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DHARANI不欢迎我在他的楼,我就不去那里了。
首先,我们看回印顺法师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关于菩萨的身份。
第四項 菩薩的身分
過去生中,釋尊還在生死流轉中。經久遠的時間,一生又一生的修行,到底那時以什麼身分來修菩薩道呢?在北方,釋尊的「本生」與「譬喻」,沒有留下完整的編集。南傳的銅鍱部 Ta^mras/a^t!i^ya,集成了釋尊的『本生』五四七則。依『本生』而分別每一本生的主人──釋尊前生的身分,就可以明白,修菩薩道者的不同身分。『大乘佛教成立論序說』,附有本生菩薩不同身分的調查表,今簡略的引錄如下(1): 「天神」:大梵天[四則]‧帝釋[二0]‧樹神[二一]‧傷枯樹住神[一]‧Nim!ba樹住神[一]‧瘤樹住神[一] .管狀草住神[一]‧海神[三]‧空住神[一]‧天王[三]‧天子[六]‧天神[六]‧Kinnara[一] 「宗教師」:苦行者[六0]‧遊行者[四]‧邪命者[一]‧出家人[二]‧教團師[一三]‧教師[一八]‧弟子[二] ‧婆羅門教師[二]‧婆羅門[一七]‧司祭[一五]‧賢者[二六] 「王臣」:王[五七]‧Narinda[一]‧王子[一八]‧王甥[一]‧塞迦授王[一]‧大臣[二七]‧司法官[一] 「平民」:長者[二三]‧資產者[二],家產者[二]‧地主[一]‧商人[四]‧隊商[七]‧穀物商[二]‧識馬者[一] [P146] ‧理髮師[一]‧大工[一]‧陶工[一]‧鍛冶工[一]‧農夫[二]‧石工[一]‧醫師[一]‧象師[一]‧役者之子[一]‧ 歌手[一]‧鼓手[一]‧吹貝者[一]‧番人[一]‧估價者[一]‧旃陀羅[五]‧盜[二]‧詐欺師[一]‧隊商女所生子 [一]‧婆羅門與夜叉所生子[一]‧弟子[一] 「旁生」:猿王[八]‧猿[二]‧鹿[九]‧獅子[一0]‧Kuran%gamr!ga[二]‧象主[三]‧象[一]‧豺[二]‧龍象[七] ‧象[一]‧馬[二]‧駿馬[二]‧牛[四]‧水牛[一]‧犬[一]‧兔[一]‧豚[一]‧Mu^sika[二] 鳥[六]‧白鵝[六]‧Suka[六]‧鳩[六]‧Vat!t!aka[四]‧La^pa[一]‧Gijjha[四]‧孔雀[三]‧赤鵝[二]‧Tittira[二] ‧Ka^ka[二]‧Suva[二]‧金翅鳥[二]‧金鵝[二]‧白鳥[一]‧角鳥[一]‧水鳥[一]‧Rukkhakot!t!hasakun!a [一]‧Kun!a^la[一] Godha[三]‧青蛙[一]‧魚[三] 從上表所見的本生的主人翁,可了解當時印度文明的特性。宗教師占三分之一弱,苦行者共六0人,這是印度宗教界的反映。婆羅門不多。人類以外,天神(樹神等是鬼趣)在民間信仰中,與人類有密切關係。旁生──鳥獸等故事,還生動的保有古代的傳說。如依文字形式的敘述而論,修菩薩道的,可以是人,可以是鬼神,也可以是禽獸。人們(出家眾在內)由於對釋尊的無限崇敬,探發釋尊過去生中的大行,而產生這些(人、天神、鳥獸)「本生」與「譬喻」,成為普及一般的通俗佛教。傳統的僧伽佛教,傳承了古型的經、律,及深究的阿毘達磨。如貫徹「諸 [P147] 傳所說,或然不然」(2)的方針,從本生的寓意,去闡明菩薩大行,相信大乘佛法的開展,會更平實些。但在一般佛教的傳說下,通俗弘化的「譬喻師」們,也引用「本生」故事,來作為教化的題材。僧團失去指導解說的力量,受一般通俗化的影響,反而作為事實去接受這些傳說(鳥獸等)。對於未來興起的大乘菩薩,有著深切的影響。如『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見的善知識,就有: 菩薩[六] 大天[一]‧地神[一]‧夜天[八]‧圓滿天[一] 比丘[五]‧比丘尼[一]‧仙人[一]‧外道[一]‧婆羅門[二]‧王[二]‧醫師[一]‧船師[一]‧長者[一一]‧優婆夷 [四]‧童子[四]‧童女[三]‧女[二] 天(神)菩薩占有重大成分。沒有旁生菩薩,到底是時代進步了。 「本生」、「譬喻」中的菩薩,每出在沒有佛法的時代,所以不一定有信佛的形式。外道、仙人,也可以是菩薩,這是本生所明白顯示的。菩薩是難得的,偉大的,經常是個人,所以菩薩的風格,多少帶有個人的、自由的傾向,沒有傳統佛教過著集體生活的特性。這些,對於大乘佛法,都會給以一定程度的影響。
所以在这些身份里,南传的菩萨身份有恶趣之道。到后来发展成了没有天神占多数的情况。好像印顺法师说的,这是时代的进步。所以,在初期关于菩萨的身份,更多像是任何人都可能拥有的轮回。可以是畜生,可以是天神,也可以是人,是盗等等的。
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雪山部Haimavata,還有銅鍱部Ta^mras/a^t!i^ya,以為一直到菩提樹下坐的菩薩,還是異生。為什麼是異生?在菩薩的「本生」中,或是樹神等鬼 [P149] 趣,或是鳥獸等旁生趣,聖者是不會生在這惡趣中的。而且,現實的釋迦菩薩,曾娶妃、生子。出家後,去從外道修學,修了六年的長期苦行。在菩提樹下,還起貪、恚、癡──三不善尋,可見沒有斷煩惱,不是聖者模樣。所以菩薩一定是異生,直到一念頓證無上菩提,才成為大聖佛陀。這是上座部Sthavira系的菩薩觀。
所以,要说南传的菩萨道,其实,菩萨还是一位凡夫而已。就算到了遇到迦叶佛的时候,菩萨还是凡夫而已。看看南传中部81经吧。
http://sss2002.51.net/books/Tipitaka/Sutta-Pitaka/1209_Majjhima_nikaya_81_90.htm
当时的佛陀的前世,觉提婆罗青年既然在还没有遇迦叶佛时称迦叶佛为秃沙门。甚至拒绝会见迦叶佛。到了他的朋友宁愿犯上的拉他的头发要他去见迦叶佛,他才想或许应该去见一见。你认为这是进入佛道的菩萨应该有的态度吗?
成佛当然不是随机的。想想佛陀在当时的迦叶佛座下出家,难道没有学到佛法吗?还有,在南传经典里,佛陀觉悟那一夜所经历的过程,你知道吗?或许这部分留给你自己去找找吧。
既然你已经知道阿罗汉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为何还要说阿罗汉是会退还的呢?你这不是在谤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