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晨空

佛教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31。阿那楼驮 :旧称阿那律、阿那驮,译作如意、无贫,新称阿泥律陀,译曰无灭如意。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为佛之从弟,迦毗罗城之释氏也,乃甘露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出家之初贪睡眠,佛诃之为畜生之类,闻责乃七日不眠,遂失明。佛悯其失明,遂教其“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法门,可开天眼,后果得天眼通。《楞严经》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视掌中庵摩罗果。”初时阿那律极贫,一日止食一饭。后遇一辟支佛求施,忍一日之饥而供圣者,感得九十一小劫常在天上人间享受福乐,不受贫穷及诸不如意事,故名无贫、如意。

32。菩萨摩诃萨 :菩萨,梵音“菩提萨缍”之简称也。“菩提”为觉,为道;“萨缍”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总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摩诃萨:摩诃萨缍的简称,译作大心,大众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萨名众生,即有作佛大心之众生也。“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

33。文殊师利 :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一、《无量寿经》、《涅盘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译作妙、敬、普;师利或室利译作头、德、吉祥。此菩萨与普贤菩萨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文殊为七佛之师,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龙种上如来”,现在称“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称“普见佛”。一切菩萨皆号为法王子,而独称文殊者,以文殊德高于一切菩萨,为一切菩萨之首也。

34。法王子 :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法华经 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职位,亦称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35。阿逸多 :即弥勒,新称弥帝隶,每怛哩,菩萨之姓,译作慈氏;名阿逸多,译作无能胜,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菩萨,今在兜率天内院,经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此菩萨过去值佛修慈心三昧,故称慈氏。

36。乾陀诃提 :又作乾陀呵昼,菩萨名,译曰香象。《玄应音义》云:“乾陀呵昼菩萨,新道称作香象菩萨是也。”又,乾陀诃提,华言“不休息”,以此菩萨愿行广大,常修六度万行,誓拔众生之苦,直至久远之未来,不休不息,故名。

37。常精进 :此菩萨历经多生多劫,广修六度,视一切众生犹如自己,故到处说法度人。若众生冥顽不化,乃至打骂菩萨,菩萨以大悲心、大愿心,恒无弃舍,恒无退转,能拔众生之苦,能与众生之乐,从德立名,故名常精进菩萨。

38。释提桓因 :全称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译作“能”,天帝之姓;提桓译作“天”;因陀罗译作“帝”,即“能天帝”也。住于须弥山顶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也。过去名阿摩揭陀,华云无毒害,即摩揭陀国过去帝释修因之处,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第二天上,阿摩揭陀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曾为佛于拘毗罗国献牛头旃檀树造大讲堂。

39。诸天大众 :诸天,含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三类。欲界天者,即六欲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色界天者,新称四静虑天,修初、二、三、四这四种禅所生的天。这四重天,每重又分成好几种,如初、二、三禅天各分三种,四禅天分九种,共十八种天,他们都有色身而无男女分别之相,称色界天;无色界天者,此界无形无色,唯以心识住于微妙禅定,分成四天,识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大众,即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诸众。天龙八部者,天、龙为八部众为首之二众,故称天龙八部。八部者,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洛迦。天:如上“诸天”所注。龙:有神力,能变化云雨,能护持佛法。夜叉:亦作药叉,译作能啖鬼,勇健,轻捷等,能飞行,能食人、伤人。复有罗刹,为其所属之鬼神众。乾达婆:亦作健达缚,译作香阴、香神、寻香,乐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为食,侍奉帝释行奏乐之神。阿修罗:亦作阿素洛,阿苏罗,译作无端(貌丑也)、无酒(不饮酒)、非天(果报胜似天而非天,以其身在鬼道、畜生道中也),常与帝释作战。迦楼罗:又音译为揭路荼,旧译金翅鸟,新译妙翅鸟,以龙为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只容一足。紧那罗:亦作紧捺洛,旧译人非人、疑人,新译歌神,为天上乐神。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讶曰:“人耶?非人耶?”是故名曰:“人非人”。男则马首人身,能歌舞,女则貌美。摩呼洛迦:亦音译为莫呼洛伽、摩候罗迦,译作大蟒神,亦乐神之类,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人非人:人非人有二种解释:一即紧那罗;一则指人及非人也。非人为除人类以外之一切有形(如动物界人能见之者)无形(如天神之类人所不能见者)之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白话】

*****通常在佛讲经的法会中,总有一位当机的大弟子或大菩萨提出一个问题,由佛来讲解这个问题,使大家从中受益。但由于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更由于净土法门中持名念佛的不可思议,众生没有这个智慧会提出这个不可思议的问题。然而由于如来的智慧,观察到当时当地众生的根机,更观察到这法门对今后末法众生的根机有极大的因缘,所以世尊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怜悯当世和末世的众生,无问而自说,直截了当地说出西方极乐世界,佛、菩萨、天人圣众的无量功德及国土中种种功德庄严的事,来说明持名念佛的殊胜。*****

大会开始时,佛就直接地向大会中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宣说这一难信的大法。佛说:从这里一直向西去,要经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世界(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后,那儿有一个佛世界,世界的名号称为极乐。极乐佛国的佛主名号,称为阿弥陀佛。就是在现在,这尊阿弥陀佛还正在为大众说法呢!

舍利弗,那个佛国为甚么会称为“极乐”呢?因为在那个国土里的一切众生,没有种种痛苦与危难,只会在生活上、精神上享受其他一切世界所没有的种种快乐,所以称为“极乐”。

另外,在极乐国土中,有用金、银、琉璃、水晶为材料化成的,精巧的栏杆、瑰丽的罗网和排列整齐的'行树'。这些栏杆、罗网和行树,呈现出种种有序的、美妙的几何图形,排列围绕着极乐国土里所有的建筑物,如亭台、楼阁、讲堂、花园等,使这些建筑物更加美观庄严。

【注释】

40。佛土 :佛所住的国土,佛所教化的领土。它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区别。所谓土就是安身之所。法性土是理土,即真土,是真佛所住之土,实际上不是土。受用土是报土,是佛的福报享受的乐土。法性土、报土都是净土。他受用土,是对初地以上菩萨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初地以下的菩萨及一切众生示现的国土,亦称秽土。通常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且成坏同时。

41。栏循 :就是走廊边的栏杆、扶手。竖的是栏,横的是。“循”音循。

42。罗网 :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法华经》云:“真珠罗网张设其上。”《无量寿经》云:“道场树高四百万里,……珍妙罗网,罗复其上。”

43。行树 :指极乐国土以七宝所成之宝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无量寿经》语),既整齐美观,又具诸功德,令见者、闻者,乃至触者、食者,皆得无量之益也。

44。四宝 :金、银、琉璃、玻璃也。详见下注。

45。周匝 :周者,四周、周围;匝者,围绕,围转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3: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白话】

再有,在极乐国土中,有用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红真珠、玛瑙等七宝所化成和装饰的宝池,里面充满了八功德水。在池子底部,纯粹以金子化成的细沙软软地铺在池底。在池子的四周,有用金、银、琉璃、水晶交互化成的阶梯和通道。它们有的或是用金子作地,其他三种材料作为装饰品点缀在阶梯和通道上;有的或是用水晶作地,其他三种材料作为装饰品点缀在阶梯和通道上等等。在池子边上、阶梯或通道中间,还有用七宝化成的楼阁。它们也是以七宝中的一种作为主材料,其它作为装饰材料来装饰的。所以既不显得呆板,也不显得零乱,一切都是那么整齐有序而又富于美观价值。在池子里,自然化现出种种莲花。这些莲花团团圆圆,非常整齐。莲花的大小不一,大的非常大,直径甚至达到有几十里或更大。莲花的颜色也异常绚丽,有兰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等等(《无量寿佛经》中还指出有紫色及紫黑色共六种光色代表莲花的无量色彩),每种色彩又都放出相应颜色的光芒来。这种莲花不是普通的莲花,它们有着极其微妙不可思议的功用。它们的香气,则是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用无量的愿力和功德力所形成的微妙香气;它们的清净花体,则是极乐国土阿弥陀佛以清净的佛性所化成的微妙清净花体。同时,这里也包含了极乐国土里圣众们,在往生到极乐国土前、及往生到极乐国土后,修持种种功德所造成的微妙香气及清净花体。无论哪里的众生,若能闻到这微妙的花香,或见到这微妙清净的花体,都会使过去的业障得以消除,清净自性功德得以恢复增长。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就是由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注释】

46。七宝 :七宝有多种说法。《无量寿经》中说:“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法华经》中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般若经》中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注意,此处唯以娑婆世界之宝比喻极乐净土之物,而净土之万物,一一皆由无量清净功德所化成,“微妙香洁”,非此间之宝所可形容其万一也。

47。八功德水 :极乐国土七宝池中及须弥山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

48。琉璃 :亦作琉黎,一种矿石质有色半透明材料。颜师古注引《魏略》:”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琉璃。琉璃,梵音,秦言“金色宝”,出于波罗奈城外之“不远山”,故又云“不远宝”。

49。玻璃 :此为梵语音,非现在所谓之玻璃。又作颇黎,新译作颇置迦、娑颇致迦、塞波致迦等,相当于此方之水精(晶)。汉译作水晶,有紫、白、红、碧四色。《玄应音义》曰:“颇黎,西国宝名也,此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黎珠。”《慧苑音义》云此宝:“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

50。砗磲 :《慧苑音义》曰:“梵音正云牟娑罗揭婆。牟娑罗,此云'胜';揭婆,此云'藏'。”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案韵会云,车渠,海中大贝,背上垄文,如车轮之渠。”后人以“石”加字旁,成“砗磲”。

51。赤珠 :又称赤真珠,出海中,此珠极贵。此赤珠非是珊瑚,莫错会也。

52。玛瑙 :矿物名,玉髓之一,即具有不同颜色而呈带状分布之玉髓。可作精密仪器之轴承、耐磨器皿(如玛瑙乳钵)及装饰材料。

53。车轮 :非此世界之车轮,乃指转轮圣王之轮宝,故大至“或一由旬,乃至或百千由旬”(《无量寿经》语)。由旬,是里程数,是帝王在一天中行军的路程,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以车轮喻莲花,更喻莲花之功德:轮有运载之功,莲花有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之功;轮有碾碎之德,莲花有断除众生烦恼之惑业,出离生死之苦海之德也。

54。微妙香洁 :此四字极表极乐国土莲花之妙也。“微”,万法本体幽深玄远称为“微”。又,“微”者,质而非形,乃极微细之质,无形相之阻也。“妙”者,不可思议称为“妙”。又,“妙”者,无轻无重,无阻无碍曰妙。因万法之本体幽深玄妙,非语言思量所能表者,故称“微妙”。“香”,指极乐国土莲华之清香,更指极乐国土以佛之无量功德及莲池圣众历劫所修之无量功德庄严,所发之清净功德香也;“洁”,指极乐国土万事万物,既无形阻,自当洁净无埃,更指极乐国土众生心净则国土洁净也。

55。成就 :成功的意思。这里指修习善根至于功德圆满而言。

56。功德 :功,福利的功能,有这功能才得福利,称为善行之德,故称功德。德,即得,修功而有所得,称为德。施物名功,归己曰德。恶尽为功,善满曰德。

57。庄严 :以善美饰国土或以功德饰依身云庄严。又,以恶事积身亦云庄严,如《观无量寿经》云:“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有四种庄严:戒、定、慧、陀罗尼(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有法、义、咒、忍四种陀罗尼)。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12: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绒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白话】

还有,舍利弗,在阿弥陀佛佛国里,时时常自然地演奏出种种美妙的天乐来。极乐国土的地全是用柔软、温和的黄金化成。在每天的十二时辰(即二十四小时)里,天上会不断地像下雨那样飘下那种叫'天曼陀罗花'的仙花来。那儿的天人,经常在清晨的时刻,用种种盛花的器具,盛满了各种各样的、微妙而不可思议的仙花,离开极乐国土到外边十万亿那么多的佛国里,去供养每一佛国里的世尊。在早餐前就可以完成这供养十万亿佛国诸佛的功德,返回到极乐国土里进早餐,做念佛、绕佛等修持功课。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就是由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注释】

58。天乐 :有二种解释:乐,音“越”,作音乐解时,指天人之伎乐,即天人所演奏之高超美妙之音乐也。乐,音“肋”,作快乐解时,指修十善业者生天上而受种种殊妙之乐。经中所述乃前者之解也。

59。昼夜六时 :指一昼夜之六个时分也。六时为:晨朝(初日分)、日中(中日分)、日没(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这六个时分也。依现代时间算:“初日分”为清晨六时至早十时,“中日分”为早十时至午后二时,“后日分”为午后二时至午后六时,“初夜分”为午后(晚)六时至晚十时,“中夜分”为晚十时至午夜二时,“后夜分”为午夜二时至清晨六时。注意,极乐国土以其光明彻照,本无昼夜之分,为顺此方习俗,故作此六时之分。依《无量寿经》之义,当知实以花开花合,散花收花而知六时之别也。

60。雨天曼陀罗华 :“雨”,在此为动词,作下、落讲。“天曼陀罗华”,天上之曼陀罗华也。曼陀罗,花名,译作圆花、白团花、适意花、悦意花等。《慧苑音义》云:“曼陀罗华,此云悦意花,又曰杂色花,亦云柔软花,亦云天妙花。”曼陀罗华为一年生草,茎直上,高四五尺,叶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开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边缘五裂,实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叶杂烟草中同吸,能止咳嗽,过量则能致死。

61。衣绒 :绒,音“革”,长衣之下襟。柳宗元《送文畅上人序》:“然后蔑衣绒”之赠,委财施之会不顾矣。“衣绒”,以衣之下襟兜花而供养,引伸为携盛花之具以供佛也。

62。妙华 :即极乐国土中之莲花及天飘之仙花也。花而称妙,具此众义:不可思议、绝待(远离二边相对)、无等、无上、精微深远等。又,妙者,乃一事物中,同具即假、即空、即中三观之义也。又,复具极乐莲花种种之妙,如:花果同时(喻因果同时)、微妙香洁(如上注所述)等义,故称妙华也。

63。供养 :进财为供,摄资为养。即捐赠钱财为供,捐献生活用具为养。为资养三宝而供奉的灯、香、花、果、衣、食、资财等,称为供养。这种供养称为财供养或利供养。供养有三种:一是财供养,如上所说;一是敬供养,恭敬、赞叹也是一种供养。一是法供养,说法或依教奉行,利益众生称法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以此供养出生诸佛也。

64。经行 :于一定之地旋绕往来也。僧众为养身疗病及禅家坐禅为防睡眠而行此法也。《玄赞》云:“西域地湿,叠砖为道,于中往来,消食诵经,如经布绡之来去,故言经行。”《释氏要览》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音绞)健(轻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云,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十诵律》云:“经行法者,比丘应直经行,不迟不疾,若不能直,当画地作相,随相直行,是名经行法。”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12: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白话】

另外,舍利弗,在极乐国土里,常常有种种奇妙色彩的鸟类,比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迦、共命鸟等。这些奇妙的神鸟,在每天的十二时辰里,唱出柔和、高雅的声乐来。这些声乐不但非常美妙动听,而且还能无限地演说种种修道的道法,如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三十七道品的修道道法。那儿的天人听到这些美妙动听的法音之后,都自然而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的信仰心和迫切心来。

【注释】

65。舍利 :鸟名,译作秋鹭、鸲鹆、百舌鸟等。鸲鹆,音渠裕,也叫八哥,鸟类名,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泽,能模仿人言。

66。迦陵频伽 :又作歌罗频迦、羯罗频迦、羯陵伽罗、迦毗伽等。鸟名,译作好声、和雅。《正法念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玄应音义》云:“迦陵者好,频伽者声,名好声鸟也。”《慧苑音义》云:“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声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

67。共命之鸟 :梵音耆婆耆婆迦,《法华》、《涅盘》等谓之命命鸟;《胜天王般若经》谓之生生鸟;《杂宝藏经》、《阿弥陀经》谓之共命鸟。此乃鹧鸪之类,由鸣声而名。耆婆为“命”或“生”之意,故云共命鸟。《本行集经》谓为一身二头之鸟。又,梵偈云:“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

68。和雅音 :和者,柔和、温和;雅者,高雅脱俗。极乐国土众鸟所出之音,其音美妙,绝非世间凡音,令闻者其心柔软调伏,易入正道也;其音高雅,广说“根、力、觉、道”三十七道品中之二十五道品,而此二十五道品,统摄大小乘及一切法门,故亦非世间所谓高雅之所企及也。

69。五根 :五根:有二种,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一是信等五根:一、信,信三宝、佛法也,二、勤,勇猛精进修善法也,三、念,忆念正法也,四、定,止心一境而不散乱也,五、慧,思维正理也。道品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此处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

70。五力 :由信之五根增长,产生治五障之势力:信力破邪信;勤力破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乱想;慧力破诸惑。

71。七菩提分 :又称七觉支,七觉分:一、择法,以智慧决择法之真伪;二、精进,以勇猛心离邪行、行正法;三、喜,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四、轻安,断除身心之粗重烦恼;五、念,常忆定慧之均等而不忘;六、定,令心住一境而不散;七、行舍,舍妄舍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

72。八圣道分 :亦称八正道:一、正见,明苦集灭道之正理也;二、正思维,思维四谛之理令真智增长;三、正语,以真智修口业,不作非理之语;四、正业,令身口意三业清净,入于正道也;五、正命,以正法活命,远离邪法谋生;六、正精进,用真智勇猛精进求涅盘正道也;七、正念,以真智忆念正道,令无邪念也;八、正定,以真智入于清净禅定也。

73。念佛念法念僧 :忆念三宝也。忆者心忆,含“四种念佛”之观想念佛及观像念佛;念者口念,乃“四种念佛”之持名念佛也。佛法僧为三宝,简言之,佛宝者,以觉照为义,常以佛之三身:法、报、应(化)身为佛宝;法宝者,以轨则为义,常以佛说之教法为法宝;僧宝者,以和合为义,分凡夫、有学、无学三种,皆为僧宝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3: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白话】

舍利弗,你别误会那些鸟也像娑婆世界似的,由造种种恶业而得的畜生道报应。不是的!为甚么呢?因为极乐国土里根本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

舍利弗,在极乐国土里,就连三恶道的名字都听不到,更别说有实实在在的三恶道了。那末,这些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些鸟都是由于阿弥陀佛所发的大愿:希望在他的国土里,时时处处说法的音声不断,由此愿力所化现出来的。

【注释】

74。罪报 :因造恶而获罪,因获罪而遭报应,名为罪报。

75。三恶道 :三恶趣也。恶趣者,众生因行恶而趣向的地方。有三恶趣,即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有四恶道,即加阿修罗道。

76。法音宣流 :法音,宣传佛法之音声,指佛、菩萨、辟支佛、罗汉、法师、有德有识之居士等,为弘扬佛法而宣讲佛法之声音也。现代可包括讲演、录音、录像、书籍报刊等形式。宣者,宣传;流者,流通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12: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白话】

舍利弗,在阿弥陀佛极乐国土里,时时常有和雅的清风吹动。这清风一吹,极乐国土里的“七宝行树”、“七宝罗网”,由于微风吹动而令树叶之间、罗网之间相互摩擦轻碰,发出种种极其和雅、极其微妙的音声,正好比有百千种乐器同时协调地演奏一样。凡是听到这美妙动听说法之音的天人,都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要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念来。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就是由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12: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



【白话】

舍利弗,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极乐国土里的那尊佛,为什么会称为“阿弥陀”呢?

舍利弗啊!那尊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光明。这种清净光明,能照彻十方无量无数的佛国,没有一点点障碍,因此称为阿弥陀。

另外,那尊佛的寿命,以及极乐国土里一切天人的寿命,多到无量无边的阿僧祗劫那么长,实际上就是无限量的长,因此称为阿弥陀。

【注释】

77。障碍 :障,烦恼之异名,以烦恼能障碍圣道,故名障。碍者,有妨害、阻拦之义。参见后边“见浊”、“烦恼浊”、“业障根本”所注。

78。阿僧祗 :新称阿僧企耶,译作无数或无央数,印度数目名。阿僧祗为数目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一阿僧祗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兆。

79。劫 :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3: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阿弥陀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白话】

另外,舍利弗,阿弥陀佛自从成佛以来到现在为止,已经经过了十个大劫的长时间了。

舍利弗,那尊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他们都已修到了大阿罗汉的果位。而这些声闻弟子们的数量又是极其巨大,大到根本无法用数量来比喻。而极乐国土里的菩萨们,他们的数量也是多到无法用数量来估计。

舍利弗啊!极乐国土就是由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来庄严成就的。

还有,舍利弗,凡是往生到极乐国土里来的人,统统都达到“不退转”的修行果位。也就是说,他们永远也不会再退转到六道里去了,除非自己发愿要到六道里去度众生。即使是这样,他们在六道里也是圣者,决不会随波逐流,在六道里迷失本性。在这极乐国土天人中间,还有许多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果位。也就是说,他们这一生已经是候补佛位了,只等机缘成熟,就可以到一个新的佛国里去成佛,成为那一个佛国里的佛主。像这样的“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们,在极乐世界里也是多到无量无边,不是用数量可以来比拟的。

【注释】

80。声闻 :梵语舍罗婆迦,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盘者也,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声闻之义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如来所说之声教而悟解,故曰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众生唯有名无实,故目之为声,观此声而悟解无我、人、众生、寿者之义,目之为闻,故曰声闻;三、就化地之佛说而释,佛所说一乘之法旨为声,众生闻而悟解名闻,故曰声闻。

81。阿鞞跋致 :又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译作不退转,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是菩萨的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梵语阿鞞跋致,不退转于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萨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进,不会退失转变也,是菩萨阶位名,经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为诸魔所动,更不退转。不退转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无复退堕恶道及生死流转,发菩提心,破见思惑也。行不退,入于初地,成就真唯识观,利他之行不退,破尘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无功用智,念念入于真如实相大海,破无明惑也。

82。一生补处 :补处,前佛既灭之后,成佛而补其处,是名补处。而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萨,称为补处菩萨。隔一生而成佛,则谓之一生补处,乃等觉菩萨之位也。如弥勒即为释迦如来之补处菩萨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1: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白话】

舍利弗啊,无论哪个佛国(包括我们这里的娑婆世界)里的一切众生,凡是有缘能听到上边所说的、极乐佛国里种种功德庄严的盛事的,都应当从内心深处深深发愿,发愿要往生到那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里去。为甚么呢?正是因为要同极乐国土里那些“最上善人”可以永远相会在一处,永不分离啊!

舍利弗,要想往生到这么好的佛国里去,当然善根、福德及往生西方的因缘是绝对不能少的。怎么样才能具备这些善根、福德及往生西方的因缘呢?

【注释】

83。上善人 :行善之人,斯为善人。善,判善恶之性,诸经论之说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为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大乘义章》云:“顺理名善,违理名恶。”《论五》云:“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非于他世,故不名为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又,《大乘义章》立六种善: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萨善、通教三乘善,别教菩萨善及圆教菩萨善。总之,善有多种,唯以不著者为至善。罗汉、菩萨唯是善人。上善人者,补处菩萨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善人。极乐国土除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为最上善人外,其余无量无边“一生补处”菩萨等,皆为“上善人”也。

84。善根 :身、口、意三业的善行很牢固,像根子扎在地下那样,故称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的善,好像根一样,称为善根。另外,称不贪、不嗔、不痴为三善根,因为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三善根生出来的。

85。福德 :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称一切之善行为福德。《无量寿经》云:“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种种善行而有所得,“善满自得”。儒家称“五福”者,乃福寿、富贵、康宁、好德、考终也。常称“五福临门”者,此也。儒家称“五德”者,《论语》云:“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人具五福五德者,可为极圆极善之上人也。

86。因缘 :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而力弱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阳光人工等为缘,以此因缘和合而生稻谷。《楞严经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维摩经 佛国品注》云:“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1: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白话】

舍利弗,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缘能听到“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名号后,能产生清净的信心,心里想着阿弥陀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坚持不断,经过或是一天、或是二天、或是三天、或是四天、或是五天、或是六天、或是七天,若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那么这个人在临死时,依靠这精进念佛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德,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愿力,带领着西方极乐国土里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们,亲自显现在这人的面前。倘若这个人在这临终的关键时刻里,内心不受爱憎烦恼所惑乱、身体不受顺逆外境所干扰,一心清净念佛,那末即刻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里去。

舍利弗啊!我正是因为见到这念佛人依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依仗念佛人自己深信、切愿、老实念佛的自力,而能往生到这不可思议极乐国土,这么一个微妙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利益,才会在这大会上不按常规,无问自说地宣传这个不可思议的净土念佛法门!若有那些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缘的众生,听了我上边所讲的念佛法门的功德之后,应当发起深切的愿望,发愿要往生到这不可思议的极乐国土里来。

【注释】

87。善男子善女人 :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为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能信佛闻法也。

88。执持 :执者,执受,无论何时何处,执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把握而不放也。故知执持者,非一时一地之功用也,乃精进也。又,执者,兼闻、思双慧也。以闻法、思法之慧,立信极乐、愿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闻思双慧为基,行真修实行之行。故知“执持”一词,闻思修齐备,信愿行具足也。又,依“陀罗尼”云,“持”即“明”。以佛号、咒语皆具无量清净光明,执持佛号、咒语,即是执持佛之光明、佛之一切功德也。

89。名号 :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天下为号。名与号其体一也。《大乘义章》云:“显体为名,树德为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法华嘉祥疏》云:“通即称号,号令天下,显化他之义。别即称名,名以定体,即是自行。”

90。一心不乱 :注心于一境,令归万念于一念也。“一心”者,有指万有之实体--真如也,如《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有指唯一之信心不为他心所夺,如《止观》曰:“一心专志,更不余缘。”一心为清净报土之真因也。“一心”有事理二种:事一心者,念念无间,精进不辍,于内外境,无所惑乱也;理一心者,能悟至理,能见自性,全性起修,顿破无明。若得源穷无明,智显究竟,全心成佛,全佛显心,是究竟一心(佛)也。“不乱”者,杂念不生也。

91。颠倒 :颠倒者,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由无明而引起。虚妄分别即以颠倒想为本。颠倒有三种:想颠倒,于六尘之境作非理(不合真理)的思想;见颠倒:于事理之法作邪计度推求者(不合真理的推断);心颠倒:以妄心邪识来认识、分别事物。这三颠倒为一切颠倒的根本。

92。往生 :离娑婆世界往阿弥陀如来极乐净土,谓之“往”;于彼国土托质莲花而化生,谓之“生”。他佛国土亦可谓之往生,而常以之指极乐国土之往生也。有三种往生:一、大经(《无量寿经》)往生:依《无量寿经》之第十八大愿而得往生,亦称难思议往生(“十念往生”);二、观经(《观无量寿经》)往生:依《无量寿经》之第十九大愿而得往生,乃修自力定散诸行者,亦即依《观无量寿经》经义之所诠,亦称双林树下化生;三、小经(《阿弥陀经》)往生:依《无量寿经》之第二十大愿而得往生,乃舍一切余行,专励自力念佛,五百岁胎生于莲池边地,亦称难思往生。

93。我见是利 :“我见”者,佛之所见(无见而见),无见无不见,五眼圆见,故名“我见”(非《金刚经》所说“四见”之“我见”)。“是利”者,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一生成佛,故知“是利”乃不可思议之功德也。又,“是利”者,乃指《无量寿经》中极其宝贵之三种“真实”也:“真实之际”(体)、“住真实慧”(相)、“惠以真实之利”(用)。真实之际乃禅宗之真如实际、真如本性,修行之目的“明心见性”也;真实慧乃真实之智慧,即佛法之核心--般若也,《金刚经》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要求以般若慧住心、伏心也;真实利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令一切众生悉皆往生、悉皆成佛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3: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裨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不但是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在这娑婆世界里,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在十方世界里,也有无量无数同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每个佛国的佛主也都在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舍利弗,东方无量世界里有阿閦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出大音声,这音声可以传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即一个佛国那么广阔的地方。同时这音声又非常美妙动听,即使在很近的地方也不会很响;即使在最远的地方也不会很轻,无论多远多近,音量都是一样的。佛就以这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即本经《佛说阿弥陀经》)。”

【注释】

94。赞叹 :以口业称美其德也。《文句》曰:“发言称美名赞叹。”《行事钞》云:“美其功德为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

95。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者,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即心思路绝,言语道断之谓也。《法华玄义序》:“妙名不可思议”。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测;以事神故希奇,非浅识之所量。故知不思议者,非情识之所可窥测者也。

96。阿閦裨佛 :又名阿閦婆,译曰无动、不动无嗔恚。往昔于去此东方千佛刹,出现于阿比罗提国之大目如来所发愿,修行后,成佛于东方,其国土名善快,或曰妙喜,今现在其国说法。又,依密宗,谓阿閦为金刚界五智如来中住于东方之如来。此佛约理立名,故云不动,乃指法性也。

97。须弥相佛 :须弥,又作苏弥楼,新作苏迷卢,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译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积、善高等。以四宝所成,故云妙;以高过一切,故云高;以四宝光明,故云光(明)。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见前注),以四宝喻“常乐我净”四德。此佛身相,百福庄严,相好微妙,故云妙;九界瞻仰,功德巍巍,故云高;四德盈满,慧光遍照,故云光,此佛从福慧立号,故名须弥相佛。

98。大须弥佛 :此佛早证实相,法法自在,九界独尊,以“得大自在”故妙,以“唯我独尊”故高,以“圆证实相”故明。既已成佛,法身大而无外,报身妙而无上,应身普而无遗,故称“大”。此佛从证法立号,故名大须弥佛。

99。须弥光佛 :此佛历劫修行,广修供养,万法皆备,万德具足,全事即理,全修显性,感得佛性、自性清净光明普照无量国土。以“广修”故妙,以“具德”故高,以“光照”故明,此佛从修行立号,故名须弥光佛。

100。妙音佛 :此佛历劫修行,说法度生,感得其说法之音不仅微妙动听,其法音所含之义亦能令闻者各各随类而得其解。以其说法之音妙,从利生说法之行立号,故名妙音佛。

101。恒河沙 :恒河沙即是指恒河沙数,譬如数量极多。云何以恒河作譬喻耶?一为恒河之沙既细且多;二以恒河为佛出生之地,佛弟子游行之处,尽人皆知故。

102。广长舌相 :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复面至发际。《智度论》曰:“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答曰,舌相如是,语必真实。如昔佛出广长舌,复面上,至发际。”本经中之“出广长舌相”,可“遍复三千大千世界”,乃佛之光明、佛之梵音广作佛事,故能遍复三千大千世界也。

103。三千大千世界 :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曰一小世界;合此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合此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知一大千世界合十亿之小世界也。此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必同时也。详见《大智度论》。

104。护念 :保护、忆念之意。于行人而言,外恶不让它侵入称为护;内善得以生长称为念。所以外御恶、内生善称为护念。于诸佛菩萨而言,诸佛菩萨为利益行人精进行道故,时时处处保护及忆念此行人,亦称为护念。又,令心无住,亦护念之意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2: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南方无量世界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以具足上述功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注释】

105。日月灯佛 :此佛三智圆融,“日”表世间俗智,俗智照事,生育万物,成办万事;“月”表出世间真智,真智照理,能破无明,能入涅盘;“灯”表出世间中智,以灯能日夜并照,故表中智能真俗双照,事理圆融。此佛以真、俗、中三智立号,故名日月灯佛。

106。名闻光佛 :名闻,梵语耶舍,名誉闻于世间也。此佛发愿以名号、佛光利益众生,令己之名号能普闻于十方世界,众生闻其名号,但能生起一念恭敬之心,即可得蒙此佛之慈光加被,令身心自在。此佛以名号佛光利益众生立号,故名名闻光佛。

107。大焰肩佛 :大,表佛之法身无量(体大)、清净功德无量(相大)、度生之能力无量(用大)也。焰,光焰,指佛之世出世间之智慧。肩,有二义:一表能荷义,能荷负众生令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一表权、实(真、俗)二智,佛能以此二智自利利他也。此佛以智慧度生立号,故名大焰肩佛。

108。须弥灯佛 :灯表光明、智慧。佛之智慧无限,不仅自度转识为智,仰亦令一切众生转识为智。以“须弥”之“妙、高、明”显佛智,则为:以不可思议之智慧度生显“妙”;以胜超一切世出世间之智慧显“高”;以能破一切世间之暗乃至众生无量生死以来之无明显“明”。此佛以佛智无上立名,故名须弥灯佛。

109。无量精进佛 :此佛从无量劫来,一向精进不息。“精进”者,精而不杂,进而不退,故能修行有成也。此佛以发菩提心,自无量劫中,一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修业立名,故名无量精进佛。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3:0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西方无量世界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以具足上述功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注释】

110。无量寿佛 :此佛非极乐世界之无量寿佛(阿弥陀佛),乃西方世界同名之佛也,诸世界中同名之佛极多,不可皆误为同一佛也。此佛以寿(体)立名,表佛之法体寿命无穷无极。佛寿无穷,乃无量劫来,持不杀生戒,广度众生离生死苦之功德所成。

111。无量相佛 :此佛以相立名,表佛之法相无穷无尽,微妙上好。佛相好无穷,乃以无量劫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广聚恒沙清净性功德之所成。

112。无量幢佛 :此佛以用立名,表佛之法体所含之清净恒沙性功德无穷无尽。“幢”有摧邪显正义,有表法相无上之义。此佛以无量清净性功德庄严佛土,化度众生,故名无量幢佛。

113。大光佛 :此佛约智光立号。佛智无限,能照世间,能破无明,以智慧之光而作佛事。此智慧之光乃从清净自性流出,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故名大光佛。

114。大明佛 :此佛约智明立号。此佛具足一心三智(三智:真、俗、中),能破五住烦恼乃至无明之一切黑暗,破一切惑尽:如见思惑,以一切智(真智)破之;尘沙惑,以道种智(俗智)破之;无明惑,以一切种智(中智)破之。诸惑破尽,智慧尽显,如杲(音稿)日当空,无所不照,无所不明,故名大明佛。

115。宝相佛 :此佛以相好度生立号。宝有尊贵、除贫义。佛有无量相,一一相各有无量之好。姑举一、二如宝之相:目相,经言:“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毫相,经言“琉璃筒”;胸相,经言“紫磨金”;肉髻相,经言“甄叔迦宝”等。佛之宝相令众生得见得闻,皆生难得希有、恭敬尊重之心,以此出生种种功德以度生也。以此故,此佛名宝相佛。

116。净光佛 :此佛以清净慧光度生,令众生念此佛者,得蒙此佛净光摄受,能除众生一切心垢。以佛德清净故,能出大光明,而有染之智不发净光。佛德清净之智光,如大火烧诸杂秽尽。此佛之光明能作佛事,究竟皆令众生清净,故名净光佛。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4:3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北方无量世界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以具足上述功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注释】

117。焰肩佛 :焰、肩之义同上“大焰肩佛”,然此佛立号之义又与大焰肩佛有异:大焰肩佛以智慧度生立号;此焰肩佛以断德立号,双肩双挑权、实二智,以实智照理,理无不彻,权智鉴机,机无不尽。如理故,能断众生一切烦恼,鉴机故,能度一切有缘众生,故名焰肩佛。

118。最胜音佛 :菩萨四摄法中有“爱语”摄。此佛因地常护口业,常作爱语,令众生欢喜得益,故于果上得胜超九界一切众生种种音声之报。如来音声有八种之德:一、极好音(以佛德令入好道);二、柔软音(以佛德之慈令闻者欢喜故),三、和适音(以佛德中道,和雅适中会理),四、尊慧音(以佛德尊高,令闻者起敬而开解),五、不女音(佛德庄重,令一切世间及邪魔外道无不敬服),六、不误音(以佛智圆明无谬,令闻者皆得正见),七、深远音(以佛德位高,令闻者无论远近,皆得甚深之理),八、不竭音(以佛愿无量,故法音滔滔不绝也)。此佛以修口业度生立号,故名最胜音佛。

119。难沮佛 :此佛已证坚固理体,了了明见自性、佛性,破尽一切无明、烦恼,更不为一切烦恼之所沮丧、挂碍,无变无动。又,沮者,阻隔义,谓佛德普被,非六凡三乘权位菩萨所能止隔令不显现也。此佛从证理立名,故名难沮佛。

120。日生佛 :此佛已彻证三智,佛智光明无量,彻照世出世间,首破自身无明,如日初生。此名“日生”者一也。而众生之本觉复在无明,犹如长夜,不见天日。日为星月之王,能生万物,喻佛为法中之王,能令众生开发智慧,成就佛慧。此佛以无量之佛智光明,复能破众生一切无明、烦恼、业障之长夜黑暗,犹如旭日东升,生发万物。此名“日生”者二也。此佛于因地修持,惑破智显,始觉朗然,如日东生,广度众生,故名日生。

121。网明佛 :网有二义:一是佛智无穷,犹如梵网,重重无尽,梵网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彻,正如佛智,双照世出世间,重重无尽,遍复众生。一是此佛因地,设施教网,以教相网罗众生,引导众生入于佛智。此佛从佛智逗机立号,故名网明佛。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4:4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下方无量世界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以具足上述功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注释】

122。师子佛 :狮子为百兽之王,以喻佛智之勇猛。古时以“师”字代“狮”字,师、狮相通也。《大智度论》云:“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为师子吼。师子吼时,外道摄伏,二乘盲聋,菩萨佛子增长三昧。此佛从威德立名,故名师子佛。

123。名闻佛 :此佛因中发愿,欲以己之名号普闻于十方世界,令众生闻知其名者,皆蒙此佛加被。又,此佛知一切众生皆重名故,以佛之威德可令名闻十方,由此令众生以名闻之欲钩先导入佛门,复教以正智而令入佛道也。此佛以名闻方便立号,故名名闻佛。

124。名光佛 :此佛因中发愿,凡十方众生能称其名者,皆蒙此佛佛光加被,智德具足,最终得解脱生死轮回而入于涅槃也。此佛以法身光明而立号,故名名光佛。

125。达摩佛 :达摩者,华言“法”也。法者,轨持义。以法轨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轨持他身,令众生成就法身。又,此佛于因中修行时,能以自己之行,为人天之轨范,此为“行可轨”;复以己之修证说教,可轨范人天,此为“言可轨”。以此佛之言行可以轨范人天,从言行立名,故名达摩佛。

126。法幢佛 :法幢者,佛法之幢也。幢以高、显为义,表帜作用也。佛法之幢,高超一切,显示明白,令众生不仅见法闻法,复能因之解了而如说修行。高之义,乃令一切人天二乘皆生无比景仰之心、渴求之心而学法也。此佛以建立佛法之高显立名,故名法幢佛。

127。持法佛 :持者,执中名持、执守名持。执中者,不堕有边,不堕无边,善持中道妙法故。执守者,执持佛法,流通三世,令不断绝故。此佛善能奉持“权、实、顿、渐”诸法,随众生种种机宜而引导之,令皆入于佛法正道,闻法开解。此佛从利导立名,故名持法佛。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4: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白话】

舍利弗,上方无量世界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多得像恒河里沙子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佛国里的佛主,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用“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以具足上述功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说:“我这国土里的一切众生们呀!你们应当以清净心坚信释迦牟尼佛在娑婆国土里,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注释】

128。梵音佛 :梵音,大梵天王所出之音声,亦指清净无染之音。梵音有五种清净之相:其音正直、其音和雅、其音清澈、其音深满、其音远闻,具此五音者,方名梵音。佛之音声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此乃佛以历劫修清净口业之梵行,报得最上微妙之清净音声,号为梵音。佛之梵音更有:无生梵音,能净界内六凡五浊;无量无作梵音,能净界外三乘五浊。此佛以清净口业说法立名,故名梵音佛。

129。宿王佛 :宿王,星宿之王,有二种:一指月为众星之王,所谓“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一指北斗辰星,位居群星之首,有“众星拱北斗”之说。无论何种说法,皆喻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为觉王,朗然大觉。是故一切众生皆归依法王,归依大觉。此佛以法性无上立名,故名宿王佛。

130。香上佛 :此佛为圣中圣,亲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分法身之香,为香中之香,胜超世间一切诸香,乃香中最上无比之香。此佛以法身之香立名,故名香上佛。

131。香光佛 :此佛亦亲证五分法香,戒香清净,即发慧光,喻智、断二德也。戒香喻断德:香能辟恶,有除秽义,故喻断除自他一切烦恼杂染也;慧光喻智德:光能除暗,故喻以三智之光破除众生一切无明业障之暗也,自利利他,令一切众生皆得成就佛道也。此佛以断、智二德之喻立名,故名香光佛。

132。杂色宝华严身佛 :宝华者,因地修行也;杂色宝华者,此佛于因地广修六度万行,犹如以无量杂色之宝华庄严佛之清净法身,亦即以六度之因华,庄严法身之果德。此真乃色空一如也:行六度万行虽是色,而此因华无形无相是空也;法身无形无相虽是空,而此果德实实在在确是有。此佛以六度万行立名,故名杂色宝华严身佛。

133。娑罗树王佛 :梵语娑罗,译言坚固。此树岁寒不凋,斧斤不损,喻佛所证法身,惑不能损,境无能动也。又言最胜,此树高大,诸木不及,喻佛胜超三界,不为物转,众圣中尊也。此佛以所证之法立名,故名娑罗树王佛。又,依《法华经 妙庄严王品》云:“妙庄严王未来作佛,号娑罗树王佛。”详见《法华经 妙庄严王品》。

134。宝华德佛 :宝华而言德者,以天上宝华具含“常、乐、我、净”涅盘四德也:宝华无凋落,喻佛之“常”德;宝华悦人意,喻佛之“乐”德;宝华发妙香,喻佛之“我”德;宝华体莹洁,喻佛之“净”德。具此四德,故云宝华。佛已入大乘最上无余涅盘,圆具“常、乐、我、净”涅盘四德,故以宝华之德以喻之。此佛以果上佛德立名,故名宝华德佛。

135。见一切义佛 :诸法无尽,如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善、恶、净、秽等等无有穷尽,故诸法所含之义相亦无尽。而佛证一切种智,故能穷尽诸法实相,于种种权、实;偏、圆;顿、渐;远、近;总、别等等一切义相,佛无不见,佛无不晓。本师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全名曰:“萨婆曷剌他悉达多”。“萨婆曷剌他”义译“一切义”,“悉达多”义译“成就”,其义乃一切义成就,亦即“见一切义”之意也。故知佛佛皆同也。此佛以智成就立名,故名见一切义佛。

136。如须弥山佛 :此佛以德立名,区别于前“须弥相佛”以相立名也。须弥山含“妙、高、明”三义,佛德亦具此三义:佛具万德,如须弥山合金、银、琉璃、玻璃四宝而成,故称“妙”;佛为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诸圣之无上,如须弥山远超一切群山而卓立,故称“高”;佛智光明,能照十方一切世间及破众生心中无明之暗,故称“明”。又,须弥山以四宝所成,喻佛涅盘“常乐我净”四德也;须弥山居大海之上而不动,喻佛居萨婆若海而不动也;须弥山为人天所居,喻佛为凡圣所同归也。佛具如此如须弥山众德之德,是故此佛名如须弥山佛。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4:5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白话】

舍利弗,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为甚么这部经的名字起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或见到这部经后,能相信这部经、接受这部经,经常念诵这部经,经常念诵这部经里所称扬的十方世界一切佛国里各尊佛的名号,那么,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就全都受到十方世界这么多佛的保护和忆念。依靠这诸佛护念的功德,依靠这些善男子、善女人自己诚心信仰这部经,经常读诵这部经的功德,都可以达到在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位上永不退转的修行位的。因此说,舍利弗,你们这些在会的大众,都应当坚信并接受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都应当坚信并接受十方世界一切佛国里各佛主所说的这些话。

【注释】

137。受持 :受者,接受;持者,执持,可参阅前注“执持”条。

13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之名,即无上正等正觉也。阿,无也;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菩提,觉也。其道无极称无上;其道至正至遍,为正等也;其道至正至慧,为正觉也。其义为: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此智慧唯佛方有,众生皆不圆满也。

139。信受 :信者,深信;受者,受持。信,心所法之名,于诸法之实体与三宝之净德,世出世间之善根,深为信乐,使心澄净是为信。《唯识论》云:“云何为信?于实德能信忍乐欲,心净为性。”《俱舍论》云:“信者,令心澄净。”《颂疏四》云:“信者,澄净也,如水精珠能澄浊水,心有信珠,令心澄净。”《晋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智度论》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4:5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白话】

舍利弗,倘若有人,不管是在过去世中已经发过愿,还是在现在世正要发愿,或是等过些时候、甚至是在下一世信念增强后再发愿,想要往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佛国的话,那么这些人都可以达到在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位上永不退转的修行位。同时,由于发愿的胜(极其高超难得)因,必将在过去世、现在世或将来世中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佛国的妙(不可思议)果。因此说,舍利弗,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有缘能听到、见到这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之后,产生坚定信仰的话,都应当、也必然会发愿,愿意往生到这不可思议的极乐佛国里去。

【注释】

140。当发愿 :当来发愿,即将发愿也。指不久后以因缘成熟,必当会发愿也。以当来发愿故,则必于当来之世得往生也。何以故?愿无信不发,既发愿,则信愿皆具。《阿弥陀经要解》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1: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9-2007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白话】

舍利弗,正如我现在在这里称扬赞叹这十方无量佛国里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指十方诸佛称扬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的功德)那样,这十方无量佛国里的诸佛也同样在称扬赞叹我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他们说:“释迦牟尼佛能够做那些极其困难、极其希有的事,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能在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排除来自自心的及外界的种种魔障及惑乱,勤苦修行,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果位。成佛后,更能发大慈悲心,大菩提心,为娑婆世界里的一切众生,宣说这一切世间里最最难以相信的大法(指念佛往生西方的无上法门)。”

【注释】

141。释迦牟尼佛 :娑婆世界一代之教主也,佛教一切弟子之本师也。印度迦毗罗城主净饭王之子,母曰摩那,名悉达多,诞生于城东岚毗尼园。观生老病死相,有遁世志,遂私自出宫修道,就诸外道学法,学成后以为皆非究竟而尽弃之。后又苦行六年觉苦行亦非涅槃之道,浴尼连禅河,食牧女之乳糜,于菩提树下得成正觉,时年三十五岁。后以四十余年游历四方,化导群类,于西历纪元前四百八十七年,于拘尸城外娑罗双树下入大涅盘。

142。甚难 :其难有四:一、世尊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中修行成佛,其难一也;二、娑婆世界众生,处于五浊恶世,秉性刚强,难调难伏,其难二也;三、劝化众生发心修行已为难事,复为众生说权、渐法门则更难,而为众生说此当下直入圆顿法门,则为甚难,其难三也;四、劝化众生信受此圆顿法门已为难事,欲令其信受奉行,刻苦修持,则是难上加难,无过此难,其难四也。有此四难,故名甚难。

143。希有 :希有者,事之甚少,无有相类者,旷世所无,称为希有。

144。娑婆国土 :亦作娑婆世界、索诃世界。娑婆,梵语,译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众生堪忍为恶故;又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受种种劳苦故。《文句》二下云:“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玄赞》云:“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逼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华藏二十重世界海中,与极乐世界同属第十三重。

145。五浊恶世 :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此中以劫浊为总,以其他四浊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为浊之主体,以此二浊生成四浊中之余二浊也。

146。劫浊 :谓人寿自二万岁以后,“见”等四浊起也。“劫”本非浊,以有此四浊故,名劫浊也。

147。见浊 :见惑所起之浊也。见者,邪见也,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此五种,亦称五利使。此由当世邪师、邪教所致,较易断,故称利使。身见,合我见(实有我身)、我所见(实有我所有物)两者为身见;边见:以身见故,执身后有断、有常之妄见,以两边故,名边见;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以为恶不招苦,善不招乐,乃邪见中之最邪者也;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延拓出种种邪见,如外道执邪法之见,更生种种异端之见也;戒禁取见,以邪见为本,更生种种戒禁之法,非因为因(如:非生天之因,邪执以为生天之因者),非道为道(如修涂灰断食以为涅盘之道)。凡此五见皆为流转生死、沦落恶道之因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此浊也。

148。烦恼浊 :思惑(亦称修惑)所起之浊也。即贪、嗔、痴、慢、疑之五种,亦称五钝使。此由历劫累世所积集之种种无明烦恼所致,故难断,称钝使。劫浊时之众生盛起此浊也。

149。众生浊 :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所恼乱,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此浊也。

150。命浊 :以前见浊、烦恼浊之结果,果报既衰,寿命亦减,乃至十岁。以寿命极短故,其苦亦盛。劫浊时之众生盛起此浊也。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01:1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1:15 AM , Processed in 0.12675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