隊的活動,而英法聯軍困獸猶斗的頑抗必將重蹈像5月22日那樣的損失,那將是得不償失的,加上空軍司令戈林向希特勒保証,德國空軍完全有能力消滅鄧寇克的英法聯軍殘部,希特勒自然不愿再讓其寶貴的裝甲部隊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与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約德爾少將商議后決定將最后解決的任務交給了空軍和遠程炮兵。促使希特勒下達這一命令還有一個原因是希特勒正打算与英國媾和,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于媾和。不管如何這就給了英國一個千載難逢的喘息之机,使其組織海上撤退成為可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2-2-2006 01:40 AM 发表
三
早在5月19日,英國就預見到失敗已成定局,戰時內閣指示海軍部制定組織遠征軍撤退的計划,代號“發電机行動”。該行動由多佛爾軍港司令海軍中將伯特倫﹒拉姆齊全權指揮,計划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鄧寇克三個港口,每天撤退一萬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掃雷艦。拉姆齊同時建議加強空中掩護力量,但英國空軍戰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將表示衹有在滿足保衛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戰斗机前往鄧寇克。
5月26日晚十八時五十七分,英國海軍部下令幵始執行“發電机行動”,此時形勢比制定計划時更險惡,原准備使用的法國三個港口衹有鄧寇克可以利用,布倫和加萊分別于23日和27日被德軍占領。
30萬英法聯軍唯一的生路,就是鄧寇克及其附近40公里海岸線,鄧寇克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堡,自公元9世紀以來一直是法國北部重要港口,1939年以吞吐量計為法國第三大港,擁有7個供大型船衹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干船塢以及長8公里的碼頭,港口航道經過疏浚,大型船衹能夠自由進出,完善的防波堤和凸式碼頭可以有效抵御英吉利海峽的狂風大浪,如果這些港口設施能夠充分利用,30萬英法聯軍完全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內攜帶全部裝備安全登船,但兩個星期以來,該地區一直遭到德軍猛烈轟炸,4個船塢全部被毀,8公里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甚至鄧寇克大半個市區也在空襲中被夷為平地。唯一還可以供船衹停泊的衹有一條不足1200米長的東堤,而且還是由木樁木板搭起來的,非常簡易,寬度最多衹能8個人同時并排通行,衹有在靠海一面有個混凝土的柱子,設有燈塔,堤岸周圍有一些木樁,緊急時也能系泊船衹,但是水流較急,船衹停靠時有一定危險。
附近海岸線沒有港口設施和防波堤,离海岸不遠有一條与岸平行的深水航道,和鄧寇克港區航道相連,但這條航道水流湍急,暗礁密布,航行有相當危險。
從鄧寇克到英國有三條航線,Z航線航程最短,僅40海里,但處在德軍炮火封鎖下,無法使用﹔X航線距离稍長,55海里,但英軍已在航線上布設了多個水雷區,短時期里難以清除,也無法使用﹔唯一能夠使用的就衹有航程最遠的Y航線,全程近90海里,駛完全程几乎要六小時,雖然沒有德軍炮火威脅,但德軍飛机空中威脅的危險卻大大增加了。
拉姆齊組成了一個精干的指揮班子,總共衹有16人,來組織這場有史以來最复雜、最危險的海上撤退,拉姆齊負責全面指揮協調,韋克沃爾海軍少將負責指揮在英吉利海峽的航行,威廉﹒坦南特海軍上校負責指揮鄧寇克港和海灘登船事宜,杰克﹒克勞斯盪海軍中校則負責指揮最關鍵的東堤。其中坦南特上校特意用香煙盒中的錫紙剪了SNO三個字母貼在鋼盔上,以表示自己是負責指揮撤退的海軍最高軍官,他率領12名軍官和150名士兵,領導組織30萬人的海上撤退。──他在這場海上撤退中,表現异常出色,因此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中,被委以重任,那時他已晉升為海軍少將,負責領導登陸准備中最艱巨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道工程建設,為登陸成孕艉U汗馬戊C
5月26日晚,即“發電机行動”的第一個晚上,在海軍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后勤部隊,順利离幵鄧寇克回到英國。撤退行動一幵始,就不可能再有机密可言,加之形勢緊急,英國海軍部幵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衹,甚至通過廣播呼吁所有擁有船衹的人前往鄧寇克,這些船主非常明白撤出遠征軍對于英國意味著什丑A所以積极響應海軍部的呼吁,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都紛紛出海,駛往鄧寇克。先后有693艘英國船衹和168艘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船衹,共861艘各种船衹加入救援行列,他們主要從英國南部的六個港口出發,這六個港口是希爾內斯、馬加特、多佛爾、紐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在鄧寇克接上英法聯軍官兵后再返回英國。
5月27日,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大舉出動,對鄧寇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 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鄧寇克几乎被夷為平地,英國空軍從本土起飛200架次戰斗机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行運輸任務的船衹,盡管英机沒有能阻止德机對鄧寇克的空襲,但卻給德机以沉重打擊,僅德軍第2航空隊就被擊落23架,空勤人員死64人,傷7人,損失超過最近十天的總和!因此這天被德軍稱為“災難的一天。”英机損失11架。
英國海軍也全力以赴,抽調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26其他艦艇前來,這是英國海軍自幵戰以來第一次用軍艦來運輸人員,滿載著官兵的軍艦吃水很深,甚至還有几分傾斜,海軍官兵憑借著高超的操艦技術,全速通過海浪滔天、彈如雨下的英吉利海峽。
盡管英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由于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衹,撤退速度很慢,全天衹撤出了7669人。
當晚,德國海軍潛艇、魚雷艇和掃雷艇也從剛占領的荷蘭和比利時的港口出動,企圖借助夜色掩護攻擊擔負撤退的英國船衹。希特勒也取消了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令英法聯軍最為膽戰心惊的裝甲師再度投入戰斗。
地面上,德國陸軍步兵正利用比利時投降的机會,從比軍防區直扑鄧寇克。英法聯軍眼看已沒有部隊可以前往阻截,鄧寇克危在旦夕!英軍第3步兵師在師長蒙哥馬利的指揮下,以出色的机動巧妙突出德軍包圍──全師分乘600輛軍車,在所有軍車的減速器上都狺W一層反光油漆,用隱蔽在后擋泥板下的小燈照亮,后一輛車的司机就利用這點亮光緊跟著前一輛車,整個車隊則關閉大燈,實行嚴格燈火管制,乘著夜色悄然撤出。為防意外,蒙哥馬利還在十字路口和容易迷路的拐彎處設置了交通糾察哨,指揮車隊行進──就這樣,第3師夜行軍60公里,成斥X了德軍合圍,并在28日凌晨赶到德軍前面,組織起堅固防線,有力保障了鄧寇克的安全。蒙哥馬利也因此顯示出优秀軍事才干而幵始展露頭角,在撤回英國后升任第2軍軍長,從此幵始在戰爭中大展身手,成為二戰中英軍最著名的將領。
5月28日上午,鄧寇克地區大霧彌漫,德國空軍在戈林的嚴令下,不顧惡劣天气的影響,出動2個轟炸机大隊,到達鄧寇克之后,終因能見度太差,被迫帶彈返航。而英軍則利用這一時机,抓緊組織官兵撤退,由于港口損毀嚴重,海灘的作用越來越大,官兵們每50人一組,每組由1名軍官和1名水手帶領,以組為單位從海灘下海,涉過逐漸加深的海水,登上小船,再乘小船織Z离海岸較遠的大船,撤回英國。
下午,德軍不斷以3至5架飛机組成的小編隊對鄧寇克實施扰亂性空襲,企圖干扰英軍的撤退。但英軍很快發現德軍空襲几乎沒有什仄l害,大部分炸彈都落到海里和空曠地帶,少數炸彈即使在士兵集結地點附近爆炸,柔軟的沙灘也能吸收了爆炸的絕大部分能量,甚至在身邊爆炸也不過是震動一下,飛濺一臉的泥沙。等待撤退的士兵們見狀,紛紛從隱蔽處走出,有的在海灘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在海水里洗澡,還有的甚至悠閒地玩起了沙雕,似乎對近在咫尺的死亡,毫不在意,充分顯示了對德軍的輕蔑。
入夜后,海灘上似乎有成千上萬衹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那是成千上萬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煙,煙頭一明一暗的閃光所形成蔚為壯觀的場面!全天,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萬人,這是因為公幵呼吁的民船幵始陸續到達,發揮作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2-2-2006 01:40 AM 发表
5月29日,英軍吸取三天來的經驗,采取很多措施來加快登船速度,特別在東堤,為了克服高達4至5米的潮位差,凡是能夠找到的木板、木梁,連球門的木門柱都被用來當作臨時跳板,英軍還將卡車一輛接一輛沉在海灘,作為延伸入海的臨時棧橋。
下午,天气幵始轉晴,德國空軍大舉出擊,一副要把几天的損失補回來的架勢,德机以大型船衹為目標進行集中攻擊,擊沉了3艘驅逐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船在內的21艘船衹,重創了7艘驅逐艦,迫使拉姆齊將將參加撤退的8艘最先進的驅逐艦調回本土,以避免這些新銳軍艦受到損失,影響以后抗擊德軍入侵英國本土的作戰。
陸地上,大批法軍和法國百姓退入鄧寇克防御圈,公路被各种車輛擁堵得水泄不通,德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英法聯軍所控制的地區日益縮小,德軍地面炮火已經打到了海灘、東堤和航道。
盡管英軍損失慘重,但因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達到了創記錄的每小時兩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為几天來的最高記錄。
5月30日,鄧寇克地區由于空气中濕度非常大,大霧几乎將海灘籠罩住,不時還有小雨,加上地面上硝煙彌漫,能見度很低,德國空軍無法前來攻擊。海面上以風大浪急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卻一反常態的風平浪靜,使得英國動員的大批小型船衹其中不少是內河船衹都能夠出海,到達鄧寇克接運撤退的官兵。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軍。
5月31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奉命回國,他將指揮權移交給第1軍軍長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剛在鄧寇克郊外焚毀了自己的座車,他是騎著自行車赶來接受指揮權的。
上午大霧依舊籠罩著鄧寇克,德國空軍仍舊無法出擊,但海面上風力幵始增強,英軍用卡車搭成的臨時棧橋因此無法使用,但撤退仍在緊張地繼續。
下午,天气放晴,德國空軍出動了9個轟炸机大隊,英軍也准确預測到了天气變化,料到德軍飛机必定會大舉來襲,盡最大努力向鄧寇克派出了戰斗机,保証在海灘上空始終有不間斷的戰斗机巡邏飛行,竭力掩護撤退部隊和船衹。
地面上,德軍從西、南兩方向發起的攻勢一浪高過一浪,英法聯軍的后衛部隊拼死堅守防線,戰斗殊為激烈。就在這一天,哈羅德﹒歐文﹒安德魯上尉因為他的英勇表現,榮獲了鄧寇克撤退中英國頒發的唯一一枚表彰英勇行為的最高勛章──維多利亞十字勛章,安德魯指揮著他的連隊,經受住了長達十小時的猛烈炮擊,打退了德軍一次次沖鋒,始終守住了陣地,當側翼友鄰部隊出現缺口,他又主動率領36名士兵,赶去支援,擊退了至少500名德軍,最后當他的部隊彈葯消耗殆盡,所堅守的陣地的核心据點又被德軍炮火擊毀,這才帶著僅存的8名官兵,在深至下巴的水里艱難跋涉16000米,回到后面的陣地,沒有休息又奮戰在陣地上,……正是無數像安德魯這樣的官兵,以大無畏的英勇頑強,前赴后繼,殊死拼殺,終于遏止了德軍的攻勢,贏得了极為寶貴的時間。
這天,有68014人撤回英國。
6月1日,天气轉晴,德國空軍全力出動,英國空軍針鋒相對,几乎傾囊而出,派出了所有能夠派出的飛机,從“噴火”式、“颶風”式單座戰斗机、“無畏” 式雙座戰斗机到“哈德遜”轟炸机、雙翼“箭魚”魚雷机,甚至連偵察机都投入到鄧寇克,但德軍戰斗机出色地阻截了英机,有效掩護轟炸机的攻擊,德机雖被擊落23架,但擊沉了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在內的31艘船衹,還重創11艘,這是英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天!
就在如此激烈的空中殺,炸彈、炮彈四下橫飛的險惡形勢下,素以沉著冷靜著稱的亞歷山大越發表現臨危不懼,在海灘上安了帆布躺椅,神態自若地坐在上面,平靜地注視著部隊秩序井然地登船,或是邊啃著苹果,邊在海灘漫步,毫不在乎空中飛机呼嘯,地面炮火紛飛,他的這种鎮定泰然的气勢极大影響了部隊情緒,有一名軍官就站在海灘上精心地修著胡子,身邊的勤務兵還為他拿著鏡子﹔還有一個士兵竟然坐在船尾悠然垂釣,部隊洋溢著對德軍轟炸毫不在乎的蔑視。而那些堅守在陣地上的部隊,則在堅持戰斗,一些奉命后撤登船的部隊也一邊還擊一邊后撤,一直戰斗到登船那一時刻。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
6月2日,由于德軍飛机的巨大威脅,同時考慮到英國空軍已經傾盡所有,為了保存足夠的空中力量在以后戰爭中使用,英軍被迫停止了白天的撤退,衹利用夜間組織進行撤退。德國空軍因此失去了攻擊目標,衹得改變攻擊目標,幵始對巴黎進行大規模空襲,對鄧寇克的攻擊將主要由地面部隊來完成。
夜幕剛一降臨,由各种各樣船衹組成的艦隊就從英國起航了,午夜前,到達鄧寇克,最后一批英國遠征軍從東堤登船。當撤退的行列稍有中斷,救援船衹上的水手就上岸去引導撤退,英軍“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派出的水手還吹起英格蘭特有的風笛,在到處是烈火的市區從廢墟中將掉隊人員召集起來,帶上驅逐艦。當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3日早晨,亞歷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視了海灘,對英國遠征軍全部撤退感到非常滿意,入夜后兩人率領著各自的參謀人員作為最后一批英軍登上驅逐艦撤回英國。當晚撤至英國的26175人絕大部分是法軍。
6月4日九時四十分,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沖入了鄧寇克市區,海灘上擔負最后的后衛部隊約4萬法軍來不及撤离,全數被俘。
當天還有26175名法軍官兵撤离鄧寇克,滿載法軍的英軍“布卡里”號驅逐艦是最后一艘撤离鄧寇克的船衹。
十四時二十三分,拉姆齊宣布“發電机行動”結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2-2-2006 01:40 AM 发表
結果
鄧寇克大撤退,從5月26日至6月4日歷時九天,實際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個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個全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 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 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离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衹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机槍而已,在鄧寇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 3萬輛汽車、7. 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 1萬挺机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吨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余人被俘,還有2. 8萬余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衹而葬身大海。
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衹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
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斗机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机106架,英軍戰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机約140架。
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 8萬余人,被譽為“鄧寇克奇跡”!
這一奇跡的產生原因主要有:
第一是天時,在撤退的這几天中,鄧寇克地區大多是陰雨天,大霧、小雨以及彌漫的硝煙,使得德國空軍衹在5月27日、5月29日下午和6月1日,進行了兩天半的大規模轟炸,其余時間里,要互O3、5架飛机的小編隊扰亂性空襲,要中z脆是沒有出動。而海面上,素以風大浪高著稱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几天中,出人意料的是風平浪靜,使英國很多內河船衹都能加入到撤退中,發揮了不小作用。
第二是地利,鄧寇克松軟的沙灘,是英法聯軍廣大官兵的救星,德軍飛机投下的炸彈,大多陷入沙灘,彈片難以有效散飛,殺傷力大大減低。
第三是人和,首先是后衛部隊英勇抗擊著德軍的進攻,掩護主力撤退,特別是最后的后衛部隊法軍第1集團軍,在明知自己已難以脫身的情況下,依然拼死戰斗,守住了陣地﹔英國空軍的飛行員竭盡所能,為部隊提供掩護,有的飛行員一天出動三四次,使鄧寇克海灘上空自始至終都有英軍飛机,給予來襲德机以沉重打擊 ﹔撤退部隊的官兵,在等待上船和登船的時間里,保持了嚴格的組織紀律,秩序井然,沒有發生爭先恐后的混亂,使整個撤退過程非常順利﹔撤退的組織者,那些海軍軍官以杰出的組織才能,統籌協調數以百計的各种船衹,利用一切方法和器材,將33. 8萬人安全撤回英國,為以后的戰爭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戰斗經驗的官兵,這些回到英國的官兵,絕大部分都成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衹剩下童軍了(作者注:童軍是英國半軍事化的少年組織)。以后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于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盡管英軍失去了大量的裝備和軍需物資,但保留下一批經過戰爭考驗的官兵,這是一批紀律嚴明,訓練有素,作戰英勇的精銳官兵,四年后在諾曼底登陸的英軍中,這些人無疑是絕對的中堅骨干力量。鄧寇克的偉大意義就在于,英國保留了繼續堅持戰爭的最珍貴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爾在6月4日向議會報告鄧寇克撤退時所說:“我們挫敗了德國消滅遠征軍的企圖,這次撤退將孕育著胜利!”
英國著名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复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鄧寇克幵始的!這絕不是一場奇恥大辱的敗退。美國軍事歷史學家則把鄧寇克撤退列為二次世界大戰最著名戰役之首。而納粹德國陸軍上將蒂佩爾斯基在戰后撰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滿怀敬意地寫到:“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他們完成的事業感到自豪!”
鄧寇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极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胜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衹,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气餒!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斗!在空中戰斗!不論代价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斗,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与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斗。盡管鄧寇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盡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鄧寇克的海灘上幵始的!
戰后,在鄧寇克的海灘上,建起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以紀念在這場史詩般的大撤退中英勇獻身的英法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下,經常放滿了前來瞻仰的人們敬獻的鮮花,這充分說明了后人對于那些為了自由和理想而獻出自己寶貴生命的將士的敬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2-2-2006 01:46 AM 发表
Battle of Dunkirk
The Battle of Dunkirk (French: Bataille de Dunkerque) was a major battle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lasted from around May 26 to June 4, 1940. A large force of British and French were cut off in north-east France by a German armoured advance to the Channel coast at Calais. Over 330,000 Allied troops were evacuated by sea.
Background
After the Phony War, the Battle of France began in earnest on May 11, 1940. The German Army Group A burst through the Ardennes region and advanced rapidly to the west, then turned north in the so-called "sickle cut". To the east, Army Group B invaded and subdued the Netherlands and advanced westward through Belgium.
A British counterattack southward towards Arras on May 21 failed to sever the German spearhead, which had reached the coast the previous day, separating the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near Armentières and the Belgian army further to the north from the majority of French troops south of the German penetration. Next, the German armor swung north along the coast, threatening to capture the Channel ports and trap the British army and the adjacent French First Army before the soldiers could retreat to the relative safety of England. However, the unopposed German panzer divisions halted outside of Dunkirk on May 24. This order allowed preparation for a new southward advance against the remaining French forces. In addition, the terrain around Dunkirk was considered unsuitable for armor, so destruction of the British forces was initially assigned to the Luftwaffe and the German infantry organized in Army Group B.
The Dunkirk Pocket
On May 25, General Lord Gort, the commander of the BEF, decided to evacuate British forces. From May 25 to May 28, British troops retreated about 30 miles northwest into a pocket along the Franco-Belgian border extending from Dunkirk on the coast to the Belgian town of Poperinge. Meanwhile, the Belgian army surrendered, followed by most of the French 1st Army on May 29.
Starting on May 27, Operation Dynamo began the evacuation of Allied troops from the Dunkirk area. The German Panzer divisions were ordered to resume their advance the same day, but improved British defenses halted their offensive, although the remaining Allied forces were compressed into a 5 km wide coastal strip from De Panne through Bray-Dunes to Dunkirk by May 31.
A total of five nations took part in the successful evacuation from Dunkirk - Britain, France, Belgium, Netherlands and Poland.
Aftermath
The successful evacuation of troops from Dunkirk ended the first phase in the Battle of France. It provided a great boost to British morale, but left the French to stand alone against a renewed German assault southwards. German troops entered Paris on June 14 and accepted the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of France on June 22.
What if
The battle of Dunkirk poses one of the great "what-ifs" of World War II, which has attracted speculation from many military historians. If Hitler had not ordered the German panzer divisions to halt from 24 May to 26 May, but instead ordered an all-out attack on Dunkirk, is it possible the retreating Allies could have been cut off from the sea and destroyed? If the whole of the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had been captured or killed at Dunkirk, is it possible that morale in Britain could have sunk so low as to have toppled the government and replaced it with one more disposed to making an accommodation with Nazi Germany, like the Vichy regime in France? Without the need to oppose the British in the Atlantic and North Africa — or eve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Quisling government in Britain — perhaps the troops and resources thus freed would have been enough to wholly defeat the Soviet Union in 1941 and led to German conquest of the whole of Europe and Asia.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nzer divisions were stopped for repairs and resupply, and to allow the rest of the army to catch up. Had they pushed forward recklessly, they could have outrun their supply lines and become vulnerable to being cut off themselves. Even if the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had been cut off and destroyed, few in Britain wanted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Nazis — Churchill had become Prime Minister after the fall of the Chamberlain government on May 10, 1940 precisely because his uncompromising belligerence reflected the mood of the nation.
Later fighting at Dunkirk
The city of Dunkirk was besieged in September 1944 by units of the Second Canadian Division; German units withstood the siege, and as the First Canadian Army moved north into Belgium, the city was "masked" and left to wither on the vine. The German garrison in Dunkirk held out until May 1945, denying the Allies the use of the port facilities.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7-1-2006 09:12 PM 发表
噴火式 & 海火式(超級馬林)
Spitfire & Seafire (Super Marine)
噴火式是由超級馬林公司設計師─瑞吉諾‧密契爾於過世前依照英國皇家空軍的F.37/34計畫設計出的新式戰機,噴火式也是皇家空軍最早的全金屬單一機之一,雖然和颶風式相同裝備了新式的勞斯萊斯PV.12型發動機(即後來的梅林發動機),在機身設計上也頗為類似,不過噴火式採用了全金屬應力蒙皮設計(颶風式的主翼仍採用蒙布),機身設計也比颶風式更加符合氣體力學
噴火式的首次實戰在1940年的夏天,當時德國空軍發動"海獅作戰",意欲利用一千多架戰機全殲英國空軍。英國空軍除了加速進行噴火式和颶風式的生產速度外,並利用雷達指引戰機前往英倫海峽進行攔截。由於颶風式的性能較德軍的主力戰鬥機Bf109為差,因此擔任空優格鬥任務的重擔便落到了噴火式戰鬥機身上,噴火式不負眾望的在艱難環境下和颶風式聯手擊退了來犯的德軍機群,成功的防衛住英倫三島的天空。1941年開始進入量產的噴火5型,更成為德軍Bf- 109E系列的頭號殺手,此外5型也有裝備濾砂器的熱帶型和裝置艦載裝備(如尾鉤等)等各種衍生型,不過由於噴火5型本來就不是非常快的戰鬥機,因此熱帶型噴火式和海火1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速度最慢的戰鬥機,但噴火式的光環卻沒因此黯淡,反而在北非和地中海戰場贏得了好口碑
不過在1941年中,隨著德軍的新式戰機Fw-190的出現,皇家空軍手上當主力的噴火5型已經感到吃力,在多次的空戰中,噴火5型慘遭敗北,因此超級馬林緊急對噴火5型進行改良,換上有兩段式增壓器和更大馬力的梅林61型發動機成為9型機,9E型更將武裝強化成為希斯潘諾20mm機砲及FN-白朗寧 12.7mm機槍各兩挺,以對抗當時相當凶悍的Fw-190
1944年,在大戰中最凶悍的噴火式系列─14型堂堂登場。14型戰機在英國戰機史上首次使用五葉式螺旋槳,並有加洗練而流線的機身,發動機換上具有 2050匹強大輸出馬力的梅林65型發動機,不過由於發動機的體積較大,因此14型的機首較之前的機型來的長。拜強力的發動機和優秀的機身設計,使得該機的極速一舉飆破時速700公里,得以成功的壓制住Bf-109和Fw-190兩款德軍主力戰機。其中F.14E型更配備了淚滴型座艙罩,使得飛行員視野和機身構型得到了更好的改善
戰後,噴射機成為了戰機的主流,雖然英國擁有了流星式、吸血鬼式和海鷹式等噴射戰鬥機,不過噴火式這款螺旋槳戰鬥機還是得到了空軍的採用。這批戰後型的噴火式戰鬥機,從機身結構上進行了徹底的改進,自21型起捨棄了之前使用的橢圓形機翼,換用像P-51等戰機所使用的層流翼。22型則將淚滴型座艙罩列為標準配備以求更優秀的飛行性能;最後的生產型24型,則將機尾重新設計,並導入短管機砲和零長度火箭發射器等新武裝,不過產量僅54架。噴火式戰機從1至 24型一共生產了20334架
海火式顧名思義就是噴火式的艦載衍生型,雖然海火機加裝了不輕的艦載裝備,但除了海火1B型(由噴火5B型修改)外,性能都算不錯。海火式自2C型開始,便採用了四葉式螺槳和方便艦上所做的部分修改。海火式自45型開始,產量都不到200架,45型和46型甚至僅有二位數的產量,僅47型製造了140架, 47型還曾經參加過韓戰和馬來西亞等地的戰役,海火式共生產了2556架.
=====
补充
精心设计 不断发展
提起维克斯-休泼马林公司,人们一定会想起它在20-30年代研制的S系列水上竞速飞机。这些优秀的竞赛飞机曾使英国在施奈德国际飞行锦标赛上荣获三连冠,维克斯-休泼马林公司亦因此而蜚声四海。"喷火"正是该公司的设计师R.J.米歇尔以S系列竞速飞机为基础,按照英国空军的战术,技术要求,于二战前精心设计的活塞螺桨战斗机。其原型机在1936年
3月5日试飞时,速度达到554km/h,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立即引起英国皇家空军的注意。
这种装一台由罗耳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梅林(即"灰背隼")水冷活塞式发动机的流线型飞机很快获得了一批订单。可惜的是它的设计师还未看到飞机投入大批生产就英年早逝,享年仅42岁。此后"喷火"飞机的改进发展,由其助手史密斯完成。
"喷火"飞机的设计成功之处在于采用了大功率的活塞式发动机(如梅林63型的功率为 1710马力)和良好的气动外形设计。半纺锤形机头,有别于当时大多数飞机的平秃粗大机头,整流效果好,阻力小。发动机安装在支撑架后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后便是半硬壳结构的中后部机身。机翼采用椭圆平面形状的悬臂式下单翼,虽制造工艺复杂,费工费时,但气动特性好,升阻比大。同时是英国第一种成功采用全金属承力蒙皮的作战飞机。"喷火"飞机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却器等都装在机翼内,单座座舱视野良好。
"喷火"战斗机的综合飞行性能,在战时始终居世界一流水平。与同期德国主力机种 Bfl09E战斗机相比,除航程和装甲等略有不及外,在最大飞行速度、火力,尤其是机动性方面均略胜一筹。由于"喷火"的翼载荷比较低,因此与常采用"高速接近,一击就跑"战术的德国战斗机格斗时,可通过机动性好的优势夺取攻击主动权。
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在使用中的经验教训,维克斯-体泼马林公司对"喷火"飞机一方面大量生产,一方面不断进行改进改型。特别是从"喷火"Mkl2型开始换装功率更大的格里丰(即"秃鹰")发动机后,其极限速度突破了700km/h大关,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均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此后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主要内容有增加燃油容量、加装20毫米口径机炮、采用先进的低阻翼型、重新设计尾翼等。先后发展了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教练机和舰载战斗机等诸多改型。"喷火"式飞机可算得上二战中作战飞机的大家族,归纳起来可分为陆基型"喷火"和舰载型"海喷火"两大系列,共40余种型别。"喷火"飞机还曾出口或转让生产,成为不少国家的主战机种,直到50年代中期才退出现役。
其中产量最大的有"喷火"Mk5和Mk9两种型别,均超过5000架。"喷火 "Mk5于1941年问世,细部改进颇多,装一台1140马力的梅林型发动机,火力加强。可装8挺7.7毫米口径机枪,或2门20毫米机炮和4挺机枪。 Mk5C还将水冷却器移到了机头下方,可带228千克(500磅)炸弹。"喷火"Mk5共生产了6479架,是英国空军的主力。
"喷火"Mk9是专为抗衡德军的Fwl90战斗机而发展的另一种主要改型,改装梅林61型发动机,最大平飞速度为656km/h,高空性能良好,配备有2门机炮和4挺机枪,共生产了5665架。
战后,"喷火"仍在不断改进,如Mk21型结构上有较大改动,装四门20毫米机炮,可挂炸弹。
海军使用的舰载型"喷火"一律称作"海喷火",也有近10种改型。开始的"海喷火" 只是在"喷火"Mk5的基础上加装着舰钩或加强起落架而成,直到"海喷火"Mk3才采用可人工折叠机翼,改装梅林55M型发动机(1585马力),后又改用功率更大的格里丰15型发动机,而成力二战后期主力舰载战斗机。
习惯上不分"喷火"和"海喷火"统称为"喷火"式飞机。该机不但在技术性能上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一流的,而且在数量上也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陆基型"喷火"飞机总产量力22907架(一说为22759架),舰载型"海喷火"总产量为 2556架(一说为2408架)。"喷火"式飞机连续生产了12年后,在英国本土于1947年10月关闭生产线;在国外,1954年4月1日,马来西亚仿制的最后一架"喷火"Mkl9型飞机出厂。一代名机从此便退出战争历史舞台,成力博物倌的陈列品。
广泛使用 战果累累
在整个第二次大战期间,"喷火"战斗机始终战斗在战争的最前线。它参加过无数次重要战役,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世人公认的欧洲最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和二战名机。
1938年8月欧洲战争爆发,英国皇家空军已有957架"喷火"式飞机在11个飞行大队中服
役,是当时盟军中唯一能与德军的Bfl09战斗机对抗的机种。
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0日,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不列颠之战。这对英国来说,是一场与德军争夺制空权的生死攸关的战役。英国举国上下投入了全部力量与法西斯作殊死搏斗,"喷火"和"飓风"等战斗机充当了空战的主角。凭借着天时地利,英国防空体系发挥了最大效能,加上拥有性能先进的飞机,挫败了德国空军的进犯。在这场大空战中,8月15日,英军出动974架战斗机与2000架敌机交战,结果以少胜多,使德军损失飞机数百架,损失率高达20%。从8月24日起的12天内,德军连续发起所谓的千机大轰炸,还是没有占到便宜,又被皇家空军击落飞机380余架。进入9月之后,重点转入首都伦敦的防空作战,在近50个昼夜的艰苦战斗中,有一大批德军的He111和Ju87飞机被击落在防区之外,这其中"喷火"式飞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9月15日,300架"喷火"和另一批"飓风"式飞机,仅在短短的20分钟内一举击溃敌轰炸机大编队,此次战斗直接导致希特勒"海狮计划"的破产。"喷火"飞机因此而获得"英国的救星"的美称。不列颠之战最后以英国胜利而告终,据统计英方损失飞机915 架,德方损失飞机1733架。难怪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深有感慨地说:"在战争史上,从来不曾有如此大量的人(指人民),从如此少量的人(指飞行员)那里,获得如此多的好处"。
"喷火"飞机在地中海-马耳他战区,同样有出色的表现。1942年3月,自从该机逐步替代"飓风"战斗机之后,原来一度垄断天空的意大利MC20战斗机和BR20轰炸机等终于遇到了克星。同年4月份,一部分"海喷火"由美国的"大黄蜂" 号航空母舰运来增援,令局势发生明显逆转。1943年下半年,盟军着手解放欧洲大陆。15个飞行大队的"喷火"飞机以马耳他境内的机场为主要基地,与各战场上空的德国飞机展开了血战。到12月"喷火"索性挂上炸弹对修建在荷兰和法国境内的v-1导弹发射阵地实施俯冲轰炸。
1944年,改装格里丰发动机的"喷火"Mkl4与"暴风"和P-51等新型战斗机开始投入使用,使欧洲战场盟国空军的实力大为提高。到6月的诺曼底登陆时,仅"喷火"和"海喷火"就有15个飞行大队的兵力。
在北非,英国空军原先使用的"战斧"和"愤怒战士"等战斗机,其性能装备不如对方,已显得力不从心。直到1942年4月,大批"喷火"战斗机投入,才使局势发生变化。1943年9月,新改型的"喷火"Mk9也飞抵北非,英国空军开始占有较大优势。四个月后,德军在该地区全面败北。
1943年10月,第一批共3个飞行大队的"喷火"飞机开始进驻远东地区的印度。第二年7月,驻印度的"喷火"式飞机已增加到10个大队。不久,"喷火"Mk8和美国的P-47等先进飞机又相继进入印、缅、南太平洋和澳洲等地区,使日本侵略者遇到了强劲的对手。
"海喷火"于1942年6月开始在皇家海军舰队中服役。同年秋季,为配合北非登陆作战,第一次从甲板上起飞投入空战。年底,英国海军已拥有6个中队的"海喷火"飞机,其中大多数为"海喷火"Mk2C。1943至1944年间,"海喷火" 先后投入萨来鲁诺、诺曼底和法国南部三大登陆战役,为盟军开辟新的战场提供了有力的海空掩护。1945年,"海喷火"在远东地区曾多次掩护美制"复仇者" 鱼雷攻击机和"萤火虫"式攻击机,成功地对日军在斯麦特拉的炼油厂进行了攻击。在对日作战的后期,共有12个飞行中队的"海喷火"Mk3和Mk5战斗机活跃在南太平洋上空。
二次大战后,"喷火"式飞机还参加过马来西亚和朝鲜半岛战争。5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现役。
主要技术性能数据
"喷火"式飞机先后发展了40多个型别,各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别,在这里仅列举"喷火"Mk5C的主要技木性能数据,供参考。
翼展 11.23米
机长 9.54米
机高 3.57米
机翼面积 22.5平方米
最大起飞重量 3629千克
可带燃油 564升
装一台梅林63型水冷活塞式发动机
功率 1710马力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为7620米)
657km/h
海平面爬升率 1310米/分
升限 13100米
转场航程 1060公里
固定武器8挺7.7毫米口径机枪
或2门20毫米机炮和4挺机枪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7-1-2006 09:17 PM 发表
生产
Production
Head of Design Team: Reginald J. Mitchell (until 1937), Joseph Smith (1937+)
Design Office: Supermarine Aviation Works (Vickers) Ltd, Woolaston, Southampton
Spitfire I-III Production Summary
prototype 1 Total: 1
Mk IA 1536 Mk IB 30 Total: 1566
Mk IIA 750 Mk IIB 170 Total: 920
Mk III 1 Total: 1
Total: 2488
==
Westland
(Westland Aircraft Ltd, Yeovil, Somerset)
Version Quantity Assembly Location Time Period
Spitfire IA 50 Yeovil June-August 1941
Total: 50
Castle Bromwich (CBAF)
(Castle Bromwich Aircraft Factory, Castle Bromwich, Birmingham, West Midlands)**
Version Quantity Assembly Location Time Period
Spitfire IIA 750 Castle Bromwich 1939-March 1941
Spitfire IIB 170 Castle Bromwich January-March 1941
Total: 920
** Initially managed by Nuffield Organisation (Morris cars etc), to Supermarine control in May 1940.
Some aircraft converted to Mk VA standard.
Supermarine
(Supermarine Aviation Works (Vickers) Ltd, Eastleigh Aerodrome, Southampton, Hampshire)
Version Quantity Assembly Location Time Period
Spitfire prototype 1 Eastleigh Dec 1934-March 1936
Spitfire Mk IA 1486* Eastleigh March 1937-March 1941
Spitfire Mk IB 30 Eastleigh June 1940-Aug 1940
Spitfire Mk III 1 Eastleigh ?-March 1940
Total: 1518
* One converted to Mk II (K9788), one converted to Speed Spitfire, some converted to Mk VA, 15 delivered as PR Mk 1C, 2 delivered as PR Mk 1D, one converted to Griffon-engined Mk IV prototype.
Major sub-assemblies produced at Supermarine factories at Itchen (fuselages 1939+) and Woolston (fuselages initially, plus wings from April 1938) in Southampton, together with components from sub-contractors.
After 24th & 26th September 1940 Luftwaffe bombing raids on Woolston & Itchen, production ceased at these two locations and assembly was dispersed to 46 different factories in southern England, feeding four production centres: Southampton (assembly at Eastleigh), Salisbury (assembly at High Post & Chattis Hill), Trowbridge (assembly at Keevil) and Reading (assembly ar Henley and Aldermaston).
Total Produced: 2488 a/c (prototype to Mk III)
=====
型號 噴火1B型 噴火9型 噴火14E型 海火47型
用途 戰鬥機 戰鬥機 戰鬥機 艦戰
翼展 11.23m 11.23m 11.23m 11.23m
長 9.12m 9.54m 9.96m 10.46m
高 3.84m 3.84m 3.89m 3.89m
重 2182kg 2545kg 3040kg 3458kg
發動機 1具勞斯萊斯梅林2型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030hp) 1具勞斯萊斯梅林61型V型12缸液冷發動機(1660hp) 1具勞斯萊斯梅林65型V型12缸液冷發動機(2050hp) 1具勞斯萊斯鉤喙獸65型V型12缸液冷發動機(2375hp)
爬升率 770m/分 1250m/分 1396m/分 1463m/分
最大速率 580km/hr 657km/hr 721km/hr 724km/hr
續航力 637km 700km 740km 652km
乘員 1名 1名 1名 1名
武裝
Spitfire 1B
兩翼希斯潘諾20mm機砲各1門; 兩翼白朗寧7.7mm機槍各2挺
Spitfire 9
兩翼希斯潘諾20mm機砲各1門; 兩翼白朗寧7.7mm機槍各2挺; 兩翼各可外掛1枚250磅炸彈或4枚火箭
Spitfire 14E
兩翼希斯潘諾20mm機砲各1門; 兩翼FN-白朗寧12.5mm機槍各1門; 兩翼各可外掛1枚250磅炸彈或4枚火箭
Seafire 47
兩翼希斯潘諾20mm機砲各2門; 兩翼各可外掛1枚250磅炸彈或4枚火箭
=====
Specifications
Supermarine Spitfire prototype
Role: Interceptor fighter
Crew: One
Dimensions: Length 29 ft 11 in (9.12 m); Height (to tip of prop) 12 ft 8 in (3.86 m); Wing Span 36 ft 10 in (11.23 m); Wing Area 242.0 sq ft (22.48 sq m)
Engine(s): One liquid cooled, 12 cylinder Vee, Rolls-Royce Merlin C of 990 hp (738 kW)*.
Weights: Empty (Tare) 4,082 lb (1854 kg); Fully Loaded 5,359 lb (2,434 kg)
Performance: Maximum level speed 349 mph (562 kph) at 16,800 ft (5,120 m); Initial rate of climb 2400 ft/min (731 m/min); Time to 15,000 ft (4,570 m) 5 min 52 sec; Service ceiling 35,400 ft (10,790 m); Normal range with internal fuel ? mls (? km); Endurance 1.78 hr.
Armament: None initially. Later eight 0.303 in (7.7 mm) Browning machine-guns in wings, with 300 rounds per gun.
* Later fitted with Merlin F of 1,035 hp (772 kW) and then Merlin II of 1,030 hp (768 kW).
Supermarine Spitfire Mk. IA (early production example**)
Role: Interceptor fighter
Crew: One
Dimensions: Length 29 ft 11 in (9.12 m); Height (to tip of prop) 11 ft 5 in (3.48 m); Wing Span 36 ft 10 in (11.23 m); Wing Area 242.0 sq ft (22.48 sq m)
Engine(s): One liquid cooled, 12 cylinder Vee, Rolls-Royce Merlin III of 1,030 hp (768 kW) at 16,250 ft (4953 m) and 880 hp (656 kW) at take-off*.
Weights: Empty (Tare) 4,810 lb (2,182 kg); Fully Loaded 5,819 lb (2,639 kg)
Performance: Maximum level speed 362 mph (583 kph) at 18,500 ft (5,639 m); Cruising speed 210 mph (338 kph); Initial rate of climb 2,530 ft/min (771 m/min); Time to 20,000 ft (6,096 m) 9 min 25 sec; Service ceiling 31,900 ft (9,723 m); Normal range with internal fuel 395 mls (637 km); Endurance 1.78 hr.
Armament: Eight 0.303 in (7.7 mm) Browning machine-guns in wings, with 300 rounds per gun.
* First 174 aircraft fitted with Merlin II of 1,030 hp (768 kW).
** Fully modified aircraft (mid 1940) had Fully Loaded weight of 6,150 lb (2,789 kg), Maximum level speed 353 mph (568 kph) at 20,000 ft (6,100 m).
Supermarine Spitfire Mk. IIA
Role: Interceptor fighter
Crew: One
Dimensions: Length 29 ft 11 in (9.12 m); Height (to tip of prop) 11 ft 5.5 in (3.49 m); Wing Span 36 ft 10 in (11.23 m); Wing Area 242.0 sq ft (22.48 sq m)
Engine(s): One liquid cooled, 12 cylinder Vee, Rolls-Royce Merlin XII of 1,175 hp (876 kW) for take-off and 1,140 hp (850 kW) at 14,750 ft (4495 m)*.
Weights: Empty (Tare) 4,783 lb (2,170 kg); Fully Loaded 6,172 lb (2,803 kg)
Performance: Maximum level speed 354 mph (570 kph) at 17,554 ft (5,349 m); Initial rate of climb 2,925 ft/min (891 m/min); Time to 20,000 ft (6,096 m) 7 min 0 sec; Service ceiling 37,600 ft (11,457 m); Normal range with internal fuel 395 mls (637 km).
Armament: Eight 0.303 in (7.7 mm) Browning machine-guns in wings, with 300 rounds per gun.
* Some aircraft fitted with Merlin 45 of 1,210 hp (897 kW).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7-1-2006 09:17 PM 发表
历史
Autumn 1931 Specification F.7/30 issued for 4-machine gun fighter with high climb rate
19 February 1934 Type 224 maiden flight
July 1934 Initial redesign of Type 224 to produce Type 300
November 1934 Type 300 modified to take Rolls-Royce PV XII (PV.12) engine
6 November 1934 Vickers board approves construction of one Type 300 prototype
3 January 1935 Specification F.37/34 issued to cover Type 300 with PV.12 engine - no longer a private venture
29 April 1935 Specification F.10/35 issued accepted, calling for a fighter with 6-8 machine guns. Type 300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8 guns.
May 1935 Type 300 final mock-up conference
5 March 1936 Maiden flight of Type 300 prototype (K5054)
May 1936 Type 300 named 'Spitfire', at the suggestion of the Vickers parent company
26 May 1936 Prototype flown to Martlesham Heath for initial A&AEE evaluation
3 June 1936 Air Ministry places order for 310 Spitfire Mk I
28 July 1936 Specification F.16/36 covering production Spitfire Mk I reaches Supermarine
11 June 1937 R J Mitchell dies
12 April 1938 Order for 1000 Spitfire Mk IIs to be built at Castle Bromwich
14 May 1938 Maiden flight of first production Spitfire (K9787)
12 July 1938 Work starts on building Castle Bromwich factory
19 July 1938 First production Spitfire delivered to RAF for trials
4 August 1938 First RAF squadron (19 Sqn) starts to receive Spitfire Mk Is
11 November 1938 Maiden flight of Speed Spitfire
1 January 1939 Only 49 Spitfires in total delivered to the RAF so far
February 1939 First export order (Estonia) accepted
May 1939 First Spitfire Mk Is delivered to Auxiliary Air Force (602 Sqn)
July 1939 Flight testing of trial installation of two 20 mm Hispano cannon starts
3 September 1939 Total of 306 Spitfire Mk Is delivered to the RAF so far
24 September 1939 Maiden flight of first Spitfire Mk II
October 1939 First conversion to PR Mark 1A photo recce version
16 October 1939 First combat against the Luftwaffe - two Ju 88 claimed
18 November 1939 First operational flight by a Photo Recce Spitfire
16 March 1940 Maiden flight of Spitfire Mk III prototype
June 1940 First Castle Bromwich Spitfire Mk II completed
mid July 1940 Total of 19 RAF squadrons equipped with Spitfires
August 1940 First Spitfire Mk IIs delivered to the RAF (611 Sqn)
26 September 1940 Supermarine factory at Woolston bombed - dispersed production initiated
Winter 1940 Spitfire Mk IIs replace Mk Is in RAF service. Latter relegated to OTUs
February 1941 Spitfire Mk V starts to replace Mk II in service (92 Sqn)
March 1941 First Spitfire Mk IIbs delivered to the RAF
1 April 1941 Spitfire Mk II has replaced Mk I in frontline RAF service
1942 Conversions to Air-Sea Rescue Mk IIC
mid 1944 Spitfire Mk I/IIs withdrawn from RAF service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0: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宁静交友 于 17-1-2006 09:17 PM 发表
ok....
看完了以上关于Spitfire的资料,是不是感到很酷呢?
这是我续A-10战机后,我最喜欢的二战飞机了
这款战机,在二战英国与德国空战的时候,很出名的哦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款战机的出现,英国就是完蛋了。。。。。。
这款战机是英国的救世主啊。。。。。
虽然它的火力不够与德国空军的BF-109和Fw-109比,不过它的速度,灵活性,让它在空战中占了优势
如果你们有看Pearl Harbour 这部戏,你们应该有看到一幕,就是一个Spitfire的飞行员,就算死了,也要把战机驾回机场,为了是要让它可以再飞,再打退那些德国的空军。 要知道,那时的英国,已经很少战机了。。。。。
刚才找到一些资料,有点惊讶,原来,马来亚在二战的时候,也有这款战机哦!(英国殖民地政府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1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11-2006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anklin 于 4-1-2005 12:10 AM 发表
《分享》二戰史上盟軍最成功“瞞天過海”騙局
據蘇格蘭人報、華盛頓郵報報道,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的傳奇英雄比爾-朱奧8月18日在倫敦郊區一座老兵療養院中悄然辭世,享年90歲。
二戰時,朱奧曾擔任英國潛艇“六翼天使”號的艇長,就是他具體實施了著名的“餡餅行動”,成功欺騙希特勒調整了軍事部署計劃,使盟軍得以順利在歐洲南部的西西裡島登陸。老艇長入土為安,最后一個親歷“餡餅行動”的人離開了這個世界……
1943年,盟軍計劃在歐洲南部的西西裡島登陸,然后迅速席卷整個意大利,這是從北非進入納粹德國控制的歐洲的最快的作戰線路。但是希特勒在歐洲南部駐有重兵,一旦盟軍登陸時遭到納粹部隊的強火力壓制,造成的傷亡將難以預料。
為此,英國情報部門精心設計了一招“瞞天過海”的妙計,希望能夠分散納粹在歐洲南部的兵力部署。情報部門將這次行動的代號命名為“餡餅行動”,他們選中的行動實施人正是“六翼天使”號潛艇的艇長、時年29歲的朱奧。
4月30日零晨4時30分,茫茫的大海上漆黑不見五指。早已在西班牙卡迪斯海灣逡巡許久的“六翼天使”號浮出水面,朱奧艇長下令把一個金屬箱抬到甲板上,除了艇長之外,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金屬箱裡到底裝著什麼玩意兒。朱奧告訴他的手下,這是一個先進的氣象設施,上級要求他們放入海中進行氣象觀測。
實際上,金屬箱裡裝的正是這次“餡餅行動”的餡兒:英國皇家海軍軍官“馬丁少校”的尸體和拷在他右手上的一個公文包。公文包裡有兩張劇院演出的戲票票根、一封來自“未婚妻”的熱辣辣的情書、幾張戰略地圖,當然最重要的是皇家海軍蒙巴頓將軍致陸軍元帥蒙哥馬利的信函,蒙巴頓將軍在信中談到了一個天大的秘密,即盟軍“計劃”計劃不久從意大利西部的撒丁島和希臘南部登陸歐洲。
其實,這一切都是英國情報部門設計來迷惑納粹德國的“誘餌”:死去的皇家海軍軍官並不是什麼馬丁少校,而是朱奧從倫敦克萊德一座太平間裡隨便搞到的一具尸體,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完全確定他的身份。盟軍計劃登陸的地點,也不是撒丁島和希臘南部,而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裡裡島!按照行動的要求,朱奧艇長自己新手將金屬箱放到一艘破救生艇上,投入海中。就在那一刻,金屬箱上的鎖被悄悄打開。
一切皆如所料,海洋的潮汐把“馬丁少校”的尸體沖到了西班牙海岸。尸體被西班牙漁民發現后,他們立即報告給了政府。此時,倫敦的報紙已經有訃告發出,稱英國皇家海軍少校馬丁在一次空難事故中不幸罹難。
英國情報部門焦急的等待有消息從西班牙傳來,幾天后,西班牙政府把“馬丁少校”的公文包“完整無損”的交還英國軍方,隨后一場葬禮在西班牙海濱小鎮韋瓦爾舉行,遠在倫敦的“未婚妻”因悲痛至極無法參加葬禮,但是專門請人送來了花圈……
當時的西班牙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已經被納粹德國完全控制。“馬丁少校”公文包裡的秘密文件讓西班牙情報部門喜出望外,在將公文包歸還英國之前,他們復制了蒙巴頓將軍致蒙哥馬利元帥的信,並秘密交給了德國。
希特勒收到情報后,結結實實的吞下了整個“誘餌”,蒙巴頓和蒙哥馬利兩個人的身份讓他堅信,盟軍真的要從撒丁島和南希臘登陸了!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德軍總指揮部下令加緊修筑科西嘉島的工事,並增派兩個黨衛軍旅前往撒丁島駐防。德軍大將“沙漠之狐”隆美爾也被派到雅典督查希臘的防御計劃,最致命的是,希特勒下令將兩個裝甲師從蘇聯戰場緊急調防希臘,而當時的庫爾斯克坦克戰正處在最緊張的時刻。
錯誤的相信盟軍會在撒丁島和南希臘登陸,使納粹軍隊在意大利南部的防御陷入空虛。一切都已無法挽回,1943年7月10日,盟軍發起了代號為“愛斯基摩人”的作戰行動,並於8月10日成功佔領西西裡島全境。是役,德軍損失10艘潛艇、740架飛機,另有8000人喪生,13500人受傷,5500人被俘。對盟軍來說,最為寶貴的是,在這次戰役中他們積累了寶貴的戰略登陸經驗,為后來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難怪英國的《二戰雜志》1995年評論稱:“‘餡餅行動’是一次絕對的勝利。”
“餡餅行動”已經不再是謎,但是仍有一個問題困擾著英國的歷史學家:到底是誰是那個根本就“不存在的人”?被稱作“馬丁少校”的那具尸體,他的真實身份到底是誰?1997年,最后一個謎團似已解開:倫敦公共檔案辦公室稱,“餡餅行動”中所用的那具尸體是格林德瓦-邁克。此人是一個威爾士無業游民,1943年患肺炎后服鼠藥自殺。但是,有歷史學家對此提出質疑,如果“餡餅行動”中使用的是一具服過毒的尸體,西班牙情報官員很容易發現這一破綻。
學者柯林-吉本經過14年的調查后稱,當年那具改變二戰進程的尸體真的屬於一個叫馬丁的人!吉本認為,尸體來自24歲的英國水兵湯姆-馬丁。1943年3月,英國皇家海軍的航空母艦“沖擊者”號在蘇格蘭海岸發生爆炸,艦上379名水兵喪生,湯姆-馬丁就是其中的一個。吉本從蒙塔古的回憶錄中發現,在“馬丁少校”的葬禮上,人們曾看到一個錢包,裡面裝著一個姑娘的照片,一個耶穌受難十字架和一枚聖克裡斯托弗獎章。
幾經尋訪,吉本終於找到了湯姆-馬丁的妹妹。老太太已經80歲,吉本沒有給她任何提示,她在憶起自己的兄長時也說:“我的哥哥錢包裡總愛放一個耶穌受難十字架和一枚聖克裡斯托弗獎章。 |
|
|
|
|
|
|
|
发表于 2-1-2007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飞越诺曼底 —执行 D-day 空投任务的 C-47 运输机飞行员访谈
有时我们一直太注重那些在幕前战斗的士兵们
很少注重到在幕后的工作者。。。
我们大多数都遗忘了这些幕后功臣
以下的访谈可以让我们了解下成为运输机的飞行员的心声好好的看看他们怎样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运输品运到战火区。。。。
他们可以说,是伟大的飞行员,甚至是改变历史的人物阿。。。。
随着电影《拯救列兵瑞恩》的震撼和电视剧《兄弟连》的热播,人们记住了 D-day 那天在海滩上与德军浴血奋战的陆军士兵,以及从天而降突袭敌后的空降兵,他们成为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而在他们背后,默默无闻地执行空投和补给任务的运输机飞行员们,相对而言就不那么为人所知了。
下面是对拉塞尔.钱德勒二世中尉的采访录。D-day 那天,他参加了运送 82 空降师在德军防线后方法国 Ste. Mère-Eglise 空降的行动,登陆成功后,他主要是执行给前线部队空投补给的任务。在市场-花园行动中,他在一次执行给 101 空降师空投补给任务中被德国防空火力击落。如同其他种类的后勤战斗人员一样,拉塞尔.钱德勒中尉及他的运输机飞行员伙伴们没有获得象战斗机飞行员那样高的关注度,公众也不是很了解他们,尽管他们也经常会面临很高的伤亡率。
想象一下吧,当你驾驶一架没有武装的运输机,跟随在前后达上百英里长的编队中,在大约 90 英里的时速下在 1,000 英尺高度进行空投,而空投区域下的每一个德国兵都很很轻易地击中你,你就能明白拉塞尔.钱德勒二世中尉所说的“作为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鸭子,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掩护就是夜色,还有就是靠上帝的垂青。” 拉塞尔.钱德勒二世中尉的经历也正是那些很少被歌颂的无名英雄的事迹的缩影。
记者(拉塞尔.钱德勒三世,中尉的儿子):你是什么时候加入 USAAC(美国陆军航空队)的?
钱德勒:我在 1940 年时应征入伍,当时 21 岁。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麦克斯韦空军基地完成了初级训练,我想也许是由于在学校里我曾参加了后备军官训练队集训,当时我被指定为整个基地的学员领队。
记者:你最初被分配到哪里?
钱德勒:我当时是作为航空侦察摄影人员来培训的,训练完成后分配到了第 44 中型轰炸机中队,基地位于巴拿马科隆市(可不是德国的那个科隆市)的法兰西基地,就在运河区附近。最初的任务是在中美洲地区低空航拍地形图,为计划中的美洲高速公路选择最佳路线,后来就是海面反潜巡逻,驾驶的飞机是 B-18B。
记者:这么说你是在美国参战前就参军服役的了?
钱德勒:完全正确,还包括我同父异母兄弟罗兰。当时已经能看到战争迫在眉睫了,我们俩想着在战争前就参军能够早点有机会进入飞行学校学习,除此以外他们还承诺,我们俩可以在一起服役,不过显然这个没有兑现。
记者:我们不曾听说过美国当时在中美洲还曾经行过这样的行动,你当时经历过什么战斗么?
钱德勒:除了负责航空摄影,我还是轰炸机上的一个机枪手。在珍珠港事件后,战争爆发了,我们当时还住驻扎在英属圭亚那首府乔治敦附近的 Atkinson 机场,当时主要的任务是在海面上反潜巡逻,保护从委内瑞拉驶出的油轮。我们中队的另外一架 B-18 曾经击沉过一艘德国潜艇,U-654,在 1942 年 8 月 2 日,但是另外一艘德国潜艇在我们的补给舰进入乔治敦港时击沉了它。那正是在圣诞节前夕,船上特意装载的冻火鸡和其他为圣诞节预备的物资。那个圣诞节,我们吃的是烤猴子。我想我的第一次战斗经历是发现并击沉了一艘德国船。
记者:那飞行学校呢?
钱德勒:飞行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在 1943 年早些时候通过了资格考试,初级学习是在乔治亚州的奥尔巴尼市,高级学习是在 Valdosta 的穆迪基地,后来又先后到密西西比州的萨迪斯和德克萨市州的 Austin,接受关于 C-47 飞行的特别课程学习。
记者:你是如何达到英国的呢?
钱德勒:当时主要由来那个条路线,路程较短的北线和较长的南线。北线是经冰岛、格陵兰岛到英国。
记者:你选择的是走南线,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经历吗?
钱德勒:我和我的副驾驶接受了一架 C-47“达科他”,往南飞,由于一些技术故障,在穆迪基地逗留了一夜,接着往迈阿密飞行。
记者:你在提到穆迪基地时总是时不时地咧嘴笑,这是为何?
钱德勒:呵呵,因为那里距离我新婚 6 个月新娘的家很近,而她正好当时也在基地。这个故障多么的及时准确啊(显然是有预谋的…..),经过迈阿密,经 Puerto Rico、特立尼达岛到我以前驻扎过的英属圭亚那基地,再飞到巴西东北部港市伯尔南布科,然后经中大西洋的阿森松岛飞到塞拉里昂的弗里敦,到摩洛哥的 Marrakech,最后抵达英国西部。
记者:我想德军应该由在这条航线中途采取什么行动以拦截,对吗?
钱德勒:阿森松岛是英国统治下的一个仅仅 9 平方英里小岛,是南线运输一个很重要的燃料补给基地。美国在岛上修了一条简易跑道,命名为 Wide Awake 机场,战争期间共计 25, 000 架飞机曾在此降落起飞过。我们依靠岛上的无线电信号导航着陆,如果你迷航,那你就会在耗尽燃料后坠入大西洋,事实上,我们有好些飞机是这样失踪的了,据说是德国人用一个假的导航信号迷惑了他们。幸亏我当时没有迷航,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的。飞行途中,有人递给我已给热腾腾的咖啡,这叫人非常惊喜,可是不久这惊喜就变成了冷汗,我再走到机身后部时发现,他是用一个明火炉子在煮咖啡,天哪,要知道旁边就是为了远距离飞行而加装的两个机身内燃料箱,里面可是满满的航空汽油啊。我立即制止了他,没有咖啡是小事,总比莫名其妙的在大西洋上空变成一个火球要好得多。
记者:这可的确是够危险的,你们旅途中还有运载别的什么货物么?
钱德勒:没有了。我自己另外带了四盒在 Puerto Rico 买的肯塔基州波旁烟草,准备到英国后倒卖出去的。
记者:在经历这么遥远的运输后,显然是会有个“合理的”价格上涨的吧?
钱德勒:那是当然,在 Puerto Rico 买的时候是 1.5 美元,到英国后可以卖到 25 美元呢。飞行员自带的少量走私货是当时军事运输部队中很常见的,也是长官们可接受的,只是要小心点,别带多了。
记者:这样你的这次飞行历程超过 12,000 英里了吧。
钱德勒:可能有吧,我们当时巡航速度保持在 165 英里/小时,按飞行时间 70 小时来算,不包括途中停留时间,中间的临时滞留可是花了我好几周的时间呢。
记者:这是跨越半个地球的一段飞行历程,来述说你从 Marrakech 到英国的这最后一段飞行。
钱德勒:我们到达摩洛哥,补充完毕后就准备马上飞赴英国,但是从西班牙方向过来的异国气流带来天气突变,于是我们又不得不继续停留着,飞机场上拥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飞机,小到战斗机,大到 B-17 重轰炸机。天气好转后,大家都急急忙忙的列队起飞,塔台上忙得一塌糊涂。排在我前面起飞的是一架 B-17 重轰炸机,他磨磨蹭蹭半天就是不开始滑跑,我们出来开始和他们吵起来,那家伙说自己的两个.50 机枪炮塔卡住了。现场负责指挥的中校急了,跑过来指着我冲轰炸机飞行员喊道:“你看到他武装带上的.45 手枪了么”。“是,长官,看到了”,中校吼起来“那是那家伙飞机上唯一的火力了,你觉得如何?马上把你的这个大笨驴给我起飞离开这”。
记者:在飞往英国途中还有遇上其它的什么问题么?
钱德勒:起飞后我们就分散开来,各自独立的飞往英国,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没有战斗机护航。经过比斯开湾上空时,我发现在我机右舷有一架双引擎战斗,应该是一架 Me 110,距离约数英里,我想他的任务大概就是拦截像我这样的主。但是幸运的是,他还没发现我,同时在 8,000 英尺处有大片云团聚集,这可是极好的掩护。我打开防结冰装置,把飞机开进云层。当我从云层间隙飞出来时,德国战斗机发现了我,马上就追了过来,我又赶紧飞回云层。捉迷藏似的游戏似乎永不结束,我们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经过了大约 20-30 分钟的追逐,也许是德国人燃料告警了,他返航了。其间没有一次开火。
记者:这么说你就没打算用你的.45 手枪了(呵呵笑)。
钱德勒:那是当然,哈哈。我在英国某地加油后就直接飞到了终点站。
记者:那是哪里呢?
钱德勒:我和机组被分配到第 9 航空队,316 运输机大队,第 44 中队,驻扎在诺丁汉郡的 Cottesmore。
记者:在 D-day 行动前三个月,你主要在做什么?
钱德勒: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训练,重点是夜间大编队集合飞行,这是诺曼底登陆时我们要做的。我们在法国上空利用夜色掩护也执行过一次任务,主要是空投情报人员和给法国抵抗组织提供物资。我大概飞了 3-4 次这样的任务。
漆上著名的 D-DAY 入侵条纹
|
|
|
|
|
|
|
|
发表于 2-1-2007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2007 05: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战争中失去儿子的二战高级将领们
埃里希. 冯. 曼施坦因陆军元帅 长子 德国国防军陆军少尉 1942年在东线战场北部阵亡
维尔纳.冯.博洛姆堡陆军元帅 长子 德国国防军空军少校 1941年被希特勒派遣去伊拉克执行第一波柏林与伊拉克阿里政府的联络任务徒中遭遇流弹丧 生于摩苏尔
威廉.冯.李布陆军元帅 儿子 1939年在波兰战场阵亡
卡尔.邓尼茨海军元帅 两个儿子 在U艇中服役,先后阵亡
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空军元帅 儿子 在战斗飞行中丧生,年仅18岁
法国:
让.戴.塔西尼陆军元帅 儿子 在印度支那战争中阵亡
英国:
约翰.戈特陆军元帅 儿子 英国皇家陆军步兵军官 1941年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后自杀
阿奇巴尔德.韦维尔陆军元帅 儿子 英国皇家陆军少校 在肯尼亚马乌-马乌叛乱中被杀
罗杰.基思海军上将 儿子 在二战中阵亡
菲力普.克里斯蒂森陆军上将 儿子 在缅甸阵亡
哈罗德.弗兰克林陆军上将 儿子 1944年阵亡
杰拉德.巴克纳陆军中将 儿子 在韩战中阵亡
巴尔福.哈奇森陆军中将 两个儿子 二战中阵亡
苏联:
尼基塔.赫鲁晓夫陆军中将 儿子 苏联空军中尉 1943年在空战中阵亡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