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3-2-2009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2-2009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2-2009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愿长老能因为毕生为佛法而献出的功德,得到无上的平静与自在。
顶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嚴法師 心靈環保的永遠導師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因著如此一個單純信念,聖嚴法師(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十七年前創辦法鼓山。頂著日本佛學博士頭銜,宣揚人間佛教,成為國際知名的心靈導師。篳路藍縷一路走來,法鼓山去年十月終於落成開山,開啟了人們心中的寶山。
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曾被天下雜誌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的聖嚴,回顧其一生,充滿了顛沛流離、考驗與轉折,見證「枯木開花」的奇蹟。
出身中國江蘇農家的聖嚴,自幼體弱多病,六歲才會走路、說話。由於家境貧困,小學讀到一半就中輟,十四歲的他,自願隨鄰居到狼山出家,法號「常進」。國共戰爭時,他隱身軍旅來台,從軍中退役後,再度剃度出家,拜於東初老人座下,法號「聖嚴」。
雖然小學只讀到四年級,但聖嚴喜歡涉獵各種書籍,也常投稿刊物,以文字弘法見長。在三十九歲那年,不顧國內佛教人士的反對,決定隻身赴日留學,以其數種著作的同等學力資格,獲准進入立正大學碩士班,並繼續攻讀博士班,成為我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的學問僧。
留學回台之後,聖嚴繼承東初老人的農禪寺,並將其發揚光大,與慈濟、佛光山、中台山各據一方。人人琅琅上口的「心靈環保」,就是源自於法鼓山。
聖嚴法師常說:「佛法就是心法,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心靈環保。」簡單來說,就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污染,「心安才有平安」。
也因為心靈環保就像亂世中的一盞明燈,從政商名流到升斗小民,一有煩惱就想到聖嚴。連最近為政局混亂心煩的總統陳水扁,也在六月拜訪聖嚴,聖嚴開示:「以慈悲心修行,以智慧化解煩惱。」希望總統能夠成就大眾的幸福。
原本就體弱多病,加上高齡七十七,聖嚴去年九月因腎疾與貧血住進台大醫院,讓信眾擔心。據了解,今年初聖嚴又二度住院,現在固定要到台大醫院洗腎,使得半年在台灣、半年飛往美國弘法的固定行程被打亂。
雖然無法赴美弘法,即使身體再不好,聖嚴都不忘弘法利生。最近在捷運站、電視廣告都可以看見聖嚴的身影,他挺著病體,站在大樓頂拍攝廣告防治自殺,告訴民眾:「呼吸就是財富,活著就有希望」。面對逆境,「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去年的傳法大典,聖嚴把法脈傳給十二名弟子,剛剛又完成第二任方丈交接。其實聖嚴早把生死看得很開,他在二年前就預立遺言,還寫下「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做了人生最好的註解。
短短十大點遺言,強調他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歸屬道場,依佛制及僧團規章處理。而身後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舍利子)。務必簡約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寂滅為樂」輓額以作鼓勵,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聖嚴以行動實踐理想,超過一甲子的行腳,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趟實踐佛法的旅程。 |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阿弥陀佛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嚴法師對生死的談話
(2008/2/23 聖嚴師父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
未來如果有人提起「聖嚴師父」,希望他們如何記得您們?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我?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事實上,我們對於歷史人物,所能夠留下的記憶非常有限,況且我能不能成為一個歷史人物,都還是個問題。
雖然有人抬舉我,說我是歷史性人物,未來一定能在歷史上留名。但是,即使在歷史上留下記錄,也不一定能為後人所記憶,而且將來的人怎麼看我、怎麼記得我,可能有多種分歧的觀點,即使是現在,大眾對我的看法,一百個人也可能有一百種看法。
再說,未來也要蓋棺才能論定,現在講這些都是多餘。人死之後,還去在乎後人是不是記得自己,根本毫無意義,也不重要。
問:要如何真實的活在當下?
師:在時間上,是有過去,也有未來,但是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這不是很空虛嗎?但是如果只講現在,而否定過去或未來,這也是錯的。
以個人來講,從父母生我們的那一刻開始到今天,就是我們的「過去」;對宇宙而言,它的開始,科學家提出是因為宇宙大爆炸而形成的,但是大爆炸以前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只能依據科學家的論點來理解,然而這些都有過去的。
過去的事,現在已經捉摸不到。以我親身的經歷來講,譬如我的出生地,現在是在長江底,淹沒在水中,看不到了。我七十來歲時,曾回大陸去看我童年成長的地方,那裡的建築、河道、樹木、地形、地貌都變了,人也不認識了,如果有照片的話,過去只能在照片裡看到,或是只能存在記憶中了。
而未來還沒有來,只能夠想像,但是想像並不等於現實。譬如我們到訪一個陌生的地方之前,可能已經開始在腦海裡想像那個地方的人、物和建築,等實際到達以後,才發現想像與現實是有差距的。
因此,過去、未來都是虛幻的,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最重要。當下是什麼?譬如我現在是個和尚,做一日和尚就要撞一日鐘,我的責任是什麼?職務是什麼?工作是什麼?所處的環境如何?位於哪一個時間點上?都不能跟這些脫節。我要把握我現在的生命、現在的環境,負責任、盡義務,也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把握當下。這樣的話,我是非常積極的,不會空虛,不會落空,也不會失望。
人所以感到失望,是因為夢想未來,結果未來跟夢境不一樣,所以失望。活在當下,就是做未來的夢。活在現在是最快樂的,如果放棄現在,老是回憶過去或幻想未來,那現在就會落空,這是非常悲哀的一樁事。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20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疾病與信仰
問:就佛家的因果觀念來說,請教您會如何看待這次的病情?您又是如何轉念來接受這樣的結果?您有沒有沮喪過呢?
師:從單純的因果觀來看生病,是非常消極的,好像是我過去做了什麼壞事,現在要受生病的果報。雖然這種解釋法不能說錯,但也不盡然正確。
譬如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上度眾生,但是他的一生之中,經歷很多的苦難;又如玄奘大師到印度留學取經,一路歷經八十餘難,難道這是因果業報嗎?是因為他過去做了壞事,所以這一世要遭受苦難的果報?
另外,我們也看到歷史上許多高僧,都是從艱苦之中走出來的。有位古德曾說:「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這就是說,對佛教的修行人而言,不論是發願成佛或者成為一名高僧,都必須經過苦難的試煉,許多例子皆是如此。
剛過世不久(2005年)的印順法師,他十多歲起即患了結核病,他的一生都是在吃藥打針中度過,跟醫藥結了不解之緣。但是也因為經常害病,體力孱弱,因此專志投入於佛經和學問的研究,最後在佛學上有相當高的成就。
我的一生雖然比不上他們,卻因為生長在戰爭不斷的時代和環境中,所以我的一生也都是苦難。我一出生就不健康,到了五、六歲還不會講話,在八、九歲之後才開始讀書。我雖然沒有讀過中學和大學,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完全靠著自己的努力,最後到日本取得了博士學位。在這段期間,我的健康情況仍舊不佳。
不論是到日本或是到美國,我都是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赤手空拳的努力。當時佛教界並沒有栽培人才的概念,因為本身沒有人,也沒有力量。而我見到佛教如此衰微,只有鞭策自己更努力,同時我也發願,我自己未能讀大學,但是將來我要辦大學,使得所有的出家人都有學位。
以這個過程而言,是因為過去我做了壞事,所以要懲罰我嗎?不是的。反而我很感恩這一生有此際遇、有此一生,感恩佛菩薩為我安排了這樣一個生命的歷程,讓我有機會奉獻。
我三十多歲時已經寫了很多書,這幾十年來,即使再忙、再累,每年還是會寫幾本書,所以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一百多本。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果嗎?其實是佛菩薩給我的使命,也是我自己從小發的願心。
我從小就有一個願心,我想「佛法這麼好,是誤解的人卻這麼多!知道的人這麼少。」因此我要竭盡所能把我所知道的佛法的好處、佛法的智慧傳播、分享給全世界的人。可是我的所知、所能非常有限,所以必須充實自己、加強自己,讓自己具有傳播佛法、分享佛法的能力。就像剛才樞機主教所講的,點亮一支小蠟燭,能夠照亮空間,讓自己走路無礙,也讓在空間裡的其他人沾光,得到明亮。
因此,我的願心就是,把佛法的好處、把佛法的智慧和智慧,分享給全世界的人。這幾年來我提倡用「心靈環保」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希望世上所有苦難的人,都能分享到佛法慈悲和智慧的力量;有的人則是將佛法慈悲和智慧的光普照出去。有的人則是被照耀。我不是希望要把全世界的人都變成佛教徒,這也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要關懷這個世界,把佛法的好處分享出去,幫助世人減少煩惱,即使是減少一點點也很好。
因此,我這一生走來,雖然多病、雖然艱苦,總是充滿感恩。大家知道我的腎功能出了問題,現在必須定期洗腎;我也曾在死亡邊緣徘徊,在鬼門關前走了幾回,而現在我還能在這裡,是因為我的心願未了。
我最後一個心願,就是要把法鼓大學建起來。當我的病況一度危急的時候,我向佛菩薩禱告:「如果我的責任已了,沒有需要我做的事,那就讓我隨時走吧,如果佛菩薩還希望我完成任務,那就讓我活下來吧。」結果我活下來了,而我的願望,就是要把法鼓大學建起來。以我目前來講,死亡或活著並無所謂,但是,活著是佛菩薩給我的責任、給我的使命、給我的任務,我還是要全力以赴地活,活得有精神、有活力。
剛才樞機主教說,死亡以後,就跟天主的大愛在一起,與神接通;而我死亡以後,則是跟三世一切諸佛同一個生命、同一個身體、同一個國土、同一個世界,那我還有什麼好求的?現在的我很渺小,時間很有限,能夠幫助的人也不多;而我死了之後,則不僅是在台灣,不僅是在這個地球、宇宙,而是在無限的時空之中。如此一來,什麼地方需要我,我就去!什麼時間需要我出使命,我就去!在無限的時空之中,有無限的眾生需要幫助與度化,只要哪個地方的緣成熟了,我就去!這就是我的因果觀。
因果小的,會在小的時空範圍裡運轉,因果大的,則沒有時空的觀念,沒有時空的關係。並不一定是說,我在這個地球上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希望再到地球上來享福報,這不是真正佛法的觀念,因為這樣的時空範圍太小。在無限的時空之中,只有無限大的願心,以及慈悲和智慧的功能,要廣度一切眾生。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22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自由
問:最後請教兩位大師,您們覺得您的人生到目前為止,有沒有什麼遺憾?或是覺得還沒有做,需要更努力去完成的事?另外,全世界的知名人士,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內,都是生榮死哀,兩位畢生都主持過許多次喪禮,見證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請問兩位要如何安排自己的「最後一程」?希望所有關心您們,愛您們的人如何參與?
師:有人問過我,這一生之中,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如果馬上死了,還有什麼事要交代?對我來講,我曾經犯過無數的錯,但這不是遺憾,因為無知,所以犯了錯。而我不會再去犯曾經犯過的錯,也就沒有遺憾了。
至於有沒有想要做而還沒完成的事?的確是有無數的事想做,卻還沒做。這些年來,我們每年都會推出一項社會運動,例如,我們率先對於民間大拜拜、大燒香、大燒紙錢或大放鞭炮等習俗提出改革,過去台灣民間常見從一村吃過一村,從這個鎮吃到那個鎮的大拜拜習俗等情況,現在都已經漸漸減少了。
另外,幾年前還推動一項「心五四」運動,就是從「心」開始的新生活運動主張。像現在社會上普遍知道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或是「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等等,我們這個團體裡有幾十萬人經常在用,成為日常必需的一種生活方法。
去年,我們推出「心六倫」運動。因為中國古代的「五倫」,在今日社會已經不適用,有些觀念顯得八股、守舊,新世代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大概不容易接受,所以我們透過電視、報紙、雜誌等媒體,來推廣「心六倫」運動。
今年,我們則倡導「好願在人間」運動,呼籲大家一起來許好願、做好事、轉好運。然而,這些社會運動並不是僅僅推動一段時期就夠了,而是要持續、普 遍地推廣下去。
這個世間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在我的心中,我的願是無窮的,只要對社會是好的,是社會需要的,我都願意去做,一項一項的做。若是我個人無法做的,我呼籲大家一起來做;在我這一生做不完的,希望再來人間繼續推動,繼續廣邀大眾一起參與。所以,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但是我的心願永遠是無窮的!
至於死後,我希望與佛菩薩在一起,之後,若是佛菩薩需要我到哪裡,我就去哪裡,或許這也是隨著我的心願而去。而我往生以後,別人對我做任何評論,這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
剛才樞機主教說,死後不希望有人送花,不希望有人歌功頌德,也不希望舖張、追悼。而在過去,羅光主教往生,我去憑弔時,看到他的棺木停在一個大廳裡,其餘什麼也沒有,這是個非常好的示範。
但是在佛教界,過去有些例子顯得比較舖張,靈堂布置得富麗堂皇,並且舉辦追思、傳供。傳供就是集合很多長老法師來供養十道齋菜,然後一道一道地傳,可說是身後哀榮了。但是我死後,這些都不要。
我早已預立遺囑,而且經過律師和法院的公證;我個人沒有財產,我的著作歸屬於教團;我的遺體用薄薄的木板封釘就可以了,火化以後,既不設牌位、不立碑、不建墳,也不需要蓋一個骨灰塔來佔位置。
法鼓山上有一處「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是一座植葬公園,這是由法鼓山捐地給台北縣政府,再由台北縣政府交由法鼓山管理維護。所謂植葬,就是把骨灰分成好幾分,分別放入散在公園各處、已經鑿好的幾個地穴之中,這樣就不會讓後人執著地認為某塊地方是自己眷屬或親人的。
不論任何宗教或民族,只要願意把骨灰植葬在這個公園裡,我們都接受,而且植葬的過程中,也不會有宗教儀式。到公園來的人,不准獻花、燒紙、燒香,或是點蠟燭,就只是憑弔。其實人死了以後,就在這個世界消失了,或許暫時會有人記得,但是過了十年、二十年以後,人們就忘掉了。
過去厚葬的做法並不文明,也不經濟,非常浪費,即使你有個很大的墳墓,再過五十年、一百年以後,還是會被忘記,例如中國的秦始皇等君主,他們的墳墓現在只是變成觀光景點,而不是真正去紀念他。
現在,法鼓山上的環保生命園區才開放沒多久,已經有幾十個往生者植葬了,十年以後,可能會有數千人以上。如果有人來憑弔,那就數千人一起憑弔了。未來,我的骨灰也會植葬在這個公園中,這裡就是我的歸宿處,所以我死了以後, 骨灰也可以做為肥料,因為公園四周種了綠竹,將來還可以生產綠竹筍,而骨灰也就變成肥料了。
因此,我的想法跟樞機主教非常類似,希望我們的做法能形成一種風氣,也希望日後能夠有名人或高僧大德也一起這麼做,讓我們的社會真正走向一個文明的時代。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24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脈法源
聖嚴法師同時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一九三○年出生於江蘇南通,十四歲在狼山廣教寺出家後,歷經了經懺、佛學院、軍旅等生涯,一九四九年到了台灣,在軍中服役期間,因緣際會,巧遇靈源老和尚,得到禪法的入手處。之後,於三十歲時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其後,無論是六年閉關苦修、日本留學、美國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等,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閉關與留學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瞭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不久,便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
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勉力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一九七五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台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一九七八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又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更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建設法鼓山
一九八九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開始興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涵括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終生學習等各種軟、硬體施設,以作為實現法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歷經十六年穩紮穩打的籌備與建設,二○○五年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大悲心落成開山大典」,約有上萬名國內外各界人士一齊共襄盛舉。
而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的方向,是為一現代觀音道場,展現的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大悲願力,並以佛法經典為活水源頭,從傳統文化中萃取養分,滋潤當代人心,為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建言而努力。
宗教師的本懷
聖嚴法師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以其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二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因此以落成開山為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禪法鼓宗」,象徵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又針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全力研發並推廣適應各宗教、各階層的生活化禪法,建立起超越種族隔閡,跨越世代距離的心靈溝通平台,只為消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祈能為世界播下和平的種子,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其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直至二○○六年止,已招收二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以此豐富踏實的辦學經驗,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目前更發起響應「大願興學」,積極籌建「法鼓大學」。此外,法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為佛教現代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一九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聖嚴法師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宗教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發展與未來
聖嚴法師為了更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菁英人士進行對話,乃至與不同的宗教進行合作,其寬闊的胸襟與國際化的視野,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近年來,法師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28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徒之間——果元法師(東初禪寺前任住持)
小故事摘要
‧1998年,因為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原本的場地日漸不敷使用,於是喬遷至斜對面一棟三層樓建物內,稍微紓緩空間侷促的困難。在搬遷的過程中,我從師父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由於新址原是經營五金百貨的商店,店內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師父、我和許多義工挽起袖子,清出一批又一批的垃圾,許多敲敲打打的工作,師父都事必躬親。這些事,原本我是從來不會、也不喜歡做,但看著師父親自一件件完成、專注於每個過程,讓我很感動!也體會到了師父所說「修行在生活中」的意義。
‧回憶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和師父相處的點滴,我發現師父常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弟子禪法,有時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就能體現禪法。有一次早晨,我在大殿打掃,當時雖已出家多年,但第一次感覺到身心清明。剎那間,師父從二樓走下來,淡淡地說:「修行就是這個樣子!」讓我頓時有所體會。
‧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時,有一次午間,我和師父倆人站在東初禪寺門口,看著街道上的往來人車,師父突然開口:「你應該早一點來的!」好像說我該發更廣大的願,才不至於晚來了。
‧在美國紐約東初禪寺時,有一次與師父的互動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時我看師父奔波台美兩地,四處弘法、募款、寫作,幾乎沒時間休息,於是問:「師父,您為什麼要這麼忙?」結果師父看看我,大喝一句:「不為什麼!」當時覺得很震撼,所以往後當我愈是繁忙,都會想起這句話。
| ....................................................................................................................... | 創立30年的東初禪寺,凝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弟子,追隨聖嚴師父學佛修行,一起在西方社會弘傳漢傳禪法。本期系列報導,我們專訪東初禪寺前任住持──果元法師,與大家分享在東初成長的點點滴滴,從親近師父的言行身教中,堅定自己的修行之路。 1982年到東初禪寺參加禪七,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佛教修行,之前對於佛教的認識可說是「零」,因為哥哥學佛打七的關係,我也跟著他到東初禪寺,造就了我與聖嚴師父和東初禪寺的因緣。
當時習慣稱為「禪中心」的東初禪寺,是在紐約皇后區內的一棟兩層樓老建築,一樓原本是汽車修理行,清空後就作為大殿;二樓有一間可供十人打坐的小房間,還有師父的寮房;地下室則是打七時的居士寮房和齋堂。整體的空間不是很大,也沒有像樣的家具,但那種乾淨、樸素和開闊的感覺,卻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26年前的第一次禪七,二十幾個人在大殿內經行時,師父逐一逼問話頭,我原本沒什麼特別感受,但是過程中,有一位女眾突然情緒失控,對著師父吼叫:「Iwant to killyou!」當下,我心頭一震,淚如雨下,心中不斷浮現一句話:「為什麼要殺師父?」當時,我不知道自己是起了「疑情」,過了好幾年,才明白箇中道理。因為這件事,我感受到禪修的奧妙,也開啟了對修行的熱衷。
之後,我固定每年到東初禪寺打一次禪七,當時我在加拿大多倫多工作,過著一般上班族的日子。雖然家中常收到東初寄來的《禪雜誌》,但礙於距離,週末我只能選擇到鄰近的道場參加修行活動。當時,我不知道自己已起了「出離心」,直到一九八五年,有一次師父問我:「要不要出家?」其實我並不瞭解出家的意義,但因為師父一句話,我辭掉工作、收拾簡單的行李就到紐約,成為東初禪寺住眾。
到紐約前,東初禪寺的法務由一些發心居士們臨時打理,但師父奔波台灣、美國兩地,當師父不在時,東初禪寺就形同空城,信眾來了也沒人接引。我想,師父希望我來的用意,也是希望這個地方能被好好經營吧!
1986年,我隨師父回到台灣農禪寺落髮,隔年受三壇大戒,之後就回到東初禪寺成為常住法師,一住就是二十年。或許因為有人常住了,寺內大小事務自然地上了軌道,義工、信眾也愈來愈多。不過當時的東初禪寺很小,大殿才幾坪大,有時週日的法會,共修人數常高達七、八十人;到了農曆新年、浴佛節時,更高達三、五百人,信眾常從大殿內站到了街道上。因為場地日漸不敷使用,一九八九年便喬遷至斜對面一棟三層樓建物內,稍微紓緩空間侷促的困難。
在搬遷的過程中,我從師父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西。由於新址原是經營五金百貨的商店,店內堆了滿坑滿谷的雜物,師父、我和許多義工挽起袖子,清出一批又一批的垃圾,許多敲敲打打的工作,師父都事必躬親。這些事,原本我是從來不會、也不喜歡做,但看著師父親自一件件完成、專注於每個過程,讓我很感動!也體會到了師父所說「修行在生活中」的意義。
回憶在東初禪寺和師父相處的點滴,我發現師父常在日常生活中指導弟子禪法,有時只是一句簡單的話,就能體現禪法。有一次早晨,我在大殿打掃,當時雖已出家多年,但第一次感覺到身心清明。剎那間,師父從二樓走下來,淡淡地說:「修行就是這個樣子!」讓我頓時有所體會。
又有一次午間,我和師父倆人站在東初禪寺門口,看著街道上的往來人車,師父突然開口:「你應該早一點來的!」好像說我該發更廣大的願,才不至於晚來了。第三次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時我看師父奔波台美兩地,四處弘法、募款、寫作,幾乎沒時間休息,於是問:「師父,您為什麼要這麼忙?」結果師父看看我,大喝一句:「不為什麼!」當時覺得很震撼,往後愈是繁忙,我都會想起這句話。
近年因為執事調動的關係,我回到了總本山,接任禪堂堂主。今年是東初成立的第三十年,回想近十年間,東初的法師已有好幾位,信眾更是愈來愈多,加上美國護法會的辦公室也在裡面,參加禪七的人數亦受到限制,空間不敷使用的狀況愈來愈明顯。這幾年東初禪寺推動「法鼓希望工程」遷建計畫,希望能覓得更寬闊的場地。
我想,比起二十年前,東初禪寺現在的功能更重要了,它不僅是法鼓山在紐約的一處道場,更是北美各分會、象岡道場的聯絡據點,師父期許東初禪寺未來能與國際接軌,希望以NGO(非政府組織)的名義參加聯合國,參與國際各項事務,相信這將對漢傳佛教在西方的發展,產生很大幫助。(採訪整理/林鍾妏.圖/本刊資料)
|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30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2-2009 1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嚴法師得獎一覽表
編號 | 西元時間 | 項名稱 | 主辦單位 | 作品/事蹟獎 | 1 | 1990年11月 | 79年「好人好事代表─八德獎」 | 中華民國各界表揚
好人好事代表大會 |
| 2 | 1992年10月 | 「台北市榮譽市民獎」 | 台北市政府 |
| 3 | 1993年11月 | 82年度
「中山文藝傳記獎」/
「中山文藝創作獎」 | 中華民國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 | 4 | 1993年11月 | 第三屆
「中華民國社會運動和風獎
─傑出社會運動領袖獎」 | 中華民國社會運動協會 |
| 5 | 1993年4月 | 第六屆「吳尊賢愛心獎」 |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 |
| 6 | 1994年11月 | 「金鼎獎─文學創作類」 | 行政院新聞局 |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 一書 | 7 | 1995年 | 「社會建設獎」 | 行政院新聞局 |
| 8 | 1995年12月 | 84年度
「推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 |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
| 9 | 1996年1月 | 第一屆
「中國傑人獎──宗教教育獎」 | 國際傑人會
中華民國總會 |
| 10 | 1999年1月 | 第一屆「國家公益獎」 | 中華民國公益團體
服務協會 |
| 11 | 2000年 | 「社會建設獎」 | 行政院新聞局 |
| 12 | 2000年10月 | 第20屆「行政院文化獎章」 | 行政院 |
| 13 | 2001年 | 「終身文化貢獻獎」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 14 | 2002年11月11日 | 第37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 中華民國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 | 《天台心鑰─
教觀綱宗貫註》一書 | 15 | 2003年7月28日 | 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
| 16 | 2004年1月17日 | 「斐德烈二世和平獎」
(Federico II for Peace) | 義大利 | 經中華民國駐羅馬梵蒂崗
大使戴瑞明推薦 | 17 | 2004年1月25日 | 「專業獎章」 | 內政部 |
| 18 | 2004年11月27日 | 「高額贊助捐款人」獎 | 佛教蓮花基金會 |
| 19 | 2008年5月4日 | 「97年文藝節慶祝大會文藝獎章
頒獎典禮」之「文化貢獻獎」 | 中國文藝協會 |
| 20 | 2008年5月31日 | 「李國鼎傑出
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 財團法人
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 |
|
[ 本帖最后由 yet123 于 4-2-2009 10:31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师 让我初学佛得已阅读学佛群疑,正信佛教等书
愿法师乘愿再来 普度众生
顶礼法师 |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1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4-2-2009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