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月宫小玉兔

关于海涛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1-2010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大肚皮豚


   版主大人,你的發言似乎應該保持中立、平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0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大肚皮豚

我是纯以大乘的角度体出看法。

在大乘佛教的教理,是有浅深,权实,通圆,之分的。
...
清池 发表于 13-11-2010 10:33 AM


那也没有高级低级之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11-2010 02:04 PM 编辑

回复 22# 大肚皮豚

佛陀说了众生平等,为何还分高级低级?

1。 佛陀说众生平等,是从就根本的佛性来讲的 (属于有教无类之义)
      佛陀也说众生基根和报业不同,要用不同的教法慢慢引导,要经很多世的不同修行方能得成就。
     (智慧,慈悲与方便并用)

2。 若有学佛人以[人有灵魂论]和[佛在心外求]来以为这就究竟佛法,还要去和人辨佛法, 去以外道辨真理呢?
      那不是让那些有真正经过正统佛学的人暗笑?因为那些根本没有佛理基础,只是方便权教,不是究竟佛理。
      那不是一辨就败,哪可以依靠这些半学之人去维护佛法的清流? 能代代相传不漏?
      所以在大乘佛法的教导是有浅深之分的

3。 大乘的经其实都有密的成分,都不可以全直从文面直解,因为那是教出世间的智慧,
      要以点非实非虚的境界去解说,也要修者亲自的体证

4。 大乘显教中的仪式都是借用密教的,但多人不知其密教的真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在的,做一个大乘佛教的修者,都要有一些中观论,唯识学,和如来藏思想的基础。读佛藏里大德的论,方能识大乘经中的真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大肚皮豚

我是纯以大乘的角度体出看法。

在大乘佛教的教理,是有浅深,权实,通圆,之分的。
...
清池 发表于 13-11-2010 10:33 AM



haha...

大小真的那么重要吗?
跳出了轮回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大肚皮豚


   版主大人,你的發言似乎應該保持中立、平和呢?
偓佺 发表于 13-11-2010 10:33 AM


版主也有批判的权利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11-2010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大肚皮豚


  
佛陀说了众生平等,为何还分高级低级?你肯定不是佛教徒。我确认了!



我也肯定你是佛教徒里面的非佛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10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和现在,如来只宣说一法,既是苦及朝向灭苦的道路。……”

——《中部·蛇喻经》


在修持的時候發現不是此法,再鑽研下去也是沒有出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11-2010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也有批判的权利吧
MeMory... 发表于 13-11-2010 08:02 PM



   版主當然有批評的權力,但是貴為版主更加應該善用權力,樹立良好的交流典範以正版綱風紀;每個佛法修行人都需要善知識德行的引導及熏陶,更何況是那些一邊在探討佛法一邊在努力地以各自的方式進行自我提升工程的人,您說是嗎?
再說,誰是佛教徒誰不是佛教徒大家自己是心知肚明的,遇到人生種種考驗能否成功用上所聽聞修習的佛法來解決煩惱問題就是最公正的佛教徒身份證明了吧?或是你有更好的論點可以分享?

有些人喜歡做一分鐘的佛教徒、有些人喜歡做一天的佛教徒、有些人喜歡做一年的佛教徒、甚至有些人認為自己是一輩子的佛教徒等等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畢竟要當好一名佛教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時候,很多人會為了遷就、迎合或方便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而擅自更變佛陀教義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現象了,而且不再可能是一個可以通過長年累月的辯論或相互指責就可以改變的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0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當然有批評的權力,但是貴為版主更加應該善用權力,樹立良好的交流典範以正版綱風 ...
偓佺 发表于 13-11-2010 11:54 PM



版主更应该指出错误,以免误导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0 1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更应该指出错误,以免误导他人
MeMory... 发表于 14-11-2010 12:35 AM



   那當然是非常理想的事,但是,似乎不太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0 0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4-11-2010 01:51 AM 编辑

回复 25# MeMory...


大小真的那么重要吗?
跳出了轮回再说吧

大小乘对一个修佛人可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有关一个修佛所要发愿的目标。

哪里有人修佛修到那样胡涂,不知其目标的?

大小乘的修行目标是不同的。一是生死即涅盘    一是无余涅磐,


小乘是指声闻的解脱道, 所愿的是以修得声闻四种圣果,然后以无余涅磐为终点。

这是他们所谓的以灰身灭智来解脱六恶道轮回

但你要知每一百年又有几个修得第四果阿罗汉呢?你当今又不在四种圣果内,又不是全值出家人,

那若要排到你,会是几万万世呢?

但你下一世是否能再遇佛法和修声闻教,也是一个问题?


那大乘是指菩萨的解脱道, 每一个出家的大乘佛教僧人和认真的在家大乘第子,入门都要发菩萨愿。

这就包括要不离生死道去渡一切众生。这愿就是要破声闻的无余涅磐之愿的。

因为大乘的解脱目标是在世间就证得自心的[本来自在清净涅盘]。

以没有了分别心去证得,烦恼就是菩提,生灭的现象就是涅盘。  

也就是[烦恼即菩提(正觉),生死即涅盘(寂灭)] ,

自己的业力灭了,被菩提行的大愿力取代了。所以是不离生死道,但能自在的生死道渡众生。


至于那些信者在修大乘法但又还没发菩萨愿的,又如何说呢?

他们是属于大乘教的跟随者

那些跟随一个出家人为导师的,当然以师共业。老师是发菩萨愿。不离生死道乘愿再来渡众生,

学生的当然也是一样跟随老师。

那些跟随一个大乘佛的,要到他发愿那儿的佛国土去修,但那儿也是一个化城暂时地,

那大乘佛的本意也是要他们又回到世间去修菩萨道的。那也是要发菩萨愿不离生死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0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eMory...

大小乘对一个修佛人可是一件很大的事。这是有关一个修佛所要发愿的目标。哪里有人修佛 ...
清池 发表于 14-11-2010 01:46 AM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自己渡了再说吧,不然都是空说空谈,轮回再轮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如此败坏佛陀教诲?除非你确定那些不是佛教传承!

佛陀说了众生平等,为何还分高级低级? ...
大肚皮豚 发表于 13-11-2010 10:18 AM


版主竟然以这观点来断定一个人是否是佛教徒?!我晕了。。。
佛陀当然说过众生平等,但为何众生的智慧还有高低之分?舍利佛被誉为智慧第一,既然平等为何还有第一第二、高低之分?
P/S:我也确定自己不是佛教徒,请贵为版主的佛教徒解答小弟的疑惑,感激不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一下。请问海涛法师,他是大乘的还是密宗的?很Confuse 因为他泓法的时候讲的有些是大乘,有些是密宗。 ...
月宫小玉兔 发表于 11-11-2010 11:01 PM

我也CONFUSE。
法师明明是穿大乘的衣,不是喇嘛的,但传喇嘛的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1-2010 10:02 AM 编辑

回复 33# MeMory...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自己渡了再说吧,不然都是空说空谈,轮回再轮回...

朋友好像菩萨精神的定义都还不了解?倒底是否习学大乘的呢?


菩萨精神就是自渡和化他同行,不可有对其一个有何分心。两者平行,缺一不可

菩萨就是发愿不离生死道的,


佛陀说菩萨精神就如一母带着一幼孩子一起过江,双双掉入急流之江。

那母亲以不顾自身安危不惜自身生命的去救她的幼孩的精神就是菩萨精神。

    那淹死后的母亲后来成为了大梵天王,也成为佛陀的天众菩萨第子,大梵天王菩萨发愿护法清流。

    在大乘也有细分什么是菩萨Bodhisattva, 什么是摩诃萨/大菩萨 Mahasavatta/Mahabodhisattva
    这是以你所修习的大乘程次的智慧和所体现的德行有大关联。
    学习高级大乘都是以摩诃萨/大菩萨为学习榜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1-2010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清池


还没自渡之前就胡乱的化他同行,走对路没关系,走错路不是一起到“荷兰”...害人害己:@:@:@
还是确定了自己走对路再回来化他同行


你真的很注重大小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MeMory...


朋友好像连菩萨精神的定义都还不了解?倒底是否习学大乘的呢?
菩萨精神就是自渡和 ...
清池 发表于 15-11-2010 09:11 AM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金刚经)

个个菩萨发的菩提心,福德都都已经不可思量(无限)了,如何来分大/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1-2010 12:43 PM 编辑

回复 37# MeMory...

引用

    菩薩的精神  ( 星雲大師 )

《現觀莊嚴論》說,菩薩「智不入諸有,悲不住涅槃」,與眾生同處生死煩惱大海,以大悲大捨的利濟之心,勇猛精勤,修行不懈。因此,菩薩不是泥塑木雕、供在佛殿裡讓人禮拜的偶像。真正的菩薩,是在這世間發菩提心的修道者,是一位如你我般活生生、活潑潑的人,只要發心,你我皆可成為菩薩。「菩薩的精神」是什麼呢?下列四點意見:

第一、對五欲不捨不避:「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對五欲,有人過份貪求,沉迷不起,有人卻視為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其實這兩者都有失偏頗,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對五欲,不必捨棄也不必遠避,利用五欲,一樣的可以普度眾生,好比維摩居士,在熱鬧場中作道場,在五欲裡更能看出他的道行。

第二、對魔王不驚不怖 :凡是擾亂、破壞、障人好事、斷人慧命的,皆稱為魔。在這世間修道,常常遇有障礙、破壞我們修道的魔。遇到磨難時,不要怕、不要畏懼,鼓起精神勇氣來,為自己加油打氣,努力克服難關。

「行正不怕人來謗,心正不怕魔來燒」,只要我們有正當的思想,有正派的觀念,有正見的思惟,有正命的生活,沒有無法降服的魔。

第三、對困難不退不怯: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各種關卡:名關、利關、生死關,關關難過。一位真正的修道菩薩,遇到困難關卡,會視為考驗,不生退怯。不管是苦是樂,一位修道菩薩都會隨遇而安、隨緣生活。蔣夢麟先生曾說:「做事時,困難不成問題,危險不成問題,所患者,無偉大之精神矣。」這正是菩薩精神的最佳寫照。

第四、對生死不疲不厭:常有些修道人說:「我要了生脫死。」為什麼呢?因為他感到人生如萍,在生死裡漂泊,感到很辛苦。其實,生者死,死者生,生生死死猶如薪盡火傳,生命是不死的。真正的菩薩,會從世間緣起去觀照,懂得生死一如,在生死裡度眾,對生死不會感到疲厭。

《菩薩地持經》說:「菩薩種性,發菩提心,勤行精進,則能疾成阿耨三藐三菩提。」眾生無窮無盡,但菩薩卻能精進勇猛,持續不退,這正是轉凡成聖,邁向成佛之道,也是大乘菩薩的具體實踐。「菩薩的精神」有上列四點:

第一、對五欲不捨不避,
第二、對魔王不驚不怖,
第三、對困難不退不怯,
第四、對生死不疲不厭



http://blog.roodo.com/famscl/archives/98563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0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5-11-2010 01:46 PM 编辑

回复 38# Dharani

在佛藏里,是有菩萨和摩诃萨/大菩萨的。

佛学辞典释义- 摩诃萨埵之略。(参见:摩诃萨埵)
【摩诃萨埵】旧译曰大心,又曰大众生。新译曰大有情。有作佛大心之众生,即菩萨之通称也。智度论五曰:‘摩诃名大,萨埵名众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为大事,不退不还大勇心故为摩诃萨埵。’同四十五曰:‘摩诃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法华嘉祥疏二曰:‘摩诃萨埵者,摩诃言大。十地论云:大有三种:愿大、行大、度众生大。萨埵言众生,则大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萨埵有情义。’梵Maha sattva。(《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摩诃萨埵】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问:经中有菩萨,有菩萨摩诃萨是何分别解说?(池慧霖)
  答:摩诃萨者,大士也。菩萨阶级甚多,以三祇而论,十住至十向须一僧祇,称曰贤。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称曰圣。八地至等觉复一僧祇,曰补处。如地前者称菩萨,地上者则称大菩萨,七地上即称菩萨摩诃萨矣。此不过简单言之,若衡以藏能别圆,即细而复矣。(李炳南老师)

摩訶薩埵,佛教名詞,梵文 Mahāsattva 的音譯,意譯為大士、聖士、超士、高士等,指進入聖位的大菩薩,一般認為指七地以上的菩薩。
摩訶薩埵修行的時間很長,達到的階位很高,已經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具有廣大無比的神通,備受苦難眾生和初級修士的崇拜。威光顯赫、家喻戶曉的八位摩訶薩埵即八大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
「摩訶薩埵」猶如當今社會中的重要頭銜,常被放在「菩提薩埵」後,以示該菩薩的崇高地位及其無邊法力。在漢文經典中常被譯作「摩訶薩」,跟「菩薩」連稱為「菩薩、摩訶薩」,如在《如意寶輪王陀羅尼》中,有「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之句。
《大悲咒》中,在「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聖者觀自在)後,有以與格形式出現的「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兩句。在此咒中還出現了「摩訶菩提薩埵」(Mahābodhisattva)一句,根據意義推測,「摩訶薩埵」應該是「摩訶菩提薩埵」的簡稱,因此「摩訶薩埵」完全可以譯作「大菩薩」。
- 维基百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2025 05:12 PM , Processed in 0.15691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