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3-2010 1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很喜欢用表情符号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06: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江南烟雨


    我用表情是希望这个帖看起来不会太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3-2010 06: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菩萨乘人。昼夜六时不勤礼事。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待续



面包小语:

面包读了这一句,对发这个誓愿的菩萨真的十分佩服,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开始的时候很勇猛精进,然后都不能保持。所以佛陀教给我们要忍耐,无论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都需要忍耐的去做才会成功。而且还要“昼夜六时”,就是不间断的去做。
这样的恭敬心与耐心实在是不容易。

而文中的菩萨乘人,面包个人小小的意见是包括了所有的人。因为当我们的心不能对所有人都一样真诚的时候,我们对于我们尊敬的人还是不真诚的。。。因为佛陀的心对待一切众生都平等。。。这个道理很深,我也不大明白,希望我们能够细细去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0 06: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为欲护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待续


面包小语:

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以前麵包看待人的方式是以第一印象來判斷那個人的好壞,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麵包體會到,無論是誰難免會有過錯。

就如同經中的這些菩薩,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錯了馬上改正的話,這種行爲就是大丈夫的行爲。

麵包的
總結

人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錯了還不肯改變。

人生一定要有志向,這個志向一定是利益廣大衆、社會和自己的志向,並且能勇猛精進的朝這個方向前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7: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31-7-2010 07:34 AM 编辑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声闻及辟支佛。以轻慢心。谓于彼等不胜于我。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3_83:}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一句,我们不要以为是别人才会犯这个错。犯这个错的人通常都是我们自己。

我们要知道自己有没有犯这个错很容易,我们只要问问自己,是不是觉得有人不如自己就知道了。

佛陀在成佛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代表着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假如今天我们还这个看不起,那个不如我,我们就已经犯下了今天这一句经文,换句话说就是起了轻慢心。所以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

对于这些发誓愿的菩萨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学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7: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麵包有事需回家一趟,所以這幾天都不在這裡。

希望看到此帖的網友都能平安快樂,法喜充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3-2010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南烟雨


    我用表情是希望这个帖看起来不会太闷
面包说 发表于 22-3-2010 06:41 AM



    闷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3-2010 06: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闷咯...
江南烟雨 发表于 26-3-2010 05:19 PM



    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3-2010 06: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罗及于狗犬。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3_83:}


。。。待续

面包小语:
当面包看到了这一句经文的时候,面包有震撼一下。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前面经文所提到的过失,都是从自己的傲慢心生出来的。
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而且又没有慈悲爱护别人的心的时候,一定会犯下轻慢别人的过失。
大家不要觉得只要不是轻慢佛菩萨阿拉汉等圣者就没有问题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凡夫、或者说是道德学问不高的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谁是圣者。也因为如此,对待一切人都恭恭敬敬觉得“我不如别人”才是最安全的做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3-2010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自赞叹于他毁呰。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3_83:}

。。。待续

面包小语:
这句经文是我们初学的人常常会犯的错误,而且可以说是不知不觉就犯了。
当我们学习一门法门后,因为自己觉得这个法门很好,就会马上生起“别人比我差”的心态。当这种心态生起来了,马上就会说别人比我低,就犯了“自赞叹于他毁呰”这一条了。
其实读佛经久了我们知道,佛度化我们用很多种的方法,因为我们的根性都不一样,好像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分量的水分一样,只要能够利益到我们的法门,没有不是好法门的。
我们学佛人应当要懂得的常识。我们遇到学禅的人,我们一定赞叹参禅;遇到学教的人,一定赞叹学教,勉励他、帮助他,这个才对,乃至于其他宗教徒。绝不能诽谤,诽谤那就错了。
在世间法里面如果我们说别人的方法是假的,不好的,尚且会让人讨厌;如果真的认为自己的才是真的,我们只有自己真的证得最低限度的初果才来说也不迟。不过面包就从来没有听说过会有圣人自己说自己好的,就算别人错都是恳恳切切的用慈悲的心来劝我们的。
愿大家都能也守住这一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2010 07: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14-4-2010 06:52 AM 编辑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不怖畏斗诤之处。去百由旬如疾风吹。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待续


面包小语:


面包看了这一句也不自禁的感叹。因为这肯定是菩萨的经验累积而来的智慧然后发出的誓愿。


我们初学佛的人,难免会在遇到不好、听到不好的事情时候心里面生起了烦恼,也就是种种的不高兴的情绪和念头。因为没有很高的智慧去看待。为了防止外界对我们初学“心”的染污,这一愿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所说的“斗诤之处”在面包看来不只是有形体的场所,当然也包括了论坛等等有吵闹、斗诤相关联的地方。只要能够让我们斗诤的管道都包括在内了。
希望我们都能有所警觉,从今而后不再被斗诤污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2010 06: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若于持戒多闻头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3_83:}

。。。待续

面包小语:
这一条面包也感触甚深。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我们都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成就或者强项表现出来,最明显的地方就是面试的时候会问你“请问你有什么强项”,所以现代的教育都处处希望学生能够很厉害的标榜自己(也不管你是否真的有实力),而不是对于我们内在的提升做努力。

其实当我们觉得自己比别人强的时候,能够再进步的空间就几乎是等于零了。这个尤其是对于我们希望用佛法来修正我们的人生方面。

有了傲慢心,不但没有进步,可能还会因为一点“佛学常识”而变得更加傲慢,更加让人看了害怕,让人见了我们都“去百由旬如疾风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10 07: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我从今日。至未来际。所修善本。不自矜伐 (恃才夸功;夸耀)。所行罪业。惭愧发露。若不尔者。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所修的善,不要让人知道,也不夸耀,这个就是我们常常说的“阴德”。其实,面包觉得,很多的好事,真的是我们本份事情,所以就算做了,也不应该夸耀啊!

自己做错了事情,要知道惭愧改过来。但是面包发现到,这句话听起来容易,但是其实很难。难在什么地方呢?难在我们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错了。

所以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做错,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了。怎么个读法呢?要天天读。面包自己的体会是天天读的话,日子久了我们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而且做事情也会循着佛法的原则去走,不至于给人说了几句话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就摧毁了。在这个混乱的年代,一定要抓住自己的原则及法门,一门深入的去学才会有成就。就如同世间法一样,学习一门手艺还没上手你就换另外一种的话,是永远学不会的。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世间总总学问总带着成见,总以为自己比较好,然后别人差一点。其实对于一切的人,尤其我们佛门中的同修,给予鼓励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说“你的法门比我差”诸如此类等等的话,免得自己造罪业了也不知道,那么就变成好心做坏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10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6-4-2010 06:38 AM 编辑

尔时。世尊赞诸菩萨。

“善哉善哉。”

“善男子。善说如是。觉悟之法。”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看到这里心里面一定也跟佛陀一样很开心,因为这些菩萨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而且肯发那么大的誓愿来改正自己的过失。
连佛陀都赞叹的说那个是觉悟之法。

那什么是觉悟呢?
其实觉悟的意思依照法师所说的,就是知道自己的错误与过失。

那么知道了要怎样去做呢?
知道了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我们就应该认真努力的把过失改正,那样就叫做修行,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面包以前总以为学佛修行就好像是戏里面演的那样,天天念经然后“功力”就会倍增,就会很厉害了。结果天天念一些很深奥的经典,虽然念了,但是自己的生活行为还是没有改变。然而时间久了,面包难免会思考“我们念经的目的是什么?”。

直到面包有缘份听到老法师说了“念经是要我们读熟了常常记在心里,起心动念要想到佛的教诲”“我该不该动这个念头?该不该说这个话?该不该做这些事情?目的在此地。”;面包才了解了。

所以面包开始认真的读经,果然过了一年,处世待人接物之中,面包都会记起佛经里面叫我们不可以做的事情,所以面包就不敢去做。有时候不是我们故意去做,因为凡人难免遇到事情就会忘记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如同上面菩萨所发的誓愿,如果天天早上都读一遍提醒自己,相信我们也能做得到。相反的,如果今天看了,明天大概没有几个人会记得菩萨所发的誓愿了。

最后祝大家清明节安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4-2010 06: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发如是广大誓愿。能以如是决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业障皆悉消灭。无量善根亦当增长。”

。。。待续


面包小语:
常常我们都听别人说,要如何消业障,但是具体的方法都说得不是很清楚。然后我们也听说念经可以消业,这个说法很普通,但是面包也是学佛许久才知道其中的道理。

“念”这个字就是说,今天我有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那个叫“念”;而“经”是佛陀对我们的教导。如果我们今天每一个念头想到的都是佛陀的教导,努力改正我们自己的缺点毛病,那么我们的业障就消了。

就如同本经的菩萨,他们所发的每一个誓愿都是努力的改正自己的错误与毛病。我们学佛千万不要去寻找别人的过失,寻找别人的过失就等于把别人的业障放在自己身上;打个比方就是把别人身上的垃圾往我们自己的心里面放。所以聪明的人都寻找自己的过失,消自己的业障,正所谓是我们常说的“自顾不暇”。

当我们业障消了,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善根增长。

最后祝大家有个愉快的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4-2010 06: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

"弥勒。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当发如是。广大誓愿。"


。。。待续

面包小语:
很多时候,面包不得不承认,面包的确是下等根性的平凡众生。读了佛经很多年,面包还是把菩萨当菩萨,佛就是佛,弥勒是弥勒,面包是面包。

后来好在面包可能还有一点善根,听了很多大德说清楚了,才知道读佛经呢,就是要学习那些菩萨的行为。

更惭愧的是佛陀都已经明着说:“若有菩萨。为欲清净。诸业障者。”,我们要是还看漏了,那么就是我们自己真的是很粗心大意了。

所谓是:“见人之过,得己之过”,我们看到了别人的过失就要赶快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犯下同样的过失,如果有的话就要赶快改过来。人看到别人的过失容易,看到自己的过失难。所以看了别人的过失马上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这个是很好的一个改过的机会。

所以“为欲清净。诸业障者”首要的条件还是找出自己的业障,也就是习气毛病,然后才发“广大誓愿”来消除我们的业障。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得到读经真实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4-2010 06: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10-4-2010 06:34 AM 编辑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颇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护持此愿。当得圆满。不退转耶。"


。。。待续


面包小语:
这时,弥勒菩萨帮我们读者问了(真的是很善解读者的心,也善解发愿菩萨的心),如果我们也发这个愿,也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我们是不是能够得到圆满?是不是能够得到不退转?

从弥勒菩萨的一个问题我们就学习到了善于体会大众的心,而帮助大众。虽然佛经里面没有明着写,但是相信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这个时时为人着想的存心。所以读佛经对面包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

我们要注意的是“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字。佛法是出世间的法,所以基本的人天善法都应该具备。面包以前也含糊的读过,后来才晓得要学习佛法,首先要做个好人。不然对于佛法里面深奥的道理我们是得不到利益的。不但得不到利益,还会深受其害。这点就留给大家慢慢参考。

最后祝福大家有个愉快的星期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4-2010 06: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弥勒菩萨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待续


面包小语:
面包看读了这一句不禁心里十分感慨。我们学佛人第一个难题就是缺乏耐心与决心。所以佛陀明着来说了要“宁舍身命”。

第二个难题就是不知道怎么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中。其实就像本经上菩萨所发的那些誓愿,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用在生活上的话,相信久而久之我们会得到利益。什么利益呢?比如说把自己看得低过别人,久而久之我们就不会被“傲慢”这个烦恼贼给控制了。

为什么说傲慢是烦恼贼呢?因为人一有了傲慢,或者说“别人比我差”的心态,如果别人稍稍说我们不顺耳的话,我们的“忿怒”马上就现行了。所以说学佛如果不能从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自己的想法开始,那么“学佛”难免就变成了“佛学”。

反过来呢,如果一个人真的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了,他的心一定跟别人都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打个比方,他绝对不会想要“改正”对方的缺点,所以跟别人不会有冲突。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是没有敌人的。一个人没有敌人了,那么他肯定是一个快乐的人。面包觉得这个就是学习佛法的真实利益之一啊~

或者有人要问:“如果那个人真的错了怎么办?”;那么我们要首先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为了那个人好呢?” 如果是真的为了利益别人,我们更不应该用“言语”来指正别人,因为这个年代,人的心可以说很难用言语来说服的。我们可以做的只是用行动来证明我们的修学对自己是真正有益处的给别人看而已。反而如果别人本来就不相信佛法了,我们还用佛法来刺激他,他们肯定不能接受,还会毁谤,那么错的其实不是毁谤佛法的人,而是我们了。


最后祝福大家有个愉快的星期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4-2010 06: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

"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稳)无恼。而得解脱。"


。。。待续


面包小语:
大家看了这句会不会很奇怪呢?为什么弥勒菩萨会问这个问题呢?

以下就有一个故事给大家参考:
仙人吕洞宾

  道家有八仙,其中吕洞宾的老师是钟离。钟离要教吕洞宾一个法术,叫‘点铁成金’。

钟离就跟吕洞宾说:‘这个方法学会之后,你见到贫穷的人,点一下,就可以帮助他。’

吕洞宾又问,此铁变成金子以后会不会又变成铁?

钟离说:‘五百年之后会变回来。’

吕洞宾说:‘那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这种事我不干。’

他的老师说成仙要积三千功行,他这一念心三千功行都圆满了。

因为他不是只想到当下的人,五百年后的人他都能够去爱护,代表他的心非常仁慈。

虽然我们这个年代(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跟当时的弥勒菩萨离很远,但是慈悲的人都一样,总想到后来的人。所以就为我们可怜的末法众生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希望我们都能细细去体会。

最后祝福大家周末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4-2010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为四。"

"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3_83:}


。。。待续

面包小语:
本经的菩萨在之前发了誓愿以后,弥勒菩萨又再为我们末法众生向佛陀提出了问题,要如何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才能安稳的改正自己的烦恼习气,错误的行为。

就以我们自己为例子,相信大家一路学佛到今天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障碍,面包也一样;然而面包摸索了多年,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外在的障碍”其实都不是“外在”的。那一些“外在的障碍”,其实还是属于我们自己内心所生起的烦恼。

就好像看电视剧一样,我们的心情也跟着剧情起伏不定,电视剧本身并没有过失,只是我们自己所生起的情绪控制了我们自己。

所以从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可以体会到,我们的人生也很像一场戏,戏里面的人物纵然有过失,那个也是“梦幻泡影”,如果有缘,换句话说,他们肯相信我们,我们就劝导他们;如果没有缘分,那么我们也应该放下,这样我们的心就清净了。

当我们能认真努力的遵守这一条规则,我们的心才能够清净,也才有资格更进一步的修学佛法,不然的话“学佛”就不免成了增长傲慢心的“佛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1:44 AM , Processed in 0.14090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