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同胞们, 可以帮帮忙吗?(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project-5th year)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13-12-2008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eyeepei 于 13-12-2008 03:11 AM 发表 
哇你需要把整个ar2221的notes全部都搬过来??
可以考虑,不过有很多无关痛痒的东西,比如那个 St.Mary church of angels.. 可以免除 
噢!对了!Pompei1009, 如果你要我们的 notes, 可以跟 lyeyeepei拿, 有很多关系到马六甲的。
errm...我只是一个 second year 的学生,你太看得起我了吧?也得给我时间想想一下 = |
|
|
|
|
|
|
|
发表于 13-12-2008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uhwai 于 13-12-2008 04:12 PM 发表 
可以考虑,不过有很多无关痛痒的东西,比如那个 St.Mary church of angels.. 可以免除 
噢!对了!Pompei1009, 如果你要我们的 notes, 可以跟 lyeyeepei拿, 有很多关系到马六甲的。
errm...我只是一个 se ...
奇怪,为什么要跟我拿?但是如果你要当然可以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8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12-2008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chuhwai 的帖子
哈哈,说真的,我很看得起你哦~感觉你对architecture的认知与热诚~haha,lyeyeepei是你们的lecturer 吗?说真的,我也很想要来参考~可以吗?非常谢谢了~!我的hotmail时[email protected]~你们真的是帮了我一个大忙~!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8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你们有没有去过maritime museum?我很多年去过,感觉是一件很失败的作品。这些年来马六甲政府在mahkota英雄广场一带有很多大型的发展,都是和商业和增加所谓的"古城旅游卖点"有关,但却破坏了古城原有的外貌,听说在挖掘时,还发现了古城墙地基,但工程却没有因此而中断,继续在遗址上盖新建筑,这是让人非常痛心的,所以这是你应该研究的一部分。马六甲河是古城的精神和历史的源头,一定要好好保护,河两岸的民居和商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河边建摸天轮和缆车是非常不要得的。
新加坡的一些museum和cultural centre的确是很好的precedent study,但很多都是convert旧建筑物过来的,不懂你会不会考虑这个方法。至于clarke quay的development,我有两方面的看法,那个ETFE membrane structure是Alsop设计的,好在它可以完全保留着四周shop houses的完整,还腾出了许多公共空间,阳光还可以照进来。ETFE是很有效隔热的,但下午的时候当我站在structure下面,还是觉得很热,可能那个roof阻挡了cross ventilation。而且从site plan看真的很odd。
但总的来说,选址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关于peranakan,马六甲是称baba nyonia的,这个名字全世界也只有这里有,独一无二,所以一定要用这个名字,新加坡是称peranakan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12-2008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Atila02 的帖子
非常谢谢大师了!至于convert旧建筑,我又考虑过,但那里似乎没有一个烂到需要convert的旧建筑,还是保持它们的原貌为好,但我想要讲建筑和旧建筑与culturalwalk何成一体,让他更加完整,变成一天更有故事性的walk.
我非常想做跟babanyonya有关的建筑,想做 baba-nyonya cultural and history mesuem/heritage centre之类的,但那里已有了一间,只是比较不完善,比较小间,想要捉一个更能让人了解babanyonya这独特民族的文化历史,假如更多元素进入那个proposedbuilding.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8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知道多一点 马六甲的urban design 多一点 可以找 UTM 的 Assoc.Prof.Dr.Shuhana 她是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urban designer. 她曾经参与过 那里的城市重组规划设计。但因为政治上的问题 她离去。三年前UPM 有5位year 5 thesis学生 在那做Masterplanning Study 及final year Thesis CDP Project,可以参考。在year5 的thesis 跟其它年不同,需要很多的indepth study,Brief 也要用好几个月慢慢写的。
请问你是Newcastle 的学生吗? |
|
|
|
|
|
|
|
发表于 14-12-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tila02 于 14-12-2008 12:44 AM 发表 
不懂你们有没有去过maritime museum?我很多年去过,感觉是一件很失败的作品。这些年来马六甲政府在mahkota英雄广场一带有很多大型的发展,都是和商业和增加所谓的"古城旅游卖点"有关,但却破坏了古城原有的外貌, ...
你说得对,新加坡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 convert 它用途成为museum, 一来可以保留建筑物,二来又可以以一个旧的环境来展示久的历史古物。 但是在这个方法之下,只能表面上保留那个建筑物而已,并没有把它的“味道和特色“给保留,就像 Asian Civilization Museum, 里边的装饰还有 layout 完全把原有的风味给盖住了,里面原有的 spatial quality and light quality 为了 exhibited artifacts 的关系, 被封得紧紧的,circulation 也给人有在迷宫的感觉,失去了那种感觉。至于clarke quay,也是同样的看法,保留了建筑,保留不了风味,除了 spectacular roof structure and lightings 以外,也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会特意去注意那原有的店屋,所以马六甲不应该步上clarke quay 的后尘。
所以在设计 cultural centre / heritage museum 的时候,要非常小心地考虑你到底要 showcase 的是什么东西,要表达的又是什么讯息。我本身不是很赞同在那里建一个大型的建筑,原因是因为我觉得破坏原有的streetscape的可能性很高。如果你的project有占地面积的要求,可能你可以考虑把他们给分散来用,比如我学校一个学生就搞了个transport centre,不过较为有趣的是他的设计的主要元素是 railway and train,沿路还有几个较小的transport centre,functions 也 featured 在 train 里头,既能达到面积要求,也能使原本是"一大块"的建筑更为dynamic.
我觉得如果你想做 baba nyonya 的 heritage centre 的话,又想把heritage/historical walk 和 proposed architecture连接起来的话,总觉得一个原地不动,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ordinary的museum/heritage centre很难带出那个感觉。除非你能让circulation方面带出那个感觉来,就是说即使displacement = 0,从同样的入口进出,这建筑业能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其实已经走完整个Jonker Street还是马六甲 etc了。觉得在展示 baba nyonya 的living culture的时候,不应该很呆板的用3D或2Dmaterials, visual illustrations etc来表达的,毕竟baba nyonya的文化不是古物,也不是完全属于历史,因为它在现代的生活中还是没有彻底地消失或被取代的。所以一个museum/heritage centre showcasing a living culture不应该长得像一个展示冰河时代或唐朝古物的 museum 一样。所以在这里,它的 typology 方面有了少许的差别,可以从那里开始 rationalize。
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去想过,但是在 conceptual stage 我应该会考虑 transitional 或是insterstitial structure connecting/linking a few baba nyonya existing buildings through a series of linkages, 注重在circulation方面,当然也少不了main structure来 demarcate 你的 intervention 和existing structure 的 boundary。就是说 form 方面可以give way to existing structures? 说是容易。。
可以看看,但是不懂有没有关系(http://www.plasmastudio.com/mozarteum/mozarteum_main.htm)
我不是很了解 baba nyonya 的文化,所以不是很适合给这方面的意见。等我迟些再游马六甲再说吧。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mpei1009 于 15-12-2008 02:41 AM 发表 
哈哈,你所说的,都是我心里在想的东西。是的,尽量不破坏原始面貌是必要的事,你说得非常对,这building的确不好做得大大的,一定要be part of the existing, harmonization in between existing and the new. 当然, ...
以前考虑大学的时候也有考虑过 UTAS, UQ, UNSW 和 unimelb, 只是最后还是给爸爸逼来了新加坡,真是命苦...
话说回来, carloscarpa 在设计 Querini Stampalia Foundation 的手法值得你去研究学习,但是要非常小心这些大师的作品,因为他们用的手法有时候非常 improvisional 及大胆特别,所以有时候不是很 academic,在我们的 academic-based 的 architecture 里有时候并不是很适合。就是说他们可以用任何手法去设计,某个时候只需专注在 style/form/structure etc, 不必考虑到太多因素。。不过这是 final year project, 所以跟我目前所了解的 small-scale project 一定会有所出入,也不宜 comment 太多。 =) 不过我还是蛮喜欢 Daniel Libeskind 的 Jewish Museum,感觉...就是那种 experience 才能把 architecture 变得更生动,让人更有想象的空间。
至于你的设计,可能就尽量专注在 experience 方面吧?比如用 light and shadow, framing views 等等来让人在你的建筑里头,能通过一些专属于当地的 elements( such ascanals? water? rain? light and shadow? sound?等等吧?不是很清楚)来感受到 living culture 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轻松畅游"museum 的感觉.可以尝试设计 phenomena or experience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to evoke certainkind of senses expecially for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certain scene back in thepast。在注重 form (to avoid alienation&disturbance to existing surrounding)的同时,也要志在掀起已经改化了的 layers,带出以往的视觉,听觉,及感觉等等。我看过一位学生的作品,他在他的设计里边设计了一个类似瀑布又类似下雨的情景,参观那个地方的人可以通过 water and its sound 来触动某种情景和回亿。
也许你可以模仿 baba nyonya's courtyard house 里的某种 natural element/ phenomenon/climatic experience,在特定的时候用当地不同的 light and shadow effect 来 portray the light quality of the traditional/vernacular courtyarddesign。也可以通过不同的 experience 来 provide different ways of viewing the living culture andarchitecture there,又能 sustain certain humane and experiential design within your building. 因为我记得马六甲的店屋的 light quality 较为独特,因为店屋都很在很长,所以为了得到足够的光线,在 light quality and lightwell design 方面都非常细心。
而你的historical walk/ living culture"walking museum"可能就可以用这种特点来带出"身在其中"的感觉。不过这是纯粹个人想法,也不知道对不对,可行不可行....我目前的设计多数都专注在 experience 方面,所以对 form-making 那方面还不能够给予 contribution, 不过感觉上我给你的建议都只是很表面,肤浅的,都是 year1-year2 在做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 的时候学到的,应该不是很管用,只是分享一下而已。 =)
我觉得你心中已经知道你要做些什么了,就跟着你的想法去做吧,沿路上可以和我们分享你的 progression and development,那时候才能给更多更有建设性的suggestion/comments/opinions. 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的 =)
*你最后那句也说得我太伟大了吧?现在的我不时还有转科的念头。。。haha*
[ 本帖最后由 chuhwai 于 17-12-2008 01:03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2-2008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chuhwai 的帖子
哈哈,我是在说实话啊,现在越来越多architecture students都是ocularcentric或 aesthetic/ form为第一,却忘了‘we are all part of the world', 我们都原至于地球与自然,无论如何,与自然接触,我们才能感受到 a sense of belonging. 而你却着重于human experience多于form,这就会连到 the human five senses 了, see, hear, taste, smell, touch.....这就是architectural language里最需要的。It is all about the five senses and spatial quality + light and shadow。
‘phenomena or experience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to evoke certainkind of senses expecially for accidental discovery of certain scene back in thepast。‘这句话实在是重点,因为这是一个不了解当地文化当儿,在环游当地的街道时,碰碰撞撞中所能感受到的意外和惊喜,这就是我要设计的建筑里最想要带回的感觉,更能connect the cultural walk。
可以建议你去读 Juhanni Pallasma 的 'The Eyes of the Skin',与参考Tadao Ando 与 Kengo Kuma 的建筑,非常符合我们俩的设计原则,当然包括CarloScarpa了。换言之,我们都是蛮Pheno的人。
我也一定会研究traditional chinese houses/baba-nyonya houses 的设计与空间规划,因为我的家乡也是这种屋子,住了22年,非常喜欢它的空间的层次感与sustainable issue 尤其是ventilation。这一定会列入我的project key issues 里,同 five-footway, five senses, regionalism....一起研究。
哈哈,没想到你又考虑过UTAS,我在哪儿也读得满辛苦的啊,应该和你差不多类。不过感觉到NUS里读的学生都应该蛮厉害的吧,毕竟有很好的教授。所以才会教出像你这样给意见都那么认真且明智。四年了,明年是决一死战的日子了。 若你想看看我在那里读书的情况,不妨来看看我的blog, http://pompei1009.blogspot.com/, 不好看不要见怪哦~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0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NUS很academic based,学生很kiasu,设计很现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2-2008 03: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lyeyeepei 的帖子
是吗?不过NUS还蛮有名在architecture的哦~我反而在想,到底有人懂University of Tasmania 的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吗?本人觉得蛮好的学校,但不知跟外面比较的话,就一下子被比下去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2-2008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chuhwai 的帖子
哈哈,你果然和我一样,我也特别喜欢great bamboo wall, 不过最喜欢tadaoando的。NUS真得那么academic based 吗?不过,感觉到也蛮kiasu的,问酱的问题,那我哪儿就好多了,同学都互相帮忙的,可能因为地方小,华人都较集中,也彼此相依为命,有问题都会互相帮忙的。你要去哪里exchange?看了一下你得blog,设计蛮有天分的~又喜欢拍照,尤其是建筑,那么喜欢拍,证明你已经沉溺于architecture world 了,算了吧,转什么科啦~
Utas的确是 bachelor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为前三年课程,后两年是Master of Architecture,这环境下读书的确很好,很舒服,不过会很闷,没夜生活~
没想到你也来过澳洲~哈哈可以你没来Tasmania,拥有全澳州最美风景的小岛~得空可以来下,我可以带你去玩。你得blog,比我好得多了,我非常懒惰写字,因为与文华英都很差~只能用图片了~
[ 本帖最后由 pompei1009 于 17-12-2008 06:48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7-12-2008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pompei1009 的帖子
我现在才发现我已经沉迷于这个 forum 了,当初只是来看看而已,没想到现在每天都会上来查一查,回复一下帖子...哈哈. 没关系,现在还是假期 =)
其实转科这方面,爸爸和教授都叫我读完 architecture 再来报读 law, 我也想过了,反正都快要两年了,毕业了再读也无所谓,反正如果要拿 phd 等等的学位也是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只是不时会有那种冲动想尝试一下别的科系,law 对我来说是蛮有趣的,之前想了很多,profession 和 interest 有什么分别,因为 architecture 对我来说是 interest,而 law 则是一个 profession,所以才会有这个念头。我教授说 law and architecture 其实是有共同点的- both are based on reasoning,both are 'grey', both are something objective but also subjective..他也不反对我读 law,不过还是读完 architecture 再说。 =)
我申请了加拿大的 McGill University 当 first choice, 接下来的有美国的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CLA, UC Berkeley, 还有香港大学。希望 application 的竞争不要太强,给我一次机会去 exchange 吧!
那你的 final year project 策划得如何了,有头绪了吧?如果我们这样谈下去,别人接不下去就没有意思回复你原本的帖了,那你的 final year project 就没有高人帮忙了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12-2008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chuhwai 的帖子
哈哈,我也是少见的天天查这个论坛~平时都不来的。
奇怪,真么突然读law呢?我去年和今年都有读Law (professional studies),可以说是非常的闷,我还天天打瞌睡~law又会有时为了遵守规则而害了好人。我还是觉得你应该专攻architecture,比较能成就大事啊~只有interest + profession才能= success~我个人想法~
我现在在等待我的uncle的恢复,看他能不能帮我拿到那里的site drawings。也在等待着你的widodo教授的回复(看来不会理会我这外来人了)。现在我脑海中向的site是河边(carloScarpa的因素,而且oppurtunities多),又靠近jonker street,大概是maritime museum 的对面。很有可能要做有关 Baba-Nyonya 的建筑 (可能是baba-nyonya cultural and heritage centre + retail + education + workshop (craft) + library),毕竟是那里最独特有很少被推广的一个历史价值,虽然有了baba-nyonya heritage centre,不过规模很小,只有好像两件店屋的大小,察看照片也好像是baba-nyonya house而以. 只有在新加坡有一间Peranakan Musum。所以想借由这个问题,与原本的heritage centre作一个circulation+program linkage,再 与jonkerwalk 连接,完成一个有故事性的cultural walk。
大师,你觉得呢?若不说architecture,说function,你会做怎么样的buildingtypology呢?我也很想跟你拿你们的notes ,哈哈
[ 本帖最后由 pompei1009 于 18-12-2008 12:53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19-12-2008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pompei1009 的帖子
我没真正游览过马六甲,也不能冒冒然建议你那边需要什么 programme, 因为我对马六甲的了解只是非常表面而已。 不过如果你想听我的意见,我觉得你的 programme 未免太多了点,它们之间的relationship不怎么强,所以设计起来可能会非常 big scale, 而且 library+education+workshop 的 circulation 与 retail+heritage centre 的 circulation 又不一样,很难把这两方面给连接起来,especially when you're talking about cultural 'walk'。我觉得图书馆和 workshop 在这个 historical context 里头是蛮 academic 的,因为那一代都是属于比较历史性的,所以游客比较多,反之学生去那儿也是做实地考察,当地人也已经对马六甲了解的不少了,所以 library+education 的 programme 在这个古镇的 context 不是那么适合,不过这也只是纯粹个人看法.不过你可能要分清楚你要的是 flowing circulation or a static circulation.
我的想法之前已经大略讲过了,在没有真正实地考察之前和在考虑你的 site 之下,我的想法是想用 architecture 来呈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 baba nyonya 的文化.可能通过 restoration 来恢复某部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有当代的 cultural practices etc,然后把它归纳在新的 intervention 里头,而且另外一部分还可以较为大胆地介入一些当前 baba nyonya 的风俗习惯,现代生活元素,例如他们如今的住处有了什么改变,受了什么影响,还保留了什么当代的 elements,来呈现给不了解当地的游客们一个活生生的历史 evolving in front of them, 告诉他们 baba nyonya 的文化并不是一个已经结束了的历史,而是还在与时代并进,只是经过了一层又一层的localization 和 modernization.所以游客可以看到当代的和现代的 baba nyonya culture and architecture,不限于历史那一面。
有一个想法,就是在这个 walking museum/ cultural walk 里头,在经过一些古老的街道 street scene 或 baba nyonya house or courtyard 的时候,可以透过 glass/acrylic/ transparent wall engraved with images of the past (for example on the street: images of 三轮车,当代 baba nyonya 打扮的人,市集,档口,井口取水,domestic/household 的活动等等 juxtaposed upon the current scene, use the method of juxtaposition of layers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ba nyonya's past and present.那么游客就可以看到那差异和变化,既能了解以前的 baba nyonya culture and history, 又能看到马六甲的发展和变化,一举两得?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想,至于 building typology, 我觉得一些能让他们留在 baba nyonya house 里头较为长久的 programme 不错,越能让他们感受到 baba nyonya architecture/ spatial quality 就越成功,所以矛盾来说,图书馆的 idea 又不错哦,不过如果你想把原有的 heritage centre 给 linked 起来的话,就要慎重考虑了,因为 heritage centre 应该已经有了类似图书馆的 function 了吧?不如类似 eating place or (guest house or resting place?)之类的吧?我不知道.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有 smooth flowing circulation 的 typology, 类似时光隧道的吧?通过当代的 river transportation 进入,然后走着走着,渐渐地朝向现代......还是你自己决定吧,我不知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12-2008 03: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chuhwai 的帖子
其实,我们要设计的也蛮大以下, 大约3000平方米的大小, site 在6000-10000平方米左右。
至于那个原有的heritagemuseum ,其实只是意见保留着babanyonya 的东西,包括那间屋子,所以我不见得有library。至于我为何要考虑library, education program,与workshop,是因为,我在澳洲参观过他们的aboriginal cultural and heritage centre, aboriginal 就与baba nyonya有类似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越来越被埋没了,纯种的民族也越来越消失了。他们的cultural and heritage centre里,通常会有意见规模不大的library,里面装满了关于他们文化历史的书籍,还有每段日子举办一些 handmaking art craft workshop event 或一些讲座会 (少不了auditorium/theatre),也通常有cafe/restaurant买该民族的食物. 不但只是设计给游客, 也为了让当地人/大马人更加料皆自己国家的文化与历史,通过参与的活动,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一个Communityprograme 来的。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因为他们会影响Circulation。所以还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作决定了。
不过, 我不会说我要的是flowing还是static. 因为一个顺畅的circulation,要有一定的停停顿顿,才会有所谓的node and event, 才会有interaction.所以可能maincirculation 比较freeflowing,而在建筑中间较为static,犹如traditional straitchinese/ babanyonya shop houses 的central atrium space.
至于你所propose的'时代,历史与建筑“的idea,我很赞同。这个可以有freeflowing circulation 来代表timeline. "method of juxtaposition of layers" 就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了,可以用来代表我的main project key issue而发展下去。
的确我想要以melaka river为其中一个入口,让整个centre有一个backtothepast, a time line walk的感觉,所以这就很需要一种很dynamic的circulation与善变的programm了。
哈哈,还是很谢谢你,不用等别的高手,就有你这个人才那么肯花时间陪我讨论这些。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列入我的project brief里的key issues, 以为后来的设计方向铺路~ |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8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ompei1009 于 13-12-2008 10:26 PM 发表 
哈哈,说真的,我很看得起你哦~感觉你对architecture的认知与热诚~haha,lyeyeepei是你们的lecturer 吗?说真的,我也很想要来参考~可以吗?非常谢谢了~!我的hotmail时[email protected]~你们真的是帮了我一个大 ...
我可以加你们吗?但最近比较忙,应该没什么时间分享资料,别见怪。 |
|
|
|
|
|
|
|
发表于 20-12-2008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tila02 于 20/12/2008 04:10 PM 发表 
我可以加你们吗?但最近比较忙,应该没什么时间分享资料,别见怪。
你当然可以加入啦。。。谁敢说不?我干了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2008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