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三法印

依佛陀所教, 有一个灵魂在轮回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1-2010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应出人间佛国土


依正不二法门   <佛学大辞典>


依正不二门 三藏法数中的解释:
依者,依止之处,即所依之土也。正者,正受其报,即能依之身也。
如佛果后,示现下三国土名为依报;示现前三教主及九界身,名为正报。
法华开显三土,即是寂光,九界无非圆佛,寂光即所依之土,圆佛乃能依之身。以寂光、圆佛,理本无二,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果既依正不二,因亦复然,由理同故。即知诸佛、众生,体用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下三国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以对常寂光土在上,故名下也。前三教主者,即藏、通、别三教果佛也。九界身者,即菩萨等九界之身也。寂光者,即常寂光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1-2010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人选择几个佛教名句精华,就当是理解佛法全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无众生烦恼可渡,那佛身就不能显出  
大智度论卷第九  
龙树菩萨造
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
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嗔、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是爬山涉水寻师访道寻法,所以才有上面诗句。
古人的心志与现代人可不同呢。


我觉这诗在这边重点不是指在寻师访道寻法,而是在于如何去应用佛法感化世间的人。佛教的正见在于去破世间人们的邪见,去净化人性,只有在这努力过程当中,方能显出真佛性,真菩提, 其他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想要教導感化人,自己須有方便法。
 不使他人生疑惑,就是自性的顯現。
 佛法本就在世間,覺悟不離開世間;
 離開世間尋菩提,正如費心求兔角。
 正見名為出世智,邪見名為世間惑;
 邪正二見盡掃淨,菩提自性分明現。
 這首頌是頓教法,也稱做是大法船  - 六祖惠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素还真


离开世间就没有菩提 - 这句话的本义是不鼓励大乘修行离开民众到山林独修

相应出人间佛国土 - 这句话的本义是真理实相就是要勇敢面对现实世间修行

若无众生烦恼可渡,那佛身就不能显出 - 这句话的本义是要认知世间的烦恼, 就是能育出菩提的大因缘

离世间就没有佛可遇。成佛的法,也就只能在世间烦恼中觉 - - 这句话的本义是真正的佛菩萨就是以凡人身在渡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网友,

wusen网友,

佛陀说过,因缘法/因果法则(完整板)是只有佛与佛所能共知的范围,
众生不在这佛的境界,是无法看全这因缘法(因果法则)完整环节的。
是要以三世间的连贯性,显在和潜在, 方能看全,。
世人自己从表面看是不全的。(有无明的心)
世人又不对佛所言(在经藏的完整板)有信心来全心全意的信。
那就两边难了
清池 发表于 8-11-2010 06:45 PM



这是迷信。

佛陀在kalama sutta 教导不要因为经典而轻信,为何你又不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11-2010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6# wusen

迷信的义,没有根有据的去信, 也没有根有据的去不信

没头没脑的去不信 也是一种迷信


kamala sutra 佛陀是在对一组对事多疑的外教徒,第一次施佛法,以方便法引他们入教

你又不是对事多疑的外教徒, 也不是第一次听佛法,你那可一直以他们相比??


佛陀是你的生命恩师,你哪可不去认真的了解一下,就乱断了法脉
学佛就是要学佛的高尚智慧和品德,
若你早就有了和佛一样高尚智慧和品德,那为何要来学佛呢?
但要学,有不想认真的了解佛在经藏的智慧, 那如何学的到?
如一瞎子看不见,但又有慢心不要去听有好眼力的导师的话,自己就要开车上路,不撞死才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猜错了。我不是行菩萨道也不是行阿罗汉道,我行生活道,赚钱第一,享受人生第二。

在这里发解脱志向的人有没有出家?没有就不好背负解脱压力,整天解脱道,菩萨道,到都来还不是凡人一样。

佛学只是我的兴趣,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要真是修行我一定出家,不然也放下一切闭关禅修。

另外有很多抱负志向的佛教徒,或许弥勒菩萨成佛后都成为佛陀的阿罗汉弟子。

今天你们在这里争阿罗汉道,菩萨道争到半死,来日或许是是师兄弟呢。


在家人自知之明是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1-2010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迷信的义,没有根有据的去信, 也没有根有据的去不信

没头没脑的去不信 也是一种迷信


kamala sutra 佛陀是在对一组对事多疑的外教徒,第一次施佛法,以方便法引他们入教

你又不是对事多疑的外教徒, 也不是第一次听佛法,你那可一直以他们相比??


佛陀是你的生命恩师,你哪可不去认真的了解一下,就乱断了法脉
学佛就是要学佛的高尚智慧和品德,
若你早就有了和佛一样高尚智慧和品德,那为何要来学佛呢?
但要学,有不想认真的了解佛在经藏的智慧, 那如何学的到?
如一瞎子看不见,但又有慢心不要去听有好眼力的导师的话,自己就要开车上路,不撞死才怪


清池:kamala sutra 佛陀是在对一组对事多疑的外教徒,第一次施佛法,以方便法引他们入教

wusen: 这一句话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妄语,欺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11-2010 02:10 PM 编辑

回复 209# wusen , 不,请您亲自看看


 《卡拉瑪經  Kalama Sutta 》,此經記述了佛陀對卡拉瑪人的一番教誨。



   當時,卡拉瑪人因不知如何抉擇各位宗教師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請示於佛。事實上,這不僅是卡拉瑪人所困惑的,也是人們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都會面 臨的問題。即使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我們有了眾多的查詢工具,有了一生難以讀盡的典籍資料,仍無法保證,在面臨抉擇時,作出百分百的正確判斷。那麼,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當卡拉瑪人彷徨著,無法決定接受什麼教義時,佛陀針對這一問題宣說了《卡拉瑪經》,告訴迷茫的他們,也告訴同樣迷茫的我們: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為他人的知識奴隸。


谁是那组卡拉瑪人 (Kalama people) ? 他们不是佛教的第子,他们是外教徒,

但他们是彷徨困惑的人,因为他们听了多外教学说,但又不相信各种学说,是多疑迷茫的人。


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去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知道卡拉瑪人多疑, 所以就已疑为起点的教法来引导他们

这种教法是以佛陀往常为自己亲第子的教法是不同的,




《卡拉玛经 KALAMA SUTTA 》取自巴利《增支部 Avguttara nikaya 》

当时,卡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卡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报告他们的姓名、字号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世尊说:卡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卡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http://www.luojia.net/fojiao/2009/0525/article_302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1-2010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0# 清池

那你信仰创价不就是以以上的情况而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0# 清池


您絕對斗不贏三法印網友 .

但是他有個缺點;-

就是被''小乘宗教''綁死 ,跳不出一個自由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usen 于 9-11-2010 02:46 PM 编辑

清池:kamala sutra 佛陀是在对一组对事多疑的外教徒,第一次施佛法,以方便法引他们入教
wusen: 这一句话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妄语,欺骗。
清池: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去听佛陀的教导。佛陀知道卡拉瑪人多疑, 所以就已疑为起点的教法来引导他们,这种教法是以佛陀往常为自己亲第子的教法是不同的

wusen:
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世尊说:卡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卡拉玛人们!你们要: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wusen: 清池移花接木,还不承认,他加多了:
1)(清池:这种教法是以佛陀往常为自己亲第子的教法是不同的,)
2)(清池:以方便法引他们入教)

wusen: 清池暗示,如果佛陀遇到不多疑的人,就不会说kalama sutta, 所以,清池认为佛陀要求他们完全相信妙法华莲经,是对的。

wusen: 清池喜欢使用这种方式掩人耳目,属于自欺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3# wusen

这也不是我一人说的, 这说法也在学术上这样说的。

那请你拿一些证据来给我们看看,像这样以疑为入点的教法,在佛藏内有多少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帖上那些学术人士说的?
清池眼中的佛陀是如此:看见kalama人性格怀疑心重,就顺着他们的口风,告诉他们不要因为经典而轻信,进入佛教之后,才慢慢教导,如果看见那些没有防备心的人,就告诉他们要完全相信。
佛陀在清池眼中就是如此狡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3: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11-2010 04:00 PM 编辑

wusen 朋友,那你就自己看看这篇南传长老和学者 (国际佛教学者/长老 - 菩提长老)的话吧

他说那卡拉玛人在这篇经中,只是把佛陀当作一个外来的顾问,
但他们卡拉玛人还没有把佛陀看成他们的恩师,生命解脱的老师
也没有如我们佛教第子把佛陀看成如来-从真理而来
佛陀对亲第子的很多教导,是要有对佛陀就是真理的认知
但佛陀知道在这时的卡拉玛人, 其心智的土壤是不适合下他的解脱的种子的。
所以佛陀只能用这样以外来人中立的顾问师的方法来说这篇经

这经的解释,忘了说明佛陀是在知道这卡拉玛人是还没有对他的话和教导有信心的。
也忘了说明在学佛只能先由起了正见 (对佛陀教导中的正确智慧有信心)才可以行的
他也说做为佛陀的第子,我们是以信为入,然后在修行当中去问,解疑

他也说因为佛陀有出世的智慧,是超出我们凡俗世间经验中不没有的,所以能帮我们指出世间烦恼的解脱。
佛陀有对宇宙实相的真正了解,所以能给第子们正确指导。
入门习行一段过后佛陀的教导。我们因该有信心的去接受他,把信心转为自己的智慧,
把有信心转为有确信, 苦业转为解脱。



A Look at the Kalama Sutta
by Bhikkhu Bodhi  , 1998–2010
Now does the Kalama Sutta suggest, as is often held, that a follower of the Buddhist path can dispense with all faith and doctrine, that he should make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criterion for judging the Buddha's utterances and for rejecting what cannot be squared with it? It is true the Buddha does not ask the Kalamas to accept anything he says out of confidence in himself, but let us note one important point: the Kalamas, at the start of the discourse, were not the Buddha's disciples. They approached him merely as a counselor who might help dispel their doubts, but they did not come to him as the Tathagata, the Truth-finder, who might show them the way to spiritual progress and to final liberation.

Thus, because the Kalamas had not yet come to accept the Buddha in terms of his unique mission, as the discloser of the liberating truth, it would not have been in place for him to expound to them the Dhamma unique to his own Dispensation: such teachings as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thods of contemplation based upon them. These teachings are specifically intended for those who have accepted the Buddha as their guide to deliverance, and in the suttas he expounds them only to those who "have gained faith in the Tathagata" and who possess the perspective necessary to grasp them and apply them. The Kalamas, however, at the start of the discourse are not yet fertile soil for him to sow the seeds of his liberating message. Still confused by the conflicting claims to which they have been exposed, they are not yet clear even about the groundwork of morality.

Partly in reaction to dogmatic religion, partly in subservience to the reigning paradigm of objective scientific knowledge, it has become fashionable to hold, by appeal to the Kalama Sutta, that the Buddha's teaching dispenses with faith and formulated doctrine and asks us to accept only what we can personally verify. T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sutta, however, forgets that the advice the Buddha gave the Kalamas was contingent upon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y were not yet prepared to place faith in him and his doctrine; it also forgets that the sutta omits, for that very reason, all mention of right view and of the entire perspective that opens up when right view is acquired. It offers instead the most reasonable counsel on wholesome living possible when the issue of ultimate beliefs has been put into brackets.

What can be justly maintained is that those aspects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that come within the purview of our ordinary experience can be personally confirmed within experience, and that this confirmation provides a sound basis for placing faith in thos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that necessarily transcend ordinary experience. Faith in the Buddha's teaching is never regarded as an end in itself nor as a sufficient guarantee of liberation, but only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n evolving process of inner transformation that comes to fulfillment in personal insight. But in order for this insight to exercise a truly liberative function, it must unfold in the context of an accurate grasp of the essential truths concerning our situation in the world and the domain where deliverance is to be sought. These truths have been imparted to us by the Buddha out of his own profound comprehens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o accept them in trust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s to set foot on a journey which transforms faith into wisdom, confidence into certainty, and culminates in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 ... i/bps-essay_0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1-2010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ks123 于 9-11-2010 03:13 PM 编辑

回复 216# 清池


    Kalama Sutta适合你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6# 清池


   
wusen 朋友,那你就自己看看这篇南传长老和学者 (国际佛教学者/长老 - 菩提长老)的话吧

他说那卡拉玛人在这篇经中,只是把佛陀当作一个外来的顾问,
但他们卡拉玛人还没有把佛陀看成他们的恩师,生命解脱的老师
也没有如我们佛教第子把佛陀看成如来-从真理而来

他也说做为佛陀的第子,我们是以信为入,然后在修行当中去问,解


你很像那些卡拉玛人!
从不把自己当佛弟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7# 清池


   
迷信的义,没有根有据的去信, 也没有根有据的去不信

没头没脑的去不信 也是一种迷信


迷信並不可怕!
邪见才是可怕!
故佛弟子生起正见才能破除邪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0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池,你把kalama 经移花接木,认为这些经文是佛陀为了骗kalama人上钓才告诉不要轻信经典,你的功夫了得,现在到了菩提长老的文章,你惯例把这篇文章移花接木,认为长老主张以信为主。

经过你这种魔术,你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告诉别人不可以怀疑法华经了吧!你们就可以告诉别人一定要相信法华经,然后从唱题得到模棱俩可得感应,就认为自己已经可以把信心转为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2-2025 06:04 PM , Processed in 0.14567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