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iaoyin 于 20-5-2011 01:41 AM 编辑
回复 25# youngone
末學不敢教導。以下乃參考大德經綸。”淨念相繼“目的為伏雜念。不過通常開始念佛時,雜念肯定會很多。
若參考佛經論《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大德印光大師指導,
淨念相繼方法如下:(請看藍色部份足夠,其他的等您有空時才看,最為緊要是您要先趕緊為您父親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除此之外,若您父親相信觀世音菩薩,就讓您父親心中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讀音為“namo",不是nan wu)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上根)。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中根)。
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力不暇及。(下根)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
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
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
(别吞音。南。无。阿。弥。陀。佛。别快。一定要把速度放下来。累生累世,
我们吃亏吃亏就在快上。)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
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这是锻炼心的力量)
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
(这个方法有点难。倒不如念慢,南。无。阿。弥。陀。佛。一个一个数,到十。先别想三三四还是两个五,您先一句一句听清楚,一个字一个字听清楚。拿下一句是一句。拿下一句,这就是净念相继,字和字之间没有夹杂。先别想三三四还是两个五,您还没到那份上,您半个月以后再说。就象昼夜守城,六时守城。把妄念剿了)
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三段,不要把呼吸掺进来,够乱的了)
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着脚,
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 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
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
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
则恳 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
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
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
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
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
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一字一字念。然後記得回向(請看青色部份)。
回向文(一)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或
回向文(二)
願以此功德 回向父親(父親名字XXX)所有累劫冤親債主及父親XXX早日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