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花非花

为什么非恶即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3-2013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6-3-2013 10:43 AM
【金刚经】经文根本就没有'法无定法‘ 四个字。【金刚经】经文有’定法‘,这两个字,可是却和”法无定法 ...

问得好。
可是为什么昨天不问,现在才来质疑呢?
幸好我以小人之心,回帖时预先说了:
‘先说明,我对法无定法的解释,是以《金刚经》为依据的。你若认为别有依据或者不以《金刚经》为依据,那么我们的立论基础不同,是无法讨论的。

不过我还是会尽力回答你的问题。

金刚经有‘无有定法’,法无定法的重点也在‘没有定法’。这样已经足够说明了。

古人解经,通常会根据经义作简单归纳,很普通的事。

我没有去查可以引用的资料,这样可能说服不了你。我也不打算说服你。

无论如何,我们的根本目的,不就是希望别人不要滥用‘法无定法’吗?这样就很足够了。素糕配茶还是咖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3-2013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非花 发表于 6-3-2013 11:07 AM
问得好。
可是为什么昨天不问,现在才来质疑呢?
幸好我以小人之心,回帖时预先说了:

这说明你喜欢无事生非,无中生有。【金刚经】本就没有法无定法,你硬硬就是要扯上。(鉴证完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3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anford 发表于 5-3-2013 04:39 PM
净空法师开示 弟子规是菩萨的基础http://www.youtube.com/watch?v=BQr5SMTePxY

我在参透着

弟子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参?
啊,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3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平心而论,这篇帖子我看不到什么善恶。

我只看到很多我执。

有我执就是解脱的障碍。当你固执的要说服对方时,岂不是对立的心吗?

那是不是我执。放下,心中无辩的对象。没有要说服的对象。

当他心境到了,他自然会悟。

两方何必现在讨论到如此激烈呢?视乎彼此要分个高下。

分高下就是胜负心,提起了就不容易放下。

修行人啊,永远要谨记胜人容易战胜自己最难。
尤其是那个魔王伪装起来的大我,傲慢的我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随喜!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3 02: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人有我执是正常的, 这里有谁没有"我执"?? 不要用这种奇怪的话来弹人,  
"我看到很多我执" 问回自己有没有我执先. 自己心里清楚...
指对方, 你不可以有"我执", 难道你要他人做"圣人".
分高下就是胜负心??  把对错变成分高下-- 原来对错不可以分??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4-3-2013 02:5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13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Gap_Gezz 发表于 14-3-2013 02:24 PM
路过,

平心而论,这篇帖子我看不到什么善恶。

我正要整理各位网友提供的善恶看法,没想到版主驾到。
版主看不到善恶,让我想起苏东波看佛印的故事,祝您老继续安好吧!
魔很会伪装下的,各自保重。
啊,突然想起版主还欠我一个答案,既然那么得空,应该有时间查了吧?

点评

请问是哪个问题? 我几时欠下来的债 @o@  发表于 18-3-2013 01:44 P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3-2013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法印 发表于 14-3-2013 02:54 PM
凡人有我执是正常的, 这里有谁没有"我执"?? 不要用这种奇怪的话来弹人,  
"我看到很多我执" 问回自己有没有 ...

三兄,谢了。
内密菩萨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3-2013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对我的意义是:科技发达造成资讯非常容易取得,google 大神一拜,几乎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大神高高在上,不会回答各种复杂的问题,终究比不上人脑。思考是人类可贵的地方。自个儿的思考往往看不到自身的盲点,所以需要集思广益。经过这样一轮讨论,自觉收获良多。 自修是我的功课,讨论也是我的功课。至于不认同我这种讨论的,我看作是见解不一、个性不同吧。
曾经有一位老师,很擅长在课堂带领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臣服于他,有的学生远离他,也有学生排斥他。他是一位有修养而且学富五车的人,尚且遇到不同的对待,更何况是我?
在受华文教育的华人圈子里,讨论很常被看作辩论,而且进一步被看成口舌之争。千年来,因明的学说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兴盛过,除了玄奘大师翻译了几部因明的著作。诸子百家的名家,战国以后,早已后继无人。有人说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我倒觉得是教育问题。
Ps.与素兄的讨论,是我刻意‘逗’他,确实不是好的讨论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3-2013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的整理与个人意见:

这个帖的目的很简单,想看看这里的网友对佛教善恶的看法。引起我对佛教善恶观产生兴趣的是‘十善业’的内容。
一般我们熟悉的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关乎身口意,不只是意念的问题。)
这样的善,很明显是非常被动的——不做恶,就是善。
尽管后来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把善分成两类:一类是止持(不做恶),一类是作持(积极行善,如护生、布施、爱语等)。如大乘所说。
另一种是如达摩难陀长老在《佛教徒的信仰》提到的十种积极的善业(1布施2持戒3发展心灵的力量4尊重贤圣5服务社群6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功德7欢喜他人的功德(随喜功德)8弘扬佛法9学习和聆听佛法10校正自己不正确的见解。)这种十善业出现在论藏里头。(感谢网友给了我可贵的资料出处。)

如果我们先忽略后出的资料。单从止恶的角度看‘善’,会发现其实完全止恶所达到的善,是一种纯净——身语意的清净。是阿罗汉的境界。
这种‘善业’是导向涅磐的,是出世间的善。
不住相网友提出“去污垢得宝玉”的说法,虽然是大乘所常说。但是用在这里,我觉得很贴切的——就是把不清净的变得清净。(Thanissaro Bhikkhu在翻译Cunda Sutta AN 10.176(A v 263)时,也用了‘清净’与‘不清净’)只要不把‘宝玉’看成是有实体,有自性的。这种说法,是可以贯通的。

新网友提出的从负100到0分,从0到正100分的说法,我也觉得很有意义,我试图从这里加入我的理解,作出修订。这要结合两种善业来看。
止恶的善与积极主动的善。
修解脱道,由止恶的善可以达致,止恶是修戒定慧的结果。十善虽然有时被看作戒,但是不痴等,不是持戒可以达致的。(这是从-100到0)
修人天善,必须行积极的十善业。(这是从+1到100++无有止境)
菩萨道是什么?是解脱道加人天善加菩提心。但是不是从-100到0之后才开始+1。
而是两者同时的,一面止恶,一面积极行善。分数怎么算?必须分开算,不能进行加减。(也许可以?)
若是止恶方面,越趋清净,这时极善的功力必定倍增。
-90(只是取个概数)到0是凡夫菩萨与见性菩萨的分水岭。(大乘说阿罗汉的境界等同八地菩萨)
100++是无穷尽的,所谓觉行圆满,如何方是圆满?佛是圆满吗?因缘具足,佛就出现了。

所以,菩萨道是非常难行的,因为要止恶与行善并进。
菩萨道的意义在哪里?苦难的世间有它的需要。

至于很多人都往不分别、无分别、没有善恶、无定法、不必执著去谈,我想他们去了另一个层次,而我是在分别善恶的。如果从实相来谈,是没有东西可以谈的,一切不可说。
勉强来说的话,那大概是在0的境界。什么是零?说一不中。

以上是我从善(非恶)的角度切入,通过与网友们讨论后,整合的结果,试图沟通解脱道与菩萨道。
希望可以得到网友的指正,再作讨论。
不过近日事务繁多,时间有限,怠慢之处请见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3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206#
Gap_Gezz  请问是哪个问题? 我几时欠下来的债 @o@  

哈,你贵人多忘事啊,某日哲学论坛,主题:宗教与哲学
你说道:‘自皈依智慧。即使是佛也要皈依智慧。’我问你:(佛也要皈依智慧?佛本身智慧圆满,本有的东西,何必皈依?)
你回答我说:
在佛陀觉悟之后确实有段自己的心理变化。他当时在回想他到底要皈依谁。最后他决定皈依法。稍后我去找找这篇文章。


我等你找‘某篇文章’,等到颈长。我学佛很认真的哦。你找到好东西给我,我一定会谢谢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2-2025 04:52 AM , Processed in 0.09312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