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11-2010 12:35 PM 编辑
回复 228# cks123
分享, 引用:
涅磐即是无漏,就是消灭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也分为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称作无余依涅盘,或称无余涅盘。反之,如果还有烦恼或者肉身留存,则称为有余涅磐。
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在大乘的)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
涅盘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意;圆寂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在大乘是不认同无余涅盘说的。 故在大乘涅盘是心境,转变邪想而成为智慧, 是要依在现实生活的,离开人间无众生可度,离开人间无佛可成, 就没有究竟涅盘。
在大乘的《大智度论》卷九十六说(大正25·729b)∶‘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故涅盘之寂灭,是转变义,即转变邪忆想而成为般若智,则一切法皆是实相,生死险道顿成涅盘的坦途,离开这个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生生活,更没有涅盘可证。故大乘佛教的涅盘,是以生活实践为中心,离开人间无生可度,离开人间无佛可成。《大乘入楞伽经》卷二说(大正16·599a)∶‘非于生死外有涅盘,非于涅盘外有生死;生相涅盘无相违相。如生死涅盘,一切法亦如是,是名无二相。’《思益梵天问经》说(大正15·36c)∶‘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盘;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盘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盘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盘。’- 印顺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