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昙无谶
昙无谶(法丰),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昙元谶初学小乘教法,兼习五明,善于答辩。后来,昙无谶遇白头禅师,得树皮本《大般涅槃经》,读后深感惭愧,于是改学大乘佛教,二十岁时,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
昙无谶善咒术,人称“大神咒师”,身具异能。
后来,昙无谶携《大般涅槃经》、《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向东经鄯善到达敦煌(西凉)。
公元五世纪初,笃信异术的北凉皇帝祖渠蒙逊(匈奴人)迎请昙无谶入姑臧,给予其极厚的待遇。
昙无谶在姑臧学汉语三年后,则开始译经,先后译出《大般涅槃经》、《方等大集经》、《金光明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方便处戒品)、《优婆塞戒经》等。
传授菩萨戒,是昙无谶对中华佛教的突出贡献。中华佛教传授菩萨戒的历史,就志于昙无谶在姑臧授予道进等十余人菩萨戒。
后北魏太武帝闻昙无谶精于异术,遣使迎请。祖渠蒙逊怕昙无谶的异术为北魏所用,不利北凉,于是在昙无谶西归求法的路上,加害昙无谶。昙无谶入寂时世寿四十九岁。
(八)西域佛教
公元四、五世纪,西域各国盛行佛教。除小乘有部的中心罽宾外,著名的佛教国家还有于阗、子合、竭叉、鄯善、乌夷等。
据法显记载,于阗几乎全民信佛,居家门前,皆建小塔,小的也有三丈高。于阗国有僧众数万人,多习大乘,受国家供养。全国有大伽兰十四座,最著名的是瞿摩帝寺,有大乘僧人三千。于阗国民死后火化,起塔供养。
子合国也以大乘佛教为主,不立屠杀,风俗于于阗相似。
竭叉国也是著名佛教国家,有僧千余,尽是小乘学者。
鄯善国的小乘佛教也很兴盛,国王奉法,有僧四千多人,都属小乘行者。
乌夷国盛行小乘佛教,也有僧四千多,都是小乘行者。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一)无著菩萨
无著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的创始者,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白沙瓦西北)人,婆罗门种性,他的父亲是国师婆罗门。在当地的众生,很多信仰弥勒菩萨。
无著菩萨最初在小乘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情急之下,准备自杀。这时有宾头卢尊者前来,为无著菩萨讲说小乘空观。无著菩萨终于得入空观。
但无著菩萨并不满足,决心参见弥勒菩萨,于是以神通力往兜率天,依止弥勒菩萨听受大乘空观,归来后如说思惟,终入于大乘空观。
以后,无著菩萨又多次往兜率天学《瑜珈师地论》的大乘教义。并且将弥勒菩萨所说教法,汇集成经典,弘传于世间。
在无著菩萨的弘扬下,大乘唯识教义盛传四方,世称大乘唯识宗佛教。由于唯识宗重瑜珈广大之行,所以也称作瑜珈行派。
无著菩萨在世弘法时造有《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显教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等著作。
无著菩萨的著名弟子有师子觉等。
(二)世亲菩萨
世亲菩萨,又称天亲菩萨,大乘唯识宗佛教创始人之一,公元四、五世纪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人,婆罗门种性,是无著菩萨的弟弟。
世亲菩萨最初和无著菩萨一起在小乘有部出家。后无著菩萨专弘大乘,而世亲菩萨入小乘经量部,立志改革小乘教义。
后来世菩萨往罽宾学《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宣讲《大毗婆沙论》,并造《俱舍论》。 起先世亲菩萨毁谤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所说。后来,无著菩萨应机为世亲菩萨说《十地经》。世亲菩萨深有感悟,于是回小向大,专弘大乘唯识教义。
世亲菩萨著述很多,著名的有《俱舍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无量寿经论)等。
世亲菩萨的著名弟子有金刚仙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中观宗与唯识宗的确立
由于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的弘扬,大乘唯识体系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知见的不同,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所弘传的教法体系,正式从过去的大乘佛教体系中分支出来,称为大乘唯识宗佛教,又称大乘瑜珈行派佛教。
从此,大乘佛教正式分成大乘中观宗佛教与大乘唯识宗佛教两大体系。
(四)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
在佛教中,宗的概念是共同遵从同一教义的修行体系。自然各宗系间的差别,就在于彼此知见的不同。
唯识宗弘扬境空识有的教义,又称大乘有宗。中观宗弘扬心境俱空的教义,又称大乘空宗。
那么其主要差别,在于识的是否实有问题。
在佛教中,实有的概念是不因缘有、独立、不变。若不符合这三个条件,在佛教中就称为不实有。不实有不是没有的意思。
识是心法,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触法,意识知法。末那识是储存习气的“档案库”。而阿赖耶识则是含藏染净种子的轮回往生的主体。
唯识宗认为境不实有,前七识为第八识所变现,也本不实有,但第八阿赖耶识却是实有的。因为若无实有的第八识,则无法保存业种,以成因果之义。
中观宗认为心境都不实有。第八阿赖耶识也同样不实有。如果阿赖耶识实有,而且阿赖耶识含藏染净种子,罪福由其所现,那么人每一世投生,长相罪福都应一致,事实不然。所以,阿赖耶识也不实有。
境空识有和心境俱空,是中观宗与唯识宗的主要差别。(可参看《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6-5-2009 10:42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一)南北朝时期
公元四二零年,东晋将军刘裕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取代了东晋。从此之后,中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公元四世纪末,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四三九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东魏与西魏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隋国公杨坚灭北齐,建立隋朝。公元五八九年,隋朝灭南陈,统一了中国。
在历史上,将从公元四二零年到隋朝统一中国的这个时期,称为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华佛教处于全面发展时期。
(二)佛陀跋陀罗和求那跋陀罗
佛陀跋陀罗(觉贤),公元四、五世纪名僧,迦毗罗卫人,十七岁出家,修业精勤,博学群经,后入罽宾,依佛大先学小乘上座部教义及禅法。
公元五世纪初应中国僧人智严之请入长安,在鸠摩罗什座下参加译经,因其弘传小乘上座部教法,而与鸠摩罗什门下弟子发生激烈冲突。后来,佛陀跋陀罗因偶尔自炫神异而被摈出境。
佛陀跋陀罗离开北方后,与弟子慧观等四十余人投入庐山慧远处,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后来,佛陀跋陀罗到江陵,遇刘裕,随刘裕一道来到建康。
佛陀跋陀罗在建康遇到法显,与法显合译《摩诃僧祗律》。另外,佛陀跋陀罗又和法显合译了《大般涅槃经》,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轰动,使大乘法义兴盛于江南。后来,佛陀跋陀罗又独译出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陀跋陀罗对中华佛教作了突出贡献,后在七十一岁时入寂。
求那跋陀罗(功德贤),公元四、五世纪名僧,中印度人,婆罗门种性,自幼学习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读《杂阿毗昙心论》,有所感悟而崇信佛教,出家受具足戒。
求那跋陀罗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经。
公元四三五年,求那跋陀罗经师子国,由水路到达广州。刘宋政府派员接求那跋陀罗入建康。
求那跋陀罗在建康、荆州等地弘法,将大乘唯识宗佛教传入中国,并汉译多种佛典,其中主要的有《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楞伽经》、《小无量寿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罪福报应经》等。
求那跋陀罗七十一岁时示疾,七十一岁时见天华圣像而入寂。
由于法显、佛陀跋陀罗、求那跋陀罗等名僧的努力弘传,佛教在中国南方蓬勃发展。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毗昙宗佛教的形成
安世高汉译佛经时,曾译有小乘阿毗昙诸论。公元四世纪,罽宾僧人僧伽提婆等入前秦译《阿毗昙心论》等阿毗昙诸论,讲习阿毗昙之风渐起,道安也非常重视阿毗昙的讲习。
刘宋时期,有僧人慧通大弘阿毗昙。北方有慧崇宣讲阿毗昙,有“毗昙孔子”之称。于是,在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旧译经典,研习有部《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诸论的小乘学派,也就是后来的阿毗昙宗佛教。“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是毗昙宗的重要知见。
(四)成实宗佛教的形成
《成实论》是由鸠摩罗什大师译出的。该论译出后,僧睿曾讲述此论。什公的弟子僧导造《成实论义疏》、道亮造《成实论疏》。
后僧导涉迹南地,在寿春大张讲席,宣讲三论和《成实》,门人中有很多人善研《成实》,著名的有僧威、僧钟、僧音等。
北方有慧崇也善讲《成实》,门人多有善《成实》的。慧崇的弟子昙度精《成实》,在北魏大弘此义。
由于南北各师的弘传,形成了以《成实论》为根本依据的小乘学派,就是后来的小乘成实宗佛教。《成实论》的作者,经量部名僧诃梨跋摩被尊为成实宗的宗祖。成实宗是主张法空的小乘宗系,所以又被称作小乘空宗。
(五)毗昙宗与成实宗的差别
毗昙宗与成实宗同属小乘宗系,在知见上,彼此之间的差别主要有:
毗昙说三世实有,成实说过未无体。
毗昙说法体恒有,成实说法体中道,宣现在之法由因缘生,非有非空,不堕断常二边,离二边名中道。
毗昙说死有与生有之间有中阴,成实说无中阴。
毗昙说有退法与不退法两种阿罗汉,成实说圣道不退,阿罗汉已永拔爱根,所以不退。
毗昙说地、水、火、风四大实有,成实说四大为假名,离色等无四大。
毗昙说诸根实有,成实说诸根为假名,离四大无诸根。
毗昙说诸根自能照见诸境,成实说诸根无知。
毗昙说人空法有,成实说人法二空。
如此等等。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3:15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涅槃宗佛教的形成
自道生依佛意而提倡“阐提成佛”和“顿悟成佛”的法义,中华佛教界为之哗然。到昙无谶汉译出《大般涅槃经》后,中土佛徒无不感叹道生的卓识。纷纷从学《涅槃》,加之昙无谶以及曾协助昙无谶汉译《大般涅槃经》的道明、慧嵩等僧人对《涅槃》的大力弘扬,以至参研《涅槃》成为一时之盛。在在华佛教界,也逐渐形成了依《大般涅槃经》而修行弘法的独立体系,称为大乘涅槃宗佛教。涅槃宗佛教主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法义。昙无谶由于汉译《大般涅槃经》而被共尊为涅槃宗的宗祖。
(七)北魏太武帝禁佛
自道生依佛意而提倡“阐提成佛”和“顿悟成佛”的法义,中华佛教界为之哗然。到昙无谶汉译出《大般涅槃经》后,中土佛徒无不感叹道生的卓识。纷纷从学《涅槃》,加之昙无谶以及曾协助昙无谶汉译《大般涅槃经》的道明、慧嵩等僧人对《涅槃》的大力弘扬,以至参研《涅槃》成为一时之盛。在在华佛教界,也逐渐形成了依《大般涅槃经》而修行弘法的独立体系,称为大乘涅槃宗佛教。涅槃宗佛教主宣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法义。昙无谶由于汉译《大般涅槃经》而被共尊为涅槃宗的宗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崇尚异术,最初推崇佛法,后来因受到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信仰太师道教,并认为佛教是“西戎虚诞”,“为世费害”。于是,太武帝开始限制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养僧人,并在僧侣中征兵。
公元四四六年,太武帝到长安,发现寺庙中有兵器、财物和妇女。司徒崔浩于是上书请国家诛天下沙门,毁寺庙经像。太武帝听从了崔浩的建议,下令诸杀长安沙门,并令太子晃下诏废除全国佛教。当时的诏书中说道:“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梵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
诛杀沙门,毁灭佛教的政策,遭到寇谦之的反对。太子晃原本信仰佛教,有意缓发诏书。四方沙门因此多得藏匿逃脱,金银佛像和经书被秘密收藏,只有一部分僧人遭害。但北魏境内寺宇很多被毁。
太武帝死后,文成帝即位,下令恢复佛教。佛教在北方又兴盛起来。
北魏太武帝禁佛后,大量佛徒西行或迁至南朝,这也促进了南朝佛教的发展。同样在北魏太武帝禁佛后,中国兴起了时值末法时期,当以住生净土(弥勒净土、弥陀净土)而解脱的思潮。
(八)老子化胡之争与沙门不敬王之争
南北朝时期,很多道士执老子化胡之说而贬低佛教,老子化胡之争十分激烈。
北魏名僧昙无最与道士姜斌曾在殿庭中辩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最后姜斌失败而被北魏孝明帝发配。于是,老子化胡之争得以平息一时。
在南北朝也曾出现过沙门不敬王之争。
公元四六二年,刘宋政府下令僧侣见皇帝必须行跪拜礼。沙门跪王制度施行一段时期后,由于朝野佛徒的强烈反对而被取消。
(九)律宗佛教的形成
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昙无德(法正)尊者通过四次结集,集出《四分律》。
公元五世纪初,在姚秦的罽宾僧人佛陀耶舍和凉州(甘肃武威)僧人竺佛念共同将《四分律》译成汉文。
公元五世纪末,北魏僧人法聪,精研并大力弘扬《四分律》,加之道覆、慧光也著书弘扬律学,逐渐形成弘扬以圆满戒行而得解脱的修行体系,也就是后来的律宗佛教。昙无德被尊为初祖。将戒律传入中华的昙摩迦罗被尊为二祖,并被尊为中土律宗初祖。法聪被尊为三祖。道覆被尊为四祖。慧光被尊为五祖。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参研戒学是律宗的突出特点。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9:37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9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道希),公元五、六世纪名僧,北印度人,大乘唯识宗行者,遍通三藏,又精通咒术。
公元五零八年,菩提流支携大量梵本经典来到洛阳,受到北魏宣武帝的礼遇。
菩提流支弘扬大乘唯识教义,并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
菩提流支在华时曾汉译大量经典,除《地十经论》外,著名的还有《金刚般若经》、《佛名经》、《法集经》、《深密解脱经》、《无量寿经论》等。其中《十地经论》是与在北魏的中印度僧人勒那摩提共译。
菩提流支将释尊教法判为半满两教,谓释尊成道后十二年内所说皆为半字教,十二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
菩提流支宣说如来一音演说法,有情随类各得解的教义,讲说如来一音同时摄万,大小并列,而众生根性不同,随类而有异解。
菩提流支还将佛法判为顿渐二教。
另外,菩提流支曾传昙鸾《观无量寿经》,宣授往生西方净土的法义。
(十一)地论宗佛教的形成
自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便形成了依《十地经论》而弘扬大乘唯识教义的学派,也就是后来的地论宗佛教。世亲菩提因造《十地经论》而被尊为地论宗的宗祖。
由于知见上的差异,地论宗分为南、北两道。菩提流支的弟子道宠,在相州(河南安阳)北部弘法,形成北道地论宗。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在相州南部弘法,形成南道地论宗。
南、北两道地论宗的主要差别在于,南道地论宗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为真如净识;北道地论宗认为第八阿赖耶识为妄识,第九识为真如净识。
后来至真谛建立摄论宗,北道地论宗即与其相合,唯有南道地论宗独存。
(十二)梁武帝护法
中华南方梁朝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成为佛教的护法。
梁武帝认为道有九十六种,以佛道为最高。他尤其推崇宝志和尚。他本人曾四次出家,曾为《涅 经》、《净名经》作疏,下诏编辑《义林》等佛教书刊,还曾为超度夫人郗氏作“梁皇忏”法。
梁武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并且,他还召僧人及其他信众受持菩萨戒。以后,佛徒受持菩萨戒成风。
梁武帝在位时,为使自己多积功德,下令广修寺庙,曾一度劳民伤财,大大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后因宝志的劝说而有所收敛。
梁武帝还规定僧人不得吃肉,必须素食。从此,汉地僧人不吃肉,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一种特殊现象。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9:38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达摩祖师立禅宗
付法藏传至龙树菩萨,建立了大乘佛教体系。后大乘佛教的一支传承,经提婆菩萨、罗睺罗、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阇夜多、世亲菩萨、摩努罗、鹤勒、师子、舍那婆斯、不如密多、般若多罗,传到了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公元五、六世纪佛教大师,南印度人,依止般若多罗学法四十年,成为般若多罗的继承人。
公元五二零年,达摩祖师从海路到达广东番禺。梁武帝将达摩祖师迎至建康。
梁武帝自负于自己多建塔庙、写经、供僧、造像很多,问达摩祖师自己有多少功德,达摩直言不讳地告诉梁武帝,这些行为只是世间小福,根本无功德可谈。梁武帝不能理解,于是,达摩祖师离开了建康。当梁武帝被宝志和尚提醒而派人追赶时,达摩祖师已一苇渡江,到北魏去了。
达摩祖师到北魏后,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多年,时人多不能理解。有名僧神光慕达摩祖师高风,断臂求法。达摩祖师感其精诚,于是向其传授了佛法心印,并为其改名慧可。此外,达摩祖师的著名弟子还有道育、僧副、昙林等。
后来,达摩祖师欲归西方,嘱咐慧可宗学奥秘,传授了袈裟和《楞伽经》,令慧可传于世间。从此,建立了中国大乘禅宗体系。达摩祖师被尊为中土禅宗初祖。慧可被尊为二祖。
不久,达摩祖师入寂,葬于熊耳山。但三年后,魏使宋云在从西域回国时,在葱岭又遇到了达摩携只履归西方,这就是只履西行的故事。
(十四)昙鸾
昙鸾,公元五、六世纪高僧,雁门(山西代县)人,少年出家,广学内外典籍。
后来,昙鸾读诵《大集经》,并为其作注释,但书未写完,自己却染上疾病。经过寻医治疗,虽然治好了病,但昙鸾由此感到生命短暂,如果不得长生,难圆一切志愿。听说江南梁朝有隐士陶弘景,精通神仙之术,昙鸾便决心南行访陶弘景求长生之术。
昙鸾到梁朝,在陶弘景处果然求到了《仙经》,返回北魏,准备寻名山如法修炼。
回到洛阳时,昙鸾有缘参访了菩提流支,向菩提流支讲述了自己的情况,并询问佛法中是否有长生不死之法。菩提流支告诉昙鸾,修仙求虽然延长寿命,却也不能不死,依佛法修持,能解脱生死,并向昙鸾传授了《观无量寿经》。昙鸾得到了菩提流支的教化,于是烧掉《仙经》,从此专修往生净土的法门。
以后,昙鸾专弘念佛法门,从昙鸾皈依受法的信众很多。当时已进入东魏时代,东魏孝静帝尊昙鸾为“神鸾”。
昙鸾的弘教,为日后善导建立净土宗,奠定了根基。
昙鸾在世弘法,曾造《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等著作,六十七岁时往生净土。
(十五)真谛建立摄论宗
真谛,公元五、六世纪名僧,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西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聪敏强记,精内外典籍,明大乘妙理。
公元五四六年,真谛入华见梁武帝,奉诏译经。同年秋,梁国内部发生叛乱。为避战乱,真谛潜形南游,辗转游历苏、浙、赣、闽、粤等地。
真谛在华,弘扬大乘唯识教义,汉译了许多经典,主要的有《转识论》、《大乘唯识论》、《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
真谛根据《摄大乘论》弘扬大乘唯识宗佛教,建立摄论学派,也就是后来的摄论宗,尊《摄大乘论》作者无著菩萨为宗祖。后世尊真谛为摄论宗的祖师。
摄论宗认为第八识为妄识,别立第九庵摩罗识,提倡对治阿赖耶识而证入第九识。这与北道地论宗教义相通,所以北道地论宗融入了此教。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9:39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3: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慧文与慧思
慧文,世称北齐尊者,俗姓高,公元六世纪北齐名僧,渤海(山东)人。
慧文幼年入道,精勤修行。到成年时,一天读诵《大智度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观”妙理;又读《中论》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法义。从此,慧文无师而自通佛教妙理,并承龙树菩萨之教而立宗学,广弘大乘,后传法予慧思。
慧思,世称南岳尊者,俗姓李,公元六世纪名僧,武津(河南上蔡)人,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
慧思依止慧文得观心之法,精进修持,得法华三昧。于是,慧思云游各地,宣讲大乘佛教法义,智凯大师慕名来投。后来,慧思到南陈,入南岳衡山,修行圣教,广弘大乘,六十三岁时入寂。
(十七)北周武帝禁佛
北周武帝宇文邕重视儒术,但最初时也循例事佛。后来,由于寺庙僧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多有滋生是非的,而国库的收入也减少了。公元五六七年,一个还俗的沙门卫元嵩上书,请求删寺减僧。卫元嵩说:“国治岂在浮图?”这正合周武帝的心思。于是,周武帝开始制造舆论,压制佛、道二教。许多佛徒纷纷出走,时入南陈。
周武帝为了实现其以儒治的国的目的,招集僧、道、亲自为他们宣讲《礼记》。
后来,周武帝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一百二十人,为“通道学士”,设官吏统管。除此外,佛、道二教,乃至其他礼典所不载者,都被周武帝下令禁止,经像被毁,出家人还俗,三宝福财散给大臣,寺观塔庙赐予王公。
北周武帝实行禁佛后,使大量佛徒流入南方,这也促进了中华南方佛教的发展。这次禁佛,使中华内地的末法修道难行,当往生净土而解脱的思潮更盛,慧思也是怀有这种思潮的。另外,这次禁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北方社会出现动荡。北周武帝死后,周宣帝继位,恢复了佛教。正法当兴,佛教又再次兴盛了起来。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9:40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印度诸大论师
(一)佛护论师
佛护,公元五、六世纪大乘中观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
佛护曾师于僧伽罗苦什达(僧护),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观妙理,得最上智。
佛护又拜文殊菩萨的圣容,在南方檀多弗利伽蓝说法,并为龙树菩萨、提婆菩萨等的论著作注释,而被视为根本中论的大注释家之一,世称“长老佛护”。
佛护所作的《中观注》,基本都是简明易解的注释,对佛教行者的修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护被尊为大乘中观宗佛教应成派(具缘派)的始祖。
(二)陈那论师
陈那,公元五、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姓。
陈那最初修习外道,又曾学小乘犊子部佛教,后来拜世亲菩萨为师,参学大乘佛教。另外,陈那也深通秘法。
陈那善辩才,曾以辩才挫败诸多外道,因而著称于世。
陈那曾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摩揭陀国境内)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等学,后受文殊菩萨点化而造《集量论》。陈那是印度佛教因明学的集大成者。
后来,陈那游历南印度,降服外道诸论师,复兴已荒废的道场。
陈那在世弘法时,造《真谛译解卷论》、《无相思尘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因明正理门论》等等。
陈那后来在森林中的洞窟内示寂。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09:4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护法论师
护法,公元六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刹帝利种性。
护法师事陈那论师,精通大小乘教法,在那烂陀寺大弘佛教,徒众数千。
二十九岁后,护法专事著述,造《大乘广百论释论》、《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论释》等。
护法三十二岁时示寂。
(四)清辨论师
清辨,公元六世纪大乘中观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
清辨曾到中印度,师事僧伽罗苦什达(僧护),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菩萨的教法。
后来,清辨返回南印度,弘扬大乘中观法义,曾与唯识宗护法论师展开论战。
清辨在南印度,主持五十余所伽蓝,宣说大乘教法,造《大乘掌珍论》、《般若灯论释》、《中观心论颂》等。
清辨被尊为大乘中观宗佛教自续派(自起派)之祖。
后来,清辨隐于山内,住于岩石中,等候弥勒出世。
(五)应成派与自续派
公元六世纪,清辨论师在知见上与佛护论师有所分歧,所以清辨论师常发难反对佛护论师所传法义。于是,大乘中观宗佛教分成二大派别,一支是以佛护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应成派,一支是以清辨论师为代表的中观宗自续派。
自续派,又称自起派,认为一切法名言中实有名相,而真实中空。一切法有自性而相续,若名言中无自性,则一切乱而无序。
应成派,又称具缘派,认为一切法不管于名言中真实中皆毕竟空。一切法都是由因缘而起,自然有序。
法有自性而能相续,称作自续分。自续派认可自续分,应成派不认可自续分。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唯识宗内部的争论
在这一时期,中观宗的一些行者与唯识宗的一些行者,由于知见差别而经常发生争论,如清辨论师与护法论师的争论就十分激烈。
而唯识宗内部,知见上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唯识也可分为数家,各家之间也有争论。如安慧论师说识只有见(认识事物的主体);难陀论师却说识有相分(外界事物映现于心的映像)与见分二分;而陈那论师说识除相分、见分外还有自证分(自己认知自己见分的作用);护法论师则说识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自己认知自证分的作用)四分。
另外,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阿赖耶识为真如挣识,而有的却认为阿赖耶识本妄而别立第九识(如地论与摄论)。
再有,唯识宗内部有的认为实有五种性,而有的却认为五种性不实有,佛说五种性只是为坚固大乘行者的信愿,使之不退菩提心的方便(法称论师就宣说这种教义)。
如此等等,大乘唯识宗佛教也同样有各家之说。
(七)法称论师
法称,公元六、七世纪大乘唯识宗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法称早年学习婆罗门等外道学说十八年,后皈依佛教,又到摩揭陀国,从护法出家,不久又依止陈那论师的另一个弟子自在军钻研《集量论》并为之作注,学识优秀,成为印度著名的因明学者。
法称在世,广弘大乘唯识教义,直到入寂。
法称论师是印度的著名论师,造有因明七论,包括《释量论》、《量决择》、《诤正理》、《正理一滴》、《因一滴》、《相属观察并自注》、《他相续成就》,另外还造《大乘集菩萨学论》、《金刚针论》等著作。
(八)月称论师
月称,公元七世纪大乘中观宗应成派佛教著名论师,南印度人,婆罗门种性。
月称从佛护与清辨的弟子迦摩罗菩提出家,学习龙树菩萨的教义,兼习秘法,有异能。
月称学法成就后,主持那烂陀寺,造《根本中论注明解》、《菩萨瑜珈师四百论广注》、《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注》、《入中观》、《六支瑜珈注》、《金刚萨埵成就法》等著作。
月称主宣中观宗应成派教义,批驳清辨的自续派教义,名声远振。
月称晚年在南印度大破外道,名闻更加响亮,后专修密教真言道,直到入寂。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一)隋朝佛教
公元五八一年,北周隋国公杨坚灭北齐,并建立了隋朝,取代了北周,杨坚就是隋文帝。公元五八九年,隋灭南陈,中华再度统一。
隋文帝少年时曾受智仙的养育,建立隋朝后,“每以神尼为言,去我兴由佛,”于是,诏令全国,复兴佛教。
隋文帝在位期间,大兴佛教,以收民心,听许私度僧尼出家,并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使佛教再度兴盛于世,也使社会得到安定,隋朝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隋文帝在治国上,采用并容儒教、佛教、道教相辅治国的政策,调和三教的关系。他曾说:“门下法无内外,万善同归,教有浅深,殊途共致。”“联服膺道化,念好清净,慕释氏不二之门,贵老庄得一之义。”并下令在儒教崇拜的五岳建造佛教寺庙。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华出现了三教鼎立和三教合一之说。三教鼎立说的代表人物为李士谦,他主张三教如“三光在天,缺一不可”,所以相互鼎立并行。三教合一说的代表人物为王通,他主张三教并行本同,教有助于国家的统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朝庭对佛教也是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本人是佛教菩萨戒弟子。隋炀帝在位时,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修治和铸刻佛像很多,但在另一方面,也对佛、道二教严加控制,把江南佛、道二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在扬州,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二)智凯大师建立天台宗佛教
智凯大师,又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公元六世纪名僧,大乘天台宗佛教创始人。智凯大师俗姓陈,隋朝荆州华容(湖南潜江西南)人,少年聪颖,七岁时持《普门品》过耳不忘,十八岁随法绪出家,又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
后来,智凯大师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二十天就能达其义。
公元五六零年,智凯大师参拜慧思,得慧思指教后依止慧思学法,得慧思真传。一天,智凯大师诵《法华经.药王品》而开悟。从此,智凯大师代慧思讲授佛法,并受慧思之命入金陵(南京)弘法。
后来,智凯大师入浙江天台山,居住山中,弘传佛法,后奉南陈朝庭诏令出山,重回金陵,宣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法华经》等。
隋兵破陈后,智凯大师出游。后晋王杨广把智凯大师请到扬州,并从其受菩萨戒,又赐给智凯大师“天台智者大师”的称号。
后来,智凯大师相继在各地宣讲《法华玄义》、《止观》、《净名义疏》等,建大寺三十六座。
智凯大师承慧文、慧思的法统,宣一心三观妙理,建立新教,讲演《玄义》宣自宗教相,讲演《文句》解《法华》经文,讲演《止观》演示观行。智凯大师所建立的新教,因天台智者大师创立,而得名大乘天台宗佛教。
智凯大师晚年时,杨广派人依照智凯大师所作的蓝图在天台山建寺,此寺成为天台宗的祖庭。
智凯大师建立了大乘天台宗佛教后,在六十岁时坐化。
天台宗尊北齐尊者慧文为初祖,南岳尊者慧思为二祖,智凯大师为三祖。
杨广即帝位后,赐天台宗祖庭名为“国清寺”,以后天台宗的历代祖师都住于此寺。
智凯大师入寂后,他的入室弟子灌顶把智凯大师所讲三部汇成文字典籍,大弘天台教义。大乘天台宗佛教大兴于世。灌顶尊者被尊为天台宗四祖。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吉藏与三论宗佛教的形成
鸠摩罗什大师将大乘中观宗佛教传入中华,汉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并重点研修,经过僧肇等历代高僧的传播,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研修蔚为成风,至隋朝时,由吉藏大兴。
吉藏为公元六、七世纪名僧,金陵人,祖籍安息,又称安吉藏或胡吉藏。吉藏七岁随以研习三论著称的法朗出家,专习三论之学,十九岁时出世讲经,二十岁受具足戒,三十二岁时,住浙江嘉祥寺,广收门徒,建立大乘三论宗佛教,世称“嘉祥大师”。所以,三论宗也称嘉祥宗。
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根本,故而得名,主宣空、无相、“八不”中道等中观教义。
三论宗尊释尊为开法教祖,文殊菩萨为初祖,马鸣菩萨为二祖,龙树菩萨为三祖。而三论宗的创始人吉藏被尊为三论“再兴之祖”。
隋炀帝下诏集诸大德于扬州时,吉藏奉诏到扬州住慧日道场,造《三论玄义》。后来,吉藏到长安日严寺,传播三论宗教义。
吉藏曾与当时著名的“三国论师”僧粲辩论法义,并战胜对方,从而名声大振。三论宗也随之大兴。
吉藏入寂时,世寿七十五岁(唐朝时),临终时造《死不怖论》。
(四)朝鲜三国佛教兴起
在朝鲜历史上,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经历了一段长久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鼎立时期。佛教初入高句丽(朝鲜北部)是以公元四世纪前秦苻坚遣僧顺送佛像和经典为起始。佛教初入百济(朝鲜西南部)是以公元四世纪东晋梵僧摩罗难陀在汉山州建寺庙为起始。佛教初入新罗(朝鲜东南部)是以公元五世纪沙门墨胡子由高句丽入新罗为起始。
公元六世纪后半叶,中华的大小乘各宗佛教教义大量输入朝鲜三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三论宗和律宗。佛教在朝鲜三国兴起。
在这一时期,朝鲜三国也出现了一些名僧,如新罗名僧圆光。
圆光俗姓朴,新罗人,二十五岁时渡海到中国南陈朝学习佛法,对《成实论》、《大涅槃经》很有心得。隋朝时,圆光来到长安,讲习《摄大乘论》,受到时人的重视。新罗王朝得知后,就请圆光回新罗传法。在高句丽和百济进攻新罗时,圆光向隋朝作乞师表,请隋朝发兵解救。在新罗弘法时,圆光应当时外抗高句丽和百济,同求发展的因缘下,应机提出“世俗五戒”,其内容为:“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圆光在新罗佛教界,影响很大。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唐高祖排三教
公元六一八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了唐朝,取代了隋朝。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唐高祖在延用隋朝的一些政策,并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同时,还着意调节器和和发展道教、儒教和佛教。
唐高祖出身贵族,但却不是望族。为显自己出身高贵,唐高祖尊老子李耳为祖先。尊老子为教主的道教也就自述高贵,抨击佛教,形成佛道之争。而一些儒教学者,不甘居于佛教思想之下,也开始向佛教发难。
唐初太史令傅奕上书朝庭,指责佛教不赋税,不服役,剃发出家不合孝道,请求朝庭废止佛教。佛教名僧法琳多方讲述佛教义理,为佛教申辩。于是,唐高祖对傅奕的上书未曾理睬。
后来,傅奕再次上书朝庭,毁谤佛教是西域妖言,教人剃发出家不忠不孝,不赋税,不服役,请求朝庭罢除佛教。很多道教徒也借此机会抨击佛教。
唐高祖为调和三教的关系,下诏叙三教先后,“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此后,道士李仲卿作《十异九迷论》攻击佛教,并托傅奕奏上朝庭。法琳造《辩正论》以回击道教徒。佛道之争越加激烈。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傅奕又上书贬低佛教,佛教徒再次予以回击。当时社会各界,对佛道二教的争论非常关注。为维护自己世族的尊贵,唐太宗下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道士秦世英密奏法琳的《辩正论》攻击老子,讪谤皇宗,有罔上之罪。于量,唐太宗决定对佛教加以抑制,将法琳流放到益州(四川)。
(六)法顺与智俨
法顺,俗姓杜,又称杜顺,雍州万年县(陕西长安县)人,公元六、七世纪名僧,十八岁出家,从僧珍学法。
后来,法顺出游说法,以说教直显正理而少浮词著称,又以善异能而名显一时。唐太宗仰慕其神德,曾引法顺入内庭,恭敬有加,并称其为“帝心”。法顺因此又名帝心尊者。
法顺曾游历各地,劝人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又特善《华严经》,造《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著作,八十四岁时入寂。
智俨是法顺的得意弟子,俗姓赵,天水人,十二岁时,法顺到智俨家中,请求将智俨送给自己作弟子。智俨的父亲欣然应允。智俨十四岁时从法顺出家,修学佛法。
后来,智俨参学各地,广学诸经论,又得到名僧法琳的指教。而智俨深感佛教经典宗系颇多,难以遍学,于是在佛教诸经前发誓,随手而取,得《华严经》第一卷,遂发心专学《华严经》。他承法顺所教,又听受当时讲《华严经》的智正法师讲解,并且研讨北魏慧光所造的《华严经疏》,得解妙义,二十七岁时造《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后又造《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略疏》等著作。
后来,智俨广宣《华严》法义,名声大振,六十四岁时入寂。
法顺与智俨,广宣法界缘起等法义,为以后的华严宗佛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七)道绰
道绰,公元六、七世纪名僧,俗姓卫,并州(山西太原)汶水人,十上岁出家。
后来,道绰来到汶水玄中寺(昙鸾所建)。在寺中,道绰见到记述昙鸾事迹的碑文而深受感动,发心专习净土之法,一心念阿弥陀佛。
道绰每日念阿弥陀佛圣号七万遍,礼拜观想,精勤修习,并为佛门信众开讲《观无量寿经》二百遍,又教人以木串子串成数珠,记数念佛。在道绰的影响下,当时并州地区七岁以上的人都会念阿弥陀佛。
道绰将佛法分为圣道与净土二门,认为圣道一门末法时期的纯根众生难以证悟,只有净土一门简单易行,乘佛愿力即能往净土。
道绰广宣发菩提心为往往生净土的根本,他引世亲菩萨《往生论》中的教义加以说明:“发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道绰一生,广弘念佛往生净土之法,造有《安乐集》,为以后净土宗佛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八十四岁时往生净土。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玄奘西游和法相宗的建立
玄奘大师,公元七世纪高僧,大译经家,大乘法相宗创始者,俗姓陈,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玄奘大师的哥哥是洛阳僧人长捷。玄奘大师十三岁时出家,和哥哥共居一寺,从慧景听受《涅槃经》,从严法师听受《摄大乘论》,后来到成都,从宝暹听受《摄大乘论》,从道基听受《杂阿毗昙心论》,从惠振听受《八犍度论》,三、五年间,已通晓诸部经论,名闻一方 。
唐朝建国初期,玄奘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后荆州宣讲《摄大乘论》和《杂阿毗昙心论》,而后往赵州从道深听受《成实论》,又到扬州从惠休听受《杂阿毗昙心论》和《摄大乘论》。
唐太宗即位后,玄奘来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听受《俱舍论》、《摄大乘论》、《涅槃经》。不久,玄奘通晓各家之说,因而名满长安。而玄奘却叹众师所论不一,圣典也隐显有异,有无可适从的感觉。因此,玄奘发心西游印度,以问惑辩疑。但是,玄奘西游的请求被朝庭拒绝。
后来,玄奘借机来到兰州,宣讲《涅槃经》、《摄大乘论》和《般若经》。一些西域人士听后,回国宣传,使玄奘在高昌等国十分有名。
后来,玄奘偷渡出国,在西域得到了高昌国王的礼遇,并在高昌国王和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帮助下前往印度求法。
玄奘游历印度各地,遍访名僧大德,后入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听受《瑜珈师地论》,又听受了《显扬圣教论》、《顺正理论》、《俱舍论》、《集量论》、《因明正理门论》、《中论》、《百论》等论。因学问优秀,玄奘被尊为那烂陀寺十德之一。此后,玄奘用十二年时间,游学各处,参访名贤,寻求梵本经典,后再回那烂陀寺,奉戒贤之命宣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
玄奘游学印度时期,印度各宗佛教正处于激烈争论之中,其大乘二宗则以在观宗师子光论师和唯识宗戒贤论师的争论犹为激烈。于是,玄奘造《会宗论》,以调和大乘中观、唯识二宗,平息了二宗的争论,得到戒贤论师和诸多大德的赞许。玄奘在印度也名声大振。中印度戒日王请玄奘破除当时小乘正量部论师般若鞠多所造的《破大乘论》的异说,于是玄奘造《制恶见论》,折服对方。玄奘从此在印度名声大振,被印度佛教界尊为“大乘天”和“解脱天”。
后来,玄奘辞别了戒日王,东归中土。自离华西游,历经十七年时间,玄奘终于回到了长安。
玄奘回国时,唐太宗已对佛教越加重视、敬仰。朝庭给予了玄奘非常高的礼遇。唐太宗在长安会见了玄奘,并赐玄奘“三藏法师”的称号。
回国后,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弘法,汉译了《大般若经》、《瑜珈师地论》、《大毗婆沙论》、《俱会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经典,并应唐太宗之请,造《大唐西域记》,记述西游见闻。另外,应东印度童子王欲了解中华宗教之请,玄奘还将中华道学经典《老子》译成梵文,传到了印度。
玄奘回国后,大弘唯识法义,建立了大乘法相宗佛教,于六十五岁时入寂。
另外,玄奘的得意弟子慈恩大师窥基,造《瑜珈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等著作,广弘唯识,为建立法相宗佛教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因玄奘、窥基在大慈恩寺弘法,建立法相宗,所以法相宗又称慈恩宗。法相宗主要宗承印度护法论师的四分唯识教义,广宣万法唯识的法义,认阿赖耶识如种子,能生心色等法,万有皆为识所变现,诸识的转变,唯由阿赖耶识而起。法相宗所依持的根本经典有《解深密经》、《成唯识论》、《华严经》、《入楞伽经》、《摄大乘论》、《十地经论》、《集量论》等。大乘法相宗佛教,成为了中华唯识宗佛教的代称。
(九)唐太宗推崇佛教
随着唐朝政权的日益稳固,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对外的联系。此一时期,唐太宗与唐朝政府对佛、道二教的政策也开始改变。
唐太宗曾到弘福寺,为皇后追福,手制愿文,诚心皈依佛教,自称菩萨戒弟子。唐太宗对寺僧说到:“师等宜悉朕怀。彼道士者,止是师习先宗,故列在前。今李家据国,李老在前;若释家治化,则释门居上。”
玄奘西游归国时,唐太宗为玄奘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对玄奘的译经弘法活动给予非常大的支持,为法相宗佛教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唐太宗还遣使与对佛教作出很大贡献的中印度戒日王修好,戒日王逝世后,国内大乱。唐太宗的使者王玄策联合吐蕃(西藏)和尼泊尔起兵平定了这次大乱。
唐太宗晚年,崇信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唐朝的佛教,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发展很快。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佛教中心东移中华
在玄奘西游的时代,印度的佛教虽然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十分兴盛,但在其他地区,外道占明显优势。
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向东征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斯兰教主要教义有五信、五功等。五信:第一为信安拉,谓信安拉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恩养者和唯一的主宰;第二为信天使,谓信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妙体,为人眼不能见,受安拉驱使执行法令;第三为信经典,谓信《古兰经》是“安拉的语言”,是通过穆罕默德降示的最后一部经典;第四为信先知,谓信安拉曾派许多传布安拉之语的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个;第五为信后世,即信末日审判,谓有一天在世界上活过的人都会复活,接受安拉的审判。五功是伊斯兰教徒的基本功课:第一是证言,即用阿拉伯语念诵:‘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任何人接受这一证言并当众念诵就可成为穆斯林;第二是礼拜,每日向麦加方向礼拜五次,每周一次星期五聚礼,每年举行会礼,身体清洁是礼拜的条件;第三是斋戒,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斋戒一月,每天从日出前到日落禁食止饮;第四是天课,施舍行为;第五是朝觐,每个穆斯林在身体健康、经济许可、旅途平安的情况下,一生中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
从公元四世纪,新兴起的印度教开始形成。公元七、八世纪,印度逐渐定形,宗教地位不断提高。
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以梵为唯一最高神,主要教义有种性分立、吠陀天启等,以遵循种性义务持戒祭祀、证梵我一如、虔信神的信爱为解脱之道。
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兴起,加之其他外道的发展,佛教在印度已不占主导地位。
而此一时期的中华,佛教在隋、唐时期却发展极快,大德辈出,兴盛非常。
印僧那提游历印度各地、师子国和南海诸国,来到唐朝,对唐朝佛教的昌盛感概不已,说道:“脂那东国,盛转大乘,佛法崇盛,赡洲称最。”
此时的中华佛教,兴旺发达,已居世界第一。自此,中华成为了娑婆佛教的中心。
(十一)佛教传入吐蕃
公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以拉萨为中心,建立起吐蕃王朝。
为巩固吐蕃王朝的统治,松赞干布与周围各国广为修好,并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都虔信佛教,入藏时都携带了佛像。于是,松赞干布建小昭寺与大昭寺,分别供养尺尊公主与文成公主带来的佛像,并集汉、印、藏、尼等国人,翻译了《宝云经》、《观音六字明》、《吉祥天女法》等佛典。
松赞干布还依佛教十善原则制定了吐蕃的律法。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盛唐时期的佛教
(一)慈藏与新罗佛教的兴盛
慈藏,公元七世纪新罗国人,出生在贵族家庭。
慈藏曾率弟子十多人入唐求法,后带着佛经、佛像回国,受到新罗政府的礼遇,被封为“大国统”,管理新罗佛教事务。
慈藏在新罗弘法,宣讲《摄大乘论》、《菩萨戒本》等经,并造《观行法》等著作。在他的弘扬下,新罗佛教得到迅速发展。新罗佛教的兴盛,就始于此。
慈藏还向政府建议令国人穿唐服。新罗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全国穿着唐服。
慈藏弘法期间,新罗的佛教飞速发展。政府与唐朝的关系也越加密切了。
(二)大化改新和日本佛教的兴起
佛教初入日本,是在公元六世纪,分“私传”和“公传”。私传是从梁朝司马达到日本带来佛像,在日本礼佛开始。公传是从百济使者向日本朝庭献佛像、经论和幡盖等开始。
佛教初入日本时,部分日本人反对佛教的传播,认为佛是外来之神,奉佛“恐致国神之怒”。而主张学习唐朝文化思想的众大臣支持奉佛。经过激烈争论,日本朝庭决定奉佛,使佛教在日本得到发展。
后来圣德太子颁布宪法,“笃敬三宝”被列入宪法之中,佛教发展迅速。另外,圣德太子五次派遣唐使入唐,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这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日本大化元年(公元六四五年),日本孝德天皇开始进行“大化改新”。第一年下召兴隆佛法,第二年推行土地国有和“班田收授法”,使日本的国力飞速发展,而佛教也在日本大为兴盛。
(三)善怀与净土宗佛教的创立
善导,公元七世纪名僧,俗姓朱,幼年出家,诵《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典,后得《观无量寿经》,觉其法为最易行的解脱法门,大为欢喜,于是开始修习十六观观法。
为进一步提高,善导往玄中寺参访道绰,并拜道绰为师,修学方等忏法,听受《观无量寿经》。此后,善导专事念佛,行持精严,日常合掌静坐,念佛圣号,力竭方止。终于,善导得念佛三味,于定中亲见净土的庄严。
后来善导入长安,大弘念佛往生净土之法。善导为弘净土教义,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结缘世间,修复寺庙,并造《观无量寿佛经疏》、《净土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五种增上缘义》以阐往生净土教义。
善导提倡凡夫往生之义,宣说凡夫乘弥陀愿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必须具备安心、起行和作业诸种往生正因。所谓安心,即依《观无量寿经》所说而发起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具足三心必行往生”。所谓起行,即身礼拜弥陀,口称赞弥陀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心专念观察弥陀及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以念佛、读诵经典、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五正行,其中以念佛为正定业,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为辅业。所谓作业,即依四修法实行。四修法为:第一为恭敬修,礼拜弥陀身心恭敬;第二为无余修,称名忆念弥陀及净土圣众,不杂余业;第三为无间修,修行三业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断;第四为长时修,心行相续,命终方止。这样,善导建立了往生净土的完整体系,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大乘净土宗佛教。
善导六十九岁时,往生净土。
由于善导师承道绰,道绰又是遥接昙鸾法教,所以净土宗尊昙鸾为初祖,道绰为二祖,善导为三祖。
另外,净土宗人又尊最初在中土提倡结社念佛往生的东晋慧远为莲社初祖,尊善导为莲社二祖。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弘忍与禅宗的发展
自达摩祖师入华开始建立禅宗,后传心印于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自达摩祖师传法时期,到僧璨传法时期,禅宗弟子都是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并无固定道场。
到了四祖道信则有所改变。唐初,道信入住湖北黄梅双峰山,大弘禅宗,弟子多达五百人。
传至五祖弘忍,禅宗又得到发展。
弘忍,中国禅宗佛教第五祖,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追随道信,十三岁出家。
弘忍在道信门下,精进修禅,尽得道信心传,得传衣钵,为禅宗五祖,世称五祖黄梅大师。
得传衣钵后,弘忍在双峰山东冯茂山建立道场,名东山寺,有禅众七百人,自行生产,自给自足。
弘忍提倡离尘山居,广宣禅宗心法,讲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弘忍同时也籍教悟宗,劝世人受持《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时人称弘忍所弘教法为“东山法门”。
弘忍一生弘扬禅宗佛教,七十四岁时圆寂。禅宗在弘忍的弘扬下,发展很快,成为中华佛教大宗。
弘忍门下弟子中,神秀、慧能都是禅宗佛教的一代宗师。
(五)俱舍宗佛教的形成
玄奘译《俱舍论》后,其门人神泰、普光、法宝分别著疏,弘扬《俱舍》教义。怀素、圆晖等也著疏弘扬其义。所以对《俱舍论》的讲习一时颇盛,从而形成了小乘俱舍宗佛教。
小乘俱舍宗佛教依《俱舍论》论述有为、无为之法;依小乘经量部佛教的教义,以“人空法有”破除外道执我的偏见,以“过未无体”的法义,破除有部所说的“三世实有”的法义。
针对小乘成实宗佛教被称为小乘空宗,小乘俱舍宗佛教被称为小乘有宗。
(六)律宗三家的形成
律宗学派自五祖慧光后,又传六祖道云,七祖道照,八祖智首。传到唐朝时,形成律宗三家。
六祖道云有一弟子名洪遵,洪遵有弟子名为法砺。法砺为律宗的弘传所作的突出贡献是其所造的《四分律疏》,律宗称为《旧疏》。由于法砺住在相州(河南安阳),所以他这支律宗称为“相部律宗”。
而八祖智首的弟子道宣,造《四分律行事钞》,弘扬律学,被尊为律宗九祖。由于道宣久居终南山,所以道宣一派被称为“南山律宗”。
法砺有弟子名为道成,道成传弟子满意与怀素。后怀素造《四分律开宗记》,与满意分为两家。满意与怀素都居于武则天所设的长安太原寺内,满意居西塔,怀素居东塔。所以怀素一派称为“东塔律宗”,满意一派仍称“相部律宗”。
这就形成了律宗三家:南山律宗、相部律宗、东塔律宗。
律宗三家在知见上的差别为:相部律宗依《成实论》说戒体为“非色非心法戒体”,说《四分律》为小乘。东塔律宗依《俱舍论》说戒体为“色体戒体”,说《四分律》为小乘。南山律宗依《成实论》说戒体为“非色非心法体”,但又依唯识说《四分律》虽本系小乘,但分通大乘。
这样,三家律宗并弘于唐朝。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神秀与北派禅宗佛教
神秀,公元七、八世纪名僧,大乘北派禅宗佛教的创始者,陈留尉氏(河南尉氏县)人,青年时已博览经史,五十岁时,到黄梅双峰山参访弘忍,并拜弘忍为师,以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六年而求法,深受弘忍器重,为寺中首座。
一天,弘忍令众弟子各作一偈以明所悟,神秀作一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见后,说依此修行能得大利益,但却未印可神秀得见心性,最后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后来,慧能到南方弘法,神秀仍跟随弘忍修行,以证心性。弘忍圆寂后,神秀到江陵当阳山(湖北当阳县东南)大弘禅宗佛教。四方行者,从学神秀的非常多,影响日益增大。
神秀所弘法义,是继承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而立说,以坐禅不卧,住心观净为方便。神秀有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神秀于一百零一岁时示寂。
相对于南方慧能一派,世称神秀所弘禅宗为大乘北派禅宗佛教。
(八)法藏建立华严宗佛教
法藏,公元七、八世纪名僧,华严宗佛教的创始者,俗姓康,生于长安,十七岁入太白山求法。
后来,法藏拜智俨为师,听受《华严》教义,受到智俨的赞赏。智俨知法藏将来必能绍隆佛法,所以临圆寂时,特意又将法藏托给自己的弟子道成和薄尘。此后,法藏受菩萨戒,开讲《华严经》、《梵网经》。
法藏二十八岁时,武则天为做福田,设太原寺。在道成、薄尘等名僧的推荐下,法藏在太原寺出家。以后,法藏奉诏在太原寺开讲《华严经》。后来朝庭赐给法藏“贤首国师”的称号。
法藏也曾参与义净译场,进行译经,汉译了《新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经典。
法藏承智俨教法,广宣宇宙万象相即相入,彼此互为因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教义,建立了完整的华严修行体系,七十岁时圆寂。大乘华严宗佛教建立了起来。
大乘华严宗佛教的著名教义有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门等。四法界义指全宇宙皆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宗,则可分四种层次,即四法界,分别为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六相圆融义指诸法相互圆融无碍之义,六相为总、别、同、异、成、坏。十玄门义表示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十门分别为: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第二广狭自在无碍门,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第五隐密显了俱成门,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第七因陀罗网法界门,第八托事显法生解门,第九十世隔法异成门,第十主伴圆明具德门。
依法藏的师承,华严宗尊法顺为初祖,智俨为二祖,法藏为三祖。
(九)新罗华严宗佛教的形成
元晓、义湘是新罗僧人。他们同行往唐朝求法。半路上,二人遇雨而宿于墓地当中。由于这个机缘,元晓悟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于是,元晓就返回新罗,开始传法,造《华严经疏》、《十门和诤论》等,宣扬《华严经》。
而义湘则渡海经登州(山东蓬莱)到终南山,拜智俨为师,修学《华严经》。回到新罗后,开始收徒宣讲《华严经》,弘传智俨的法教,造《华严十门看法观》、《一乘法界图》、《入佛界品钞记》等。
由于元晓、义湘的弘扬,形成了新罗大乘华严宗佛教。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