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7-4-2009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灭圣谛
灭圣谛是苦的熄灭,也是涅磐。涅磐的境界,佛经鲜少提起,圣者死后的世界更是列为无记。但是涅磐是苦的熄灭,这是非常明确的定义。苦源自于爱取,苦的熄灭意味着爱取的熄灭,或者贪嗔痴永尽。
涅磐就是没有爱,没有取,没有缘所生法。证入涅磐的圣者是不会再经历苦谛和集谛。
所以经中常把涅磐形容为
无取法(没有执取,贪嗔痴永尽)
无漏法
(漏在古印度也称为业,是指可以导致轮回的xx,以佛法来看,
就是烦恼。没有漏就是没有烦恼)
无为法
(不是指超越这个世界另有一个世界的法,苦集缘起法,简单
来讲,没有五取蕴苦)
涅磐其实就是离开五取蕴,而不是离开五蕴或者离开这个世间/世界/三界。只要永远离开爱取,就永远在涅磐境界。涅磐只能在这样的范围来看,超过这个范围,就过渡诠释了。部派佛教中把涅磐分为有余无余,愚意以为是过度诠释了涅磐的定义。是把单纯简单的涅磐观(没有五取蕴,属于生命苦恼范围,不待时节)引申为哲学意义,形而上的涅磐观(没有五蕴,属于哲学,形而上,期待来生)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upatissa 的帖子
正确。就是不执取就叫灭,没有执取也就不可能放下就叫灭。![](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涅磐是不是只离开五取蕴,而不是离开五蕴或者离开这个世间/世界/三界, 留给証入者去发现, 只有証入涅磐的人才懂, 其他人只是在猜测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三法印 的帖子
我~我自觉的,认同你的这句话~ 不过你确定有缘遇见证入者吗?
不妨得空去找禅师聊聊,那将会获益良多。![](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与"附佛"而信老母娘, 上帝的, 以毒誓吓人的"附佛外道"谈法...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三法印 的帖子
我。。。我没有要你谈。。。
佛法不是拿来实践的吗?![](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发表于 17-4-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三法印 的帖子
我。。。我没有要你谈。。。
佛法不是拿来实践的吗?![](static/image/smiley/default/tea.gif)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9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总是喜欢诠释他们所无法知道的现象,由于不清楚,当然诠释也就各个不同。从吠陀以来,印度人就认为"欲望"是生成宇宙万物的动力。在梨俱吠陀卷十中的哲无有很清楚的指出:
宇宙开始时只是一片虚无的混沌,只有太一/太初/彼一(Ekam),它是因为熱力(tapas)而產生。此太一展開而出欲愛(kama),此乃心識(manas)之胚胎、原始之種子。在这里,熱力/欲愛是万有根源。学者认为这是从性爱/胎兒受孕的過程而推论为宇宙万物的生成。
由欲爱而发展出宇宙万有,后来就成为印度各学派的共识。后来大量吸收非婆罗门文化(如轮回之说)的奥义书,也明确的指出:
《布利哈德奥义书》中说:
"依净行而净,依黑业而黑。故曰人依欲而成,因欲而有意向,因意向而有业,因业而有果。"
言下之意,只要没有欲,就没有意向,没有意向,也就没有业果,以及因为业而开展的轮回。没有欲愛,就是轮回的止息。
我们来检验部派佛教的无余涅磐观:
五取蕴是我们存在/轮回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五取蕴,就没有在未来存在/生起/轮回的原因。没有了五取蕴,这一生的色身灭了,就不再轮回,达到彻底的解脱-无余涅磐。
再看看部派佛教的三世12缘起观:
無明(avidya)、行(samskara)、(过去世)
識(vijnana)、名色(nama-rupa)、六處(sad-ayatana)、觸(sparsa)、受(vedana)、愛(trsna)、取(upadana)、有(bhava)(现在世)
生(jati)、老死(jara-marana)。(未来世)
这样的解释不就和吠陀/奥义书的解释没有两样?如果我们依据传佛教的解释,佛教的苦,集,灭圣谛基本上和其他外道没有区别,佛陀只是加以吸收。勉强称得上有区别的只有道圣谛。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9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涅磐放到哲学立场(而不是生命当下的苦恼)去论述,我们很难分辨出谁佛法和印度各哲学的殊胜。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9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upatissa 的帖子
佛陀因看见五蕴是苦, 而出家修行, 先和外道学, 外道也是因知道五蕴是苦而去修行,为了就是解脱, 但他们找不出真正的因和如何去灭因, 所以也无法解脱.
五蕴是果, 而五取蕴是因, 而五取蕴本身的因是"贪爱"(TANHA)和无明, 而不是 "KAMA".
TANHA 存在六道轮回, 连最高的无色天都在它的的掌握中, KAMA只存在欲界天. 所以吠陀只知道人出生的原因而不知道梵天存在的原因. 吠陀只知天人是无上的和人可以上天去, 而不知道天人是不究竟的.
而佛陀觉悟了最高的解脱道和智慧, 成为"人天"师. 连梵天都归依佛陀入解脱道.
你说是以吠陀而成梵天的高, 还是过梵天法的解脱道高?
以吠陀解说人道的高还是以佛法解说六道的高呢?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9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吠陀时代以(性)欲为欲望,但不表示说奥义书中也是以欲为欲望。断贪爱痴已经是当时各宗派的共同目标。而佛陀之所以能够突围而出,我觉得关键就在于所谓苦恼,根源于五取蕴,而不是五蕴。后者可以说是一切宗教/哲学所努力的方向,唯佛陀独取五取蕴。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9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涅磐放到哲学立场(而不是生命当下的苦恼)去论述,我们很难分辨出谁佛法和印度各哲学的殊胜。
如果我们把涅磐放到纯粹是生命苦恼的问题,五取蕴苦就突显了佛陀伟大的智慧,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佛陀异于他人之处。也唯有这样,佛法才能够真正的超越一切宗教哲学文化。也唯有这样,大乘的久远性成佛,部派佛教的无余涅磐,大小乘之争,得以化解,一切都只是方便之说。超越生死,并不是离开生死/轮回,而是超越对生老病死等的忧悲苦恼。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看到佛陀在原始佛典中对于14无记的深意,佛法只是解决生命当下的苦恼,而不是处理回答哲学问题。
花开花落,不足于构成悲伤,(即使它是缘生无常法),唯有爱取于它,忧悲苦恼才会升起。五蕴,世间,轮回(如果有)也不是造成人们恐惧悲伤的主因,而是对五蕴,世间,轮回爱取,苦才会升起。苦的熄灭,只是爱取的熄灭;而不是期待五蕴,世间,轮回熄灭或者期待跳出五蕴,世间,轮回而到不生不灭世界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9 05: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奥义书也依梵为中心,其实佛陀时代外道有无断贪爱痴的学说就难知,很简单佛教由佛陀开始,嗜那教由大雄开始,为何奥义书,吠陀却不能代表那个特定的宗教?因为它们没有开创人,不能代替那一个宗教,印度教或兴度教也不依这经典做他们的修行根据。那这些书不过是一些哲学家论述而已。。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9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upatissa 的帖子
一个灭除五取蕴苦的圣者,无论死后的世界如何,已经不足以构成任何的忧悲苦恼。这样的圣者,只能在佛教的看到,我暂时还没有看到其他宗教/哲学有这种创见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9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有情的内心(法)世界是依无明而立, "诸行"以此为平台, 善恶都建立在这"无明"的平台, 无明一断, 善恶业无以为立, 所以不会后有. |
|
|
|
|
|
|
|
发表于 18-4-2009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三法印 的帖子
和断灭的不同点在哪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9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5# 三法印 的帖子
任何宗教/哲学只要在(形而上)哲学范围来谈解脱/涅盘,不是落于常见就是落于断见。最好的答案就是无记。我人只需要知道涅盘是苦的熄灭,贪嗔痴永尽就好,超越这个范围去谈,是没有意义和结论的。
而这种看起来简单容易的事情,几乎古今全世界一流的哲学/宗教家都没有办法理解。说穿了,是离不开对五蕴的执取,所以在否定了现象界种种"实在",总要捉住某些东西,认为它是实在的。由于现象界很明显不存在这种实在,不得不推到超越现象界的无为世界,彼岸。其实是否存在这种"实在",根本就不是苦恼的根源;苦恼是根源对于这种"实在"的爱染执取;止熄爱染执取,有没有这种"实在",你依然超越生死等忧悲苦恼。
所以原始佛典中的阿罗汉,生时超越忧悲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死后不再轮回,而是因为他们放下对五蕴的爱染执取,而超越一切生死等忧悲苦恼.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9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7# upatissa 的帖子
的确生时超越忧悲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死后不再轮回,而是因为他们放下对五蕴的爱染执取,而超越一切生死等忧悲苦恼.
生时超越忧悲苦, 同样死后也超越忧悲苦.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9-4-2009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 三法印 的帖子
的确生时超越忧悲苦恼并不是因为他们死后不再轮回,而是因为他们放下对五蕴的爱染执取,而超越一切生死等忧悲苦恼.
生时超越忧悲苦, 同样死后也超越忧悲苦.
无论死后面对怎样的状况, 都超越一切忧悲苦恼.
而不是预设一个前提,比如佛性/法身/报身常驻,有不生不死的自我/梵界,天堂,脱离轮回,五蕴/轮回的止熄等等。
能够在不预设任何的哲学前提而依然能够超越一切生死等引起的忧悲苦恼,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相反的,如果一定要以某种(形而上)的哲学立场来作为解脱/涅盘的必要条件,这还不能彻底解脱,因为依然离不开五取蕴。这几乎是全世界,古今有历史以来,一切非佛教徒的宗教家/哲学家无法跨越的门槛,而佛陀无疑的是跨越了,还把整个秘密通过佛法的四圣谛呈现出来。 |
|
|
|
|
|
|
|
发表于 19-4-2009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upatissa 的帖子
其实去烦这些也是多余的, 不如你自己去印証, 那才是真理...
LZ 加油!!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