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机车女孩

深海奇物。。。。乒乓海绵和深海水母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5-2010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水母


    水母可以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中找到,如果一些科学家的预言可信的话,随着海洋温度的上升,水母的数量将不断增加。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水母通常是透明的,自由浮动的水母看上去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最大的伞状体直径可高达2米。

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同时是肉食动物,它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

跟透明鱿鱼以及其它深海动物一样,某些种类的透明水母身上也有生物发光体,只不过它们是用来吸引猎物。

图中的栉水母 (Comb Jelly)展现出一种美丽的彩虹色,对猎物的吸引是致命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10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比目鱼


    许多海洋动物在幼年时期凭借透明的身体组织来避开食肉动物的捕食。小比目鱼除了透明之外,还拥有平坦的、薄薄的身体结构,这无疑增加了它的隐蔽性。

然而,透明的身体无法伴随其一生,随着小比目鱼逐渐长大,它将采用另一种伪装方式,这时平坦的身体结构发挥了作用,它会在含沙的海底处“伏卧”,从而能够避开天敌的追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透明樽海鞘


    由于樽海鞘(Salp)是一种单纯的、原始的海洋生物,以前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

但是现在樽海鞘已经成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隔离”生物体之一。

据科学家估计,凭借不断地进食浮游植物以及“驱逐”人类排放到海底的富含碳的粪球,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有三分之一被樽海鞘进行过处理。

樽海鞘几乎是完全透明的,身体呈桶状,身长在1厘米到10厘米之间。

樽海鞘是独居动物,但有时候很多樽海鞘会连接成令人惊讶的链状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有超级跳跃能力的桡足动物

拥有超级跳跃能力的桡足动物


  对于身长只有1到2英寸(约合2.5到5厘米)的桡足动物来说,它们必须拥有成功逃脱水母、鲱鱼以及鲭鱼等体型更大的水下捕食者捕杀的本领。

最近,这种微小的鱼雷状动物问鼎世界上最强跳跃者头衔。

在水中跳跃时,它们每秒的前进距离最远可达到身长的500倍。我们不禁要问,体型如此小的动物如何拥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

  桡足动物拥有两套不同的推进系统,一个用于跳跃,另一个用于游泳,并且都能让它们微小的腿部产生巨大力量。

根据最近刊登于英国皇家学会《交界》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桡足动物用于跳跃的肌肉不同于用于游泳的肌肉,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所能产生的力量实现最大化。

除了充当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防御机制外,这种超级跳跃能力同样帮助桡足动物偷袭体型更小的猎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夏威夷短尾乌贼
  在太平洋的深海黑暗环境里,有些动物可以自己制造光明。

夏威夷短尾乌贼可以说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他们之所以有发光的本领,是因为其体内有一种发光菌。

发光菌是一类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细菌。发光菌的发光现象属细胞体内生化反应结果,发射的可见荧光波长在450~490nm之间,在黑暗处肉眼可见。

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细菌能够控制其发出光线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另外,装着这些细菌的乌贼身体器官不仅能够发出光,而且还能感受光线。当其侦测到光线的存在时,这种器官会发出紧张的信号。

这种感光器官更像是一种原始的“眼睛”,它也有“虹膜”和“水晶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礁环冠水母
  有些海洋生物会利用它们的发光器官“高呼救命”。一旦这种动物被掠食者抓到,它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发光吸引更大更凶残的动物过来把抓住它的掠食者吃掉。

那种奇异的光线就好像商店遭窃贼光顾之后,报警灯发出的光一样。而礁环冠水母就是这项“技术”的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5-2010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物用光照亮前进道路并吓跑捕食者

生物用光照亮前进道路并吓跑捕食者


  生物发光是一种令人着迷的现象,同时也是很多小型海洋动物的防卫机制,其中包括深海水母、无磷黑海蛾鱼、磷虾、鱿鱼以及浮游虫。

发光到底被充当一种伪装、一种警告体型较大捕食者“离我远点”的信号还是用于其他目的,科学家尚没有完全了解。

最近几年,研究人员正逐渐揭开其中的玄机。

  2008年,两名研究员凭借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这种蛋白能够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绿光。在发光水晶水母体内发现的绿色荧光蛋白会让水母在焦躁不安时变成绿色。

数百年来,绿色荧光蛋白一直就是水母以及其他深海动物生存的一件法宝。

在未来,它们甚至可以成为人类的一种防卫机制,尤其是在对抗癌症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onglah 于 31-5-2010 01:39 AM 编辑

克莱尔 海底3000米下的海洋卫士                                大中小


克莱尔·诺维安, 深海动物研究者



深海潜水器雅斯特号(Trieste) Trieste Bathyscaphe

                              
                                                                                                                                         深海动物通常有着很奇异的外形,但体形很少超过几厘米,它们生活在幽暗的海底,生命周期较长,但生存环境却很脆弱。克莱尔-诺维安原本是一位记者,自从2005 年第一次潜入深海后,便深深为这个神秘的海底世界所吸引。

五年的时间里,她曾近百次进入深海,和科学家们一起收集和研究深海生物。

4 月17 日,克莱尔带着43 件深海动物标本来到上海科技馆,在那里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深海世界。


  一条不到百米的长廊,几近幽黑。只有两旁水箱里折射出来的微弱光芒,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你只需稍微偏一下头,一只只凶神恶煞般的生物便仿佛要扑面而来,让人感觉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这是克莱尔- 诺维安(ClaireNouvian) 带来的深海世界,4 月17 日,在瑞士知名手表品牌Rolex 的支持下,《深海奇珍》在上海科技馆拉开帷幕。这个耗尽了克莱尔-诺维安五年心血的展览,共展出了43 件栩栩如生的深海动物标本、67 张背光投影的高清晰度深海生物照片,为人们揭开了从海平面直到以下4000 米世界的神秘面纱。


  克莱尔-诺维安,原本是一位热爱自然的记者,同时身兼制作人和电影导演的工作,自从2005 年第一次潜入深海之后,她便深深为这个神秘的海底世界所吸引。

五年的时间里,她曾近百次进入深海,和科学家们一起收集和研究深海生物。2005 年,她一手创办了一个名叫“Bloom”的环保组织,并担任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 海洋大使,呼吁全世界关心和保护深海环境。


  “人们只有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才知道要如何保护它。我们不能允许人们再扮无知了。”为了呈现一个真实而神秘的深海,2005 年,克莱尔出版了《深海奇珍》一书,里面详尽地记录了大量未知的海底生物。


  2007 年,克莱尔将几年间收集的珍贵资料做成《深海奇珍》展览,并在巴黎开展,一年后,这个展览首次来到中国,并在香港展出,2009 年转至台湾,先后在台北台博馆、台中科博馆、屏东海生馆展出。在上海的展览,则是中国内地城市巡展的第一站。“我所做的一切,只源于心里的一个冲动,就是将深海带离幽暗!”克莱尔说。


  就像到月球旅行一次
  克莱尔-诺维安是一个高个苗条的法国女人,清瘦的面庞在不笑的时候看起来有点严肃,但当她站在那一只只面目狰狞的深海鱼类旁边时,却兴奋得像个孩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只,你看它多么美,虽然看上去很小很柔弱的样子,但它有一张可以变化的大嘴,能吃掉一条比它大三四倍不止的鱼。”她指的是摆在展览长廊转角处的一只尚未鉴定出具体物种的栉水母,这只2 厘米长的生物身上有彩虹般的反光,遇到猎物时,它的嘴会急剧扩张并吞噬猎物。


  “深海动物经常有着很奇异的外形,但它们的体形很少超过几厘米。” 克莱尔-诺维安介绍道。克莱尔-诺维安是个幸运的人,2001 年,她以记者的身份来到加州蒙特瑞湾水族馆参观,在那里,她第一次看到了深海的样貌。


  “水族馆研究所拍摄了一个短片,展现了生活在蒙特瑞湾海底峡谷深处的动物,它们都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有着令人惊讶的形状和颜色。”她在影片中,看到了深红色会变形的章鱼,看到了会发光的雌雄同体鱼,这些都引起了她无限的兴趣。


  回家后,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有关深海的资料实在少得可怜。“对深海的研究开始于1960 年,更早之前的海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 克莱尔-诺维安介绍道。1858 年,英国自然学家爱德华-福布斯甚至发表言论,认为水深500 米的海下,是不可能存在生命的。

1960 年, 雅克-皮卡德(Jacques Piccard) 将一块Rolex 蚝式原型版Deep Sea Special 腕表挂在深海探测器里雅斯特号(Trieste)的外部,成功至海洋最深处10916 米,打破了深海探测的纪录。

而在最近的25 年里,深海探测者平均每两周就有一个新的深海物种被发现。而还有3000-4000 万种有待发现。

直到现在,也只有5% 的海底被绘制成海图,而绝大多数广大深渊的海盆,被笼罩在一片漆黑之中。


  2005 年10 月,身为一个关注自然领域的记者和环境学家,克莱尔-诺维安有幸被邀请和一群科学家参加了美国海港海洋学研究所缅因湾项目。那一次的经历让她永生难忘,她得以乘坐Johnson Sea Link-1(强生海连1号)潜水艇潜入1,000 米深海。


  “强生海连1号”是一艘先进的潜水艇,拥有一大片塑料玻璃做的球面舱,观察者可以舒适地坐在里面。而一般的深海潜水艇可没有这般惬意,它们大多空间狭小,极度冰冷,更别提什么卫生设备。


  克莱尔-诺维安充满期待地坐在这艘无人驾驶的潜水艇里,“就像坐在你自己的车里。”她描述道。起初,她什么都看不见,但有信息不停地传递回来,突然,在科学家利用特殊光打亮她眼前的深海时,她经历了“人生中最令人惊叹的、最不可思议的时刻,感觉就像到月球旅行了一次那样神奇”!


  一群形状怪异的深海生物出现在她面前,太平洋幽灵鱼、帝王鱼、深海狗棍鱼、蓝色银鲛、鱼及翻车鱼,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鱼类??

它们的一举一动都格外清晰,有的在吃东西,有的自在地游来游去,有的正在对异性发起进攻。这一切似乎触手可及,“你甚至可以告诉科学家,哪条是你想要的鱼。”克莱尔兴奋地大叫,她一会指着一条颜色鲜艳的鱼说,“我要这条!”当另外一条形状更加独特的生物游过时,她又立刻改变了主意,“不不,我要那只!”但有时,在她说话的瞬间,这些生物们已经无影无踪。


  “在海底,如果你错失一只生物,可能意味着你再也找不到它了。”科学家告诉克莱尔,有的物种十分稀少,甚至只有一条,遇到一次的概率非常少,也许要等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一旦它死亡,这个物种也绝种了。

  这个认知让克莱尔十分震撼,她看着这些一辈子也许只能见一次的生物们在她的四周游荡,看着那些在深海里发出生物光吸引猎物的鱼类,看着明知光意味着危险还要飞蛾扑火般赶来的鱼类,下一秒就变成了食物。“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这样的体验。这种感觉太震撼,太强烈。”


  回到岸上之后,克莱尔久久才从深海的视觉冲击中拔出来,她决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这个未知的领域里。

  脆弱的深海环境
  “为什么要创办‘bloom’这样一个环保组织?”当记者问克莱尔时,她立刻站起身来,手一挥,“跟我来,我告诉你为什么?”

  她站在一幅巨大的珊瑚图面前,痛心疾首地说,“一个珊瑚能活到4000 岁,这是世界上你能找到的最长寿的生物,

但在海底3000 米以下还有很多这样长寿的动物。沙丁鱼、吞拿鱼,都是浅海最常见的鱼类,沙丁鱼一般有3-5 年的寿命,它们的生命周期很短。在深海中,有一种鱼可以活160 年,样子很像沙丁鱼。人们经常误以为它们是沙丁鱼,常常去捕捞它们。

当人们在它们的聚集地,大批量地捕捉这些鱼时,它们会因为生命周期太长,数量有限,很容易就灭绝。”


  这些年,在写书和策展的过程中,克莱尔发现很多破坏深海的行为,有的时候,一个物种灭绝了,会引发赖以为食的另一个物种的灭绝,脆弱的深海生物链一旦破坏,后果不堪设想。“甚至那一片海域就什么都没有了。”


  海洋尽管神秘,但其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克莱尔说,在加拿大一个海湾,每年的某些时段都会有很多鲨鱼聚集在那边,没人知道为什么。后来科学家才发现,因为有大量的墨鱼将卵产在那里,这些鲨鱼游过来,是为了吃这些卵。

而在另一片海域,在海底,则有一批珊瑚,密密麻麻地被鱼卵覆盖,已经看不出原貌。科学家们起初以为是一种奇怪的生物,后来才发现其中的蹊跷。克莱尔还在深海里看到了一条已经死亡的巨型鲨鱼,这100 年间,这条死鲨鱼持续为周围的深海鱼提供食物。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衡,2005 年初,克莱尔成立了环保组织“Bloom”,“Bloom”主要关注两大领域的保护,一个是深海鱼,另一个是鲨鱼。“鲨鱼被吃得太多了,尤其是中国人,而鲨鱼的数量很少,每年产卵只有三四颗,不是其他鱼类那样产很多。科学家做过研究,鲨鱼是目前濒临灭绝的一种鱼类。我们认为,这和深海一样,需要立刻停止破坏。”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教育公众,只有让公众认识到海底世界,他们才会积极地去保护这些他们感兴趣的生物。”

  2005 年,在科学家们的鼓励下,克莱尔有了举办深海展览的念头,她花了4 年的时间,与全球多家科研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在环境严苛的海域里搜集珍稀的深海生物图片及影像资料。年底,她出版了《深海奇珍》一书,里面详尽地展现了很多未知的深海鱼类。


  《深海奇珍》的展览,则忠实地把书中的世界带入了现实,展览长廊的中段悬挂着一个白色的投影幕,上面不停地放着深海的影像。其中一条罕见的大鱼吸引了不少人注意,克莱尔向记者介绍道:“这条鱼7 米长,30 年间在俄罗斯、日本、美国都见过这条鱼,但没人知道这是什么,当科学家们碰在一起时,发现彼此都有类似的经历。最后,大家为这段影片写了一个描叙,第一次将这条鱼的大概资料公布出来。”


  但没人捉到过这条鱼,克莱尔这次带来的43 件深海生物标本是海洋学家在进行潜水任务时捕获的,被用作科研用途。它们被涂上树脂胶以保持完好无缺的本来形态与色泽,法国国家历史博物馆(French National History Museum,MNHN)的动物标本师研制的特殊方法将其变成栩栩如生的标本,然后存放在布置成海底环境的水族箱中,才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


  2010 年3 月, 英国宣布在印度洋查戈斯群岛(Chagos Islands) 一带建立世界最大的海洋保护区,该海洋保护区占地约25 万平方英里( 约合65 万平方公里),成立后将使得全球受保护的海洋范围增加一倍,这是保护海洋的一大步骤。


  这个消息让克莱尔很兴奋,她正在建议法国政府做一些类似的项目,“环保最重要的便是大规模地推行。我们推行了一个2020 计划,就是要在2020 年,保护住20% 的海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10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叶状栉水母
  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可能比对月球表面的认识更少。每天我们都会发现新的海洋生物。

这个小家伙的名字叫做Bathocyroe fosteri(目前还没有中文译名),属兜水母目,是一种叶状的栉水母。

在所有的海洋中等深度的水域都能找到,在大西洋中部的海底山脉附近尤为常见。身长约两厘米,由于其脆弱性,在1978年收集到之后才对它作出描述。它能够发出蓝绿色的光。



7,甲藻
  甲藻其实就是一大团鞭毛虫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大部分是海洋浮游生物,不过在淡水水域也比较常见。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有两条鞭毛,其中一条环绕在细胞周围,另一条则拖在细胞后面。因此,也有人管它们叫双鞭藻。

一些甲藻生活在珊瑚里,两者有着共生关系。这些甲藻被称作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

甲藻量大的话,水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赤潮。




8,发光水母
  发光水母有时候也被叫做“水晶果冻”。顾名思义,这种水母是一种能够发光的水螅虫类的水母。

人们可以在北美洲西海岸的海域看到它,可能你从来都没听说过它。事实上,发光水母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会发光的海洋生物。

钙激活光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均因为它被人们发现,并被从刺胞动物门生物中被克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发荧光的海洋动物:水母发出引人入胜光波

新浪环球地理讯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11日报道,海底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不少生物本身就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来。
  1.生物荧光

生物荧光(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自然产生发光化合物,为乌贼、磷虾、无鳞黑龙虾和深海水母等生物在海下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尽管一项有关生物荧光的研究最近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人们对这一现象了解的还非常有限。

该论文对近来有关生物荧光的好处、它的进化和动、植物产生发光物质的多种方式进行了论述。该报告发表在7日的《科学》杂志上,据该报告说,生活在海洋里的80%的生物都能产生荧光。


  埃迪斯·维德是佛罗里达州海洋研究和保护委员会成员,她说:“开阔海域没有藏身之地,因此很多动物进化出这个本领,白天躲在海洋深处,晚上到被夜幕笼罩的水面觅食。这意味着它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黑暗中度过。

在这种生存环境下,生物荧光对它们非常有益,例如发现食物和寻找交配对象、挫败食肉动物,或者只是照亮前进的道路。”

  2.水母发出光波

水母发出光波(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科学家认为,黑伞水母(一种深海最常见的水母)发光的理由多种多样。维德说:“如果你不小心撞到它,它身体下方的片状垂悬物会释放出生物荧光粒子,它利用生物荧光分散入侵者的注意力。

但是如果你不断干扰它,它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光波。”这种光展秀的目的是吸引它附近的其他动物的注意,这些动物有些可能会靠近水母,并捕食它,给它带来麻烦。


  3.水母真实的外表

水母真实的外表(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在这张图片里,黑伞水母呈铁锈一样的橙黄色,并非铁蓝色。

大部分发荧光的海洋生物经过进化,会发出蓝色荧光,据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蓝光在海水里的传播速度比其他颜色的光更快。

维德说:“如果你曾在水下睁开眼睛,你会明白海水就像一个过滤器,它筛选出所有红光、橙色光和绿光。

”这意味着发出蓝光会对它们吸引配偶和觅食产生很大帮助。

(不要买蓝色的潜水工具料。。)



她说:“琵琶鱼拥有一个内置生物荧光诱体,一些动物具有内置‘手电筒’,有助于它们在黑暗中看清周围环境。”


  4.从内向外发出荧光


从内向外发出荧光(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维德表示,这种深海竹珊瑚发出蓝光的原因是个难解之谜。

对其他海洋生物来说,Keratoisis flexibilis的生物荧光可能是个警告,这种珊瑚的刺上覆盖着令人讨厌的黏液,科学家认为这种黏液可能有毒。

维德表示,跟一些毒蛙的鲜艳颜色一样,“荧光可能是一种警告手段,告诉潜在的入侵者‘不要打扰我,否则会让你好看。’”



  5.外表发光

外表发光(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这个竹珊瑚上尖尖的刺非常显眼。伊迪丝·维德决定通过这项最新研究得到的其他自然光照片,展示人眼中这些发光动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在黑暗的深海,这并不是一项易于完成的任务。

她解释说,这是因为大部分彩色摄像机的灵敏度还不够高,无法捕捉到黑暗的深海里那些荧光动物发出的微弱光线。

  为了捕捉到竹珊瑚和其他生物体发出的光,维德利用一台高清和超灵敏黑白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她根据光学多道光谱仪进行测量得出的色彩信息,把该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变成彩色。


  6.忽明忽暗

忽明忽暗(图片提供:Edith Widder, ORCA)
  关掉光源后,海洋被囊类动物磷海鞘(Pyrosoma atlanticum)身上发出蓝色光点。

据科学家估计,与动物和细菌相比,这种发出荧光的动物至少进行了40次进化。

此外,一系列发光化学物质都是夜光生物产生的。维德表示,“我们考虑到眼睛”在动物进化史中“进行了多次进化,但它们都是基于一种化学物质,即视网膜紫质进行的进化”。

  事实上海洋生物是以很多不同方式进化出荧光能力,这强调了荧光在深海生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她说:“对很多具有这一特征的生物来说,形成这种能力所面临的选择性压力可能非常高。”(孝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墨西哥湾首次拍到巨型深海水母触手长6米

2010-05-08 11:34:38


墨西哥湾首次拍到巨型深海水母触手长6米。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借助于远程遥控潜水器,美国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拍下了展现一只深海巨型水母的罕见视频。这个大家伙学名“Stygiomedusa gigantea”,保护罩呈盘状,宽度超过1米,长有4个触手,最长可达到6米。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深海巨型水母在长达110年时间里只发现过114次。


在墨西哥湾实施Serpent项目时,美国巴敦罗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马克·本菲尔德与这只巨型水母不期而遇。

Serpent是海洋学家与包括BP、壳牌、雪佛龙以及Petrobras(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内的能源公司的一个合作项目。


利用石油与天然气公司提供的远程遥控潜水器,科学家能够对深海进行更为细致的探测,探测区域包括海洋中层与深海层。

在最近进行的一项类似研究中,研究人员拍到了外形如蛇的皇带鱼。皇带鱼是体型最大的海洋鱼类之一。

科学家对Stygiomedusa gigantea了解不多。根据他们的推测,这种巨型水母应该是深海生态系统内体型最大的无脊椎捕食者。

能够潜入海下对这种水母进行直接观察非常罕见。在此之前,科学家曾在美国太平洋沿岸拍到这种巨兽,远程遥控潜水器也曾在日本沿岸捕捉到它们的身影。但在墨西哥湾拍到Stygiomedusa gigantea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研究人员报告称曾在2005年至2009年4次遭遇这种巨型水母,当时能源公司正对其海下设备进行例行检查。此次拍摄的视频显示,这只红紫色巨型水母在水下996米至1747米的区域活动。根据科学家的观察,这种水母利用巨大的扁平触手依附在海下设备上。

划桨般的触手上没有刺一样的触须,科学家尚无法确定它们的具体功能。触手可能用于围捕猎物,这似乎能够说明为什么这种水母会抓住人造结构。

研究人员拍摄的一段录像显示,一条鱼在巨型水母保护罩内部以及非常靠近的区域游动。

这条鱼据信是大洋极深海鳚,它是一种罕见鱼类,与水母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在水母保护罩内活动,这种鱼能够享用食物残渣同时获得保护。在此之前,科学家从未在墨西哥湾发现Stygiomedusa gigantea或者大洋极深海鳚。


根据以往有关这种巨型水母的研究以及记录,科学家证实这种动物分布广泛,除北冰洋外均留下它们的身影。

美国科学家进行的这项研究是对Stygiomedusa gigantea全球分布进行评估的第一次尝试。本菲尔德及其研究小组希望能够在以后与这种巨型水母进行更多次亲密接触,以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些大家伙以及与其共享深海的其他动物。

研究发现将刊登在《英国海洋生物学协会杂志》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批剧毒紫色水母入侵英国水域

2010-04-12 10:24:51



这种紫水母被认为是因近来海水温度升高而来到英国海域。



  据国外媒体报道,成群的有毒紫水母首次入侵英国沿海水域。这种紫水母被认为是因近来海水温度升高而来到英国海域。这种4英寸(约合10厘米)长的紫粉色水母在温暖水域繁殖较快。


  几年前它们很少出现在英国水域,它们更喜欢生活在温暖的地中海和大西洋中部。


但是,在过去3年,数亿水母出现在大西洋东北部并靠近英国海岸,英国海岸温度自2002年已升高1摄氏度。2007年,大群的紫水母蛰死北爱尔兰一渔场的10万鲑鱼,造成100万英镑的损失。


  紫水母的入侵让英国海滨游客可能面临被蛰的危险,但是,渔场和其他行业可能遭遇重大损失。


对大海的过度捕捞意味着水母的很多天敌如金枪鱼无法调控水母数量。


普利茅斯大学皇家学会研究人员理查德·基比监控水母的行进过程。他说:“如果海水温度像我们预测的那样持续升高,水母的数量会持续增多。我们知道夜光游水母和类似水母在温暖水域繁殖更快。全球气温变化的预言暗示我们沿海附近的水域将会持续升温。”





  在进入食物丰富的水域后紫水母会大量繁殖,而大西洋东北部的浮游生物和小鱼众多。它们还被认为在温暖水域繁殖更快,英国沿海水域从2002年升高1摄氏度。导致海洋表面流发生变化的气温会把更多夜光游水母带入沿海海域,这里的食物资源丰富,也增进了水母的繁殖。





  基比博士和普利茅斯阿利斯特·哈迪爵士海洋科学基金的普里西拉·里坎多博士的一项研究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生物书简》杂志上,研究发现,不列颠群岛附近水域出现大量水母后紫水母为首要现存物种。


紫水母不仅会蛰刺海滨游客,而且成群的紫水母还会对较大的鱼造成致命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最好工作"不好干 护岛人被毒水母袭击         

             2009-12-31 10:43:15


    本·索撒尔被这从将近35000名世界各地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澳大利亚天堂岛看管人的职位。


    英国人本·索撒尔今年5月获得“世界最好工作”——澳大利亚大堡礁护岛人时,不知引来多少人羡慕的眼光。



    不过,人们可能没有想过,在大堡礁梦幻的外表下,也隐藏着鲨鱼和各种有毒的海洋生物。索撒尔在最近发表的博客中讲述他与毒水母擦身而过的经历。


    福兮祸兮
    索撒尔把这段经历称为“疯狂24小时”。


    “圣诞节刚过,我和朋友们一起在哈密尔顿岛一处安静的海滩骑水上摩托,当我下了摩托走向沙滩时,前臂突然感到一种类似蜂蛰的疼痛,”英国《每日邮报》29日引述索撒尔在博客上的话报道。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被一种叫做“伊鲁坎奇”的水母蛰到。这种比指甲盖还小的水母体内含有剧毒,严重时可能导致被蛰者死亡。

索撒尔这样描述毒液扩散的情景:“我感到身体变得非常热,一直在流汗,头和背部也十分疼痛、胸部发紧、血压升高。我只是轻轻地碰了一下那只可能非常厉害的水母。”


    隐藏危机


    直到一名在大堡礁游泳的男性因被水母蛰伤手部送到医院救治后,索撒尔才知道,“袭击”两人的都是伊鲁坎奇水母。


    如今,那名男子仍在医院接受治疗,情况稳定,索撒尔已“百分之百康复”。


    想起这件事情,索撒尔依然心有余悸。他写道,这是一场可怕的事故。我从中认识到,在水母出没的夏天,下海时一定要穿上防护服。


本·索撒尔被这种有毒水母蛰了一下,疼痛难忍。



    当地渔民安东尼·戴维斯曾被伊鲁坎奇水母蛰过三次,他告诉澳大利亚当地报纸《凯恩斯邮报》说,人们必须对水母带来的危险提高警惕:“渔民应该知道,伊鲁坎奇水母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


    毒性强烈
    还没有指甲盖大的伊鲁坎奇水母身体透明,对于游泳者来说很难发现。蜇人时,水母的触须会刺破人的皮肤,把毒液直接注入血管。

这种毒液的毒性堪比某些世界上最毒的毒蛇。


    那些曾死里逃生的人回忆说,被伊鲁坎奇水母蛰伤后,最开始的感觉并不强烈,但随着毒液扩散至全身,疼痛开始变得难以忍受。

    这种疼痛又被称为“伊鲁坎奇综合症”,症状包括身体疼痛、手腿抽筋、脸部发烧、头疼、流汗、呕吐、心跳加速、血压升高。


    2002年,英国游客罗伯特·乔登被水母蛰后几天内死亡。同年,美国游客罗伯特·金也死于毒水母。(许雅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动物趣闻:顽皮海豚把水母当作足球踢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科学家拍摄到令人们惊奇的现象——海豚把水母当作足球来踢!甚至它们会面对摄影师的镜头进行即兴表演,将水母从海水中踢到1.8米高空中。


可怜的水母可能由于海豚尾部的刺而丧生

海豚潜在水母身体下方,然后用尾部将水母像足球一样从水面踢出来

海豚踢水母的一瞬间


英国一支海洋生物学家研究小组非常吃惊地发现一群海豚潜在水母身下,然后快速地用尾部将水母从水面上弹起。


他们是在威尔士海岸拍摄到这一景象的,其中一只宽吻海豚能够将水母踢到1.8米高的空中。


科学家认为海豚的这种“踢球行为”可能源自数十万年前。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全球的海洋水族馆中海豚具有这样的玩球本领。




23岁的海洋学家乔纳森-伊斯特(Jonathan Easter)目睹了海豚踢水母的这一幕,他说:“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玩得非常开心!


它们先潜伏在水母的身体下方,然后快速地用尾部将水母像足球一样踢起来!


它们并不是每次都踢水母十分精确,但是这些水母足球能够直接被弹出水面。


我们曾花费一段时间研究过个别海豚,但是每次研究结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这些令人吃惊的情景让我们更深入地洞悉宽吻海豚生活的秘密。”



海豚踢足球的这种行为之前从未观测过,目前面对我们更多的是海豚究竟还有什么秘密,而不是找到什么答案。海豚尾部长有一根刺,许多桶状水母被海豚尾部击中后会悲惨地死去。



来自英国威尔士乡村委员会、海洋观测基金会和“北威尔士意识”组织的海洋生物学家们对英国体型最大的海岸动物——宽吻海豚进行了特殊研究,


这些海豚在夏季会在卡迪根湾生活,繁衍和哺育后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onglah 于 31-5-2010 02:17 AM 编辑


美摄影师同数百万水母一起游泳
             2009-10-23 11:27:05


这些神奇的照片是美国海军海洋摄影师约翰-布雷达姆拍摄的。

约翰的妻子艾米手捧无毒的水母。

    水母湖中生长着数百万只水母,在隔绝的湖中它们的毒刺慢慢失去了。


    每年艾尔莫克岛水母湖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和水母一同嬉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游泳时被水母蜇伤的滋味可是不好受,然而美国一对夫妇在菲律宾艾尔莫克岛水母湖却和数百万只水母一起游泳、嬉戏,因为它们都不会蛰人。而作为海洋摄影师的丈夫还拍下了与无毒水母嬉戏的趣图。

    据悉,艾尔莫克岛水母湖曾是太平洋的一部分,由于地壳运动,周围的海床升高,逐渐将它与外海隔绝,形成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内陆咸水湖。其不普通在于,湖中大多数海洋生物都随着养分的消耗而消亡,只剩下了一种低等的、靠少量微生物就可以生存的海洋生物——水母。由于天敌们的消失,这些水母“遗失”了祖先用以防卫自身的武器——身体内的毒素。这样,水母湖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毒水母。

这些神奇的照片是美国海军海洋摄影师约翰-布雷达姆拍摄的。他和妻子艾米到艾尔莫克岛游玩,并在水母湖潜水,拍下了这些神奇的照片。


    约翰-布雷达姆现年35岁,居住在日本横须贺。他说:“在这个湖中游泳真是非常神奇。周围有数百万只水母在身边摆动身体,就好像是在熔岩灯中穿行,但是这些可爱的动物都是活的。”


    “同我遭遇过的其他水下环境都不同,这真是超现实、平和的经历。这个湖以栖息的数百万只金色水母而闻名。研究理论认为,这个水母湖在12000年前还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后来与大洋隔绝。水母被困在湖中,和海洋中的水母的进化轨迹完全不同,渐渐失去毒性。

它们很可能是和附近海水中的斑点水母是近亲。”约翰-布雷达姆说:“照片中的女子是我的妻子,在过去8年中她和我一同在世界各地探险。”

    无毒水母为食草性,主要是靠海藻分泌的营养素维生,因此水母散发着淡淡的橘色光茫,湖中亦有大群的银面鱼及透明的月亮水母,全都是温和无毒的。水母在接近中午的时候会浮到水面上进行光合作用,只见得水面密密麻麻的水母,一闪一闪地泛着金光,耀眼又壮观。

每年艾尔莫克岛水母湖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和水母一同嬉戏。








太平洋岛屿“奇异水母湖” 千万水母皆无毒



    据英国媒体报道,帕劳群岛位于菲律宾东部约500英里,东京南部约2000英里。在这里的一个湖中,生活着多达1000万只水母,但它们都没有毒,因为这里没有天敌。


  这一水母湖还被当地人叫做奥伽姆·特克托湖,是帕劳群岛70个类似盐水湖之一,奥伽姆·特克托湖中有来自同一祖先的1000万只水母。数百年前,位于帕劳群岛的这个湖有一个通向大洋的水口,但是,海平面降低后,水母就被隔离在这个充满水藻的湖中,开始繁殖。因为没有被吃掉的风险,水母在太平洋帕劳岛的这一湖中快速繁殖。天长日久,它们攻击敌人的刺就失去了功能,变成了无毒的水母。


  现在,游人可以与它们一同遨游湖中而不肜担心被刺到。今年1月,业余摄影师弗拉德·勒万托斯基一家在这里度假,他用水下摄像机拍到了水母们的这一栖息地。勒万托斯基今年47岁,是美国波士顿一名计算机科学家。他把这里的湖水形容为水母汤。


  他说:“虽然我了解这湖,但是,潜入水中后看到密密麻麻的水母仍觉得这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经历。我们游得越深,周围的水母就越多。我想,我们周围有上千只水母,有时候那种感觉就像在水母汤中游泳一样。为了不伤害这些柔弱的生物,我们游得非常慢。”但是,希望步勒万托斯基的后尘与水母共游的人们必须获得帕劳政府发行的许可,因为该湖是受保护的。

而且使用水中呼吸器潜水是被禁止的,只可以使用通气管。(秋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子湖发现20平方公里濒危桃花水母 面积世界罕见

2009-07-03 10:05:15

图为:水中的桃花水母


  日前,梁子湖江夏水域2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大量罕见淡水水母,经武汉大学专家鉴定确认是享有“水中熊猫”美誉的“桃花水母”。专家分析,该罕见物种大量在内湖出现,是湖水水质转好的生动佐证。

  昨日,在科研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坐船行至距离梁子湖大湖区入口处,看到水面遍布着成百上千个硬币般大小、呈桃花瓣状、通体晶莹透明的水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向记者证实,这就是罕见的桃花水母。

  据介绍,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诞生于5.5亿年前,被誉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是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红色名录上的物种,2002年被正式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于丹告诉记者,6月24日上午,他的研究生在进行每月一次的下湖调查时,发现在梁子湖钱江大湖区水域中有大量桃花水母。据测算,这些水母直径约1厘米,分布在20平方公里面积以上,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300至1000只,最大密度甚至每平方米超过5000只。这是武汉大学1992年在梁子湖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水生植物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来,首次发现这种世界罕见的现象。

  于丹介绍,经检测,目前梁子湖水质整体接近Ⅱ类水质,湖内近1/2的水域达到了Ⅰ类标准。桃花水母在梁子湖大量出现,就是梁子湖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的生动明证。(记者杨彦夫、程祥 通讯员李飞、卫才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5-2010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奇迹!南极深层冰下发现虾和水母
2010-03-29 11:11:31




  据美国媒体报道,科学家首次在南极冰盖下600英尺(约合182米)处发现一只虾状生物和一只水母。如此复杂的生物竟然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令人惊讶。 南极冰下近200米深处发现虾状生物

  科学家原以为在冰下如此深的地方由于没有光线,只有少数微生物才能生存。这正是美国宇航局的科研小组把摄像机放入南极冰盖下首次探究冰盖下面的世界时有了这一发现并感到惊讶的原因:一只样子古怪的虾状生物从摄像机旁游过,然后停在摄像机的缆线上。此外,摄像机还带上来一根触须,科学家们相信这根触须来自一只水母。

  美国宇航局冰科学家罗伯特·宾兹查德勒说:“我们在操作时还认为那里什么也不会有,所以,当捕到一只虾,你会多兴奋!”该研究成果将在17日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会议上公布。谈起他们2分钟录像中的明星——那条3英寸长的橙色生物,他说:“我们傻眼了。”从学术上讲,那不是一只虾。它是Lyssianasid 片脚动物,是虾的远亲。

  这段录像可能会让科学家们重新研究恶劣环境中的生命。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虾状生物能生存于南极冰盖600英尺(约合182米)下低于冰点的黑暗水域,那么其他恶劣环境又如何呢?木卫二又如何?

  莫斯兰丁海洋实验室的生物学家斯特西·金姆(后加入美国宇航局这一研究组)说:“他们调查的那片水域,相当于泳池中的一滴水,在那么小的地方,你不会觉得会有什么生物,但是,他们发现了两种而不是一种生物。我们不知道继续下去会是什么情形。”

  英国南极调查局的微生物学家希南·埃利斯·埃文斯认为这一发现非常有趣。埃利斯·埃文斯说:“这是在这样的冰下坏境中首次发现复杂生物。”他指出,以前也有一些类似的发现,显示在逐渐消融的冰架下有复杂的生命存在,但直接在这样的冰架下发现,这还是第一次。

  埃利斯·埃文斯表示,可能这种生物是从远方游来,不会在那里长期生存下去。但是,该研究的联合作者金姆对此表示怀疑。因为钻探地点在南极洲西部,距离开阔海域至少12英里(约合19公里)。宾兹查德勒在冰盖上钻出一个直径为8英寸(约合20厘米)的圆孔,只看到少量水。这意味着两种生物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游来,金姆称,它们是这一小片区域偶然发现的。

  但是,科学家这些生物的食物源仍感到困惑。金姆表示,虽然一些细菌可能会从海洋中的化学物质中找到自己的食物,但是,类似这种片脚动物的复杂生物不可能找到这样的食物。那它们何以生存呢?这是个关键问题。金姆说:“在一个我们认为无所不知的星球上发现类似这样的谜团真是令人惊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onglah 于 31-5-2010 03:31 AM 编辑

纪录片拍到25万巨型蜘蛛蟹海底行军景象(图)

巨型章鱼



水母




蜘蛛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摄制组在海下捕捉到壮观一幕,一群巨型蜘蛛蟹像军队一样在海床上开拔,军团成员数量高达25万只。
  巨型蜘蛛蟹一生当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深水区度过,但它们也会前往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地区,沿着浅水域行进并完成脱壳和交配过程,虽然这种事情每年只发生一次。脱去旧壳之后,巨型蜘蛛蟹的身体要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柔软状态,直到新壳硬化。这是它们生儿育女的机会,但同时也是容易遭受刺鳐攻击的时刻。

  《深海生物》(Creatures Of The Deep)是大卫?艾登堡打造的令观众激动不已的系列纪录片《生命》(Life)的下一部,于11月30日晚上9点在英国广播公司1频道播出。众多动物明星在纪录片中亮相,巨型蜘蛛蟹便是其中之一。《深海生物》将目光聚焦海洋无脊椎动物,它们拥有非凡的多样性,数量是鱼类动物的10倍。无脊椎动物家族包括一些最为原始以及最聪明的海洋动物。

  史诗性野生动物纪录片《生命》由英国广播公司曾经获奖的自然历史部门拍摄,展示了数量惊人的深海动物夜间向浅水域行进的过程。拍摄过程中,摄制组目睹了大量6英尺长(约合1.8米)食肉洪堡乌贼共同向墨西哥沿岸鱼群展开进攻的过程,这在野生动物纪录片拍摄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合作捕杀鱼群过程中,洪堡乌贼首先将鱼群赶到一起,而后将它们驱赶到暗礁之上。它们的身体发出红光和白光,可能是迷惑鱼群,也可能是彼此之间发信号,通知同伴何时发起攻击。


   

抢食海豹幼仔的尸体


  南极洲罗斯海冰层下的环境与深海类似。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数千只海星、海胆和巨型纽虫在海床上铺成一条“地毯”,让这个处于零度以下的世界成为自己的家园。它们成群结队地在海床上穿行,以一只海豹幼仔的尸体为食,这在跟踪定时拍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看到。

  巨大的澳大利亚乌贼也同样在深水区出现,而后前往浅水域交配。一只体型硕大的雄性乌贼更容易吸引雌性注意并最终完成交配。在此之后,它会守护在爱人身旁,保护它免受竞争对手骚扰。如果另一个大块头向它发出挑战,它的身体会呈现出各种颜色和斑纹,警告竞争对手“最好躲远点”。

  与大块头相比,个头较小的乌贼则采取另外一种策略。它们改变身体颜色,让自己看上去与异性相近,同时收起触须,就像是一个希望交配的雌性乌贼。借助于这种伪装,它们得以在另一只体型更大的雄性眼皮子底下慢慢游向雌性,并快速与它进行交配。


小虾为鱼清理







  生活在太平洋的雌性巨型章鱼是一位充满牺牲精神的母亲。它会找到一个洞穴,而后用石块将自己以及所产的卵遮住。在接下来的6个月,它一直留在洞穴内守护自己的卵,防止它们被氧化以及被疾病侵袭,同时保护它们不被捕食者吃掉。在被慢慢饿死前,它的最后举动就是将水喷向卵,帮助它们孵化,而后撒手而去。

  在热带温暖但缺少营养物的海域,微小的珊瑚虫繁衍生息并打造世界上最大的活体结构。这些结构空间之大超出人们想法,能够容纳四分之一的海洋动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珊瑚虫建造的珊瑚礁所占居的海床还不到0.5%。

  《生命》摄制组曾前往冰冷的南极海域,用镜头呈现冰层下的动物慢节奏的生活状态。首先,他们在冰面上钻一个大洞,将所有设备放入水中。为了组装和操作一个跟踪定时拍摄设备,摄制组需要进行超过15次潜水。最终,他们得以拍摄到海星、海胆和巨型纽虫在一具海豹幼仔上方聚集的景象。

  《生命》摄制组同样发现,在巴哈马群岛制造一场船只失事事故难度远远超过他们想象。幸运的是,他们的一艘废船最终还是完美地直沉海底。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摄制组曾几次返回沉船地点,观察大自然让这艘生锈的废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公布南极海域奇特生物照片



自投罗网:一只砂蚤不经意间正靠近天敌,与章鱼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这种蠕虫能够在寒冷的南极水域中生活。



不紧不慢:灰鳐不仅生长缓慢,就连繁殖都慢慢悠悠,非常容易受到过度捕捞的影响。




这是南极海洋的一种远古物种,叫做“毛头星”,其历史已有3亿年。




软体珊瑚虫





奇特冰鱼:南极冰鱼喜欢寒冷的环境,它们可以在零下2摄氏度到4摄氏度的水中生存。




甲壳类等足目的对虾(左);右图是栉水母。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20日报道,英国南极调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BAS)日前公布了一些在南极附近海域拍到的海洋生物的照片,其中包括冰鱼以及甲壳类动物等。这些生物多生活在别林斯高晋海和西南极洲,它们色彩艳丽、美轮美奂,真面目此前很少被人看到。

  南极调查局下属勘测队的巡航勘测负责人大卫·巴恩斯说:“很少有人知道南极洲的海洋生物也是多样化的,一网就可以打捞到许多奇特的海洋物种。这些生物是极好的环境指示剂。”(沈姝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5-2010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11-2024 09:07 PM , Processed in 0.1052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