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9-2-2010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诸位师兄/师姐,
对于这个“空”,小弟还是一知半解,希望师兄/师姐能让小弟茅塞顿开。
小弟打个 ...
limcopy 发表于 9-2-2010 09:30 PM 
其实,心经的原文应该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不过,祖师考虑到诵经时,人们对拗口的字句就会起烦恼,于是,就summary翻成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过,许多人今天经过电视剧,电影的渲染,只记得“色即是空”的“歪曲意义”,有多少人是了解其真正意思呢?
其实,心经是一部“智慧的结晶”,把大般若的智慧,用260个字简化,总结。。。实在了不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2-2010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2-2-2010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我在看某个电视节目时~
有一个人刚好提到一个关于佛教“空”的问题~
我想上网找找相关的详细资料~ ...
chew2293 发表于 9-2-2010 10:35 AM 
我想空是指无常。无常就是不是永恒。如有一天众生都能脱离六道时地狱就没(空)了。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2-2011 10:49 AM 编辑
一块石头有什么“我”?
还是说一块石头没有“我”?
《佛说八大人觉经》所说「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五蕴)无我」
《雜阿含經》云:「於色染著缠綿,名曰乑生,於色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乑生」
因为在大乘教说出的真理是客观来说你和你的环境根本是不二的(依正不二),心理和物理也是不二的(色心不二),没有分别的, 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间除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而已,什么都不是了,哪来的可分我和石头呢?
但你生存于世间,能没有主观心吗?能没有载于无始的业力吗?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在大乘教说出的真理是客观来说你和你的环境根本是不二的(依正不二),心理和物理也是不二的(色心不二),没有分别的, 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间除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而已,什么都不是了,哪来的可分我和石头呢?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0:31 AM 
您好。您的意思是說石頭也有五蘊?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0: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2-2011 10:56 AM 编辑
回复 25# 吉祥
五蘊= (色、受、想、行、识)
佛说五蘊有分外在五蘊(你身外的环境)和内在五蘊(指你身心)
根本来说,外在五蘊和内在五蘊是一样,同体的。
从大乘的如来藏(第九识)的说法,这如来藏的心智不是只存于你内在五蘊(你身心),而是存于整个宇宙间。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
所以在大乘佛教,修行者有用石,木,泥,纸,布,等外物作成佛-菩萨的圣像,和曼陀罗,来帮助他们修行(后期小乘部派/南传也被影响到), 但若那石,木,泥,纸,布,等外物自己不能成佛成圣,它哪能来帮助佛法第子们修行成道呢?
因为大乘有这不二法门的原理,所以他们知道他们修行的心智是能影响石,木,泥,纸,布,等外物,后返射来帮助他们修行成道的。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吉祥
五蘊= (色、受、想、行、识)
佛说五蘊有分外在五蘊(你身外的环境)和内在五蘊(指你身心)
根本来说,外在五蘊和内在五蘊是一样,同体的。
从大乘的如来藏(第九识)的说法,这如来藏的心智不是只存于你内在五蘊(你身心),而是存于整个宇宙间。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0:53 AM 
您好,謝謝您詳細的回复。可是個人想與您確認您之前的言論不是在說石頭也有五蘊?
請參考:
因为在大乘教说出的真理是客观来说你和你的环境根本是不二的(依正不二),心理和物理也是不二的(色心不二),没有分别的, 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间除了五蕴(色、受、想、行、识)而已,什么都不是了,哪来的可分我和石头呢?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0:31 AM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
所以在大乘佛教,修行者有用石,木,泥,纸,布,等外物作成佛-菩萨的圣像,和曼陀罗,来帮助他们修行(后期小乘部派/南传也被影响到), 但若那石,木,泥,纸,布,等外物自己不能成佛成圣,它哪能来帮助佛法第子们修行成道呢?
因为大乘有这不二法门的原理,所以他们知道他们修行的心智是能影响石,木,泥,纸,布,等外物,后返射来帮助他们修行成道的。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1:20 AM 
您好,請您對赤字的部分提出支持性的論據,個人想深入了解您這番話的意思。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吉祥
你这样问,他就要花时间google的了。找到后copy n paste,就当作是说了佛法来渡化你。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ISA
您好,謝謝您的意見。谷歌的資料也不是全部都合適被採納,有某部分的言論也是有直接與間接的誤導性質,所以轉帖谷歌資料的人不能說完全沒有誤導他人的可能。 至於是否是以佛法來度化呢,那就要看情況了。個人的看法是自己說出去的佛法如果連自己也度化不了,那恐怕也很難度化別人了。您認為呢?請多多指教。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2-2011 12:59 PM 编辑
回复 29# 吉祥
这个教理在大乘称为草木成佛,
暂时没有很多时间给细说,先给你一点引子:
1。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解释: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2。 佛陀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佛驮、浮陀、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
(一)指释迦牟尼。(参阅‘释迦牟尼’6824)
(二)觉知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过去有燃灯佛等诸佛,未来则有弥勒佛等诸佛示现。十方,例如著名之东方阿■佛、西方之阿弥陀佛等。又摄大乘论释卷十五有诸佛同一法身,三世十方诸佛亦即一大法身佛之说。又以众生皆具佛性之故,遂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身成佛’或‘即心即佛’等说,进而有‘草木国土,悉皆成佛’之说。
(三)五世纪天竺禅僧。初结友六人,同修定业。五僧证果,唯师未获,后游历至平城,受北魏孝文帝礼敬,终于恒安城内证得道果。未久随帝南迁,于洛阳设静院以居之。屡往嵩山,高谢人世。太和二十年(496),帝敕就少室山为之立寺,此即著名之少林寺。四海闻风响会者,常达数百。自此嵩山少室,更以禅法驰誉。[续高僧传卷十六、魏书释老志]
3。 金剛論 中的 解释:
請金剛錍論 又稱金剛錍、金錍論。唐代僧荊溪湛然(711~782)著。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金剛錍係治療盲人眼膜之器具,引申為開啟眾生迷惑之心眼。此論以法華經的一切有情、無情皆成佛之思想與大乘起信論之唯識思想為根本,而主張一切草木皆可成佛,並以涅槃經「佛性如空」之立場,對「瓦石非佛性」之說加以反駁。又依據天台之教理,謂法、報、應三身皆具足佛性。本論論及佛性之真義,謂不但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連草木亦有佛性。此此係湛然別創之思想,其後且成為宋代天台教義之特色。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吉祥
这个教理在大乘称为草木成佛,
暂时没有很多时间给细说,先给你一点引子: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2:51 PM 
您好,個人非常期待您對【草木成佛】與【石頭有五蘊】關係的細膩解說。謝謝。 除此,個人還想請問您是否曾經弄哭一顆石頭呢?或是您是否曾經與一顆石頭做思想交流呢?請解開個人的迷惑。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2-2011 01:29 PM 编辑
回复 33# 吉祥
草木成佛-有他的佛理存在,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五阴,都有法性。
那草木成佛-之理,历代大师说这是超越世间人理的境界了。不是我们常人可以理解的。
宇宙万物,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著成佛。
以你的当前的境界,你当然不能草木对话,但若你达成佛境界,你的环境也依你达佛界。这就是依正不二的原理。
所以在大乘有可以借草木作像的传统,但很多人不知其原理。
佛學大辭典 草木成佛
【草木成佛】
(術語)天台真言兩宗立草木成佛之義。天台於台宗二百題七有草木成佛之論目。依法華經諸法實相,涅槃經佛性體遍之教文,由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之道理而成立。圓實之意,謂中道佛性,遍於法界,故不隔有情無情,無情已有佛性,豈無成佛之理乎。然如華嚴謂真如隨緣在有情之邊為佛性,在無情之邊為法性。如是差別佛性法性,故不成非情成佛之義。荊溪於金錍論中詳細破之,極論為「木石無心語。生乎小乘。」以其是不知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依凡情之迷見,故敢執木石無心也。荊溪釋本經諸法實相之文謂實相必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身土既為實相,何不能成佛耶?又四明之言,謂:「欲顯真修,須依理性。理非古今,不簡古今。一成一切成,故說無情成佛也。」又真言宗之意,則據大日經所說六大周遍之理而立之。大日經阿闍梨真實智品曰:「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嚩字名為水,囉字名為火,𤙖字名忿怒(風),佉字同虛空。」此中初句我即同心位說識大,後五句說五大,中間之一切處自在等三句,說六大之自在無礙。蓋六大為大日之禮性,周遍於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礫,悉為如來之三昧耶身也。而有情既由於此六大周遍而往生,則非情亦此六大周遍。豈不能成佛耶。故據六大周遍之文,而草木成佛之義成立也。見秘藏記鈔七。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ISA 于 17-2-2011 01:46 PM 编辑
回复 31# 吉祥
野狐禅式的佛法不能自渡。。。更不能渡人。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7-2-2011 01:48 PM 编辑
回复 25# 吉祥
是的但是只是潜在,不像有情物那样,这在大乘这就是署不可思议的境界,是属如来藏的境界, 境智不分了,没有主观和客观之分。
所以才能称真如法身。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吉祥 于 17-2-2011 02:51 PM 编辑
回复 吉祥
草木成佛-有他的佛理存在,因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五阴,都有法性。
那草木成佛-之理,历代大师说这是超越世间人理的境界了。不是我们常人可以理解的。
宇宙万物,从我们自性中流出,只要我们成佛,当然一切草木都跟著成佛。
以你的当前的境界,你当然不能草木对话,但若你达成佛境界,你的环境也依你达佛界。这就是依正不二的原理。
所以在大乘有可以借草木作像的传统,但很多人不知其原理。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01:23 PM 
您好。個人看了您附上的佛學大辭典關於草木成佛的解釋,似乎沒看到說【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五蘊】的字句?但是個人卻看到【蓋六大為大日之禮性,周遍於有情非情,故一切草木瓦礫,悉為如來之三昧耶身也。】這句。六大與五陰似乎並非一樣吧?
如果如您所說的不是常人可以理解,那您是否理解草木成佛之理呢?如果您不理解草木成佛之理,應該不會舉出草木成佛之理來解說您之前的【石頭有五蘊】的論點,是嗎?
您說的【宇宙萬物從我們自性中流出】是眾生的第一因嗎?再請問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有哪些草木跟著成佛呢?有經典記載嗎?
您說的有理,目前的境界是無法與草木對話,那您是否有論據說明佛陀與草木對話的例子呢?
關於【依正不二】 ,是否能請您從華嚴/淨土角度來說呢?
備註:請於目前及未來的交流中正面回复個人的提問,例如:石頭是否有五蘊?謝謝。 |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3: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7-2-2011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2-2011 08:16 AM 编辑
回复 37# 吉祥
只是各佛法学派的用语不同罢了
物质之元素 = 色 = 四大(地、水、火、风)、(空在四大外)
精神之元素 = 受、想、行、识 = 识大(识) = 心
色心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五蘊缘起= 部派用语 = 色、受、想、行、识 - 五种元素为宇宙万法之根本的缘起论,
六大缘起=真言/密教用语 = 以‘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为宇宙万法之根本的缘起论。
其法理是依大乘经说的,也是历代世间菩萨和开山祖师说的。
唯识用语的自性心,就是天台/华严用语的佛性/如来藏,也是禅宗所说的本性/本来面目,也密教所说的大日如来法身也
天台的法理一念三千/华严的法理一切法唯心造,就是依据其根原
再請問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有哪些草木跟著成佛呢?
佛陀成佛的圣相,如雨漫波罗华,六种地震, 彩云天乐等等就是环境的依正不二
也所以后世信徒有崇尊菩提树和圣地崇尊之因
大乘说的如来法身常在,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如来法身也
华严和天台的教理相近,因为华严的初祖杜顺是天台学僧之一
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和唐代密教也相近(藏密也有相近的理论)
净土宗和禅宗,自古都是有行无教,没有自己的教统,各代各派各师都是借用他宗的教理(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真言密教,等),没有统一学理。
法界缘起 - 华严宗的重要命题和基本教义。又名无尽缘起和性起缘起。“法”即事物,“界”是性义,“法界”即是“法性”。此命题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由法界生起。
用缘起因分和性海果分来阐明世间和出世间的实相。缘起因分其相状为无尽圆融,认为宇宙万物,通通互为因果;一物为因,万物为果,万物为因,一物为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性海果分是不可言说的诸佛境界。由此有“无尽缘起”之名。法界缘起还认为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由先天的法性所生起。法性就是“一心”,就是“一心” 的本性、本质,也称为“善心”、“如来藏” 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生起。离开“一心”,更无别物,于是有性起缘起之名。诸佛的境界也是出于“法性”,出于“一心”,而且是和“法性”、“一心”相称相顺的。法性全体起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诸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净土与秽土不二,没有净秽土之分,全是自身心智之境),世俗世界和佛国世界也是圆融无碍的。- (也看 如来藏缘起)
华严宗 四种缘起说:
一、说业感缘起者,是小乘教也;
二、说赖耶缘起者,是大乘始教也;
三、说如来藏缘起者,是大乘终教也;
四、说法界缘起者,是圆教也。
独除顿教,因为顿教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故。
有的,但是只是潜在,不像有情物那样,这在大乘这就是署不可思议的境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