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5-11-2008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佐竹 的帖子
就因佛弟子不會希望任何人投生三惡道的,应给于告知一切眾生不该毁誉佛陀的四双八士的声闻弟子,毁誉四双八士的声闻弟子就同等毁誉佛陀和佛陀所教的法。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三法印 于 15-11-2008 02:08 PM 发表 ![](http://cforum4.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那些人还敢讲声闻弟子不断法执,有眼不识泰山。毁誉的业足使他堕三恶道。
罪過罪過,佛弟子不會希望任何人投生三惡道的,一起為法界一切眾生祈禱願他們不落三惡趣吧。善哉善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佐竹 的帖子
所以要常常要警惕自己,也告知大家不要跟这些“大德”的错误看法,不然自己造了什么业还不清不楚。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佐竹 的帖子
那些人还敢讲声闻弟子不断法执,有眼不识泰山。毁誉的业足使他堕三恶道。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諸業是因緣生。既然因緣為生,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不生。所以它說 諸業本不生。
应当这样说。。
諸業是因緣生。既然因緣為生,就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不会自己生。所以它說 諸業本不“自”生。諸業是因緣生。![](static/image/smiley/default/flower.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節錄《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
二十、(p.117~p.124)修定福業
1. (p.117)修定的動機:[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
這個罪惡的現實人間,有欲樂與散亂兩大癥結,非修定不能對治。
1、對治欲樂:欲樂如刀頭的蜜,似乎有味,而不知苦惱接著而來。
2、對治散亂:散亂為引起顛倒煩惱的有力因素,使人陷溺於多憂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
※欲界特有的煩惱:欲貪、散亂、瞋恚;可分別以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來對治。
(二)(p.117)修定的前提:[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
1、依於慈心:存著慈念,以利樂眾生的意念來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習成就。成就了,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嬈亂眾生。
2、依於淨戒:必須受持淨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不端,修定就會招魔著邪。即使成就定力,也是邪定。
(三)(p.119)修習禪定的基本方法:[調攝於三事]
「調」:「調」是調伏,調柔。「調」又是調和,身體、呼吸、心念,都要調和到恰好,勿使動亂,才能漸入安定。
「攝」:「攝」是收攝,使心念集中,勿讓他散亂。
1、調身: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
2、調息:呼吸要使之漸細漸長,不可有聲;似有又似無。
3、調心:心繫於所緣,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
☆三者有相互關係,以心為主,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心息相依,而達定境。
(四)修定之前方便:(《成佛之道》(增注本)p.192~p.202)
A、《成佛之道》p.192~p.199: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
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
1、密護於根門(守護六根)。
2、飲食知節量。
3、勤修寤瑜伽。
4、依正知而住。
5、知足。
6、心遠離。
(參見《瑜伽師地論》卷23~24,大正30,406b~417a)
B、《成佛之道》p.199~p.202:[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
1、離五欲:色、聲、香、味、觸。
2、棄五蓋:
1. 欲貪蓋—————修不淨想。
2. 瞋恚蓋—————修慈悲想。
3. 惛沈睡眠蓋———修光明想。(以毘缽舍那為對治)
4. 掉舉惡作蓋———修止息想。(以奢摩他為對治)
5. 疑蓋——————修緣起想。
(參見《大毘婆沙論》卷48,大正27,250b27~c10)
(五)(p.120~p.121)定成就:[心一境名定]
「定」(三摩地):意思是「等持」。
「等」:是平正,不高揚掉舉,不低沈惛昧。
「持」:是攝持一心,不使散亂。
1、平等持心(不惛沈、不掉舉),心一境性。
2、身心輕安。
(六)(p.121)禪定階位(四禪八定)[參見《成佛之道》(增注本)p.204~ p.205]
┌─未至定───┐
┌初 禪──┤ ├─有尋有伺地
│ └─根本定───┘
├───────中間定─────無尋唯伺地
│ ┌─近分定───┐
├第二禪──┤ │
│ └─根本定 │
四禪──┤ ┌─近分定 │
├第三禪──┤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第四禪──┤ ├─無尋無伺地
└─根本定 │
┌─近分定 │
┌空無邊處─┤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識無邊處─┤ │
│ └─根本定 │
四無色定┤ ┌─近分定 │
├無所有處─┤ │
│ └─根本定 │
│ ┌近分定 │
└非想非非想處┤ │
└根本定───┘
(七)四禪之禪支
(A)、初禪五支:1.尋(覺) 2.伺(觀) 3.喜 4.樂 5.一心 ……………離生喜樂地
(B)、二禪四支:1.內淨19 2.喜 3.樂 4.一心 …………………… 定生喜樂地
(C)、三禪五支:1.行捨20 2.正念 3.正慧(方便)4.身樂 5.一心 …離喜妙樂地
(D)、四禪四支:1.行捨 2.念清淨 3.不苦不樂 4.一心 …………捨念清淨地
☆參見:《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5c1~186b23
《大毘婆沙論》卷80~81,大正27.412a~417c
《俱舍論》卷28,大正29.146c
(八)(p.121)定之階段 [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
1、約「分別」來說:
漸離於分別:有尋有伺(初禪)→無尋有伺(中間定)→無尋無伺(二禪以上)。
(1)有尋有伺(初禪):深入初禪,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21);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三摩地。
(2)無尋有伺(中間禪):初禪到二禪中間,得中間禪,這才不起粗分別,名為無尋有伺三摩地。
(3)無尋無伺(二禪以上):到二禪,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到此境界,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22)。
2、約「情緒」來說:
苦樂次第盡:欲界(苦受、憂受)→初禪(離生喜樂地:喜、樂)→二禪(定生喜樂地:喜、樂)→三禪(離喜妙樂地:樂)→四禪(捨念清淨地:不苦不樂)。
(九)(p.122)禪定之類別 [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
1、四禪:又譯為「四靜慮」,定慧均等23,為佛法所特別重視。
2、四空處:四無色定。
3、四無量心:
(1)慈:願人得樂。
(2)悲:拔眾生苦。
(3)喜:同情他人的喜樂。
(4)捨:心住平等,怨親無別。
「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慈悲喜捨心,而願眾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
二一、(p.124) 抉擇三福業 [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一)布施:世人的修集布施福業,多不能如法,多雜有煩惱染污。不論施福怎樣廣大, 如不修戒行,那連人身都不可得,只能在旁生、餓鬼、阿修羅中享癡福,前途萬分危險。
(二)禪定:修禪定,當然是殊勝的,但在修行時,厭離五欲,或者隱遁山林,專重自己的定樂,走向獨善的途徑。等到報生二禪以上,都是獨往獨來的。這對於實現和樂人間,而趨向化度眾生的菩薩行,是不大相應的。
(三)持戒:希望來生不失人身,並能「依人」身而漸「向佛道」,不能不以五戒、十善等「戒行為宗要」。初學菩薩的,名十善菩薩,也是著重十善行的。
1、有戒無施:有戒行,就能生在人間;即使貧窮,也不一定障礙學佛。
2、有戒有施:如有戒而能修布施,能得人中廣大福業,那更好了。
3、有戒無定:有戒而沒有定,不失人身。
4、有戒有定:有戒而深修定法,反而會上生長壽天,成為學佛的大障礙。
所以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為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為這與利益眾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全文:http://140.126.155.31:1240/Achieve/%E8%AC%9B%E7%BE%A9DOC%E6%AA%94/04%E7%AC%AC3%E7%AB%A0(%E4%BA%94%E4%B9%98%E5%85%B1%E6%B3%95)p.27-48(2004%E5%B9%B4).doc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持禪定般若密時,要特別注意的一個事項就是中了法我二執的毒;例如:我所修之乘為最聖乘,然後自讚毀他,自損道業功德,難證聖果出輪迴。真修行人不可不慎!
------------------------------
的确这里很多文章看到口口声声讲佛陀的声闻弟子不究竟,意味自己修的是最高最圆满的法的的“大德”们,自讚毀他,自損道業功德。。![](static/image/smiley/default/sweat.gif)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釋迦弟子大乘脩六度禪,小乘脩四諦十二緣起禪,還有一種叫做教外別傳的「不立文字禪」,是釋迦傳給大迦葉,後來由菩提達磨傳入中國,此派只重方法,不立文字理論,所以稱為「禪宗」
----------------------
大迦葉不是声闻弟子吗? 不是你们认为修小乘脩四諦十二緣起禪的人吗? 声闻弟子也通不立文字禪,原来禪宗始于声闻弟子。。![](static/image/smiley/default/handshake.gif)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做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即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恆﹚河沙﹙數﹚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
----------------------
道不屬修,不修如何無一念?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得道者本来无物何来污染?
平常心是道。何為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何来菩薩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3: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8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 三法印 的帖子
三法印師兄,要擴充自己的佛學研究一下。。。
「阿賴耶」的傳統詮釋
一、《阿含經》中的阿賴耶
阿賴耶識雖最早由瑜伽行派所提出,但「阿賴耶」一詞則早在阿含時代就已經出現,無著也並不排斥這種阿賴耶的用法,他認為若能將其理解為阿賴耶識,則理論上更為圓滿,由於阿賴耶識具備能詮釋阿賴耶、根本識、窮生死蘊的功能,而說「阿賴耶識由此異門成大王路」。無著對阿含中所說的阿賴耶說明如下: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熹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攝大乘論》,大正三一.134a)
無著所引的這段《增支部尼柯耶》的經文係描述如來出現於世具有四種功德,漢譯的有部《增一阿含》中並沒有《如來出現四德經》,若只就內容來看,漢譯《增一阿含》卷十七,<四諦品>第三經(大正二.631b)可視為與無著所引為同類者,只是愛、樂、欣、熹阿賴耶的部份變成「多有所著」;「非阿賴耶法」變成「不染著法」[14],當然僅以此,很難馬上將其視為阿賴耶。
在巴利文《增一阿含》(A^nguttara-Nikaaya)<四法品>第一百二十八經則有與無著所引幾乎完全相同的經文:
AAlayaaraamaa bhikkhave pajaa aalayarataa aalayasamuditaa,saa Tathaagatena anaalaye dhamme desiyamaane sussuuyati sota.m odahati a~n~na citta.m upa.t.thaapeti. Tathaagatassa bhikkhave arahato sammaasambuddhassa paatubhaavaa aya.m pa.thamo acchariyo abbhuto dhammo paatubhavati.(A^nguttara-NikaayaⅡ,p.131,P.T.S.)
(此丘眾哦!眾生愛阿賴耶(aalaya-aaraama),樂阿賴耶(aalaya-rata),欣阿賴耶(aalaya-sammudita)。如來說非阿賴耶(anaalaya)法時,彼等洗耳恭聽,生起想要了解的心。比
丘眾哦!因為如來應供正等覺者的出現,而有此第一希奇未曾有法出現。)
巴利文中只出現愛、樂、欣、喜阿賴耶其中的三種,有學者認為本來是前三種,後來才加上喜(adhiraama)阿賴耶[15],有學者則主張因aalaya-sa.mmudita也可被視為aalaya-samudita(由阿賴耶所生的),如笈多譯成「集阿黎耶」、佛陀扇多譯成「阿亭耶所成」等,所以,雖然阿含經中只說三種,但因有sammudita和samudita的不同理解,才增加一個譯語的。[16]但若依後者所說,則玄奘譯為愛、樂、欣、喜,並無與samudita相應者,因此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其次,一般認為此段經文未出現在漢譯中,且依無性釋、《成唯識論》等皆說此經屬說一切有部,因此,只能說漢譯《增一阿含》屬該部所有,此經雖然存在,但並未被漢譯[17]。很有趣地,普寂曾推定此經屬上座部[18],與現在尚存的巴利上座阿含相吻合,但不知其為何如此推斷。相對於這些看法,月輪賢隆經過一些對比,認為前面所提到的漢譯《增一阿含》之<四諦品>第三經所謂的「多有所著」其實就是愛、樂、欣、熹阿賴耶的意譯,因為aaraama、rata、samudita是同義詞。從漢譯來看,愛、樂、欣、熹也是同義詞,因此只以「多有所著」此一意譯方式來翻譯;而且,若「不染著法」相當「非阿賴耶法」,「染著」就相當於「阿賴耶」,由此逆觀,則「多有所著」必定是愛、樂、欣、熹阿賴耶的該攝譯法[19]。月輪賢隆的此一推論相當合理,且符合無性、護法認為此經屬說一切有部的傳說。但從巴利阿含亦含有相同的經文來看,此經或許也為上座部所傳。由此看來,也許無著引這一段經文,其所設定的對象可能是說一切有部和上座部。
文中所提的「第一希奇未曾有法」是指愛、樂、欣阿賴耶的眾生,聽聞如來說非阿賴耶法,竟然能信受,而能聞、思、修。在此文下,巴利阿含接著就眾生的憍慢、輪轉、無明,談如來說法時,眾生皆能信受,並實際去實踐,由此說是第二乃至第四希奇未曾有法。此四者即是如來出現的四種功德,而阿賴耶和憍慢、輪轉、無明並列,為因佛出現所具的四功德所能離捨的四種對象。因此,阿賴耶是愛著或貪愛之想,[20]覺音註釋此文時說『阿賴耶』——在為貪愛與惡見所執著的意義下——即是五種感官的對象,或整個存有的過程(即輪迴)。[21]」覺音在《清淨道論》中也說阿賴耶就是五取蘊(pa~nca-upaadaana-kkhandha)。[22]
從漢譯《增一阿含》卷十二<三寶品>有關皈依法的部份與巴利《增一阿含》<四法品>幾乎是相同部份的對照,學者們發現巴利文中「解脫傲慢、止息渴愛、遠離阿賴耶、截斷輪迴、消滅愛著」,漢譯皆該攝在「無染」一項下,且覺音在《清淨道論》「隨念行門」中,亦說遠離阿賴耶即是遠離五欲的貪著,因此斷定此處的阿賴耶與前面所提的《如來出現四德經》之阿賴耶意義是相同的。[23]
從「巴利聖典協會」(P.T.S.)所出版的《巴利辭典》(PALI-ENGLISH DICTIONARY) 「aalaya」的詞條解釋來看,aalaya原初的意義是「棲息處、鳥巢,亦即是住居、房屋」,第二義才是「執著、慾望」等義,前面《增一阿含》意指五欲之貪著的阿賴耶,顯然是屬於第二義的。至於第一義的意思,從《中阿含》中可找到的其用例。
巴利文《中部尼柯耶》第二十六經《聖尋求經》說到佛陀於菩提樹下悟道之後,思維是否要宣說其所證得之法時,曾說:
Tassa mayha.m bhikkhave etad-ahosi: Adhigato kho me aya.m dhammo gambhiiro duddaso duranubodho santo pa.niito atakkaavacaro nipu.no pa.n.ditavcdaniiyo. aalayaraamaa kho panaava.m pajaa aalayarataa aalayasammuditaa. AAlayaraamaaya kho pana pajaaya aalayarataaya aalayasammuditaaya duddasa.m ida.m .thaana.m yadida.m kdappaccayataa pa.ticcasamuppaado, kdam-kho .thaana.m yadida.m sabbasa^nkhaarasamatho sabbuupadhipa.tinissaggo ta^nhakkhayo viraago nirodho nibbaana.m (Majjhima-Nikaaya.I.p.167.P.T.S.)
(比丘眾啊!那時我這麼想: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知難見,微妙寂靜,非俗智所能及,唯賢聖所能知,然世間有情愛阿賴那、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的有情,難以理解此因緣生起的道理。尚且難以理解此諸蘊之寂靜、諸依之棄捨、愛欲之消滅、離欲寂滅涅槃之道理。)
與此相應的漢譯《中阿含》卷五十六第二百零四經《羅摩經》缺少此段,反而出現在《長阿含》、律文與佛傳中[24]。若以漢譯佛傳與律文為例,將與阿賴耶有關的部份相互對照,則如下:
……但眾生輩著阿羅耶(小字附註:隋言所著處)、樂阿羅耶、住阿羅耶、熹樂著處,心多貪故,此處難見。……(《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大正三‧805c)
……眾生異見、異忍、異欲、異命,依於異見,樂於樔窟,眾生以是樂於樔窟故,於緣起法,甚深難解。……(《四分律》卷三十二,大正二二‧786c)
aalaya在漢譯中被譯為「阿羅耶」與「樔窟」,前者並有附註解釋其義為「所著處」,由此可見此二者皆有指「處所」之意,與第一義的aalaya相近。雖然aalaya確實有鳥巢之意,但此處只是一個比喻性的譯法,在理解「樔窟」之時,應如《佛本行集經》譯者一樣,在阿羅耶後,附上「所著處」來加以解釋,亦即「樔窟」是吾人所愛著的對象,在這樣的意味下,「樔窟」還是與「貪著」有關。
從以上的對照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阿含經中,阿賴耶一詞其主要的意義是與「愛著」有關的。
從阿賴耶一詞的語源來看,確實可以看到這樣的意思。aalaya是由接頭辭aa加上動詞語根lii,再加上名詞語基構成音a所作成的名詞。語根lii有二類意思:(A)、憑倚、居住、隱匿之意;(B)黏著、纏綿之意。加上表示「靠近」之意的接頭辭aa,再形成名詞之後,前者應變成有住;家、住所、隱居所、鳥巢等義;後者則變成有愛著、貪著、執著、欲貪等義[25],甚至於是指所執著的對象。
表(一)
舟橋尚哉調查了南傳大藏經,發現阿賴耶共出現二十三次,日譯有十種不同的譯法,分別是:阿賴耶、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避難處,他循著這些譯語深入考察,發現大部份的地方,阿賴耶皆是執著或愛著之意。[26]
由此可見,在《阿含經》中所出現的阿賴耶用例,大都是與(B)類的意義有關的,縱使有些譯語採用的是(A)類的意思,但其意義也不外是所愛著的對象。因此,有學者認為此即後來所謂阿賴耶識的「執藏」義,可見阿賴耶識形成的過程中,原始佛教《阿含經》中的阿賴耶扮有極為重要的角色[27]。亦有學者注意到,當說阿賴耶有棲息處、樔窟之義時,則唯識學徒所說的「能藏」之義,僅就字義而言,也是大小乘共許的,且「執藏」之義,若暫且不管唯識獨特的說明,當然也是大小乘共通的。[28]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0/bj99904.htm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5-11-2008 04:0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6-11-2008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小弟我也是欠缺禅定,什么事情来到肯定乱了阵脚!
虚云老和尚可是小弟我十分钦佩的大德!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 佐竹 的帖子
愚法
二種小乘之一。聲聞緣覺二小乘,有的人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名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迴心向大,便名為不愚法小乘。
佛學常見詞彙 (陳義孝居士編著)
--------------------
原来你相信伟大的佛陀会教愚法!!! 大行者连涅盘都証不到,当然只剩下空口花言之妙理。。。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5-11-2008 05:1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08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賴耶、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阿賴耶)、
阿賴耶=執著=在處=愛=愛著=愛著心=愛慾=執=所執處=无明
---------------------
阿賴耶是识或第八识非佛说,
在经经里的阿賴耶是指愛著心而非第八识。
阿含乃至部派時代,阿賴耶一詞是執著、愛著這種心理學式的意義,或者說是所執著的對象——五種感官對象或取蘊。瑜伽行派一開始並未採用此義,在《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中將阿賴耶識詮釋為「隱藏在肉體中的識」,它或許是瑜伽師在禪定實踐中所直觀到的實踐主體,在經典中將其解釋為隱藏在肉體中,以肉體為其所依,當然從其與肉體安危同一,卻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執受根身的作用,只是從語源詮釋來看,在《解深密經》中其第一義是「隱藏」,而後才是「執受」;而此時阿陀耶識不但具執受義,且與執持種子的功能亦較密切。
到了《攝大乘論》,阿賴耶識的語源詮釋已脫離與肉體之間的關係,轉而傾向從它與一切雜染諸法的關係,來論述其語義,此時,阿賴耶識與諸法形成互為攝藏的關係,由此可看出《攝大乘論》似乎已有企圖藉此引出一切唯識的道理。另外,論中所說「諸有情攝藏此識為自我」的「執藏」義,似乎又回頭重捨阿賴耶作為「所執著的對象」的傳統義,亦即創新的同時又不忘傳統。
《成唯識論》一系的詮釋,將一種七現進一步推向八識現行,確立種子賴耶與現行賴耶的嚴格區分,有關賴耶諸義的詮釋,也圍繞這個原則打轉。雖然對於識性的解釋有所助益,但陷入煩瑣的討論,難免與原初經論立意的初衷脫節。畢竟在第六意識之外別立一不同的潛在識,佛陀都怕它會使眾生誤解,而不輕易宣說。若嚴格界定有七末那、第八賴耶,又說賴耶有種子賴耶和現行賴耶,要不落入玄思恐非易事。
確立了以上幾個重要階段,有關賴耶語義的說明,對於賴耶側重的面向有某種程度的掌握,對於「唯識無境」何時成立,阿賴耶識如何與「依他起性」、「虛妄分別」結合等重要課題的研究,應有助益,尚待日後努力。
[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6-11-2008 08:58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11-2008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11-2008 12:28 AM 发表 ![](http://cforum4.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請問,你所說的智慧是從定後生起的還是定前生起的?
智慧和禅定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智慧的生起在禅定之前或之后并不是有一定次序的
而且谈到智慧,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一些比较浅的智慧,我觉得称为“禅修技巧“比较恰当
有了这些禅修技巧,修行才会进步,要不然是入不了门的
然后,关于禅定,不同的修法,也有不同的用法与效果
有些定是没有慧的,有些定是有慧的
所以如果一定要说之前之后的话,我觉得
浅的智慧(禅修技巧)先得到,才能建立起稳固的禅修根基
有了稳固的禅修根基,进一步的智慧才能生起
以现实中的例子来看
阿姜摩诃布瓦和阿姜苏美多都是先得到禅定
可是由于缺乏保持禅定的禅修技巧而退堕
一直到他们摸到保持禅修的技巧之后才稳稳的上路
相对来讲,一位阿姜摩诃布瓦的女弟子(Upasika Kaew)一开始是走纯粹禅定路线的
她在十多岁第一次在阿姜曼的指导下禅修就得到了定的体验,从禅定里也有很多的特殊体验
可是一直到她中年之后,在阿姜摩诃布瓦的指导下才转向修慧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