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buddhasasana

大乘是佛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1-2011 03: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1-2011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当然是佛说, 不过是嗜那教的大雄佛佛说的....
三法印 发表于 9-11-2011 02:31 PM

你对裸体外道很熟悉吧,为什么尼乾子胸前是贝壳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1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很忙--所以随便留两句。。。

文字的魔力--文字的功能很多人都知晓-文字可以传出的效果相信大家也有目共睹。。。然而作为古代具备统治力量的文字正好也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在文字中预设框框-人们因此堕入了文字的陷阱内。。。

回到佛法。。。你我他包括南北佛教都必须承认的-佛陀初转法轮-四处弘法是口述而没有文字的--弟子们凭的是记忆能力【也没有随身佩带个书写供记录的东西--要不那一定会有弟子笔记或者手稿。。。】--当时佛陀的弟子未必全部都是记忆超强者【佛陀一再强调他的的弟子没有分类--不是所谓精英班的那种】。。。要弟子们记得所说的当然简短扼要带出关键极为重要--长篇大论恐怕佛陀自己很快也将忘记他之前说过的了--况且佛陀也因不同情况用不同方式说法--然而这个关键就是不管用什么方式--必然都会最终目的带出关键--也就是原始概念重复证实-这进一步帮助记忆【这个就是目前大乘乱相的曲解--颠倒了关键因素--佛说了很多法--很多大乘里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然而当你对比回基本的佛法时--不是互相矛盾就是完全几乎是外道的理论。。。这个幌子当然还是有人继续【因人需要】】

所谓声闻。。。其实我们掌握了最基础的关键-我们拥有这个最基本佛法精髓--从而自证正觉后自己可以做无限延伸【诸法无我】--但是后世人显然选择了被其他人的思维和文字所框框所局限甚至堕入虚华的文字陷阱中迷失-像迷航的汪洋小船般--佛陀已经告诫了大家依法不依人--然而人们选择盲从他人【他人写的文字】一错再错--造就了乱相越来越无可弥补

问问自己--不靠背诵-背读-死背-死读-死记文字。。。你能记得多少佛法??你是否其实一开始就堕入了别人预设的陷阱中在原地内瞎忙空转。。。

~~~~~~~~~~~~~~~~~~~~~~
什么是你一听就不会忘记的【或者听几次就很难忘记了】-就能很自然的自己也能口述出来的

再简单点的说--现今大家都会去K歌吧--很多人需要看歌词死背歌词才唱得完整首歌。。。但是所谓以往脍炙人口的歌就是简单精髓一听就深入心扉产生共鸣的--在甚至不看歌词的情况下听了几遍也能朗朗上口-唱完的说

人的意识关键--文字是一种帮助-但往往也同时是被利用的工具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1 05: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1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9-11-2011 05:41 PM 编辑

回复 19# 三法印


    大乘当然是佛说, 不过是嗜那教的大雄佛佛说的....


不可故意影射大乘佛教或大乘法藏不是佛教正统或是外道的谤法言论

仁兄,你犯规了,我按报告了,请榜主把三法印的谤法破合和僧迦的妄语全割掉
这里的规定是依国际佛教的定义,三大传承(南传上座部,北传大乘(汉传和藏传)都是佛教,互相承认为佛教
而国际大乘佛教的定义就是依大乘法藏为都是佛说而来修行的,在大乘内部只有自己的制度来分别各经论的不同层度和了义。
外宗人不可乱说谤法,而是要尊重各家的教理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1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11-2011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國法雲寺禪學院創辦人上玅下境老和尚,東北黑龍江省龍江縣人。生於一九三○年正月,於西元二○○三年四月十七日示寂。世壽七秩晉五,僧臘五十七載,戒臘五十六。

入道因緣

師俗姓王,家人虔信佛教,好善布施;而其二叔亦出家,法號覺道。師常至二叔的廟上隨眾作課,故接觸佛教之因緣甚早。

師八歲至十六歲於私塾研習《四書》、《古文觀止》等漢文課程,奠定堅實之中國古文基礎,建立後來研讀漢文佛典的優勢。十六歲後轉讀正規中學,接受英數理化、世界史地等現代課程的熏習。

佛學院參學時期   1946~1956

十八歲,在二叔引導下,就讀吉林市觀音古剎佛學院。是年十二月初八,依止惺如老法師薙髮出家,法名妙智,號仁奇。一九四七年農曆三月,赴長春般若寺戒會,依倓虛老法師受具足戒。其後,戰亂動盪中,佛學院停辦。一九四八年正月,師展轉赴青島湛山寺佛學院依止倓老學習,心中充滿希望與歡喜,乃發願云:「願精通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愧!」是時,同學中有人亦名妙智,倓老乃為師更名,以《法華》十妙中第一之「境玅」,取其義而反其字序,師從此即以「玅境」為名。

一九四九年時局再變,與同學數人南下至香港新界荃灣之華南學佛院就讀研究班,研習《法華文句記》、《摩訶止觀》等,並在倓老指示下,抄錄蕅益大師《法華會義》科,即今流通甚廣之《法華經冠科》。

師於此啟蒙階段以學習天台教義為主,又在倓老法師帶領下,開始有靜坐之體驗。

沉潛自修時期  1956~1985

一九五三年起,師住東林念佛堂,讀蕅益大師《楞伽疏》、永明大師《宗鏡錄》等,既感坐禪功德殊勝,又深生欣願於聖道,乃於一九五六年往大嶼山獨住用功,日誦《摩訶般若》,習《中觀論》、《大智度論》,深入中觀,抉擇真常,旁涉唯識,於大乘三系頗有融會。

是年,受邀宣說《法華經》,為對外講經之始。此後十數年間,曾應邀講述《法華文句記》、《楞嚴經》、《圓覺經》、《普門品》、《淨土十疑論》、《維摩詰所說經》、《觀無量壽佛經》、《大乘起信論》、《彌陀要解》、《攝大乘論》等,於所結法緣甚廣。

一九六九年任東林念佛堂住持。七三年為成立東林美國分院,飛往美國加州,於奧克蘭成立法王寺。此時開始深入研習《瑜伽》、《攝大乘》等唯識經論,並背誦《維摩詰經》。其間,師雖深居簡出,用於靜坐及閱讀,但仍應請宣講《攝大乘論》、《菩提道次第略論.奢摩他章》、《佛陀的啟示》等,並赴加拿大宣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至香港講《舍利弗般若》、《菩提道菩薩戒論》等經論。

一九七七年,搬至那帕。二年內,每日以背誦一部《法華經》、拜法華懺及靜坐為定課。時聞異香,得吉夢。經此用功之後,智慧更為深入,睡眠亦得減少。

此一時期,師韜光沉潛、養深積厚,在佛法中涵泳二十餘年。深入天台、中觀、唯識,廣及大小乘教義,又不間斷止觀靜坐,如是依聞、思、修次第學習,思想逐漸圓熟,確立中觀空義、抉擇如來藏理、肯定唯識中道,堅信「大乘決定是佛說」,於漢傳大乘佛法之信解彌深彌篤,並建立以「大乘四念住」為中心之修學理念與次第。

弘法教化時期──前期弘化  1985~1994

八五年起,師逐漸走入人群,除主辦禪七、佛七及大悲懺法會外,即以說法接引眾生為主。八六年受大覺蓮社之邀,先講授一部《金剛經》,後續講《維摩詰所說經》,抉擇深要、辯才精湛,聞此法者無不得大利益,法喜充滿。

九○年二月,於鄰近三藩市之丹維爾近郊成立法雲寺。此後又往來於溫哥華、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紐西蘭等地講經弘法,不辭勞倦。

九三年夏安居,應台灣埔里正覺精舍之請,開講《妙法蓮華經》,三月未竟,後於九四年夏續講圓滿。時會中盛況空前,座無虛席。師自述:「講完此經後,覺得靜坐的境界和以前不一樣了。」肯定讀誦、思惟、正憶念及講經說法,能資助止觀行持。

弘法教化時期──後期辦學  1995~2003

為長期栽培領眾修行及講經說法之僧才,師於九五年起,籌備成立佛學院,並於十月中舉辦禪四十九,得法喜者眾,其中多人因而留下修學,即為學院開辦後第一屆主要學員。

九六年三月三日,法雲寺佛學院——美國第一所以漢傳佛教為中心之佛學院正式開學。師此後全心致力於僧教育,提倡修四念處以趣求聖道,主張全面弘揚大乘佛法,著重專精深入學習經論,強調由此建立佛法正知正見,並以此為修習止觀、調伏煩惱之根本依據。

師安排學院課程,初擇《般若》、《俱舍》、《瑜伽師地論》之要文習「四念住」,為學生日常熏習止觀之基礎;次講《攝大乘論》竟;後則開講《瑜伽師地論》,至二○○二年止,六年間演五十卷訖。二○○一年學院假期間,受邀至加州講授《入中論頌》未竟,返院後續講圓滿。

學院課程精而不雜,每學期但習一部經論,平日早晚靜坐,晚課則念佛、讚佛,迴向極樂。其立意者,期望學眾深體聖教為止觀行持之依止,必要專精思惟、反覆熟習,掌握道次第,開發聞思修三慧,方能深入第一義諦,發生伏斷煩惱之力量。師常教誨學生,此生此土應努力學習佛法,精勤坐禪修四念住,上期無生法忍,次希禪定三昧,若無生法忍未獲成就,亦因日修止觀習四念住故,能令心不顛倒、臨終正念,彌陀聖眾來迎,得生西方依止諸佛菩薩修證聖道!

師具不忍聖教衰之悲心,常感慨少有人弘揚大乘止觀,願求聖道者希,正法不彰,念念唯望更多人學習佛法。是以無論資歷年齡,凡有願向學者,皆可隨時就學,因是求學者眾,舊院址漸形侷促。為此,師乃奔走尋求能資益禪修之環境。二○○○年八月底,捨加州之利養豐厚、繁華便利,遷學院於偏遠高寒的新墨西哥州山區,並改佛學院名禪學院。此後至二○○二年間,曾舉辦三十五日禪,並試行九月習教,三月坐禪之課程。其間,為利於禪眾之修觀行,師為講《維摩詰所說經》、《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雜阿含經‧尊者難陀為五百比丘尼說法》等。

○二至○三年間,鑑於請問學習《般若經》者日眾,指示弟子們依嘉祥吉藏大師之《大品經義疏》及師之手抄研究本,著手匯整編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冠科》。又集弘法、講學、開示及問答,成《好自端嚴》、《入決定勝》等書行世。

師之自行、弘化與講學,肯定中觀與唯識皆是能得聖道之殊勝法門,而晚年於唯識、中觀義略有會通,嘗謂唯識之遍計所執空,與中觀之畢竟空義無有差別。而唯識學派中,《瑜伽師地論》詮釋三乘聖道次第及修行道理圓滿精詳,為有心於聖道者之所必學!

示寂

師於六十八歲開始辦學,年歲日增而事務漸繁,舉凡學院之教學、院務、經濟皆須躬親其事,而學生、信眾凡有所求,無不慈悲隨順滿其所願。春秋二季學院放香之際,師猶應台、港、美加各地之邀而巡迴說法、主持禪會。蘊身危脆,世豈有常!師之腿疾,心臟、血壓等身疾漸見顯著。

○二年八月,師為幫助學眾深入《瑜伽師地論‧決擇分》以下之文義,重新開講《攝大乘論》,期間便因身體不適偶有停課。師體念無常,九月,指示南院成立董事會,使南(女眾部)、北(男眾部)二院院務、財務各自運作治理,期學眾繼續如法住持道場,習教修禪。○三年三月五日,師血壓高昇不降,對眾宣布停講《攝論》,止於「所知相章」。十七日,師之血壓未降而仍堅持飛往台灣。勸留聲中,師曰:「我玅境做事是有分寸的。」四月初,於台中法印學苑示眾時,自云:「我這一生沒有空過光陰,這是我最感到安慰的!」四月十七日,於造訪苗栗法雲寺後,師澡浴清淨而遷化,示膿血身之可棄,唯是無常、苦、空、無我,以身作最後之教示!七日後荼毘,得各色舍利不可數,牙及牙床不壞
往者長往,然其慧燈不滅而道範存。師畢生孜孜於尋求三藏真義,重般若而弘止觀,戒行清淨,悲智兼濟,以此自行,以此化他,所說即是所行,實事求是,不務浮誇,謙謹內歛,是以不放逸行而獲致佛法之功德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1-2011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1-2011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人有舍利?   

佛陀、菩萨、罗汉、成道高僧均有舍利。若是佛舍利,锤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撞击便破。

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


舍利来源 :  修证佛法成就者火化后出现的舍利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份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近代的弘一大师、印光大师、太虚大师、章嘉活佛等,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1-2011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時的証悟,不能代表證悟。
要用時間磨練出來。
時下很多証悟,但那並不代表證悟。
所以就有了呐悶。
學佛智慧者,須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圣严
  
  有人以为佛经不是佛说的,佛经都是佛灭之后的产物,大乘经非佛说,小乘经也非佛说,佛教的典籍是伪造的,不是真的。
  
  
  “大乘非佛说”或“大乘是魔说”的口号,初是出于佛教的内部──小乘教的态度,而且为时已经久远。中国佛教对此早已知道,但却丝毫不受影响。纵然今日的日本,主张大乘非佛说乃至小乘《阿含经》也是非佛说的人,并不即是外道,倒是佛教徒的研究结果。
  
  事实上,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人是“大乘非佛说”的信徒。只要他是尊重历史知识的人,只要他是了解佛教思想发展变迁的人,他都会承认这是历史的事实。《阿含经》非佛说,在中国虽未见有文字做明确的检讨,但在《海潮音》刊出的文章之中,也常常透露出这样的消息,连我本人,也早就相信佛经并非全由佛说。
  
  因为佛经的内容,是由五种身分说的:佛说、佛弟子说、天仙说、神鬼说、变化说,这在佛经中表现得清清楚楚。
  
  佛教是崇尚理性的宗教,对宗教的信仰,绝不希望你来盲目接受,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味信仰下去,那便是迷信。因此,日本也好,中国也好,虽知“大乘非佛说”是事实,日本及中国的佛教徒,却都是大乘佛教的信徒,而且对于大乘的教义,坚信不移,发扬光大,这是什么道理?
  
  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佛教相信:非佛说的未必就不是佛法(如弟子等说的),佛法也未必全由佛的口舌来说(如佛的放光、神变、举手、投足、看护病人等)。因此,佛的生活、佛的言教,以及经过了佛所印可的弟子们的对话,也都成了佛法,这在律部及阿含部中,随处可以见到。
  
  从大体上说,《阿含经》的教训,都还保持住接近原始状态的面貌,但因初期的佛经,多靠口头传诵,直到佛灭之后数百年间,才有记录成文的经典出现。故在师师相传的过程中,误传及失传的可能是不容怀疑;有的竟把佛灭之后的事也记录在《阿含经》中,经文开头仍旧按上“闻如是”的形式,这当不是阿难尊者的口气。
  
  比如《杂阿含经》卷二五第六四○经所预记的四恶王的事迹,乃出于阿育王之前的希腊军人入侵印度的前后,是在佛灭数十至数百年之间,而非经说的一千岁。这分明不是佛说,而是后人附加。至于《杂阿含经》中的〈阿育王传〉,早经考证,不是原本《杂阿含经》中所有,而是后人插进去的。
  
  像如此的经文,当然不是佛说,我们自是欣然承认。但从大体上说,《阿含经》──尤其《杂阿含经》是最可信的佛典,至于一定要把它认为是百分之百的佛口亲说,相信是没有那样的必要。因为,《阿含经》中,有许多是由弟子们所说的,以及佛世社会僧团生活的记载。为什么一定要认为佛的口说才是佛法呢?所以,我认为日本学者的认“真”精神是可佩的;他们以历史进化论的方法研究的成果,也是可敬的。至于某人以为不是佛口亲说就不是佛法而是“伪经”,都是他的故意歪曲。
  
  再说到大乘的经典,无疑的,大乘经典成为文字的流传,乃是佛灭之后五百年的事。那么,我该是不信大乘佛经的了?那又适巧相反,我是特别重视崇敬大乘经的,我在掩关期间日诵《华严经》,并拜《法华经》。
  
  
  
  这要讨论到大乘经的形式问题和内容问题。
  
  从大乘经的形式上说,毫无疑问是印度佛教第二期(第二个五百年)的产品,但是,产在第二期的作品,未必就是第二期时代的元素。正像用今天的语体文写出周秦的故事,总不能说语体文是现代的,周秦的故事也是现代人的捏造呀!所以,大乘经典的原始数据出于佛陀本怀,那是不用怀疑的。
  
  大乘经典的流传,初期也必是由师师相传而来,甚至有些定力很高的佛世弟子,在山中一坐数百年,然后再遇到人去求法时,便把他所知的经典传诵出来。传说,龙树入雪山,从老比丘得大乘经,就可说明这一点。
  
  当然,印度第一期(佛后初五百年)的佛教势力,都在小乘僧团的掌握之下,自由思想并且鼓吹在家菩萨精神的大乘经,不会受到小乘僧团的欢迎。所以近代的太虚大师把它称为“小行大隐”的时期。大乘经典可能就因此而隐于僧团之外的在家人的口头传流。
  
  凡是口传的,绝不能保持原始的面貌,大乘经的内容里,含有后人的加入及时代思想的成分,当也不必置疑。但是,若要因此而说大乘不可信,那就大错而特错,试问:当母亲生下你时的你,跟现在的你,仍是一人呢?还是另一人呢?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呢?你的母亲爱护你是爱护的那一个你呢?如果没有神经错乱,当然会说:小孩的你和长大的你,都是你母亲生下的你,不过长大的你是更坚强、更有智慧、更有作用了;然而,你的血统,绝不会因你长大而就变成另外一个人的。
  
  大乘佛教的可敬可爱,就在它的成长与成熟,所以比小乘的更加可敬可爱。特别经龙树、无着以及中国历代诸大师的光大再光大,充实再充实,直到今天乃至永远的未来,还要继续光大和充实下去,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这就是“大乘非佛说”的另一面。
  
  是佛说与非佛说,不是佛教注重的问题;佛教注重的是:是不是合乎佛法的原则?只要合乎佛法,是不是佛说,又有什么要紧。
  
  佛法不是因为佛说而从佛口创造出来,佛法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只要能发现它,它就是佛法。佛陀鼓励弟子们说法(《杂阿含经》卷三八第一○六九经、卷四一第一一三八经;《增一阿含经》卷二三、卷一○等),弟子们说法,并不就是背诵佛语;若把各人真实悟得的说出,也就是佛法。所以佛陀尝说:“我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
  
  可见,佛教自佛开始,就把佛说与非佛说的问题解决了。如今有人想利用这个问题来否定佛教,岂不白费!
  
  他以为这是佛教的弱点,殊不知,这倒是佛教的坚强处;佛教并不将这问题当作城堡来守,他却费尽了全力攻它,岂不可笑!
  
  关于大乘佛说非佛说的问题,印顺法师很有见地,读者不妨参看一九五○年十二月正闻学社出版的《大乘是佛说论》一书,那是专题研究,本文不过是略予疏导而已。
  
  事实上,一书或一思想的价值,绝不能以“偶像”的观念来判断它。如要探究宇宙人生的根本所在,那是不妨把一切分别知见的葛藤,一刀挥断的,中国的禅宗,就有如此的气魄。佛也好,魔也好,一切都是凡夫的分别知见。当然,我们刚才是从历史线索上说明佛经的价值与立场,是世间的俗谛而非究竟真理的第一义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08: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聖嚴法體 燒出舍利子舍利花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圓寂法體荼毘後,置入可分解的舍利函(骨灰罈),函上標示「聖嚴師父」。
(記者陳璟民攝)
〔記者李信宏、陳璟民、楊久瑩、王昶閔/綜合報導〕聖嚴法師法體八日已在苗栗縣勸化堂火葬場荼毘(火化) ,參與荼毘儀式的人士透露,在聖嚴法師的法體荼毘出爐降溫後,親眼見到「很多」舍利子及舍利花,顏色很漂亮。

法鼓山尊師遺言 不願證實

對此,法鼓山不願證實,期盼各界「尊重師父、尊重我們、不要執著」。 法鼓山發言人果肇法師強調,聖嚴法師已留遺言「勿撿堅固子」(堅固子是聖嚴對舍利子的謙稱),聖嚴荼毘後不管有沒有舍利子、舍利花,都已與骨灰研磨成粉狀。

聖嚴舍利函(骨灰罈)目前安放在聖嚴生前開示僧俗弟子時,常坐的藤椅上。未來將分成五份、裝在五個會自然分解的玉米袋內,十五日將舉行植葬,分撒在台北縣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的五個洞穴內。

「舍利」是印度梵語,也叫「設利羅」、「馱都」。中文翻譯為遺骨、骨身或靈骨,也稱「堅固子」。舍利子對佛教徒而言,象徵修持身心者死後火化骨灰留下的結晶物,國內外不少高僧死後都曾燒出舍利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廣欽老和尚,燒出數百顆舍利子。

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釋昭慧指出,包括印順長老及聖嚴法師等人都主張不要撿舍利子,或在意是否燒出舍利子,原因在於佛法主張斷除煩惱,在意是否燒出舍利子,將引發分別心及煩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feb/10/today-life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已经有大乘思想又最迟集结出的增一阿含里有没有出现过“大乘”这个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09: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你好,其實在此論所列的不記,在南傳經典已經有譬喻了:

         

阿那迦战鼓的启示

在两千多年前, ...
das 发表于 9-11-2011 10:17 AM



   谢谢分享, 善哉!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y998 于 10-11-2011 09:41 AM 编辑

四、對於如來隨順眾生根性所為的特別教導要好好地依法奉行

我想以上就是大乘方便思想的基础,但不管是什么方便教都不可离其宗。方便教就只不过是为了随顺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说。就是权宜的接引说教,即然只是权宜方便,那什么才是究竟的呢?就是要接引去信佛陀的究竟解脱教法。不幸的是权宜说教被无限量放大扩张。权宜随顺最后被众生根性迁着鼻子走。最后出现“方便为究竟”本末倒置的歪论。
一些密教经典,日本空海法师判教论等,就以方便为究竟说处处可见。
甚至到了今天这方便为究竟,还沦落到日本寺庙为和尚办相亲会。可见这有多么的方便啊!可悲的是还有人说这就是佛陀法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1-2011 10:40 AM 编辑

其实所谓的金刚经和心经都只是般若经的简化通行本,要认知般若经的文义的广博,就要看之前面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此经实为诸部《般若》总集大成的经典。

,"大乘非佛说"的论调,在古时印度声闻界或已产生,

如此《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设有恶魔,或魔使者,诈现佛像语菩萨言:汝所受持大乘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是诸恶魔或诸外道为诳惑汝作如是说,汝今不应受持读诵。是菩萨摩诃萨闻彼语已作是念言:此定恶魔或魔眷属,令我厌捨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故说大乘甚深经典非佛所说,亦非如来弟子所说"(初会第四十九《不退转品》、第二会第五十四《转不转品》)。

又说:"设有恶魔作沙门像,来至其所说如是言:汝先所闻受持读诵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经典,皆是邪说,应疾弃舍,勿谓为真!……非真佛语,是诸文颂者虚诳撰集。……汝等今应修尽苦道,速尽众苦得般涅槃,现在苦身尚应厌舍,况更乐受当来苦身?宜自审思,舍先所信:是诸菩萨闻彼语时,心不惊疑,但作是念:如是说者,定是恶魔"(第五会第十六《不退品》)。

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声闻、菩萨二乘思想对立的状况是非常明显的。因之此经处处显示出佛法分类,只有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这就影响到中土三论宗人,即以声、菩二藏为教相的基本判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1-2011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susupapaya


  
据说已经有大乘思想又最迟集结出的增一阿含里有没有出现过“大乘”这个名词?


增一阿含里说的是大菩提Mahajana

大乘Mahayana 是从大菩提Mahajana 演化而来的,两者属同义,是指修菩萨道成佛。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成唯识论中又解释罗汉回向菩萨道所以称为不退菩萨的原因说:‘声闻行者虽先成就阿罗汉果,后来由于某种善因缘的启示,发心进一步朝向大乘佛果的方向转进,但因已断烦恼,超脱生死,即能于成佛的利生路上,不再退堕六道轮回中,成为不退转生死的利生行者。就因为他回小乘心向大乘菩提果转进,便转称他为利生道上不退转生死菩萨的名称。’亦即原文所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趋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又说:‘只要已断烦恼,已了生死的声闻行者及独觉圣者,能够回心转进大乘菩萨行中,必能在长远的菩提道上,以无漏殊胜的定愿力用,留身久住,以变化身,广行菩萨之道,直往成佛的道路前进而无碍。

释迦坐在菩提树下发誓说:「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坐」(方广大庄严经)

提起大乘,首先要弄明白大乘的概念。在大乘佛教中,把修佛作为修行最终目标的修行道路叫做大乘,这在南传佛教中叫做菩萨道/大菩提道。所谓大乘或曰菩萨道,其实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的修佛方法,也是释迦牟尼佛自身的修佛方法
南传长老如帕奥禅师或马欣德尊者就修讲大菩提乘

诸大罗汉回心大乘证般若已,欲求佛地正遍知觉大菩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usupapaya


   

增一阿含里说的是大菩提Mahajana

大乘Mahayana 是从大菩提Mahajana 演化 ...
清池 发表于 10-11-2011 11:09 AM

大菩提不是mahabodh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我也不清楚...
三法印 发表于 9-11-2011 05:12 PM

问题是耆那教的大雄不具足三十二相,所以不是佛。那就是‘马阴藏’,你可以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11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1-2011 11:56 AM 编辑

回复 38# Svaha


  
大菩提不是mahabodhi?


bodhi 和 jana 都是同义,译为上智之义

在古梵文版的法华经,本是Mahajana(大上智/大菩提)
后来的梵文抄写为Mahayana(大乘),这只是在梵文字母的一个小转变音,可能是有意识的转变
可能是要联贯法华经上所说的三乘归化为一佛乘(Ekayana)
也对应当时修菩萨道的修者已成型了,成立独立的僧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11:53 PM , Processed in 0.13289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