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9-9-2010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2peggy_str
佛陀还在世已有大小乘之分,但是他的教学是非常宽的,不是所有他的教学是最初结集和没显露对一般观众
以上这句转自哪儿?没看到的?
佛陀在世时,他就有修菩萨道的第子和修声闻道的第子。
别的不讲,就却说佛陀的第一组的第子,就是他以前的五个隐士老师/隐士伙伴。
佛陀教他们的可不是声闻道,而是菩萨道。
在佛陀在世时,菩萨道的教法不一定就叫大乘教,有很多别明,如方等教,大菩提,等等
有空我才拿给你看。。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peggy_str
但是龙树与初期大乘有不可分开的关系呀,而且他也是大乘的祖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peggy_str
适合不适合,你应该问大乘学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但是龙树与初期大乘有不可分开的关系呀,而且他也是大乘的祖师。
das 发表于 9-9-2010 02:34 PM 
嗯,是的。
初期大乘是否就是在佛陀时代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aike.baidu.com/view/52285.htm
龙树在《中论》中说:“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盘。”又说:“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这首颂对涅盘实际的无规定性,作了“权宜”的规定:①“不可得”。诸法性空,本无可得,包括生死与涅盘都无可得。②“灭戏论”。涅盘实际,离四句,绝百非;说生不是,说灭不是;说亦生亦灭或非生非灭,依然象隔靴搔痒,抓不到是处。因此,对它说来,语言的叙述,逻辑的推断,皆是言不及旨的戏论。③“佛无所说”涅盘实际是“甚深微妙相”,佛陀对此也说不出所以然,只好保持沉默。龙树由此归结说:“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这样,龙树把中道引入一种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唯心论的超验的神秘主义之中。
既然提到龙树,就随便查看了下。
# 龙树由此归结说:“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以上这句是否否定了涅盘的真实性呢?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3:27 PM 编辑
回#23 peggy_str
那表示那句话是你自己说的啦?
说到那么肯定,你当时有在场?
请你表明对大小乘的看法及定义再来作讨论。
1. 在大乘佛教内,是以大德的果行智慧为证(涌现佛菩萨的圣人境界),
在外佛教學術界当然是以文献为证。
2. 我已经表明了我的立场,
修声闻道是小乘 (以无余涅磐,灰身灭智为目标),
修菩萨道是大乘 (以生死即涅磐的圣人境界为目标)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2peggy_str
佛陀在世时,他就有修菩萨道的第子和修声闻道的第子。
别的不讲,就却说佛陀的第一组 ...
清池 发表于 9-9-2010 02:24 PM 
关于那五位弟子。
佛陀教导他们四圣谛,八圣道。
请问应该怎么归类?声闻道?还是菩萨道?
转法轮经
http://www.dhammatalks.org/Dhamma/Sutta/Dhammacakkappavattana.htm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3:55 PM 编辑
回#28
修声闻道是小乘 (以无余涅磐,灰身灭智为目标),
修菩萨道是大乘 (以生死即涅磐的圣人境界为目标)
从大乘的观点,佛陀的大涅磐, 根本是不生不灭的如来境界,佛陀有三身,如来是还以我们同在的。 不是灰身灭智的境界
对,但他们没有出家受声闻戒,他们也没有成声闻阿罗汉
四圣谛,八圣道/戒定慧-是学佛基础嘛
以后,他们再学什么,已经没有好好的记录了
在南传的巴利,对称这五位隐士前老师用比丘们 (是修改的板本),但对照阿含经不是这样称的.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表这样看不开,整天对着电脑不做事不是好人
大家要按报告的话,请轻轻按;版主,表扣我分。。谢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3 peggy_str
1. 在大乘佛教内,是以大德的果行智慧为证(涌现佛菩萨的圣人境界),
在外佛教學術界当然是以文献为证。
2. 我已经表明了我的立场,
修声闻道是小乘 (以无余涅磐,灰身灭智为目标),
修菩萨道是大乘 (以生死即涅磐的圣人境界为目标)
清池 发表于 9-9-2010 03:21 PM 
很好。
我的问题是,在佛陀时代(佛陀还在世),是否就有分大乘、小乘?
依照你的立场,在佛时代就有分大小乘。
但你的说法却又毫无根据,缺乏说服力。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清池
对,但他们没有出家受声闻戒,他们也没有成声闻阿罗汉
四圣谛,八圣道/戒定慧-是学佛基础嘛
以后,他们再学什么,已经没有好好的记录了
-----------------------
谁说他们没有出家受声闻戒,他们也没有成声闻阿罗汉?
你在说谎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3: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28
对,但他们没有出家受声闻戒,他们也没有成声闻阿罗汉
四圣谛,八圣道/戒定慧-是学佛基础嘛
以后,他们再学什么,已经没有好好的记录了
清池 发表于 9-9-2010 03:28 PM 
请注意你谤法及圣者的言论。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4:09 PM 编辑
回#31
依照你的立场,在佛时代就有分大小乘。
但你的说法却又毫无根据,缺乏说服力。
我说在佛时代,有两种修法,一是修声闻道,一是修菩萨道。
后世把它们叫小乘大乘等, 那只是假名。
在佛陀的时代,他的天神第子(如大梵王等), 非人第子,山林隐士前外道第子,和王族第子,都是學菩萨道, 都不是修声闻道的第子。
也请您提供证据支持讨论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4:33 PM 编辑
请看
佛学大词典——【方等经】
(一)为大乘经之总称。(参阅‘大乘经典’828)
(二)指十二部经中之毗佛略(梵vaipulya )。毗佛略,意译作方等、方广等,乃宣说广大平等之义理之经典。(参阅‘十二部经’34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大乘方等经典】 (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http://baike.baidu.com/view/1263599.htm
十二部經 - 阿含藏和南传巴利藏,也有相似的
【十二部經】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經分為十二種類之名。據智度論三十三之說,
一、修多羅Sutra,此云契經。經典中直說法義之長行文也。契經者,猶言契於理契於機之經典。
二、祇夜Geya,譯作應頌,又作重頌。應於前長行之文重宣其義者,即頌也。凡定字句之文體,謂為頌。
三、伽陀Gatha,譯作諷頌又作孤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之句者。如法句經是也。
四、尼陀那Nidana,此譯因緣。經中說見佛聞法因緣,及佛說法教化因緣之處。如諸經之序品,即因緣經也。
五、伊帝目多Itivrtaka,此譯本事。佛說第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是也。
六、闍多伽Jataka,此譯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也。
七、阿浮達摩Adbhuta-dharma,新云阿毘達磨。此譯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也。
八、阿波陀那Avadana,此譯譬喻。經中說譬喻之處也。
九、優婆提舍Upades/a,此譯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也。
十、優陀那Udana,此譯自說。無問者,佛自說之經文。
十一、毗佛略Vaipulya,此譯方廣。說方正廣大之真理之經文也。
十二、和伽羅Vyakarana,譯授記。於菩薩授成佛之記之經文也。
此十二部中修多羅與祇夜及伽陀三者,為經文上之體裁。餘九部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名。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陀的时代,他的弟子有四众, 出家男女, 在家男女.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4:26 PM 编辑
在家男女 - 也有學菩萨道的, 出家男女學也可以菩萨道的
出家是戒(大乘还是小乘戒)的问题,道还是有别的,如阿罗汉声闻道,还是菩萨/大菩提道。
那是目标的的问题.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开始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一般学者都视大众部为大乘佛教的最初起源,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日本平川彰博士认为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萨道修行为主的在家、出家僧团相结合而兴起的教派,并不是由某个特定部派发展而来.
----------
就是说佛时代, 佛教还没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前, 是没有大乘的. 那是最早原始的佛教, 而后期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萨道修行为主的在家、出家僧团相结合而兴起的教派. 不是佛陀所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10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31
我说在佛时代,有两种修法,一是修声闻道,一是修菩萨道。
后世把它们叫小乘大乘等, 那只是假名。
在佛陀的时代,他的天神第子(如大梵王等), 非人第子,山林隐士前外道第子,和王族第子,都是學菩萨道, 都不是修声闻道的第子。
清池 发表于 9-9-2010 04:03 PM 
修声闻道及修菩萨道不用在佛时代才有,现在也有,不足为奇。
修菩萨道并不是你所谓的以生死即涅磐的圣人境界为目标,涅盘就只有一个, 没有分修声闻的无余涅盘或修菩萨的生死既涅盘。
大小乘是否假名,都不应该出现在佛陀本身的说法里。 |
|
|
|
|
|
|
|
发表于 9-9-2010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9-2010 04:52 PM 编辑
回#38
就是说佛时代, 佛教还没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前, 是没有大乘的. 那是最早原始的佛教, 而后期大乘佛教是一群以菩萨道修行为主的在家、出家僧团相结合而兴起的教派. 不是佛陀所教.... 不,大小乘是后人给的假名,但修菩萨道的第子在佛在世时是对的,南传也不否认,阿含也有文献,佛自己也说他以前也是修菩萨道而成佛的。是佛陀所教,但没成一个独立的别派。
Vaipulya,方廣/方等 - 在南传巴利,阿含也有文献
Vaipulya,方廣/方等 = 等大乘的别名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